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要论 小乘篇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79

佛法要论
达庵居士冯宝瑛编

  

  小乘篇

  尽世法之美,可谓真乐乎?曰:非也。世间之乐,只就相对言之,刻实分辨,依然是苦,故有志者又当进究出世法。出世者,不受世间束缚之谓。法有小乘有大乘,名之曰乘,喻此法之济度众生,如舟车乘人以行也。小乘中又分为声闻、缘觉二乘。二者之别,一以闻佛法音而入道,一以观因缘生法而入道。(佛典中往往单称二乘、即指此二者)其所证极果相等,声闻乘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主,谛者,详审真实之理法也。(浅释之,乃详细研究之义)众生之苦,都为八种;一生,二死,三老,四病,五爱别离,六怨憎会,七求不得,八五阴盛。世间众生,流转六道,曾无巳时,此三界篇所既言也。流转一次,即生死一次。今就吾人论之,生则十月处胎,如囚入狱。死则风刀解体,如龟脱壳。再生之后,前境虽幸浑忘,而当境之苦,不久又须实现。吃苦之际,始知生死之难受,然既无及矣。生死无穷,故受苦亦无穷。老病二苦,人所易喻,可不赘述。五六两苦,自狭义言。所种爱者,不免生离死别。所怨憎者,不免窄路相逢。自广义言,可乐之境,偏不长留,可恶之事,偏来纠缠。吾人抚躬自省,孰有能避此二苦者乎。求不得苦,含义尤富。语乎食,贫困者辄以升斗不易谋为欢,升斗易得,则渐忘前此所求之难,而不知其乐,反转苦梁肉之不能致,致梁肉矣,久复生厌,而苦异味不能丰其欲也,及其丰也,又从而厌之,而更思其胜者。语乎财,寒素者月得数元。其始未尝不自欣幸,享之未久,耻不若人,则思十元,如是递思,百元、千元、万元,终有相形见拙之苦。于营求无宁日焉。推之名位、园宇、衣饰、玩好,以及种种切切,何一不然。要而言之,凡不知足之徒,不论处境何等,其求不得之苦,恒与毕生相伴也。五阴盛苦者,阴境拘碍身心,使不遑宁息也。阴者,蔽覆之义,亦称为蕴。内分色受想行识,色即色法,受表幻感,想表妄计,行表迁流,识表记别。(属意识)寒暑相侵,饥渴交迫,色阴苦也。情感迭兴,此灭彼起,受阴苦也。思惟计度,既焦且劳,想阴苦也。所历层次,递转不停,行阴苦也。了别忆持,交相为役,识阴苦也。譬如一人对众宣讲,演至力竭声嘶而止,所讲意思,层累而下,应付之心,因之流转,此属行。曲折之理,欲达以词,临时又需思索,此属想。所演之词,不禁引起悲喜之情,此属受。力竭声嘶,由于身体疲敝,此属色。色受想行咸与了别忆持相连带,则属识,此苦谛之大略也。
  苦不自生,必有集起之者。集之主力,为见思惑。见惑者,心起倒见,妄执相续之谓。思惑者,心着垢染,系缚不脱之谓。见惑具含十使: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身见者,不了身心为五阴合成,妄执为我,亦称我见,世间凡夫,咸具此执。边见者,于身见上计我为常为断,随执一边。常见,以为人乃世世为人。,神魂千古不易。断见,以为神魂一灭永灭,死后更不受生,自来学者多陷此二见。今之心理学家,亦每具此等妄执。见取者,误认有漏法可以解脱烦恼。(凡不能避去业果之法,皆属有漏)如道家炼丹,即见取之一种。戒取者,妄执不正当之戒,以期不相应之果,世俗种种拘忌,大率类是。邪见者,反对因果,妄计自然。一若生死祸福,皆会逢其适。沟瞀陋儒,往往执此。贪,指一切爱欲而言,货财色欲,浮名虚敬,及世间种种快乐,皆贪之对境也。(前篇戒贪之语,只就贪财局部立论)瞋,由违拂所贪,不能遂意而来。如财物为人所夺,名誉为人所毁等,皆瞋之对境也。痴,为正智隐伏之现象,正智原为光明本性之妙用,光明覆蔽,则一切思虑,咸为妄情所引。故表现于云为,每不免于迷谬,此使之范围殊广。他之九使,皆其对境也。慢,即骄慢,此由固执我见而起。疑者,正智未出,对于正理,不能契会,因而起不相入之情况也。此十惑以使为名,喻本性为其所扰,不能宁息,如罪人恒被公差之使所追随,不克自由也。十使行,见惑作,十使止,见惑亡。顾自无始以来,贪瞋痴慢四惑之垢染于心,根深蒂固,积为思惑,见惑虽亡,此习依然系缚不脱。如明知色之虚妄,而骤睹夙嗜之物,不禁忽然动念。明知声之虚妄,而乍聆逆耳之言,不免勃然发怒,此皆理解不胜思惑之故也。无论见惑思惑,咸足致心于昏扰。藏识所含业种,自必繁多,有业种即有生,有生即有死,生死具,八苦从之而来,此集谛之大略也。
