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九集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2

法和尚安乐集讲解

第二十九集

德万根据讲解录音整理文字

《安乐集》原文:

一、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讲解:

我们学习《安乐集》的原本愿望是希望通过读诵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对净土教言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净土法门的修持或者依止的法则有一个透视,这样就不至于与通途教言产生混淆或者模糊。因为每一个宗的判立、建立、一个宗的教化,他必然有自己的一个特定法则,令众生趣入菩提。那么这个特定的教言体系就需要我们来辨识,不辨识基本上就会混淆。

净土与圣道的修持,目的是一样的,功德是一样的,但表现的方式、下手的方法(不一样),是不能用同一种法则去硬性套他,要不然你对这个法门很难正确运用。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传播旁依净土的教言。所谓的旁依,依教下、依禅宗、依密宗什么的,它(净土宗)独立的教言体系没有人去完整地了解、去传播,当然就很难去完整地实践。净土一宗清晰地在这个世间广泛传播,能令十方九界有情同归菩提,在广大无碍摄护的功德藏中得以自在,不拣于凡圣,不拣于善恶,但依佛平等回施,令众生一生即于菩提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殊胜广大法门,要是旁依于其他教言来作宣化,往往就昧失了这个法门特定的广大性与平等性——所谓的“三根普被、位赅上下、凡圣通往”的这样一个普机的教言,极为普机广大的教言。

他这个机是一切众生,一切九界众生,那就是菩萨圣者、六道众生、苦难众生,都包括在内。这样一个特定的教言是十分难得难遇的,但久远以来就被种种因缘所混淆。经常听到一些人讲净土,你感觉到他在讲什么呢?噢,像禅宗的大禅师一样;噢,你听,讲什么呢?像教下的知见,开圆解;你听,噢,搞得很神秘……,多不相应,就是对净土的说法不那么清晰。就这个因缘,我们来学习道绰禅师的《安乐集》。

《安乐集》可以说是净土法门源头性的一个文字。源头我们一般说根本的依止经典是《无量寿经》,辅助的经典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现在的人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加到里面,后面的人谁知道还会不会往里面加经典呢,不知道。根本经典是《无量寿经》,论,我们都知道是天亲菩萨的《优婆提舍愿生偈》。那么在我们中国本土的著作中,《安乐集》是一个可依止的净土法门的根本教典,是一个法则性的教典,他有极大的指导性,可使我们比较清晰地来接受净土法门,他剥离得比较清晰,很有耐心地以种种方法来说服我们,令我们真正信顺这个法则。

我们还来看“在心、在缘、在决定”这段文字。

一、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在心”这段文字,昨天我们作了一个提示。从三方面提示的:一个是祖师语。什么是心呢?人在造恶的过程中依止的是颠倒心;这十念呢,是依止善知识的方便安慰实相法生的这种实相教诲。所以一实一虚,这实心现前,妄心必然就消除。因为妄心是生灭心,刹那间、刹那间地变异,这实相心是无造作,所以这一虚一实是没法相比的。

再一个就是“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这么一个比喻。说这个心,弥陀的光明名号能破除我们万年以来于自心不得见、不得知的迷茫——就是无明。这光明名号、具足的宝号,在听闻称念之时就破除了我们万年无所依从的心的无明黑暗!

后面引用《遗日摩尼宝经》这段文字,就干脆确定下来了。怎么确定下来了呢?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师云:就是没法去称量啊),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这个归结就比较简单了。无始以来,一切众生于心无抉择啊!就像黑暗一样,千年暗室一样 ,“一反念善”,旷劫以来的黑暗就消失了,就如一灯能破千年暗是一样的。这个言说很明了,没有任何隐晦的东西,没有任何遮蔽的东西,让大家不轻易模糊,没有任何模糊了。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

我们一切罪恶,不管是什么样的罪恶,其依止决定是因妄想生起的,要不然不名罪恶了,无以言为罪恶了。

依烦恼果报众生生”,

那么是依妄想生、依烦恼生——这二者。

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

这无上信心是什么呢?是佛的愿力感召成熟。这个地方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许多人就在这个“信”上徘徊得很厉害。今天说“哎,你信阿弥陀佛吗?”“信!”晚上睡了一觉起来。“哎,今天你信不信?”“不信了!”为啥呢?他忘了那个信,变异了,他这个是生灭心中的信。这个信,睡一觉就不信了,或者说一遇到什么事情的冲击就不信了。为什么呢?他是变异心中的信。他这个信是什么呢?是变异,那不是信了!

