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为本
济群法师
问:1.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什么关系?
2.菩提心对学佛非常重要。那么,清净心和真心是否重要?
3.发菩提心和持咒的关系如何?
4.怎样才能不退初心?
5.未能持好戒,又厌离凡夫心而发菩提心,能否了脱生死?
6.什么是菩提心?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成就菩提心?
7.如何正确认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之间的关系?
8.学佛所发的愿心,和妄想分别的心,有什么不同?
9.如何避免自己所发的愿陷入凡夫心中?
答:1.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称为修学佛法的三主要道,这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何为出离心?即出离轮回之心。我们在前面讲到,应不断思维三恶道之苦。这种思维的意义,正是为了对出离轮回产生迫切感。如果意识不到三恶道之苦,或许觉得轮回挺有意思。尤其在物质丰饶的今天,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相当舒适,很容易迷失在物欲中。佛经说人生是苦,可能不少人无法产生共鸣:“人生哪里苦呢?不是有很多快乐吗?”倘能如理思维三恶道苦,就会发现,这些快乐只是漂浮在轮回苦海的一堆泡沫。出离轮回,才是究竟摆脱痛苦的唯一出路。出离心有两种走向,一是趋向个人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一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然后引发菩提心,最终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出离心不仅是成就解脱的保障,也是成就佛果的基础。
何为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行者,就不能成为菩萨,更无法成就佛果。但菩提心又需要以出离心为基础,需要看到在这个世间,不仅我们自己长劫辗转轮回,一切如母有情也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无有了期。当我们具备这种认识后,才可能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自己解脱苦海的同时,进一步救拔众生。如果缺乏这种认知,菩提心只是一句口号,修行也往往缺乏动力。有了菩提心,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将菩提心发起来、发到位、发圆满,成佛就没问题了。
2.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三大核心之一。至于清净心,有相对意义上的清净心,也有绝对意义上的清净心。相对的清净心,指妄想减少时的安宁状态;绝对的清净心,便是真心。
从本质上说,真心和菩提心并无差别。但就修行作用而言,则有所不同。菩提心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等,当它作为世俗的修行愿望时,还是妄心而不是真心。一旦证得空性,将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和真心在本质上就是一样的。
3.作为修学大乘法门的佛子,不论持咒还是诵经、念佛,都要以菩提心去做。那样的话,我们所修的一切善行将迅速增长。如果说,每做一件善行能使我们离佛道更近一步。而发菩提心去做,这一步所跨越的距离,或许会是原来的百千万倍乃至更多。因为菩提心是无限的,所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4.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心中;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怎样才能不退道心?必须有善知识指导,并依修行次第持续修习。如果既无老师指导,又不能持之以恒,就很难保持初心。因为我们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所以,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勇猛精进,才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凡夫心,逆流而上,不退初心。
5.戒律未持好,凡夫心未完全弃舍,是很正常的。对大小乘各种戒律毫无违犯,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有违犯,应立即忏悔,誓不再犯。发起菩提心之后,也不会立刻解决所有问题。对于凡夫来说,初发心只是世俗菩提心,而且只是一念的力量。所以,还要积极克服凡夫心,以空性见消融我法二执。如此,才能具足了生脱死的自主能力。
6.菩提心,是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这比“解放全人类”的目标更宏大。因为一切众生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包括六道中的一切生命。我们应从内心发愿,希望尽自己的所有力量帮助他们解脱痛苦。
发起这一愿望,意味着要彻底打开心量。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心中装着几个人?有的或许只有一个,有的或许多几个,还有的或许装着更多。发起菩提心,就意味着要把一切众生纳入心中,不论人或动物,不论熟悉或陌生,也不论喜欢或讨厌。总之,对于一切众生,都愿给予平等无别的关爱,无私无我的帮助,这就是菩提心。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帮助的,就不是圆满的菩提心。
当我们具备这一愿望后,便能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并非生来就是菩萨,也是在不断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完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品质。如果我们像佛菩萨那样胸怀一切众生,尽力帮助他人,也能完成和观音菩萨,乃至十方诸佛菩萨同样的生命品质。
7.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出离心、菩提心作为一种愿望生起,觉得“我要出离轮回”,或“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是建立于世俗心的愿望。真正的出离心,是一种解脱的能力,这种能力离不开空性见。同样,胜义菩提心的成就,亦须以空性见为前提。不仅如此,它们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佛陀已究竟圆满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若这些是彼此独立的,难道佛陀的人格中,还会分为各自为政的几部分吗?
但三者在作用上又是不同的。因而,在具体修习过程中,必须分步完成。修了出离心,不等于修了空性见;修了空性见,也不等于修了菩提心。只有通过不同途径的修习,才能完整开显空性或菩提心具备的功德。声闻人成就了出离心、空性见,但最后只能导向解脱,而非无上佛果。可见,三者虽然关系密切,但不等于说,修习一项之后,就可以彼此替代,就什么都成就了。
8.愿心萌芽时,也是妄想。只不过,这一妄想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通过这种愿心,可以扩大并成就我们的慈悲心,进而藉空性见之力,将其中的杂染成分逐步剔除,使之清净无漏,成就佛菩萨那样究竟圆满的大慈大悲。
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妄心。就修行而言,不仅离不开妄心,还须运用妄心完成对心的改造。包括慈悲心、空性见的成就,皆离不开有漏意识的作用。
9.如果所发的愿只是单纯的愿望,未辅以正见引导,就很难摆脱凡夫心,摆脱我法二执。尽管起初是想着利益众生,但做到后来,我执很可能会转而利用这一发心,使我们陷入颠倒妄想、人我是非等各种困境。事实上,不少人都经历过这种变化。初发心,确实是想着“我要帮助别人”,想着“我要利益众生”,待有了一定利益后,就想着为自己服务了。因为我执的力量太大,在没有利益干扰时,许多负面心理还不容易被调动起来。而有一定利益后,如果没有定力,没有空性正见,很容易被诱惑带走。
什么都没有时,发心可能会比较单纯。等你要什么有什么时,还要保持这份单纯,就需要一些真功夫了。所以,必须以修空观引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否则还是逃不出凡夫心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