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九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72

第五十九天

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誓愿成佛,怀着这样的心来听闻大乘佛法。

现在讲到奢摩他的一些内容。昨天我们讲,修定观想的境界和对象有很多种,现阶段以释迦牟尼佛像作为我们观想的对象。起初我们可以多观摩唐卡画作或铜像,将其影像显现在我们思想和心境里面,以此作为所缘境来观。刚开始观时不可能非常详细清楚,但可以大致粗略的轮廓,慢慢一步步详尽。逐步将佛像观想起来后,有很多的意义。我们集资净障需要有资粮田,在现在或未来将佛像观为我们的对境,对我们有很大意义。

至于修定时间,在我们刚开始观想影像时,时间不要太长,稍微能够安住一段时间,便可以下座休息一下,然后再坐。时间短一些,次数多一些。虽然刚开始感觉很好,但时间一长容易陷入掉举或者昏沉中,有这样的过失产生。应重视质量。刚开始修定时要注意这些,有的一天十六次入座,这样时间短一些,次数多一些是可以的。一旦身心能任运坐,时间再长也没有关系,刚开始时间不要太长——这不是坚持的问题:在修定的过程中正知正念非常重要,一定要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在这个期间,最大的障碍是掉举和昏沉,通过正知正念才可以断除这两种。掉举和昏沉,在奢摩他里面讲得非常详细,掉举有粗大与微细之分,昏沉也有粗大与微细之分。微细的沉,在其他经论里讲得不多、亦不清楚,观想境时不仅有心的澄净和明亮,还有一分心的力量在里面。如果没有这个力量,便是处于细沉之中。这是微细之处。这些都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去体会和断除的,不是说说便可以。在修定的过程中,是昏沉是掉举、是粗沉或是细沉,通过自己的体验慢慢的去感受,去断除。

正念,即所念的对象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境界。如佛像一定要观看得很熟悉,在心中已经有了它的影像。第二,不要忘失,不要忘了佛像的形象;第三,正念还有不让我们散乱的特点。这是正念的作用。正念安住在佛像上的时候,还要抽出一分心力来返观:自己是否住在所忆念的佛像上,或者是不是掉举、昏沉?像哨兵站岗一样,去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安住在境上,这就是正知。正如两个伙伴一起走路,我们一边看路,一边用眼角余光看伙伴聊天,这样就相当于正知。正念就是抽出一分心去观察周围的情况,心仍如看路一样安住在境上;眼角余光正如眼角余光返观自己的状态。

如果真正地生起定力,智慧观察的力量也非常敏锐,忘性不大;如果修禅定修得很好,却一直处在一种昏沉状态中修禅定,其人对问题的反应便很迟钝,智慧不敏锐、忘性也大。若产生后种情况,说明自己修定是有问题的。反之,若正确修定,心会越来锐利、越来越敏感,于微细的东西也能细致观察,记忆力亦非常清晰。《修次中篇》言:怀着正知正念的心观想境时,不仅观想的对象是清楚的,自己的心亦是澄清的。内心通过这样的修持,智慧等各方面力量都会增长,心也会更加清明。

有人认为修定时不用观察自己是否安住在境上,只要安住于那种状态即可。对于初业有情而言,若不如此,肯定很难成就清净的三摩地。所以刚开始修的时候,一定要将大部分心安住于境上时,另抽出一分心返观自己有没有生起掉举和昏沉。这样才可以生起清净的三摩地。生起三摩地后,就不必另一分心思观察。此是《修次中篇》中所言。正知修定的时候,并非是说不去修定只是观察,并非如此。是说在修定状态中,自己的心大部分仍应安住于所缘境上,另外抽出一分心来观察,且并非恒时观察,可以时时地观察。正知是一定需要的!如念经时,不用正知的心返观,念很长时间后发现思想跑小差,念至何处想不起来,但嘴里仍念念有词。这便是没有观察的结果,力量很微小。若有观察,便能把心拉回来。我们念咒语或佛号,如阿弥陀佛,念习惯后念不了两句就念成六字大明咒,这就是没有正知的表现,大家在这个方面都有体验。因此,正知的心持久安住在境上是非常重要的。

最关键的是什么?在观想时,一方面所观想的对象不要丢失,另一方面偶尔抽分心来返观一下,住没住在这样的状态?将正知正念两个配合起来。《入行论》前面讲得很多。正念就安住于境上,正知即返观有没有安住于境上、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心才会坚固。一旦串习习惯,它便自然地安住于境上,不会散乱和掉举,心非常坚稳、得到定力。

