[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念佛胜易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返回 净宗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94

  【正 讲】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我们来学第一章 ──“应机妙法,唯在念佛”。
   先解释标题。在佛法当中,机和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契理契机”,一切佛法不过是机和法的关系,如果机和法脱离了,就成为戏论,就不能成为真实的佛法。 “机”就是指众生,指我们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机;“法”就是指佛法。佛法不是独立存在的,佛法是为众生而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众生,就有什么样的法来相应于他,解脱他、救度他,所以,这个法呢,一定要应机, “应”就是适应、顺应。法如果不应机,我们就没法修学。比如说,禅宗也很好,密宗也很好,天台、华严都很好,可是这些不应我们的机,这些法只能尘封在图书馆里边,只能存在有学问、有智慧的人那里。
   “应机妙法,唯在念佛”,这是就我们这样的根机了。或许有的人读到这里,他有点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修别的法门哪! ”那就和净土法门不相应了,就不是净土法门的根机了。净土宗特别强调从我们机的角度来择法,这一点提供给大家来考虑。
   佛法法门很多,我们能接触到很多书籍、录音带、VCD。凡夫的心理特点往往是这样子的:如果讲“这个法门好,殊胜! ”我就学这个,“那个殊胜!”就学那个,往往不是从众生的机这一边出发的,所以说就不太现实。佛法要有现实性,你要把自己的机做一个了解,看清自己的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法。
   比如说做生意,各行各业都赚钱,但是你呢,要选择一个自己能赚到钱的行业。
   我们学佛,也要站在这个角度来考虑,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什么样的法跟我们适应?不要好高鹜远,讲的话很大,做起来通通做不到,这样就没有意义了,佛法就失去价值了。
   《序言》开头说: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
   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佛法法门本身并不比较其高下,而是从现实效果和利益出发,能顺应我们的根机,这个就是妙法。一个法门再好,但不能顺应我们的根机,那就不是妙法。我们如果生病了,到药店买药,我们会不会这样, “哇,这药是进口的,四百块钱一粒,很名贵!”结果它是治偏瘫的;你是得了感冒,你把它买回去吃了管用吗?如果你得了感冒,你就买感冒的药,你不是从药品价格的高低来判断,能够对你的病症,这就是一副好药。
   这是说明我们不要以凡夫的知见判断这个高、那个低,而是从我们众生的根机的角度出发,以我们能不能解脱生死这个角度来判断。底下说了:
   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点在哪里呢?在娑婆世界;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呢?叫做末法时代;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呢?是愚痴造恶之辈。择法修行的人,要慎重考虑这几方面的因素。环境、地点对我们有很大的障碍性, “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是苦恼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佛在经中讲,是造罪造业深重的众生,是被诸佛所舍弃的众生,《悲华经》里边说“一千四佛所放舍者 ”,过去佛通通放舍了,为什么放舍了呢?我们罪业太深重了。这样的众生,既然是别的佛所放舍的,依别的教法,就不能得救了。

   末法时代的教法

   现在是末法时代,已经不是大圣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时代了,正法时代的行持标准,末法众生不能适应。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说“夏葛冬裘”,夏天就要穿凉爽的单衣,冬天就要穿暖和的棉皮大衣。你说 “这件T恤衫很好,是名牌的,我很喜欢它!”到冬天你还穿著它,那就不合时宜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同样,你说“这个法很好”,是很好,但是是正法时代所行的法,你到末法时代再来修,你修不来了嘛!比如讲 “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的基础,以戒得定,以定发慧,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然后得解脱。但是这个教法到目前就不行了,近代弘扬戒律的弘一大师,他的修持和名望都是很高的,弘一大师讲,我们中国的戒,从宋朝就断掉了,他说自己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比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 “受三皈的沙弥”,没得到清净的戒体,为什么?传承断了。
   在我们末法时代,要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呢?《大集月藏经》告诉我们说:“末法时代,亿亿人起行修道,无一得者,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站在时代的角度来判断,只有念佛这一法;站在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来看 ── 娑婆世界烦恼强盛,罪业深重,没有佛力把我们救拔出去,怎么可能得救?有句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的水是浊浪滔滔,跳进去能洗得干净吗?洗来洗去还是有黄泥,对不对?怎样才能洗干净呢?一定要有一个人把你从黄河里边拽出来,在净水里给你洗才能洗得干净。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光是一条黄河了,是 “五浊恶世”,我们堕落在五浊恶世当中,六根对六尘,起心动念,无不是染污之法,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洗刷干净,怎么做得到呢?从时间、处所的角度讲,我们必定要仰靠一个外力,能把我们从娑婆世界拯拔出去,转生净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清净。

