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课
 
{返回 中观庄严论解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23

第六课

麦彭仁波切按照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统,以造论五本的方式宣讲了这部《中观庄严论》。其中“由谁所造”,也即《中观庄严论》的作者——静命论师,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题——为谁而造,为什么样根基的众生造了这部《中观庄严论》。对此,大家也应该观察自己:看一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中观庄严论》的所化众生?

二、为谁而著:如果有人心里思量:到底什么是大乘?大乘的要义又是指的什么?如何才能对大乘之义生起以理引发的智慧呢?

这里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乘法?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所开创的是什么样的法?

第二个问题:所谓大乘的论典、大乘的轨范到底是什么样的?

第三个问题:并非盲目的信心,而是真正通过理证引发出来的智慧,叫做以理引发的智慧(1)。那么,真正通过理证引发的、对大乘法坚定不疑的信心或者智慧,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

对于上述三个问题,麦彭仁波切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说:

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乐作为因,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圆满、成熟与清净三种功德,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

什么叫做大乘?所谓的大乘,首先是以菩提心作为因。我们讲任何一个法时都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不管修什么法,首先一定要具足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如果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不具足,那就根本不可能靠近大乘法。

所谓的“基”——大乘的根本就是发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前提下,圆满十度——六波罗蜜多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这就是道。然后,通过十波罗蜜多圆满(2),或者说,修道以上的功德阶段全部圆满以后,获得法身、色身双运的佛果,就是所谓的大乘。

“基”是发心,“道”是通过圆满、成熟、清净三种方式,使六波罗蜜多或十波罗蜜多获得圆满,最后成就佛果,这就是所谓的大乘。

那么,大乘以什么样的论典来作表示呢?

大乘的要义则无外乎一致共称的大乘二轨中观与唯识所涉及的教义。

凡是人们所公认的大乘二轨——中观宗和唯识宗所涉及的论典,全部称之为大乘论典。

如此善妙的要义远远超越了外道以及声闻、缘觉的行境,完全称得上是最真实、最甚深的。

各种外道对于大乘论典完全一无所知,这一点毫无疑问。佛教当中,甚至声闻缘觉也无法通达究竟的证语境界。所谓的大乘论典,在所有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是最真实、最殊胜的,堪称为探索一切万法的真理。

对于如此谛实与深奥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

所谓的大乘之因——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然后学习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或唯识的论典,在自相续中生起见解之后,精进修道并获得佛果。或者,首先依靠自己的智慧抉择见解,然后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上述两种途径,有关这方面下文也会讲到。

在这里,如此甚深的教义,并不是凭借自己的信心了知的。我们说:中观的意义非常好,佛陀所转三转和二转*轮、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信心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仅仅依靠信心,而没有以理引发定解的话,很容易退失。所以,并不是凭自己的信心对甚深教义生起定解,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理证途径,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每一个修学大乘法的人,都应该掌握这一点。

尤其这次学习《中观庄严论》,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应该仅仅凭借自己的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对佛陀的甚深道理生起定解。

事实上,一时冲动对佛法生起信心的这些人,暂时来讲还是很不错的。可是一旦遇到违缘、改变了生活环境,这种信心根本靠不住,很容易随着外境而转变。学习《俱舍论》的时候也讲到二十僧伽,预流果中有利根随法者、钝根随信者。按照小乘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智慧挖掘法里面的甚深教义,这就是利根者;随自己的信心而转的,就是钝根者。《定解宝灯论》和《般若波罗蜜多经》都这样讲:随信心而转的称之为钝根者,随法、随理证而转的则称之为利根者。因此,对于佛陀的甚深教义,并不是凭借自己的信心,而是以确凿可靠的理证途径生起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大乘之因。

由此因所生的无垢智慧之本体有甚深与广大两个方面。

不管是学习《大圆满前行》还是学习《中观庄严论》,表面上读起来很容易,很快就读下去了。但是对于里面的内容,有些人可能已经偏离了真正的轨道,或者自己的心根本没有专注到内容上,不应该这样。对于其中所讲的道理,应该在自己的内心中生起定解。

其中甚深就是说将一切万法犹如蜂蜜之一味般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

所谓的甚深智慧,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部远离一切戏论,就像蜂蜜与它的甜味不相分离——不管是蜂蜜的上面、下面,或者今天、明天的哪一部分,都与它的甜味分不开。同样的道理,一切万法真正的本体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任何人通达了这一点,他的相续中已经有了甚深的智慧。

对于这种智慧,《中论》、《入中论》当中抉择得非常细致。《中论》当中,龙猛菩萨依靠各种各样的理证方式,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如本性,这就叫做甚深中观或大中观。如果谁通达了这一点,谁已经具有以理引发的定解之果——甚深智慧。

大中观并不是指抉择单空的观点。有些人辩论的时候说:“我还是持单空,单空是最究竟的。”男众、女众当中都有这么一部分人,认为单空见很好。暂时没有通达中观应成派境界时,持单空见肯定很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类众生是自续派暂时的所化众生,并不是究竟的所化众生。当你逐渐深入的时候,还是应该修学中观应成派的观点。

一般来讲,多数大乘修行人都能接受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但对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最初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法要,不具足一定智慧的人,既不能解释也不能接受,因此,称之为大中观。

那么,什么叫做广大呢?

