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二节 佛教经律论的成立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93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二节 佛教经律论的成立
 
  释迦牟尼佛从前往鹿野园,为五比丘初转*轮开始,一直到在拘尸那国的娑罗园双树间入灭为止,一共教化了四十五年[1],在人间留下了他的言教与身教。佛陀的教说,透过佛弟子的辗转相传,以及经典、律典、论典等三藏的记录,得以突破时空隔阂的限制,将宝贵的佛法,长远地流传于人间。尤其是透过经、律、论三藏的教授、阅读与理解,使得原本已错失生于佛陀时代的人们,有机会得以听闻正法,受到佛法的滋润。由于有经、律、论三藏的流传,使得人间佛法的流传,历经二千多年而不坠。然而,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是如何成立的呢?我们对这三藏,又需要有怎样的基本认识呢?
佛世时经律的雏形
  佛陀只有说法,而没有著作。佛陀说法的内容,自己并没有记录,也没有指定某位或某些弟子做成记录。倒是有些弟子,很有可能将他们所听到的教说内容,整理背诵下来了,就像学生课堂内的笔记,以及课堂后的整理一样。例如,马胜比丘初见舍利弗时,所诵出的「缘起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推测佛陀在世时,就有佛弟子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记录,成为一类一类的,广为背诵流传,这可以看作是佛教经典的雏形[2]。为什么说是背诵记录呢?因为印度人当时的风气,是以背诵来表示恭敬慎重,所以,包括佛教在内的所有印度宗教与历史的记录,推测应该都只是背诵记录,而不是文字记录。佛教教义的文字化,大概要迟至西元前二、三世纪时,才见得到[3]。
  另一方面,佛陀在鹿野园初转*轮后,五位比丘都愿意跟随佛陀修学,于是,六人的僧团就成立了。随后,仰慕佛陀而加入僧团的比丘,一直在增加中。这期间,僧团维持了前十二年的清净无事,一直要到苏阵那(也译为须提那)比丘犯了淫戒,才开启了佛陀为僧团制订戒律(学处)之端[4]。此后,僧众中,陆续有一些成员,有不利于修行、不利于僧团和乐、不利于僧团整体形象的行为出现,使得佛陀所制订的戒律内容,逐渐地多了起来。这些戒律的内容,经过分类组织,就成为「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僧团在每隔十五天,通常是月初与月中的集会中,必须逐条唱诵(诵戒)的内容,称为布萨。逐条唱诵的作用,是在确认僧团成员的清净和乐[5]。这是佛陀在世时,律典的模样。所以,律典显然是僧团内共同知晓,具有约束性质的内容,与各自记录的经典雏形,情况略有不同。
第一次经律结集
  佛陀在八十岁那一年入灭了[6],由于僧团中,佛陀最倚重的目揵连、舍利弗两位尊者,都比佛陀早入灭[7],当时僧团中,就以大迦叶尊者,最受大众的尊崇,所以,大家还是要等他赶到拘尸那城来,主持佛陀的葬礼。就在大迦叶尊者赶来拘尸那城的途中,听到拔难陀比丘说:「佛陀生前,老是要我们应当这样做,不应当那样做;应当学这,不要学那,现在佛陀入灭了,大家可以脱离这种约束的苦了,随便我们想要怎样做,就怎样做,不会有人管了。」经中说,大迦叶尊者听了这样的论调后,「怅然不悦」[8],因而下定了召开结集会议的决心,希望藉由结集会议,将佛陀生前的教化,正确地留下纪录,让往后的佛弟子,有所依循,也有所约束,以免正法遭到窜改破坏[9]。从这个引发结集的事件来看,大迦叶尊者也许是更在意戒律的维护吧!
