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二十三、修习持戒度
 
{返回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77

修习持戒度

戒乃浣净恶垢水,

除炽热恼沁月光,

犹如须弥众中尊,

具戒无畏众悉礼,

诸善士于誓承戒,

当如护眼而受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二十三、修习持戒度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持戒度,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所谓大乘道果,无非是由发心、受戒、学行、积资、断障、证果、利他七项所摄;也可说,先是具足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修心的前行法,而后修习不共上士道修心,令自发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修学菩萨行,意乐与加行圆满即究竟成佛。

此中,既已受持菩萨戒即须修学菩萨戒学处,修学菩萨戒学处主要是为了成熟自相续的佛法,此须依于修学六度行,依次生起六种功德分别予以对治六蔽,也就是由施舍心对治悭贪,由能断心对治损害心,由安忍心对治嗔心、由精进心对治懈怠,由禅定心对治散乱,由智慧心对治愚痴。显然易见的,主要是为了断尽自相续的烦恼及烦恼习气(即为断尽二障而修学六度)。

当下,即概分几点来探讨如何修习持戒度之理。

究竟上说,诸佛善法皆由持戒出生,这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是

佛法修行的精要,是辗转感得圣法的殊胜道,是世间第一庄严具。就短暂而言,持戒的利益是:1. 易得资具。2. 人天皆应礼敬。3. 具足美名妙声。4. 内心易得自在。5. 众所供养。6. 不堕恶趣。7. 来世获得安乐,等等。《涅槃经》也说:

[ 戒是一切善法的阶梯,戒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戒是究竟能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者,戒如药树能治疗一切烦恼病,戒如险恶三有的道粮,戒如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戒如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戒如桥梁能渡生死罪河。]

这是以诸譬喻,说明持戒的长远功德,龙树菩萨说:

[ 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他。]

意思是,有情世间是变动的,无情世间是不动的,就像有情与无情世间同样都是依于大地一样,一切功德也都依戒而有,这是众所共许的。此外,月称菩萨《入中论》说:

[ 凡夫有情与声闻,善证独觉与菩萨,其解脱与增上因,除戒律外无其他。]

是说,能生凡夫的有漏福报,声闻缘觉的出世菩提乃至诸佛菩萨的究竟功德,主要因素便是在于清净持戒,其他则非主因。应如上述,思维所说短暂与究竟的功德而欢喜持戒。

二、思维不持戒的过患:

不持戒的过患,即是违反于如上述持戒的短暂利益及长远功德。应多加思维过患,由见过患心生猛利怖畏,励力断除过失。如云:

[ 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三、思维持戒的定义:

凡一切时处刻意遮止损害有情的意乐与加行,即名持戒;由修学断除伤害众生的能断心、增长圆满,则名圆满持戒波罗蜜多,所以,并非必须安立一切有情皆无损恼。如云:

[ 由得能断心,说为尸罗度。]

这是说,能断心修习圆满即持戒圆满。

值得一提的是,持守净戒的意趣与原则,应是积极面从意乐上必具利他心,从加行上必具利他行;消极面从意乐上必具能断心,从加行上必具无害行(即积极利他,消极不伤害)。而且菩萨的持戒度特重具足慈心,积极利他,并非只是能断损恼、不害有情而已。换句话说,不以自利为主,乃以利他为主要;有能力积极利他,无能力至少不害他,让自己在修学菩萨行的能仁的禁戒中,也能成就无量有情利益,这才符合持戒的精神与原则。

四、思维所持戒法的种类:

基本上,佛教的律仪略有三种,即: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及密宗律仪,此中主要略述菩萨律仪。所谓律仪,是指必须正式在一位阿奢黎或多位阿奢黎前,依着佛菩萨所制的清净仪轨,正式透过三次羯摩或随念而纳受戒体,所得到的清净承诺与守护的心。菩萨律仪也是如此,在具相阿奢黎前,授戒仪轨三次随念,纳受戒体时,心中坚定生起誓愿从今以后乃至成佛前清净如理守护,此一誓愿清净如理守护的心,即名菩萨戒。

若就种类上,菩萨戒内分三种:

