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法轮--四圣谛与八正道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80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 四圣谛与八正道
 
初转*轮
  依据佛教各种经典与律典[1]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解脱成佛后,首先想到要将他的证悟解脱内容,与从前教导他深禅定的两位老师分享。然而,这两位老师都已经过世了。继而想到当初和他一起离开王宫,陪伴他出家修行的五位臣子,感念他们六年来一路相伴相随的协助,此时,他们五位,都还在当时迦尸国波罗[木+奈]的鹿野园中,修那些与解脱不相干的苦行。于是,就从当时摩竭陀国境内,尼连禅河河畔的菩提伽耶地方,动身前往迦尸国的首都波罗[木+奈],打算教导这五位昔日的修行伙伴。在前往波罗[木+奈]的途中,遇到了一位名叫优陀(或作优陀耶、优婆耆婆、优毗迦、优波迦)的婆罗门修行者(梵志),佛陀曾告诉这位修行者说,他已「诸爱尽解脱」,「自觉无上觉」[2],然而,这位名叫优陀的修行者,并不为所动,没有继续请教佛陀解脱之道的意思,错失了成为第一位听闻佛法者的机会。
  远远地看见佛陀走过来了,这五位昔日的修行伙伴,相约不要以礼相待,因为在苦行者的眼中,放弃了苦行的人,无异是退堕了而不值得尊敬的。然而,抵挡不过佛陀的「极妙威德」,他们个个争相服伺佛陀。佛陀就在鹿野园中,为他们初转*轮,教说解脱之道,开启了佛法流传人间之端。
  佛陀初转*轮的内容,有些经典说是「四圣谛」[3],有些说是离苦乐两边的「八正道」[4],有些则说,先是说了「八正道」,继而说了「四圣谛」[5]。不论是四圣谛,亦或是八正道,都是依于缘起法理则开展的修行方法。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是原则性的大架构,而八正道则是四圣谛中,道谛(方法)的实践细则,两者有着高度的关连性。如果从五位比丘当时还在修苦行的背景来看,佛陀先为他们说应当离苦、乐两边的中道 -- 八正道,然后再教导他们四圣谛的修行次第,这样的可能性,应该是很高的。
四圣谛
  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如果以医生治病为例,就是先诊断病情,知道生的是什么病,继而找出发病的根源,下药治疗,然后痊愈的过程,所以,经中也比喻佛陀是大医王[6]。如果换成现代产业品管圈的习惯用语来解读,就是发现问题之所在、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问题解决。这是一个用来解决问题的合理步骤,今天的产业界,将它拿来作为解决生产线,或者服务流程上的问题,以降低产品的不良率。然而,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初转*轮时,就已经以这样的道理来教导五比丘了,不同的是,佛陀将它用在人生问题的解决上,而今天的产业界,却只将它用在非人生问题的生产线或服务流程上,说来是蛮可惜的。事实上,四圣谛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很好程序架构,它可以适用于各方面问题的解决上,尊者舍利弗曾经说,四圣谛广摄了一切善法[7],是一切善法中的第一善法,似乎可以做这样的解读。不过,佛陀教说四圣谛,所关切的主要对象,还是在有情身心作用的「世间」上,一切善法,自然也是指有益于身心问题(烦恼)的解决来说的。
一切皆从苦谈起
  佛陀初转*轮,为什么要从苦谈起?从乐谈起不符合多数人的期求吗?人生只有苦可以谈吗?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多谈人生的苦,只强调人生的阴暗面,而指责这是过于消极的人生观,是失败者的宗教。即使对佛教有好感的人,也不禁要问:人生真的是苦吗?佛陀不也到处说有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吗?是的,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确实也能常常经验到欢乐,然而,佛陀却以无常变化的缘故,而说所有的感受,终将是苦[8]。为什么无常变化,就会是苦呢?这是因为我们常常爱恋、执着我们所喜欢的,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了,我们所喜欢的变化消失了,苦的感觉马上就跟着升起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会说,当爱升起时,苦就跟着来了[9]的道理。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来看,情爱的人生,真的是充满着苦啊!而这苦的真相,对一味地追求欢乐,只想不断地以新的欢乐,来赶走痛苦的人,是多么的难以理解,也不会愿意去面对的啊!不能体认人生中的苦,这样的人,终究不会知道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只能浑浑噩噩地在苦乐两边摆荡[10],又如何能谈问题的彻底解决呢?