结集的程序
  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是大迦叶尊者,也是该次会议的主席。结集的时间,是在佛陀入灭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期[10],集会的地点,选在王舍城。传说,被选定参加会议的,有五百位阿罗汉,所以,也称为「王舍城」结集、五百结集。结集的程序,至少包含了「合诵」、「共同审定」、「编成次第」等三个阶段[11]。这是说,最早的佛教经典集录,佛弟子是透过众人集会审查来进行的。在集会中,佛弟子将他自己听到的教说,在大众中背诵出来,经参与会议的大众共同审定,确认确实是符合佛陀所说(法)、所制(律)的,然后再将之加以分类整理,组织编辑,以方便背诵流传。
第一次结集的内容
  第一次结集出来的内容,依各种可靠的文献显示,是「法」与「律」。法的部分,由担任佛陀侍者最久,被认为是闻法第一的阿难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内容并不限于佛陀的教说,也包含了有成就佛弟子的教说,以及佛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律的部分,则由被认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当时集出的内容,包括律与法,都称为「修多罗」,意译为「经」[12],这就是佛教最早的经典与律典的集出。第一次结集出来的原始内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还其原貌了,但也不是真的完全消失不见了,因为,在现存的经律典籍中,还包含有这一部分。律的部分,大约是相当于现存各种律典中的〈五波罗提木叉〉(戒经)。法的部分,大约是含在现存《杂阿含经》(《相应部》)的〈修多罗相应〉中。汉译的《杂阿含经》,经近代学者的努力整编,已经大致恢复了其原有的编辑顺序[13],这对第一次结集内容的了解,有很大的贡献。整编后的《杂阿含经》,其〈相应修多罗〉的内容,包含有:阴、入、因缘、谛、界、受、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支、圣道分、安那般那念、学、不坏净等十六相应。南传巴利语本的《相应部》,与汉译的《杂阿含经》相当,其〈相应修多罗〉的部分,除了〈学相应〉编入《增支部》外,其它的十五相应名称,都与《杂阿含经》相同,但组成各相应的经,则不完全相同。至于《杂阿含经》的其它两个部分:〈祇夜〉与〈记说〉,是继〈修多罗〉后编出的,但是不是在同一个结集会议的会期中集出,则难以断定。
不断的结集
  第一次五百位阿罗汉尊者的结集,是不是将佛陀四十五年来,对每一位佛弟子的教导,都没有遗漏地搜集完整了呢?从当时印度的交通情况,与资讯传递的客观现实判断,以及证诸往后历史的发展,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律的部分,因为是僧团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团体公约,似乎应该不会有所遗漏,也不会有争议才对,然而,事实上也没有这么理想。例如,在结集审查的会议中,阿难尊者诵出的佛陀临终遗言:「小小戒可舍」,就没有被采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佛陀当时病重,只有阿难尊者在佛陀身旁服侍,所以也只能交代阿难尊者了,其它参与结集会议的尊者,都不知道这件事。阿难尊者当时考量佛陀重病在身,也没有继续向佛陀问清楚,哪些是小小戒,以致被认同的程度不高,再加上大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间,个性与学风的不同,以及过往几次事件摩擦的嫌隙[14],结果就被否决了,使得结集出来的戒律,不分轻重,成为「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15]的刚性规定。这样的风格,好处是,可以保持最初结集的律制内容,使后代的佛弟子可以看到原貌。坏处是,对一些时过境迁的生活规定,失去调整适应的机制,往往造成后代佛弟子遵循的困扰。另外一个例子是,第一次结集终了时,才率领五百位比丘赶来的富楼那尊者,就当面向大迦叶尊者表示:「您们所结集的法与律,当然很好,但是,有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规定,是佛陀曾经允许我们的(也许与他们所住地方的环境有关),与您们结集的结果不同,我们不会接受。」[16]律的结集情形,是这样子的,由于刚性的性质已经确定,所以,往后律典不断传出的,多以新的诠释、解说、传说为主。
