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贰、释六重戒 结文
道源老法师 讲述
{返回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58

  结文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优婆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优婆夷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注释】
  〔能至心持〕:
  「至心」就是诚至之心的意思,即持戒的心真诚到了极点。无量寿经上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说:「至心念佛。」所以「至心」就是彻到心源,尽心实际的意思。「能至心持」就是以极诚至敬的心,把持遵守这六重戒,能够丝毫无违,才是「能至心持」。
  〔不令毁犯〕:
  「毁」有二种意义:其一是「破坏」的意思,就是「坏法」,即直接犯戒。其二是「毁訾」的意思,虽无直接犯戒的行为,但对戒律诸多谤訾。受了菩萨戒的人,既不能破戒,对戒律也不能有所非议。
  〔戒果〕:
  这个「戒」字,是专指在家菩萨戒的六重戒而言。「果」者对「因」而言。因、果前后相续,由前因而续生之法即为「果」,能至心持戒而不令毁犯,自然因此而得戒果。
  这「戒果」不包括小乘四果及大乘二果,乃是下文特别指出可以得到的璎珞、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法、为善法律、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等专指的这些果报而言。
  〔璎珞〕:
  「璎珞」又可写作「缨络」,是用细绳将玉饰编织以后,悬于项间及身上的装饰品,是印度社会很盛行的风俗。凡富贵男女都悬挂此种饰物。如法华经普门品说:「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故璎珞非常贵重,此处用为譬喻,凡至心持戒而不毁犯的优婆塞、优婆夷,就如同璎珞一样贵重。
  〔庄严〕:
  所谓「庄严」,就是因至心持戒的功德,而严饰了这依报的身躯。因为优婆塞、优婆夷至心持戒,使诸恶离身,故无比庄严。
  戒能生定,「定」就是「禅定」,修禅定能得三昧,离诸邪觉,具足三昧璎珞庄严。
  定能生慧,因生慧而觉知圣谛,离诸颠倒,故能具智慧璎珞庄严。
  又者,因至心持戒,能使善行不失、恶行不生,能具足陀罗尼璎珞庄严。
  〔其香微妙、熏无不遍〕:
  此处所谓的「香」,不是一般的香味,而是指「戒香」而言。至心持戒的人,戒德熏于四方,故无量寿经有「戒香熏修」之句。
  又戒香经上说:「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因为所有的自然香味,都受时空的限制,唯独戒香可超越时空,故其香微妙,所熏之处,无不遍及。
  〔遮不善法〕:
  「不善」就是违背佛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自他的行为。如五逆、十恶等,是现世损害自他,在未来世必感此苦果而又损害自他了。所以是不善法。
  胜鬘宝窟上说:「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这也只是例举而已,如深入言之,即一思一念之微不如佛法,即是不善。
  至心持戒的人,以他的善行涤除了不善行,所以叫做「遮不善法」。
  〔为善法律〕:
  所谓「法律」,是指对特定人应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而行判定的一种标准。世间的法律,是判定作恶众生应得何种罪罚,目的在惩恶,所以称为「刑法」。
  「在家菩萨戒」共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与世间刑法一样,是成文法的一种,但其目的是在教导受戒者如何成就善法的标准,所以是为劝善。因此,称「在家菩萨戒」为「善法律」。
  〔无上妙宝之藏〕:
  「无上」者,就是无有过于其上的意思。至心持戒的人,其善也至极,再没有人能过于其上的,所以称为「无上」。
  「妙宝」者,「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无与等比的意思。「宝」就是珍贵的意思,扩而充之,凡事物之可贵重者,都称之为「宝」。「妙宝」就是其珍贵已至不可衡量、不可思议的境地。
  「藏」就是珍藏、仓藏的意思。仓藏的妙宝越多,表示越富越珍贵。至心持戒的人,集诸善于一身,或集诸多至心持戒的佛弟子于一起,都可叫做「无上妙宝之藏」。
  〔上族种姓〕:
  印度当时的社会制度,将众生分为四种族姓:一是婆罗门种族,为修净行者,或在家或出家。二是剎帝利种族,是为王种,统辖其余三姓。三为吠舍种族,从事商贾、贸易之人。四是首陀罗,为农民及奴隶,身负稼穑之责。唯四种族姓中,以婆罗门族姓最尊最贵。依印度社会一般来说,非有相当善根因缘,不能生为婆罗门族。
  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的因缘,不但可生于婆罗门的上族种姓,而且可以生于如来种姓之中,最为殊胜。至心持戒的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弟子,亦即俗称的「释子」,都生在如来种姓之中,无上高贵。
  〔大寂静处〕:
  离烦恼为「寂」,绝苦患是「静」,所以凡离烦恼、绝苦患,就能寂入涅槃。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善非恶,非有非无。由于众生闇于无明障蔽,才生烦恼,有苦患。至心持戒的人,已出离烦恼,绝了苦患,就到达了「大寂静处」了。
  〔甘露味〕:
  「甘露」又名「美露」,味甘如蜜,是天人所食。是诸天不死之药。食之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充。