人生八苦
  人生有哪些苦呢?经中说,识入母胎,一期生命的形成是苦,因为从此有生理与心理的不满足[11];衰老是一种苦,生理和心理上机能的老化,常常带来痛苦;生病是苦,身体不舒服,心里也郁闷的苦;死亡是苦,拥有多少的东西,临死难舍的苦;与自己所亲爱的人别离是苦;不得不与自己厌恶的人打交道是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苦;总括来说,执着于情爱的身心就是苦[12]。除了在娘胎时的苦,多数人都已不复记忆外,其它的几种苦,只要稍为留意,我们都不难在日常生活中,亲自体验。
大师唯说调伏欲贪
  人生的这些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只有把苦的根本原因找出来,才能将苦彻底地解决,就如同医生治病一样。导致我们烦恼痛苦的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贪爱[13]!「爱别离、怨憎会」,很明显的都是因为贪爱[14],求不得苦,是欲求的不得满足,当然也是因为贪爱。总括所有苦的五蕴身心,其成因(集)也是贪爱[15],就是「生苦」,也是因为「识」的贪爱攀缘,才会有生理与心理的成长完成,就像种子(识)需要水分(贪爱)的滋润,才能从泥土中(色、受、想、行等四个识所安住的地方)发芽成长一样[16]。所以,佛陀会告诉竭昙聚落主说,所有的苦,都是根源于欲(爱),从欲而生,从欲而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17]。
  所以,在早期的经典中,我们常常看到佛陀离欲贪的教说,佛弟子也常以离欲贪的教导,来代表佛陀的教说。例如,当一些出家外道,询问罗陀比丘为什么要在沙门瞿昙处出家修行时,罗陀比丘的回答是:「我是为了五蕴身心离欲爱,以趣入解脱的缘故,来跟随如来修行的。」[18]结果外道出家们,听了以后很不高兴,大骂而去。罗陀比丘事后向佛陀报告了这件事,受到佛陀的肯定。另一个例子是,有一群恒河上游的西方比丘,来到恒河下游的东方参学。待参学告一段落,要回西方故乡前,来向佛陀辞行。佛陀告诉他们,应当也向尊者舍利弗辞行,因为尊者舍利弗「能令汝等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当时,西方多是雅利安人的天下,信仰婆罗门教的国度,所以,尊者舍利弗就告诉这些将要回西方国度的比丘说,您们回去后,故乡的那些王族、婆罗门族、长者、沙门们,一定会问您们,您们老师都为您们说什么法,教您们什么啊?您们就应当这样回答:「大师唯说调伏欲贪」,如果再问您们,在哪些地方调伏欲贪呢?您们应当这样回答:「大师唯说于彼色阴调伏欲贪,于受、想、行、识阴调伏欲贪,我大师如是说法。」[19]于五蕴调伏欲贪,显然是佛陀提纲挈领的教法,所以,尊者舍利弗会拿这个来当西方比丘的临行赠言,耳提面命一番。
  欲贪的另一面,就是瞋恚,瞋恚是欲求不得的反动。不论是欲贪还是瞋恚,其深邃处都是我见、执着,请参考〈佛陀之所以为佛陀〉一节。
八正道
  断除欲贪[20],彻底解决人生苦迫的方法,就是八圣道[21](八正道、八支圣道)了。八正道又称为中道,这是因为在佛陀那个时代的修行环境中,有主张应当以苦行为修行方法,以为修苦行可以成就解脱的,例如耆那教的教主尼揵子,就是这样主张的。也有以为纵欲欢乐,就是解脱的[23]。佛陀否定了这两种极端的修行方法,提出了恰当的、正确的方法,所以称之为中道。中道不是中庸之道,不是在苦乐两端求取平均,也不是在苦乐两端的摆荡中,求取平衡,而是远离,是彻底的超越苦乐两端。又,八正道是过去诸佛以来的常道,所以也称为「古仙人道」[24],表示了佛陀所发掘的八正道,是早已在那儿的圣道。另外,佛陀在疾病入灭前,教化了最后一位弟子须跋,就说:因为有八正道,才能有证果位的圣者[25],所以八正道是「圣者之道」。初转*轮时,为五比丘说了八正道(尊者憍陈如当场成就初果)[26],入灭前的最后说法,还是为最后的弟子说了八正道(尊者须跋因而成就解脱阿罗汉果)[27],展现了八正道在佛陀教导中的分量。
  八正道的内容,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每一支圣道的内容,都必须与四圣谛相应,才能成为趣向解脱的出世正道,否则也只能是世俗善道罢了[28]。什么是正见?世俗的正见,是建立了有善恶、贤圣的观念;出世间的正见,是建立了与四圣谛相应的观察、分别、抉择的能力。正志也译为正思惟,世俗的正志,是能思惟、觉了离欲、不瞋、不害[29]的善行;出世间正志,是与四圣谛相应,向于解脱,离于贪爱、离于我见的深刻思惟(伺)。正语及正业,正是「十善」中的「身三」(不杀、不盗、不邪淫)与「口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正命是合理、有节、有序的生活,尤其更重于合于佛法的经济生活:不以咒术、占卜为生,杜绝多欲、无厌足,过着简朴的生活。正方便又译为正精进,是坚持、勇猛的修学毅力,包含了「四正断」:对世俗善行与出世解脱行的开发、保持,对世俗恶行与不利于解脱行的断除、防范[30]。正念是明目觉察,忆念不失,念念分明不错乱,包括对自己肢体行为与生理情况(身)、心理感受(受)、念头与想法(心、法)清楚觉照的四念处[31],守护根门的六触律仪等[32]。正定是心离昏沉不明、掉举浮动,平静安住一处,不散、不乱[33],包含了能趣入解脱的「七依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等七种根本禅定,也包括近于初禅定力的近分定[34]。禅定力的深浅,与契入解脱的能力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只要借着禅定寂止、一心的共通特性,依经论的记载,在上述的任何一种禅定中,都可能得以发慧得解脱[35]。能发慧解脱的禅定,都是正定。依这个原则,古代论师认为非想非非想定的定力太深,不能引发观慧契入解脱[36],应当排除于正定之外。
