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返回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1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四十六面,倒数第七行,从第六节看起:
  【佛所说法,本来皆不可取,皆不可说。故取法说法,取非法说非法,皆非也。明得此真实义,便为实信。】
  我们昨天讲到这个地方。必须要补充一句的,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实信,这一条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说明了,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的事实真相,我们明白、了解,这才算是实信。这一条实在说相当不容易,它的水准相当之高。一般人只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什么叫「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就很难懂了。这一段的意思,我们知道世尊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因此法与非法都不可取、都不可执著。但是佛所说的一切法,对我们来讲,有大用处、有大利益,可是这个利益如果有丝毫执著,那就变质了,这是佛法之难处。佛法自始至终,破执著而已,诸位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执著有,错误;执著空,就是执著没有,也错了。有、没有都不可以执著,那个才叫对了,那个是知见,叫佛知佛见。这底下说:
  【一念相应得无量福】
  一念与什么相应?在此地讲,就是与法跟非法,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与这个相应,此地是指这个,那你得的福就无量无边了。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他们在生活上、在事业上、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是这么做的,这个做法与自性相应,性德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因此得福就无量,道理是在这个地方。
  【以一念相应是净念相继之根也】
  净念相继不一定是指净土宗念佛。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他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的方法。我们看到这四个字,不能执著这一定是念佛法门的,这是净土宗的,你要是这个执著就错了。其实净念相继这一句,通所有的大小乘佛法,无论是哪一宗,无论修哪一个法门,如果不能净念相继就不能成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一句是通达一切法。
  【佛虽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佛成佛了,佛证得什么?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话不假。佛有没有自己以为我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这个念头。如果佛有这个念头,哪个证得的?我证得的,我相有了,有我相,与我对面的就有人相,就有众生相,就有寿者相,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说有法可得,是我们凡夫看到的,而佛呢?佛心清净,确确实实没动一个念头,说我有什么法可得。换句话说,佛是从来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虽然做了,虽然证得了,心里还若无其事,这是他高明之处,心里面丝毫的分别执著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到底下一大段,要详细说明这个道理。
  【无少法可得者,不自以为成佛也。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於所得之法不执著,於所证的地位也不执著。证的地位,我们说他成佛了,佛在十法界,至高无上,他没有觉得他至高,他没有觉得他无上,没觉得。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得一点点就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很高,甚至於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值得骄傲;值得骄傲,你想想看这个话是什么味道?他值得骄傲。佛证了无上正等正觉,他没有觉得有什么好骄傲的,没觉得。佛成了佛,也没有觉得值得骄傲的,没有!所以佛能够与九法界众生打成一片,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
  【彻始彻终,一以贯之曰,无住而已矣。】
  在这一大段里面,第一大段,我们所看到的,这一段就是「的示无住以生信」,这里面一句话可以把整个意思都包括了,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执著。佛就是教给我们不执著,执著就错了。
  【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如是。】
  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定律,善因决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作佛、作菩萨之因,就是无住。能够空有两边不住,就能成菩萨、成佛,这是从因到果。成了佛、成了菩萨之后,还是两边不住,果彻因源。从这个地方,我们又明白一桩事情,那就是佛法当中所说,佛法是不二法。诸位从这里能看到,因果是一,不是二。因里头有果,果里头有因,因果是一法,不是二法。把因果看作二法,你就看错了,所以佛法是不二法。这就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八个字说明因果是一法。第一大段「生信」,我们就报告到此地。
