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10 念处经
 
{返回 中部选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7

念处经

(Satipatthana Sutta) 总说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kuru)的一个城镇,名为剑磨瑟昙(Kammasadhamma)。那时,世尊称呼诸比丘说:「诸比丘。」诸比丘回答说:「世尊。」世尊如此开示:

「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槃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何谓四念处?在此,诸比丘,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受为受,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心为心,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法为法,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

身念处(kayanupassana身随观念处)

甲.安般念(anapanasati入出息念)

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身为身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或树下、或空地,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正直,安立正念在自己的面前。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静止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静止身行而呼气。』

就像善巧的车床师或他的学徒,当他做长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长弯。』当他做短弯的时候,他了知:『我做短弯。』同样地,当比丘吸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长。』呼气长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长。』吸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吸气短。』呼气短的时候,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觉知(气息)的全身而呼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静止身行而吸气。』他如此训练:『我应当静止身行而呼气。』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乙.四威仪(iriyapatha)

再者,诸比丘,行走的时候,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的时候,他了知:『我正站立着。』坐下的时候,他了知:『我正在坐下。』躺下的时候,他了知:『我正在躺下。』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他都如实地了知。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丙.正知(sampajana或明觉)

再者,诸比丘,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比丘以正知而行。向前看或向旁看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屈伸肢体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穿着袈裟、执持衣钵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吃饭、喝水、咀嚼、尝味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大小便利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走路、站立、坐着、入睡与醒来、说话或沉默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丁.不净观(patikulamanasikara厌逆作意)

再者,诸比丘,比丘(顺逆地)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胳、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诸比丘,就像一只两端开口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谷类,如:米、粳米、菜豆、豆、芝麻、稻米。一个视力良好的人打开袋子,检查它们,说:『这是米、这是粳米、这是菜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稻米。』

同样地,诸比丘,比丘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胳、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戊.界分别观(dhatumanasikara界作意)

再者,诸比丘,无论身体如何被摆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种界来观察这个身体:『在这个身体里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丘,就像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屠宰了一头母牛之后,将它切成肉块,然后坐在十字路口(叫卖)。

同样地,诸比丘,无论身体如何被摆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种界来观察这个身体:『在这个身体里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己.九种坟场观(navasivathika)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死了一天、二天或三天的尸体,那尸体肿胀、变色、腐烂。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被乌鸦、老鹰、秃鹰、狗、胡狼或各种虫所咬食。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只剩下(一些)血肉附着的一具骸骨,依靠筋腱而连结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一具没有肉,而只有血迹漫涂的骸骨,依靠筋腱而连结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一具没有血肉的骸骨,依靠筋腱而连结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分散在各处的骨头:这里一块手骨、那里一块脚骨、这里一块小腿骨、那里一块大腿骨、这里一块髋骨、那里一块背骨、这里一块肘骨、那里一块胸骨、这里一块手臂骨、那里一块肩胛骨、这里一块颈椎骨、那里一块下巴骨、这里一颗牙齿、那里是头盖骨。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已经变成贝壳色的白骨。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变成经过一年以上的一堆骨头。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坟场中见到被丢弃的尸体,骨头已经腐朽成骨粉。他拿自己的身体来和那具尸体作比较,内心思惟着:『确实地,我的身体也具有同样的本质,它也将会变成那样,那样的下场是无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受念处(vedananupassana受随观念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受为受呢?

在此,诸比丘,感到乐受的时候,比丘了知:『我感到乐受。』感到苦受的时候,他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乐受的时候,他了知:『我感到不苦不乐受。』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乐受。』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受为受,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受为受,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受为受。他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受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受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受』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受为受的方法。

心念处(cittanupassana心随观念处)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心为心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有贪爱的心为有贪爱的心,了知没有贪爱的心为没有贪爱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为有瞋恨的心,了知没有瞋恨的心为没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为有愚痴的心,了知没有愚痴的心为没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缩的心为收缩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得到禅定的心为得到禅定的心,了知未得禅定的心为未得禅定的心;了知解脱的心为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心为心,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心为心,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心为心。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心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心』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心为心的方法。