正见为首(慧为栋梁)
  八正道中,正见、正志是有关思惟的,归类为「慧」,正语、正业、正命是有关行为的,归类为「戒」,正念、正定是有关心念锻炼的,归类为「定」。这样来看,八正道就是戒、定、慧的修道内容。正见的建立,是启动八正道正确修学的首要,经中以黎明前的曙光,来形容正见,并且说从正见而引发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最后从正定中,发解脱慧,趣入解脱。这是从闻慧的修学,引发戒、定的实践,然后完成慧的体证过程[37]。显然地,八正道中,从起始到完成,都以「慧」来贯穿,而这个「慧」,就是与四圣谛相应的慧,就像趣向解脱的出世间八正道,每一支圣道都与四圣谛相应一样。所以,经中会说「以慧为首」,就像一栋建筑物,以栋梁为首[38],为最重要一样。
八正道的整体性
  八正道中的每一支圣道,有着强烈的次第性,并且也有辗转增强的关连性,构成了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修道内容。例如,没有与四圣谛相应的正见,就没有离贪、瞋、痴;趣向解脱的正志(正思惟),缺少了正思惟深入巩固的正见,就容易像风中的烛火一样,也易于熄灭。而激发勇猛、精进修学的正方便,也是外靠亲近善知识的引导[39],内靠自己的正思惟[40]来达成。正语、正业、正命等的戒行清净,离不开正见的引导,正思惟的反省,以及正方便的坚持。清净的戒行,避免了人际关系上的纷纷扰扰,以及内心的后悔不安,成就了一个单纯安静的良好修定环境,然后从禅定的修学中,离欲贪(我执、我慢)而得解脱[41]。经中不也说:「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42]吗?这样,八正道分开解说来看是八支,而在修学实践上,则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
三转十二行相
  佛陀初转*轮,说到四圣谛时,各部经律都提到了「三转十二行相」。三转是指四圣谛「当知」、「当修」、「当证」的三次教说。「十二行相」是指每一次的教说(转),都举了「眼、智、明、觉」等四个不同层次的次第成就,合计三转共十二行相。其中,眼是比喻像从浑沌黑暗中,打开了智慧的视野,有恍然大悟的意思,智是比喻开了眼界后,继而看得更清楚,有了更果决的肯认,明是比喻照耀得更光明、更明亮,清清楚楚地,觉是成就了彻底的觉了[43]。这样,三转十二行相,表现了佛陀教说谆谆告诫的次第分明,也展现了佛法修学重于次第的性格。
 
注解 
[1]《中阿含二0四经》、《增一阿含二四品第五经》、《五分律》(大正二二‧一0四上)、《四分律》(大正二二‧七八七中)、《十律诵》(大正二三‧四四八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二三‧七一七上)等。 
[2]「我最上最胜,不着一切法。诸爱尽解脱,自觉谁称师!无等无有胜,自觉无上觉。如来天人师,普知成就力。」《中阿含第二0四经》 
[3]如《杂阿含第三七九经》即属于这一类:「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木+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4]如《中阿含第二0四经》即属于这一类:「我于尔时,即告彼曰: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 
[5]如《五分律》即属于这一类:「佛复告曰:世有二边,不应亲近。一者贪着爱欲,说欲无过。二者邪见苦形,无有道[迹]。舍此二边,便得中道,生眼、智、明、觉,向于泥洹。何谓中道?所谓八正: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为中道。复有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何谓苦圣谛?……」 
[6]「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杂阿含第三八九经》 
[7]「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中阿含第三0经》 
[8]「世尊!我于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杂阿含第四七三经》 
[9]「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中阿含第二一六经》 
[10]「得,我们被掴向一边;失,我们被掴向另一边。得,引起了爱,经由爱,我们沉溺于执取;失,导致失望的伤感、嚎哭和呻吟。」《启开真理的智慧》第二六页,佛使尊者着,黄国清译,大林精舍倡印。 