  再看底下第二大段。第二大段科题:「推阐无住以开解」,推是推广,阐是说明。我们把这个展开来详细的说明,帮助大家开悟。信是真正相信,以此为实,以这个为实在,真正相信,信了以后要理解。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信,跟其他宗教讲的信不一样。一般宗教叫你决定相信神,不明白的也不能问,神说的那还有什么话说?佛法不一样,佛法可以打破沙锅问到底,佛不会怪你,佛法是准许你问的,一定要叫你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全都搞明白了,那才行,有丝毫的疑惑就变成你修证上的障碍,所以解太重要了。我们要清楚,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要是在信解行证这四个字里面,这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在哪一个字?全都在解,这才知道解的重要。信了以后,要了解、要明白,所以佛教的信不是迷信。我们佛法讲正信,什么叫正信?道理明白了,真相明白了;可见得这个信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的,你讲得很有道理,确实是事实真相,我相信得过,这是有条件的。正信还不是真信,想想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你证得了,我没有证得。事实真相,你受用到了,我还没有受用到。必须自己亲自证得那个时候、亲自得受用那个时候,那个信才叫做真的相信。可见得佛法讲信,分很多等级。前面一大科讲实信,实信的标准是要依教奉行。这一段唯恐你还不能真正发心去做,这才不厌其烦,再加详细说明。目的希望你真的相信,真的能去照做。经文一开端,世尊举小乘人,小乘四果,来做一个样子,做一个例子。我们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这个意思是说明,叫著须菩提问他,你的意思如何?你以为如何?须陀洹会不会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得须陀洹果,我证须陀洹果了」,他会不会有这个念头?你们大家如果不看这个经文的话,你们想想有没有?如果你证得须陀洹果,「我证得须陀洹果了!」我们在很多地方,在外国、在台湾我也听到,没人这个说法,都说须陀洹果太低了,有很多人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他已经成佛了,佛再来的,这只能够骗骗无知的人。假如《金刚经》你要是念熟了,他就骗不了你,他说他是菩萨再来,他著了菩萨相;他说什么佛再来,他著了佛相,著了相就是凡夫。佛菩萨怎么会著相?不但佛菩萨不著相,连小乘初果须陀洹都不著相。我们看尊者的答覆: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是梵语,要是把它的意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入流的意思。入什么流?入圣人一流,他不是凡夫,他已经入圣者之流,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证得须陀洹果,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我们看底下这个注解:
  【初果】
  须陀洹是初果,小乘初果。
  【断尽三界八十八使】
  使是烦恼,烦恼的代名词。古时候讲使,就是衙门里面当差的,像现代的刑警队,刑警队跟在你后面,绝对不是好事,你一定犯法,他要来抓你的。这八十八个烦恼,天天跟著你,你就不自在了,你就不得不搞生死轮回,原因在此地,这是烦恼。我们通常把烦恼分为两类,一个是见解上的错误,一个是思想上的错误。这是属於见惑,见解上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共有八十八种,所以称为八十八使,初果断尽了。八十八种要是把它归纳,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一切众生都把这个身当作我,这是错误的见解,这个见解叫身见。从这里我们就了解,初果之人,绝对不会把这个身当作我;如果你还把这个身当作我,保证你没有证到初果。如果你证到初果,你不会再把这个身当作我,你要自己想一想,我有没有证果,不就知道了。还把这个身当作我的话,没证果。第二个是「边见」,所谓边见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相对,相对就是两边。譬如经文前面所讲的,空有是相对;邪正是相对,真假是相对。而我们确实是生活在相对的世间,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那个相对在我们佛法讲边见。这是错误的见解。
  第三种叫「戒取见」,第四种叫「见取见」,这两种合起来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非常固执他的看法,这个我们叫做成见很深,这个也是很严重的烦恼。为什么分成两个?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因上的成见,我们就叫它做戒取见。持戒是修行之因,所以说是因地上的。佛在经上举比喻说,这是世尊当年在世,印度那个时候的确是宗教之国,佛教以外,经典上记载,印度宗教可以算是有名的,信徒都相当多的,有九十六种,九十六种外道,那是宗教。其中有些宗教持牛戒,持牛戒是什么?学牛,牛吃草,他也就吃草,牛给人家耕田,他也帮人家去耕田,为什么他要学牛?这些人都是有修行的人,都修定,确实有定功,他在定中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人死了以后堕三恶道。他一想的时候,牛能够生天,这很值得他去羡慕、去效法;他也想生天,於是他就学牛。你要告诉他,牛不是这样生天的,他不相信,他在定中亲眼看到的。所以这个成见就很深,这一类的就叫做戒取见,他是错误的。实际上牛能够生天,是它前世善根成熟,不是这一生的;这一生当中,作牛可以说受果报而不造业,牛的性情很温顺,又吃草,它也不是吃肉的,替人耕田服劳役,它是在消业障,没有造业。能生天是前世的善因,前世必定修十善业道,这一生它的寿命完了之后,过去生中的善业现前,这样生天的,绝对不是吃草、耕田而生天的,没有这个道理。这是举出这一个例子,把这个因看错了,不是这个因,以为是这种因。世间法里头,与这个相类似的很多很多,我们一一要细心去观察、去辨别。
