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宗喀巴大师言:菩提心可说是大乘的栋梁,故而非常重要;同时,它也是大乘的入门。它如点金剂一般,把一切你所积集的福德资粮都转化为成佛之因,将我们这个平庸的凡俗之身变为无价珍宝般的如来身。所以对于菩提心的教授,如开示大乘菩提心、菩萨行的《入行论》,我们应发起“为一切有情誓愿成佛”的广大心愿来听闻。
我们现在讲到第二品,菩提心妙宝,未生令即生。如今主要讲忏悔业障方面。之前说道,暇满人身既已得到,可依它来修行。修行能成就现前究竟的一切大义,因此我们应利用当下的暇满身来修,而不要推到未来。如今我们的外缘、内缘都已具足,若再不利用现在的身体好好修行,临终时便会受各种苦。
以上颂文主要讲述的便是无常的道理,以此说明我们此生应尽力去修行,而且是从当下开始修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无常的道理可以拿来思维;此处所讲亦可援引到广论观修中,如此相互圆融。死亡是一定会到来的,没有任何因缘可去遮除,无论你有多大的威势、财富。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真正用来修法的时间并不多;内心和法相应的时光非常少;而且生命在刹那刹那地消失。将《广论》中所讲的无常道理与此处内涵相互融通,对我们修持来说较为有利。
“当我辗转困床褥,纵多亲友相环守”,此颂描述临终时情形。彼时身心各方面都完全衰弱,成为他人怜悯的对象,一点水也喝不下,也发不出声音。尽管诸多亲友周围环绕,疼惜地看着自己,但又有什么办法?尤其是临终时四大解体,地水火风依此消失时,会出现各种各样恐怖的现象,内心中生起极大痛苦。这种痛苦,外在的亲朋是无法感受到的,也不能承担自己的任何一点苦楚。
“堕落死王使者手”,一旦为阎魔死主所攫;“亲知何补友何能”,自己最亲的父母、以及知心好友又有何帮助?“时唯福业堪依怙”,彼时,只有平日自己依三宝所造之福德因缘,及所修善业才能作为我们的依祜。对于死亡的场景,我们应经常观修。通过这样的观修,才能策励我们好好用功修行。“奈何片善亦未修”,由于我们没有思维无常的道理,又没有修持善法,最后临终时无有救护;“哀余昔时由放逸”,我们对上师三宝期切呼救,哀叹自己往昔因身口意三门的放逸,造作十种恶业,成为未来堕入恶趣的因;“如斯怖畏非所谋”,造作的那么多恶业,自己没有想到是恶趣之因;“乃为无常现生事,造作众多诸罪垢”,乃至为了今生短暂的安乐而造作许多恶业。
下面即用比喻说明,当自己未修持任何善法,营造之事全为恶业,在为阎魔死主抓走时那种恐怖的情景。
罪人断肢赴刑场 牵引之时犹慞惶
况人吻燥眼根坏 宿业转变见异物
死王使者面狰狞 形象现前来攫捕
极大怖畏病苦缠 衰损难堪何待言
“罪人断肢赴刑场,牵引之时犹慞惶”,世间人若是犯下重罪,被押赴刑场砍头、断肢时,心里是非常恐惧怖畏的;“况人吻燥眼根坏”,何况人口唇干燥,眼睛也看不清,完全处于无边的恐惧中。此比喻藉以说明临终时之恐惧:彼时阎魔死主所显现的恐怖,千万倍强过世间人受重刑的恐怖,其悲哀无助的状态更难以表达。这些临终时显现的各种恐怖景象并非幻象,而完全是自己的业力。正如我们常见的轮回图中六道场景一般,我们造下怎样的业力,它就会显现相应的景象。因此,想象我们平日的所作所为,就知道未来堕入恶趣是百分之百的因缘。因此应发起至诚忏悔的心,在具足因缘、机缘可供改正时,去努力改正。否则一旦堕落,想再超脱就极为困难。因此应在根本上忏除罪业的因。
哀呼谁能为救护 令我脱此大怖畏
瞠目仓皇睛肉露 四方狂顾求皈救
若见四顾无可归 嗒然自失心颓丧
若时无处可扳投 我于尔时当奈何
“哀呼谁能为救护,令我脱此大怖畏”,一旦堕入恶趣,形形色色的恐怖景象现前时、死主前来伤害我们时,我们会仓惶四顾哀声呼救:谁能救护自己脱离恶趣如此的痛苦!“瞠目仓皇睛肉露”,因极为恐惧而瞪着双眼;“四方狂顾求皈救”,四处寻觅有没有人可以救护自己。尽管诸佛菩萨有能力和悲心救护我们,可我们所造诸堕落恶趣之业,却快过诸佛神通,这是毫无办法的。加上我们平时就甚少生起祈求诸佛菩萨救护的心,如今果报现前便很难得到救护;“若见四顾无可归”,如此四顾见无人可救护归靠,且此时获得一种宿世通,清楚自己会因过去所造恶业而堕入恶趣;“嗒然自失心颓丧”,当恐怖现前、又没有找到救护,自心便完全颓丧;“若时无处可扳投,我于尔时当奈何”,一旦投生入地狱或余恶趣,会很难找到一个救护自己的地方,那时自己又能奈何?
