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四集) 2012/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零二页倒数第六行,看经文:
【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
这是第三十二品最后两句,世尊教我们「应知离苦」。请看注解,「彼土名为极乐、安乐、安养」,这都从梵文原名里面的意思,这是说他居住的环境。「彼佛名为无量寿、无量光」,总结依正庄严,居住的环境跟教主的殊胜。「胜妙如是,理应欣求。娑婆秽土,实应厌离」,这两句是注解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极乐世界介绍这么多,实际状况了解了,我们应该欢喜求生。娑婆秽土,释迦牟尼佛讲经在三千年前,说这个世界是秽土,确实让很多人很难接受。如果是今天来讲这部经,那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真的是秽浊不堪,应该要厌离。『何』,何是为什么,「更贪着世间俗事」,为什么还贪着,「譊譊而忧无常」。这几句话用在今天的社会,那就是我们亲自看到的,确实如世尊所说的。而这段经文,从三十二到三十七,确实就是讲我们现前社会状况,让我们真正看到了,那就是说明,世尊在三千年前看到现前的社会。
现在这个社会提倡竞争,这个理念是绝大的错误。可是全世界人都在讲竞争,好像不竞争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生存一定要竞争,要争个你死我活。确实古人所谓一念之差。不争行不行?不争一样生活,日子还过得很好,挺幸福的。所以方老师过去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么?中国古人说了两句话,「于人无争,于世无求」,那就是最高的享受。你没有做到,你不知道;你真正做到了,你会亲身感受到你的生活是最高享受。为什么?于一切境缘满足了,我不争也不求,随缘度日,日子很好过。要与人争,这日子不好过;要有所求,这日子也不好过,你有无量无边无尽的烦恼,放下就是。
尤其是真正对于极乐世界明白、搞清楚了,这个世界确实像佛所说的,易行而难信。因为难信,所以释迦牟尼佛慈悲,多次宣讲。当年在世说一切经只说一遍,没有重复说第二遍的,但是《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说,唯一一个例外。为什么多次宣说?当然是非常重要,一遍一遍的提醒大家能在这个法门生起真信,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世尊慈悲一再宣讲。在今天这个时代,除这个法门之外,其他所有法门都不灵、都失效了。这什么原因?说明现代人决定断不了烦恼,决定消不了业障,非带业往生的法门对今天人失效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法门得加强,这五种原译要重新会集。抗战的时候出现这个本子,夏老会集完成;二十年前黄念老集注问世,这个本子大体上完备了,确实能够救度这个时代的众生。
『譊譊』,「喧也,争吵也。此指争竞喧闹之态」,就是指今天所讲的竞争。「世人贪恋所有,咸欲常保」,而实实在在的是无常,保不住,真能保得住,这情有可原,保不住。我们现在明了,真正保住是修善积德,你才能保住,不是从修善积德,用什么样方法都保不住。修善积德,三宝加持,鬼神拥护。世人「故以为忧。但忧亦无济也。于是引出此下《劝谕策进品》」,第三十三品这段经文。「本品显净土妙德,劝导求生」。下一品,三十三品,「则示秽土恶苦,令知厌离」。先说极乐世界,回过头来再看我们这个世间。
这个第二大科,「庚二,示秽土恶令知厌离」,也分为六段,这个科里头从辛一到六。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念老有个题解,品题,「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这是前面一品的宗旨。「本品则说娑婆秽恶,众生障重,三毒炽盛」,三毒是贪瞋痴,「因惑造业,苦报无尽,沉溺苦海,痛不可言」,完全说的是现前社会实况。「故哀劝厌离。诲谕众生止恶行善,精进行道,求生安乐」,这是这一品的宗旨。我们看第一段,「谕忧恼劝舍」。这分二科,第一「共争不急」。这也分两小段,第一段「勤务恶苦」。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这一段经文,「首明此土众生普皆忧恼」,忧是忧虑,恼是烦恼,佛「劝令厌离」。第一句话就说明『共争不急之务』,「不急」就是不是重要的,「指世人皆共争无关紧要之俗务,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这个话是真话,几个人能想到?我们在六道轮回无量劫了,不是短时间。佛在经上讲,「生死疲劳」,这都是真话。谁想到生死事大?到临终的时候,想到来不及了。
