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一三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九一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末后的偈颂第八段,偈颂的第八段,这一段有八首偈,说明「佛出多少」。前面我们讲到第三首,第三首还没有讲完,我们现在还从这一首念起:
 
  【殁天与降神,处胎及出生,降魔成正觉,转无上*轮。】
 
  我们讲到『降魔』,这是修行、化他最关键的一个科目。昨天我们举《八大人觉经》里面讲的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给诸位略略的介绍过。第三「死魔」,魔是折磨,就是障碍,修行的功夫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即使这一生学得不错,真正的是做到忏除业障,断恶修善,来生再能得人身。就算是因缘不错,又遇到善友继续来修学,诸位想想,至少要中断二十年。这个二十年把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得从头来起,这就是折磨,这种魔称之为死魔。
 
  所以学佛的同学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有成就,势必要延年益寿。我们同参道友当中,一起出家,一起受戒,四十、五十走的就有好几位,五十、六十走的就很多。能不能有成就?难。我如果在四十、五十就走了,可以说毫无成就。自己有把握的,来生还可能得个人身,这个把握我有,其他的成就没有办法了。延年益寿怎么修法?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都要非常认真努力去做。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原则,自己真正发愿舍己为人。我活在这个世间不为自己,没有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舍弃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虽然不能够断尽,务必要把它控制住,决定不能让它增长,这样的心行是健康长寿之道。我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服务的,为正法服务的。怎么为正法服务?要把佛菩萨的教诲用这个身体做出来,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
 
  诸位想想,如果众生有福,佛菩萨必然加持。如果我们的心行违背佛陀的教诲,那肯定是受业力的支配,你没有办法改变命运。这就是佛门里面常说的愿力。愿力要大,要盖过业力。虽有业力,业力不做主,愿力做主了,这在佛法里面讲,健康长寿之道。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一定要跟印祖所讲的敦伦尽分相应、闲邪存诚相应。他老人家这一句,我用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与这个相应。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样才能够奉持佛陀的教诲,降伏病魔,降伏死魔。确实有降魔的方法。
 
  最后一类叫「天魔」。天魔是什么?是身外一切诱惑。我们身体之外的一切诱惑,在佛法里把它归类,称作五欲六尘。这个世间种种在诱惑你,财在诱惑你,色在诱惑你,这个「色」是讲男女之色,在诱惑你;名在诱惑你,这个名包括现在一般人讲的荣誉、权势、地位都在诱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在诱惑。你看看社会上有福报的,他们衣食住行种种享受,你见了动不动心?别人住的是高楼大厦,你住的是小茅蓬;别人出门,前呼后拥,你是孤家寡人一个,你动不动心?你要是起心动念,你就落在魔掌上去了。财色名食睡,佛说地狱五条根。尤其是出家人,沾都沾不得,出家人一沾肯定是阿鼻地狱,在家人也堕落,没有这么严重。这个原因是什么?出家人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破坏佛法形象,这个罪重。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把这个东西舍得干干净净,眼根决定不会被外面色尘诱惑。这个本事厉害,眼对色,眼不会被色诱惑,不会被色所迷。这个色范围就讲得大,不只是男女之色,一切的形色都不动心。耳不会被音声所迷,我们今天讲的歌舞音乐,再美妙的音声也不会动心;鼻不会被香诱惑,舌不会被味诱惑,身不会被触诱惑,意不会被法诱惑。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自己不会被诱惑了,这是什么?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成就了,不被诱惑,你就能够得到主宰,你就能转变境界。这转境界就是「降魔」。这是天魔,天魔的范围包括非常非常之多。佛说法为了方便起见,把它归成这几大类。
 
  魔在哪里?四大类的魔都围绕在我们的周边。说老实话,一步都没有离开。我们想想,能不受诱惑吗?能不动心吗?那动心怎么办?动心,自己晓得,这不得了,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持戒。戒不清净,甚至于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戒律完全疏忽了。经,还有人去念它,谁去念戒?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受菩萨戒的人,叫半月诵戒,每半个月温习一遍,怕忘掉,怕违背。现在人的根性不如古人,现在人说是半个月念一次,忘得干干净净;一个星期念一遍也不行,应该怎么样?天天念。印光大师就是这样教导我们,他教我们念什么?念《太上感应篇》,好!《太上感应篇》确确实实是戒律。
 
