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
 
{返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280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人修道,关键要在这个“道”字上下功夫。如果只记得一切尽不妨,而把修道忘记了,戒定慧没有了,五戒十善没有了,随十恶迁流轮转,那就完了。“一切尽不妨”,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修行不受时间的限制,一天24小时,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再一个呢?不受空间的限制,在家里这么修,在庙里还是这么修,上班时这么修,下班还是这么修,晚上躺在床上同样可以修。老年人躺在床上修,起观照容易;年轻人躺在床上起观照不容易。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时时保持觉照,能够起觉照。一切尽不妨,不论在什么时间,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可以修行。

 

那么,修行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常自见己过,这可不容易啊!我们老是拿着手电筒看人,总是照别人而不照自己;或者看自己总是好的,看别人总是不好的。修行人不是这样做,要反过来,要常自见己过,才能与道相应。常自见己过,不是一件小事情。能不能够见己过,是与道相应不相应的问题。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在何处呢?道在平常日用中。色类是指我们这个生命的当下,就是指我们这个生命体。生命是由两种东西组成。现在的科学称为物质和精神,佛教里称色和心。我们的生命,色法方面就是五根,精神方面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意根的一部分。(这意根的一部分,在建立八识以后,分立出来成为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这生命现象的本身就具有道。道既是我们的菩提自性,应该有两个方面,即能证的智和所证的理。能证的智就是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所证的理就是实相般若。色类自有道,就是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所证实相般若,这就是道。

 

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自心中,同时每个人的自心又具有无量劫以来的种种烦恼。道并不因为烦恼而消失,道只是给烦恼障蔽了。所谓各不相妨恼,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离开色类本身,离开我们生命的本体,离开这个三障皆具的色身,再想去见到道,没有这个道理,见不着。因为迷的时候,菩提变成了烦恼;悟的时候,烦恼变成了菩提。只是一念之间的转变而已。所以绝对不能够离开我们这个妄想心再去找一个真心,那是了不可得的。所以离道别觅道,你一辈子也见不了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就是虚度。浑浑噩噩、颠颠倒倒地度了这一生,到头来只有自己懊悔没有见到道。那是什么毛病呢?就是离道自觅道。欲得见真道,下一句是关键——行正即是道。怎么才是行正呢?要用正法、正知、正见。如果用邪知、邪见来指导,行为就正不过来。所以行正即是道。如果你时时刻刻住在般若观照中,你的行就能正,那就是道,很简单。观照般若是一个用功的过程,时时刻刻照顾当下的过程。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在起作用就是正,智慧不起作用就不正。住于八正道,住于十善业,这就是行正,行正就是真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没有道心,自己的般若观照不能起作用,那就是在黑暗当中走路。“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你的慧日没有升起,所以暗行不见道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修道人呢?不见世间过,见大家都好,见大家都是佛。“法华经”上有个常不轻菩萨,见到任何人都礼拜,都恭敬、都磕头。为什么呢?他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当来必定成佛。”内心有佛,看到别人才是佛。你自己是罗刹心,嗔恨心重,看到别人就会觉得不顺眼。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如果每个人都时时刻刻用这四句话来检查自己,还有烦恼吗?还有家事不和吗?还有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矛盾吗?没有。若见他人非——你要同情他,因为他没有智慧,烦恼太重,我可不能同他一样,我要好好检查自己,他那样地烦恼,我却不能烦恼。我非却是左——如果我像他一样那就是比他更不如了。他非我不非——他不对,我不要跟他一般见识。我非自有过——如果我不对,责任则在自己,是自己在起惑造业。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却,就是拒绝,用般若智慧来照破人我是非],就能消除烦恼,打破障碍。那么憎也好,爱也好,都不关我事。“不关心”,不是说自己对这些事情没有反应,而是不起憎爱之心。没有憎爱之心,不等于石头木头,还是有慈悲心、有智慧心。有智慧,就能觉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献人生。你有这个心,你就是一个大菩萨了,你就在烦恼中超脱了,你就可以长伸两脚卧了。长伸两脚卧,说你已经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了。能够长伸两脚卧,就是一个无事人,就是一个无心道人。憎爱不能够再动我的心了。这儿讲的是自受用,下面讲他受用。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修行有了自受用,还要在自受用的基础上起他受用,令他人得受用,也就是要教化他人,要教化他人,自己就应该有方便。什么方便呢?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说通及心通,如日在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方便就是能令大众最容易契入佛法的方法。你讲出来的法,要能够使别人断疑生信,不是模棱两可的。要做到这一点,你自己必须有真实的见地、真实的修证,勿令彼有疑。不能使别人对这个见性法门产生怀疑、产生毁谤。你能做到这个样子,就是你菩提自性的显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要和世间法结合起来,不能离世求菩提。六祖讲的这四句话,现在成了我们佛教界各宗各派的座右铭。这也是我们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出发点。世间与出世间并不是两个空间,而是同一个空间。那么,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呢?下面的这句话就是答案:“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正见就是般若正智,你能认可“菩提自性世人本自有之” 这个见性法门,你就具备了正见,你就是出世间的。否则,你就是心外求法,就是邪见,就是落在世间当中。佛法在世间,不是说佛法就等同于世间,而是说不能离开世间去求觉悟,不能离开生死去求涅槃。而是要在世间中求觉悟,要在照破生死中求菩提。

