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99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p.174 ~ p.180)
一、「空」与「空性」(p.174~p.175)
空(śūnya),是形容词;形容词的名词化,就是śūnyatā ──空性。1
 
【(一)《阿含经》的「空性」】
在《阿含经》中,空三昧(śūnyatā-samādhi),空住(śūnyatā-vihāra)等,都是空性,但没有《般若经》空性的意义。空与无相,无所有,同为解脱的要门,重在观慧。
 
【(二)《般若经》的「空性」】
在表示超越时空的诸法相(性)上:空性与真如、涅槃、法性等同义
 
《般若经》的观慧,渐渐的重视空,演进到空与真如、涅槃、法性(dharmatā)等为同义异名。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5(大正8,402c6~9)说:
 
是(本)性空,不常不断。何以故?是性空无住处,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须菩提!是名法住相(性)。是中无法,无聚无散,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是为诸法相(性)。2
《般若经》说的空,是从种种而显示的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本性空是不常不断(即「非常非灭」)的。3无住处,超越了空间;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又超越了时间:这就是法住相(性)(dharma-sthititā),也就是诸法相(性)。
 
在这一意义上,空性与法住、法性、真如等,是同一内容的。4
 
在表示法义的应用上:空性与真如、法性等有些差异
 
但在表示法义的应用上,还是有点不同的;空是观慧所观,从一切法的虚妄、不实而显示的。
 
二、法性之异名(p.175~p.177)
【(一)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导】
原则的说,《般若经》是以般若为主导的菩萨行,般若圆满了,就是佛的萨婆若(sarvajñā)──一切智(或「一切智智」)。5这是般若修证的开示,不是义理的说明。
 
【(二)法性的假名安立】
般若所悟的法相(法性)(dharmatā),称为如、法界、实际等,这种种异名,也只是方便安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虚妄分别)中」6。可见一切名义,一切分别,都不能表达法性的。
但方便说法,不可能没有表示这不落名相分别的方便。佛法固有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无愿)等,便被使用起来。
【(三)依《小品般若经》列举「法性」之相关词类】
今依《小品般若经》,择要的列举用以表示的词类如下7: [Table]
 