  早年我在华藏图书馆,要求我们家里面的同学,在早晚课都加《太上感应篇》这篇东西,念一遍,早晚都要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做认真的反省。《太上感应篇》不长,一千三百多个字,这是代替戒律,在家出家学佛,你要想降伏烦恼魔,降伏死魔,降伏天魔,很有效!出家同学,这些年来我一再劝大家,要念《沙弥律仪》,这个分量也不算很长。你把《沙弥律仪》每天念一遍,希望真正做一个名副其实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你要不肯这样做法,你不是佛弟子。你出了家,穿这个衣服,有名无实,自己破戒、犯戒,完全不知道。所以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用《了凡四训》、用《感应篇》、用《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实在讲,着重在前半部《文昌帝君阴骘文》,《阴骘文》的内容跟《感应篇》差不多。祖师大德的苦心,大慈大悲,真的是救苦救难,用这个方法。《阴骘文》的字更少,只有七百多个字。印祖提倡这个,有道理!早年我们体会没有这么深刻,现在我们体会很深。深深体会到,印光大师确实了不起,他这个教诲确确实实能够救度世尊末法九千年的四众弟子。所以千万不能够疏忽,认为这是小小戒无所谓,这个东西不足以为道。它是大道的根,根没有了,死的不是活的,千万疏忽不得。
 
  通过降魔,才能『成正觉』。「成正觉」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证果,修行证果。在八相成道里面,这个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这一段是讲的是诸佛,这个剎土有佛来示现,示现八相成道。那我们修行确实称正觉。什么人是正觉?须陀洹就是正觉,初信位的菩萨就是正觉。不要小看了须陀洹,这个初信位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第一个阶级。这一个位子,虽然你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佛在经上讲的,永远不堕三恶道。而且还得到一个保证,什么保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之后,肯定证阿罗汉果。阿罗汉在大乘,我们这是圆教,圆教大乘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你看看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从初信位就证到七信位,七信位的菩萨超越六道轮回,入了四圣法界。如果遇到净土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们生方便有余土,他不是生凡圣同居土。为什么不是生凡圣同居土?只要证得须陀洹果,只要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刚才讲,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小圣。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我们要真干。
 
  讲席当中,我常常勉励同学,我们务必要放下自私自利,你要不放下自私自利,须陀洹跟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肯定没有分。你要能够放下,起心动念,我不再为自己,我为一切众生,我为正法常住世间。为正法常住世间,我一定要做一个好的形象,让社会大众赞叹佛法,尊敬佛法,这样佛法就能久住世间。决定不能违背佛陀教诲,所以我劝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魔!我们要降魔,「降魔成正觉」。发大心,《华严经》上讲大心凡夫,也是《华严》的当机者。心量不能不大,心量大什么都能够包容。智慧开了,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顺逆境缘当中都不迷惑。
 
  唯有自己成正觉,才能『转无上*轮』。转无上*轮是教学,教化众生。自己成就,就有能力教人,自自然然就教人。为什么?我自己这个形象,就是社会大众的榜样。每天示现,天天在示现,社会大众天天在看,看不懂没有关系。我天天在示现,念念在示现,时时在示现,处处在示现,总有人看懂。一个看懂了,这一个人得度;两个看懂了,两个人得度。这一切人跟我们交往,我们很明显的能觉察到,还有九法界其他众生,他也在看,他也在听。那些众生也有善根深厚的,他看懂了,他听明白了,他觉悟了,所以佛菩萨是度九界众生,不仅是人道。如何跟九界众生起感应?至诚感通。用真诚到极处,这个心就能感通,能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个例子很多很多,我们在古人记载里面读到过,如果很冷静、很细心去观察,这种感应我们自己也能够觉察得到,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
 
