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觉者之言 第二谛 苦之集圣谛
 
{返回 三界智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2
第二谛 苦之集圣谛
  什么是苦之起源的神圣真理呢?
  苦之起源的神圣真理就是渴爱,它能导致再生,并且与欢娱与强烈的欲望有密切的关系,而到处去寻欢作乐。
三爱
  渴爱有三,就是:
  欲爱(kāma-ta?hā)、有爱(bhava-ta?hā)及无有爱(vibhava-ta?hā)。
  ‘欲爱’是想要五种感官的享受。
  ‘有爱’是想要继续生存或永生,特别是指那些活在优秀物质世界(色界天rūpa-bhava)和无物质世界(无色界天arūpa-bhava)的高上世间里的众生。这与“有见的信仰”有关系,即相信个人的身体是一个实际存在但永恒不朽的自我实质。
  ‘无有爱’(直译是欲求不存在vibhava-ta?hā)是‘消失的信仰’所造成的(vibhava-或uccheda-di??hi);例如:虚幻的物质概念即死后就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它的信仰是在死亡之前及死亡之后的情况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
爱(渴望)的开端
  这些爱是从哪里生起的呢?它又是在哪里扎根的呢?
  只要世间那个地方有给人快感和逸乐的东西,爱就从那里生起,并在那里扎根。
  例如: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有给人快感和逸乐的东西,爱就从那里生起,并在那里扎根。
  这即称为苦之起源的神圣真理。
《长部》22
诸法的缘起
  当眼看到色,耳听见声,鼻嗅到香,舌尝到味,身觉得触,意想到法时,如果那个色、声、香、味、触、法是合意的,他就依恋;若是不合意的,他就反感。
  因此,当一个人产生任何的感觉(vedanā)——苦、乐或不苦不乐时,如果他接受它,并且热爱而执著它,当时,就生起贪欲。贪欲于感觉就是取(upādāna)。由于‘取’而缘起‘有’,由于‘有’(bhava在此是kamma-bhava业的过程)而缘起‘生’(jāti),由于‘生’而缘起老、死、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因此,整个苦蕴就呈现了。
《中部》38
  前一段文已提到过的十二因缘(pa?icca-samuppāda)的程序中的一些环节,也可以当作是第二圣谛的彻底解析。
现今的业报
  确实,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为此,王斗王,贵族斗贵族,学者斗学者,平民斗平民,母子相斗,父子相斗,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争斗,乃至朋友之间也在相斗。
  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乃至要以拳、棍或武器来打打杀杀,所以才会有丧亡或致命的痛苦。
  还有,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为此破户、偷盗、抢劫、掠夺、路劫及诱奸人妻。过后,被国王逮捕,用种种的刑罚来处罚他们,所以就有了丧亡或致命的痛苦。
  这即是情欲所带来的苦难。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完全依赖于情欲,所以今生就累积了一大堆的痛苦。
未来的业报
  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情欲亦导致人们造身语意恶业,由于造身、语、意恶业,命终后,转世到恶界、苦途或堕地狱。
  这即是情欲所带来的苦难。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完全依赖于情欲,未来就累积了一大堆的痛苦。
《中部》13
  不论在虚空或海洋,或到山涧中去躲避;
  世间上难寻得一处,能让人摆脱诸恶业
《法句经》127
意念就是业
  我说:意念(cetanā)就是业。先有了意念,后才由身、语、意去行动。
  业(kamma)有导致出生于地狱、畜生、凶神、饿鬼、人以及天界之业。
  业报(vipāka)有三,就是:现眼报、来生报或未来世报。
《增支部》VI,63
业的继承者
  一切众生是他们自己的业(kamma梵文karma)的主人,是他们自己的业的继承人,他们因业而生,为业所缚,业是他们自己的依归。
  他们所造的业,不管善恶,他们都得承受。
《增支部》X,206
  不管是现今、来生或未来世众生出生在什么地方,他们的业将在那儿成熟;而当任何业成熟时,他们都得承受那些业的报应。
《增支部》,33
  终有一天,大海洋会干涸,大地也会被火所烧毁而消灭无踪。但是,那些受无明所覆盖,陷入渴爱的圈套,皆匆匆忙忙地在苦海中轮回的众生之痛苦,却是没有止境的。
《相应部》XXII,99
  无论如何,爱(ta?hā),不只是造恶业的因缘,同时也为今生与来生制造一切的不幸和痛苦;而且哪里有爱,那里就会基于爱而产生妒忌、忿怒,仇恨及很多能制造不幸和痛苦的恶业。而这些自私、肯定生命的欲望和行为,以及在今生或来生所制造的种种痛苦,甚至所有由五蕴组成的生命现象——一切终究是基于盲目和无明(avijjā)。

  第二圣谛也可以解析自然界形式上不公正的原因,它的教导是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呈现不是没有理由或原因的,那不只是我们潜在的脾性,而是我们的整个命运,即一切的幸福及痛苦,都是某个原因(业kamma)的结果,而其结果的某部分可在今生探索,另一些部分则可以从前世追究。这些原因皆为肯定生存的欲望而由身、语、意的行为所产生。这三种业决定一切生物的性格及命运。业,正确地解释为那些好和坏的意念(kusala-akusala-cetanā)以及转世。存在或更贴切的称之为‘再生的过程’(bhava),包括了既活跃和具备因缘的‘业力过程’(kamma-bhava),及其结果,即‘转世的过程’(upapatti-bhava)。
  在此,当我们考虑到业时,别忘了存在中无我 (anattatā)的本性。比如,暴风吹过海,并不是同一个海浪在海上推进,而是一大浪不同的水组合在起伏。同样的,我们应明白其实并没有真正自我的实质在轮回的海洋中推进,那只是生命浪潮,依据它们的本性及活动(善恶),在这里把它们显现为人,在那里则显现为动物,在其他地方显现为隐形生物。
  再一次,要在这里明确地强调,‘业’这个专门名词只是针对上述各种行为而言,并非表示或包括其结果。
  

{返回 三界智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觉者之言 第三谛 苦之灭圣谛
下一篇:觉者之言 第一谛 苦圣谛
 觉者之言 第三谛 苦之灭圣谛
 觉者之言 第四谛 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觉者之言 第六道支 正精进
 觉者之言 第五道支 正命
 觉者之言 第一道支 正见
 业与轮回
 觉者之言 第二谛 苦之集圣谛
 觉者之言 第三道支 正语
 觉者之言 第四道支 正业
 觉者之言 目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准提净业卷之二(谢于教)[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修止观瑜伽无等上师言教(俄果仁波切)[栏目:其它善知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般舟法则的殊胜缘起[栏目:慈法法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七[栏目:海仁法师]
 踏上心灵幽静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暗夜与再生 各种禅定状态[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菩萨自作加行如理布施及其果报(益西彭措堪布)[栏目:布施]
 沉某风流的下场[栏目:戒邪淫文集]
 一五 诃罗第雅鹿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