   心净国土净

   佛法里有两句话,一个叫“心净国土净”,一个叫“国土净心净”。圣道门修行的人以前面那一句为他的宗旨,心清净了,国土就清净了,道理讲起来虽然不错,事实上呢,凡夫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大话好讲,大事难做。佛菩萨就不一样,阿弥陀佛就 “心净国土净”,他的清净愿心庄严,就形成了清净的极乐国土,这话是菩萨的身份才能讲得出来、才能做得到,对凡夫来讲,就不切实际。
   依我们净土宗来讲,“佛土净心净”!极乐净土是很清净的,我们的心虽然染污,但是,到了极乐净土,自然心就清净了,开悟了,证无生法忍了。
   以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我们来到大连的海洋公园,这里环境清净优美,一个星期的工作压力当下就放松了很多,就感到心地清净了很多,对不对呀?凡夫就是这样,内心总是随著环境而改变,我们没有以心转境的力量,只是心被境转。心既然被境转,就要选择好的境,就是要到净土去。你如果能做到境被心转,那就无所谓,你可以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了,下地狱也不要紧了,因为你心能转境,地狱之火对你毫无妨碍了。可是,我们不是这样的根机。

   愚痴造恶之辈

   既然心被境转,对境界就要有所选择,那就从娑婆向往极乐,所以“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看清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呢?是愚痴造恶之辈!
   哎,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一点哪?
   “讲我愚痴,讲我造恶,听著太难听了。”有没有人说“我不是愚恶,我是贤善”?
   “贤善”,也有一点啦,比较起来,大家在座各位能念佛、能修行、想解脱、吃素、持戒,比大街上的人当然是贤善了!但是,这里讲的 “愚恶”,不是依世间的善恶为标准来判断的,是从我们人的本性上来反思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哪一个断了贪嗔痴的烦恼呢?没有断贪嗔痴的烦恼,就具足三毒,三毒不恶吗?我们起心动念不是 “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吗?《地藏经》明确告诉我们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我执、我见,“我”字当头,都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叫做恶。这个 “恶”是本心上的,所谓“恶众生”、“造恶众生”。
   “愚”又怎么解释呢?有人说“我并不愚啊,我读书很聪明啊,我很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从佛法的角度,你开悟了,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了,那就不愚了,不然的话,就是两眼一片黑,是愚人。
   净土宗对机的认识,和其它法门相比,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修学圣道门,一定要有那种大丈夫的气概,自己敢于承担,说 “彼亦丈夫我亦然”、“脚踏毗卢佛顶而过”,很有豪情壮志,因为圣道门,要自我修证成佛,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勇气,那圣道门你是修不来的。净土门就不一样了,来到净土门,就很谦卑地把自己放下,认识到自己是个愚恶的众生,而仰靠佛力往生净土。
   所以,印光大师讲:“愚夫愚妇之辈,老实念佛,往生净土。”
   古德还有这样的说法:“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修行圣道的人,他的智慧开发到极点,才能断烦恼、离生死。但是,学净土宗就不是这样子的, “还愚痴”,还愚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自己跟聪明,来到这个法门,也不是怀著那种谦恭的心,而是依自己那种思辩的心,这样就不叫“还愚痴生极乐 ”了,“还愚痴”就是“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依念佛而往生。”这不是口上讲的,而是心中踏踏实实这样认为。
   来到净土门之内,不要把自己的智慧夸得很高,《无量寿经》讲:“无量寿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光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诸佛的智慧尚且不及,那你凡夫来到念佛门里边,还谈什么智慧呢?老老实实放下来好了!
   所以,认识到自己是这样一个众生,而老实念佛。

