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返回 净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02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2005年11月20日)
  各位大德:
  昨天我讲了善恶的因果报应。善恶以什么为标准?佛说戒律就是世出世间善恶的基本准则。因果是规律,戒律是善恶的标准。如何判断善和恶,以戒律为前提。善恶的判断有一个基本精神。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是恶业;一切令众生有利益的事就是善业。从善恶的基本精神来判断,有利于现世后世的行为就是善,不利于现世后世的行为就是恶。戒律的基本精神是止恶行善,既有利于当生当世的行为清净、善法增长,更有利于后世得生善处,获得解脱。这就是善法,反此就是恶法。符合这一精神就是持戒,不符合这一精神就是犯戒。
  戒律有通戒和别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叫做七佛通戒。因为过去的人,善根清净,一闻千悟。说止恶就止恶,说行善就行善,说自净其意马上就心地清净,用不着许多具体条文,有这几句话就足够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的最初十二年中也没有制戒,也是以七佛通戒作为佛弟子言行的基本准则。这就是所谓的通戒。
  别戒,首先它是一条条的,所以是别;还有就是针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戒律,所以是别。比如说,佛为在家男女居士制定在家五戒;为出家的沙弥、沙弥尼制定沙弥十戒;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制定了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菩萨戒分为仅为在家菩萨受的六重二十八轻,通于在家出家菩萨的《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些都是别戒。别者,依身份不同、依具体内容不同,各别各别守持,各别各别有开遮持犯。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规定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
  更加扼要的是菩萨的三聚净戒,它把一切的戒律统摄无遗,同时也把一切善法包括无遗。三聚净戒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是把戒律的具体条文浓缩到很少的几个字里面,让我们在守持的时候,能够根据这三大原则来判断我们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是否符合善法;是否符合佛教律仪的要求;是否符合利益一切有情的根本精神。
  在修菩萨行时,并不是说这十重四十八轻戒就能把所有应作不应作的事情都包括进来。相反地,这三聚净戒,可以运用在一切时一切处,可以把戒律上所涉用的内容包括进去,同时也可以把戒律上没有讲到的内容涵括其中。所以三聚净戒是最高的戒律,是修菩萨行的人最高的觉悟和慈悲心的体现。我们能够根据三聚净戒来落实修行,落实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就是处处符合因果的原则,符合因果的规律。所以在深信因果前提下,要用精进持戒来保证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因果规律,顺于善法,顺于解脱。符合因果严持戒律,就能顺解脱。反此就不顺解脱,就是顺于生死。人生的去向两条路:逆生死就顺解脱,逆解脱就顺生死。生死与解脱就是我们学佛人每时每刻都在选择的根本问题。
  如果修行真正到家了,上路了,一切言行自然顺解脱。刚学佛的人,刚修行的人,刚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因果、什么是解脱的时候,那就要时时刻刻用智慧来抉择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只有深信根本,深信因果,严持戒律,才能够真正说得上修行在起步。
  佛法的修行,我也讲过许多次,概括起来就是三大类,所谓戒定慧三学。我们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离不开三学。以三学为基础,就会顺解脱;不以三学为基础,就顺生死。所谓了生死,就是要持戒、修定、证慧,所以我们平常总在说,我要修,我要了生死,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把理路搞清楚,就有盲修瞎练的可能。如果能够把理路搞清楚,就知道怎么修、修什么,那就会事半功倍,不断地在修行路上有进步。
  佛教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爱猫扑.爱生活。是为信、解、行、证。没有信,不可能有正知正见的解;没有解,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行为,当然不会有正确的结果。结果就是证。证虽有浅深的不同,但它是实际经验的获得,实际经验的亲身体验。时时刻刻有体验,就会增加信心、巩固信心,就会使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在自己生命的深处得到验证,就会更加精进地修行。由于更加精进地修行,又会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所以信解行证四者,虽然说起来有阶段性,实际做起来都是当下的,都是同时的。信了就解,解了就行,行了就是收获。并不是说今天信、明天解、后天行、大后天证。看起来有次第,落实起来没有次第。我的这个说法,可以在我们每天的打坐中自己去体验。当然对于那些刚开始接触佛教的人来说,如果信心不具足,信了又疑,疑了又觉得可惜,总在疑信之间徘徊,不生解、不起行,那就很难进步。所以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戒为能渡。要渡过烦恼的大海,要凭借戒这个舟航,把我们从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不过,此岸、彼岸、舟航,都是比喻而已。真正把信解行证都在当下一念来落实,那么此岸、彼岸与舟航,也都在当下一念完成了。此岸就是彼岸,生死就是涅槃,烦恼就是菩提。就是一念之间的转化,一切的任务都完成了。
  佛法的修行很不容易,真正去落实了就不难,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所以说一念迷即是众生,一悟即是佛。佛与众生就在一念迷悟之间。我们在禅堂用功,是为了求觉悟。所谓断烦恼证菩提,菩提被烦恼障碍了,我们要把烦恼一点点地洗除干净。去掉一分烦恼,就增加一分觉悟。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所以希望大家都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坚信自己本来是佛,敢于直下承当。在直下承当的前提下,每一念都像佛那样有智慧,都像佛那样有慈悲,都像佛那样一点烦恼一点迷惑都没有。时时刻刻能够如此保持,当下成佛。如果信不及,不肯直下承当,佛永远都在西天。

{返回 净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三届禅七开示 静中开示
下一篇:第三届禅七开示 见性是禅的生命
 在第十八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人生直指 (净慧老和尚回答疑问)
 第五届生活禅夏令营见面开示
 当代僧伽的职志
 阅《觉悟与救恩》一文的启示
 入禅之门·四祖禅法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
 一切都是缘 缘就是一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布里斯本丽晶酒店讲话)[栏目:净空法师]
 从小事认真做起[栏目:衍慈法师]
 Part One 12. Siddhartha Leaves His Fathers Palace[栏目:The Life of Buddha]
 圣者言教 第五课(一)唯有精进修法才能令今生的解脱之缘更加完美[栏目:圣者言教]
 吃素的人可否食用鸡蛋和牛奶?[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19)[栏目:印泉法师]
 藏王松赞干布赞颂宣扬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栏目:解惑之智·嘎玛仁波切]
 建设佛化家庭 交际篇[栏目:建设佛化家庭]
 阿弥陀佛能听到我在念他吗?[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