[11]「……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中阿含第三一经》 
[12]「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中阿含第三一经》 
[13]「云何苦集如实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实知。」《杂阿含第三四四经》
 「云何苦集谛?所谓受爱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贪着,是谓苦集谛。」《增一阿含二四品第五经》 
[14]「云何为二法?怨憎共会,此不可敬待,亦不足爱着,世人所捐弃;恩爱别离,不可敬待,亦不足爱着,世人所捐弃。……此二法由爱兴,由爱生,由爱成,由爱起。当学除其爱,不令使生。」《增一阿含二0品第一三经》 
[15]「尔时,世尊告罗陀曰:……何等为有身?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有身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于彼彼爱乐,是名有身集。」《杂阿含第一二三经》 
[16]「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杂阿含第三九经》 
[17]「聚落主!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苦生。」《杂阿含第九一三经》 
[18]「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罗陀答言:于色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于受、想、行、识欲、爱、喜,彼若尽,离欲、灭、寂没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杂阿含第一一九经》 
[19]「……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阎浮提人聪明利根,若剎利、若婆罗门、若长者、若沙门,必当问汝:汝彼大师云何说法?以何教教?汝当答言:大师唯说调伏欲贪,以此教教。当复问汝:于何法中调伏欲贪?当复答言:大师唯说于彼色阴调伏欲贪,于受、想、行、识阴调伏欲贪,我大师如是说法。……」《杂阿含第一0八经》 
[20]「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宁有道、有迹断此爱欲不?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杂阿含第七五二经》 
[21]「云何苦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杂阿含第三四四经》
 「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中阿含第三一经》 
[22]「时,无畏离车语尊者阿难:我师尼揵子,灭炽然法,清净超出,为诸弟子说如是道:宿命之业,行苦行故,悉能吐之。」《杂阿含第五六三经》 
[23]「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长阿含第二一经》 
[24]「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杂阿含第二八七经》 
[25]「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长阿含第二经》 
[26]「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杂阿含第三七九经》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证入初果者的展现。 
[27]「于是,须跋即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得如实智更不受有。时,夜未久,即成罗汉,是为如来最后弟子。」《长阿含第二经》 
[28]参阅《杂阿含第七八五经》。文长,此略。 
[29]依《杂阿含第七八五经》:「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再依《杂阿含第二七一经》:「谓三善觉:出要离欲觉,不瞋觉,不害觉。」 
[30]「何等为精进根?谓四正断。」《杂阿含第六五八经》
 「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杂阿含第六四七经》 
[31]「云何正念?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杂阿含第六二二经》 
[32]守护根门与六触律仪,在〈生活中的佛法〉一节讨论。 
[33]「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杂阿含第七八四经》 