1.摄律仪戒――主要是指菩萨心中以断十恶业道为基础的所有七种别解脱戒随一的戒法,因此,必须守护一切别解脱戒的性罪、遮罪以及开遮持犯等遮制、七种别解脱戒是:①近事男戒、②近事女戒、③沙弥戒、④沙弥尼戒、⑤式叉摩那戒、⑥比丘戒、⑦比丘尼戒。

严格说来,菩萨戒为本质的摄律仪戒,主要是须具足大乘皈依心,由菩提心摄持,而愿断一切恶心与恶行,且以利他为体性,乃至成佛之际都须持守的。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断一切恶心与恶行,但这与一般依着出离心摄持的二乘的别解脱戒仍是有所差异;尽管如此,这也并不是舍离了别解脱戒而有菩萨戒中的摄律仪戒,而且菩萨必也极为珍重别解脱戒,因为出家菩萨胜逾在家菩萨。要言之,摄律仪戒有几个重点:

①与菩萨戒中的摄律仪戒所共的别解脱戒,是指七种别解脱戒,因为近住戒(八关斋戒)只是一昼夜受持,并非恒时而持,所以不算在内。

②摄律仪为本质的七众别解脱戒也并不是真实的根本别解脱戒,而是指共同止息恶行,远离性罪的七众别解脱戒,此与所受的摄律仪戒同时生起。

③并不是没有真实的根本别解脱戒,就不能生起菩萨戒;但是若能先行具足七众别解脱戒随一而受菩萨戒,则更符合戒法次第,也较殊胜圆满。

④受菩萨戒时只舍小乘的自利作意,不舍别戒,因为同时具足利他心与别解脱戒并不相违,而且别解脱戒是大、小乘所共,所以大乘行者也应受持与守护一切别解脱戒。

2.摄善法戒――凡是为了成佛、令自成熟一切佛法所积集的善法,令诸善法先生起、中安住、后坚固的法行,就是摄善法戒。此中,主要是指缘着菩萨自相续的六度等一切善法,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失,不退失令倍增广大乃至圆满,直接地说,即愿行一切善心、善行之义。

菩萨所行诸善,皆为成佛资粮,必由具相菩提心与空正见摄持而行,也就是,必是悲智双运而福慧双修(主要皆为利他成佛而累积的资粮),如能这样修学,最后必然能令此诸善心、善行犹如点金石化铁成金,能转成佛智的本质,断证功德圆满,这也是一般凡夫与二乘行者所不能及的。譬如菩萨发起一念供养心,不论供养多少,皆成持守摄善法戒,是属于利他菩萨行;凡夫如我者生起的一念供养心,即使所供养的对象是十方诸佛,却仍是轮回的集谛所摄的有漏善法,这与菩萨微小供养却功德无量,二者确有天地悬殊之别。

3.饶益有情戒――简单地说,是指利益一切众生的法行,凡是菩萨行为本质的利他行的方便与事业都为饶益有情戒,大体上,此内分十一种,也称为利济有情十一事,即:

①于有情有利益事,必为助伴,如主动承侍病苦众生。

②依于世出世间利益,观机逗教,契机契理为有情宣说种种法要。

③知恩图报,回报有情恩泽。

④当有情遭受野兽、魑魅、恶魔、王贼、水火等怖畏因缘侵扰时,即予救护,令离怖畏。

⑤对于丧失可悦爱的亲眷或财物而一无所有的有情,应予善为开解宽慰其心,令离忧愁。

⑥如法摄众,引导有情于正道,开发智慧,去除愚痴,指向修行。

⑦对受用匮乏的有情应善予施舍去除匮乏之苦。

⑧于诸有情指引道途、抉择事行、教导语文、行无垢业、守护受用、做和合事、喜事庆慰、令植福田――凡此八种事行随一,必为助伴而济助。

⑨为利他故,适时显露自有的真实功德,令有情心生欢喜,建立信心,进而欢喜效学。

伏呵责等,导邪归正。

怖畏与厌离,渐次引入圣教,爱乐修习正法。

上述十一种是饶益有情戒的利他之理。

要之,这三种戒即是菩萨净戒的总和,不多不少,都是菩萨所应

持守的戒法,尽管如此,其中也还有几点差别,即:

若就特质上说――摄律仪戒是调伏恶行,摄善法戒是调伏自心,饶益有情戒是调伏他心。

若就成熟佛法上说――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成熟自己的佛法,饶益有情戒是成熟他人的佛法。

