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2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三讲之: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

下面一个关系就是逻辑因果的关系,符合逻辑就是我们通过严密的思维发现有些必然性,有必然性的因果属性在其中就是逻辑因果关系。

逻辑因果关系里面首先是主体与属性的关系。所谓属性我们也可以称为形式,或者称为相,属性是和相有关的。我们称唯识宗为相宗,称中观为性宗。性、相两宗实际上指的就是中观和唯识,用一个字来表达意思,中国的祖师是非常独到的。中观派用尽方法表达空性的本体,用性来定位中观派别真是很到位的。虽然龙树菩萨和月称论师最终也没有说明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全都是方法论,但是别人最终还是给中观这个派别命名为性宗。

相宗(唯识宗)有很多对于新的规律和世间法规律的命名、归类、总结、分析,用相宗的名义条分缕析地让各种名义进行合法化,这个““相”相”指的就是属性。


在《中观论颂》当中,主体和属性的关系是逻辑因果关系的第一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类。比如说一个人有四相,生出来了(生),长大了(住),变老了(异),最后过世了(灭)。生住异灭的过程都是人身上发生的,人是主体,生住异灭属于人的四种属性:——人出生的属性,成长成功的属性,逐渐变老的属性,最后灭亡的属性。主体和属性之间,如果是人的主体的自性不能确定,即他的自体是真实有的如果不能确定,那么这个人的生住异灭、生老病死四种属相也都没有自体,也都没有真实的自性。这是主体和属性的关系。

主体和作用的关系就像柴和火焰,主体是柴,作用是火焰,我们用这个例子也可以泛指很多的事物。柴是主体,作用是火焰,如果是柴的主体的存在性、实有性无法确定,那么它这种燃烧的功能和作用也无法确定。

如果柴是缘起性的众缘来合和的,那么燃烧的性质也必须确定它是由因缘确定的。

主体和成分的关系也是如此的,像刚才所说的手和骨肉,如果主体无法确定它是真实有的,那么成分的关系也是无法确认的。

所以外道就来问佛:““佛!关于主体和成分的问题,跟你提个问,不都说你是一切智吗?你是证悟佛果的,那么已经证悟的佛果是在你的肉体之内还是在你的肉体之外呢?或者说你这个肉体是在你的证悟里面的?或者说你的证悟在你的肉体里面的?或者说你圆寂了以后是有一个证悟离开了你的肉体?或者说你圆寂了以后不需要从这个肉体当中离开?或者说你证悟的这个佛果比肉体大还是比肉体小?或者说你一留意到肉体上面你的证悟就来到你的肉体上面;你留意到其他地方的时候你的证悟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各种情况你选一种。””释迦牟尼佛不回答他。(众笑)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如果主体是人,那么客体就是人的眼睛、鼻子、眉毛,还有人的眼耳鼻舌身。其实如果人如果这个主体无法确定他的实有存在性,那么客体的实有存在也无法确定。但它们之间只能给予一种就像因果一样的联络,但是如果因本身不存在、,果本身也没有发生的话,那么它们之间可能会有一种逻辑关系。就像昨天和第二天的梦境一样,如果一个人是不够真实实有的,那么这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跟他也就是逻辑关系。

主客互待的关系,在我们遇到的一些需要分析的事件当中,常常会有主客互相观待的关系。主客互待的关系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相因待:——互相以为因,我以你为我的因,你以我为你的因;。或者称为观待,彼此互相观待,你把我当主人,我把你当主人;或者说互为主客,。互为主客的这种关系在《中论》当中有去者和去法两个方面的讨论:,去者和去的这一件事,这两件事情就是主和客互相观待的关系。因为只有这个去者被确定了,去的这件事情才能被确定;去的这件事情确定了,是谁会去的这个去者之名才能为他确定。去者和去法他们彼此之间叫做相因待,或者称为互相观待或互为主客。

逻辑的因果关系当中还有一种关系就是语言与对象的关系。在《中论》当中是用的相法和可相法来说明语言和语言的对象,如果语言本身的实际意义不能被确定,那么语言的对象也不能被确定。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生成因果关系之二:主体与运动的关系
下一篇:《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有为实相即是无为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从比附玄学到立足般若,《肇论》之功..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总说四部宗派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如来藏的修行原理:转依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二、观察思维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白骨观的问题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别来那套,玄而无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概念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破自生原颂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小乘人以七菩提分为修行,大乘以八胜道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界唯心”与“霹雳说”[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89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一定要恭敬三宝[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习气[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成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栏目: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H 569经、570经:此二经都是梨犀达多尊者回答质多罗长者的提问。[栏目:界定法师]
 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就算皈依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佛法的生命观 四[栏目:静波法师]
 平兴寺共住规约[栏目:丛林规约]
 富中之富[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