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30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p.174 ~ p.180)
一、「空」与「空性」(p.174~p.175)
空(śūnya),是形容词;形容词的名词化,就是śūnyatā ──空性。1
 
【(一)《阿含经》的「空性」】
在《阿含经》中,空三昧(śūnyatā-samādhi),空住(śūnyatā-vihāra)等,都是空性,但没有《般若经》空性的意义。空与无相,无所有,同为解脱的要门,重在观慧。
 
【(二)《般若经》的「空性」】
在表示超越时空的诸法相(性)上:空性与真如、涅槃、法性等同义
 
《般若经》的观慧,渐渐的重视空,演进到空与真如、涅槃、法性(dharmatā)等为同义异名。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5(大正8,402c6~9)说:
 
是(本)性空,不常不断。何以故?是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须菩提!是名法住相(性)。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性)。2
《般若经》说的空,是从种种而显示的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本性空是不常不断(即「非常非灭」)的。3无住处,超越了空间;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又超越了时间:这就是法住相(性)(dharma-sthititā),也就是诸法相(性)。
 
在这一意义上,空性与法住、法性、真如等,是同一内容的。4
 
在表示法义的应用上:空性与真如、法性等有些差异
 
但在表示法义的应用上,还是有点不同的;空是观慧所观,从一切法的虚妄、不实而显示的。
 
二、法性之异名(p.175~p.177)
【(一)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导】
原则的说,《般若经》是以般若为主导的菩萨行,般若圆满了,就是佛的萨婆若(sarvajñā)──一切智(或「一切智智」)。5这是般若修证的开示,不是义理的说明。
 
【(二)法性的假名安立】
般若所悟的法相(法性)(dharmatā),称为如、法界、实际等,这种种异名,也只是方便安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虚妄分别)中」6。可见一切名义,一切分别,都不能表达法性的。
但方便说法,不可能没有表示这不落名相分别的方便。佛法固有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无愿)等,便被使用起来。
【(三)依《小品般若经》列举「法性」之相关词类】
今依《小品般若经》,择要的列举用以表示的词类如下7: [Table]
 
