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31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

本地分中菩萨地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

壬七、地品(分三科)  癸一、总名建立(分四科)  子一、标

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地;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

这是普摄学果这一大科里面的第一科,标示品类。这一科里面的第二大科,次相等摄,分八科。现在是第七科,地品。地品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总名建立,分四科,第一科标。

「如前所说十三住中」,这十三住,我们已经学过了,在四十七卷说这个十三住的。「应知随彼建立七地」,现在这里说〈地品〉,就是七种地,这七种地是随顺十三住建立的。「前之六种唯菩萨地」,七地之中的前六种地,完全是指菩萨说的,所以叫做菩萨地。「第七一种」就是最后一种,是菩萨和如来「杂立为地」,就是相间,立之为地的,就是里面也说菩萨、也说佛。这一科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征。

 

子二、征

何等为七?

第三科就是回答。

 

子三、列  

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

这是列出来七种地的名称。下面第四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出名杂地。

 

子四、释(分三科)    丑一、出名杂地   

如是七种菩萨地中,最后一种名为杂地。

这是把最后一地,略略的解释一下。下面第二科,配菩萨地。

 

丑二、配菩萨地

前种性住名种性地,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

「前种性住名种性地」,前面的文说十三住,第一住就是种性住。种性住,在七地里面来说就是种性地。这个「住」和「地」在这里来看,它们有相同的意思,所以又名为住,又名为地。但是在《仁王般若经》上,有很简要的说明;怎么叫做「住」呢?「入理般若名为住」,能觉悟第一义谛的智慧那叫做「住」。「住生德行名为地」,这个智慧证悟了第一义谛以后,能建立种种的功德,叫做「地」。这样说呢,「住」有「相应」的意思,「地」有「能生」的意思。

「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这十三住里面,胜解行住的时候,那叫做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叫「净胜意乐地」。这「欢喜住」是说你见第一义谛的时候,心里面欢喜。因为在胜解行住的时候,希望能见到第一义谛,但还没见到,经过很辛苦的用功修行,这一下子见第一义谛了,他心里欢喜。从这一方面立名字。说「净胜意乐地」那是进一步的发大悲心,有很多很多的意愿,叫做「净胜意乐地」,就是极欢喜住,就是得无生法忍了。

「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这一共是五个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这是六个住。六个住,在这里说叫做「行正行地」。这立出来不同的名字,但是那个义还是相同的。「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叫「决定地」,那就是第八不动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这个第八不动地,为什么名之为「决定地」呢?「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理由就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六二五页:

堕在第三决定中故者:〈功德品〉说: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何等为三?一者、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陵本四十六卷十一页)此说决定,唯取第三不虚修行,故作是说。

「堕在第三决定中故者:〈功德品〉说: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就是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者、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他现在是声闻种性,那就一定是可以得阿罗汉,他不能成佛。有佛性的决定会成佛的,这就叫做决定,「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在前面的文解释这一段文的时候,这个是发胜义菩提心,不是世俗的菩提心;发菩提心也是堕于决定,也是不退转了。「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这(陵本四十六卷十一页)「此说决定,唯取第三不虚修行,故作是说」,这底下说第八菩萨地叫做决定地,是「不虚修行」,他是决定勇猛有大成就的,而不会徒劳的,所以叫做「不虚修行」,所以叫做「决定地」。

 

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

「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这是第九善慧地菩萨,他成就了四无碍解,所以「决定行地」,就是决定了以后,又继续有大智慧的弘扬佛法,所以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就是第十地法云地菩萨,「及如来住」,合起来名为「到究竟地」。这是配菩萨地。下面第三科,指如来地。

 

 

丑三、指如来地      

如来住地于后建立佛法品中,当广演说。

那里详细解释,这里不多说了。

 

癸二、随释疑难(分二科)   子一、问

问:菩萨从胜解行地随入净胜意乐地时,云何超过诸恶趣等?

这是第二科,随释疑难。前面把这个地配菩萨地,配了以后,里面还应该加以解释。解释,就是没有全面的解释,选择的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菩萨从胜解行地的时候。这种性地,那还没有发心,那个不算,就不说。胜解行地这个时候,发无上菩提心修学圣道。「随入净胜意乐地」,随他的止观相应了,就契入到净胜意乐地,就是初欢喜住,初极喜住。这个时候有特别的功德,就是能超过诸恶趣,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说「云何超过诸恶趣等?」什么理由,他不到三恶道呢?这是提出这个问题。下面第二科,就回答这个问题。分两科,第一科,辨修习,又分三科。第一科,修习哀愍。

 

子二、答(分二科) 丑一、辨修习(分三科)  寅一、修习哀愍

答:是诸菩萨依止世间清净静虑,于胜解行地,已善积集菩提资粮;于如前说百一十苦诸有情类修习哀愍,无余思惟。

「是诸菩萨依止世间清净静虑」,说这么多的菩萨,就是胜解行地的菩萨,他是「依止世间清净静虑」,就是他的那个心,他那个修学圣道的心,是「依止世间清净静虑」。这「依止」就是住在那里头,就是他心安住在四禅里面,安住在色界四禅。但这个四禅不是出世间的,是世间的、有漏的世间静虑。但是「清净静虑」,这个「清净」,在《俱舍论》上有解释,就是他没有爱着,虽然胜解行地还没有断烦恼,他还是凡夫,不是圣人。但是他在禅定里面,在色界四静虑里面,他没有爱着心,这个时候就名之为「清净静虑」;这是一种功德。这个地方有点事情,他成就了色界的四静虑,他就没有欲界的欲,所以不到三恶道去,这就是个理由。若有欲,那就靠不住。可也不说决定,但是有可能就会做恶事,就会到三恶道去。现在这位净胜意乐地的菩萨,他的内心成就了色界四静虑,他以色界四静虑为他心的住处,他住在这里。这是一样胜功德。

「于胜解行地,已善积集菩提资粮」,这第二功德。就是他在这个程度的时候,胜解行地这个程度的时候。「已善积集菩提资粮」,他已经能善巧的积集六波罗密,就是无上菩提的资粮,以此为因,可以得无上菩提。那这又是一个功德,所以也不会到三恶道去。