※经文对照
 
A、《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8,563b2~1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甚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如我解佛所说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得。何以故?无法可得,诸法空中无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法可得,无所用法可得,一切法皆[1]空故。诸所说法为有所断,是法亦空。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者所用法,得知者所用法,如是法皆空。世尊!以是因缘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为易得;诸可得者皆同虚空。
B、《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7b29~c4)
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1]无所有故,无所有亦无定、无处。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毕竟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
C、《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6b7~12)
佛问须菩提:「菩萨何因缘故不惊、不怖、不没、不退?」「世尊![1]空故不没,[2]无所有故不没。何以故?没者不可得,没法亦不可得,没处亦不可得。若菩萨闻如是说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D、《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9b10~16)
〔佛言:〕「须菩提!何以故色不可量,受、想、行、识不可量,一切法不可量?须菩提!色量[1]无所有、[2]不可得,受、想、行、识量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何以故色量无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识量无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无所有、不可得?须菩提!色无所有故,受、想、行、识无所有故,一切法无所有故,量不可得。
E、《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7c14~16)
佛言:「般若波罗蜜示五阴不坏相。何以故?须菩提![1]空是不坏相,[2]无相、[3]无作是不坏相。般若波罗蜜如是示世间。
F、〔甚深法相〕:《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9b27~29)
〔佛言:〕「须菩提!菩萨如是念一切众生,是以8心及9先方便力故,观深法相:若[1]空、若[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所有。」
G、《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8b26~ c1)
尔时释提桓因及欲界万天子、梵世二万天子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各白佛言:「世尊!是法甚深!于此法中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诸法以[1]空为相,以[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灭、[7]无依为相。」
H、〔无(法)可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3a18~25)
佛告须菩提:「摩诃波罗蜜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所谓于一切法无转10无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所得;转*轮时亦无所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是法不可得故。何以故?须菩提![1]空不转不还,[2]无相、[3]无作、[4]无起、[5]无生、[6]无所有不转不还,如是说名为说般若波罗蜜。无听者、无受者、无证者,亦无以法作福田者。」
I、〔将入不退的深行〕:《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6c26~577a1)
「复次,须菩提!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1]无生,而未得无生法忍;信解一切法[2]空,而于阿毗跋致地中未得自在;能行一切法[3]寂灭相,而未入阿毗跋致地。须菩提!菩萨如是行者,诸佛说法时亦皆称扬赞叹。」
J、《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550b14~26)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于色不作大不作小、不作合不作散,于受、想、行、识不作大不作小、不作合不作散。世尊!般若波罗蜜于佛十力不作强不作弱,四无所畏乃至萨婆若不作合不作散。世尊!菩萨如是亦分别则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如是相─我当度若干众生,即是菩萨计有所得。所以者何?众生[1]不生故般若波罗蜜不生,众生[2]无性故般若波罗蜜无性,众生[3]离相故般若波罗蜜离相,众生[4]不灭故般若波罗蜜不灭,众生[5]不可思议故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众生不可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知,众生力集故如来力亦集。」
K、《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9c28~540a6)
舍利弗言:「若菩萨不离是行、不离是念,一切众生亦不离是行、不离是念,一切众生亦当是菩萨。何以故?一切众生不离是念故。」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离我而成我义。所以者何?众生[1]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众生[2]离故念亦离,众生[3]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舍利弗!我欲令菩萨以是念行般若波罗蜜。」
L、〔示世间实相〕:《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9a8~13)
〔佛言:〕「复次,须菩提!世间[1]空,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空;世间[2]离相,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离相;世间[3]净相,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净;世间[4]寂灭,般若波罗蜜如实示世间寂灭。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示诸佛世间。」
M、〔一切无缚无解〕:《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9a13~18)
富楼那言:「何等色无缚无解?何等受、想、行、识无缚无解?」须菩提言:「幻人色是无缚无解,幻人受、想、行、识是无缚无解──[1]无所有故无缚无解;[2]离故无缚无解;[3]无生故无缚无解。是名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而自庄严。」
N、《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8(大正8,574a4~8)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为[1]尽学则学萨婆若,为[2]无生学、为[3]离学、为[4]灭学则学萨婆若。」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说,菩萨为尽学则学萨婆若,为无生学、为离学、为灭学则学萨婆若者。」
O、《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558c25~559a1)
〔须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云何般若波罗蜜示诸佛世间?」「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须菩提!云何一切法无知者?一切法[1]空故。云何一切法无见者?一切法[2]无所依故──是故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
P、〔空无所有,虚诳不实〕:《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c5~11)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作起法皆是忆想分别,云何说菩萨得福甚多?」「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亦能观察是作起功德[1]空[2]无所有,[3]虚诳[4]不实,[5]无坚牢相。若菩萨随所能观,则不离深般若波罗蜜;随不离深般若波罗蜜,即得无量阿僧祇福德。」11
三、「空」与「无所有」的双关意义(p.177~p.178)
从所列举的来说,空与无所有,具有双关的意义。
 
【(一)「空」与「无所有」在佛典中的重要性】
「空」与「无所有」在「原始圣典」及阿毗达磨论中的地位
在《杂阿含经》中,空、无相、无所有,是三三摩提或三解脱;在解脱法门中,无所有是重要的术语。12但后来,无愿代替了无所有,所以在阿毗达磨论中,无所有就少见了。13
 
「空」与「无所有」在初期大乘经中的地位
《般若(及初期大乘)经》虽继承了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说,而「无所有」仍广泛的应用,说空与无所有的,比无相与无愿要多得多。
【(二)明「空」与「无所有」之双关意义】
1、表显真实
 
如上表所列的,从空到无所有,如F.是甚深法相;L.是示世间的实相;I.是将入不退转的深行;H.是「无(法)可转,无法可还,无法可示,无法可见」;M.是一切无缚无解。
 
这或是表示深法相,或是菩萨的深观:「下本般若」的空与无所有等,是重在显示真实的。
 
2、表示虚妄不实
 
但(空)无所有以下,如P.的「空无所有,虚诳不实」,是各种译本所同的14,这是表示虚妄不实了。如《小品般若经》说:「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15。所说的无所有,也是但名无实的意思。
 
3、归结
 
空与无所有,是显示如实相的,也用来表示虚妄性,所以说有双关的意义。
 
其实,如尽,无生,无灭,寂灭,远离,清净,这些涅槃的同义异名,还不是都有「遮」妄的意义!
 