  见取见,这个见就是见解的见,这是从果上说的。佛在经上也有比喻,譬如生天,有许多人认为生到天上就究竟了,就得永生,这个见解是错误的。天人的福报确实比我们人间大得多,寿命也长。譬如忉利天,这是古时候这些印度人祭天,多半都是祭忉利天主,中国人也不例外,中国人也祭天,我们中国人叫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欲界第二层天,并不很高。佛告诉我们,忉利天人的寿命一千岁,我们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忉利天人看我们人间,人活得很可怜,寿命只有一天,一百岁才一天,如果说五十岁就走的话,那就是半天。所以,你说人有什么值得骄傲?天人看起来真可怜,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忉利天人,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他的寿命一千岁,当然我们算起来是天文数字,寿命是真长;其实他的寿命并不很长,天有二十八层,这才是第二层,上面还有二十六层,愈往上面去寿命愈长。譬如大家所熟悉的弥勒菩萨,弥勒现在是菩萨,现在没成佛,将来要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相成道成佛。什么时候来?他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寿命尽了,他下生,兜率天在上面,他下生,到我们人间来是下生。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它是倍倍增长的,忉利天寿命是一千岁,忉利天上面是夜摩天,夜摩天的寿命二千岁,是忉利天的一倍,再往上去兜率天,兜率天又是夜摩天的一倍,四千岁。时间的时差也不一样,我们现在讲时差,时差也不一样,我们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一天,弥勒菩萨那个地方,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人纵然活上一百岁,假如兜率天也是以二十四小时计算,一百岁的寿命在他看起来六个钟点,五十岁三个钟点就完了,这些跟大家讲的都是事实真相。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一年也算是三百六十五天,四千岁,他要什么时候到我们世间来成佛?《弥勒下生经》里面讲,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年岁就是这样算出来的。菩萨从兜率天下降到这个世间来成佛,是我们娑婆世界贤劫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这个要知道。
  现在有很多人说,释迦佛已经退位,弥勒佛掌天盘了,这个说法你能够相信吗?没根据!我们说东西要以佛的经典做根据,佛经典上没这么说法,没这个说法!实实在在讲,以忉利天的人来看,释迦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灭度,到现在时间不长,以忉利天来算,玉皇大帝那里算,他们一天我们人间一百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外国人的算法是二千五百年,忉利天才二十五天,哪有这么快弥勒菩萨就下来了,没这个话,这是讲不通的。必须要明理,就不会被人家这些说法动摇了。经典上所说的,都是真实的。这是属於错误的见解,叫做见取见。非果计果,不是真正的结果,把它当作结果,这是错误的。真正不生不灭,真正永生,只有在佛法,佛法里面讲的菩提涅槃,那才是真正的果报,那就没有错了。末后一个叫「邪见」,邪知邪见;除了上面这个四种之外,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包括在这一类。八十八使可以分为五大类,初果这五大类统统断掉了,换句话说,他知见正。
  【已见真空之理,而知无我亦无我所矣。】
  他明白这个,他了解无我,我尚且没有,我所有的当然更不执著了。这是初果须陀洹的条件,这是佛门小学一年级。诸位要知道,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我们在佛教学校里念哪个班?统统念的幼稚园小班、中班、大班,没有到一年级,小学一年级从来没有去过;如果到了小学一年级,就是学生,正式的学生,不退转。初果须陀洹就不退转,位不退。我们还在三界六道里打滚,说起来很惭愧,无量劫来念幼稚园,生生世世都留级,都不能够往上升,我们是这么一个样子。这一生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发愤、要努力,要脱离幼稚园的班,要往上面去进取,这个就对了。
  【须陀洹,此云入流。】
  这再解释什么叫入流。
  【根尘相对,名为六入,所以相入者,识为分别故。今曰不入,明其能空情识矣。虽名入流,而实无所入。】
  可见得入流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入的意思,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根尘相对,譬如我们眼根对的叫色尘,眼根对的是色;眼所见的统统叫做色,用这个字来做代表,眼所见的都叫色。耳所听的都叫声,都用一个字来做代表。怎么个入法?我们看到这个花,花是不是真的入进去?没有!你会入进去?明明花在外面,没跑到我们里面去,怎么会入进去?识为分别,这个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起什么作用?分别的作用,这是人,那是物;这是花,那是叶;分别的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识。第六识只管分别,它不执著;第七识执著,末那执著。分别那个病很轻,执著就严重了。所以世尊教给我们大家,教须菩提实在讲就是教给我们大家,云何降伏其心?不执著。我们的妄心,就不会有很大的起伏了。一切法都不执著,那就对了。
  今曰不入,入流者而无所入。这句话的意思,小注里说,明,明是明了,明了他把情识离开了、不执著了,情识就是第六意识、第七识。换句话说,他能在境界当中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就叫做入流。实际上哪有所入?能入、所入都没有。叫它做入流,因为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於一切法都不执著,他也不执著了,这是圣人之流,这么个意思。如果我们也不执著了,说老实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比须陀洹功夫高多了,弥陀弟子,那不一样!