※经文对照
 
A、《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8,563b2~1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甚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如我解佛所说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得。何以故?无法可得,诸法空中无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法可得,无所用法可得,一切法皆[1]空故。诸所说法为有所断,是法亦空。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者所用法,得知者所用法,如是法皆空。世尊!以是因缘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为易得;诸可得者皆同虚空。
B、《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7b29~c4)
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1]无所有故,无所有亦无定、无处。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毕竟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
C、《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6b7~12)
佛问须菩提:「菩萨何因缘故不惊、不怖、不没、不退?」「世尊![1]空故不没,[2]无所有故不没。何以故?没者不可得,没法亦不可得,没处亦不可得。若菩萨闻如是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D、《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9b10~16)
〔佛言:〕「须菩提!何以故色不可量,受、想、行、识不可量,一切法不可量?须菩提!色量[1]无所有、[2]不可得,受、想、行、识量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何以故色量无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识量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色无所有故,受、想、行、识无所有故,一切法无所有故,量不可得。
E、《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7c14~16)
佛言:「般若波罗蜜示五阴不坏相。何以故?须菩提![1]空是不坏相,[2]无相、[3]无作是不坏相。般若波罗蜜如是示世间。
F、〔甚深法相〕:《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9b27~29)
〔佛言:〕「须菩提!菩萨如是念一切众生,是以8心及9先方便力故,观深法相:若[1]空、若[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所有。」
G、《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8b26~ c1)
尔时释提桓因及欲界万天子、梵世二万天子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各白佛言:「世尊!是法甚深!于此法中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诸法以[1]空为相,以[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灭、[7]无依为相。」
H、〔无(法)可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3a18~25)
佛告须菩提:「摩诃波罗蜜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所谓于一切法无转10无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所得;转*轮时亦无所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是法不可得故。何以故?须菩提![1]空不转不还,[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所有不转不还,如是说名为说般若波罗蜜。无听者、无受者、无证者,亦无以法作福田者。」
I、〔将入不退的深行〕:《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6c26~577a1)
「复次,须菩提!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1]无生,而未得无生法忍;信解一切法[2]空,而于阿毗跋致地中未得自在;能行一切法[3]寂灭相,而未入阿毗跋致地。须菩提!菩萨如是行者,诸佛说法时亦皆称扬赞叹。」
J、《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550b14~26)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于色不作大不作小、不作合不作散,于受、想、行、识不作大不作小、不作合不作散。世尊!般若波罗蜜于佛十力不作强不作弱,四无所畏乃至萨婆若不作合不作散。世尊!菩萨如是亦分别则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如是相─我当度若干众生,即是菩萨计有所得。所以者何?众生[1]不生故般若波罗蜜不生,众生[2]无性故般若波罗蜜无性,众生[3]离相故般若波罗蜜离相,众生[4]不灭故般若波罗蜜不灭,众生[5]不可思议故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众生不可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知,众生力集故如来力亦集。」
K、《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9c28~540a6)
舍利弗言:「若菩萨不离是行、不离是念,一切众生亦不离是行、不离是念,一切众生亦当是菩萨。何以故?一切众生不离是念故。」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离我而成我义。所以者何?众生[1]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2]离故念亦离,众生[3]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舍利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
L、〔示世间实相〕:《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9a8~13)
〔佛言:〕「复次,须菩提!世间[1]空,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空;世间[2]离相,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离相;世间[3]净相,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净;世间[4]寂灭,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寂灭。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示诸佛世间。」
M、〔一切无缚无解〕:《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9a13~18)
富楼那言:「何等色无缚无解?何等受、想、行、识无缚无解?」须菩提言:「幻人色是无缚无解,幻人受、想、行、识是无缚无解──[1]无所有故无缚无解;[2]离故无缚无解;[3]无生故无缚无解。是名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而自庄严。」
N、《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8(大正8,574a4~8)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为[1]尽学则学萨婆若,为[2]无生学、为[3]离学、为[4]灭学则学萨婆若。」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说,菩萨为尽学则学萨婆若,为无生学、为离学、为灭学则学萨婆若者。」
O、《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8c25~559a1)
〔须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云何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须菩提!云何一切法无知者?一切法[1]空故。云何一切法无见者?一切法[2]无所依故──是故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
P、〔空无所有,虚诳不实〕:《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c5~1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作起法皆是忆想分别,云何说菩萨得福甚多?」「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亦能观察是作起功德[1]空[2]无所有,[3]虚诳[4]不实,[5]无坚牢相。若菩萨随所能观,则不离深般若波罗蜜;随不离深般若波罗蜜,即得无量阿僧祇福德。」11
三、「空」与「无所有」的双关意义(p.177~p.178)
从所列举的来说,空与无所有,具有双关的意义。
 
【(一)「空」与「无所有」在佛典中的重要性】
「空」与「无所有」在「原始圣典」及阿毗达磨论中的地位
在《杂阿含经》中,空、无相、无所有,是三三摩提或三解脱;在解脱法门中,无所有是重要的术语。12但后来,无愿代替了无所有,所以在阿毗达磨论中,无所有就少见了。13
 
「空」与「无所有」在初期大乘经中的地位
《般若(及初期大乘)经》虽继承了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说,而「无所有」仍广泛的应用,说空与无所有的,比无相与无愿要多得多。
【(二)明「空」与「无所有」之双关意义】
1、表显真实
 
如上表所列的,从空到无所有,如F.是甚深法相;L.是示世间的实相;I.是将入不退转的深行;H.是「无(法)可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M.是一切无缚无解。
 
这或是表示深法相,或是菩萨的深观:「下本般若」的空与无所有等,是重在显示真实的。
 
2、表示虚妄不实
 
但(空)无所有以下,如P.的「空无所有,虚诳不实」,是各种译本所同的14,这是表示虚妄不实了。如《小品般若经》说:「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15。所说的无所有,也是但名无实的意思。
 
3、归结
 
空与无所有,是显示如实相的,也用来表示虚妄性,所以说有双关的意义。
 
其实,如尽,无生,无灭,寂灭,远离,清净,这些涅槃的同义异名,还不是都有「遮」妄的意义!
 
