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二)方便与智慧不可偏颇
虽然有时候站在共同的立场之中,导师会讲解方便的重要性,站在不共同立场之中又讲解智慧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修学过程中是着重于方便还是着重于智慧,则需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自己的见解来定。若将自己的根机搁置一旁,一味追逐最深奥殊胜的法,对自己成办解脱而言,恐怕并没有很大的意义。
从普贤王如来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之间,历代传承祖师所传讲的一切法都可以分为三种传承方式: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弟子与导师之间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弟子即能成办解脱,就是心印传承。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听法者即能开悟,称之为表示传承。这两者讲经不要口,也不需要用文字来诠释见解,但要记住,虽然这样的传法很殊胜,但自己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传法,还要先观待一下自己的根机。若根机与法不相应,这样的传法方式即便有多么殊胜,对你而言,恐怕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前行教言,因为我们的人生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试验品。如果在做试验品期间,无常就降临在我们身边,恐怕今生想要成办解脱的心愿就难以实现了。所以,为了实现即生解脱这个心愿,在自己平常修学的过程中要时时铭记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无论做什么,修什么,都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虽然我们现前所传讲的圣者言教 好像是在着重讲解方便,但其中还是会讲解一些智慧,因为现前我们都是以实修为主而成办解脱者,但在实际修学过程中,方便与智慧都不可轻视。例如你现前无论是依小乘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抉择的见解,还是依大乘教法缘起性空推理出来的见解,总之在文字上对空性都有所认识。即便你对这些空性智慧有多么认识,但在实修中如果没有按照次第修学,恐怕这些空性见解对你起不了切实之作用。例如当你在面对贪嗔痴烦恼时,恐怕空性对你而言就是一个名词,它对治不了任何烦恼。
再举个例子。在座的大部分弟子都已经听了成熟口诀法,知道按照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的传承,可以将整个修法过程总分为三个阶段——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和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其中前行破除心房讲解寻觅心之过患,就是“破人我”,这时知道我是不存在的。但 “我”若不存在,为何在现实生活中又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嗔恨心呢?为什么即便在梦中还是会对好的景色产生贪心,对不悦意的景色产生嗔心呢?既然“我”不存在,为何自己还有这么多烦恼?因此,我们所谓的空性,“我”不存在,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实际上自己的心相续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空性。同样一个道理,很多般若经典上也都会讲解,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者心无形无相等。若真如此,为何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因贪嗔痴而产生的执著烦恼呢?既然一切如梦境般虚幻不实,为何内心还是会随顺梦境而飘动呢?这些都充分说明,在我们的观修过程中,只是走了一个过程。这样的修学对于成办解脱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平常的修学过程中,一定要一步一步修学为妙。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在。如今我们求学佛法的时间已经不算短了,从某种角度而言,无论是内心还是外相之上,都应该有一定的改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恐怕我们的见解也还是那么回事。虽然我们都认为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内心却时时都在随顺习气烦恼而飘动。习气让你快乐你就快乐,习气让你痛苦你就痛苦。为什么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不自在呢?就是因为修行还没有到位。
我想,即便往昔你已经修过决断心之根本或寻觅心之过患,如今在修学过程中,还是需要返回到初次修法时的状态,认真修学止观交修——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精通一切教理,另一方面是为了不令自己的见解堕入断空之中。也就是说,在通常修学的过程中,方便与智慧都不可轻视,是运用剖析调伏妄念还是直视调伏妄念,需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但前面的方便决不能轻视。在重视方便的同时,也必须契合智慧。
以上我们已经站在闻法者和讲法者的立场上,讲解了我们平常所从事的一切善法都应该契合六度波罗蜜。六度中的般若波罗蜜即为智慧,也就是说,一切善行必须配同智慧。若没有智慧,没有对空性的认识,则无法树立般若波罗蜜,因此智慧当然重要。但还要记住的是,方便与智慧两者并肩修学更重要。因为初次修法时,虽然达不到了义便智双运,但是也应尽可能运用便智双运,在不了义的前提下创造更高的境界。所以在修学的过程之中,方便与智慧都不能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