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可敬的友谊
 
{返回 约翰·布列特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43
可敬的友谊
Admirable friendship
kalyanamittata
[编者] 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定义
        “何谓可敬的友谊[善知识,善友]是什么意思?有此情形,一位家主,无论住在哪个村镇,去亲近戒德高严的家主或者家主之子,长幼不拘。与他们谈话,邀他们讨论。他效仿[对业力原理]信念圆满者、也达到信念圆满,效仿戒德圆满者、也达到戒德圆满,效仿布施圆满者、也达到布施圆满,效仿明辨圆满者、也达到明辨圆满。此谓可敬的友谊。”
 
——AN VIII 54 (增支部)
 
 
--------------------------------------------------------------------------------
 
 
培养善巧素质之因
        “有关外在因素,对一位正在训练中、尚未证得心的目标、继续追求解脱束缚这个殊胜安宁的比丘,我未见任何其它一因素,作用之大,如善知识。一位比丘与善知识亲近,得以弃绝不善巧素质、培养善巧素质。”  
 
——Iti 17 (如是语)
 
 
--------------------------------------------------------------------------------
 
 
仔细选择同伴
        “此为耗尽财富的四种方式:  堕落于性事、堕落于饮酒、堕落于赌博、与恶人作朋友、伙伴、同伴。 正如一座有四个入口、四个出口的大储水池,有人 关闭入口、打开出口、又无天降阵雨,池水只会耗尽,不会上升。同样,此为耗尽财富的四种方式: 堕落于性事、堕落于饮酒、堕落于赌博、与恶人作朋友、伙伴、同伴。”
 
——AN VIII54(增支部)
 
 
--------------------------------------------------------------------------------
 
 
觉醒的先决资粮
        “其他教派的游方者若问你:‘朋友,何为菩提道品[觉醒之翼,三十七菩提分]的资粮?’ 你应答:‘有此情形,一位比丘有善知识作朋友、伙伴与同志: 这便是培养菩提道品的首要资粮。’”
 
——AN XI.1(增支部)
 
 
--------------------------------------------------------------------------------
 
 
圣道修行的全部
 
 
        阿难尊者坐在一旁时,对世尊说,“世尊,有可敬的友谊、可敬的同伴、可敬的同道,这是圣道修行的一半。”
        “不要那么说,阿难,不要那么说。实际上,有可敬的友谊、可敬的同伴、可敬的同道,这是圣道修行的全部。当一位比丘有可敬的人们作朋友、同伴、同志时,他有指望发展与修习八圣道。
        “那么,当一位比丘有可敬的人们作朋友、同伴、同志时,他如何发展与修习八圣道?有此情形,一位比丘藉隐居、藉无欲、藉止息、达到舍弃、培养了 正见。他依靠居、依靠无欲、依靠止息、达到出离、培养了 正志……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一位比丘有可敬的人们作朋友、同伴、同志,便是这样发展与修习八圣道。”
 
        “以这般推理,人们可以了解,有可敬的友谊、可敬的同伴、可敬的同道,如何是修行生活的全部。人们是依靠我,把我当成可敬的朋友,本来走向重生、才从重生中解脱,本来走向衰老、才从衰老中解脱,本来走向死亡、才从从死亡中解脱,本来走向忧、哀、痛、悲、惨,才从忧、哀、痛、悲、惨中 解脱。以这般推理,人们可以了解,有可敬的友谊、可敬的同伴、可敬的同道,是圣道修行的全部。”
 
——SN XLV 2 (相应部)
 
 
--------------------------------------------------------------------------------
 
 
可敬友谊的益处
        “弥吉耶,当一位比丘与可敬的人们作朋友、同伴、同事时,他有指望有戒德,循照波罗提木叉经[戒律]约束自己、行为与活动上尽善持守,受戒后视细小过失为危险,训练自己。
        “当一位比丘与可敬的人们作朋友、伙伴、同事时,他有指望在听讲时,易得、易悟、无碍; 在谈话时,讲真正清醒、有利于扩展觉知之事,即谈论谦卑、满足、退隐、无纠缠、勤奋、戒德、定力、明辨、解脱、解脱的知与见。
        “当一位比丘与可敬的人们作朋友、伙伴、同事时,他有指望勤奋精进、弃绝不善巧心理素质、培养善巧心理素质。他稳步、踏实地努力,培养善巧心态时不逃避责任。
        “当一位比丘与可敬的人们作朋友、伙伴、同事时,他有指望作明辨、有明辨生灭的能力——尊贵、透彻、趋向苦的正确止息。”
 
——Ud IV.1 (自说经)
 
 
--------------------------------------------------------------------------------
 
 
佛法导师的素质
        “阿难,向他人传法不易。法只能由一位五种素质兼备者来传。 哪五种?
        “[1]传法时应这样想:‘我要一步一步讲。’
        “[2]传法时应这样想:‘我要讲解[因果]顺序。’
        “[3]传法时应这样想:‘我要出于同情心而讲。’
        “[4]传法时应这样想:‘我不为了物质报酬而讲。’
        “[5]传法时应这样想:‘我讲时不轻视自己与他人。’
        “阿难,向他人传法不易。 法只能由一位五种素质兼备者来传。”
 
——ANV.159(增支部)
 
 
--------------------------------------------------------------------------------
 
 
与智者为伴
 
见圣者善,
        伴圣者常乐。
常避愚人,
        悦意常在。
 
伴愚人者,
        长久悲伤。
与愚人结交之痛,
        如仇敌共居。
与觉者相伴之乐,
        如亲族团圆。
 
以此:
开悟者——
        明辨、多闻、
        持恒、尽责、尊贵、
        智慧、正直,
——这样的人,
        要如月随星一般
        跟随他。
 
——Dhp206(法句经)  
 
 
--------------------------------------------------------------------------------
 
 
永不与恶人为伴
 
我眼盲了,
        双目已毁。
我踯躅于
        荒野小径。
即便爬行,
        我将继续。
但我不与
        恶伴同行。
 
——Thag95(长老偈)
 

{返回 约翰·布列特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2.正志
下一篇:【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业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戒德) 八圣道 3.正语..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
 贩卖佛法书籍有错吗?免费赠送佛书有什么大不了的重要性?
 怎样给孩子讲解佛法?
 【法】第三篇 天界
 【法】第一篇 布施
 【法】第三篇 天界-三十一个生存空间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戒德) 八圣道 4.正业..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奢摩他) 八圣道 8.正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行要真修[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七)[栏目:杂阿含经]
 不要错过受五戒的机会 Dont miss the chance to receive the fiv..[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颜色[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解脱之门 三、仪轨类[栏目:解脱之门]
 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禅宗思想渊源 第五章 《维摩经》与禅宗思想[栏目:吴言生·禅学三书]
 杂宝藏经白话 罗睺罗因缘第百十七[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佛在哪里(蒋谱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人间佛教之实践[栏目:人间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