「但贪名利,故忧苦万端,无有出期」。名利,世间头脑真正清醒的人知道,这个东西能争得到吗?能求得到吗?如果名利是可以争来的、可以求来的,我相信孔老夫子也去争,佛菩萨也去争。争不到!这是众生命里头有的。命从哪里来的?他前世造的因,名利是果报,前世没有造因他怎么可能得到?这桩事情,《了凡四训》里头云谷禅师说得好。放下名利,人就自在了,为什么?这个东西是烦恼的根源,所有烦恼都是从这里染起的。真能放下,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智慧就现前。智慧真能解决问题。烦恼蒙蔽你的心窍,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能现前,所以忧苦万端,无有出期,自作自受。这些事情我们看得很多。
「如《会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以办了一大事为急先务」。人生在世,这一大事是什么?生死大事。真正觉悟的人,他把这桩事情看得重。但是这桩事情居然多数人都不知道。这里举了个比喻,办了一大事,这是先务之急。「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而后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举这个比喻。旅行首先要把住的地方安顿好,到达目的地可以先休息,然后再办事,旅行的时候都知道。可是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来真是是旅行的。「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花中,不落恶趣之谓也。然诸人缓于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经营。大命将尽,虽悔何益」。这是归到正题上了。
这种事情谁知道?这要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你给他说他也不相信,他认为这桩事情还很遥远,认为自己的寿命还很长,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谁知道人命无常?中国在古代,这种警觉性很高,古礼上都有,七十岁不留你过宿,为什么?年岁大了,怕的是一晚上睡着,第二天不能起来,这责任谁负?这待客,七十岁不留住宿。八十不留饭,八十岁不留你吃一顿饭,说不定一餐饭就走了,这以前李老师告诉我们。说明什么?古人知道人命无常,珍惜生命。留客人的时候,一定有客人的家亲眷属,他有亲人了解事实真相。这个里头都有道理的。
我们不学佛不知道,学佛之后这才晓得,了解事实真相。六道轮回全是作客,无论在哪一道都是无常。畜生早晨从洞里爬出去,晚上还能不能活着回来?靠不住,人为什么就没有警觉?一天一天空过了。印光大师教人,几个人相信?几个人真正明白老和尚的意思?老和尚教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常常想着我就要死了,这个警觉性高!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事情是我最重要、第一要去办的?那不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念佛的心生不起来,信愿不踏实,原因在什么地方找不到,没有别的,就是认识不清楚。有高度警觉心认识清楚的,他真的叫一分一秒都不会轻易放过,他知道轻重缓急,什么事情最重要,什么事情最迫急,他知道这个。在这个世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对于生死大事不能忘掉。
遇到这个法门大幸运!为什么?任何人,只怕你遇不到,你真正遇到,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这一生决定得生。过去做错很多事情没关系,善导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经上说不得往生,善导大师告诉我们,那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为什么?这个罪业是极重的罪业,劝人别做。没有遇到佛法,已经干了,不要紧,只要你认错、只要你忏悔,后不再造,信愿持名,佛还是摄受你。善导的话合情、合法、合理,我们能相信,弥陀慈悲到极处。我们应该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其他的不急之事随它去,一切事随缘,不要勉强,随缘决定不攀缘,这就对了。生活、工作、度日都要智慧当家,不要感情用事,这是学佛菩萨。