   弥陀本愿

   能够相应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处所、这样的根机,是什么法门呢?
   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之妙法,
   唯有“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能够适应我们娑婆世界、末法、造罪众生的,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我们自己想一想,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什么法门可以得救呢?让我们设想,现在把六字名号拿掉,任你怎么修行,能解脱吗?是不可能解脱的。
   “弥陀本愿,称名念佛”,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呢?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一般来讲,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在这四种念佛中,有人认为称名念佛是最低的,观像念佛就比较高极了,观想念佛更高级,实相念佛是最高级的,通过持名念佛达到实相念佛,这是一般的观点。
   但净土门不是这样子的,称名念佛,靠佛力,最容易,是佛的本愿,观想、观像、实相念佛,靠自力,不是佛的本愿。佛的本愿最殊胜,不是佛的本愿就不够殊胜。你再怎样殊胜,但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选择,没有符合佛的本愿。如果不符合佛的愿心,用再怎样 “殊胜”的心想去往生,就是自力,就不是佛力了。自力与佛力,怎么可以相比呢?
   若是一般的圣道修行,共通的以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断烦恼、证菩提作为解脱之道;特别法门,就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为什么称为特别法门?就特别在弥陀的本愿,印光大师说: “不可以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有的人虽然自认为弘扬净土,但是都是以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反而自误误人。
   我们学净土的人,一定不要把自己原来修行圣道的观念和心态带入净土特别法门当中,那样就混淆了,就不纯净了,就不专一了。
   为什么说唯有称名念佛是佛本愿呢?《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解释 “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是根据《观经》说的“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以称佛的名号,作为佛的本愿,因为称名简单容易,如果以实相、观想、观像念佛作为佛的本愿,那我们就做不来,就不能得救,这样,佛的大悲就不圆满。所以,称名是佛的本愿。因为称名念佛是佛的本愿,所以它最殊胜。
   有的莲友说道:“观想念佛不也是正行吗?不是《观经疏》里边讲的观察正行吗?”这里有细微的区别。《观经》一开始讲定善十三观,定善十三观是要在定境相应的心中,很清晰地浮现极乐净土的庄严景象,那么,定善十三观毕竟是比较困难的,做不到怎么办呢?佛接著又讲散善三观,也就是三福九品,有 “孝养父母”等世福,有“具足众戒”等戒福,还有“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等行福,这是能修散善之人所修的,那还有的众生连散善也修不了,怎么办呢?《观经 》到第十六观就开持名一法,造罪造恶的众生,专依念佛,往生净土。所以,《观经》最后只付嘱持名一法: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阿难,我讲的这部《观经》你要好好地受持,《观经》的重点在哪里呢?重点在于持无量寿佛名。”不是定善十三观等。
   在《般舟三昧经》有一位菩萨,观想成就了,观到阿弥陀佛了,他就问佛:“欲生西方,以何行法为胜?”阿弥陀佛告诉他说: “欲生西方,当专称我名。”想到极乐净土,就专称我的名号。这就从观想念佛进入持名念佛。
   《观经》的次第也是这样子的,定散二善最后进入持名念佛,转定散二善的修行,归入弥陀本愿,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教理。观想念佛也好,观像念佛也好,最后统统进入持名念佛。
   圣道门修行的人,他的解释和我们净土宗相反,他是以持名念佛为手段,作为基础、阶梯,慢慢进步,达到实相念佛,以此证悟。
   我们净土法门,是种种定善、散善,归入他力本愿,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观经》“汝好持是语”之付嘱文时,非常干脆 ── 可以说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核心和眼目 ── 大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从一开始虽然说定善和散善两门的利益,定善十三定观,也能往生净土,散善三福九品,也能回向往生净土,也有利益,但是,这两门不是佛的本愿,如果以佛的本愿为基准,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
   这样,我们就有得救之道了。如果以实相念佛作为弥陀本愿,我们在座的各位一个也做不到,如果做得到证悟实相,那就是大菩萨了;如果以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都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唯以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作为佛的本愿,“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念佛最胜最易

   祖师云:“念佛最胜最易,极善最上。”
   念佛法门最殊胜、最容易,是善中极善、上中最上。
   我们一般的人,对念佛法门的认识有所偏差,要么认为很殊胜、但不容易,要么认为虽然容易、但不殊胜。大多数人觉得“念佛当然很容易了,三岁小孩都会念,但是就这样子念念佛,也能往生吗?如果不再加上其它的修行也可以吗? ”他认为念佛虽然容易,但不殊胜,认为诵经很殊胜,超过念佛的功德,观想也超胜念佛,修别的法超过念佛,“我没有办法修别的,如果有办法,我就修别的了,没办法,只好修念佛 ”;也有的人认为念佛虽然殊胜,但是不容易,“念佛当然殊胜了,可是要达到清净心才殊胜,要达到禅定一心不乱、工夫成片才殊胜,不然的话,散心称名不殊胜 ”。要么许殊胜、不许容易,要么许容易、不许殊胜,这都是有偏差的。
   念佛法门不仅最殊胜,而且最容易,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光殊胜,不容易,就不叫殊胜了,因为容易,才叫殊胜。虽然殊胜,但是我们做不来,没有利益,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就不殊胜了。
   比如说农民选种优良品种,有两个品种:一个品种呢,只要撒到地里,不需要悉心照料,自然就会收获很大;另一个品种,收获也很大,但是必须要专门护理,白天晚上都要照料它,专家才能做得到,一般的人做不到。那么,这两个品种,哪一个更是优良品种呢?大家没做过农民也知道,第一种才是真正的优良品种,种子好,撒下去就可以丰收。
   念佛就是这个道理,不但殊胜,而且容易,殊胜和容易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殊胜。单是殊胜,不容易,就不能称为殊胜 ── 好是很好,但是与我们无关;如果单是容易,而不能了脱我们的生死,这个容易有什么意义呢?
   又容易、又殊胜的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人人可念,人人可证,人人可离生死,善中之善无过此善。
   弥陀名号,摄尽一切功德,故最胜;
   称名念佛,不论任何根机,故最易。
   这整个一部书可以说就从“胜”和“易”两方面开展念佛。如果我们懂得了念佛有“胜”和“易”这两个功能,自然就一向专念了。
   为什么有的人除了念佛之外,还要修别的杂行杂修呢?就是认为念佛不殊胜,不如诵经,不如坐禅,不如拜忏,甚至把念佛作为辅助,把别的作为主要的,或者说 “念佛是主要的,但是还不够,要别的来补助”,不能体会到念佛的殊胜。如果真正知道念佛是“极善最上”,没有超过念佛的善,没有比念佛更上的功德,那你所有的时间,都会拿来念佛了。你正要拜忏,一想 “念佛极善最上,来念佛吧!”这个不是观念,是在我们心中形成一种意志。

