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无限无尽的开阔空间
陈月卿:谢谢圣严法师为我们从五个角度来剖析平安,让我们了解了平安的无限广度和深度。现在请杨院士从心理学或其他哲学的角度,谈谈您对平安的看法。
杨国枢:刚刚圣严法师非常有系统的提出了一个关于平安的架构,从自己开始,推及于自己、他人、自然、宇宙;这很像我们丢一块石头在小池塘里,从中心一圈圈的涟漪荡出去,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看法。因为这样来看平安,就有很大的幅度与架构,不过最后还是归结到「我」,也就是自己的问题,亦即自己如何安身立命。
如果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我们会发现人是从没有自我的观念开始,到了某一个年龄,才形成自我的观念,这个自我会思考,会观察,会看自己,看别的人,看别的动物,这都是一个自我在发挥,一方面想自己的事情,一方面想外界的事情,然后再扩及于整个大社会、大自然。
所以圣严法师刚刚提到这个很大的架构,要点就是一个自我安顿的问题,自我安顿好了之后再扩而充之,所有五个大层次都可以统合在一起,并无往而不利。但如果一开始就不能安顿好自己的话,就会层层皆错。所以法师虽然讲了很大的架构,但最后还是落实在自我的问题上,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我想就自我安顿的问题,提供一点看法。
关于自我安顿,我觉得有五部曲,第一是自我活动,第二是自我探索,第三是自我了解,第四是自我肯定,第五是自我实现。
所谓的自我活动,是我们每个人要安顿自己,必须先要清楚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否则会安顿错了。在生活当中,必须让自己有机会参与不同的生活层面,而不是「面壁」三年就忽然顿悟;即使是很多大法师,或悟性很强的人,也不是从小就「面壁」的,而是经过很多历练,参与人生的活动,人生的事情已经了解很多了,到了某一个年龄,然后才可能顿悟。所以首先要活动,不要划地自限。
不要把生活变成例行公事,那不是生活,不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好好的「生」,好好地保护这个命,把它「生」出来,活动出来。生命本身要在当下的每一剎那,都很充实的活,最后自然活出味道来,也不会特别感觉到死亡,就算会想到,也会很坦然,因为现实生活过得很充实。
借着尝试不同的生活,藉由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就比较容易自我了解,接着就可以进一步自我探索,想想自己是怎样的人;然后进入第三步,了解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第四步是自我肯定,因为了解自己的能力、自己与别人对待的方式;情绪的内涵与表达的方式等,就可以接受自己是这样一个我。当然,如果有缺点,就要改;改不了的,就接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
例如有人讲话结巴,改不过来就接受好了,因为结巴就是我的一部分,拿掉以后就不像我了,能这样想的话,心里会很放松、很坦然。不过不是因为那是自己改不了的,别人就得接受,如果是涉及别人的事,那就非改不可。
自我肯定之后,最后就是自我实现,了解自己有什么优缺点,然后在生活当中把它展现出来,把自己活出来,每一剎那、每一个时刻都全心全力,努力把自己的特点活出来。而且不羡慕别人,别人顿悟聪明,是他的事,我不羡慕,我的聪明就这么高,不跟他比,把自己恰如其分地发挥出来就很好了。
这个自我实现,不是要去跟人家竞争,不是要钻营、赚大钱、作大事、作大官,到后来却身不由己,一辈子都不得安顿,甚至自杀,因为没有安顿好自己,会真的活不下去。
很多人以为自我实现就是抢抢夺夺,就是出人头地、要风光,其实是弄错了。自我实现是一种历程,就是此地此时活得很充满、很努力,活得津津有味、心安理得,觉得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那就是生命最大的光辉,生命最踏实、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自我实现的意思是,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秉赋、天分,就把它很认真、很尽责、很努力地活出来,那这一辈子已不虚此生,不但可以跟自己交代,跟父母交代,甚至可以对天地、宇宙都有所交代了。你这么一个人,古今中外,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你把它活出来,那就够了,这就是你最大的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
所以我觉得透过五个步骤,从自我的活动、自我的探索、自我的了解、自我的肯定,到自我的实现,就是要你活得像自己,不要被外在的虚名、功利、世俗或他人所定义的虚无漂渺价值观所迷失。好好掌握自己、认识自己、寻回自己,然后好好的活得像你自己,把自己活出来,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