末后这是《会疏》上的话,「诸人缓于火急之事」,生死大事,对这个事情缓、疏忽了。「走不急之经营」,不急是世俗。「大命将尽,虽悔何益」,寿命终,还有很多寿命终还放不下。放不下这个身体,不容易舍身,死了之后,他的灵魂守在他坟墓上,古人叫守尸鬼,他爱他那个身体,他舍不得离开,那很苦!喜欢什么,那个东西总是给他带来麻烦。我早年到香港讲经,有一位法师,现在不在了,走了好多年,喜欢收藏佛像,收藏得不少,都是古董,唐朝的、宋朝的、南北朝的,都非常名贵。自己有个小房间收藏,房门锁起来的。我去了,承蒙他瞧得起打开给我看,我到里面看有几十尊。肯定死了也放不下。那放不下怎么办?这房间里有些什么?蟑螂、老鼠、蚂蚁,他肯定去投这个胎,他舍不得离开。这个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佛法教我们断贪瞋痴,他这个东西增长贪瞋痴。所以学佛的人绝不收藏这些东西,对自己有决定的害处,没有好处。所以有很多人送我这些名贵东西,我转手就送别人了。为什么?我没有地方收藏,走到任何地方都作客,没有地方收藏,我也不想收藏。我喜欢用复制品,复制品价钱便宜,一样,比原来的还好,做得还漂亮。谁要谁拿去,原件我一定送人,我决定不保存。一切时、一切处无后顾之忧,全放下了,这个才自在。
底下一段说,『剧恶极苦』。「剧者,甚也。《浊世恶苦品》曰: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又曰: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这是经上一段话。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这段经文主要讲的是五戒十善,不能把它看轻,戒律要认真去修。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什么叫实质?你懂得一条,你就认真去做这一条,这叫实质。我知道不杀生,我从今之后连一只小蚂蚁、小虫都爱护它,都不伤害它,这是实质。你有没有到戒坛受戒那是形式,那个不重要。种种形式,实实在在说都是表演,都是在唱戏,做给别人看的。也有好处,让人看到、听到、接触到了,触动他的善心,是这个意思。表演要认真去做,演得很逼真,这才能感动人。但是知道那是假的,真诚心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是真的。不偷盗,偷盗最重要的是盗心。杀心,从心地上做功夫,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这是不杀生。决定没有占众生一点点便宜,那是没有盗心,那真叫不盗。要把这个念头舍掉。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每条戒律都有开缘,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戒律,条条戒律都是活活泼泼,没有死呆板的。开缘决定是利益众生,不是方便自己,是完全着重在利益众生,能帮助众生起信,对三宝生起恭敬心,能帮助众生觉悟。在这种状况之下都有开缘,这个要懂。现在受戒是形式,没有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这是佛门为什么会衰,衰到今天这个样子,疏忽戒律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因素。
「恶是因」,杀盗淫妄,这底下讲,杀盗淫妄酒说出来了,「苦是果。杀盗淫妄酒,是为剧恶」,大恶不是小恶。「造恶感受恶果,名为五痛五烧,如火烧身,故曰极苦」。杀生,地狱业。我们看到唐太宗那个碟片,他堕地狱,人家都问你为什么堕地狱?你是好皇帝,历史上的明君,爱护人民,你怎么会堕地狱?杀人太多。开国的帝王都杀生,打仗,带着军队打仗,这个罪业堕无间地狱。盗,这要看他盗的动机,盗的是什么,感的果报不一样,总之他离不开三途。不是严重的多半在畜生道,畜生道什么?还债。杀人,欠命要还命的,欠钱要还债的。淫欲的罪,极大的罪业,它不是一样,它会连到里头有杀、有盗,一个会牵连一片。酒,为什么放在这个地方?酒本身没罪,饮酒没罪,酒喝醉了去干杀盗淫妄,所以酒是个媒介,也不能原谅,杀盗淫妄很多跟酒都有关系。所以佛把这五样东西制为根本戒,很有道理。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贪瞋痴称为三毒,用贪瞋痴慢的心去行杀盗淫妄之事,他怎么可能有好的果报?这个经上讲报应有痛、有烧,痛是现世报,叫花报;烧是身后,烧是指地狱,地狱是一片火海,叫果报,地狱极苦。