  【故曰,是名须陀洹。名者,假名也、名相也。下是名句,皆此意也。】
  底下「是名」很多很多,凡是讲到是名,都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名称而已。名是假名,名是名相。名相跟事实,的确是有距离的。我们要从名相体会它的事实,体会到事实之后,不执著名相,名相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这是说初果,初果不著相了。再看看二果: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这个句子要注意。
  【初果进断欲界思惑上上乃至中下,共六品,证二果。】
  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初果,他还有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思惑难断,见惑容易断,思惑难断。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最重的六品断掉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六品,他就证二果。「尚余下三品」,还有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三品没断,他还要天上人间一次往来。
  【二果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之,故称一往来。然其心中,实无往来之相。】
  他确实天上人间一次往返。他在天上不著天人之相,他到人间不著人间之相。著相才有往来,不著相哪有往来?由此可知,往来是从分别执著上所现的这个境界,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觅往来了不可得。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两边都离开了,都不执著、都不分别了,那就是古人所讲的「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相当高的境界,一般人的确很难体会。我在讲经的时候,有的时候引用现代科学来做证明。现代科学家知道,空间是多维次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像我们人居住这个空间,属於三度空间。爱因斯坦发现的,还有四度空间、还有五度空间,现代科学家证实有十一度空间。实在说,空间是无限度数的,不只十一度,十一度就很难想像了。所谓生则决定生;去为什么实不去?空间的转变。空间转变的样子,实在讲就像我们看电视,频道的转变,看还是这个萤幕。我们这个频道看新加坡,按一个钮,那个频道看美国,美国就现前了,美国有没有来?没有来,都在这一个画面上,很像这个意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频道而已,所以叫实不去,换频道而已。真的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了,娑婆世界不见了,真的西方世界现前了。二果圣人天上人间一往来,实在讲就是这样的境界。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来。二果再进一步,把欲界底下三品惑断尽,他就不到欲界来了,这里我们晓得了,到欲界来要有欲界的因,没有这个因,他怎么会来?三果圣人就是阿那含,他把欲界九品惑都断尽了,欲界的因没有了,所以他不到欲界来了。不到欲界到哪里?到色界,他住在色界四禅天。
  【寄居色界四禅,不来人间,故称不来。然其心中,实无所谓来。】
  他的心很清净,从来没有分别我来不来,没这个念头,他在四禅天,在那个地方修行。我们在佛经上仔细去观察,世尊为我们说的,三界六道凡圣同居土非常明显的有三处。第一个是四禅,四禅一共有九天,其中有五天都是这些声闻他们修行的道场,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凡夫天有四天,圣人有五天,总共是有九层天。另外一个地方就是兜率,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有内院、有外院,外院是凡夫,内院是弥勒菩萨,所以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确实有菩萨、有罗汉、有缘觉,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也住在这个地球上。这些圣者我们见不到他,他也不愿意见我们,虽然住在一起,彼此不相识;有缘的人,特别有因缘的人,偶尔会遇到。
  像诸位常常拜忏,你们拜水忏,《慈悲三昧水忏》;那个里面有个故事,迦诺迦尊者是个阿罗汉,他的道场在四川,悟达国师害了人面疮,他是皇帝的老师,国家有名的这些大夫都看遍了,没有人能把他治好。以后想起来,他在早年遇到一个人,曾经告诉他,你有急难的时候,将来你来找我,告诉他,他在四川某个地方,在一个山上,山上有两棵树,你到那个树旁边去叫他的名字,你就会找到他了。他果然找到这么个地方,真的有两棵树,迦诺迦尊者道场现出来了。尊者是阿罗汉,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疮,冤结解除,他好了。离开的时候,没走多远回头一看,没有了,一片荒山,这证明真的我们这个世间,有阿罗汉居住,我们看不到,他有他的宫殿,他有他的道场,这是《慈悲三昧水忏》里面记载的,决定不是假的。悟达国师不会打妄语,不会骗我们的。
  另外一个,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大师,法照大师早年在衡山南岳,河南的南岳,他出家修行,心地非常之好。有一天早斋,早晨吃粥,那个时候过堂吃饭,出家人都用钵,钵里面盛的是稀饭、粥。他们正在念供养咒,供养咒念完准备吃饭,眼睛一看那个钵,钵里面现的有相,就像电视一样,现了画面;他仔细一看,看得很清楚,看到里面有金碧辉煌大的寺庙,那个山、路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看了很久,以后没有了,这个相没有了。他吃完饭之后,就把这个事情给一些同参道友,几个比较要好的人告诉他,他看到这个相,结果有人就跟他讲,他说你所讲的这个好像是五台山,於是他就发心去朝五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他一到五台山,很熟!果然跟他看的是一模一样的,那个路他都很熟,他就循这个路去找,找到了大圣竹林寺,就是他在钵里头看到的。他就进去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有两万多人围绕著在那里听经,这个座席大概都是这样的,前面一排人都不愿意坐,后头都坐满了,他后来的没有地方坐,就到前面来坐了,所以距离文殊菩萨就很近了。菩萨讲经完了之后,他上前请教,末法时期众生业障很重,修哪一种法门容易成就,文殊菩萨就教给他,修念佛法门。念哪一尊佛?念阿弥陀佛。文殊菩萨自己念了几声,教给他念,他就学会了。以后离开大圣竹林寺,沿途想做做记号,下一次来不要忘记,结果回头一看,荒山一片,道场没有了,这才知道,文殊菩萨真的在五台山,无缘的人见不到,他的宫殿是七宝宫殿,菩萨的宝刹。法照本来是参禅的,以后专修念佛法门,他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学的念佛的腔调,於是乎就提倡,叫五会念佛,所以人家称他叫五会法师,就是称法照,是我们净土宗四祖。