通过以上思维,我们便理应从当下尽力去发起至诚皈依之心,依佛的教言去行持止恶行善之事业,这便是正式将过去的无奈在当下化解。
前面所讲的主要是“拔除力”,如误食毒物般发起忏悔之心,极痛悔往昔所造之恶业。倘若我们为今生的贪著而蝇营狗苟、发不起修行的心,这便是“执常”之心,为“自己不会死、能长久住世”的想法所蒙昧,如此便提不起修行的心念。因此要驱除这种“执常”的心念,一旦我们明白生死无常、死后会堕入恶趣,便会对过去的恶业发起一种强烈追悔的心——这便是“拔除力”,拔,即把植于我们内心的恶业之根拔掉。此即四力中拔除力的力量。
下面为“依止力”,共七个颂文。
是故有情依怙尊 为护众生勤精进
大力能除诸怖畏 即于现前应皈依
佛心证入微妙法 能除生死诸恐怖
菩提萨埵贤圣僧 正应皈依亦如是
众怖所逼及惊惶 我今皈命普坚王
复于文殊妙吉祥 自以此身为供献
大悲心行无动转 观音自在依怙前
疾痛哀号声惨切 恳求于我施救护
圣者虚空藏菩萨 地藏菩萨诸圣众
一切大悲依怙前 志心呼吁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狞恶 见之恐怖四散逃
谁具威德能如是 持金刚手我皈依
昔违诸尊教敕言 今见现前大怖畏
即今皈投诸圣前 愿乞速除诸恐怖
之前我们说到,一旦堕入恶趣,皈依、求救的心完全来不急生起,完全为痛苦所蒙蔽,如何才能救护自己?在现前即励力发起皈依之心。皈依何人?“是故有情依怙尊”,诸佛乃是众生祜主,为利乐有情而行持种种事业;“为护众生勤精进”,通过恒时精进,将众生救护出怖畏;“大力能除诸怖畏,即于现前应皈依”,诸佛的事业力量无量无边,既可以让你脱离轮回,又可让你远离小乘涅槃,最终将你安立在大乘的菩提上,远离怖畏。对于这样的佛陀,应于现前就去至心皈依。为什么要皈依佛陀?因为他具足我们应皈依的功德——佛陀自身远离一切怖畏,于自身功德究竟圆满,远离一切过失,而且充满大悲,于所有众生均能平等、善巧、方便地救护。《广论》中讲佛陀具足以上条件,是故我们应当皈依佛陀;“佛心证入微妙法”,佛陀所证得的甘露法,我们也应去皈依——佛陀所证得的教证二法,只要有人去修持,该人即能驱除生死的怖畏;“能除生死诸恐怖”,既然佛法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我们也应皈依;“菩提萨埵贤圣僧,正应皈依亦如是”,如皈依佛、法一般,对于圣者菩提萨埵也应去皈依。
皈依可分为身的皈依、语的皈依、意的皈依。身的皈依,即如前所说,将身体供奉给佛菩萨,从此之后失去对自身的自主权,完全依靠佛菩萨的教言去断除十种恶业、行持十种善法,如是止恶行善;语的皈依,即欢喜用心地念诵、赞叹诸佛菩萨的功德;意的皈依,即自己现前一切无论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所遭际之种种安乐痛苦,佛菩萨均全然了知,而我亦将内心完全依托交付给佛菩萨。
“众怖所逼及惊惶,我今皈命普坚王”,因文殊、普贤等均为具足广大悲愿的大菩萨,因此对于他们应特别皈依。在面对恶趣、轮回,内心充满恐惧惊惶时,将身心奉献给普贤菩萨,以恳祈他的护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