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要有一点修行——四正勤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79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总第十讲之:要有一点修行——四正勤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4月19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要有一点修行——四正勤

 刚才提到了在三十七助道品当中,关于人无我这一修行板块之内,四地菩萨的修行方法首先是四念住,也叫做四念处。四念处,比如说身念处,观外身循身观,就是循着身体的各个部位,从上到下地进行观察、进行梳理。

    我们的烦恼无非是对身心各方面的不合法性进行扩张、进行执着;我们的贪欲、享受多数是对于细腻的顺境来进行执着和享受;那么对于外身的循身观和对于身体的“受”的循身观就逐渐能把这种无益贪、忧清理掉。四正断,也叫做四正勤,正勤就是出发。断掉两个不好的,另两个好的不断,就是正常地去出发。将要升起来的精进,发心端正,让它延续起来,这样做基本上叫做四正勤。

    四如意足,就是神足的这一部分的修行。足是我们的依据,也是限制住我们行动的一个障碍,神足是随心而不受限制的方法。比如说有阿罗汉修习一种神足,要从水上走过去,他怎么修习呢?他把限制住我们从水上跨越的障碍跨越过去了就可以走过去。

    在《清净道论》当中就有着相应的修行方法。到水边,来进行设想,来观修。他观水面上有一条路,或者是有一条毛毯,(就像哈里波特那样,一个毛毯,骑着一个扫把就上天了,不过那个是妄想)。阿罗汉采取的方式是用神足的观照,来处理掉要陷入水底下的那种烦恼。

    我们为什么会沉到水底呢?不光是地球有吸引力,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烦恼有吸引力,烦恼的吸引核心(娑婆世界胎生众生以地大为受生之本业)在水底下的地心,所以我们在上面呆不住,就往底下沉。

    《楞严经》中讲,为什么一个人(我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第一脚踩下去提起来了以后,第二步踩下去了,那么这个提起来的一只脚不能继续往上面提,不能把第二脚也从地面上带起来升空,而是提起来的这只脚必定还是要落到地面上去,然后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为什么一提起来就一定还是要放回去呢?这是因为人的本性的问题。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下一篇:《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情想均等是人性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到底“无”什么“生”?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修“止、观”的利益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生成因果关系之二:主体与运动的关系..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所缘缘、增上缘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烦恼无穷世界无边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找来些许依靠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著魔之后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诸地菩萨也各有障碍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本无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西藏死亡艺术[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栏目:成观法师]
 禅在日常茶饭间(沈柏村)[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一知全解》灌顶开示6——你是一个真实的佛教徒或佛法修持者吗?[栏目:桑杰年巴仁波切]
 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第一节 造塔像法[栏目:僧伽礼仪及塔像建造]
 发一颗慈悲心来纪念观音菩萨的圣诞[栏目:达真堪布]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八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相应136经 在色中欢乐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黄莲集 教理篇 二十五 无念为体、无住为本、无相为宗[栏目:黄莲集·如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