《会疏》里头说,「人世炎炎,犹如火聚,故云剧恶极苦」。贪瞋痴慢疑是根本烦恼,《百法》里面所说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是五个,还有一个叫恶见。恶见就是见惑,也有五种,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就是你对于人事物错误的看法,贪瞋痴慢疑是错误的想法,合起来叫见思烦恼。这个东西不断,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要是真断掉,六道轮回就不见了,说明六道轮回是假的不是真的。有这五种思惑、五种见惑就有六道,六道是这么来的。所以阿罗汉断掉了,阿罗汉就超越六道,但是不能超越十法界,十法界上面四圣法界,他不能超越。必须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连妄想都没有,妄想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都没有了。所以《金刚经》上把一切有为法比喻作梦幻泡影,这个说法是真的。真正把起心动念放下,十法界不见了。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的不是真的。你真知道是假的这就看破了,看破就能帮助你放下,不执著了,不去计较了,遇到了很好,没有也好,不把它放在心上。特别这个世间苦要真正知道。
可是世间人『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会疏》里头说,「营谓经营,专力于事云务。以是勤劳其身,故云勤身。给者,相足也。以物饶足为给」,给是给予。「又给者,供给也。济者度也。故知经义为:勤劳其身,经营事务,求能自给自足,以度此生。如《会疏》曰:士农工商,为给自身,故云以自给济」,供给周济。这是说物质的生活跟精神的生活,都是为生活在奔波,我们所看到的是他勤苦,这是世间的现象。没有遇到佛法,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看到别人有我没有,起怨恨心,怨天尤人,老天不公平。这种观念生起,罪上加罪。不知道一切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缘聚缘散各有因果,贫富贵贱是业报。
有财富的人,过去生中修积得多。这个只有佛经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所谓命里有,命里怎么有的?这佛经上有,宿世、前生喜欢以财布施,喜欢以财物供养别人,这就是你命里头有财富。喜欢法布施,你所知道的东西肯教别人,不要求代价,这个果报是聪明智慧,愈施愈多。法布施长智慧,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畏布施是什么?帮助别人离开苦恼、离开灾难,这一类的属于无畏布施,让他离开恐怖。佛修这三种布施不求果报,不求果报他所得的全是功德。功德里头决定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福德重视施报,礼尚往来,有布施就有果报,福德。功德是不求果报,不求果报所得的比求果报的多,比求果报还要殊胜。可是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来处理?愈多愈施,像佛菩萨一样,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把它止在一处,止在一处烦恼就来了。无论是财、是法都要流通,你看经论叫流通法宝,知道流通是真实功德。
我知道的我讲解给别人听,和盘托出,没有丝毫保留;你知道的,教别人教一部分,自己还保留,这叫吝法。吝法的果报是愚痴,吝财的果报是贫贱,都是个人宿世所经营的、所做的。于是我们知道,这一生拥有财富的人,过去修的财布施多;有智慧的人,过去生中法布施多;健康长寿的人,过去无畏布施多,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人不可以没有智慧,可以没有知识,不能没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他决定有知识,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这说明智慧比知识可贵。
底下一段,「起惑妄作」,起惑是迷惑。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注解里头说,『尊卑、贫富、少长、男女』,这是泛指,「芸芸世人之种种类类」,我们现在讲社会现象,指人类。「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财多者富,财少者贫;年老者长,年幼者少,种种不同之男男女女,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特别是在现前社会,哪个不贪?连小孩都贪。这是我们做小孩的时候没有,要用现在人的眼光看,我们做小孩的时候愚痴、白痴,什么都不懂。哪有像现在小孩,二、三岁他就懂事,从电视里头学去的。中国古人讲的,跟大人学的,小孩每天看大人,大人干什么他都学会了。我们小时候住在乡下,在乡下住了十年,有十年天真烂漫的童年,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没染污,那个真快乐。懂事就不快乐了,懂事有分别、有执著了。