「于如前说百一十苦诸有情类修习哀愍,无余思惟」,他这里又提出来这个功德,这是第三种功德。就是他在四静虑里面,如前面的文所说的,有「百一十种苦」。这个「百一十种苦」是谁苦?就是「诸有情」,这有情类的苦。「诸有情类有百一十种的苦恼」,而这位净胜意乐地菩萨,在四静虑里面「修习哀愍」,就是如理作意了。在禅定里面思惟众生有百一十种苦恼,这样修习,所以他这哀愍心建立起来,就是众生苦,同情众生。「无余思惟」,没有其他的染污的思惟,所以他不会到三恶道去。

 

《披寻记》一六二六页:

百一十苦诸有情类等者:百一十苦如前〈供养亲近无量品〉说。(陵本四十四卷十一页)观唯是苦,修悲无量,由是说言修习哀愍,无余思惟。

「百一十苦诸有情类等者:百一十苦如前〈供养亲近无量品〉说。(陵本四十四卷十一页)」,在那里说的。「观唯是苦」,这位净胜意乐地菩萨,在四静虑里面观众生就是苦、没有乐可言的。「修悲无量」,修这个慈悲喜舍这个悲无量心。「由是说言修习哀愍,无余思惟」,所以就这么说。

这里面,就是说出来他不堕三恶道的理由,是这样子。不是我们一般的人,我们就是在色声香味触,在这儿上贪瞋痴;你若这样子,那不能保证你不到三恶道去。但是净胜意乐地菩萨他不是这样,所以他就不到三恶道去。这是第一科。现在第二科、得悲意乐。

 

寅二、得悲意乐

由此修习为因缘故;于彼色类诸有情所,得哀愍意乐及悲意乐。

前面是修习哀愍。这一科是说得悲意乐。这哀愍,只是说众生有苦值得哀愍。得悲意乐,还是众生有苦,但是有心拔苦,有心去除掉他的苦恼,有这么小小的不同。

「由此修习为因缘故」,就是观察众生百一十种苦,修习哀愍的关系。「于彼色类诸有情所」,于那一些各式各样的诸有情受苦的境界,「得哀愍意乐」,有同情心,没有在这里造杀盗淫妄这些事情的。「及悲意乐」,另外有除灭众生苦的意乐。这是得悲意乐。

 

寅三、心发正愿    

由是因缘,为利恶趣诸有情故;誓居恶趣,如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处所,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苦异熟果。为令毕竟一切恶业永不现行,一切善业常现行故;心发正愿。

这是第三,心发正愿。这第三科,就是在这样苦恼的境界里,他会发了愿。「由是因缘」,由于前面修习哀愍、得悲意乐的因缘,得悲意乐的关系,这位修习人「为利」益三「恶趣」的众生的关系。「誓居恶趣,如己舍宅」,就是决定,「誓」是「决定」的意思,居住在三恶趣里面,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似的,这样子。「作是誓言」,他心里面就是发这样的誓愿。「我若唯住如是处所」,我假设是没有别的地方好住,只有住在三恶道里头,这样子。「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住在这里,我能证无上菩提。「亦能忍受」,我就忍受三恶道的苦。

「为除一切有情苦故」,这个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是自利,现在同时也除灭一切有情的苦、这是利他。「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苦异熟果」。「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的诸恶趣业」,那就是杀盗淫妄这些事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痴这些的活动,就是「诸恶趣业」。「以净意乐」,以这个慈悲喜舍,哀愍的意乐,大悲的意乐,清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三恶道的众生「领受」苦恼的果报,发这样的愿。「为令毕竟一切恶业永不现行」,我到那三恶道干什么?就是令这个三恶道的众生,究竟一切恶业永久也不再活动,不再现行了。「一切善业常现行故」,劝导众生要造一切的善业的功德,能显现这样的行动故。「心发正愿」,他的心就能发出这种如法的意愿,如法的誓愿。这是前面这一段文。这是第一科辨修习。

 

《披寻记》一六二六页:

以净意乐等者:于诸众生发起利益安乐意乐善故名净,非由无漏世间清净静虑摄故。

「以净意乐等者:于诸众生发起利益安乐意乐善故名净」,他不是做有罪的事情,这是做善法。对众生有安乐意乐,有利益意乐,有这样的善法功德故,名之为净。「非由无漏世间清净静虑摄故」,不是说出世间的,灭除烦恼那个清净的静虑,这是世间静虑,约这个来说的。

 

丑二、明超越(分三科)     寅一、断粗重   

彼由修习如是世间清净静虑悲愿力故;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

这是第二科,明超越。第一科,先断粗重。「彼由修习如是世间清净静虑悲愿力故」,「彼」这个净胜意乐地,彼净胜意乐地,「由修习如是世间清净的静虑」,还有悲愿。一个静虑的清净,还有悲愿力故,这两种力量。「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能令众生堕落三恶道的那些诸烦恼品,那就是贪瞋痴,造杀盗淫妄这些,这就是恶趣的诸烦恼品。「所有的麤重」,所有粗重的种子,或者是,这些都是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在他自己的色受想行识里面已除灭了,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杀盗淫妄、贪瞋痴的这些事情,都除遣了。这是断粗重,下面第二科是获转依。

 

寅二、获转依

由此断故,菩萨不久获得转依;于诸恶趣所有恶业,毕竟不作。于诸恶趣,决定不往。

「由此断故,菩萨不久获得转依」,由于「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都除遣了,所以「菩萨不久获得转依」,不会很久了,他的色受想行识就转变了。怎么叫做「转变」呢?怎么叫做「转依」呢?「于诸恶趣所有恶业,毕竟不作」,这位净胜意乐菩萨,他恶趣所有恶业,杀盗淫妄这些恶业,决定是不作了。「于诸恶趣,决定不往」,那他不造恶因,也就不会受恶报,所以于诸三恶趣决定不会到那儿去了,不会堕落三恶趣的。这是获转依,下面结异名。

