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见性成佛 第二十七天
 
{返回 如本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71

第二十七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说到「见性」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性」,凡夫之性和圣人之性,性无二无别,问题在你如何用,用的动机,作用有是非、有善恶、有好坏,用的动机有差别,致使以后一连串的果报,就完全有差异了。所以性没什么两样,是用的问题有差别,感召果报就有差别。所以「性」在佛用叫做佛性,在众生用叫做众生性,在畜牲用就变成畜牲性,在鬼用变成鬼性,人来用叫做人性。性没有差别全在你如何用而已,用的好坏,就注定以后果报的好坏。

十方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他的性都是佛用,用到清净处,用到利益众生去,用到对他人有利处去,所以最后福慧圆满成佛。六道众生就不一样了,他不用便罢,一用就是妄想意识,用人天果报的心来用,就感召人天。用畜牲的心情来用,变畜牲性了。用鬼来用变成鬼性了,所以说「性」没有差别,只是用的差别,感召果报就一连串不相同。因此感召六道众生,有四圣六凡,开悟圣僧这么说:

「众生不异佛,佛不异众生;迷自心故作众生,悟自心故作佛。」

真干脆的话,众生和佛并没有什么差异,佛和众生也没有什么差别,问题出在众生的心并未明心见性,因此,众生就是作众生没有能力作佛。有一天,你听如本法师讲「见性成佛」的法门,你悟明心地已经悟性了,就是作佛的时候现前了。所以悟性能成佛,没悟性永远作众生,只是迷悟的差别而已。

以禅宗而言,你若见性以后,你就已经不是凡夫众生了,所以禅宗说「开悟」,「开悟」是指「明心见性」而言。见性之人包含见心,见心的人未必见性。我常说一句话,荀子和孟子,孟子是儒家的一位伟大亚圣,至圣是指孔子而言。这位亚圣孟子,主张我们人的性是善的,这样他没有见性,明心而已。荀子主张,我们人的性与生俱来,性是恶的,主张性是恶,他也没有见性,所以明心未必见性。「性」是超越善恶,但它是能善能恶,但他若主张性是善或恶者两极化,完全没有看到它的「本体」,只看到性的「用」而已。看到「用」的人未必看到「体」,看到「体」的人也看到「用」,就是「心性」的问题,「性」就是「体」,「心」就是「用」,「用」是由「体」所起的作用,离开体并无用,离开用并无体,体用是不二的,明心见性亦复如是。所以荀子主张我们的性是恶的,孟子主张我们的性「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主张性是善,这完全没见性,他看到心的作用而已。所以他可以称为世间的贤人、圣人,但是不足以堪称为出世间的圣人,这是特别要向各位交待清楚的地方。

所以圣人有世间圣、出世间圣、有圣中圣。世间的圣人譬如孟子、孔子、亚里斯多德、泰葛尔等这些伟大的世间圣人。还有一种出世间的圣人,譬如明心见性、出离三界、顿断六道、证成无生法忍的圣者,如阿罗汉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他们就是所称的四圣。出世间的圣人包含了世间的圣人,世间的圣人未必包含出世间的圣人。第三种圣人叫做圣中圣,所有的圣人里最圆满、最究竟者就是佛,佛是圣中圣。所以圣人无量无边归类起来不外这三种,世间的圣人、出世间的圣人和圣中圣。

禅宗所讲的开悟是指明心见性而言,明心见性堪称一位祖师,或出世明僧或是出世的善知识。我们佛教常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什么意思?三大阿僧祇劫是指非常漫长漫长的岁月,但总是有一个期间,如果说三大阿僧祇劫是无止境的,那么大家都没信心了。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他已经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之后才开始乘性起修,开始起步修行,开始数馒头了,吃一个减一个,意指你缩短了自己成佛的距离,成佛有一个时间可算。必须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才知道如何修行,因此还未明心见性之人,不能说你开始算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我们修道过程中,要先明心见性,这非常非常重要,禅宗是以明心见性作为开悟的大前题。你若明心见性以后,当然你就乘性起修,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都是清清如如,一丝不挂光明自在解脱,你六识出六门,自由出入无罣无碍,自性解脱都是「性」的作用,你若未明心见性,都用妄想意识在做事,用妄想意识做事当然性就污染,污染的话就带来迷惑造业再沉沦下去,所以修道贵在先明心见性再说。