  法的结集情形,就不一样了。第一次结集时,只要是合于佛法的,是佛说的也好,佛弟子间的相互讨论也好,乃至于佛弟子对佛陀身、语、意展现的理解也好,都被接受是佛法,而记录下来。这样的广为搜集,成为往后法的结集模式。相对于律的强制性,法是比较有弹性适应的,依着佛弟子个别不同的修学风格,展现出法结集的多样化,而且,离开佛陀入灭的时间越久,来自于佛弟子理解与体验的多样化,也可能会愈多,所以就有不断传出的法。僧团没有分化前,有共同的结集与审定,僧团分化后,只能有部派各自的结集。大乘思想兴起以后,由于还没有大乘僧团的组织,所以,大乘经典,是不可能依循集会审定的结集传统,而可能是依个人或多人的编辑与组织来完成的。
判断佛法的准绳
  法的结集,自始就是这样不断地传出的。对不断传诵出来的内容,如何判断是不是佛法,要不要接受他呢?这个问题,在第一次结集以后,就受到佛弟子的关注,而提出了「四大教法」(或作「四大广演之义」、「四大广说」、「四大处」)的判断原则了。所谓的「四大教法」,就是说,不论到了什么地方,听到了什么法,不论传诵的来源是:一、传诵者自称是他亲自从佛陀那儿学来的,二、从僧团、长老那儿学来的,三、从众多有修行的比丘那儿学来的,四、从一位有修行的比丘那儿学来的,大家都不应该轻信,也不可以随意的诽毁,而是要「依律、依法究其本末」:如果所传诵的,符合第一次结集的内容,或者合于其义理(究其本末),就接受这是佛法[17]。而所谓的「四大广演之义」,就是以「契经、律、阿毗昙、戒」等四个标准,来评判是否为佛法。这里所说的契经与律,就是指第一次结集,集出法与律的「修多罗」;阿毗昙,经文中也作「分别法」、「义说」,是指解说经、律中的义理的。这是说,一、如果与契经、律、阿毗昙都不相合,传诵者所展现的行为,也不合于戒律,那就要明确地拒绝他所传诵的。二、如果有人传诵的文句,与修多罗不完全相同,但含义是一样的,则应当不要拘泥于文句,而采取它的义理,认定这是合于佛法的。三、如果无法确定是否合于契经、律与阿毗昙,那么,应当观察传诵者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如果合于佛法的戒行,那还是可以接受他所传诵的。四、如果契经、律、阿毗昙、戒等四个标准都符合,那当然毫无疑虑地是佛法了[18]。
  根据以上「四大教法」与「四大广演之义」的经义,后代的论师,将之整理成为三点,即:一、修多罗相应,二、不越毗尼,三、不违法性,称之为「佛语有三相」[19]。这三个条件,不仅用来作为佛法的判断标准,同时,也在勉励学佛的人,应当以经为量,以波罗提木叉为大师,以佛法三法印的义理,来作为自己修学的验证。
第二次经律结集
  第一次结集刚性戒律的特性,使得某些规定,对于生活环境的变迁、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无法调适,终于在佛灭的百年内,发生了东、西方比丘「十事非法」[20]的争议。这个争议起因于一位来自西方摩偷罗地方,名叫耶舍迦干陀子的比丘,来到东方跋耆族的毗舍离城,见到了跋耆族比丘,以铜[金+本]向信众乞取金钱,并且继续发现,有其它九件不符合传统律制规定的情形,统称为「十事非法」,要求当地比丘们忏悔改正。然而,当地的比丘大众,并不认同耶舍比丘所代表的西方传统观点,还将耶舍比丘驱摈出去。耶舍比丘当然无法接受东方比丘大众的驱摈,于是,离开毗舍离城后,到处指责东方跋耆比丘的十事非法,寻求其他地方比丘的支持,最后终于演变成东、西方比丘的集会议决。传说西方有七百位比丘到毗舍离,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双方推出资深(上座)代表各二人,与会论决。会议投票表决的结果,四比○,跋耆族比丘的十事,被判为非法,显然,毗舍离地区的比丘大众,所托非人,才会连己方的代表,都投了反对票。会后,乘着这次集会的机会,对第一次结集以来,所陆续传诵流传的法与律,作了一次共同的审定[21]。由于结集的地点是在毗舍离,传说西方来了七百位比丘,所以,也称这一次的结集为毗舍离七百结集。
  第一次、第二次结集,是各主要部派律典所共同有的记录,是教界公认的两次结集[22]。
第二次结集的内容
  第二次结集出来的内容,法的部分,推断是《杂阿含经》(《相应部》)、《中阿含经》(《中部》)、《长阿含经》(《长部》)、《增一阿含经》(《增支部》)等四部阿含经以及《杂藏》(《小部》)。推断的理由是,部派分化后,各部派都拥有自部的《四阿含》与《杂藏》,虽然其编排的前后次序与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推断那是部派分化后,各部派分别整编的结果。律的部分,推断是《波罗提木叉分别》、《摩得勒伽》、《犍度》等一类的律典[23]。