   名号摄尽一切功德

   “弥陀名号,摄尽一切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已经把所有的功德都摄在里边。单单六字,怎么能摄尽一切功德呢?这个我想通过比喻来说明,比如说,银行现在都办理信用卡,我们办一张卡,储存一百万,甚至一千万,那么,这小小的一张卡,就把你的财富摄在里边了,收起来是一张小卡,但放出来可以有楼房、有汽车。阿弥陀佛的功德法财,三明六通、无量智慧、无量慈悲等等,通通摄在六字名号这张 “卡”里边。又好比国家机关的大印,它是代表权力,它能把所有的权力摄在印章当中。同样道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神力,都摄在六字名号里边,说“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威神力 ”,从哪里表现呢?就表现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不可以在六字名号之外,再去寻找佛的救度。就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单纯易行
   “称名念佛,不论任何根机,故最易。 ”从众生的角度讲,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没有说哪一种人不能念佛,当然,先天聋哑的人是特例,他虽然不能口称,仍然可以在心中忆念佛恩,仍然可以知道弥陀的慈悲救度,这也是念佛。一般来讲,口称 “南无阿弥陀佛”是最容易的方法,如果念佛要达到某种功夫,就不太容易了。继续来看:
   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道”,
   “易”有二义:即简易、容易,亦即单纯化、易行化。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圣道法门是难行道,易行道的“易”有两层含义:第一,简易,简易就是单纯化,专一不杂;第二,容易,即易行化,容易做得到,这才是佛的慈悲。
   如果很复杂,就不易了,净土法门要单纯化,不要搞复杂了。一切法门,理到极处,都是最简单的,真理本来如此。净土果教法门更加是单纯化、易行化,只是我们众生的心很复杂,自己把它搞复杂了,佛法哪里复杂?佛法一点也不复杂,念佛也没有复杂的,张口就是,张口就往生,你不敢相信,心里绕了很多弯, “这样就行吗?” ── 复杂化了。
   因为单纯、易行,人人都能。
   若必须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论,则不单纯;
   单纯、易行,人人都能修学,这才是净土门的宗旨。如果说必须要懂得这样那样的教理,八万四千法门都要通、都要会,那样就不单纯了,在座的各位很多都达不到了,我也达不到。
   若必须作复杂艰难的修行,则不容易。
   学净土宗,如果还要作复杂艰难的修行,就不能叫易行道。
   不单纯、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净土法门,更非弥陀本愿。
   不是人人能做得到,那就不能称为净土易行道,更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单纯化、易行化。怎么叫单纯化呢?“称我名号,乃至十声”一切不谈,只说 “称我名号”,是不是单纯化?那么,怎么“称我名号”呢?“乃至十念”,容易化!
   在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之前,是第十七“诸佛称赞愿”,十方诸佛唯赞弥陀名号,也是单纯化,没有赞叹阿弥陀佛相好等等,大家回去把《无量寿经》再翻一翻,四十八愿里边,提到 “闻我名号”、“称我名号”的,占了十四条愿,没有一条愿说“观我相好”、“观我法身”等等,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不是易行道啊,所以,观想、观像、实相念佛不是弥陀本愿,名号是弥陀本愿。第十七愿阿弥陀佛选定十方诸佛称赞他的名号,而不是称赞别的,因为名号我们能念得来,念得来就能往生,十方诸佛当然懂得弥陀的大悲心,所以,异口同音称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就是单纯化,这就是易行化,这是我们净土门的特点。
   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单纯化、易行化;
   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本愿”到底是什么内涵呢?善导大师用八个字给我们解释:“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本愿。离开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不是本愿,这就是单纯化,为什么?“一向”、“专”,没有第二个,光讲“一向”还不够,加上一个“专”字,大师在此反覆叮咛,让我们心中非常明朗,知道往生的行体是什么,往生的方法是什么,知道怎样去修学往生的正业,很简单。
   往往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念佛之外,还要修别的,复杂得不得了,那就不是弥陀本愿了,就不是第十八愿了,那是哪一条愿呢?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这一愿不是根本之愿,是引导圣道门修行的人,他本来就修诸功德了,修诸功德是求此土的证悟,他看到自己的力量不够,那怎么办?弥陀接引这样的众生说: “那你的功德回向求往生吧。”他执著自己修行的功德,就把原来所修的功德发愿回向求往生。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大可不必如此,就专修念佛好了。第十九愿“修诸功德 ”,“诸”就是多,就不是简单化;“发菩提心”那就不是易行化了,圣道根机,发菩提心,那可不简单,“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条嘴上讲得容易,我看我们都打过蚊子了;一上公共汽车挤得要命,我看首先要找个位子……“众生无边誓愿度 ”,“你有位子我先坐”,“哎呀,我让过位子了”,让也是有限度的啦。我有一次坐火车,一开始也发了菩提心了,车上这么多人,还有的人站著,我就让位子给人家,自己站著,一站站两个小时,脚就开始发酸了,又坚持两个小时,就开始发抖了,这时候,把菩提心就放下了, “最好哪一个让我坐一坐”,凡夫的菩提心确实发不起来,比如说我们很多学佛的,“我跟人家发菩提心,就我家老伴发不了菩提心,他老跟我闹矛盾,我老是跟他吵嘴。 ”连家里的人都不能发菩提心度他,那就扯远了。这不是口上的话,这个就难行了。