  这一句「转无上*轮」,先要了解什么叫*轮?前面我们也讲得很多,*轮代表佛菩萨的教学,「轮」代表教学内容。这一个形相,确确实实能够显示佛菩萨所悟、所证、所修、所学、所教导的,空有不二,理事一如,表这个大道理。相有性无,这个「*轮」,轮是圆,性是圆心,相是圆周,圆周有,圆心不可得;圆心有没有?有,有而不可得,这个妙!所以我们常讲空,《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是一不是二,色就是圆周,空是圆心,用这个来表法。圆周代表事,圆心代表理。所以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所学、所修、所证,依据的真理。法,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轮」就统统都包括了。所以这个轮相,我们一般也称为大圆满,「*轮」就是大圆满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一法都不漏,圆圆满满。「转」是什么?转是转动,就是我们今天讲推动、推行,推行大圆满的教育,推行大圆满的教学,叫「转*轮」。推行宇宙人生真理的教育,宇宙人生真相的教学。我们自己学到了,明白了,觉悟了,要帮助别人。自己证得,彻底明白了,自己的事情了了;自己事情了了之后,完全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还没有魔障?还是有,但是那个魔障对自己没有障碍,那个魔障是属于众生的。在佛法讲就是缘,有障碍,缘不具足,与佛菩萨毫不相干。世界的成住坏空,佛菩萨有没有干涉?给诸位说,没有。世界成住坏空,对于觉悟人来讲,毫不相干;不要说对大圣不相干,对小圣也不相干。小圣,因为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他还在十法界里,但是他是不惊不怖。这个世界毁掉了,他到别的世界去,他很自在。那个大圣,明心见性的大圣呢?九法界众生看到世界成住坏空,我们要问大圣这个心目当中,世界有没有成住坏空?给诸位说,没有。这个妙了,这个我们不懂,真的不懂。这个道理就在《华严经》里头,确确实实大圣心目当中,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不生,哪里有灭?确确实实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一丝毫都没有动,像水一样,极其微细的波都没有,法身菩萨到这个境界。十法界里菩萨,还那个心像这个水一样,他还有微波,所以这里没有缘,那个地方他去了。真正法身菩萨,微波都没有了,哪来的生死?哪里有成住坏空?没有!
 
  《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两句话说得好,说得真透彻。《中观论》上讲的八不,人家一句话就将它和盘托出。这一句,我们现前要怎样学习?我们学习就是帮助众生。众生病在什么地方?我们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众生有严重的贪瞋痴慢疑,释迦牟尼佛教一切众生断贪心,他自己示现的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教化众生,作斯示现。物质生活过很简单的,这个竞争的心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做到了。他一生的工作,人在世间不能不做事。他做什么?教学,讲经说法,一切时一切处,劝导一切众生。劝众生断恶修善,劝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释迦牟尼佛一生干这个事情。身,示现感化众生;口,教学,用言语教导众生;意,在心里头想的是一切众生迷惑、造业、受报。因为迷惑,所以才教他破迷开悟;因为造业,所以才教他转恶为善,断恶修善;因为他受报,所以才教他转凡成圣。这种教诲是真实的、是彻底的、是究竟的,佛一生示现做这个事情,我们要看出来。看出来的时候,我们要接受佛陀的教诲,首先从自己本身,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我们是不能成大圣,刚才说过了,成小圣。我们自己做到了,我帮助别人有信心,给人家讲: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我做到了。现身说法,三转*轮里面作证转,用我自己的身来作证明,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诸位都晓得,业障深重,不学佛的人也知道。尤其到了晚年,到了有病痛的时候。老了、病了,这个时候,他心里头真的忏悔,知道这一生做很多错事,做很多对不起人的事情,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回头。遇到佛法,理论方法就明了,回头来得及,不是来不及。只要你肯觉悟,只要你肯回头,回头是岸。所以众生有贪心,怎么样把这个贪心转过来?众生有瞋恚心、有嫉妒心,嫉妒是属于瞋恚的一分,怎么样能把一切众生这个嫉妒瞋恚转过来?你要帮别人,首先自己要把这个烦恼连根拔除。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有毁谤我的,嫉妒,这是因嫉妒心而毁谤,因嫉妒心而陷害,遇到了,这是教育、教材。一点瞋恚心都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都没有,古圣先贤教导我们,逆来顺受,现身说法。你要争,我让,这冲突就生不起来;你毁谤我,我赞叹你,决定不跟一个众生做对头。要作对,冤冤相报,化解不了问题,那种人叫感情用事,没有智慧。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个不是懦弱,是真实智慧,是真实的德行的流露。
 