  诸位要晓得,现在我们也听到录音带有五会念佛,这个谱子是民国初年,民国二十几年,也是一位法师,我记不清楚了,是一位法师写的,这一位法师懂得音乐,写了一个谱,取这个五会的意思。这个乐谱,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在倓虚老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里面看到的,看到有几本,已经很旧了,几十年前的东西了,我看到也很欢喜,我对音乐不太懂,但是看到很欢喜,因为我知道法照禅师这个故事,看到这五会念佛,我就把它带一本回台湾,在台湾就翻印,翻印也印得很多。以后我们台湾有一位法师,法展法师,跟我同戒,年龄比我大一点,他懂音乐,没出家之前喜欢唱歌懂音乐,以后他在中坜圆光佛学院教书,就拿这个谱子去教他们唱。所以他们唱一段时期之后,就录了一个带子来流通。这个带子我听了一听,我感觉得不是法照禅师所传的,为什么?这个佛号念的,最要紧念的心要定,要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这是正确的。他那个五会念佛的声调很好听,像唱歌一样,不能叫我们定心;换句话说,那就对修行没有帮助。我们要修清净心,我们要修一心不乱,那个声调没有办法达到一心不乱。但是有好处,当作音乐表演可以接引初机,很好!接引初机很好,那就很有功德了。真正修行,不行!那个声调不行。所以真正修行,诸位一定要细心去体会,这个声调能叫我心定下来,能把我那些妄念统统念掉,那才有用处!种种念佛的音调,我们仔细去观察,哪一种适合於自己。像现在我们做了不少念佛机,念佛机里面的声调,大概是台中莲社的,李炳南老居士那个地方的念佛声调。这个声调很单纯,四个字阿弥陀佛,听久了确实心会定下来。
  这是说明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个世间真的有菩萨、有阿罗汉,住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凡夫不认识,凡夫也见不到。而这些圣者常常会化身在世间,与佛菩萨有缘的,可能你就遇到了,虽然遇到,你也不知道他是菩萨,他也不会告诉你,我是什么菩萨,他不会讲的,这个事情有。我有一个老师的太太,在抗战期间,我念中学的时候,我们校长的夫人,周邦道周老师的夫人,胜利以后她住在南京,在南京遇到地藏菩萨。那个时候她还不信佛,地藏菩萨到她家,跟她化香油,也不多,好像只化五斤香油,她没有给他,以后很后悔,她没给他。地藏菩萨就走了,走了之后,她突然想起来;那个时候她住的院子很大,庭院很大,院子外面有大门,当中还有二门,到里面住家是第三个门,门都是关著的;突然想起来,这个和尚说他是九华山来的,走了以后才想起来,他怎么来的?门没有开,他突然走了,也没有人替他开门,没有看到他开门走。所以这个疑问始终她就不解,就是生平遇到这么一桩怪事情,她说真的她不是在作梦,是白天,一个出家人从九华山来的,跟她化香油。以后到台中,她学佛了,把这个事情问李老师,李老师就告诉她,地藏王菩萨,她才晓得地藏王菩萨化身来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就会遇到佛菩萨,但是不知道、不晓得。佛菩萨非常慈悲,常常照顾我们,我们不认识。这是这一个世间叫凡圣同居土。再看下面第四段: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这是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哪里是阿罗汉?我们看小注:
  【阿罗汉,此云无生。】
  三果於四禅天,进断,进是进步,再往前推进,向上推进,断上二界,就是色界跟无色界。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天,总共八层。每一层里面有九品烦恼,思惑,九八是七十二,这七十二品惑断尽了,色界的因没有了,无色界的因也没有了,出了三界,这样超越三界。
  「便证无生法忍」,这是真的不生了,不会再到六道里面来轮回,六道里面的生死没有了。所以他真的证了无生,证无生法忍。「不受后有」,后有就是死了以后还要投胎,那就有了,阿罗汉没有了。我们很麻烦,死了还要投胎。《地藏经》上讲的,顶多七七四十九天,又投胎去了。你要是明白这个真相,你就要晓得千万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那个麻烦才真大!这是真的,实实在在的。我们学佛,说实在话,目的何在?不死。能做得到吗?能!念佛往生,往生不是死。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念佛人都是求死,这大错特错,这个误会太严重了。所以有很多人不敢念《弥陀经》,念《弥陀经》是送死的,这是很大很大的错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要知道,活著去的,没有说是死了去的。活著去的,没死!你是活的,你没有断气,你的头脑很清楚,眼睛也看得见,耳朵也听得见,嘴巴也会说话,哪里叫死人?临终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福报大的,福报大就是临走的时候身体很健康,这是福报大的,告诉旁边家亲眷属,佛来了,来接引我,我跟他走了,你看是活著走的,哪里是死的走的?福报差一等的临终生病,但是他头脑清楚,大家给他念佛助念,他也跟著念佛;临走的时候,别人以为他嘴巴在动,他念佛走的,其实最后那个嘴巴在动不是念佛,他是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他要走了,嘴巴在动,没有声音、没有气力,说不出来,是这样的情形。何况我们在这些年当中,我们见到的、听到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预知时至,没有病苦,很多!