 

寅三、结异名   

齐此菩萨,说名超过一切恶趣;亦名超过胜解行地;亦名已入净胜意乐地。

「齐此菩萨,说名超过一切恶趣」,就是以此为限,到这里,就是这位菩萨,他就是可以说是超过一切恶趣了。「亦名超过胜解行地,亦名已入净胜意乐地」,就是得无生法忍了。这是第三科,结异名。

 

癸三、显净治法(分三科)    子一、总标  

如前住品所说信等能净修治诸住十法,今于此中,当知亦能净修治地。如是十法,所有安立所治、能治略义次第,皆应了知。

这是第三科,叫显净治法。第一科、总名建立,第二科、随释疑难,这两科都结束了。现在是第三科,显净治法,就是显示清净对治的方法,清净对治的法门。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

「如前住品」里面「所说」的,「信等能净修治诸住十法」,「信等」一共有十种,它能够清净的「修治诸住」这十法,这个诸住十法是指极欢喜住以上的十地菩萨都是圣人。「今于此中,当知亦能净修治地」,现在在胜解行住这里,他也能修治令他心清净,「能净修治地」,也修这净胜意乐地。「如是十法,所有安立所治能治,略义次第皆应了知」,这「信等十法」所有安立,这「信等十法」也就是佛所安立的,佛所施设的,佛所开示的,它有所治、有能治。这「信等十法」是能治,「能治」就在对治、来消除「所治」的过失,有所治、有能治。「略义次第」,简要的里面义意前后的次第都应该明了的,这是标,总标。下面第二科,别释。分三科,第一科安立,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子二、别释(分三科)    丑一、安立(分四科)     寅一、标    

谓彼十种净修地法,能对治彼所对治法,故得安立。

「谓彼十种净修地法」,谓彼信等十种净修治地的「净修地法」,净治、来修治胜解行地的法门。「能对治彼所对治法」,能消除所消除的过失。以此之故,安立这四种方法。

 

《披寻记》一六二六页:

如前〈住品〉所说信等能净修治诸住十法等者:前说十法:所谓净信、悲、慈、惠舍、无有厌倦、善知诸论、善解世间、修习惭愧、坚力持性、供养如来、与此正同。然彼修治唯说地上,今于此中偏说地前,由是说义有差别。如下安立所治能治略义次第,皆约种性地胜解行地为论,不通所余一切上地,由彼上地于前〈住品〉已释其相,是故略不具说。

「如前〈住品〉所说信等能净修治诸住十法等者:前说十法:所谓净信」,这是一个。「悲、慈、惠舍、无有厌倦、善知诸论、善解世间、修习惭愧、坚力持性、供养如来」,这十法的名字是这十种。「与此正同」,前面那个十住所说的十法,和这里是一样的,名称是一样的,但是义意可是不一样。「然彼修治唯说地上」,前面那个十住,用这十法来修治是指地上的菩萨,就是圣人,入了圣位的菩萨。「今于此中偏说地前」,现在这一段文也是说这个相同的十法,可是地前,还没有证圣位,这就有差别。「由是说义有差别」,这个理由,一个地前、一个地上,就是一个凡、一个圣,所以这十个法,虽然名字相同,这义意有差别了。「如下安立所治能治略义次第」,那个要义的次第。「皆约种性地胜解行地为论」,下面说这个十法,是约种性地、约胜解行地,这两个位的菩萨都是凡夫,约凡夫来讲解这十法的。「不通所余一切上地」,那就和上地那个圣人的境界是不一样了,不相同了。「由彼上地于前〈住品〉已释其相」,已经解释他的相貌。「是故略不具说」,这里就不再说了。

这是第一科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征。

 

寅二、征 

何等为十?

    是征。下面第三科,解释。分十科,第一科、就是信。

 

寅三、释(分十科)     卯一、信     

谓一切种全未发心,全未受持菩萨学处,是名为信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于信。

「谓一切种全未发心,全未受持菩萨学处,是名为信所对治法」,这个信所对治的、所消除的过失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谓一切种」全未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这个人还没有相信三宝,还没有相信佛法的,他对佛法还没有信心的,说「全未发心」。这「未发心」,这还是一般的境界,这是一个过失。「全未受持菩萨学处」,他还没有受戒,还没有受持菩萨所学的十波罗密,学处。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受戒,他也没有发菩提心,这时候,他的身口意都还在过失里面活动。「是名为信所对治法」,你若有了信心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事情了,有了信心就是发菩提心了,有了信心也会受戒的。「对治彼故,安立为信」,对治彼全未发心、全未受持菩萨学处的过失,所以安立这个信作为能对治的,可见这个信是最初的一样功德。

 

卯二、悲   

于诸有情有损害心,是名为悲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于悲。

这个第二就是悲。那个「悲」是能对治的,什么是悲所对治的呢?就是悲的力量所消除的过失是指什么说的呢?「于诸有情有损害心」,这个人、他虽然相信佛法了,但是他还不能控制自己,他有问题的时候,他还有害人之心。那怎么办法能对治呢?就是悲,用悲,发悲心就能对治害人之心了。「对治彼故,安立为悲」,对治彼害人之心,就安立这悲,你要对他…都是很苦恼,怎么可以伤害他呢?

