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戒律学 第五章 佛教规范的法源 第一节 法源概说
 
{返回 佛教戒律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97

第五章 佛教规范的法源

第一节 法源概说
  一、法源的定义
  所谓“法源”,即“法律之渊源”的简称。历来法学者对此问题,因着眼点的不同,乃有不同的涵义。要言之有四说:
  1.从效力着眼:从法律产生的效力的根源为何,即从“法效的权力到底是从何人或何处来的”为探讨的对象。例如,某法律如此这般规定,到底是神意,君主之意,或是人民的公意而来?又因为世俗的法律规范,大抵都是国家的产物,故亦可以说,“法源”就是国家的本质。
  2.从历史着眼:从法律构成材料去追考其历史源流。例如婚姻、继承等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周礼,在西方法制可追溯到中古时时期的寺院法(Canon Law)。这就是历史涵义的“法源”问题。
  3.从实质着眼:从法律构成材料的各种不同的性质,去辨别其渊源。例如探讨此条文乃,上习惯演变的,那条文是渊源于某某信仰的,等等。
  4.从形式着眼:从法律制订的程序去探究其渊源。例如某法律经立法机关三读通过,而另一法律只要行政机关订定即可,还有些法律且须经公民投票,凡此等等都是从法律的“成立之形式”来探究其渊源的(1)。
  但在一般的用法,“法源”一词的指涉,并非与上列四者完全一致,而是指“某种法律规范的构成材料”,当然,此“材料”须具有法律效力。
  此义未易令人明了,宜举例说明之。例如,吾人若问“官吏法的法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规范国家各级公务员的法律,到底有哪一些?”也可是说:构成“官吏法的材料”是什么?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应是:举凡“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及各机关订定的规章命令、过去的惯例,乃至有关法院的判例……等等都是“官司吏法的法源”了。它们也就是:(1)研究“官吏法”时的对象,(2)实际管理与保障官吏(即适用法律)时的法律依据。这种对象与依据,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构成材料”,即是一般法学者所讲的“法源”。
  
  二、三类法源
  然则,“法源”概念在佛教规范研究上,有何实益?
  如第一章第一节第二项所述,如果从广义说,佛教的规范可以依“大乘戒”的范围,指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等于涵摄了佛教全部的“经”、“律”、“论”的所有“化教”与“制教”的佛法。换言之,在这广义的涵义下,所谓“佛教规范”的法源就变成浩无际涯了,这是不可能与不必要的。因此,吾人既已限定,本文所谓“佛教规范”,仅指“摄律仪戒”部分,即一般泛称的“戒律”便是(2)。换言之,如从“法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凡具有规范效力(或作用、性质)的戒律与清规,都是佛教规范的法源。如此才能厘清研究及适用戒律时流于含浑笼统的毛病。如佛门人士常引用的“戒学如捉贼,定学如缚贼,慧学如杀贼”、“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三者,其致一也”等等属于高及原则性的理念,若运用到戒律的问题(成其实践)上来,就难免不生含学的流弊了(3)。
  具体言之,吾人以为,中国佛教规范的“法源”,当有下列三类:
  1.律藏所收辑的各部“广律”(内含戒经及犍度二部分)。
  2.各种大乘戒典籍。
  3.禅门清规。
  此外,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教各代律师,尤其道宣以后的律师之著述,有关戒律的诠释与发展者,也可视作“间接法源”,应一并研究。


{返回 佛教戒律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戒律学 第五章 佛教规范的法源 第二节 律藏结构
下一篇:佛教戒律学 第四章 历代政府对佛教的规范 第七节 清·近代
 佛教戒律学 第十三章 戒行论 第二节 戒律的适应性问题
 佛教戒律学 第七章 受戒贤的类别——在家戒 第一节 概说
 佛教戒律学 第十二章 规范会通论 第二节 从现代法学看戒律
 佛教戒律学 评议
 佛教戒律学 第十二章 规范会通论 第一节 从禅宗“无相戒”看戒律的会通..
 佛教戒律学 第三章 佛教戒律传入中国与其发展 第二节 律宗的创立、发展..
 佛教戒律学 第十一章 戒体论 第三节 戒体的性质
 佛教戒律学 第九章 历代法会对佛教规范之分析 第三节 出家人身分之取得..
 佛教戒律学 第九章 历代法会对佛教规范之分析 第二节 出家人在法律上的..
 佛教戒律学 第四章 历代政府对佛教的规范 第一节 中国固有法制之特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西方百年比较宗教学研究回顾[栏目:性广法师]
 马驴之别[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J 1157经:本经叙述布施饭食当一以贯之,不要生起厌烦心。[栏目:界定法师]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三讲 如法求财[栏目:慧净法师]
 感受(Vedana)的重要[栏目:印度内观研究所]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栏目:法界法师]
 破我、法二执[栏目:慧律法师]
 第二部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第六章 神通第一[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嫉妒心理[栏目: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二课[栏目:般若摄颂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