那我们对阿弥陀佛这个信从什么地方来呢?愿生彼国,是阿弥陀佛不退失的愿力令我们照见了,生起了这种信顺。这个信顺是什么呢?就是皈依之说啊!弥陀的国土无衰无变,弥陀的愿力无衰无变,弥陀的果德周遍广大,这个地方生起了不动摇的信,这个信是所谓的无上信心。无上就是不动摇,不动摇是不增减,佛所亲证,众生在此处无有退失的。就是所谓的平等的信、不散坏的信、非造作的信、非对待的信,直指无上的信心啊!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自己所谓生起的信。有人说:“哎,你功夫没有成片,你不能往生彼国。为什么呢?你功夫不够啊!”赶紧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今天心情很好,你契合了,念了五分钟一片了,这五分钟一片了,后面就烦恼了,业障现前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烦这么烦……你能往生吗?不能往生了!为什么呢?功夫没有成片。他这往生有个前提,就是功夫成片。这跟往生有什么关系吗?实际不是一个话题,也不是一个事情!为什么会搅到一起呢?就是后人所编造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那跟净土法门不相应了!

那修持法门中能不能说功夫不成片、不得三昧、不得一心就不能往生呢?可以,完全可以。但这不是净土的正说。正说就是依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令众生得以生信安乐,阿弥陀佛的国土令众生得以皈依,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广大的心智之力、名号之力令众生得以圆满地依靠、无上的信心。这个地方非是造作出来的。如果在此没有抉择,就在我们现前的业力、功夫上去下功夫,那总是变化的、变异的、增减的、凡圣的、善恶的、成片不成片的。那这样总在晃动中念佛,不得真实相应利益。

这个地方的讲法是依止善导大师的“一切往生,皆依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样的一个抉择说,二种决定说。(编注:善导大师语: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要不然,我们对净土法门没有一个依止。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因为这个名号是无所障碍的名号,令众生对待心智一时散坏之刹那得见了无上信心。这个无上信心,就是无始以来从未动摇、从未增减的本心,这种本心就是佛性。这样说强制不强制呢?我不知道,我只是提示一下,没有啥实际的意义,你但能用得起就是真实,用不起还是假说方便。

下面举了一个例子。“在缘”,什么缘呢?依止阿弥陀佛真如名号啊!非是妄心,非是生灭的功夫。现在在社会上,大家感知的比较多的就是功夫的问题。“哎,菩萨,你一天念多少声佛号?”“五万声。”“哎呀!大菩萨。你呢?”“八万声。”“哎呀,真修行啊!你呢?”“十一万。”“哎呦!他是个大菩萨啊!他一天念十一万声佛号。”我听他们说的,有一个出家师父跟我说念十一万。有个老和尚一天念七万、八万的,念了四十年最后还是没有往生……他违背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教言,什么教言呢?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你念佛念得风雨不透,你不愿意往生也是不能往生啊。”对不对?他心源深处都没有愿意往生,他那个心智中念佛就是在求功夫,越过那个功夫才能去往生,那功夫是一道大墙呢!所以他没有证到那功夫就拼命找功夫,结果功夫没有找到,念一辈子就浪费在功夫上了。所以这样的行就成功夫行了,功夫行跟往生没有关系,因为你念得风雨不透你不愿意往生也不能往生,你那一点功夫怎么办呢!

那你说我就放逸了,就不念佛了,念几万声有什么呢?实际上你要是真正了解了阿弥陀佛的殊胜愿望,念十万声也是应该的!莲池大师到他老年还每天念十万声佛号呢!这是真实不可思议的人啊!愿意往生,又知道这个愿从哪儿来的,又能念佛的名号,那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那真是大福德、了不起的人,真是让人敬仰啊!

