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之甘露 第二章 禅坐必备的基本概念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86

第二章 禅坐必备的基本概念

放松与摄念专一

放松 (放下)与摄念专一是禅坐中两个最基本的技巧。我们因为常焦躁不安而把自心给弄乱了,唯有用对治法门才能将此乱心静止下来,这个对治之法便是放松、放下。其次,由于我们的心总是飘荡驰散、游移不定,所以须用摄念专一来约束它,以免因散乱而浪费或错用了我们的精力,而仍不觉知。

六尘

六尘就是为六根所受用的食物,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的1食粮」。这六种尘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它们之所以称为尘,是因为它们有如尘垢一般,会遮蔽我们的视线,使我们无法亲见本性,所以称此六法为尘。

八识

当身内之五根 (眼、耳、鼻、舌、身)与外界之五尘 (色、声、香、味、触)相对或接触时,会因为彼此的作用而产生前五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这五种识生起之后,其本身所作的了别作用还并非太复杂——换言之,它们只是类似相当单纯的直觉 (第一印象)而已。

紧接着,便有第六识 (意识)跟着生起,而产生了进一步的了别作用。第六识一生起作用之后,于是乎种种的感觉、种种的意见、种种的判断,便应运而兴、接踵而成。因此,我们之所以会有一切分别、判断、取舍等,当知皆是第六识的杰作。

第七识称为末那识。它是自我之中心,我执之根源。人之所以会自我中心,或我执很重,都是由于第七识的作用。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此识为诸识之仓库,也是我们所造的一切业之储藏室,不论此业为善业、恶业、或无记业,皆贮存于其中。

禅那

禅那 ( ,罗马拼音为Dhyana )系静坐所达到的一切成就之通称,通俗又称禅定,亦可指1因静坐而达到的平静、安稳的心境」而舌。它也可指介于止(奢摩他)与观(毗婆舍那)两端之间的中道境界」而言;若是此义,则禅那」便与三摩地 (二昧)之义相通。禅定的第一个用处即是—它可以澄清我们心水中的尘垢,以减低感情、官能、以及思想等对我们的内心所产生的压力。由于禅定有这样的一个用途,我们始能经由修习禅定,而令自心不受外境的干扰,而且令情与智亦皆不为外境所牵动。

奢摩他(止)

奢摩他( ,罗马拼音为S amatha)是指修习禅定而成就之心如止水、不动不摇的境界。它是命我们可以开始起正修行的一大利器。除非我们把奢摩他当作是趣向菩提的有力工具(亦即,上求菩提的善方便) ,否则其价值便大为降低,便只能成为世间禅而已。

毗婆舍那(观)

所谓毗婆舍那( ,罗马拼音为Vipasyana),是指在禅定中作观想,尤指行者于得止之后所作的观想(也就是:于定中起观) 。为了开启般若智慧,行者必须在禅定的止境中,修习佛法中各种1观门」, 例如四念处观、不净观等,如此方能斩断烦恼。 (译者按:毗婆舍那原为胜观察之意,中文译为观。)

三摩地(三昧)

三摩地 ( ,罗马拼音为Samadhi)是止与观二者达到平衡均等的境地。行者止若太多:心便会太过沉寂而渐趋阁钝、昏昏欲睡。然而1观」若太多,则又会易于产生掉举、兴奋、甚至不安的弊病。唯有止与观二者运用均衡,才能令心既平静,又敏锐。 (译者按:三摩地又译为等持,即止与观二者平等受持之意。)

般若

般若 ( ,罗马拼音为Prajna)——系超凡入圣之智,是由三昧力进修如来智,所产生之圆满究竟的成果。如上所说,三昧是奢摩他(止】与毗婆舍那(观)二者均衡结合所生的境界,而般若则又是三昧的成果。

——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

讲于纽约•庄严寺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之甘露 第三章 禅观四法门
下一篇:禅之甘露 第一章 禅坐精要
 地藏法门系列 目次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附录二:宋·苏东坡序
 禅之甘露 第七章 不净观之二—九想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二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四节 唯识与现起分位
 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二
 禅之甘露 第五章 五停心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读书札记·“著了袈裟事更多”(徐麟研)[栏目: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十八)修行者如何观待流言是非[栏目:圣者言教]
 慧灯之光七《证成现象即佛论》释义(九)[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三聚净戒(林子青)[栏目:律宗文集]
 佛经里讲过定业不可转,但是《金刚萨垛除障法》可以清除一切业障。二者是否矛盾?[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栏目:所依经典·密]
 破禅的智慧 绪论[栏目:黄炳寅]
 三殊胜法的重要性[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禅是生命的觉醒与超越(净慧法师)[栏目:禅宗文集]
 奶奶不学佛,能否去善道?[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