我们再想想,现在人像我们这个童年,没有了,找不到,完全是一张白纸,一点染污都没有。十岁以后到都市去住了,我们的染污比别的小孩轻。为什么?别的小孩从小就染污,我们小时候还有点清白的底子,有能力辨别善恶,有能力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可以想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的,现在没有了。我们家里很贫穷,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钱这个问题。现在连很小的小孩,我听说偷钱,其实他家里很富有,在外面还会偷钱。这是什么?习气,看到了就想要,别人有,想据为己有,这盗心,遇到缘它就起现行,他真干。这个问题严重。
这个地方说得好,「无不同此愚痴贪欲之心,苦心积虑,忧念重重,奔波劳碌,无有已时」。我们很冷静的观察,现在世间人谁不是这样的?故曰:『累念积虑』,「累」也是积的意思,『为心走使』,这「心」是妄念。什么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都为这个,以为自己能得到利益,其实他错误的。「义寂师曰」,他说得详细,累念是讲既往累积的,积虑是想到未来,思前想后,「故云累念积虑。常为欲心所驱役,嘈杂奔波,故云为心走使」。
下面是念老的解释,意思是说「思忆过去」,这就是回忆,这是累念,「忧虑未来」,这是积虑。「故此心念,无有安时」,这心不安。这是世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世法、佛法都在安定这一种心态当中成就。如果身心不安,不但学佛不能成就,做世间事也不能成就。所谓心安理得,理得是智慧,与戒定慧相应。心怎样能安?持戒心就安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所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都是属于戒律。果然能遵守,他怎么会不安?伦常道德里头没有教给我们妄想,那是正念。正念失掉了,你就会起妄念,妄念是自私自利,妄念是名闻利养,妄念是贪瞋痴慢,与正念完全相悖。正念的人心清净,妄念的人念虑纷飞。「故此心念,无有安时。因心有所欲,身必随之」,身就是杀盗淫妄,心就是贪瞋痴慢,身必随之。
「例如欲购爱物」,以购物做比喻,你到市场去买东西,买你喜欢的东西,「不顾拥挤杂乱,奔波排队。故曰为心走使,指为此欲心而奔走也。如《嘉祥疏》以心财相积不舍,释累念积虑」。这个心里头,贪财的心念念不舍,不知道这个财是灾祸的根源,不是个好东西,对于这些事情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要能知足,够用就可以了,多余就要布施给别人。决定不要害怕,布施完了,我需要的时候没有。你需要的时候它就来了,这就叫因果报应,一定要相信。布施决定是好事,广行布施肯定能够得到和谐社会。这个地方的人不争,每个人都知足,知足常乐,不知足的人很苦,知足常乐。虽然他缺乏,他心安,这里面的快乐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以勤求无宁释为心走使。盖谓积于心念之中,俱是财物,故名累念积虑。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为心走使」。中国人常讲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这心不能安下来。人生在世什么最可贵?身心安稳最为可贵。身心安稳是最大的幸福,心安,没有念虑,没有操心的地方,没有忧虑;身安,没有苦乐。
「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于阳炎」。这里头有个典故,这是比喻,这个资料是从《佛学大辞典》里面查到的,我们把它念一念。「大乘十喻之一,又作扬焰,或单曰焰,又曰阳光。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野马尘埃就是讲的渴鹿阳焰。这是春天原野当中,太阳出来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现象,地,地气,我们说地气,远看像水一样,波浪。鹿、马这畜生它不知道,它认为那是水,它渴了想去喝水。但是你怎么追都追不到,你追的时候它永远在前面,到面前不是,它还在前面。这就是说畜生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渴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