佛门常说「不破初关不入关。」意思是说,你想要闭关,在闭关当中,若没有明心见性会带来很大的后遗症,弊病一大堆。闭关是好事,向你恭喜,向你祝福,但是你一定要先明心见性。有一位法师初出家,听说闭关很庄严很殊胜,因此,还没明心见性,道理也不明白,就进去闭关,闭关后如何?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在关房里面烦恼一搅动起来,发脾气快要发狂似的,烦恼丛生心猿意马没有能力降服他的心,在关房里大闹特闹无法降服他的妄想。没有定力、没有禅定,烦恼一生就发脾气耍性子。后来告诉居士:「陈居士,陈居士,拜托一下,放我出来,我在里面快受不了了。」在家居士比较正信,告诉他说:「师父啊!你已经刊登报纸了,很多人知道你闭关,你若出关房,有人会讲话,要忍耐,再三年就过了。」他说:「别说三年了,三个月就受不了了,拜托让我出来我请你吃一餐饭好不好?」想要巴结他请他吃饭。所以闭关如果闭到这步田地,真是痛苦啊!与其痛苦就且慢闭关,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啊!在此情形下,用烦恼心来闭关,用妄想意识来闭关,用苦恼心来闭关,用意气用事来闭关,用闭关来沽名钓誉讨一些名声,以这种心情来闭关,居士劝他以后就比较忍耐些。

后来有人知道他在闭关,邀了两三辆游览车要来看他,看这位法师在闭关。法师告诉居士:「陈居士,快一点,帮我包一五00粒水饺,中午请这些居士,一个人十个水饺,水饺可以吃饱,那么一辆游览车五十人,三辆一五0人,刚好一五00粒水饺。」要动员义工来做,包一五00粒水饺和这些菩萨结缘。结果动员下去,弄得闹烘烘的,闭关处所应该要安宁,我觉得很奇怪,闭关闭到要包一五00粒水饺,如此他也在闭关?古来大德闭关都是谦虚的,闭关不让他人知道,让人知道是不得已的,闭下去有没有开悟,他会烦恼,闭得没开悟没证果,那是很不好意思很羞愧的事啊!静静的进去,若开悟证果,他也不会炫耀,也不会想出风头,不会。所以现在的人闭关沽名钓誉,就是没有那个实力,但要沾一点名声,说:「我有闭过关」沾一点名誉就是了。所以这种闭关和原始的禅宗那些高僧大德,当初闭关的本质和动机,截然一八0度不相同的世界、不相同的境界,我们应该觉得不好意思,不可动不动就要闭关,好象闭关是很好的名声。我们台湾宝岛也有很多人在闭关,但有几人闭关明心见性有大成就?算得出来,太有限了。何况你对教理又不认识,对三藏教典也不明白,当初闭关真正的用意是「不破初关不入关」一定要有先决条件,要明心见性,是开悟之人。什么是「开悟」?就是破了见思惑或是见到他的如来藏性的人,见到他的佛性的人,开悟的人反而越谦虚,大智若愚啊!稻穗越饱满就越下垂,越虚穗就抬得高高的,所以见性的人闭关非常的客气,怕惊动别人,安静的进去,甚至闭完关还没人知道,他就是那么谦虚呀!所以台湾宝岛目前沽名钓誉者,闭关还登报普告天下的人来参访他,沾一点名声,这种闭关完全是脱节了,变质了。我并不认为闭关就是他自己有成就,不以为这样就是好名声,你若不知用功而进去闭关,往往都是不大发雷霆、不会烦躁就万幸了。

以前也有一位出家众在中部闭关,他在家时是活动力很强的人,出家没有定力,才三年就说要闭关,结果在里面发狂了,大发雷霆了,苦恼无边,拜托居士把锁剪断,放他出来,不然他就要撞头而死。闭关闭得那么痛苦,闭关本来是好事,你若是明心见性之人,可以降服他的心,可以很安然自在解脱,在里面参他的本性,悟深入一点。居士看那个人快要死掉的样子,就开门把他抬出来,后来到南部两、三处才完成他闭关的成就。要闭关实不简单!所以出家以后希望闭关者,我们对他称许赞叹,但是要能降服你的心,不然心猿意马在关房,会令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啊!论明心见性附带讲这个问题。在禅宗而言,它先决的条件,要先明心见性才能去闭关。

修道,我们千万要回光返照,不要心外求法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世间人之所以无法明心,无法见性,最多只做一个世间的圣人,无法出世间解脱,原因就在他没有见性,如果你有见性,今天你就不用做如本啦!姓陈、姓蔡、姓高、姓黄,陈、林、李、蔡、史,哟!都姓一些有的没的姓。投胎转世,投到陈家就姓陈,投到黄家就姓黄,千家姓有的没的一大堆,你就不用投胎转世轮回六道了,你之所以这样就是你没有明心见性。所以开悟圣僧要讲话了:

「尔要与佛祖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内法身佛。」

这说得很清楚,你要和佛祖没什么两样,同时一模一样的话,你的心不要向外追求一切法。我们教内有许多人向外求佛求法,甚至求感应,看佛祖会不会来摸他的头,会不会来帮他消灾解厄,看有没有莲花发光。都是心外求佛求法,如此那怕是多生累劫,你都没有办法见性成佛。所以才说「尔一念心上清净光」这一念清净是指究竟清净而言,见性之人,当下你屋内,屋内就是四大而言,譬如在屋内,在屋内有一位法身佛,你老人家不知有没有看到?所以你我大家不要心外求佛,不要心外求法,你要认同,你要深信你的心就是法身佛。虽然现在还未成佛,但是你若修行成就的时候,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要相信这个事实,佛祖不会耽误我们不会骗我们。他告诉你,想要和佛祖没什么差别,你不可心外求法,当下你一念心的清净,这清净之心,就是你的法身佛,说得很清楚啰!

我常说一句话:「禅宗也没什么秘诀,他只是叫我们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一位修道人最先的大前题,它的重点在「回光返照」。听到回光返照,世间人会这么想:这个人快要死了,最后又爬起来讲两句话,或是突然脸色好起来,过不了两天又倒下去死了,这样叫做「回光返照」。其实不是这样,将我们佛教的名词拿去用,而用错地方很糟糕。「回光返照」是很庄严、很解脱,是开悟证果的一句名词,「回光」是什么?譬如这玻璃,太阳照射在玻璃,玻璃反射回去,折射就对了,光线照下来它又回回去,此代表我们的心是向外要把它回转,折射回来,心不要再看外面了,要看你的本性,看你的起心动念,看你的是非,看你的善恶,看你的自性。「回光返照」,「照」就是巡视、了解、明白它叫做回光返照。如此庄严的话竟然拿去形容一个人快要死了,突然他起来讲两句话再倒下去,称为回光返照,实在是很冤枉的事。所以禅宗贵在于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回光返照道理在此。

诸位要了解,同样要悟到一心不乱,明心见性,禅宗和净土宗都有办法让你明心见性,只是行门在入手处有一些差别。禅宗是「无门入门」,净土宗是「有门入门」,这要解释清楚很重要。我们来讲禅宗就好,禅宗叫做无门入门,它的法门就是这样。有人问无门要如何入门?照理说要有洞才钻的进去啊!无门入门是要怎么入呢?我以前还未出家时,在佛寺看那个门联,我去寺院最喜欢看门联,那些门联都是高手、高僧、能人的偈颂或诗,那是禅宗的道场。门联右手边写「通而无路」左手边写「塞而有门」,我一看之下觉得,这怎么说得通呢?那时我们没有根机,禅宗的道理并无深入,刚初学佛而已,刚刚皈依就开始跑佛寺了,对这些充满好奇。「通而无路」通就是有路可走啊!有路可入了,为什么反说「通而无路」呢?而且「塞而有门」塞就塞住了,那里有门、有路可进去呢?说这种颠倒的话,我一头雾水。直到研究佛法以后出家以来,全日都研究教典最后才悟进去。「通而无路」简单说「通」什么?凡夫众生都通往五欲六尘之门,通往五欲六尘之门,当然没有涅槃之路,就此悟进去。路走的很滑顺,滑顺的是五欲六尘之路,而涅槃、解脱、无生法忍之路,我们不曾走过很生疏摸不到门路,有道理吗?谁敢说没道理,百分之百有道理。

所以五欲六尘之路凡夫走得很滑顺,眼睛闭起也能够拿五欲六尘任何一项,不用爸爸妈妈教,他就会谈情说爱了,五欲六尘之境凡夫混得非常熟悉,叫做「通」,但是它没有「路」。没什么路?「涅槃之路」很生疏,因为从来不曾开悟证果过啊!涅槃是如何?他不了解。菩提是如何?他不了解。布施的感受他不了解。做功德,他很生疏。明心见性?从来不曾明心见性,当然无路啊!叫做「通而无路」。「塞而有门」塞住了,却有路有门,奇怪?后来又让我悟入了「塞」是指你的「心」止息了所有五欲六尘之境,五欲六尘之境已经让你塞住了,止息住了,不会再生妄想心了,有「门」了,什么「门」?涅槃门、菩提门、解脱门、般若门、六度波罗密之门、三十七道品之门,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走进去了,叫做「塞而有门,通而无路」这么深的意境没有解释,有几人能够了解呢?禅宗就是这样修道的。