  我们在台湾,台湾这四十年当中,念佛真正往生,最保守的估计也在五百人以上,这是真正难得,这么一个小的地方,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多人往生。其中站著走的,台南将军乡的一个老太太,这是民国五十七年的事情。我是五十八年在佛光山,跟星云法师在一起,我帮助他;那是头一年的事情,就是五十七年。佛光山那个时候刚刚开山,那一块空地只有一栋建筑物,就是他那个佛学院,最早的就是一栋建筑物。佛光山的工程一年到头都没有中断,所以有长工,包给他们做的,有长工,其中就有一个是将军乡的工人。我有一天晚上,带著大概有二十几个学生,月光很好,我们在树下赏月,在讨论课程,这个工人走到我们的圈子来了,我们也欢迎他,你来听听佛法也不错。他坐下来之后,他给我们讲佛法,我们洗耳恭听,听他讲他的邻居,老太太往生的瑞相,这个老太太一年前往生的。这个老太太不认识字,心地很好,非常慈悲,也不懂什么叫佛法,佛也拜、神也拜、土地公也拜,到处都拜,三年前她儿子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就劝她不要去乱拜,在家里面专拜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老太太很难得,她听她媳妇的话,果然就在家里老实念佛,念了三年,预知时至;不过她没有跟家人说,在事后我们想一想,可能跟家人说家人会阻扰她,所以她不讲。那一天晚上吃晚饭,她的儿女非常孝顺,她就交代家里人,她说她要洗澡,你们先吃饭,不要等我;家里的人饭开了,还是等她,等她等了很久没出来,到里面去看看,确实洗了澡,叫她没有声音。她家有个小佛堂,老太太洗完澡换了衣服,穿了海青,在小佛堂里面,手上拿著念珠,面对著佛像,站在那里,叫也不答应,仔细一看,死了,往生了,站著走的。才晓得这个老太太预知时至,不告诉家人,没有人干扰她,自自在在往生了。那个工人给我们讲了一个多钟点,劝我们要念佛,念佛往生是真的,我亲眼看到的。实在不是假的,念佛往生净土。
  大概在,这个恐怕还不到十年,顶多十年前的样子,美国旧金山,这个事情是甘老居士告诉我的,是他亲戚的朋友,也是很熟的人,一个老太太。在美国老人很寂寞,美国地方大,出门没有车是决定不行的,老人在家里不会开车,就做家事,照顾家庭。这个老太太也不例外,照顾自己的儿子、媳妇,照顾孙子,在家里烧饭、洗衣服,做这些家事。每天早晨,早饭都是她烧的,这一天,她儿子、媳妇起来的时候,老太太没烧饭,就感觉得很奇怪;怎么今天老太太这么晚还没起来,就去敲她的门,门一打开,老太太盘腿坐在那个地方,叫她也不答应,再一看,往生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往生,坐著往生的。这个老太太很有趣,她床上旁边摆了好几套的衣服,孝服,儿子的、媳妇的、孙子的,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做的,统统做好了,都摆在旁边,还有遗嘱老早写好了,摆在旁边,预知时至。这都没有人看见,大概是家人上班,小孩上学了,她在家做这些孝服,连后事她都自己准备好了,都是念佛往生的。所以这种情形,至少三个月之前就晓得哪一天走,她才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衣服,不可思议!类似这些事情,实在讲我们看到很多很多。
  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说过,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预知时至、不生病的,他一生当中见到二十多个人。听别人讲的那就很多了,那这个不论,亲眼看到的二十多个人。像台北李济华居士往生,那个也很不可思议。李老居士八十多岁,他大概是二个月以前就知道,知道自己哪一天走。所以星期假日出去看看朋友,见最后一次面,他也不告诉人。走的那一天,他们念佛团聚会,聚会大家在一块念佛,念一支香跟打佛七一样,当中讲开示,请他老人家讲开示,通常开示讲半个小时,他那一天高兴,讲了一个半小时,恳切的劝大家念佛。讲完之后,向大家告辞,我要回家去了。人家认为他八十多岁,讲一个半钟点讲累了,他要回家去了。他下了讲台,讲堂隔壁就是客厅,他在客厅沙发上一坐往生了,你看看,往生之前讲一个半钟点,音声宏亮,没有一点改变,下台说走就走了,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哪里是假的?不信,那真的叫没福!这个法门是善根福德因缘,你不相信是没福。世间是假的,一场空,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的!真的不相信,信假的,愚痴到了极处。这说明不受后有,真正能往生就不受后有,以后六道生死轮回再也没有了,永远把这问题解决掉了,这才叫大丈夫,这才叫英雄好汉。
  【生死从此了矣,故称无生。然其心中,实并法亦无之。因其无法,则生灭心息,故称无生。是亦假名无生耳。】
  事相上讲,他真的不会到三界来投胎,不会舍身受身,六道轮回的生死永远断掉了。阿罗汉不但没有这个执著,就连断上二界七十二品的烦恼念头都没有,并不以为我断七十二品思惑,他没有这个念头,连修学的法都不执著,所得的果更不会执著。由此可知,世尊建立这些名相,实在是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建立的。相是假相,名是假名,因此名与相都不可以执著。举这么多例子,这是从证果的人来说,人家因为不执著才能够证得;稍稍有一点执著就不能证果。后面阿罗汉意思也略说一说:
  【阿罗汉一云杀贼】