广大:了知大乘中观与唯识的经论字字句句无一遗漏而统统归摄为一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由此而称为广大。

所谓的广大,是指将唯识和中观涉及的所有经论,全部包含在一个窍诀里面修持。

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也讲:真正修持时,中观派和唯识派在地道功德方面没有任何差别。你说这是唯识宗,应该把它放弃;这是中观宗,应该取受。不应该这样的,对于中观与唯识,不应该舍弃一者取受另一者,二者都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如是解释的。

什么叫做广大智慧?什么叫做甚深智慧?学习《入中论》时讲到:趋入的法有两种——甚深法和广大法。这种讲法与此处所说的内容,可以一起讲,也可以分开讲。在这里,麦彭仁波切说:所有大乘经论的字字句句,一点一滴也不放弃,完全通过一个要诀进行修持、进行涵盖,这就叫做广大。

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过大乘法,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一定理解。但是对于中观,需要经过反反复复地思维以后才能进行抉择。因为中观的有些道理必须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分析,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分析得也不要太过了,应该按照麦彭仁波切的原则进行分析。有些道友喜欢分别,但是分别的时候,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自己开始在旁边进行各种各样的臆造,这样不是特别好。

通达这样的深广智慧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获得所谓的解信,从而踏上正确的轨道。

经常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串习,最后真正对中观、对释迦牟尼佛、对整个佛法生起不可被他夺的信心,也叫做正见,这就是所谓的信解。

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从真正对法生起信解开始,就叫做生起了不退转的信心。这时,你已经真正踏上了解脱的光明大道。

比如在座的任何人,自己通过认真学习,最后心里真的觉得:这种中观道,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学问能比得上它,在我有生之年,绝对不会放弃它。有些人前段时间也这样发愿: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研究、学习,决不会放弃这样的中观道。可以说,这是一种不被他夺的智慧,以后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都不会改变。

世间人也是这样的。50年代的时候,中国一直提倡学习马列主义,有些老干部的相续中,不可被他夺的“定解”真的已经生起来了。他的亲朋好友怎么样劝说:“你可不可以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已经获得“不可被他夺的智慧”了,宁死也不肯念佛。他们当时学习的时间不是特别长,不像现在一直提倡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但在那种教育方式下,很多人也确实获得了这样的“定解”。反之,我们如果对中观、对佛法生起了真实不被他夺的定解,才是真正踏上了正确之路。

而且要明白在入道伊始,具备如明目般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要趋入真正的道路,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像明目一般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这一点,《定解宝灯论》当中着重作了强调。

本论正是针对 (于以上大乘奥义正见智慧)百般寻觅、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

希望获得以理引发的智慧、以理引发的定解,不会随自己的信心而转的人,才是《中观庄严论》真正的所化众生。你们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根基,看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希求心?如果真正具足,静命论师的这部《中观庄严论》就是为你这种人撰著的。

三、属何范畴:这部论典是要抉择所知五法的自性,关于其中涵盖所有大乘的道理正如下文中所展开的论述那样,

《中观庄严论》主要抉择什么呢?就是抉择五种所知法。以五种所知可以涵盖所有的大乘教义,这一点,下文会有非常广的文字叙述。

由此可知,她要解释的显然是整个大乘的意趣,

《中观庄严论》解释的是所有大乘的意趣。以前,麦彭仁波切与弟子单秋辩论时,单秋说:“这部论典应该是中观自续派的庄严,不是所有中观的庄严,更不用说是所有大乘的庄严了。”麦彭仁波切对他严加批评:“你这个愚笨的弟子,连这一点都不懂。”然后,针对《中观庄严论》如何成为整个大乘的庄严,麦彭仁波切讲了很多的教证、理证。所以说,《中观庄严论》开显的应该是所有大乘的意趣,是所有大乘法门的庄严。