 

卯三、慈   

于诸有情有瞋恚心,是名为慈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于慈。

这位佛教徒,他心里面有瞋恚心,愤怒的事情。那么要怎么样办法才能够消除去呢?就是要发慈心,慈能与乐,我们要对他有好心肠、要给他安乐嘛!怎么可以愤怒呢?是「慈所对治法」。这看出来,或者是在家居士也好、或者我们出家人也好;谁也不用耻笑谁,谁都有这种烦恼的。这烦恼、应该学习一个对治的方法。不是说:「你不要烦恼!」这句话有用吗?我看说了等于没说。所以佛菩萨告诉你一个法门来消除内心的烦恼,要这样做才合适。我们今天的出家人有这样做吗?这上面说「是名为慈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为慈」,这佛菩萨大智慧,对治你内心的烦恼,给你施设一个假名字,这个假名字有作用,你若这样的如理作意,这个瞋恨心就没有了,伤害人的心就没有了。应该这样对治。

 

卯四、舍   

于身命财有所顾恋,是名为舍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于舍。

「于身命财有所顾恋,是名为舍所对治法」,对于这个身命财,我们的身,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身体。还有这个命,命就是生理和心理合和在一起没有分离,就是命。还有财富,「有所顾恋」,爱着自己的身体、爱着自己的生命、爱着财富,「有所顾恋」就是爱着的意思。这件事也是个障道因缘,你对身体特别的爱着、对这个命也特别的爱着,你辛苦一点都不行啊!「我不可以辛苦!」说是;「你静坐、修止观!」,「太辛苦!我不可以!」对财也特别的爱着,特别的爱着,就是要努力的去找财去。这样子你能修学圣道吗?所以「是名为舍所对治」就是对于生命财要不执着,你不要太爱着它。「对治彼故,安立为舍」,这叫做「舍」。

 

卯五、无倦

于诸有情希求报恩,见彼邪行贪着利养多有所作,是无厌倦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无倦。

    说这个修行人,对「于诸有情」,他若对他做一点利益人家的事情,他就「希求」、我不能无条件的利益你,你要报恩,要酬谢我,这样。这是一个问题啊!「见彼邪行贪着利养」,看见那个众生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其中一样就是贪着利养,就是贪着财啊!「多有所作」,这个「多有所作」这句话可以作两方面讲;他贪着利养,他要去多有所作,不然这个财富怎么能来呢?这一个解释法。那个人贪着利养,这个修行人,这个菩萨就是…啊!你贪着利养,多多的帮助你!帮助你,叫你发财,叫「多有所作」。你这样子,他得要报恩啊!所以这么回事。可以这么解释「多有所作」。这样情形呢,你贪着报恩,这是有问题。「是无厌倦所对治法」,你帮助别人做事是可以,但是你不要希求人家报恩,不要希求这个事。那这样子,我就是白辛苦了。「是无厌倦所对治法」,你不要怕辛苦,为别人做事、对别人有利益,可以做,但是你不要怕辛苦,不要希求报恩,是这么回事。「对治彼故,安立无倦」,就是来消除自己,你不要希求人家报恩,对治这个心情,是「安立无倦」。「你若不报恩,那我就不帮你忙了」,不!你还要帮人忙,不要怕辛苦,这个意思。

 

《披寻记》一六二七页:

于诸有情希求报恩等者:由希报恩,于彼有情多有所作。或见彼邪行而复贪着利养为因缘故,多有所作。于利他事能为障碍,令不究竟,由是说彼是无厌倦所对治法。

「于诸有情希求报恩等者:由希报恩,于彼有情多有所作」,是这个意思,他不能无条件的对你好嘛!所以,你一定对他要好!「由希报恩」的原因,「于诸有情多有所作」,多多的帮助别人。「或见彼邪行而复贪着利养」,或者是这样子,看见那个人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又还有一样事,「贪着利养为因缘故,多有所作」,因为贪着利养,这是一个原因,所以要做很多事;作很多事,他就给我红封了,「多有所作」。「于利他事能为障碍」,这样你所有作为都是为了利益自己,你完全没有利益别人的心,所以「于利他事能为障碍」,障碍你无条件的利益人的这个功德,你作不来了。所以「于利他事能为障碍」,「令不究竟」,使令你为他人做事这个功德不圆满。「由是说彼是无厌倦所对治法。」看,佛菩萨把这件事说出来,把它明白的说出来。这众生的确是有这回事情。

 

 

卯六、善知诸论   

无有方便善巧加行,是善知论所对治法;对治彼故,立善知论。

这是第六、善知诸论。「无有方便善巧加行」,就是作事情。世间上、无论为了生存、为了修学圣道也好,就是要有很多事要作。但是我没有方便智慧去作这种事,「无有方便善巧」,就是没有智慧去采取各式各样的行动,我没有智慧去作这些事,那怎么办呢?是「善知论所对治法」,那你要多读书、多学习,然后你会开智慧,开智慧就能对治。「对治彼故,立善知论」,对治、消除自己没有智慧作事情,所以立这个「善知论」,就是要开发智慧。这个就是、一方面跟别人学习、一方面多读书,就可以对治这件事。

 

卯七、善知世间    

性不柔和,不于他心随顺而转,是名善知一切世间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善知一切世间。

「性不柔和」,就是他的心不调柔,就是很强烈的。「不于他心随顺而转」,别人和我的想法不一样;不一样,我放弃我自己的想法,我随顺那个人的想法去作事。但是,「我不!不随顺别人的想法,我固执我自己的想法,我愿意这样作就这样作,你那一套我不要」,是「性不柔和、不于他心随顺而转」。「是名善知一切世间所对治法」,这要善知一切世间的……就是经验老道、经验丰富的人,智慧多了,他就会随顺别人的心情作事。随顺别人的心情作事,你性格就得要柔和一点,就是随顺别人的心情而转,就能对治这个过失。这是一件事。的确,我们人是有这种事情的。「对治彼故,安立善知一切世间」,这善知一切世间,也就是有智慧。这个有智慧,有两个办法:就是要看别人作事、怎么作,要学习。一个是、多读书也会有智慧。这是第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要自己如理作意,就会开智慧。那就叫作「善知一切世间」。

 

卯八、惭愧    

于修善法放逸懈怠,是名惭愧所对治法;对治彼故,安立惭愧。

这是第八、惭愧。这对于修行各式各样有义意的事情,我不欢喜,我放逸懈怠,作那个善事,我不欢喜,我欢喜怎么作就怎么作,我不愿意作就不作,这叫作「放逸懈怠」。对善法放逸懈怠,对恶法倒不放逸、就不懈怠了。「是名惭愧所对治法」,若是心里面有惭愧心,就能对治善法的懈怠,放逸懈怠能对治。有惭愧心。