「无门入门」是说起先你要熄灭三毒妄想,无明烦恼的杂草要完全止息,叫做「无门」。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无门入门。有门是指你在妄想意识之中打转,那种门就糟糕了。「无门」就是止了你的妄想的意思,「无门入门」你妄想静止以后,法身活起来,门路就进去了,就这么一回事。禅宗就是这么修的呀!所以禅宗不鼓励人念佛,不鼓励人拜佛,并非拜佛礼佛不对,因拜佛礼佛不是禅宗入门之处,只要止掉妄想,承认你的心就是佛了,那有自佛再拜他佛呢?这样不是头上安头,净上安净,妄想加妄想吗?念一句佛要?口一水缸,拜佛一拜,地板要拖三天,不清净。念一句「阿弥陀佛」禅宗视为不清净,念佛就是妄想,你心就是佛了,教你一心不乱,教你达到无生法忍,教你止掉一切妄想,你还起这个佛念,分明就是妄想所生。所以禅宗教你不能念佛,不能拜佛,有它潜在的道理,不能说禅宗不对。因为角度不同,入门的问题叫做「无门入门」妄想都不可生了,念佛也不行。所以说念佛一句要?口一水缸,一水缸有多少呢??一口水,吐掉再?一口,再吐掉要?口一水缸,一水缸大约五十加仑,嘴不清净的意思。拜佛就是妄想,你心业不清净,拜佛以后地板要拖三天三夜,地板让你弄脏了,身体不清净了,祖师有深深的用意啊!但是这不是禅宗不对,是因为他们入门的法门,不一样的角度如此而已。「通而无路,塞而有门」道理在此,禅宗入门开悟证果是「无门入门」,所谓法门就是这么一回事。

净土宗的入门就不一样了,叫做「有门入门」和禅宗相反,是怎么有门?「无门」是与「空」相应完全不可生念头,所谓万法不能立,一尘不染,怎么可以起任何一个念头呢?是为无门而入门与空相应,与净土宗不同。净土宗是「有门入门」有门就是指门路,净土宗就是以妄克妄,以毒攻毒。换一句话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抑扬顿挫,念到一声声一句句口出耳听心发三到,在此状况下以妄克妄,以恶制恶,其实你的妄想非常多,你不念佛,一定是妄想无量无边,你不念佛一定念五欲六尘之境,与其念五欲六尘之境,不如来念「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之念,就不会有五欲六尘之境之念,不然想那些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念念世间的尘埃,你当然会想到一个头两个大,妄想纷飞、烦恼丛生。与其烦恼丛生,不如来念一句「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也是念头,以这念头的妄制服这些妄,叫做以妄制妄,如此念到一心不乱现前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错,有妄念就没佛念,有佛念就没妄念,以佛念来降服所有的妄念,最后达到一心现前,以佛念降服所有的妄念,万念归于一念,「阿弥陀佛」这一念就是念佛的功能啊!念到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现前,当下你的法身就活了。这样就是「有门入门」「有」就是有念头,有作用,有「阿弥陀佛」之念就是有门,有门念到以妄制妄,以佛念降服所有妄想意识,归于清净一念叫做「有门入门」,入什么门?一心不乱之门,法身复活之念。

所以禅宗和净土宗二者入门的方式不相同,在唐朝以前禅宗和净土宗是格格不入,你念佛不可参禅,参禅不可来念佛,你们两个法门入门不相同,混为一谈,说圆融说解脱全是戏论,当然禅就是净,净就是禅,道理一样,但是有几人做得到呢?圆融法谁不了解呢?你我大家都了解,但是入门你要乖乖的念佛就念佛,禅宗就禅宗,不可动不动就禅净双修,这全都对,但问题是你做不到。当你禅的时候,不知道净,净的时候不知道禅,你念佛时说是禅,其实是妄想。你参禅的时候说是净又有佛念,你抓不准拿捏不住,你说圆融是好听的口头禅而已,与你真正要行门解脱全都派不上用场。所以你念佛时安心的念,以妄制妄达到一念清净现前,向你恭喜,法身复活的时候了。你参禅无门入门,通而无路,塞而有门,到最后见性的人也是你呀!总之,我们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离开心并无佛,离开佛并无心,心佛不二之物。所以修道能认同你的心就是佛者,此人的善根就成熟了。

所以修道要从那里修?从心地去下功夫就对了。今天的见性成佛是针对禅宗而说,处处为你指明你的心就是佛,离开你的心向外追求佛,追求一切法,全都是妄想心生的。所以一位开悟圣僧,他老人家讲话了,开悟圣僧云:

「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这是黄檗禅师讲的解脱法语,黄檗禅师是开悟圣僧,是不简单的一位圣者,我稍微讲一下他的典故。黄檗禅师出家时,他母亲很舍不得,虽舍不得但知道出家修行很好,所以母子在依依不舍当中分别。黄檗禅师出家以后,很认真参禅悟道,有一天已经开悟证果,在这一段岁月当中,已有相当一段期间。他的母亲思念儿子非常悲切,虽然送儿出家,割爱、喜舍出去却舍不得,日夜思念眼泪??而流,哭到最后就失明了。有一天听说他的儿子来到本庄弘法布教传心法,说见性成佛的法门。她抱着非常高兴的心情移动脚步,但是老人家两眼失明的状况下,因而跌落断崖死在断崖的水底。全庄所有的人都不谅解黄檗禅师,因此议论纷纷,批评他的人我是非一大堆。黄檗禅师一语不发,也没什么好解释的,我出家修行是事实。将他母亲自水底捞起来以后放在河边,捡了一些干柴一根一根叠好,差不多半个人高的柴,把他的母亲放在柴上火化。在火化当中说出了几句话。他说:「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话一说完,剎那之间,看他母亲被火烧得只剩骨头,在柴堆里化作天神,徐徐而升飘向半空中,这正是他的母亲的神魂往生天上,在离开这世间的时候,向他的儿子说了几句话:「我的好孩子,好孩子,你割爱辞亲,忍受感情之痛和母亲惜别,母亲今日才深深体会你的用心何在,辛苦的孩子,感谢你为妈妈超渡,妈妈现在要往生第二层天,忉利天的所在,感谢再感谢,珍重啊!」在此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徐徐飘上第二层天忉利天。

所以黄檗禅师一位开悟证果的圣僧,他出家的功德回向给他的母亲,在此不可思议诸佛加被的状况下,他的母亲徐徐往生忉利天。这些语录就是黄檗禅师开悟证果时常拿出来讲的话,所以说「惟此一心即是佛,佛和众生并无什么差别。」但是众生之所以作众生,就是着相外求,永无止境贪着外面五欲六尘之境,贪而不舍甚至求之转失。拿来的东西,得来的东西,求来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总是回归到无常「求之转失」。「使佛觅佛」你自己就是佛了,何必离开自性佛向外去找佛呢?离开自己的心追求外面的心呢?这分明是颠倒了,那怕尽形寿,那怕是多生累劫,你都没有能力见到你的自性之佛,你想要开悟证果成就佛道永远都不可能。

凡夫众生不知息念、忘虑,「息」就是休息,「念」是念头,念头把它STOP起来静止起来停下来,妄想纷飞不可丛生,心猿意马摆平,息念啊忘虑啊,你还有什么罣碍?还有什么可以执着?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要忘虑啊!不要吃饱没事杞人忧天,没办法活到一百岁,却烦恼一百岁以后的事。在那边忧虑,这些都是多余的,你若有办法息念忘虑,你的自性之佛当下现前了。这就是黄檗禅师说出来启示我们的话,为我们勉励的话,让我们修道有一个入门之处。如本再念一遍:

开悟圣僧云:「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求心,穷劫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这就是黄檗禅师开悟证果以后写的一本书,叫做「传心法要」非常庄严。我在家的时候看了「传心法要」就悟明心地了。

我们在修道过程中,能够息心忘虑,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当下把它摆平净化的话,一念心不生即是如如佛,诸佛菩萨不会打妄语啊!希望我们国人就是国家人民百姓叫做国人不是各人,希望我们国人要记住,修道,道在心,你承认你的心就是佛,向这个目标去修证最后明心见性,最后自性佛现前,也就是你自己本人哪!

 


{返回 如本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见性成佛 第二十八天
下一篇:见性成佛 第二十六天
 见性成佛 第三十九天
 见性成佛 第二十二天
 见性成佛 第二十天
 见性成佛 第十九天
 影尘回忆
 见性成佛 第九天
 见性成佛 第一天
 净土法门
 性空世界
 见性成佛 第三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超越的智慧[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圣者言教 第八课(八)为什么密宗弟子必须净观[栏目: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 哈提品[栏目:譬喻经]
 印祖故事 69、老僧呵斥女诗人,才女皈依入佛门[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佛陀与他的启示(联合国首次卫塞节庆祝典礼上的发言)[栏目:菩提长老]
 行苦之行,是否即行蕴之行?[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一)[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种种逆缘之告诫[栏目:传喜法师]
 不留痕迹[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77集[栏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