 

这里重在一个“转”字,只要能转烦恼为菩提,转迷失为觉悟,世间当下就是出世间了。如果离开世间,想去再找一个菩提,找一个觉悟,那就像在兔子头上找犄角一样。六祖斩钉截铁告诉我们,离开世间没有出世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大家要记住这一个根本的概念,出世间就是对世间的净化与超越,而不是脱离开世间。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邪正俱打却,就是当你证到实相般若的时候,在实相般若的本体上没有邪和正,因为它是一个纯一无杂、圆满无缺的境界和受用。它离言说相,离开一切是非、善恶等种种分别,所以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个无相颂的内容,就是叫我们顿悟自心、顿明自性,叫我们在一念之间就能够觉悟,在一念之间敢于承认我们自己就是佛。这就是顿教。承认以后怎么办呢?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一点一点地去掉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就是说,你要以佛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所谓“高标准、严要求”。按照佛的三觉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世间上最严的要求。我们能够这样承担下来,就是顿教。对众生来讲,就是运载一切众生离此岸到彼岸的无上大法船

 

对此法门,你如果信不及,终使多生多劫,你也不能领会,更不能契入。相反,如果你能信得及,那么,刹那之间,你就与六祖、与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所以说悟则刹那间。刹那间比闪电还快。

 

无相颂就讲到这里。大家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然后在日用生活当中加以运用,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慢慢地去体会,慢慢地去体证,证到没有文字相、没有观照相了,那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接触到,只是一闪念即过,把握不住。

 

[经文]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星云大师译文]

 

六祖又说:今天我在大梵寺说的这个顿教法门,普愿世间所有的众生听了之后都能即时见性成佛。

 

当时,韦刺史与官僚、僧俗弟子听了六祖所说的法后,都有所省悟。于是大家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并且赞叹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

 

[净慧和尚解说]

 

六祖大师又说:我今天在这大梵寺讲堂顿教,普愿法界生,言下性成佛。这是他的一种期盼、一种回向、一种愿望。

 

六祖当时受到地方官僚的邀请,到大梵寺说法,说顿教法门,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六祖说法结束的时候,韦使君,就是那个韦璩。与官僚道俗,一切闻法都欢喜,都有觉悟!所有听众都各自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悟入契证并且欢喜赞叹说,我们岭南有佛出世!

 

岭南在古代叫边地,现在大家都往广州跑,觉得那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都说那个地方是最先进的地方。但是,古代那可是最边远的地方,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能够出现于世,那真是万家之福啊!真是岭南人有福报啊!我们千载之后,还能听闻六祖当时所说的顿教,也是与佛有缘,与法有缘,与三宝有缘。
 


{返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一 功德不等于福德
下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八之一 北宗志诚问法 师说戒定慧义(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二 答某僧 破卧轮妄见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之八 千百亿化身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八 香烟指处是师归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五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 答智隍 心像虚空而不执着于空见..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一 功德不等于福德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八 语怀让 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四 传法不传衣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极乐愿文大疏 6 净土教言--开启信心莲花之明日[栏目:索达吉堪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三[栏目:妙心法师]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二[栏目:世亲菩萨]
 信愿行:完美人生之路——重读《<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栏目:刘元春教授]
 十种疑情发不起[栏目:明一法师]
 双语版素文化婚礼 Buddhist Wedding Ceremony[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力量[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为什么有求必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第七章 学僧天地 - 纠纷[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我常带领大众念佛,三皈依是遵照老法师的开示:“自皈依佛...如法吗?[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