  不报复,没有瞋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里头有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我们明了、我们肯定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他为什么今天会这样对待我?一时迷惑,一时他的烦恼现行,你怎么可以怪他?怎么可以责备他?如果我们责怪他,怨恨他,我们自己受伤害。我们没有一点怨恨,心平气和,我们丝毫伤害都没有受。不但不受伤害,增长智慧,增长福德。毁谤、陷害是好事,不是坏事,所以我常讲「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在这个地方看到你是不是真修行?你是不是真的佛弟子?真佛弟子在逆境恶缘里头怎么会生气?不能动气的,动气那不是佛弟子。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会生气,菩萨不会生气。你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他不生气,他没有报复念头,而且还感恩;将来我成佛,头一个度你,报恩!报什么恩?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成就我的真实智慧。所以拐一个角度来看,好事,不是坏事。修行就在这些地方磨炼成就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第四首偈:
 
  【随众生心乐,示现种种相,为转妙*轮,悉应其根欲。】
 
  我们看这一首。这底下几首意思很深,说明诸佛如来、菩萨声闻是怎样度化众生的。我们发心自行化他,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守。所以佛菩萨都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造恶,随不随喜?还是随喜,你要不随喜,他就排斥你,他不能容纳你。他邪知邪见,造作一切邪恶的行为,佛菩萨还是随喜,这真正是高度智慧、高度的艺术。随喜,在这里头等待机缘、等待机会,有机会暗示他;提醒,他不能接受,你不能提,暗示。冥冥当中,以威神加持,在这个形象上的暗示,让他自己慢慢觉悟,慢慢回头。从这个地方显示出佛菩萨真正的慈悲。
 
  你看这一首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乐』,这个「乐」念去声,爱好,随顺众生心里的爱好。『示现种种相』,所以他示的相不是一个相。从这个地方,你必须要明了,全世界宗教很多,这些宗教,从《华严经》上来讲,那就是「随众生心乐,示现种种相」。你喜欢佛教,给你现佛相,现菩萨相;你喜欢基督教,给你现耶稣相,给你现先知相;你喜欢伊斯兰教,给你现真主相,给你现阿訇相。所以我常常讲,我跟宗教们,不同宗教接触,我说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神,这个大家承认。这个真神有了不起的智慧,有很大的神通,千变万化。这个大家听了都欢喜,真神当然是这样的。然后我就告诉他,这个真神在佛教里面,就现释迦牟尼佛,现这个相;在基督教里面,就现耶稣基督;在伊斯兰里面,他就现穆罕默德,统统是这个真神现的。因为众生喜爱不同,你喜欢什么,他就现什么,永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所以世间所有宗教徒是一家人。我们从这个理念,这个理论依据,来推动多元文化的学习,不是没有理论根据的,有!我们肯定这是真理,肯定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我们对于任何宗教,从内心生起真诚的尊敬。我们见到佛像,恭敬顶礼膜拜;我们在基督教堂里面,见到十字架,见到耶稣的像,也跟拜佛一样,恭敬顶礼膜拜。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我告诉他,这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的。那就基督教那一方面,释迦牟尼佛是耶稣基督示现的。佛法里面讲宾主,以佛教为主,所有宗教都是宾,都是佛示现的;以基督教为主,所有宗教为宾,都是耶稣基督变现的,这才是真正平等。主,不是一个主,独一的主,不是这个。各个都是主,各个都是宾,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平等法。
 