这个「有惭愧」也还是很厉害的。当然社会上的事情,不学习佛法的人,那是另一回事。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相信有佛菩萨,也相信有护法善神,相信这件事。我作恶事的时候,佛菩萨明明白白的,完全知道,护法善神也知道。人…肉眼凡夫是不知道,但是护法善神、佛菩萨都知道。人…虽然是放逸,不愿意作善,而欢喜作恶。但是你若说他作恶,他还不承认,那表示什么呢?他还是有一点良心的。你说他作善事,他愿意承认,你若说他作恶,他不承认。这「不承认」本来是一个过失,不诚实嘛!但是在这一方面看,他还是有点良心,他认为「作恶不好」,还有这么个心情。这就是「惭愧」,这就是微小的惭愧。所以我们佛教徒,常学习佛法,常读诵经典,就知道佛菩萨明明白白的,这个惭愧心会扩大。扩大了,就不敢作恶,就欢喜作善。

所以是「于修善法放逸懈怠,是名惭愧所对治法」,就是你若有惭愧心,就不敢懈怠作恶事;「哎呀!佛菩萨知道我作恶事了,马上不敢作」,那就是惭愧心啊!若是「你知道,我也不怕!」那就是无惭愧了。「我作恶事,不怕你知道」,这是无惭愧啊!「怕你知道」,这是有惭愧。当然是,有的人怕你知道,我隐藏,叫你不知道,这也是无惭愧。因为佛菩萨还是知道的嘛!所以我们佛教徒,你要常常读经论,常常拜佛,你心里面有佛,「哎呀!不可以作恶事」,增长惭愧心。

「对治彼故,安立惭愧」,佛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放逸懈怠,就安立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叫「惭愧」,这个法门告诉你,你要知道惭愧。

 

卯九、坚力持性

于其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断生死大苦深生怯弱,当知是名坚力持性所对治法;对治彼故,所以安立坚力持性。

菩萨「长时」期,在「种种猛利」的,各式各样,不是个轻微的事情,特别的「猛利」,就是严重的情形,这种苦恼的事情还不间断的出现;什么苦恼的事情?「生死大苦」。我们若常常静坐的时候,多少的这个身体有一点轻松自在的感觉,这个轻松自在的感觉,你常常静坐,你有这个感觉;几时一懈怠、不坐了,这个自在的感觉没有,就是粗重,就感觉到苦。你常常静坐,虽然没得轻安乐,就会感觉到轻松。就在这个地方,就知道,你若努力的修学善法,就自在安乐;你若作恶事,作恶事就粗重苦恼。若到三恶道,就更不得了了。所以「于其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断生死大苦,深生怯弱」,深深的感觉害怕,长在生死流转,感觉恐怖。但是若发无上菩提心,要度化众生这件事来说,你不在生死里流转,怎么能度众生呢?这也是问题。「当知是名坚力持性所对治法」,你就得要多多的修学无漏的戒定慧,成功了,这些苦恼的事情,在你心里就没有苦恼。这个事情也是很妙。

说是我们静坐,假设你得到欲界定,这和没有得定的时候不一样。等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就很明显的和没得定有差别。我们说一切法都是空的,我感觉有嘛!我这身体、很明白在这里有个身体嘛!怎么说没有呢?我看这山河大地都是有嘛!但是你得到未到地定,立刻的你有不同的想法了,本来我感觉有身体,一入定的时候不感觉有身体,你看这个事情怪不怪?不感觉有这个身体。没得定的时候,千真万确的有个真实的身体在这里,但是得到未到地定,身体没有。这个不一样。就是心若有点定的时候,这不是说智慧,是说你有定的时候,这现前的境界就和没有定的时候不一样。从这地方可以知道,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没有修学戒定慧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所认为的那些事都靠不住。你认为是这样子,但是不一定。我们执着这个墙壁,这个高山,这是个真实的东西在这里,但是鬼他就从那里出入,好像没有墙似的。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执着的事情都不一定是真的,都不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这个地方,这生死大苦实在也是这么回事。你若有坚力持性,假设你有般若波罗密的智慧的时候,这生死如幻如化,就是没有这么回事,所以「坚力持性所对治法」。「对治彼故,所以安立坚力持性」,你一定要修学圣道,修学圣道的时候,凡夫的知见都是错误的。你说那是好,也不一定好,你说那是不好,也不一定是不好。那虚妄分别都是错误的。所以修学圣道成就了坚力持性,这个事情就改变了。

 

卯十、供养如来    

于大师所犹豫疑惑,当知是名供养如来所对治法;对治彼故,所以安立供养如来。

这是第十科,供养如来。就是我们这个凡夫境界「于大师所犹豫疑惑」,就是有佛吗?有菩萨吗?心里面迷迷糊糊的,不十分那么相信。但是你若常常的诚心的拜佛、供养佛,慢慢的这个思想就会改变的。

尤其是现在,南传佛教来到我们北传佛教这里来,就会常是说:「大乘非佛说」。说一个人本来念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接触了南传佛教「大乘非佛说」,这阿弥陀佛就不念了,然后写出书来《超出弥陀的光环》,有那么一本书,那上面,亲近了很多净土宗的大德啊!诚心念佛的。等到这思想改变了,不亲近了,就亲近南传比丘,他不相信这件事。这件事,我头几个月我才知道。我不知道这些弘扬净土的大德他们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我认为李炳南知道这件事,因为那个人,他说了他亲近李炳南大德的。那么他就是不相信净土了,那净土宗这位大德怎么办?有什么想法?