   净土门菩提心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愿往生心,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就要到净土去成佛,能成佛,就能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了,这叫他力菩提心,仰仗佛的力量,我们可以发起来,要靠自己,发不起来。
   未必需要体验和工夫
   未必要三心的体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
   “三心”就是信心的意思,在 《无量寿经》里边,叫做“至心、信乐、欲生”,在《观无量寿经》里边,叫做“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有的人就讲了:“《观经》说,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什么叫至诚心?什么叫深心?什么叫回向发愿心?我没有体验哪! ”善导大师的教典告诉我们:未必需要。有这个体验,念佛能往生;没有这个体验,念佛也往生!这就是宽广无边的本愿。
   有的人就把它讲得很狭小,“你念佛,没有信心的体验,没有听到阿弥陀佛九雷灌顶的呼唤,没有那个体验,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善导大师说“一向专称 ”,这就是本愿,一向专称就能往生,不需要某种特定的体验。
   又有人说了:“体验没有可以,最起码需要一点工夫吧。”“工夫”就是“禅定一心不乱”、“工夫成片”、“事一心 ”、“理一心”等等,善导大师的教导里边,没有这样的话,而是“一向专称”,未必需要“一心不乱”的工夫,当然,你有工夫,很值得赞叹,念佛的人,能够常行念佛,心比较清净,烦恼比较少,他如果能够懂得弥陀的誓愿,那就更好了!不断念佛,确实能够消除我们的烦恼。
   有的人讲了:“念佛往生固然是没有问题,但是也希望今生的日子过得好一些。”那也只有专念弥陀名号。
   慧净法师在这里讲的话,我把它读出来,往往有时候把句子读破了。从整体来讲,每句话都是非常关键的,都是根据经教和祖释,破斥我们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引导进入正确的念佛。
   比如说上面的例子,我们疑惑“我虽然念佛,如果没有信心的体验,能往生吗?”法师在此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向专称就能往生,并不需要信心的体验。同理,又有人疑惑说: “虽然念佛,没有工夫,能够往生吗?”只要不违背“一向专称”的宗旨,决定往生!也并不一定需要这样的工夫。
   我们的眼光不要停留在体验、工夫、心情、感应、感受……不是停留在这些方面,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必然往生。”

   名号的自然功能

   因为愿生极乐而专念弥陀,自有弥陀本愿力的运作,
   使称念者,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报土。
   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我们愿生极乐净土,专念弥陀名号,自然有弥陀的力量在里边,刚才说了,弥陀的力量从哪里体现出来呢?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没法接触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法接触弥陀的愿力的话,那永远也沾不上边了。
   像父母都很慈爱子女,他们的爱固然在心里边,还要通过有形的东西表达出来:孩子饿了,母亲就做碗饭给他吃,如果没有这碗饭,母亲的慈悲怎么传达给他呢?挨饿的孩子又怎么能饱呢?所以,母亲的爱心,通过这碗饭,让挨饿的孩子吃饱。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心,怎么体现出来呢?通过兆载永劫的修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让我们凡夫众生称念,就可以往生。这六个字,本身就有这个力量。你不念,那没办法;只要称念它,自然有名号的作用牵随我们去往生,这是名号的自然功能。
   我们也说到这样的比喻:喝水,自然就能解渴;吃饭,自然就能饱肚子;念佛,自然就能往生,这个是自然的。《无量寿经 》多处提到“自然”,“自然之所牵”,“自然中自然相”,一点不造作。这是弥陀愿力的自然。
   那我们凡夫呢?凡夫是业力的自然,如果不念佛,自然堕落!也是很自然的,不勉强的,你想不堕落也不行。
   那么,念佛呢,是愿力的自然,有阿弥陀佛本愿力的运作,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净土。
   刚才有一位居士问:他这几年,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怎么办?你只要念佛,没有任何问题,现世常得安稳利乐,所谓“夜梦吉祥 ”、“消灾免难”、“增福延寿”等,这个是自然的,不需要你去求的,不祈、不求之间,自然得到,没有比这更好的;临终呢,临终自然往生报土,都是自然的。道理就在于弥陀名号本身具有这样的功德,在薰染我们的心,使得我们趋向佛的光明。