四、「虚妄不实」教说的增广(p.178)
《般若经》本重于深法相的直观16,而在「空」的发展中,说诸行或一切法虚妄不实的教说,也越来越多。
 
(一)如《小品般若经》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无生,一切法空,一切法寂灭,而没有能得无生法忍,入不退转地的,也为诸佛所赞叹17。这是无生、空、寂灭的深观。
而《摩诃般若经》作:信解一切法无生,一切法空,一切法虚诳、不实、无所有、不坚固。18
《大般若经》〈第二分〉作: 信解无生、深般若、毕竟空性、寂静性、远离性、虚妄性、空性、无所有性、不自在性、不坚实性。19
 
(二)又如《摩诃般若经》说:行深般若的,应观寂灭、空、虚诳、不坚实;20
《大般若经》〈第二分〉就说:应观雕落、破坏、离散、不自在、不坚实性、虚伪了。21
 
(三)又如《摩诃般若经》说:「诸波罗蜜性无所能作,自性空,虚诳,如野马」。22
《放光般若经》也说:「自空,无所能作,无所能为,如热时之焰」。23
《大般若经》〈第二分〉就这样说:「一切法自性皆钝,无所能为,无有主宰,虚妄、不实,空,无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阳焰、光影、水月、幻事、梦等」24。
 
(四)小结
虚诳不实这一类术语的更多应用,意味着般若法门,不只是深法相的体悟,而要观破世俗的虚妄,从而脱落名相以契入如实相。
注解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54:
空与空性,在旧译中,都是一律译为空的。自玄奘译出瑜伽系的论典,才严格的分别空与空性;以为空是遮遣妄执的,空性是空所显性,是离妄执而显的法性,所以是如实有的。初期佛典中,空与空性有什么分别呢?如「空诸欲」,「空世间」,「贪空、瞋空、痴空」,「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我我所空」,「无常、苦、空、无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
 
如「空心解脱」,「空解脱」,「空三昧」,「空等至」,「空住」,「内空、外空、俱空」(以上三种空,在《无碍道论》中,也是空),《空小经》,《空大经》:凡是作为观名、定名或经名的,都是空性──。我以为,「空」不只是否定词,离妄执烦恼是空,也表示无累的清净、寂静。空性,是空的名词化。初期圣典中的空性,并无空所显性的意义;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2《大智度论》卷90(大正25,697c16~22):
复次,须菩提!十八空,若性不空,是为坏空体。何以故?十八空能令一切法空,若自不空,则为虚诳。又若不空者则堕常边着处,能生烦恼;性空无实住处,无所从来,去无所至,是名常住法相。常住法相是性空之异名,亦名诸法实相;是相中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垢无净。
^3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五节〈空之解说〉p.170~p.173;另参见《中观今论》p.104~p.108。
^4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2~p.147。
^5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c7~10):「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
 
《大智度论》卷72(大正25,563c9~1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般若波罗蜜,但名字异;在菩萨心中为般若,在佛心中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8b11~16):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众生在何处住,菩萨行六波罗蜜而拔出之?」「须菩提!众生但住名、相、虚妄忆想分别中,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名相虚妄中拔出众生。」
^7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A.卷6(大正8,563b)。B.卷1(大正8,537c)。C.卷9(大正8,576b)。D.卷5(大正8,559b)。E.卷5(大正8,557c)。F.卷7(大正8,569b)。G.卷5(大正8,558b~c)。H.卷4(大正8,553a)。I.卷9(大正8,576c)。ñ.卷三(大正8,550b)。K.卷1(大正8,540a)。L.卷5(大正8,559a)。M.卷一(大正8,539a)。N.卷8(大正8,574a)。O.卷5(大正8,558c)。P.卷7(大正8,566c)。
^8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9d):「[6]是以=以是【宋】【元】【明】【宫】」。
^9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9d):「[7]〔及〕-【宋】【宫】」。
^10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3d):「[3]转=缚【宋】【元】【明】【宫】」。
^11又《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c13~23):
「世尊!颇有因缘,色亦无量,受、想、行、识亦无量?」佛言:有,须菩提!色亦无量,受、想、行、识亦无量。」「世尊!无量者是何义?」「须菩提!无量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义。」「世尊!无量但是空义,非余义耶?」「须菩提!于意云何?我不说一切法空耶?」「世尊!说耳!」「须菩提!若空即是无尽,若空即是无量,是故此法义中无有差别。须菩提!如来所说无尽、无量、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须菩提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得说,而今说之!」
^12 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五节〈无所有〉p.29~ p.34。
^13 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节〈三三昧•三触•三法印〉p.61~p.62。
^14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c7~10):「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亦能观察是作起功德空无所有,虚诳不实,无坚牢相。若菩萨随所能观,则不离深般若波罗蜜。」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50(大正7,830a18~25):「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然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说诸行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实。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善学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已,观察诸行无不皆是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实。是菩萨摩诃萨如如观察诸行皆是分别所作,空无所有,虚妄不实,如是如是便能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62(大正7,904a5~9):「佛告善现:是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常观察所作善事空无所有,虚妄不实。如如观察所作善事空无所有,虚妄不实,如是如是便能不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4]《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7(大正8,645a16~21):「佛言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而自了知诸起作法是相分别,虚妄不实,空无所有,于是法中无所分别。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了一切法求不可得。随其菩萨了一切法求不可得故,即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5]《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8,456c2~4):「佛言:菩萨所识,若求深般若波罗蜜,乐于空,乐无所有,乐尽,乐无常;念是为不离般若波罗蜜。」
 