他举了个例子。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

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了,放毒箭的少了,也看不到了,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有弩、弓箭什么的,也很少了。过去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药,大家都用弓箭什么的。有的人就用那个箭,箭的尖子上有毒药的。

“毒箭所中,彻筋破骨”,

就是一下子射到骨头上了。

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

可能是离现在这个时代太遥远了,这种例子有点祝由(祝由科)那种状态。经典上很多这样的记载,这个时代不知道有没有这样可知可见的(事例),要是不可知可见,我们只能思维一下了。在古代是有这样事例的。在战场上打仗,在鼓上用一种药,这个药涂了鼓以后,大家打仗,很多人中箭了,就击这个鼓。这鼓一击,箭就拔出来了,毒也就除掉了。我感觉这是很遥远的感觉,可是我们应该相信,但这个例子怎样比喻能恰当一些呢?前面那个比喻“一灯能破千年暗”很简单,这个比喻我们感知性就弱一些,《楞严经》上也有这样的比喻,现代人可能是对这种比喻……反正我这感觉不强,我只能如实地说,不能糊弄大家,我没有见过,没有那种直感的东西。古代肯定有这种方法,人中毒了,鼓一击。过去我们中国有“祝由(祝由科)”,人中箭了就有这样的方法,现在民间还有。这个我们大家就直感地看一看吧。

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要是我们直接去感知他,用正信的因缘来感知他也比较容易感知得到。古来经典上一直有这种记载的,就是鼓声一响,箭就自动拔出来了,毒也就消除了。我们无量劫来造很多业就像中了毒箭一样,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名号就像药鼓一样的,一击,我们无始以来的毒箭自然就拔出来了,毒也就除掉了。他这个本意是这样。“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三、云何在决定者?

“在心,在缘,在决定”。 “在缘”,是缘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令众生愚痴无明这个毒箭彻底拔除,无所障碍,给我们一个无所障碍的药鼓之声,令我们心智除毒。什么毒呢?无明毒,无所依盼之毒、无所依止之毒。

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

众生的心是有期盼啊!好比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后有心,就是以后还有什么……“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有后心,就是求果报呗,有间断呗,这样的一个心。

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

这是对比而言的。因为这个念阿弥陀佛十声,是无后有了。因为啥呢?要死了呗。他举这个例子,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马上就不知道自己到哪个方向去了,他还敢间断吗?不敢间断了!也没有后有了,要再有后有就轮回去了,不知道什么个依止了!

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

我们讲“在心”这个例子是彻底就决定了。“在缘”、“在决定”只是“在心”的一个延续罢了,这个例子举得相对就比较弱,不像“在心”抉择得这么清晰。从道绰禅师的心智上条理是很清晰的。“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一段文字在净土法门的行持中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指导性文字。尤其是“在心”,你没有“在心”就失去一切法的根本了。“缘”也是心之延续啊!“决定”也是心之根本所在啊,抉择啊!总是离不开心的。现在表现出来“在缘”——缘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愿力,能拔除一切众生愚痴之毒箭,令众生得以康复本心。“在决定”。我们就是生灭心,或者间断心、对待心,那么这十念是无有对待、无有间断的,这样称为一个决定心。讲得是很清晰,在这三种——在心、在缘、在决定。

以前我把他当口诀念的,一念佛就看自己的心,观察观察自己的缘,透视透视自己决定要干什么!这样去念佛就比较方便。就是当成口诀用了。每次念佛之前先念念“在心、在缘、在决定”,看看自己发的什么心?用的什么心?缘的什么?有的人缘的是功夫成片,我念时候缘的是感激阿弥陀佛无碍力的回施。“决定”,决定什么呢?决定一切众生在这个无碍力中决定得到往生之大利!这是心念的决定,这样念就没有挂碍了,很容易得到相应的力。这是修持说。

在心、在缘、在决定。希望大家下去要多思维思维自己的心、自己的缘、所决定的法则,尤其是念佛的过程中,这样你念佛就非常得力,不泛了。要是不缘自己的心念佛是很痛苦的,不知道自己的缘来念佛是很迷茫的,没有决定的念佛也很容易变异的。念着念着,自己所缘就变异了,心智的感知就变异了。所以这个地方应该多思考、观察。

“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一段文字是昙鸾法师在《往生论注》中的一段文字,道绰禅师借用过来了。因为道绰禅师是昙鸾法师的一个彻头彻尾的信仰者、追随者。他因为到玄中寺看到记载昙鸾法师事迹的碑,那碑放光。他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说要是我真与这法有缘,这碑还会放光。这个碑又放光了!他就在玄中寺住下来了。他跟这个法有缘!过去人,有缘的时候那文字真是会放光的。少康大师就是这样的,他经过善导大师的经堂,看到经书都在放光。他就说若真有缘再放光,真放光了!我以前看到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一看他就放光。放光就放光呗,可能是眼花了。他们看到放光是真放光,我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眼花了。

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一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Don’t Wait Till You’re Thirsty to Dig a Well[栏目:Ven. Master Hsuan Hu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