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六天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70

第二十六天

其二:如何依止正念。有五个颂文:

故须常以正念力 护意根门无暂舍

若稍纵念急摄心 正念恶趣诸损恼

“故”,是指前面已讲一旦没有正知,便会产生怎样的过患。是故应让自己生起正知的心。方才说过,守护正知,便会生起正念。那么正念是什么?“常以正念力”,打一个比喻:心的意识就像一座房舍,而正念就像哨兵般一直守卫在心房的门口,刹那也不离。

正念,是对善法的随念、对善法的恒常忆念。既然正念守护着自己心房,“若稍纵念”,心若散乱、驰逐于外境时,就通过忆念三恶趣之苦等种种过患,以正念的力量将心赶紧从外境上拉回。

既然应生起正念,那又该如何生起呢?下面颂文便说:

或从师长或善友 或复依止亲教师

具足善根能畏敬 正念无难自生起

“师长”的话要认真听受;“善友”即指同梵行的同参道友,他若有利于我们的教授、教诫,也均可接受;“亲教师”,此处主要指种种戒律,如沙弥戒、沙弥尼戒,具足戒等,给予传戒或讲戒的师长。“具足善根”者,指具足种种善法因缘的人,比如菩萨。“能畏敬”:“畏”指能够怖畏三恶趣的苦;因缺乏正念就会造恶,从而带来恶业的异熟果报;“敬”指恭敬的学处:对于自己所受的所有戒律怀着恭敬的心,乃至于对持有种种戒律的同修,亦怀恭敬之心。对于善法能去恭敬,对于恶业的异熟果报能去怖畏,能这样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我们内心的正念便会自然增长起来。

我们所受的诸多戒律,若被违犯,往往从这四个方面:一是“无知”:倘若对自己所受的戒律一无所知,当然很容易违犯,因为自己根本就不清楚如何是持、如何是犯。这便是第一个,由无知而犯下的罪堕;二是“不恭敬”:对于善法虽然知道、对于所受的戒律虽然也知道,然而怀着一种轻慢的心,认为受不受无所谓,又毫无惭愧心。这样也是产生罪堕的一扇大门;三是“放逸”,既知戒律,也可以受持,但自己就是懒散惯了、做任何事也随意惯了,心中想着守护却不要求自己。这样也容易破戒而产生罪堕;四是“烦恼粗重”,烦恼较为繁重,自己无法控制自己,也是会违背。如果我们能从这四个方面善加对治,通过思维烦恼过患,以正知、正念来慢慢消除。如此,产生罪堕的四扇大门一旦关闭,戒律就自然会清净。

诸佛如来及菩萨 常时具足无碍眼

我身恒时正安住 诸佛菩萨圣目前

如是思维具惭耻 恭敬怖畏如是思

诸佛菩萨具足无碍的智慧,能现前观见一切法。而我们当初受戒、守戒也是在诸佛菩萨以及诸大堪布面前,因此一言一行均为他们无比清楚地观见,毫无可隐瞒之处。通过这样思维,我们倘若做了不好的事,便应对诸佛菩萨深怀愧疚。我们当初在诸佛菩萨、堪布面前誓愿受戒,如果没有严密守护,便是愧对他们。“惭耻”,即惭愧:惭,即以自己为因缘行持不善法。身为修行人理当精进用功,如果没有做到便辜负了自己,因此产生的害羞、不好意思便是惭;耻,即以他为因缘,如诸佛菩萨乃至其他师长、同参道友为所缘,自己做了不善业愧对他们,就是耻。如果自己心怀这样的惭愧,便会对诸佛菩萨制定的学处怀着恭敬之心,继而对异熟果报怀着怖畏之心,如是这样经常思维,让自己生出正念。

如是亦能数数生 正念随念于诸佛

如果能经常强调诸佛菩萨以无碍的智慧观照我们,能时常怀着惭愧的心,随念于三宝功德——诸佛功德、法的功德、圣僧的功德,一直以正念来忆念善法,这样正念便会很快在自己内心生发出来。

若为守护意根门 其时正念能安住

尔时正知即现前 纵或暂失能复生

“意根门”,即心。如果我们能怀着正念,时刻守护自己内心,仿佛守护在房屋门口一般。一旦心向外境驰散便及时拉回来,如果能时刻保持正念来守护内心,尔时正知也会现前——当正念一直缘念于善法,力量又足够强烈时,正知也会现前。正知,即仿佛哨兵一样、返观自己的心是不是安住于善法上。由于正念的力量很强的缘故,正知也会容易现前。原来正知的心衰败一旦减弱,由于正知的力量加强正知的心也会加强。即使心稍微驰逐于外境,如散乱、昏沉之类;或趋向邪境、颠倒境,也能很快将心从外境上拉回来,让它时刻安住在善法上。正念一旦生起,正知也就随之而生,心自然不会散乱。