四、「虚妄不实」教说的增广(p.178)
《般若经》本重于深法相的直观16,而在「空」的发展中,说诸行或一切法虚妄不实的教说,也越来越多。
 
(一)如《小品般若经》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无生,一切法空,一切法寂灭,而没有能得无生法忍,入不退转地的,也为诸佛所赞叹17。这是无生、空、寂灭的深观。
而《摩诃般若经》作:信解一切法无生,一切法空,一切法虚诳、不实、无所有、不坚固。18
《大般若经》〈第二分〉作: 信解无生、深般若、毕竟空性、寂静性、远离性、虚妄性、空性、无所有性、不自在性、不坚实性。19
 
(二)又如《摩诃般若经》说:行深般若的,应观寂灭、空、虚诳、不坚实;20
《大般若经》〈第二分〉就说:应观雕落、破坏、离散、不自在、不坚实性、虚伪了。21
 
(三)又如《摩诃般若经》说:「诸波罗蜜性无所能作,自性空,虚诳,如野马」。22
《放光般若经》也说:「自空,无所能作,无所能为,如热时之焰」。23
《大般若经》〈第二分〉就这样说:「一切法自性皆钝,无所能为,无有主宰,虚妄、不实,空,无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阳焰、光影、水月、幻事、梦等」24。
 
(四)小结
虚诳不实这一类术语的更多应用,意味着般若法门,不只是深法相的体悟,而要观破世俗的虚妄,从而脱落名相以契入如实相。
注解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54:
空与空性,在旧译中,都是一律译为空的。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的论典,才严格的分别空与空性;以为空是遮遣妄执的,空性是空所显性,是离妄执而显的法性,所以是如实有的。初期佛典中,空与空性有什么分别呢?如「空诸欲」,「空世间」,「贪空、瞋空、痴空」,「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我我所空」,「无常、苦、空、无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
 
如「空心解脱」,「空解脱」,「空三昧」,「空等至」,「空住」,「内空、外空、俱空」(以上三种空,在《无碍道论》中,也是空),《空小经》,《空大经》:凡是作为观名、定名或经名的,都是空性──。我以为,「空」不只是否定词,离妄执烦恼是空,也表示无累的清净、寂静。空性,是空的名词化。初期圣典中的空性,并无空所显性的意义;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2《大智度论》卷90(大正25,697c16~22):
复次,须菩提!十八空,若性不空,是为坏空体。何以故?十八空能令一切法空,若自不空,则为虚诳。又若不空者则堕常边着处,能生烦恼;性空无实住处,无所从来,去无所至,是名常住法相。常住法相是性空之异名,亦名诸法实相;是相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垢无净。
^3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五节〈空之解说〉p.170~p.173;另参见《中观今论》p.104~p.108。
^4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2~p.147。
^5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c7~10):「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
 
《大智度论》卷72(大正25,563c9~1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般若波罗蜜,但名字异;在菩萨心中为般若,在佛心中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8b11~1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众生在何处住,菩萨行六波罗蜜而拔出之?」「须菩提!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中,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名相虚妄中拔出众生。」
^7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A.卷6(大正8,563b)。B.卷1(大正8,537c)。C.卷9(大正8,576b)。D.卷5(大正8,559b)。E.卷5(大正8,557c)。F.卷7(大正8,569b)。G.卷5(大正8,558b~c)。H.卷4(大正8,553a)。I.卷9(大正8,576c)。ñ.卷三(大正8,550b)。K.卷1(大正8,540a)。L.卷5(大正8,559a)。M.卷一(大正8,539a)。N.卷8(大正8,574a)。O.卷5(大正8,558c)。P.卷7(大正8,566c)。
^8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9d):「[6]是以=以是【宋】【元】【明】【宫】」。
^9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9d):「[7]〔及〕-【宋】【宫】」。
^10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3d):「[3]转=缚【宋】【元】【明】【宫】」。
^11又《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c13~23):
「世尊!颇有因缘,色亦无量,受、想、行、识亦无量?」佛言:有,须菩提!色亦无量,受、想、行、识亦无量。」「世尊!无量者是何义?」「须菩提!无量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义。」「世尊!无量但是空义,非余义耶?」「须菩提!于意云何?我不说一切法空耶?」「世尊!说耳!」「须菩提!若空即是无尽,若空即是无量,是故此法义中无有差别。须菩提!如来所说无尽、无量、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须菩提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得说,而今说之!」
^12 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五节〈无所有〉p.29~ p.34。
^13 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节〈三三昧•三触•三法印〉p.61~p.62。
^14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c7~10):「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亦能观察是作起功德空无所有,虚诳不实,无坚牢相。若菩萨随所能观,则不离深般若波罗蜜。」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50(大正7,830a18~25):「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然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说诸行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实。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善学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已,观察诸行无不皆是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实。是菩萨摩诃萨如如观察诸行皆是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实,如是如是便能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62(大正7,904a5~9):「佛告善现:是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常观察所作善事空无所有,虚妄不实。如如观察所作善事空无所有,虚妄不实,如是如是便能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4]《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7(大正8,645a16~21):「佛言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而自了知诸起作法是相分别,虚妄不实,空无所有,于是法中无所分别。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了一切法求不可得。随其菩萨了一切法求不可得故,即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5]《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8,456c2~4):「佛言:菩萨所识,若求深般若波罗蜜,乐于空,乐无所有,乐尽,乐无常;念是为不离般若波罗蜜。」
 