第二次结集之后
  经、律是不断地被传诵出来的,第二次结集后,表面上东方大众比丘承认了「十事非法」,暂时维持了教界僧团的和合,但是,东方的大众比丘,在生活环境的牵引、对律制看法的差异下,还是与西方僧团渐行渐远,最后终于脱离西方上座比丘僧团的节制,独立行事,开启了僧团分化之端。僧团分化了以后,像第一次、第二次那样,教界公认的结集会议,已经不可能再有,只能是各部派的分别集会结集了。例如,传说还有在佛灭后二三六年[24]阿育王护持下的第三次结集,在迦腻色迦王(约于西元一二八年至一五○年在位)[25]护持下的第四次结集,在缅甸敏东王护持下的第五次结集(西元一八七一年),在缅甸政府护持下的第六次结集(西元一九五四年),乃至泰国有第七、八、九次结集等[26],这应该都是属于上座部系一些部派的自部结集,别的部派,别的地区的参与很少,甚至于没有,因此,所受认同的程度,自然也不及第一次与第二次的结集。
大乘经典的集出
  西元前后,开始有讲求信愿、慈悲、般若智慧思想的经典传出,称为大乘的,而且愈到后来愈多,终于将印度佛教,带入了以大乘思想宏传为主流的时代。这类大乘经典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是不是佛说?在经典刚传出的初期,就留下不少的争议,乃至于到了今天,争议仍然没有完全平息。在时空条件的限制下,今天如果想要对这个问题有所厘清,从大乘经典本身去探求,尤其是西元前后传出的初期大乘经典,会是个重要线索之一[27]。在现今的佛教体系中,巴利语系的佛教,没有接受大乘思想的宏传,对这个问题所能提供的资讯,是微不足道的。西藏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要晚到西元七世纪才开始,距离西元前后的初期宏传太远,能提供的资讯,也显得朦胧。相对地,汉译的佛典,保留了许多初期大乘经典,对大乘经典如何传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讯息[28]。现存的汉译初期大乘经典,主要是从印度梵文本翻译过来的,也有部分是经由西域地区的译本翻译的,可惜的是,翻译的梵文或西域文原本,多数已在时空的无常中流逝了。从这些汉译初期大乘经典的记载中,可以归纳出初期大乘经典五类的传出情况:一、诸天所传授的,二、从梦中得来的,三、从他方佛闻,四、从三昧(禅定)中见佛闻法,五、自然呈现在心中。这五类中,前两类是梦境与幻境,文句也不可能太长,对大乘经的发展,并不重要。后面三类,是唯心所现,包括佛弟子的宗教体验,以及过去生中,学佛的记忆再现,是大乘经典传出的主力[29]。
论典的出现
  第二次结集结束,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时间后,部派分化了。起初,只是对戒律的看法,有显著的歧异,分化日久,各部派对法义与修行的诠释与主张,也逐渐地传出差异。自西元前一世纪起,各部派陆续有许多论典的出现,这些论典的特色是,对法义与修行方法加以有系统的分别、解释,并且也对曾经出现过的论义,提出抉择或评破,而从中展现出自部的思想与风格。这样的典籍,都记载著作者的名字,与经典、律典都没有记载结集者名字的格式,有着显著的不同。部派时代的论典有很多,例如,现存汉译有「一身六足论」[30]、《大毗婆沙论》、《异部宗轮论》等等,巴利语也有「七论」[31]、《清净道论》等。大乘思想蓬勃以后,也出现了许多论典著作,例如《中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等。此外,论典还有两种不同的典型,一种称为「释经论」,是以解释某部经为主的,例如,《大智度论》的另一个译名,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就是以诠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主的,再如《瑜伽师地论》的〈摄事分〉,有一部分是在解释《杂阿含经》的〈相应修多罗〉的。另一种典型,称为「宗经论」,这是掘发一部或多部经的经义,将之作有系统的综合和解说的,例如,《中论》就是「宗经论」的一个典型[32]。
  由于论典,是作综合的、有系统的解说,对于佛法义理或修行的整体宏观理解,十分有助益,是学佛者可以优先考量选读的圣典。
对经律论的态度
  经、律、论的出现,各有其不同的背景,也展现了不同的功用。古代的大德告诉我们:经典,是展现次第的,阅读、学习经典,应当注意经典所展现的次第,尤其是修学次第。律典,是展现相关因缘的,例如,记录了某个戒律,是佛陀在什么情况下制订的,用意如何。所以,学习律典,应当注意从中把握戒律的真正意涵与精神。论典,是展现法义的,学习论典,应当注意整体佛法法义的把握[33]。