经典里面引用得多,他这里头把它节录了几段。《维摩经.方便品》里头有这个比喻,「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注解说,「渴见阳焰,惑以为水」,注解里头用了。《楞伽经》第二卷,「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这个现象我们见到过的,开车在这个郊外常常看到这个现象。《大智度论》第六卷也有,「如焰者,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维摩经》慧远大师疏,这是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有《维摩经》的注解,「阳焰浮动,相似野马」。《止观》,天台宗的,上卷也有这么一句,「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扬焰」,来形容集,集是攒积。要知道万法皆空,佛教劝我们要懂得放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表演的,一生三衣一钵,说明他全放下了,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那我们今天要不要学释迦牟尼佛?理上决定要学,事上,古代跟今天不一样,古代人资源缺乏,一件衣服得来不容易。现在人不知道,你给他讲他不懂。我们小的时候,抗战期间做流亡学生。抗战八年我走了十个省分,完全是走路,没有交通工具,每一天至少要走六十里路,有些时候要走一百二十里,走了好多年。我们的行李就是一个背包,两套换洗衣服,外面穿的就是一件长褂,一个小被子,还有蚊帐,一个小蚊帐,底下铺着一个毯子,那个时候用军毯,灰色的,做为包袱皮,背在身上就走了,全副家当。就像现在一个手提行李一样,大小也是差不多,手提行李,背在身上。我们知道那个辛苦,现在给人家讲人家也不懂。为什么?资源太丰富了,不知道节俭。一张卫生纸我的习惯至少要用五、六次,用一次摺叠起来,用五、六次。现在随便就丢弃,浪费,我们看到很难过,他养成这习惯了,不知道爱惜资源。在今天这个环境,虽然有,不能放在心上,不要让心有负担。心里头要怎么样?有跟没有是一样的,有可以,没有也可以。放在那个地方别人拿走了,很好,我用跟他用都一样,你的心多自在!绝不要念着这些东西,身外之物念它干什么?我们要从心底里把自己解放出来,不要受这些妄念累赘,那就很苦了。这是渴鹿阳炎的一个典故。
「又如有翳之病目,于虚空中妄见空华,思欲把捉。不知本自无花,故云为心走使」。眼睛害病,我想有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我也害过,眼睛害病,确实看灯灯上有个光圈,有个圈,实际上好眼睛的人看没有,眼睛长病的时候就看到有,有这个经验,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经上举这些比喻,告诉我们,世间所有一切事物全是假的,你可别当真,你要当真你就错了。知道它是假的,有很好,没有也很好,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一定要清净,心不能染着,清净心就生智慧、就放光明;心有染污,肯定生烦恼,心有忧虑,身就有苦乐。
走使就是劳碌奔波,绝不为妄念去劳碌奔波。贪财、贪名、贪利全是妄念。我们劳碌奔波应该为什么?为众生离苦得乐,为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值得,这个有意义,绝不为自己。每个人一生遇缘不同,我这个一生,确实很早年我就想,看到过去祖师大德住在一个地方,几十年不下山,心里头很羡慕。可是没有这个缘,这个地方住得很欢喜,很想在这长住,住个几天逼着你非走不可。以后慢慢明白了,那是命,我没有那个命。没有这个命怎么办?不能往后退,只有往前进。往前进是什么?求心地清净,不染着这些事物,不把它放在心上,这样才自在。如果这个东西都放在心上,你说你多累。古人说忧能使人老,这不值得的,心有忧虑老化就很快,没有忧虑、没有得失、没有希求。没有说我想做一桩事情,没这个念头,那自找苦吃。那是随缘,有这个缘,因缘聚会了,人家要我做的可以,现成的。没有这个缘,我要去做,那就苦不堪言了。
像过去在汤池做这个事情,缘熟了。刚好碰到有一个居士,他得到了一笔钱,是他父亲的遗产。父亲就在香港经营一个轮船公司,卖掉了,每一个人都不想接着干,兄弟姐妹大家分钱,他分了九百万美金。告诉我,希望这个钱用做教育,他都不要,拿来给我。你看那汤池的事情就可以办成了,要不然我要去搞汤池,还要去化缘、募捐,我才不干这个苦事情,统统现成。我说好,正好在谈汤池这个事情,你看它就有这笔钱来,问题解决了。而且有多的,多的做什么?多的做电影的电视剧。我找到游本昌,做《了凡四训》。本来我是有些东西想让他做的,做得不是很理想。我做事情是这么一个性格,缘不具足我决定不干的,决定不伸手向人要钱,这个我做不到。随缘自在,攀缘辛苦,我们在佛法里头学到了,用上了。