[6]《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卷4(大正8,529b2~5):「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福生死、于功德生死所行般若波罗蜜,乐于空,乐于无所有,乐于尽,乐于无所得;念是时,为不离般若波罗蜜。」
 
^15《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7b29~c4):
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无所有亦无定、无处。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怖、不没、不退,当知是菩萨毕竟住不退转地,住无所住。
^16 《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三节〈大乘《般若》与《阿含经》〉,p.147-p.150。
^17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6c26~577a1):「复次,须菩提!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无生,而未得无生法忍;信解一切法空,而于阿毗跋致地中未得自在;能行一切法寂灭相,而未入阿毗跋致地。须菩提!菩萨如是行者,诸佛说法时亦皆称扬赞叹。」
^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9(大正8,361b11~16):「复次,须菩提!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信解一切法无生,未得无生忍法;信解一切法空,未得无生忍法;信解一切法虚诳不实、无所有、不坚固,未得无生忍法。须菩提!如是等诸菩萨摩诃萨,诸佛说法时欢喜自赞叹称扬名姓。」
^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57(大正7,309a14~29):「复次,善现!有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生性中,虽深信解,而未证得无生法忍;于深般若波罗蜜多,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毕竟空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皆寂静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皆远离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皆虚妄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皆是空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无所有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不自在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于一切法不坚实性,虽深信解,而亦未得无生法忍。善现!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亦为如来应正等觉说正法时,在大众前自然欢喜称扬、赞叹名字种姓及诸功德。」
^2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3a10~14):「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佛言:『色寂灭故,色空故,色虚诳故,色不坚实故,应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如是』。」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61(大正7,332a9~14):「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云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云何引深般若波罗蜜多?云何修深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观色乃至识雕落故、破坏故、离散故、不自在故、不坚实故、性虚伪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2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69a21~b2):「譬如转轮圣王四种兵,轮宝在前导;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到萨婆若住。般若波罗蜜亦不分别:檀那波罗蜜随从我,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不随我。檀那波罗蜜亦不分别:我随从般若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不随从。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亦如是。何以故?诸波罗蜜性无所能作,自性空,虚诳,如野马。
^23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6(大正8,109b19~25):「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三宝常导在前:一者、金轮,二者、主兵臣,三者、主藏臣;般若波罗蜜常导五波罗蜜至萨云若住。般若波罗蜜亦不念言:五波罗蜜常随从我。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亦不作念:我当随从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自空,无所能作,无所能为,如热时之焰。」
^2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60(大正7,323a6~17):「善现!当知!如转轮王欲有所至,四军、七宝前后导从。尔时轮宝虽最居先,而不分别前后之相。如是前五波罗蜜多与诸善法欲趣无上正等菩提,必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其前导。然此般若波罗蜜多不作是念:我于前五波罗蜜多最为前导,彼随从我。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不作是念: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居我等先,我随从彼。所以者何?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及一切法自性皆钝,无所能为,无有主宰,虚妄、不实,空,无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阳焰、光影、水月、幻事、梦等,其中都无分别作用真实自体。」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节 龙树与龙树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节《中论》与《阿含经》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
 自利 利他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三节《中论》之中心思想
 成佛之道 3 闻法趣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南传上座部佛教概况[栏目:佛学研究论集]
 心中快乐就是极乐人[栏目:仁焕法师]
 请问用腹式呼吸,注意力是否仍然放在风门观鼻息?[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6 八苦 3 病苦[栏目:人生之路·宽运法师]
 从利他心的智慧中得到快乐[栏目:达真堪布]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五)[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略述虚云和尚的禅修思想——解行方圆(林剑秋)[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94.点亮心灵的灯光[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怎么跟上师保持联系?请上师赐个法名行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二卷[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