[34]「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杂阿含第六四七经》
 「云何正定?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正定。」《中阿含第一八九经》
 「有漏、无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灭。」《发智论》(大正二六‧九三九中)
 「云何定觉支?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是我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法蕴足论》(大正二六‧四九三下) 
[35]「……得初禅成就游,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彼依此处观觉兴衰已,住彼必得漏尽。设住彼不得漏尽者,必当升进得止息处。云何升进得止息处?……得第二禅成就游,……无所有处成就游。……彼如是观此觉无常,观兴衰,观无欲,观灭,观断,观舍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中阿含第二0五经》,另《增支部第九集第三三、三六经》、《中部第五二经》亦同。 
[36]「如契经说:有七依定,我说依彼能尽诸漏:……或有生如是疑,非想非非想处既无圣道,若世尊弟子生彼处者,依何能尽诸漏,将无彼类不由圣道得阿罗汉耶!为令此疑得决定故,说彼依无所有处得阿罗汉果。」《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九二九中) 
[37]「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圣弟子心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脱圣弟子,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第七四八经》 
[38]「何等为慧根?谓四圣谛。此诸功德,皆以慧为首,譬如堂阁,栋为其首。」《杂阿含第六五八经》 
[39]「诸比丘!外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杂阿含第七七八经》 
[40]「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令灭,如说正思惟者。」《杂阿含第七七五经》 
[41]「是为,阿难!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中阿含第四二经》 
[42]《杂阿含第六二四经》 
[43]「此中眼者;谓法智忍,智者;谓诸法智,明者;谓诸类智忍,觉者;谓诸类智。复次,眼是观见义,智是决断义,明是照了义,觉是警察义。」《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四一一上)
 「彼生眼者为见故,生智者为决定故,生明者悬鉴故,生觉者觉了故。」《鞞婆沙论》(大正二八‧四八0下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二节 佛教经律论的成立
下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节 专注与觉察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一节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二节 缘起法下的三法印与空..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来藏说之初期圣典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三章 心性本净说之发展
 阿含字典(3)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四圣..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
 《中阿含》《说处经》
 阿含字典(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中阿含》(卷五)~A 一、等心经[栏目:界定法师]
 生命要觉醒[栏目:传喜法师]
 人类的堕落[栏目:雪漠]
 俱存品第八 出世间论[栏目:无碍解道·俱存品]
 桃花烟光[栏目:禅是一枝花]
 17、应该怎样听闻佛法?[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01 九华山志卷一(圣迹门)[栏目:05 九华山志]
 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七、关于三观[栏目:吴汝钧教授]
 即知清净,切勿忘却[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九乘差别略义 世间乘[栏目:汉土论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