「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我不用三藏十二部,我就念佛!」这件事要改变一下。你弘扬净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赞成。但是若有不同的因缘,你一定叫人开智慧,开了智慧的时候,他这个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这个信心就会「坚力持性」,就会站得住。谁说「大乘非佛说」,他不相信这句话。你常常拜佛,你就与佛会有感应,你就相信有佛。我们常常读经、思惟胜义,也会相信有佛。别人说:「我都没看见,那里有佛?」这句话不能动摇你。其实你常常拜佛、常常读经,不须要别人说出什么理论来,你对佛的信心就会强起来,就能建立起来。

所以这上面说「于大师所犹豫疑惑,当知是名供养如来所对治法」,这供养如来,你常常诚意的供养佛,你常常诚意的礼拜佛,就会对治这个对佛的犹豫,也能灭出去。「对治彼故,所以安立供养如来」。

寅四、结   

如是且说所治能治安立十法。

这结束前文。有所治、有能治,这是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安立这个法门。这看出来,这十种法,前面已经说了,是在地前,就是胜解行住的时候,胜解行地的时候,你修这十种法,这十法就会建立对佛法僧的信心,慢慢、慢慢,你就可以得无生法忍的。

 

丑二、略义(分四科)    寅一、征    

云何复名如是略义?

前面是安立这十个法门,有所治、有能治。现在是第二科,是略义,就把它的要义提出来。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复名如是略义?」这十个法门的要义是什么?你说给我听听!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标。

 

寅二、标

谓此十法,略显二义。

简单的说,有两个道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标,下面第三科是列。

 

寅三、列   

一者、显示意乐清净。二者、显示加行清净。

这十个法门,就是两件事。第一个、显示你内心的意愿清净,你心里面的思想清净。第二种、「显示加行清净」,显示你的行动是清净的。你的思想是清净的,你的行动也是清净的,就是显示这两件事。这是第三科,是列。下面第四科是配,配合。

 

寅四、配    

当知前三,显示菩萨意乐清净;其余七种,显示菩萨加行清净。

说出来这两个要义,现在用这两个要义和这十法来配合一下。就是,你要知道这十法的前面这三种法,就是信、和悲、和慈这三法,这三法显示菩萨的内心的清净,初发心、他是有种性的,而后胜解行地,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以后,他修这十个法门的时候;你能这样修,你内心就清净,就是因为有了信、有了悲、有了慈,心就清净,有这个作用。「其余七种」法门,「显示菩萨」的「加行清净」,就是由这个信、悲、慈发出来的行动也是清净的,这佛菩萨大智慧,用这个方法可以清净你的心,又能清净你的行动,是很妙。

这是第二是要义,略义。下面第三科,论它的次第,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丑三、次第(分三科)    寅一、征   

如是十法,次第云何?

这十个法门的次第,什么道理这样安排它的次第呢?这是征。下面解释。

 

寅二、释    

谓诸菩萨,于大菩提,先深净信。次于有苦诸有情类,发起悲愍。起悲愍时,如是誓愿:我应拔济一切有情令其安乐;而起慈心。起慈心已,一切能舍,于身命财,无所顾恋。无顾恋已,即为彼义精勤加行,无有厌倦。无厌倦已,善知诸论。善知论已,如世间转,即如是知。知世间已,若自烦恼率尔现行,深生惭愧。生惭愧已,不随烦恼自在而行,便能获得坚力持性。由正获得坚力持性,于正加行能无退转,无量善法运运增长;能于如来奉献上妙正行供养,财敬供养。是故最后,供养如来。

「谓诸菩萨,于大菩提,先深净信」,就是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最初对无上菩提,先是深深的信、而没有疑惑。这个「净」就是没有疑惑的意思,你若有疑惑,就是不清净,那信心也不能建立了。相信佛菩萨有大菩提,有无上菩提。当然这件事,佛在世的时候你能看见佛、看见佛现大神通,那信心也容易建立,看见佛有无碍的辩才宣扬妙法,你也会有信心。就是种种的因缘,那时候容易建立信心。佛灭度以后,那就不容易了。退而求其次,佛的弟子得阿罗汉了、得无生法忍了,他也能现大神通,有广大的威德宣扬妙法,也容易建立信心。如果佛教徒不去修学四寻思、四如实智,不去学习四念处,就是一般的浅显的法门这么修,你不容易得圣道,那你那个大威德的境界显现不出来,那能令人建立信心吗?就难啊!就不容易建立了。

很多年前,那时候还在香港,虚云老和尚在广东云门,被地方的什么人打得要死,后来又活过来了。后来有人报告的李济深,李济深是信佛的人,报告了叶公绰这些人。这些人不知道是怎么谈过,就是派人到云门请这个虚云老和尚,就到北京去。虚云老和尚在武昌的时候写一首诗。这首诗,我就说个大意。那意思就是要去感化某某人叫他信佛。我认为这件事没有成功。虚云老和尚有这个悲心,但是没成功。那个诗上提到关羽,关羽是遇见天台智者大师。天台智者大师在那儿入定七天,就把关羽感动就信佛了。智者大师入定七天,这关羽给造庙,七天把庙造好了。造好了以后,智者大师在那里讲《摩诃止观》,是第二天?是第三天?关羽就来,就是白天大众之中,关羽来听《摩诃止观》,智者大师为他受五戒,有这个事情。隋炀帝给智者大师的信上也提到这件事。这是智者大师把关公度化了。现在虚云老和尚也有这个心情要度化某人,我那么推测,好像没成功。说这个末法时代,当然,我们不能说是谁不对,这个因缘如此。一个众生的根性是钝了,众生根性钝了,而我们出家人也是钝了,就是这么回事。

「谓诸菩萨于大菩提,先深净信」,这句话是对,但是若佛在世的时候比较容易。佛灭度后,有大德,那也比较好一点,「先深净信」。「次于有苦诸有情类,发起悲愍」,你对无上菩提有深净信之后,你还要对有苦的诸有情类发起悲愍心,众生在这儿流转生死,没有智慧,愚痴、颠倒、迷惑,要对他发悲愍心,所以第二是悲,第一是信。「起悲愍时,如是誓愿」,起悲愍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就是、他就这样子建立他的愿:「我应拔济一切有情令其安乐」,使令他们不要受生死苦了;「而起慈心」,慈能与乐。「起慈心已,一切能舍,于身命财,无所顾恋」,这个慈心一建立起来会怎么样呢?「一切能舍」,一切都不爱着,「于身命财无所顾恋」,都不爱着这个。「无顾恋已,即为彼义精勤加行」,没有爱着心以后,那就对身命财就不会那么执着。「即为彼义」,即为彼第一义谛精勤加行修菩提分法、修六波罗密、修四念处。「无有厌倦」,我不怕辛苦。