后面这一段,「忧苦万端」。这个里头分为两段,第一「财物忧苦」,三个小段,第一段「有无同忧」。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
注解里头,『无田忧田』一直到癸二「忧苦万端」,这一大段都是累念积虑一句的详细演释。田是田地,宅是房屋,『眷属』是家属、亲属,包括你家里面的服务人员。「财物者,家财产业等资生之器物」。以上都是所忧的境界。「无者欲有,思欲得之」,想得到,已经有的又怕它失掉,所以也忧虑,『有无同忧』。「欲海难填,患得患失,故云有无同忧」。这是举几个例子。从这几个例子延伸出去,名闻利养包罗万象。我们都应当觉悟,要学佛。所以佛实在讲慈悲到极处,他所说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没话说,这一点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要知道自己的身分,要知道自己的因果,然后晓得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怎么工作,怎样护持正法久住,怎样掌握住自己决定往生净土的功夫,我们这一生才会有成就。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往生净土,其他的都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最重要的这一条。
往生净土决定要学习蕅益大师的教诲,只要往生不要想品位,常常想到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只要得生,一生决定成佛。成佛早晚那是你在极乐世界修行精进的关系。如果勇猛精进,成就就快;不能精进,成就就慢一点,不管是快是慢,你决定成就。这真难得了!这个可不是每一生、每一世都能遇到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特别是这个法门,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得很清楚,修净土的人很多,几个人成就?为什么不成就?不肯真干,还有贪恋,对世法、对佛法还有所好,这就是障碍。我们要把这些事情看破,不要造成它这个负面的影响,头等大事。我们对于一切物质的受用决定没有忧虑,不要去想它,有很好,没有也好。不要想过去,也不要想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想它干什么,未来还没有到,把今天应该的事情做好,这一天功德就圆满了。
底下这一段,「欲无止境」。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
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注解说,「例如已有一万元存款,见人有两万元,则思更有一万元」,还得加一万。「已有一电视机」,看到人有两个,「便欲更有一电视机,与之齐等」。这是没有必要,我们生活愈简单愈好。可是住在这个香港,从四面八方来的这些同学太多了,带来送给我的东西很多。你们大家都晓得,我从来没有看过,告诉我我也不把它放在心上,大众都有福报,大家分享。我一个人生活非常简单,一点点东西就够了,不吃也没关系。十方来十方去,与一切同学广结善缘,好事。如果放在心上,那你就是为心走使。再珍贵的东西都是假的,尤其这么大的年岁了,八十之后活一天算一天。年轻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秋声赋」,比喻说得好,老师告诉我们,人生从你出生到二十岁,人生的春天;二十岁到四十岁,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八十以后没有了,你的春夏秋冬都过完了;换句话说,随时可以走,什么都不要贪恋。八十之后再贪恋,那个前途不好,决定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贪心重的还不行,贪心重的鬼道去了。所以决定没有贪心,贪瞋痴慢都要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往生,这就对了。所以这个我们要高度警觉到。
后头这个结结得好,「思而未得,故以为忧」,想得到。「思而能得,忧亦不止。因欲无止境」。我们把欲望放下,没有欲望。「故永有不足之忧」,只要有欲望,就有永有不足之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佛,要在这一生当中道业成就,这个毛病一定要改。决定不要受外面环境影响,物质的影响很重,更重的是亲情的影响,那个更难断。要真的把它想破,不想破对我们有大害处,不要小看,到最后不能往生,那后悔来不及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