法念处(dhammanupassana法随观念处)

甲.五盖(nivarana)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内心有贪欲的时候,比丘了知:『我的内心有贪欲。』内心没有贪欲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没有贪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贪欲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贪欲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贪欲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内心有瞋恚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有瞋恚。』内心没有瞋恚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没有瞋恚。』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恚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瞋恚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瞋恚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内心有昏沉与睡眠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有昏沉与睡眠。』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没有昏沉与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昏沉与睡眠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昏沉与睡眠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内心有掉举与后悔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有掉举与后悔。』内心没有掉举与后悔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没有掉举与后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举与后悔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掉举与后悔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掉举与后悔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内心有怀疑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有怀疑。』内心没有怀疑的时候,他了知:『我的内心没有怀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怀疑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怀疑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怀疑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乙.五蕴(khanadha)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蕴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息灭;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息灭;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的息灭;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息灭;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息灭。』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丙.十二处(ayatana)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内六处与外六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内六处与外六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縳,了知尚未生起的结縳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縳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縳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他了知耳根,了知声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縳,了知尚未生起的结縳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縳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縳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他了知鼻根,了知香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縳,了知尚未生起的结縳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縳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縳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他了知舌根,了知味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縳,了知尚未生起的结縳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縳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縳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他了知身根,了知触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縳,了知尚未生起的结縳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縳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縳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他了知意根,了知法尘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结縳,了知尚未生起的结縳如何生起,了知已经生起的结縳如何被灭除,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縳未来将不会再生起。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丁.七觉支(bojjhavga)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念觉支存在比丘的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存在我的内心。』念觉支不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不存在我的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念处支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修习与圆满已经生起的念觉支。

择法觉支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存在我的内心。』择法觉支不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不存在我的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择法处支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修习与圆满已经生起的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存在我的内心。』精进觉支不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不存在我的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进处支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修习与圆满已经生起的精进觉支。

喜觉支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存在我的内心。』喜觉支不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不存在我的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处支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修习与圆满已经生起的喜觉支。

轻安觉支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存在我的内心。』轻安觉支不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不存在我的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轻安处支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修习与圆满已经生起的轻安觉支。

定觉支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存在我的内心。』定觉支不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不存在我的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处支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修习与圆满已经生起的定觉支。

舍觉支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舍觉支存在我的内心。』舍觉支不存在他的内心时,他了知:『舍觉支不存在我的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舍处支如何在他的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修习与圆满已经生起的舍觉支。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戊.四圣谛(sacca)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四圣谛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如实地了知:『这是苦。』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原因。』如实地了知:『这是苦的息灭。』如实地了知:『这是导致苦息灭的修行方法。』

一、苦谛(dukkhasacca)

诸比丘,何谓苦圣谛?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单地说,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什么是生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诞生、产生、入胎、转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丘,那称为生。

诸比丘,什么是老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苍白、皮肤变皱、随着年龄而缩小、诸根衰败,诸比丘,那称为老。

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死亡、逝世、解体、消失、临死、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毁坏,诸比丘,那称为死。

诸比丘,什么是愁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忧愁、悲伤、苦恼、内在的哀伤、内在的悲痛,诸比丘,那称为愁。

诸比丘,什么是悲呢?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声悲叹、高声哀呼,诸比丘,那称为悲。

诸比丘,什么是苦呢?任何身体的痛苦感受、身体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苦。

诸比丘,什么是忧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心理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忧。

诸比丘,什么是恼?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忧恼、大忧恼,以及由于忧恼、大忧恼而感受到的苦痛,诸比丘,那称为恼。

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害意者,与这些人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怨憎会苦。

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想要的、喜爱的、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怀善意者、心怀好意者、心怀安慰意者、心怀安稳意者、母亲、父亲、兄弟、姐妹、年少的亲族、朋友、同事或血亲,然后丧失了与这些人的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爱别离苦。

诸比丘,什么是求不得苦呢?诸比丘,遭受到生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到生,希望我不要投生!』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遭受到老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到老,希望我不要变老!』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遭受到病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到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遭受到死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到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遭受到愁、悲、苦、忧、恼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要遭受到愁、悲、苦、忧、恼,希望我不要有愁、悲、苦、忧、恼!』然而,此事无法借着愿望而达成,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简单地说,五取蕴是苦是那些呢?它们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简单地说,这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这称为苦圣谛

二、集谛(samudaysacca)

诸比丘,何谓苦集圣谛?