[6]《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4(大正8,529b2~5):「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福生死、于功德生死所行般若波罗蜜,乐于空,乐于无所有,乐于尽,乐于无所得;念是时,为不离般若波罗蜜。」
 
^1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7b29~c4):
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无所有亦无定、无处。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毕竟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
^16 《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三节〈大乘《般若》与《阿含经》〉,p.147-p.150。
^17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6c26~577a1):「复次,须菩提!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无生,而未得无生法忍;信解一切法空,而于阿毗跋致地中未得自在;能行一切法寂灭相,而未入阿毗跋致地。须菩提!菩萨如是行者,诸佛说法时亦皆称扬赞叹。」
^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9(大正8,361b11~16):「复次,须菩提!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无生,未得无生忍法;信解一切法空,未得无生忍法;信解一切法虚诳不实、无所有、不坚固,未得无生忍法。须菩提!如是等诸菩萨摩诃萨,诸佛说法时欢喜自赞叹称扬名姓。」
^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57(大正7,309a14~29):「复次,善现!有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生性中,虽深信解,而未证得无生法忍;于深般若波罗蜜多,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毕竟空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皆寂静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皆远离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皆虚妄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皆是空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无所有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不自在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不坚实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善现!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亦为如来应正等觉说正法时,在大众前自然欢喜称扬、赞叹名字种姓及诸功德。」
^2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3a10~14):「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佛言:『色寂灭故,色空故,色虚诳故,色不坚实故,应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如是』。」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61(大正7,332a9~14):「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云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云何引深般若波罗蜜多?云何修深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观色乃至识雕落故、破坏故、离散故、不自在故、不坚实故、性虚伪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2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69a21~b2):「譬如转轮圣王四种兵,轮宝在前导;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到萨婆若住。般若波罗蜜亦不分别:檀那波罗蜜随从我,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不随我。檀那波罗蜜亦不分别:我随从般若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不随从。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亦如是。何以故?诸波罗蜜性无所能作,自性空,虚诳,如野马。
^23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6(大正8,109b19~25):「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三宝常导在前:一者、金轮,二者、主兵臣,三者、主藏臣;般若波罗蜜常导五波罗蜜至萨云若住。般若波罗蜜亦不念言:五波罗蜜常随从我。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亦不作念:我当随从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自空,无所能作,无所能为,如热时之焰。」
^2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60(大正7,323a6~17):「善现!当知!如转轮王欲有所至,四军、七宝前后导从。尔时轮宝虽最居先,而不分别前后之相。如是前五波罗蜜多与诸善法欲趣无上正等菩提,必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其前导。然此般若波罗蜜多不作是念:我于前五波罗蜜多最为前导,彼随从我。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不作是念: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居我等先,我随从彼。所以者何?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及一切法自性皆钝,无所能为,无有主宰,虚妄、不实,空,无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阳焰、光影、水月、幻事、梦等,其中都无分别作用真实自体。」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观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罗蜜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宝——生命的导航[栏目:传喜法师]
 弥勒忍辱真修行[栏目:传喜法师]
 自私自利是人最大的业障[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佛法在人间[栏目:心律法师]
 净土宗教程 第七编 往生品位[栏目:大安法师]
 第七品 小品[栏目:自说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87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佛教的环保思想[栏目:佛网文摘]
 种德经第二十二[栏目:阿含典籍·长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