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一)初行者不宜一味排斥禅定逆缘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70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一)初行者不宜一味排斥禅定逆缘

  从总的角度来说,我们把禅定分为安住分和清净分两种。安住分仅仅安住在无念之状态,称之为寂止,胜观是清净分。

  我们平常可能认为自己的修行非常清明,因为当时并不像闷厥昏睡状态般什么都不知道,而有一些明了,因此就把它称之为出世间禅定。但这个还需要细致一点。

  从逆缘的角度,我们需要认识什么为八识。对刚开始入门修学寂止的弟子而言,从观察修的角度认识一些八识的境界非常好,但在安住的过程中,暂时不需要作辨别,因为我们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即便有一些顺缘,还是掺杂很多逆缘的成分。这时若把这种禅定搁置一旁,去寻求顺缘的禅定,恐怕会对自己的禅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已经修完窍诀法,自认为出世间禅定还不错的弟子们,当然可以作一些辨别,这也是我们这个传承修法的特点。出世间禅定不是靠导师来讲的,而是靠自己修行来证的。在修的过程中,了解逆缘方面的境界,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赤裸出世间禅定非常重要。否则顺缘、逆缘掺杂在一起,即便临时感觉自己的禅定好像和书上讲解的一样,也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刚开始修寂止的弟子尽可能不做辨别呢?因为逆缘虽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却是我们修行进步的台阶。除非是上等根机,像禅宗惠能大师及很多历代高僧大德般,他们不需要过程,直指心的本性即能开悟。但要记住,我们是次第根机,修学过程中前面的见解虽然不了义,但若不从它开始入手,不会达到更高的境界。如同一个小孩子般,在不能站立行走之前,必须爬行,如果认为爬行不是人走路的姿势而强迫小孩子站起来行走,恐怕他不仅不能走,还会受伤。我们修学禅定也同样一个道理。寂止可能掺杂世间禅定,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却是我们修行过程中的一个台阶。由于我们多方面条件还不成熟,不能直达终点站,所以需要中间的驿站。如果能这样去理解,我相信前面的这些禅定,永远不会成为障碍。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讲解过这样一个公案。往昔藏地有一位声名显赫的高僧大德,很多弟子慕名前来依止。这位导师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并不讲解修行过程,要求弟子必须证悟他的见解。由于弟子根机等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原因,悟证心的本性是很困难的。弟子们每次到他面前汇报见解,他都直接否定,让他们回去再修,但对于如何修行的方便,却不讲解,所以弟子们虽然修了很长时间,却不得要领,证悟不了上师般的见解。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在刚开始入门期间,见解还没有达到出世间禅定,有时候非常像第八识、前五根识,或者是第六识、第七识之境界,这时如果把这些搁置一旁,去寻找更高的见解,或者依词句去掩盖见解,即便临时感觉很好,但仍在伺察意禅定之中。因此,初行者不能一概排斥世间禅定,而应依殊胜方便从世间禅定中超越。懂得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十九)努力创造平静修法的增上缘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二)阿赖耶识之状态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十三)修行地处不清净可能导致懈怠、散乱
 圣者言教 第一课(十二)略释前行仪轨与观想
 圣者言教 第一课(二十)应将闻思纳入实修之中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十九)前行的本体是正行修好前行是成就的关键..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十三)观想与上师无二时净观的重要性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十八)引业与满业
 圣者言教 第三课(二十二)内心快乐是健康长寿的良方
 圣者言教 第四课(十九)行持孝道就是真正的修行
 圣者言教 第四课(十四)了脱生死才是真正的成功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八)纵使千百劫 所造业不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宝积经文殊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一[栏目:所依经典·显]
 人死之后,如冰归水[栏目:拈花说禅]
 人间佛教的经证 善护口过[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心作心是[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学禅有什么好处?[栏目:禅修·初学者问答]
 怀海~沩山牛[栏目:禅诗三百首]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六、明一切心心所具三种所[栏目:韩镜清教授]
 举起与放下(张永祥)[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六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大威怒乌刍涩么仪轨经[栏目:秽迹金刚·所依经典]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