  『为转妙*轮』,所有一切宗教典籍都是「妙*轮」,妙,巧妙。随着人心爱好,我们讲随着世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礼俗,不同的生活习惯,那叫妙。一个、单一就不妙;多元是妙,一元就不妙,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我们有这个理念,有这个认知,展开任何宗教的典籍,我们的态度真诚恭敬。我们展开《新旧约》,展开《古兰经》,确确实实那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对那些喜爱众生所说之法,那是妙法,这是事实真相。从前,事上有,但是大家很少讲,那是什么原因?由于封建的时代,交通资讯不发达,许许多多的居民住在这一个地方,老死不相往来。自然的条件造成了障碍,这一生他活动的范围很小、很窄小。于是乎形成他自己的文化,小圈子的文化,生活习惯,他跟另外一个地区就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随类化身。这里面的众生有善根成熟,有能够接受圣贤教诲的,诸佛如来在他们这里面,示现他们这一族里面的圣人,在这一个族群里面降生。也示现,实在讲,八相成道,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明显。你仔细观察,耶稣这一生,穆罕默德这一生,再往前面看,摩西的一生,其他宗教创始人,仔细观察都是这样示现。那个过去是在天宫什么的我们不说,至少在这一生当中你所看出来,他的聪明智慧确实超过一般人。他在社会种种行业里头,他选择去修道,道业成就之后,那个道业成就不就是降魔成正觉吗?弘道,教化众生,那不就是转无上*轮吗?也是「随众生心乐,示现种种相,为转妙*轮」,细心观察,你就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
 
  能现的是什么?在佛法里面讲,能现的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相好。就是《华严经?出现品》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能现的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真如本性。在西方世界宗教里面所称的唯一的真神,在我们佛门里,不叫唯一的真神,叫真如自性,这就是唯一真神,为什么?它能现能变;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所现所变。这里头,理太深,事太繁杂。你要想搞清楚搞明了,佛家这一大藏,我们常讲一大藏教,这一大藏的教科书是一个简单扼要的说明,不是详细的。详细说明在哪里?在《华严经》缘起里面讲的,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龙宫里面,见到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是详细说明。分量有多大?龙树菩萨告诉我们,字数,这一套经的字数有多少?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古印度讲这个文字有多少,他们跟中国人的方法不一样,中国是算字数,一个字一个字,这一本书有多少字。印度人不是讲一个字,他讲一句一句的,四句,不管句子长短,四句叫做一首偈,叫一偈。这个要知道,四句就叫一偈,无论长短。那个长行文也是这样的,四句是一首偈。那多少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不得了!我们哪有这种能力?一四天下微尘品。这多少品?一四天下微尘品,那是全部的《华严》。我们的地球装不下,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也装不下。释迦牟尼佛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它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一个大千世界怎么能装得下?那是诸佛如来详细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这一大藏教,现在诸位所看到佛家的《大藏经》,这是略说。你要是真的想研究、想明了,你看看真正觉者,觉悟的人,他们所说的。这么说起来,难!我的寿命有限,纵然长寿活到个一百岁,毕竟这个世间活一百岁的人太少了。以我来讲,我二十六岁遇到佛法,开始读经,研究经教,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这一生用在经教的时间也不过是七十年。七十几年的时间太短暂了,一天就是干八个小时,干十个小时,这一大藏教都学不了。何况还有世间其他宗教的典籍,还有世间许许多多圣贤的学说。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说,他说要讲经说法不容易。我说怎么?要通达三藏十二分教,还要通达世间所有的学术,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通达,才能像佛一样转无上*轮,转妙*轮。你要不通,你怎么转?他说佛法里面就这一部《大藏经》,你这一生能搞得了吗?世法里头,别的不谈,中国干隆年间编的一套《四库全书》,行吗?二十年前,台湾商务印书馆翻印《四库全书》,我买了一套。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告诉我,假使一个人,从一出生就会看书,看《四库全书》他就会看,一天看十个小时不间断,活一百岁,这一部书还没有看完,看一遍都没有看完,不容易!这样一说来,好象我们就没有指望,真的,真的就泄了气,没有指望。
 