「无厌倦已,善知诸论」,你不怕辛苦,你长时期的学习,你就开智慧了,就是「善知诸论」,也就是一切的书。「善知论已,如世间转」,善知论已,世间上的人情,世间上的事情,一切事情你都明白了,就能「如世间转」,就能够随顺他人的心意去活动,不会固执己见,就是「我是对的,你都是错的」,不会这么执着。「如世间转,即如是知」,就懂得人情,也会懂得人情,也会懂得大智慧。「知世间已,若自烦恼率尔现行」,若自己的贪瞋痴的烦恼,「率尔」、忽然间,这个贪瞋痴就出来了。「深生惭愧」,这是不对的。所以若能知道自己不对,那还是不错的,还不容易啊!「生惭愧已,不随烦恼自在而行」,生了惭愧心以后就能控制自己,这个烦恼受到控制,就不会轻易的活动出来。「便能获得坚力持性」,这时候逐渐的,你的戒定慧就有力量了。

「由正获得坚力持性,于正加行能无退转」,你获得了坚力持性之后,对于「正加行」,如法的戒定慧的修行,六波罗密的修行,四念处的修行,你就能够不退转。「无量善法运运增长」,你继续不断的用功修学止观,很多很多的功德「运运增长」,就是渐渐的就增长了。「能于如来奉献上妙正行供养」,能对佛陀,不但是能以「上妙的正行」,就是四念处。修学四念处;有小乘的四念处,有大乘的四念处,就是用这样的正行来供养佛陀。「财敬供养」,不但是这个,另外有香华的供养,礼拜的供养,那是财敬的供养。「是故最后」就是「供养如来」。

 

寅三、结

是名十法次第修证。

这个十法的次第是这样子,你就可以成就十法的功德了。这是第三科,结。下面是总结。

 

子三、总结  

当知如是十种善法,于一切地能净修治。

这十种善法,在一切地都能用得上,但是现在是指胜解行地,胜解行地初开始应该修学这十种方法。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行品第四

壬八、行品(分二科)    癸一、略举四行(分四科)     子一、标    

菩萨始从胜解行地乃至最后到究竟地,于此一切菩萨地中,当知略有四菩萨行。

前面是〈地品〉,〈地品〉主要还是说的胜解行地,说出来十个法门,主要是说这一点。下面这「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是〈行品〉。这是第八科。前面是〈地品〉是第七科。现在第八科是〈行品〉。分两科,第一科是略举四行。分四科,第一科,标。

「菩萨始从胜解行地乃至最后到究竟地」,这样说胜解行地包括外凡、内凡都在内,不单是指内凡说的。从这胜解行地开始发菩提心、修学圣道,乃至到最后到究竟地。「于此一切菩萨地中,当知略有四种菩萨行」,这是标,下面征。

 

子二、征

何等为四?

第三科是列。

 

子三、列

一者、波罗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一、波罗密多行」,波罗密多,这是一种修行。「二者是菩提分法行」,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一共这四种。这是第三科,是列。下面第四科来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别辨四行。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分四科,第一科是波罗密多行。分两科,第一科、标十种,十种波罗密多。

 

子四、释(分二科)  丑一、别辨四行(分二科) 

寅一、辨(分四科)  卯一、波罗密多行(分二科)  辰一、标十种

前说六种波罗密多,及方便善巧波罗密多、愿波罗密多、力波罗密多、智波罗密多,如是十种波罗密多,总名波罗密多行。

「前说六波罗密多」,前面文说六波罗密多。「及方便善巧波罗密多」,这是第七个了。「愿波罗密多」是第八。「力波罗密多」是第九。「智波罗密多」是第十。「如是十种波罗密多,总名波罗密多行」,这样的法门,就是十波罗密多,这是第一种修行。这是标十种。下面第二科是释后四,解释后面的四波罗密多,前六波罗密多不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第一义。就是有第一义的解释,有第二义的解释,现在是第一义。分四科,第一科是方便善巧,先解释方便善巧。

 

辰二、释后四(分二科)  巳一、第一义(分四科)  午一、方便善巧   

如前所说十二行相方便善巧,当知说名方便善巧波罗密多。

这方便善巧波罗密多,就是这十二行相方便善巧。

 

《披寻记》一六二八页:

如前所说十二行相方便善巧者:如前〈菩提分品〉中说应知。(陵本四十五卷四页)

「如前所说十二行相方便善巧者:如前〈菩提分品〉中说应知」,就是在四十五卷第四页。这十二种方便善巧,我念它一遍。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当知略说,有十二种」,这十二种分两类,第一类是「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其六种」方便善巧。「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也有六种。加起来就是十二种。怎么叫做「依内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对众生的苦恼发出悲心,不能弃舍一切众生。这是第一个方便善巧。「二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这又是一个方便善巧,对一切有为法,你要认识它,这是智慧。前面说「于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这是悲心。「于一切行如实遍知」,这是智慧。一个悲、一个智,这两个善巧。

「三者、菩萨恒于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这个事情也还是很重要。第三个方便善巧是什么呢?就是对佛的无上菩提,佛的无上菩提就是佛的妙智慧,对这个佛的妙智慧「深心欣乐」,就是非常的诚恳,「希望我也能成就」,这就是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这件事主要就是在内心里面能够现行,内心里面你要有这样的作意。这个作意,我再解释一下。这个「作」是生起的意思,就是把这个心生起来。就是你自己主动的发起这一念清净心。或者是跪在佛前也可以,或者是坐在佛前也可以,你心里面寂静住,然后发起这一念欢喜、爱乐、希望成就无上菩提的这个愿,把它发动起来,要这样子。这件事不简单,因为你这样一作,还是唯识的道理,熏习了阿赖耶识。你在阿赖耶识里面熏习了,熏习了以后,这个不是那个种性的佛性,这是由种性现行了一下,这样的菩提心。