   本极平易直截

   净土法门本极平易直截,
   若人人都需了解繁琐的宗学,或需体验信心的一念,
   便抹煞了净土门易行疾至的胜易功能,
   也埋没了弥陀佛大悲为凡的基本原则,
   直将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
   净土法门本来极其平常、极其容易、极其直截,平常就不玄妙,如果净土法门讲得很玄妙,那这个人讲的就不是净土法;如果把净土法门讲的很难,那也是不懂得净土法, “直截”就是不拐弯。或者说“如果没有信心开发的一念……”《无量寿经》说到“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有的人就在这里产生一种执著,“我怎么样才能有信心欢喜的一念呢? ”他就在怀疑了。在这里,慧净法师说得很清楚:如果一定要这样,便抹杀了净土法门易行、快速的胜易功能,也埋没了阿弥陀佛本为凡夫的基本原则。

   本为凡夫

   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为了凡夫的,所以,祖师讲:“本为凡夫,兼为圣人。”本来为了凡夫众生,附带地为了圣人,阿罗汉、菩萨也到净土去,他们是附带照顾的对象,凡夫是根本、主要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菩萨、阿罗汉已经离开生死了,他们不到净土去,也没有多大的妨碍,他们去净土,就更加快速成就,这个意思。我们凡夫就不一样,我们在这里轮回流转,当然主要是为我们了。
   像我的老家就经常发生水灾,有的人家里就被冲得一贫如洗,有的人家里还完好无损,那么,如果有一位大富长者来布施的话,你说先布施谁呢?他当然布施那些一贫如洗的人,对不对?因为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了嘛。所以,大富长者本来就是为了穷人而来的,附带地,其它人也需要,也布施一点。
   弥陀的大悲也是这样子的,“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净土法门就是这个特点。
   任何人都可以救度
   那么,凡夫里边,有善凡夫,有恶凡夫,弥陀的心则偏重于无善造罪之人;恶凡夫里边,有平生之人,有临终之人,那弥陀的悲心,更倾向于临终之人。这个临终之人,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如果此时不能获救,一气不来,当下直落地狱之底,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就要展现他大悲的救度。 《观经》下辈三品就从这个角度说明阿弥陀佛慈悲的对象,是选择一生造恶的临终之机,来显示任何人都不会遗漏的救度,用此特例来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救度。如果是选择一个平常的人,那有人还怀疑了: “他平时很用功的,我不如他,临终来不及,怎么办呢?他一辈子念佛,当然能往生,临终念一声、十声的人,能不能往生?”《观经》以这个特例,说明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
   如果我们埋没了阿弥陀佛普机普缘的大悲原则 ── 什么叫普机普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任何根机、任何因缘,念佛通通可以往生,这个叫“十方众生”,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本愿是普机普缘之教;善导大师的解释也是普机普缘之教,“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任何人都可以念,又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那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了,多到一辈子念佛,也在之内,少到临死才闻到这个法门,一声十声念佛,也在这之内,所以是普机普缘之教,任何人都可以得救。
   如果说一定要达到工夫成片,一定要达到一念的信心体验,一定要如何如何修行才能往生,那只有少数人可以得救,更有甚者,以某一个人为标准, “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得救”,哪样的人呢?临终没有病苦,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在这个因缘下,才可以得救,那就变成一机一缘了,就是单独的机了,不是“普机 ”了,那不是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的誓愿说“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包括平生之机,也包括临终之机;临终之人包括正念分明、如入禅定之机,也包括苦逼惶恐之机。 《法鼓经》说:众生临终的时候,惶恐得不得了,不能念佛,口中称不出来了,他心里知道有佛,有求往生的想法,就往生了。就这么简单,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所以,我们跟别人谈净土法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以自己为标准,也不能以某一种人为标准。比如说我们每天念三万,如果以你三万为标准的话,不足三万的人就绝了希望了。我们自己固然可以念三万五万,但是,我们宣说净土法门,总要顺佛本愿,突显弥陀的慈悲,弥陀的慈悲是不论称念多少,仰仗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有人一天三万,有人一万,有人几千。总之,依各人的根机,没有一定。弥陀的誓愿是普机普缘之教,任何众生,出家的、在家的、工作忙的、工作闲的、年老的、年轻的、有智慧、无智慧、会读经、不会读经,通通可以得救,但以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