  吾人欲永除八苦,自应脱离生死,欲生死之脱离,应求不生,欲求不生,应去业种。业种如何能去,在断见思二惑,是谓灭谛。二惑之断,非可空言致也。不可不求灭除之道,于是道谛尚焉,其要在修戒定慧三学,戒所以防非遏过,杜恶业之加增。定所以息虑静缘,止积习之冲动。慧所以破恶证真,彻烦恼之寄托。戒有专律,定有专法,兹不具述,慧则以我空为归。
  欲明我空之理,须次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身不净者,受生之初,成于父母秽液,胎育之际,囚于脓恶子宫。出胎之时,经过污臭产门,自身皮囊,则垢腻形于外,唾涕、脓血、痰涕、粪溺蓄于内。命根一断,虫蛆交食,腐败不堪。质言之,一身自始至终,自头至足,绝无少许清净之处。己身如是,他身亦然,则吾人猥抱为乐者,实与拥粪桶捧溺盘无以异也。贪恋色身,为见思惑中极难制伏之事,依此修观,即对治之一法。受是苦者,即广上文受阴苦之义,情感有顺有违有平,顺生乐受,违生苦受,平生舍受。(舍,即不见苦乐)苦受固苦,乐受亦未尝不苦,以乐不离生灭性当乐之来,暂觉愉快乐来未久, 即无味及乐一去,更感不适,此人人可自经验者也。舍受初无苦乐可言。然觉时门迁流代谢。未免厌烦之苦。一日之中。吾人非遇乐受。即遇苦受。非遇苦乐二受。即遇舍受。而三受总不离苦。故吾人实无真乐可言。能修此观。则知一切缠着。者无趣味。心无常者。妄心变幻不定也。世俗所认为心。实指六尘缘影而言。眼耳鼻舌身五根。与色声香味触五尘相接。则分别随之。于是有眼等五识。意根接法尘。更着缘虑之相。则生意识。(意识之上、尚有末那识、藏识、世俗所不及知、小乘亦非所觉、)吾人所能起之心念。不出意识中之六尘缘影。而将此心念分析之。甲念甫灭。乙念代兴。乙念甫灭。丙念又起。联络牵引。无有已时。心理学者及一切外道所研究之心。皆以是为对象耳。此等妄心。既由诸念排列而成。而细究诸心。乃因缘和合而生。(譬如有人、初于某寺闻诵金刚经、后于他处再闻此经、遂引起某寺之念、前属因、后属缘、无后次之闻经为缘、不能无端忆及某寺、无前次之莅某寺为因、后虽闻经、无从兴某寺之念、故必须因缘具足、)因缘变易无常。故妄心亦变易无常。能修此观。则知诸使皆生于无常之心。无所容其妄执。法无我者。一切法中。实无我体之存在也。意所能缘之法。虽千头万绪。要可大别为善恶无记三种。如当善法现时。执为我体。则变为恶法。或无记时。我体安在。执恶执无记。可以例知。更通究之。吾人身心。原为五阴集合而成。我如有体。必在五阴之中。以我为色质。当求之色阴。而色阴微细分析。不外地水火风四大。地表固质。水表流质。火表热力。风表动力。一一细究。都属无情器界。以何为我。以我非色质。当求之后四阴。然后四阴状况。皆是新陈代谢。念念迁变。究以何念之状况为我体。若指某念为我。则某念倏灭。我体与之偕亡。终为无我耳。能修此观。则知我相本空。生于何有。无所谓生。烦恼更何所寄乎。
  知烦恼原无可寄。而勤加种种修持之功。则藏识渐次清净。能断见惑。即名须陀洹。须陀洹者。预入圣流之义。为声闻初果。虽预圣流。而思惑具在。仅属见道。尚须进修。思惑有粗有细。欲界较粗。上二界递细。其中又各分九品。能断欲界思惑中之前六品。即名斯陀含。斯陀含者。一来之义。以欲界后三品思惑犹在。须再生欲界一次。以修断之。此谓声闻二果。九品断尽。进断上二界思惑。即名阿那含。阿那含者。不来之义。谓从此寄托五净居天。不复下生欲界。此为声闻三果。见思二惑两俱断尽。即名阿罗汉。阿罗汉具含无生无学等义。为证声闻极果之号。既证此果。则永不受生。长离三界。亦不再有所学也。(若再发心向大乘、不在此例、)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明三世流转之理。其详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者何。本性光明。为烦恼所障也。(此乃无明粗义、尚有细义、详后篇、)缘行者。引起妄行也。识即世法篇所述之神识。行缘识者。妄行摄入藏识。成为受生之种子也。此种子本无色相。托胎后。开发为阴身。始成有可名言之色法。是谓识缘名色。名色处胎。由简单而渐复杂。六根于以分立。是谓名色缘六入。根以入名。明六尘所从入也。出胎后。六根与六尘相接触。故曰六入缘触。既有所触。则情感生。故曰触缘受。有乐受便生爱欲。有爱欲便生执取。故曰受缘爱。爱缘取。由执取而复造业。是谓取缘有。有者。具有妄业。又成新种子。而为受生之因。有生斯有老死。故曰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是递推。生死流转。穷劫不息。以此十二支分析言之。过去以无明及行为因。演成今世识用及名色等五果。今世又造爱取有之因。则复受生死果于来世。所取因果详略互异。取便言说耳。