  其次,不论是出自共同的结集、部派自部的结集,亦或难以考证的集出,也不论记载的是佛说、佛弟子说,我们当以古德的「四大教法」、「四大广演之义」、「佛语具(有)三相」的判断准绳,作为我们对佛法抉择的标准。圣典传出的地点不是问题,传出时间的迟、早也不是问题,传出的方式不是问题,乃至于是谁说的也不会是问题之所在,因为只要是合于缘起三法印,就是佛法,就可以统称为「佛说」,不论是《阿含经》,亦或是后起的大乘经。当然,第一次与第二次结集出来的圣典部分,有着教界共同的审定,是特别弥足珍贵的。这一部分,很可能就存在于现存汉译四阿含经(Agama),与巴利语四部(Nikaya)中,共同的经文里。所以,如果是汉译与巴利语共传的圣典与法义,应当值得我们特别的尊重。
  无可讳言的,数量庞大的经、律、论,所传递法的讯息,是多方面的,似乎多到杂乱矛盾。然而,事出有因,这是为了照顾许多不同时空背景,各种性格喜好的人们,而产生的。古德说有「四悉檀」,即是说,有四类不同功能的佛教圣典:一、投其所好,使人们对佛法产生好感,愿意继续来学习的「世界悉檀」。二、鼓励人们善行的「各各为人(生善)悉檀」。三、矫正对治作用的「对治悉檀」。四、能契入解脱、成佛的「第一义悉檀」。我们如果能从这四个角度,来作分析理解,就比较容易在圣典的阅读,与佛法的修学上,有开阔、谅解的心胸,并且知道如何给自己作适当的抉择与提升,不致于矛盾与疑惑丛生,而退失了对佛法的信心[34]。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因为人们的各种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适应的教说,因此,更宽广地来看,不适合以真、伪来论佛经,因为佛经的目的,都是在引导人们来修学佛法,所不同的,只有合不合「第一义」(了义)的问题[35]。
  经、律、论是佛陀与历代佛弟子圣哲,留传下来的珍贵「法宝」,是佛法流传人间的主要依据,佛弟子应当随分随力地学习、弘扬,保存与延续,在接纳、应用世界悉檀、生善悉檀与对治悉檀的同时,应该认知到第一义悉檀的「不可破、不可散」[36],不要忘失了核心的第一义悉檀,才能营造一个正法流传人间的有利环境。
 
注解 
[1]佛陀说法的年数,在各种经律的记载中,有些微的差异,并不一致,四十五年似乎是后来多数接受的传说。这个传说可能是依佛陀传记《僧伽罗剎所集经》中,对佛陀历年结夏安居处所的记载计算而来:「如是,世尊于波罗奈国而转*轮,初转此法时,多饶益众生,即于此夏坐,有益于摩竭国王。第二、三于灵鹫顶山……第二十夏坐在罗阅城,第二十一还柘梨山中。于鬼神界,不经历余处连四夏坐。十九年不经历余处,于舍卫国夏坐。如来如是最后夏坐时,于[跋]祇境界毗将村中夏坐。」(大正四‧一四四中)按:即21+4+19+1=45年 
[2]依印顺法师的看法:「释尊在世时,圣典的集成部类,至少有『法句』,『义品』,『波罗延』,『邬陀南』,『波罗提木叉』 ──五种。」《华雨集(三)》〈王舍城结集之研究〉第三九页。另,吕澄先生提到有《义足经》、《波罗延经》《法句经》等几种都是偈颂形式的(参考《印度佛学思想概论》一七页,天华一九八二初版)。 
[3]关于佛教圣典的文字纪录,比较可靠的有西元前三世纪中的阿育王碑铭,西元前二世纪中迦腻色迦王的「第四次结集」:「参与这一次的结集,校订文字;毗奈耶也用书写记录。」(《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四一页,引自《印度佛教史》第九九页Ta^rana^tha着,寺本婉雅日译)斯里兰卡「西元前二九──一七年中,Vat!t!aga^man!i王时,开始以文字记录传诵中的三藏圣典。」(《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六二页,印顺法师著)。 
[4]「尔时,薄伽梵从初证觉,于十二年中,诸声闻弟子无有过失。……至十三年,在佛栗氏国,时,羯阑铎迦村,羯阑铎迦子,名苏阵那……时,苏阵那作不净行已,……世尊以种种方便,说厌污事,呵责苏阵那已,告诸苾刍曰:由此因缘,我观十利为声闻弟子,于毗奈耶制其学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二三‧六二八上至六二九中)苏阵那,亦译为须提那。如《五分律》:「迦叶即问优波离:佛于何处制初戒?优波离言:在毗舍离。又问:因谁制?答言:因须提那迦兰陀子。又问,以何事制?答言:共本二行淫。」(大正二三‧一九0下至一九一上) 