我们——这些住在寺院中的出家修行者,做事时经常能得到师长的清楚指导,在一个道场中和大家共同安心修道、努力集资净障。不管是自己的事,还是早晚功课,都应该清楚师父的安排和教导,让自己在善法上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去修学。而在修学过程中应该感到惭愧,一个具足惭愧的人,才会有上进的能力。要对得起他人,亦要对得起自己,这两方面都不辜负,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如果无惭无愧便麻烦了。在修学路上,应让自己充满惭愧之心。

于具足正念、正知的情况下,对于各种修心之学处应如何守护?此处分三:一,对于摄律仪戒的修学;二,对于摄善法戒的修学;三,对于饶益有情戒的修学。

其一,摄律仪戒的修学,即止恶。中又分二:一,让身语意三门保持清净的行持;二,让所受戒律学处不予失坏。

今一,让身语意保持清净行持。其下有十一个颂文:

初以如是正知心 若知此事有过失

尔时即应舍所作 寂然而住如侏杌

我们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起初都应怀着正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有过失还是无过失?我们又是怀着怎样的动机去做这件事?如是观察后,倘若发现内心是随着烦恼所转,那就中止此事,让自心远离这样的烦恼。依靠对治烦恼的方法——善法,不为烦恼所动摇,正如坚稳的大树桩一般,永远不为外境所动。

见之无义唯散乱 我终不应观此境

常时如是应思维 目不他瞬正瞻视

此颂讲道,我们在观察思维某些事物时,无论看人也好,看某些事情也好,倘若这些毫无意义、只会完全令我们散乱,于这类境界现前时就不应挂碍、应去断除,让内心能时刻安住在善法上。恒常对善法尽力思维,心不要观察那些令我们散乱的境界,而是系于善法。走路时,一般不要东张西望,目光及于面前一两米之处,尽管这样长时间走路会很疲劳。

若为暂息疲劳故 偶一入目瞻诸方

我们长时间看书也会很累,眼睛疲劳时,可偶尔错开眼神,往远处眺望下、或让自己放松下,不要让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太紧张。

若见有人来目前 舒颜平视赞善来

谛察道途怖畏故 亦应数数观四方

像这样地抬头看时,若正好有人过来,便怀着慈善的心舒展容颜,以柔软善妙的语言和来人打招呼,如“您好”、“阿弥陀佛”等。在寺院中行路很安全,固然应该垂视前方一两米处,但若是出行于外,如过马路,便应左右观看。要是行于远道,还要四处看一看是否走错路。在过去还有强盗剪径之类,或危险的野兽出没,这些我们也应观察,如此山有虎便不要穿越。像这样的情况,便应数数观察;是应折返还是应继续前行,也需要观察。

憩息之时应回顾 审谛观察于后方

前后审视谛观已 或当前进或退行

在行路过程中倘若疲累,便需要休息。休息后再出发时,便回过头检查下是否有落下什么物资。继而观察路途是否危险,如危险便停止前行;如路途安全才继续往前走,等等。一切都是在正念、正知的摄持下,在对身心觉照的状态下,寂静安详地行走。

如是一切时处中 知所当为而后行

对于自己身语意的一切行为,任何时候都要先知道有无意义,才予以实施;至少也应知道该不该做,再去决定。

是否身应如是住 当于事先预思惟

今我此身如何住 复应时时勤观察

在做事时,我们应具有威仪:把事情策定和规划好,再正式开始做。做事过程中,也一直要怀着正知、正念,经常返观自己:是否按照原来所想的那样去做呢?

心如狂象未调驯 正法于心如大柱

云何系心令不逸 如是常时应练修

打一比喻:自心就好像没有被调伏的狂象一般,而善法就像拴象的大柱。正法是心一直缘念善法的所缘境,所缘的善法就像大柱一般。就让内心栓在这根大柱上,然后时刻地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缘念在善法上?有没有在善法上一直保持正念?还是驰逐于其他地方?时刻这样地去觉照、返观内心的状态。

若人勤修三摩地 终勿刹那纵放心

今我此心何所行 应当如是勤观察

修学三摩地(禅定)也需要正知、正念的功夫。三摩地,即是对于善法的一心缘念。一心专注在善法上缘念不会散乱。在修三摩地时,连刹那间也不要让心驰逐开,离开所缘境便是散乱,不是掉举就是昏沉,这样无法成就三摩地。如已成就三摩地自不待言,但若没修成又想修的话,便应经常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正在做什么?是否一直在缘念善法?还是驰逐于他境?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成就三摩地。

 


{返回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七天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五课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八课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一百零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五课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一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八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十四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就他人,庄严自己[栏目:禅林衲子心]
 十七届:学习仪轨(道智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附录三:利人济物为保福之本[栏目:保富法]
 拖把的教诲[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事得理融,寂寥非内[栏目:圣严说禅]
 教训[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众生无边誓愿度[栏目:宣化上人]
 天心明月 19.爱心的真义[栏目:果煜法师]
 中国僧伽制度的历史观(海波)[栏目:佛教与教育]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一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