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非有爱。

诸比丘,爱欲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呢?

无论在世间的任何角落,有可爱与可喜之物的地方,爱欲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

在世间,什么是可爱与可喜的呢?在世间,眼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根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尘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眼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识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眼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眼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耳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鼻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舌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身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意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想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爱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寻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在世间,色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声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香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味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触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在世间,法伺是可爱与可喜的,爱欲就在这里生起与建立。

诸比丘,这称为苦集圣谛。

三、灭谛(nirodhasacca)

诸比丘,何谓苦灭圣谛?

那就是此爱欲的完全消逝无余、舍离与弃除,从爱欲解脱、不执着。然而,诸比丘,如何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呢?

无论在世间的任何角落,有可爱与可喜之物的地方,就在那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什么是可爱与可喜的呢?在世间,眼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根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尘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眼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识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眼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触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眼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耳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鼻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舌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身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意触生受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想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故思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爱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寻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在世间,色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声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香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味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触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在世间,法伺是可爱与可喜的,就在这里舍弃爱欲、灭除爱欲。

诸比丘,这称为苦灭圣谛。

四、道谛(maggasacca)

诸比丘,何谓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那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什么是正见呢?诸比丘,正见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导致苦灭之道的智慧。诸比丘,这称为正见。

诸比丘,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瞋思惟、无害思惟,诸比丘,这称为正思惟。

诸比丘,什么是正语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诸比丘,这称为正语。

诸比丘,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诸比丘,这称为正业。

诸比丘,什么是正命呢?在此,诸比丘,圣弟子舍离邪命,而以正当的方法谋生,诸比丘,这称为正命。

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呢?在此,诸比丘,比丘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其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其心、努力降伏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其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愿、勤奋、激发精进、策励其心、努力使已经生起的善法持续、不衰退、增长、广大、成就圆满。诸比丘,这称为正精进。

诸比丘,什么是正念呢?在此,诸比丘,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受为受,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心为心,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他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法为法,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诸比丘,这称为正念。

诸比丘,什么是正定呢?在此,诸比丘,比丘远离爱欲,远离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具有寻、伺,以及由远离所生之喜、乐的初禅。平息了寻、伺之后,借着获得内在的清净与一心,他进入并安住于没有寻、伺,但具有由定所生之喜、乐的第二禅。舍离了喜之后,他保持舍心,正念与正知,如此,他感受到身体的快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此快乐是安住于舍心与正念者所感受的。』他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由于舍离了苦与乐,以及先前灭除了喜与忧,他进入并安住于不苦不乐,以及借着舍与正念而净化的第四禅。诸比丘,这称为正定。

诸比丘,这称为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这样的正念只达到智慧与正念所需要的程度。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一切。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修行念处的成果(satipatthanabhavananisamso)

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年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七年,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六年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六年,诸比丘……

不用说五年,诸比丘……

不用说四年,诸比丘……

不用说三年,诸比丘……

不用说二年,诸比丘……

不用说一年,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个月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证得阿那含果。

不用说七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六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五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四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三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二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一个月,诸比丘……

不用说半个月,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处七天的人,可望得到两种成果之一:今生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若还有烦恼未尽的话,证得阿那含果。

这就是为什么说:『诸比丘,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证涅槃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世尊如此开示之后,诸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愉悦与欢喜。

 


{返回 中部选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20 除妄念经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135 小业分别经
 54 哺多利经
 52 八城经
 59 多受经
 60 无戏论经
 10 念处经
 121 小空经
 62 教诫罗睺罗大经
 64 摩罗迦大经
 53 有学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作者简介 目次[栏目:雪谦·冉江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