[5]「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今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作白成不?(若成,答云成!若不成,答云不成!)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正二二‧一0一五中) 
[6]佛陀的年寿,各部经律也有几年的差异记载:《菩萨处胎经》作八十四,《大毗婆沙论》作八十余,《般泥洹经》作七十九,南传《大般涅槃经》、《金光明经》、《八大灵塔名号经》作八十。 
[7]「尔时,世尊观察众会已,告诸比丘: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揵连般涅槃故。」《杂阿含第六三九经》 
[8]「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拔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彼者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迦叶闻已,怅然不悦。」《长阿含第二经》 
[9]「尔时,世尊泥洹未久,大迦叶在毗舍离猕猴水边重阁讲堂,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唯除阿难。告诸比丘……佛虽泥洹,比尼现在,应同勖勉共结集之,勿令跋难陀等别立眷属,以破正法。」《五分律》(大正二二‧一九0中)又,《四分律》(大正二二‧九六六下)也有相同的记载。 
[10]佛制,僧团采取当时沙门的游行、乞食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但在印度夏天雨季的三个月内,为安全考量,必须寻找适当的地方,作定点的安居,称为结夏安居。 
[11]引用自《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五至一七页,印顺法师著。 
[12]「修多罗」意译为「经」、「线」,引申为能贯串前后,使之不散失的意思,是西元前六世纪至西元二世纪年间,印度传统惯用的一种散文体,有些历史学家也称这段时期为「经书时期」。当然,以修多罗散文体编成经典,也不是佛教特有的。 
[13]一九二三年,吕澄先生发表〈杂阿含经刊定记〉,证明了《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契经事择摄〉,就是《杂阿含经》主体--〈相应修多罗〉的解释。印顺导师更依此,将经文与解释的论文对照,于一九八二编出《杂阿含经论会编》。 
[14]参考《华雨集(三)》〈阿难过在何处〉,印顺法师著。 
[15]《五分律》(大正二二‧一九一下)。又,《四分律》(大正二二‧九六七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16]「……论已,富兰那语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富兰那言: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五分律》(大正二二‧一九一下)。又,《四分律》(大正二二‧九六七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17]「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四大教法……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此为第一大教法也。……和合众僧、多闻耆旧……此为第二大教法也。……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是为第三大教法也。……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是为第四大教法也。」《长阿含第二游行经》 
[18]「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广演之义……我今说契经、律、阿毗昙都不与相应,以不相应,当问戒行。设不与戒行相应者,当语彼人:此非如来之藏也,即当发遣使去,此名初演大义之本。……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所以然者?义者解经之源,是谓第二演大义之本。……正使说契经、律、阿毗昙时,解味不解义,虽闻彼比丘所说,亦不足誉善,亦不足言恶,复以戒行而问之……是谓第三演义也。……此真是如来所说,义不错乱,尽与契经、律、阿毗昙、戒共相应,当以法供养待彼比丘。」《增一阿含二八品第五经》 