对于修禅定,刚开始需要依止善知识的指点,听闻修定方面的教授。自己还要具足资粮——如前面所说之六种因缘,精进修持奢摩他。修时,其他书不要看太多,思维太多亦有干扰。修定的书可以多看一些,一心一意在这方面去修。如果条件具足,生起禅定也不是很困难的,一两个月即能生起,长一些五六个月可以生起。

我们为什么要依止正念?正念就是为了破除我们散乱的妄念。一旦没有正念,妄念即会丛生,这样所缘境即会丢失。正念的作用便在此了。一再地忆念所缘境,这样就可以生起有力的正念。同时在这样的状态中,还要抽一分心去观察,观察心是否安住在所缘境上、有没有散乱,这样就可以生起有力的正知。我们用一分心观察,是为了生起正知的力量。有人认为正知正念是分别念,不要去管,正知正念都不要。这样想要生起有力量的正知正念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生起正知正念,所以要依所缘境一再地观察,这样才可以生起来。有人认为不要正念正知,倘若如此,那你生起正念正知的方法都没有了。在《广论》的“止观章”中破斥了这样那样的观点,我们要清楚明白错误究竟是在何处。要生起三摩地,一方面观想的境界要清楚明了、内心也非常澄清明净;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分观察的力量在里面。真正要想生起三摩地,一定需要正知正念的力量在里面。如果没有就很难成就。

对无常的道理进行领悟现证、乃至于对于空性的道理进行现证,因为它是在意识的境界上安立的,不在根识上——如眼识这样现前看到鲜花草木等种种情器,并非如此。空性是意识的境界,刚开始便现证是不可能的。起初都是以分别心、以影像的方式来领悟。这样慢慢在我们思想中,通过反复的串习,最终才可以现证。空性现证后,即是登地菩萨圣者。对于刚开始修学佛法的凡夫,不能如圣人般要求——不管善的分别、恶的分别都不要。这样对凡夫而言,提升的机会即没有了。所以我们应知道,对这些善恶分别,起初也是需要的,通过反复修持就可以现证,届时就不用再分别。

佛法的闻思修是一系列的修持,通过闻思修而产生种种的功德。它需要各方面的修持,或如我们所讲修定时的安住修,有的则需要观察修,即通过道理反复地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在佛法上有所作用。有人认为只是安住修,修一个定即可,对空性、苦的道理不去观察,倘若如此,经论对我们的意义就不重要了。因为很多法义在我们心上显起,都要通过道理来各方面地观察,如此方能生起。在修持的过程中,无论观察修还是止住修,均要涵盖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生起定解后,便安住于定解上;没有生起定解,就要以各种各样的教理、圣言量来观察产生定解。通过这样才能对广大的佛法进行修持。若非如此,佛经对我们便毫无意义了。举例而言,对于无常,我们只是听别人说起无常,或按一般人理解无常是这样那样,等等,内心亦只是通过文字产生一点点理解而已。非常细地全面理解无常,是根本没有的。所以需要各方面的道理,来了知不仅破坏是无常,即使当下刹那刹那的转变,亦不可能安住于某一个时刻。通过这样的理解,及各方面的道理去思维,这样在我们内心才能对无常生起真正深入全面的理解。如果只是一个名字无常,我们对它真正的内涵是不了知的。

在我们学习时,不能怀着偏执的心,应该以道理来判断。这个道理是否适合我们修行?所说的言论是否符合道理?通过这方面去观察,看看真理符合的程度,才决定是否承认。不应茫然认定此是好、此是坏。完全以一种理路、以一种道理来思维。

再说一下掉举和昏沉。昏,即身心处于一种不堪能的状态、身心黑暗的状态;沉,即境界明显但力量不够。尤其是细沉,支持的力量不够才会处于这种状态。

阿扎仁波切答弟子:

问:供养时如何观想?

答:我们平时摆花、摆水、水果之类的,摆上之后,念一下供养云陀罗尼咒,念过之后想一下依靠诸佛菩萨的愿力,靠自己的信心,诸法缘起的力量,虽然面前陈设的供养物很少,但增长广大,遍满虚空,这样去观想。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五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一百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六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栏目:张秉全居士]
 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04.烦恼品[栏目:第一卷]
 击败他人千次,不如击败自己一次[栏目:蔡礼旭老师]
 念佛往生,成就信心[栏目:大安法师]
 第五篇 生命的智慧 - 利人便是利己[栏目:人间世]
 请简单的介绍怎样观空性?[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242.中丞卢航居士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