  至心持戒的人,身心光洁,也能如甘露一样的甘甜如蜜。
  〔生善法地〕:
  「地」就是「土地」,有能生的功能。好地则生好物,若以此比喻于人,那这「地」就是「心地」,「善心地」则能生善法。至心持戒的人,勇猛精进,能由善心地而菩萨地而佛地,循序上生。
  〔直发是心〕:
  「直」就是不谄曲,「是心」就是「至心持戒」的「心」,「直发是心」就是直心持戒,无有谄曲。维摩经佛国品上说:「直心是菩萨净土。」又菩萨品说:「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也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中无谄曲,是直心,乃能成其为净土、如道场,出离生死。故受戒而至心持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如要出离生死,都应「直发是心」。
  〔无量利益〕:
  所谓「无量」,就是不可以计数来衡量。结文上所列举的「戒果」,只是例举性的几项,如真正说来,至心持戒的人,其所得的戒果和利益,是无可列举,甚至无可以计数来衡量的。
  〔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所谓「一心」,是指万法之实体及真如。在本戒法言,「一心」就是持戒的心唯一不二、不异。如止观四下说:「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又探玄记三说:「一心者,心无异念故。」那末,「一心」持戒与「至心」持戒有什么分别呢?依这结文的文义看,「至心」持戒的人,仍有异心、有余缘。这异心、余缘就是想要获得持戒的「戒果」。而「一心」持戒的人,只是一心持戒,至于持戒以后,能得什么戒果?能得多少戒果?就无「异念」去求「余缘」了。所以「一心」持戒的境界,要高于「至心」持戒的境界。虽然「一心」持戒无异念去企求更高、更多的戒果,而戒果自然会更高、更多。如一个努力农作的农夫,虽农作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得更高、更多的收获成果,但收获成果必定会高、会多,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受戒了的优婆塞、优婆夷,持戒的心境,应该由散乱而至「至心」,再由「至心」而至「一心」,勇猛精进,自然能得极高、极多的「无量利益」。


 


{返回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叁、释二十八轻戒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下一篇: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贰、释六重戒 酤酒戒第六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贰、释六重戒 大妄语戒第三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不持六斋戒第七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缘起 壹、释题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第六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结文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行路见病舍去戒第二十八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不往听法戒第八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贰、释六重戒 说四众过戒第五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梦参老和尚略谈不净观[栏目:戒邪淫文集]
 辨中边论颂讲记(九)[栏目:辨中边论颂讲记]
 111.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亦能到彼岸,何以不名波罗蜜?[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修法是否能验证自己有成就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利益到众生?[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皈依以后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灌顶?[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摄大乘论 第135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心存坚定的意念,切勿轻易动摇[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会集本现象的反思[栏目:宗舜法师]
 负心负师恩慈悲喝迷途[栏目:传喜法师]
 修道不可生嗔心[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