[19]「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十住毗婆沙论》(大正二六‧五三下)
 「佛语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罗,二者显示毗尼,三者不违法空。」《大乘庄严经论》(大正三一‧五九一下)
 「若义入修多罗,不违法相,随顺比尼,是义应取。」《成实论》(大正三二‧二八一下)
 「世尊昔说,于我灭后,当来世中,多有众生起诸诤论:此是佛说,此非佛说。是故,如来以法印印之,若义入修多罗,随顺毗尼,不违法相,是名佛说。」《入大乘论》(大正三二‧三八上)
 「若汝言佛语有三相:入修多罗、显示毗尼、不违法空。汝大乘一切法无自性而为教授,违此三理故,非佛语。今不违三相,故是佛语。」《成唯识论》(大正四三‧三五三下) 
[20]「佛泥洹后百岁,毗舍离诸跋耆比丘,始起十非法: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六、饮阁楼伽酒净七、作坐具随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心听净十、受畜金银钱净。……」《五分律》(大正二二‧一九二上) 
[21]引自《华雨集(三)》〈论毗舍离七百结集〉,印顺法师著。文长,此略。 
[22]记录了这两次结集的律典有:《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五百集法〉、〈七百集法〉(大正二二‧一九0中至一九四中)《四分律》〈集法毘尼五百人〉、〈七百集法毘尼〉(大正二二‧九六六上至九七一下)。《摩诃僧祇律》(大正二二‧四八九下──四九三下)。《十诵律》〈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七百比丘结集灭恶法品〉(大正二三.四四五下至四五六中)。《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大正二三‧五九七中──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正二四‧四0二下至四一四中)。《毗尼母经》(大正二四‧八一七中──八一九下)。《铜鍱律》〈小品〉〈五百犍度〉、〈七百犍度〉(南传四‧四二六──四六0)。引自《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章第一节第三项佛教界公认的两大结集〉,印顺法师著。 
[23]引自《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自序〉第二至第三页,印顺法师著。文长,此略。 
[24]「若再根据《善见律毗婆沙》的记载,阿育王即位后第十八年(即佛法传入锡兰时),是佛灭后二三六年。一般认为这一年是西元前二五二年,因此,阿育王的在位,应是西元前二七一到二三三年之间。」《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三一三八页 
[25]「……可惜关于他在位年代,至今尚无确论。……近年来,大家比较通用的两个年代,一说是假定他即位于西元一二八至一二九年,一说是即位于西元一四四年左右。从佛教有关资料看,即使一二八年说,也还迟了一些,但也缺乏有力的证据,我们就暂用其说,确定他的在位年代是西元一二八至一五0年。」《印度佛学思想概论》第三九页,吕澄着,天华出版。 
[26]第三次以后之结集即其年代,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结集〉。 
[27]「本书的研究,将分为三部分:一、从传统佛教,理解大乘佛教兴起的共同倾向。二、初期大乘佛法,多方面的传出与发展。三、论初期大乘经的传宏,也就解答了大乘经是否佛说。」《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一页,印顺法师著。 
[28]『大乘佛法的渊源,大乘初期的开展情形,大乘是否佛说,在佛教发展史、思想史上,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根本而又重要的大问题!……而这一问题,巴利三藏所能提贡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梵文大乘经,保存下来的,虽说不少,然在数量众多的大乘经中,也显得残阙不全。藏文佛典,重于「秘密大乘佛教」;属于「大乘佛教」的圣典,在西元七世纪以后,才开始陆续翻译出来。这与现存的梵文大乘经一样,在长期流传中,受到后代思想的影响,都或多或少的有了些变化,不足以代表大乘初期的实态。对于这一问题,华文的大乘圣典,从后汉支娄迦谶,到西晋竺法护,在西元二、三世纪译出的,数量不少的大乘经,是相当早的。……所以,惟有重视华文圣典,研究华文圣典,对于印度佛教史上,根本而又重要的大问题,才能渐渐的明白出来!』《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自序〉第一至第二页,印顺法师著。 