  李老师传给我一个方法,他说怎么样?通。用什么方法通?感通。这个感通在佛法里面讲,求佛菩萨加持,求佛菩萨帮助,求感应。这里头有没有道理?有,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理论依据,感应的理论依据。佛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德能,一切众生都有,我也有。我今天的智慧德能为什么不能现前?业障障碍住了。现在我们的业障又没有办法消,我也想这个智慧能够现前,那用什么方法?求诸佛菩萨帮助,用什么去感应?诚,真诚,真诚到极处,这是我常常劝勉同学的,真诚到极处,没有一点点自私自利,加一点点自私自利,真诚就没有了;不真不诚,那一点感应都没有。不能有丝毫的名闻利养,不能有丝毫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不可以有丝毫贪瞋痴慢,这才叫真诚。真诚,就跟一切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早年印光大师在世,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佛的经教浩如烟海,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教我们初学的人悟入?印光大师回答他,有。说了两个字,「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要没有诚意,那怎么能成功?李老师传给我这四个字「至诚感通」,我得受用。我也常常用这四个字劝导别人,我从这一句里头得利益,亲近善知识,得善果。
 
  我最早的时候,亲近方东美先生,我在方东美先生那里得到的,认识佛教,方老师教我的。他教导我,佛教是世间最高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从这个地方,从他老人家那里认识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是大智慧、大学问,那才肯定。我亲近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怎样才能够快速的入佛门,契入佛境界?他老人家教我四个字「看破放下」。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在他那里得到的「至诚感通」。李老师要我依印光法师为师,做印光法师的私淑弟子,叫我读《文钞》,我依教奉行。我在印祖那里得到的是什么?「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印祖一生奉行这十六个字,也是以这十六个字教化一切众生。这十六个字是他自行化他的总纲领,我们要在这个地方抓住。西方的宗教,真实的总纲领就是个「爱」字,神爱世人,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你看佛法所说的,佛法讲的是什么?「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为本就是神爱世人;那个方便为门就是这个爱心要落实,以种种权巧方便,尊重、爱护、帮助,为一切众生服务,那就是方便为门。
 
  诸位仔细去思惟、去观察,全世界每一个宗教,确确实实尽管它讲法不一样,它教人修学的方法不一样,它的原理原则相同。所以我们提倡用这个「爱」字,神圣的教育,宗教的教育,爱的教育。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爱一切人,爱一切众生。教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就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的。过去是因为过去的环境,自自然然形成。今天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所以今天跟过去生活环境不一样。现在所有族群,所有不同宗教要统一,要合作,这就是现代出现「多元文化」这么一个名词。神圣的教学,宗教的教学,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早年我曾经说过,佛教是佛陀对于九法界至善圆满的教育,现在我讲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如果把从前所说的合起来,佛教是多元文化至善圆满的社会教育。佛教如是,其他教也如是,天主教是至善圆满的社会教育,基督教也是至善圆满的社会教育,平等的,无二无别。
 
  这是为转妙*轮,『悉应其根欲』。「根」是根性,「欲」是爱好,跟前面那个「乐」的意思完全相同,就是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恒顺众生是在十大愿里头,就是十大纲领的,自行化他的十大纲领里面的一条。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非常有意义,我们如果真的是参透了,明了了。今天地球这个社会动乱不安,由于资讯快速的发展,交通也在快速的便利,人与人之间接触频繁,过去所没有的。突然,突如其来的这个状况,使许许多多人措手不及,不知道怎样来应付。于是这里面产生疑惑,从疑惑变成冲突,从冲突再一发展就是斗争、战争,苦不堪言。根本的原因,一向千百年来都以为,我这个宗教是正教,别的教,邪教;我们奉祀的真神,别人奉祀的都是魔鬼。这个错误的认知没有办法化解,造成冲突的原因。今天要把这个问题化解,希望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肯定我们是一个族类,我们是一家人,地球人。不要再分我是哪一国,你是哪个族群,我们是地球人。至少我们这个思想见解要提升到这个境界,居住在地球上的是一家人。有人讲现在地球是村,地球村,那我们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我们这个村庄上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要互相尊重,要互相协助,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比什么都重要。
 