   自我设限

   如此误解曲解,自我设限,
   则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释尊叹言“易往而无人”。
   把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误解了,认为一定要达到念佛的工夫、信心的体验才能往生,这就误解了。误解、曲解以后,就自我设限,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弥陀的本愿没有给你设定标准, “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怎么设定标准呢?你设定说“一天一万”,那一万以下太多了;你设定说“要出家”,那在家的太多了。十方众生,一个不漏,就没有标准了,没有界限了,如果讲界限、讲标准,有一条,专修念佛!专修念佛虽然讲是标准,其实也没有标准,因为并没有讲多少遍数。
   如果我们设定一个界限,那好了,就把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了,所以,能得到弥陀救度的人就很稀少了,致使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感叹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极乐世界毫无障碍,没有违背,一旦称念弥陀名号,就像万水归海一样,自然牵随,超越至无上涅槃之道,没有边限,净土涅槃界很容易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讲的,阿弥陀佛的誓愿亲口保证的 ),但是后面“而无人”三个字,让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的心很悲叹。
   各位,我们是愿意做“易往”,还是做“而无人”呢?你要是落到后面三个字,那就惨了。那么,为什么说这么容易往生,反而“无人”呢?不是说没有一个往生,意思是说反而很难了,容易往生,结果没有几个人往生,当然,绝对数很多了,相对数却很少,为什么呢?对弥陀本愿误解曲解、自我设限。阿弥陀佛本愿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任何人都可以得救,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我们自己设一个标准: “如果不这样,就不能往生。”那好了,自己往后退,“易往而无人”,变成“无人”了;如果勇往直前、贾勇先登、当仁不让,弥陀说“我要救你,决定往生 ”,“好,我让你救,决定往生!”信心念佛,永不退转,那自然就“易往”啊!杂行杂修的人,就成为“而无人”那一方面,他为什么杂行杂修?自我设限,“我专念名号肯定还不够,一定还要如何如何,才能往生……”自己设了一个标准。

   舍难信取易行

   净土门名之为“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
   而舍难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为易。
   这段话很精彩。净土法门的根本特色就是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有的人讲“难信之法,很难嘛,哪那么容易啊!”被这个“难”字挡住了,一难到底,难到后来往生无份。这里的 “难信”是解释、修饰“易行”的,“易行”就是容易往生,容易到什么程度呢?容易到难以相信的程度,就这么容易!
   我们众生从哪个角度进入呢?如果老是抱著「难信”的话,就很难进入净土门了。所以,慧净法师在这里说“舍难取易”,“难信”这一方面,我们不多去考虑它,我们取 “易行”这一方面,这才是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不管怎样,念佛很容易吧!
   其实,“难信”也并不难信,是就我们众生这边的邪见、执著而讲“难信”。比如说,我说:“这是茶杯。”相信吗?大家都相信,对不对?在家人、出家人都相信,这有什么难的?那你自己不相信, “师父,这怎么是茶杯?”我就没法给你解这个弯了,实在没办法了。
   阿弥陀佛说“念佛就往生”,相信就相信,这有什么难的呢?阿弥陀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他发的誓愿怎么会虚假呢?“称念我名号,必然往生 ”,你当下相信,就相信了,你自己在那里拐一个弯,“怎么这样就能往生?”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就众生的执著而讲“难信”。
   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经常骗人,另一个从不说假话,你说这两个人,哪一个人讲话我们更容易相信呢?肯定那个诚实的人讲话我们更容易相信,对不对?因为他总是讲诚实的话。
   绝对真语实语的就是佛了,佛讲的话,你干嘛不能相信?很容易相信啊!这是佛讲的,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佛讲“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你不往生,我不成佛 ”,抱定这一句,就很容易相信了。
   净土法门有舍和取,舍难而取易,舍掉难信,而取易行。
   信在称名之行中
   因此,但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信在其中矣。
   只要能够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的信就在当中了。不需要在六字名号之外(也不可能在六字名号之外)、在称名念佛之外再寻找信心。所以,信心的内涵就是六字名号,信心的对象也是 “南无阿弥陀佛”。信是信什么呢?就是信弥陀的本愿“众生称念,必定往生”。
   慈悲委婉表露本怀
   是故,《观经》虽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机信法等,
   然而,最后流通之付嘱,则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流通于遐代。
   善导大师把善分成两种,一个叫定善,一个叫散善。什么叫定善呢?“息虑凝心”;什么叫散善呢?“废恶修善”。定善就是在禅定当中,祛除妄念。有很多人念佛,只是为了想克服妄想,那就是修定善,其实不在念佛,在修定善;散善是什么意思?没有修禅定,散心行布施、朝山等等。定善跟散善比呢,定善殊胜。
   《观经》前面先讲定善十三观,定善讲完之后,讲散善,散善讲完之后,讲称名,这个好像是逐渐降级了,实际上,我们通过这个过程,慢慢体会到自己:定善,修不了;散善,也修不了;直到最后念佛,才悟入了佛的本愿,这个法门,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心。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可以说非常慈悲,非常委婉,他知道我们的心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就绕了很多弯,先给我们讲定善,然后讲散善,到最后把本怀表露出来: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凡夫的心就很难接受阿弥陀佛本愿。
   “三福九品”,三福包括世福、戒福、行福,九品就是三福的展开。
   “信机信法”出现在《观经疏》的“三心释”之“深心释”当中。