[29]引自《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五章第三节第二项法门传出的实况〉,印顺法师著。文长,此略。 
[30]「一身六足论」指的是上座系说一切有部的七部论典:《发智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俱舍论光记》︰「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大正四一‧八下)摘引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六足论〉。 
[31]「七论」为上座部系赤铜鍱部的七部论典:《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 
[32]『论书,有「释经论」,「宗经论」。释经论,是依经文次第解说的。……宗经论,是依一经或多经而论究法义……都是深思密察,审决法义,……《中论》是宗经论,以观行为旨趣,而不是注重思辨的。』《空之探究》第二0九页,印顺法师著。 
[33]「复次,所显亦有差别:谓素怛缆次第所显,谓素怛缆中应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无间宣说彼品。若毗奈耶缘起所显,谓毗奈耶中,应求缘起,世尊依何缘起制,立彼彼学处。阿毗达磨性相所显,谓阿毗达磨中,应求诸法真实性相,不应求彼次第、缘起;或前、或后,或无缘起俱无过失。」《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一下) 
[34]「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大智度论》(大正二五‧五九中) 
[35]『所以佛教圣典,不应该有真伪问题,而只是了义不了义,方便与真实的问题。说得更分明些,那就是随(世间)好乐,随时宜,随对治,随胜义的问题。所以最后说:「佛法在流传中,一直不断的集成圣典,一切都是适应众生的佛法」。』《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自序〉第三至第四页,印顺法师著。 
[36]「云何名第一义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除第一义悉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大智度论》(大正二五‧六0下)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
下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法轮--四圣谛与八正道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一节 佛陀的初转*轮--四圣..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
 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流传人间的佛法 第三节 佛教思想史概观..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二节 缘起法下的三法印与空..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
 《中阿含》《说处经》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一节 六根律仪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节 对治与调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极乐愿文大疏 总论[栏目:藏传净土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