但尤为侧重的是《楞伽经》与《月灯请问等持经》等诸甚深经藏的无垢教义。

《月灯请问等持经》也就是《三摩地王经》。这部《中观庄严论》着重偏向于解释《楞伽经》和《月灯请问等持经》,以及唯识宗和中观宗众多经典的甚深无垢的教义。

关于名言中承认唯识的这一道理,

因为这部论典属于整个大乘的范畴,尤其着重于大乘《三摩地王经》和《楞伽经》。《中观庄严论》所解释的主要内容,也即以唯识观点抉择名言的有关道理,佛陀主要在这两部经典中作了阐述。

《释量论》当中也讲到,量有因量和果量。讲果量的时候,根据唯识宗、世间宗、经部宗的几种观点作了阐述,而法称论师最究竟的观点,也是根据唯识宗的观点进行阐述的。所以,名言暂时按照经部的观点来解释,像《俱舍论》那样承许外境存在;最究竟的时候,即使《释量论》也是如此,完全是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解释,一切外境根本不存在,都是心的一种幻化。对此,《楞伽经》中也有明显记载。

《楞伽经》中所说的“外境色实无,自心现外境,

《楞伽经》中说:所谓的山河大地等外境实际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像梦中显现的大象和山河大地一样,都是心的迷乱显现。

未通达心故,凡愚执有为……”已再三表明了。

然而,普通凡夫人根本没有通达心的本性,就像有些愚笨的人,将梦中的儿子执著为实有一样,他们始终执著外境的一切有为法真实存在。

《楞伽经》和《解深密经》中,阐述了很多有关空性的道理,所以,可以称之为具有中观密意的两部经典。而且在这两部经中,着重驳斥了外境的存在,承许并非究竟一乘而是究竟三乘,所以,这两部经典称为大乘共同的经典。

对于二谛的观点,此经中也云:

这以上讲了名言中一切法不存在的道理。有关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观点,《楞伽经》中是这样宣说的:

“世俗有诸法,胜义无自性,错谬无自性,彼即世俗谛。”

世俗当中,一切万法都有它的本体、分类、法相等等;但胜义当中,一切万法全部都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世俗当中存在呢?本来无实有、无自性的法,很多人误认为它是存在的;就像本来不存在水,但人们将阳焰误认为水一样。对于本来不存在的这些法,人们错谬地认为存在,这就叫做世俗谛。

因此,《楞伽经》的观点也是首先抉择万法为心,然后二谛分开——胜义中不存在(3)、世俗中存在。

最后,关于胜义谛和世俗谛圆融的观点,《楞伽经》中是这样宣说的:

关于二谛圆融的观点,此经又云: “依于唯识已,不观察外境,

首先,依靠唯识的观点,对外境根本不需要观察。也就是说,外境根本不存在,从而宣说了万法唯心的道理。

安住真所缘,唯识亦超越。

“真所缘”,是指真正胜义空性的境界。也就是说,首先抉择万法唯心,最后抉择真正的胜义谛时,心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的唯识也已经完全超越了。

越过唯识已,无现尽超脱,

“无现”,即单空境界。所谓的唯识和单空都已经超越,也即所谓单空的境界也是完全不存在的。

住无现瑜伽,彼士睹大乘。

此处所说的“无现”应该是指大空性。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境界的大瑜伽师,实际上已经真正现见了大乘的究竟奥义。

悟入任运成,依愿而清净,

那么,这种人已经悟入了什么呢?已经证悟了任运自成的境界。他的一切所作所为,依靠大乘的发愿全部得以清净。

无我妙智慧,无现不可见。”

这在名言中,称之为无我的殊胜智慧。

此处的“无现”是指单空。最后,依靠这种无我的殊胜智慧,所谓的单空——不存在的显现也得不到,已经远离了所有的戏论。

在这里,既宣说了万法唯心的道理,又宣说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道理。最后抉择了什么呢?一定要远离所谓的单空,所抉择的就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之道。

有关胜义无自性的道理,《楞伽经》中也有说明,尤其是在《三摩地王经》中宣说得更为详细,此经云:“知心自性故,再度生智慧。”

如果已经了知自心的真正本体、了知心的本来面目,那么此人已经再度地生起无我的智慧。此处的词句与《涅槃智慧经》(4)中所说的一模一样。只有真正了知自己心的时候,才能生起真正的无我智慧。

按照大圆满的解释方法:如果认识了心的本体,就会真正生起五种智慧。无垢光尊者讲《七宝藏》、《三休息》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这个教证。

“智晓有为无为法,尽毁一切相之想,彼若安住无相中,彻知万法皆空性。”

作为智者,通晓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均不存在的道理。这时,万法存在不存在、有无等一切分别念已经被彻底毁坏。这种瑜伽师安住于无相当中,彻知一切万法皆为真如空性。这里已经抉择了真实胜义谛,也就是说不承许单空见。

《三摩地王经》当中又讲到:

“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

本颂在《显句论》等很多论典中引用过。所有净不净、有无、是非等观待法已经全部断除,二边断除以后,是不是安住于中间?所谓的“中间”也是不可能存在的。麦彭仁波切在与萨格西的辩论书当中,专门引用这一教证详尽阐述了其中的道理。

“离言词道无所宣,犹如虚空法自性,

一切万法的本性已经远离了一切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通过语言、文字的途径根本无法宣说,就像虚空一样,一切万法的本性即是如此。

若知如此胜妙理,彼之辩才亦无穷。”

如果通达了空性之理,这种人就像佛陀和文殊菩萨一样,已经完全获得了无碍的辩才。

诸如此类所述的道理已经极其透彻地阐明了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自性。

暂时抉择单空就叫做相似胜义,究竟抉择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则是真实胜义。

《中观庄严论自释》中云:“愿以正理及经藏,种种珍宝作严饰,精心证悟此义后,具月灯等甚深经,真实智慧之珠宝,诸智者修无畏法。”

我们应该发愿:依靠正理和各种经藏的珍宝作为装饰,精心证悟此《中观庄严论》的真正含义之后,即已圆满具足《月灯经》、《楞伽经》等甚深经典的智慧珠宝之装饰,这时,诸位智者可以无有畏惧地精进修持。

也就是说,《中观庄严论》具有无量无边的理证与教证。此处,“经藏”是指教证。如果我们可以证悟具有无数理证与教证珍宝之装饰的这部论典的究竟意义,《月灯经》、《三摩地王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的所有内容也必定会通达无碍。换言之,已经具足了大乘真实智慧宝饰的智者,对于任何法都可以无有畏惧地进行修持。

如今,很多人根本不具足这一智慧珍宝的装饰,他对修行经常心生畏惧:“我修不起来。”但是,一旦你真正具足了《中观庄严论》这一珍宝,同时也具足了大乘经典教义的宝珠,无论去哪里“表演”都不会感到害怕。因此,只要精通了《中观庄严论》所讲的究竟要义,不论是给别人讲法还是自己修行,你都会具有足够的勇气。

正如这其中所说,我们务必要掌握并非随声附和而是凭借真实可信之正量所抉择的无垢正教此等意趣的道轨要诀。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务必要掌握什么呢?掌握并不是随声附和,而是凭借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加以抉择的这部《中观庄严论》。

本论当中,依靠非常确凿可靠的理证,已经抉择了佛经究竟甚深的意义。如果不是随声附和,而是真正依靠自己的理证智慧,对《中观庄严论》的要诀加以抉择,那么,完全可以将佛教的究竟奥义全部挖掘出来。

正如麦彭仁波切在赞颂文中所说的:在抉择空性方面,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月称论师,月称论师对胜义已经作了圆满的抉择,但是他对名言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而法称论师的《释量论》等因明论典,对名言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抉择得非常细致、圆满究竟,然而对胜义根本没有进行抉择。前面麦彭仁波切也用“虚空”和“彩虹”作为比喻进行了宣说。的确,全知所运用的每一个比喻都有很甚深的意义、具有无上的加持,并不像有些人凭自己的分别念随随便便写诗歌那样。

这部《中观庄严论》通过简短的97个颂词,将唯识与中观这两大宗派的所有观点全部归入一个窍诀,既开显了月称论师的究竟密意,又开显了法称论师的究竟密意。归根结底,本论已经将佛陀整个大乘经典的教义全部开显出来了。

一般来说,《经庄严论》宣说了广大方面的教理,主要抉择了整个大乘的修行方法;而《中观庄严论》对于整个大乘的见解方面,作了非常细致的抉择,在见解方面再没有更超胜本论的。因此,如果依靠《中观庄严论》抉择自己的见解,依靠《经庄严论》抉择自己的修行和行为,可以说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行人了。

所以,希望你们不要随随便便看过去,应该把每一句的含义认认真真地分析,到底这里面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对照自己的相续进行修持,这样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第六课

12、请分别阐述生起大乘智慧的因,以及大乘智慧的本体和作用。

13、请分别解释何为甚深智慧?何为广大智慧?

14、本论属于何种范畴?

 

(1)从世间来讲,通过逻辑推理或者其他的推断方式,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的智慧,叫做以理引发的智慧。

(2)圆、熟、净:即二资粮圆满、让自相续成熟、刹土清净。不同论典中也有圆满六度或十度以及成熟众生的说法。《现观庄严论》当中对圆、熟、净这一问题有详细讲述。

(3)此处是指中观自续派暂时所抉择的相似胜义谛。

(4)此经名称是由藏文直译,其是否即为汉文的《大般涅槃经》,请诸智者观察。


{返回 中观庄严论解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五课
下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十五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四十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五十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八十五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二课
 中观庄严论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