  它有三个意思:杀贼、应供、不生,这些意思。杀贼,杀烦恼贼之意。有一些人看到佛经的这些名词术语,感到很奇怪,佛家不杀生是第一条大戒,怎么阿罗汉还杀贼?贼是比喻,贼偷窃我们的东西,我们的财物受了损失。烦恼能够障碍我们的智慧,障碍我们的德能,好像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德能给偷走了,把它比喻作贼,贼灭掉之后,我们的财物就不会受损失,取这个意思,不是真的贼,是烦恼:贪瞋痴慢,是讲这个。
  【又云应供】
  应供的意思,应是应该,供是供养,应该接受天人的供养,为什么?他是福田。我们供养阿罗汉,真的种福,他是福田。所以供养他,让一切众生得福。我们读了《金刚经》,我们就晓得,阿罗汉的福田不大,《金刚经》上所给我们讲的无上福田,得无量福德,那是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我们应当要认真的来学习。这是世尊引用小乘四果,说明不分别、不执著所得的成就。
  底下这一段,尊者为我们现身说法。他自己出来做见证,这就更亲切,更容易去体会、去了解,确确实实是要离一切相,不应该著相。我们看尊者所说的:
  经【世尊】
  这是对佛尊敬的称呼。
  经【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诸位看这个经文上,没有说如来说,「佛说」,这个地方就有差别,佛是指释迦牟尼佛,是从相上讲,不从性上讲。释迦牟尼佛常常称赞他,他得无诤三昧。
  经【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大众当中,夸奖须菩提尊者,他有特长。这里面的意思,什么叫无诤三昧?要知道,实在说我们要学习。今天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什么都要争,如果你不争,那你就是无诤三昧了,你就得无诤三昧,世间人不赞叹你,佛菩萨赞叹你,这个要知道。
  【不与物竞】
  竞是竞争。这个地方没有说不与人竞争,说个物,物的意思比人范围要大,要大得多。不但我们不与人争,我们不与鬼神争,我们不与天争,我们也不与大梵天王争,这个物就都包括了;如果用「人」不能包括,物的范围大。就是与一切众生我们不跟他竞争。
  【一切平等。由不自是,故能无诤。】
  凡是有争执,一定是执著自己的成见,自以为是。两个人都自以为是,这才争执,你以为是,我不自以为是,这就没事了。你争我让,就争不起来。打架,两个对打才打得起来;一个打,一个让,打不起来。吵嘴也是如此,两个人对骂才很热闹,一个人骂,一个人不吭气,他就不会骂了。由此可知,打架的人、吵架的人,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吵不起来,程度高的会让,吵不起来,这个要学,学会了你一生都很幸福。你要是跟人家吵的时候,你自己要生惭愧心,怎么样?「我跟他一样的」,不一样怎么能吵得起来!我们小时候念书,现在学校跟从前教育不一样,现在民主自由,老师对学生很客气。我那个时候念书,老师很尊严,学生犯过失,体罚、打手心、罚跪,两个同学吵架,两个人统统罚跪。我们做学生的,心很不服气,明明知道这个同学有理,那个同学没有理,为什么两个人一起罚跪。到以后学佛才明白,两个一样的,罚得对,一点没错;如果一个真的好,好的会让,不会闹事,吵不起来,一定是一样的,两个都罚绝对正确,才晓得老师没做错,我们想错了,我们有偏见,老师做的是对的。「由不自是」这一句话很有道理,不要自己以为是,不要自己以为很能干,不要自己以为很聪明,都是招惹是非,都是招惹麻烦。现在社会所讲,你保持一个低姿势,好!不要跟人相争。尤其是学佛,从哪里学起,「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无争无求,一切就放下了,一切就不执著了,念佛往生没有障碍。念佛不能往生,就是因为你还有争,你还有求,有争有求吃亏的是自己,亏吃大了!不能往生,还继续不断搞六道轮回,你说这个麻烦大不大?这个亏吃大了,所以先要学无诤。须菩提尊者於一切人事物都不争,世尊赞叹他、标榜他,就是教我们学他,用意在此地。
  【无诤,则不恼他。意在守护他心,令不生恼。修此三昧,岂非大慈。】
  这是大慈大悲,就是不要让别人生烦恼。假如那个人见到我就讨厌,怎么办?我们看到他来了,赶快躲开。这是修什么?修大慈悲,不是怕他,不让他生烦恼,这是菩萨行,真正学佛就要从这些地方学起,从这个地方下手。
  【三昧,此云正受。】
  三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
  【亦曰正定】
  也翻作正定,三昧也可以当作定讲。【不受诸受】
  我们凡夫有受,受就是有享受,你享受的是些什么?你所有一切享受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种:苦、乐、忧、喜、舍,身之享受是苦乐,心的享受是忧喜,我们讲精神的享受,物质的享受。物质享受里有苦乐,精神享受里有忧喜;苦乐忧喜都没有的时候,叫舍受,这是统统都没有,很平淡的,这叫舍受。舍受好,时间很短,不长。舍受要是长了,那就是定,就叫三昧。它不长久,它是短暂的,一会儿烦恼又起来了。不受这五种受,这才叫正受。
  【一切不受,则不为一切所动,是为正定。】
  因为不受,当然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换句话说,不会被外境干扰。心就是定的,心是清净的,这个叫做正定。
  【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则由於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