   信机信法

   “信机”就是相信自己的根机,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机呢?不是相信自己是个能修行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个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个有办法解脱的人,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如果有这样机的深信,跟净土法门就很相应了。“决定深信”是什么意思呢?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不是事实,怎么能决定呢?又怎么能深信呢? “深信”的“深”不是深浅的深,是对事实的认定。我们哪一个自己不是罪恶生死凡夫啊?这一点是很自然的事情啊。过去无量生以来,直到今天,没有出离过;向未来看,没有办法解脱。 “信机”是相信自己没有力量,不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学习净土法门,如果相信自己“哎,我修行得好,一定可以往生!”那你跟善导大师讲得不一样,你没有信机。信自己没有力量,就把自己的心空掉了,彻底把自力观念抛弃掉了。就像杯子一样,里面装满污水,那就不能把甘露装进来了,因为那里还有毒素,只有把杯子里的毒素全部倒掉了,甘露才能倒得进来呀。我们只有把自力、我执的心彻底抛弃掉,阿弥陀佛的他力光明才可以进来呀!所以,信机就是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让自己不起一丝一毫认为自己能修行、很贤善、可以解脱的妄念,知道自己是死定的凡夫;如果认为“我念佛念得好,修行有感应,我会读经,我会拜忏,会这样,会那样,所以我能往生 ”,那就非常危险了,你不是靠佛的愿力,你靠你自己。你没有信机,没有信机,就不可能信法。
   “信法”就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你不要怀疑,不要顾虑,怀疑什么呢?“像我这样的众生,念佛果然能往生吗?”顾虑什么呢?“哎呀,我没达到清净心,功德做得也不多,恐怕不能往生吧!”善导大师对你说: “无疑无虑,定得往生!”

   选择一向专念

   好了,《观经》虽然讲得这么多,定善散善、信机信法,讲这么多,太广泛了,我们怎么把握重点呢?到了《观经》的结尾,“最后流通之付嘱”,“付嘱”是什么意思呢?释迦牟尼佛把这部经讲到最后,做一个总结,把他的心要交待给听法的众生。 《观经》前面讲了很多,到最后付嘱给阿难、给我们罪恶众生,讲什么?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定善也不付嘱了,散善也不付嘱了,什么意思呢?就像《金刚经 》所讲的,过河的时候乘船,已经过了河,则应舍掉船。如果过了河还舍不得船筏,把它背在肩膀上,那就很愚痴了。《观经》通过定善、散善,让我们进入一向专念弥陀名号,所以,进入到一向专念之后,观想、观像、三福、九品就舍掉了,不再谈了,专谈 “一向专念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遐”是遥远的意思,一直流通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直到未来法灭的时代。
   正因称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胜故,直至佛果。
   定善散善之功德,圆摄无余;信机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为什么付嘱称名、不付嘱定善、散善呢?因为称名是佛的本愿,称名容易,如果最后总结《观经》,要修定观,那我们《观经》不用看了,这也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愿不一致。
   念佛一法,不光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功德殊胜,可以直达佛果,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付嘱。
   修定善有很多功德,修散善也有很多功德。但是,如果我们专念佛的名号,定善、散善的功德都在里边;信机信法,也都在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边,也不要另外去谈了。

   变瓦成金

   慈愍大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八句话是很尊贵的,很能说明阿弥陀佛的誓愿。慈愍大师是弘扬净土的一位大德,他这八句,就是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彼佛因中立弘誓”,彼阿弥陀佛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叫做法藏菩萨,他建立了宏伟广大的誓愿; “闻名念我总迎来”,闻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我会一个不漏地把他们迎接到我的净土来;(这样的“总迎来”是否有所选择?我们凡夫的心就会区别,所以,底下四句来解释 “十方众生”的意思。)“不简贫穷将富贵”,阿弥陀佛的誓愿,并不是扶持富贵的人、舍弃贫穷的人;“不简下智与高才”,也不分别对待智慧下劣的愚人和智慧很高的贤善;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也平等对待广学多闻、清净持戒的人和罪业深厚、破毁戒律的人;“但使回心多念佛”,不管是行善、造罪、多闻、寡闻、持戒、破戒,都要多念佛,要回到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宗旨上来;“能令瓦砾变成金”,能使石头瓦块变成金子,“瓦砾”就是我们凡夫,“金子”就是佛,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下智也好,高才也好,都是凡夫,都是瓦砾,都不是金子,虽然是瓦砾,如果念佛,都可以变瓦成金,可以转凡为圣,可以使得凡夫成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令”是“使”的意思,名号使得我们变成佛,不是我们自己有这个力量。
  
  


{返回 净宗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念佛胜易 第二章 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下一篇:念佛胜易 缘起 序讲
 念佛胜易 第十章 现世为多 示人专一
 念佛胜易 第二章 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慧净上人侧记
 净土宗宗旨
 《阿弥陀经》五优胜
 唯说念佛 序讲
 念佛胜易 第三章 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
 手机
 净宗譬喻·净宗法师开示集
 念佛胜易 第四章 诸佛菩萨 护持念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萨圣骨 永镇宝岛-奉行大典[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五 浪漫情人节?![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相应206经 现在自身内凡无常者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心经白话解 前言[栏目:心经白话解]
 第十讲 中观为大乘佛法作证[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噶当派传承及其思想特点(董莉英)[栏目:噶当]
 享受修行之3:修行是在享受挑战巅峰[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调服自心真修行——观“色空不二”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0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