  那怎样化解?多元文化的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在中国,古人所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一桩大事业,教学,教学为先,怎样去教化众生!古时候汉武帝,最初制定教育政策,他制定这个政策之后,以儒,就是以孔孟的学说做为中国教化全民的中心理念。不久,明帝的时候,后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于是中国这个社会的教化,形成儒释道三家,三个学派。这三个学派共同点多,不同的地方少。两千多年来,固然有不少改朝换代,我们在史书记载里面看到,每一个朝代有兴有革,但是唯独教育政策不变,我读历史对于这一点感觉得很讶异,连元朝蒙古入主中国也没有改变;满清入主中国更是极力提倡,发扬光大。
 
  所以中国这两千多年来,这个国家始终维系大一统,有它的道理在。这个道理是什么?教学为先。中国这个历代并不重视武力,不重视军队,不重视警察,重视教学,教学为先。连帝王大臣,在宫廷里面,都请儒家、佛家、道家的这些长老到宫廷里面去讲学,帝王大臣一起来学习。到清朝末年,民国兴起的时候,把儒释道三家疏忽了,这个社会根基发生动摇,这是真正的危机。这个危机,我们有人讲信仰危机,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丧失了信心。这个信心丧失掉之后,人怎么样?无所适从,没有依靠。这是中国这两千多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发生了。怎么样挽救?没有别的办法,还是要恢复孔孟与大乘的教学。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七十年代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的。他说的范围大,不是指中国,指全世界。他讲能够帮助二十一世纪,解决二十一世纪复杂的问题,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个人有见地,我们一般人讲有学问,他的这个看法正确。
 
  大的环境,虽然大家把圣贤教诲,认为这是旧的东西,不适合现代,把它拋弃了。我们算是有幸,我没有拋弃,我得到受用,我生活得很快乐,这个快乐从哪里来的?是从孔孟学说、大乘经教里面得来的,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身心安稳,自在快乐。对于宇宙人生,佛经里面所说的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无争无求?因为你要争,你要求,并不是你有争,争就能够得到;你求就能得到,不是。如果争,争不到;求,求不到,你何必争,何必求?这一桩事情,诸位要想搞清楚搞明白,你去念《了凡四训》,印光大师提倡的。《了凡四训》这个教学的目标,就是教你在这一生当中,把那个争、求的念头打掉,肯定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争,你得到的,都是你命中有的;你命中没有,你争不到。所以争的人很多,为什么有人得到,有人得不到?命里头没有,你怎么能得到?
 
  佛法里面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一句话,是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怎么有求必应?老师说得很好,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求,能得到。你的求,违背了理论,错用了方法,得不到。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求好象是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有的,因为你错用了心,错用了方法,你所得到的,求得的,已经打了折扣,很多人不知道!譬如,你命里头有亿万财富,因为你用的心不善,用的手段不善,你得到财富,你得到多少?大概只得到五千万,你命里头一亿,你只得到五千万,打了对折。你认为你很高兴,很欢喜,其实你亏吃大了。你要用善心,如理如法的求,你所得到的,比你现在要加好几倍。你不懂,这佛法里头说的。
 
  我命里头没有财,但是我如理如法的去修,我这一生物质生活能过得去,能够穿得暖,吃得饱,能够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这是如理如法求得的,老师的恩德,老师教的。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亦复如是。你一定要懂道理,一定要明因果,如理如法,有求必应。求转凡成圣都能做到,何况这个世间这些名闻利养,那简直叫鸡毛蒜皮,轻而易举的。这个道理,诸位务必要清楚。换句话说,务必要认真学习《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的修学方法在《感应篇》;《感应篇》是讲方法,《了凡四训》是给你讲道理。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哪有求不到的道理!正确的方法,所得到的果报不可思议,出乎你自己想象之外。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一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三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三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四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42.渡海至湖州 Crossing the sea and arriving at Hu Chou[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念南无阿弥陀佛修止观[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第二册 自然因果法则~2[栏目:佛光菜根谭]
 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栏目:济群法师]
 《楞严经》耳根圆通修持法门举要(释常海)[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