  他为什么能得到无诤三昧?四相断了,所以能够忍世间人不能忍的,世间人没法子忍的,他能忍。世间人何以无法忍?因为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就没法子。佛菩萨、阿罗汉为什么能忍?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骂他,他绝对不会答覆你。为什么?他「无我」,你骂谁,你骂了半天,他「无我」,他没接受。我们被人家一骂,我们马上就生气了,为什么?他这一骂,我马上就受过来,就接受了,很快就接受过来,这一接受过来他就有反应。阿罗汉无我相,他这一骂都落空,没人受他的。你细细想这个道理,如果从今之后,再有人骂你,你马上就生气了,你去想想,怎么我就接受了?接受应当受好的,不好的不要接受,要明了。真有功夫的人,好的赞叹、恭维也不接受,心在境界里保持清净如如不动,那才叫高段的功夫,这是应当要学的。真正的事实的真相,人家四相都空了,四相都不执著了。
  【虽得无诤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是自忘其在定矣,此为离三昧障。乃真得无诤、真得三昧。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这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自忘其在定」,这个定是很深的禅定,像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阿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忘其在定,他不像四禅天他们所得的禅定、四空天所得的禅定,因为他执著我得初禅了,他就生初禅天,我得二禅了,他就生二禅天;尊者已经得第九定了,他没有说他得定,所以他还在人间,跟我们大家混在一起,他真的得定了,并没有执著在定上。由此可知,世间禅定这个四禅八定,四相没破,我得定了,有我相,我相的对面是人相,人相的对面是众生相,众生相相续不断是寿者相,寿者相是讲时间,相续不断。四相具足,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不能得圣果,就是因为他执著有四相;虽然得第八定,还比不上一个须陀洹,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所修的法门,认真修学,心里面干净,不以为然,不以为我修得怎么样了,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是著相了。即使证果,也要像这些圣人摆的这个例子,清清楚楚,他自己并没有说他证果。我们说他证果,他自己绝对没有这个念头;我证果了,我得什么法了,没这个念头,一有这个念头四相具足;这叫离三昧障。由此可知,世间的四禅八定都有障,他住在这个定里头,那就叫障。他把这个法也空掉了,果也空掉了,障没有了,这叫真得无诤三昧。世尊赞叹他,称为第一离欲阿罗汉。
  【不但於一切人中最为第一,即以阿罗汉之离欲言,亦称第一也。】
  人中离欲第一,就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第一,就在阿罗汉同学当中,他的功夫也比别人高,也算是第一。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下一篇:《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三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二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二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五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三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四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四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皆愿作佛 第十[栏目:净空法师]
 不要用心王来记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心的名字叫极乐[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191.詹宁士来皈依 Accepting Ananda Jennings to take refug..[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时时思维前行 不可忘失[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在念佛时,印光大师提倡以心计数,不用念珠,对此应该如何看待?[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十地经论卷第六[栏目:天亲菩萨]
 一本仁慈,善待憎毁[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二)[栏目:心经白话解]
 《无量寿经》之颜貌端正[栏目:大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