这样的菩提心一熏习就不得了啊!将来它还要再活动的。怎么叫做活动?我在想,我们古代的像天台智者大师这些人、华严宗清凉国师这些人,这些人做皇帝都有这个能力,可以做皇帝的。但是他发过无上菩提心,就弃舍这件事,我不做皇帝,我要求无上菩提。为什么他能够这样子,他以前发过无上菩提心,熏习过。熏习过,他会再现行,他也是有智慧「世间上都是苦」,不欢喜做这个事情。若是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虽然在佛法里面也出了家了,也好像做了一些事情,但是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好像也有信心,但是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等到来生的时候,他那个无上菩提心、它不现行;不现行,就跑到…「哎呀!做总统也很好嘛!」他就去做总司令去了。所以你要发动,发动一下。也应该数数的发菩提心。你现在数数的这样作意,「哎呀!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不得了,这里面有事情。

所以这个事情「菩萨恒于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不是很浅薄的、很肤浅的;很深的,就是非常诚恳的;诚恳的「我愿意成就佛的大智慧」,要发这个菩提心,这是一种。

「四者、菩萨顾恋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众生很苦,我能度化众生;我若弃舍众生,我不度化众生了,我不行,我心里不忍,这样子。「五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对于这一切有为法「如实遍知」,这些都是如幻如化,是毕尽空的,所以你在这里流转生死,心不染污,心里不受染污。若是我们不能如实遍知「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毕尽空的」,那你在生死流转,为生死所染污。这大小乘也有差别。「六者、菩萨欣乐佛智为依止故,炽然精进」,因为想要得无上菩提,只有愿不行嘛,还要有实际的行动,所他还勇猛精进的修学圣道。这是自己修证一切佛法的六种方便善巧。

还有依外成熟一切众生的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小小的修点善法,就能得很大的功德。众生就是欢喜捡便宜;「我不要用很多力量,我能占到很多便宜」,就是欢喜。「你要我特别的努力,那我不行」。这是「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这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它是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以少善根能得到满意的果报呢?它举的例子是;譬如你用一个小小的一点食品,不是说供养佛,也不是说供养高僧、大德,就给一个狗,送给它。狗也不算是一个了不起的良福田,也不是这样子。那么小小的一点食品,这也不须费什么力量,你给了狗吃了。但是你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小小的布施给狗,这不是什么殊胜的事情,但是回向无上菩提很厉害,就是能得很多很多的满意的果报。「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这是第一个。

「二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这个也是少用功力,用力也不多,但是得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那这指什么说的?说是有的众生欢喜打饿七,「我能够一个月不吃饭」行这个苦行,这样子会得到什么果报。佛说;「不要那么辛苦,你还是吃饭,或者晚上不吃可以,你受八关斋戒。」受八关斋戒有什么难事呢?就不得了,将来得的果报就超过释提桓因,释提桓因的果报所不能及,所以是少用功力就能「引摄广大无量善根」。「三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这个事可不容易,这是第三。「四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处中有情令其趣入」,「处中有情」,他也不谤毁,但是也不相信,对这样的众生你能劝导他,叫他相信佛法不容易。「五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趣入者」,已经相信佛法的人「令其成熟」,使令他善根要成熟。「六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成熟的有情,令他得解脱」,这个也不简单。

这是菩萨教化众生这一方面有六种方便善巧。这地方,在《瑜伽师地论》也有解释。那个应该是记录,就是「菩萨随顺慧通方便善巧」,这是大智慧。这一段文是在第四十五卷,金陵刻经处那个本子,四十五卷四页。应该把那一段重新温习一下。

这是十二行相方便善巧,当知说名方便善巧波罗密多,是这样子。

 

午二、愿   

如前所说五种大愿,当知名愿波罗密多。

这是第二,是愿。前面是方便善巧波罗密多,现在是愿波罗密多。愿波罗密多是什么呢?如前面说的五种大愿,那就是愿波罗密多。

 

《披寻记》一六二八页:

如前所说五种大愿者:如前〈菩提分品〉中说应知。(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页)。

    这五种大愿,第一个是发心愿,第二受生愿,第三所行愿,第四是正愿,第五是大愿。那个大愿里有十种。

 

午三、力

所有十力加行清净,当知名力波罗密多。

这个十力,就是佛的十种智力,这是叫做力波罗密多。

 

《披寻记》一六二八页:

所有十力加行清净者:〈力种性品〉说:菩萨于是内明所显正因果相,如实知已,精进修习令处非处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陵本三十八卷十四页)又说:菩萨于是内明所显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如实知已,精勤修习,令其自业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又说:菩萨或由从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无倒教授,能令所余八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一页)此应准知。

「所有十力加行清净者:〈力种性品〉说:菩萨于是内明所显正因果相」,「内明」就是佛法是内,佛法里面的道理,所显示的正因果相,就是如法的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实知已」,你真实的明白这正因果相。「精进修习令处非处智力种性渐得清净」,你精进的修学止观了,修四念处,或者修四寻思、四如实智,你能精进的这么修习,就是处非处的智力,就是因果的智力、种性,「渐得清净」,你的智慧就是由浅而深,逐渐、逐渐的清净了,「渐得增长」。在(陵本三十八卷十四页)说的。「又说:菩萨于是内明所显已作不失」,这是业智力。「内明」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就是「已作不失」,你已经这样作了,这个业力就成就了,它不失掉的。「未作不得」,你没有作,你不会得果报的;若作,它就能得果报,不作是不能得的。「如实知已,精勤修习,令其自业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

「又说:菩萨或由从他得正教授」,从别的人那里得到正教授的智慧。「或由施他无倒教授」,或者你布施别人的正教授。「能令所余八种力种性」,一共十力,前面说两种,还有八种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一页)此应准知。」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4)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遮戒与性戒[栏目:律宗文集]
 修行要从做得到的小事做起[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藏传佛教概说[栏目:洛本仁波切]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H 1171经:本经以六种众生来众生六根对六境的攀缘。[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