  既明缘生之理。推本于无明。可知无明若灭。余十一支随之递灭。生死流转。可得而免矣。能审此理。即同声闻之悟无生。此后修持。则与声闻相若。其所证之极果。名曰辟支佛。即缘觉之义。
  凡证小乘极果。烦恼断尽无余。真理自然发露。故能六通具足。六通者。一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流转。及世间一切形色。二天耳通。能闻世间种种悲欢苦乐。语言音声。三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如何想念。四宿命通。能自知过去百千万世中辗转受生之事迹。五神境通。身体能变化自如。山海无碍。六漏尽通。诸惑尽断。不复受生三界。及现身报终。即入无余涅槃。涅槃、义为灭度。灭、谓灭生死因果。度、谓度生死瀑流。现身尚在时。仍有所依身为余报。此时只称有余依涅槃。及遗弃身体。更无余报为所依。故曰无余依涅槃。小乘以此为究竟。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要论 大乘篇
下一篇:佛法要论 世法篇
 佛法要论 三界篇
 佛学起源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一节 幼稚时代
 法华特论 第二十二 常不轻菩萨品---同
 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 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
 法华特论 第十一 阿难等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
 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五节 余六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人生的启示来自希望的鼓舞(正言)[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第一 色等品[栏目:增支部一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一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禅门骊珠集 第二篇 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鸟窠道林[栏目:禅门骊珠集]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栏目:林国良教授]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栏目:广超法师]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0课 找到生命的导师,效法成功的典范[栏目: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浴佛功德经 The Sutra On The Merit Of Bathing The Buddha..[栏目:英文佛典]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 Chapter I. Autobiog..[栏目:A Buddhist Bible]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