若就作业上说-摄律仪戒是去除逆缘、守护自心;摄善法戒是具足顺缘、增上功德;饶益有情戒是成就利他、圆满功德。

若就基础上说――善为守护摄律仪戒,即是善为守护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衰微了摄律仪戒,自然也就衰微了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

若就持戒的所依身上说――守护摄律仪戒的主要所依身是初业行者,守护摄善法戒的主要所依身是资粮道与加行道菩萨,守护饶益有情戒的主要所依身是已登圣地的圣者菩萨。

若就次第上说――菩萨戒主要是在饶益有情戒,但此之前必有能生一切善心善行的摄善法戒,之前必有能遮自心烦恼及由烦恼推动的恶行的摄律仪戒。

取要言之,三种戒法虽有差别,却不相违,更且是一以贯之的;乃是以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为基础,以行一切善的摄善法戒为增上,以利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为圆满,由前而后,后依于前,次第持守,缺一不可。而且,如是受学三世一切菩萨的三戒,即能集摄一切菩萨所持的净戒。

五、思维应如何修习菩萨戒:

一个人不论做了什么事,根本因素不在表面,是在内心。故应具足清净意乐、广大所缘及不离正法正念而持戒,不是单单依止于戒相持守戒条而已――当然依止戒相持守戒条也颇重要――否则便难契合菩萨戒经之义。那么依于圆满意乐,理应如何正为清净持守呢?

清净持守之理略有两种:

1.具足六种殊胜的意乐而行:

①依殊胜――即依止菩提心摄持而持戒。

②物殊胜――即具四方道或法界观持守诸戒。

③所为清净――即为令众生感得增上生果、决定胜果而持戒。

④清净殊胜――即为断众生的烦恼障、所知障而持戒。

⑤善巧方便殊胜――即于能持戒的我,所持戒的戒法以及持戒的法行本身,以证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持戒。

⑥回向殊胜――即将持戒功德回向自他众生皆能成就无上

大菩提。

2.具足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

①持戒的布施――即自住于戒,亦令他人住于戒;或者也将持戒功德布施有情。

②持戒的持戒――即远离自利作意而持戒。

③持戒的忍辱――即持戒时能忍身心之苦,耐他恼害。

④持戒的精进――即一心爱乐欢喜而持戒。

⑤持戒的静虑――即一心专注持戒,并将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⑥持戒的智慧――即观三轮体空而持戒。

如是作意而行,即能增长无边功德,能令持戒功德转为成佛资粮;故不应以嫉妒、竞争、我慢、邪命等染污意乐而持戒。

六、 结语:

1.应从根本断十恶业道为基础,持守菩萨戒。

2.菩萨戒的心所依是菩提心,故应常发菩提心而持戒。

3.常以圣者菩萨的修习持戒之理,当做愿境或希愿处。

4.不清净持戒、有所违犯,即应具足惭愧,恳求忏悔,努力还净。

5.应将持戒功德,悉数清净广大回向。

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戒乃浣净恶垢水,除炽热恼沁月光,犹如须弥众中尊,具戒无畏众悉礼,诸善士于誓承戒,当如护眼而受持,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无著贤论师也说:

[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利他岂可能,故于三有不希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第四世班禅大师则说:

[ 别解菩萨密戒诸遮制,纵使命难因缘亦不舍,并摄善法饶益有情戒,满持戒波罗蜜加持。]

在在说明,应以佛说及具相菩萨祖师的言教为依,增上戒法,如理修学持守――特别是持守菩萨净戒之理。

后行:

观想前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持戒度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持戒度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返回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二十四、修习忍辱度
下一篇:二十二、修习布施度
 附录 1 资粮田简介
 附录 3 藏传菩萨戒本
 二十一、修习受戒仪轨
 二、修习暇满
 二十六、修习静虑度
 二十、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二十五、修习精进度
 一、修习依师之理
 十九、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合修而发菩提心
 二十三、修习持戒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明 鼓山澄芳性清律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生命中的真实[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出离心的重要性[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坏掉的西瓜[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No Ajahn Chah《序言》Introduction[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念佛三昧摸象记 解行法要(许大至 著)[栏目:净土宗文集]
 为了热爱而来[栏目:修好这颗心]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三节 华严之教判[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放生救物免患[栏目:放生感应]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五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