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61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九节 法空如幻(p.194~p.200)
一、《般若经》的宗要: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p.194~p.195)
《般若经》的宗要,是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超越一切」的实义,名为空性、法性等。「是第一义,实无有相,无有分别,亦无言说。」1
 
(一)无有相,所以一切法无可示。
(二)无有分别,所以一切法不可分别。
(三)无有言说(名),所以一切法不可说。
※离名、离相、离分别的「诸法空相」,当然是一切不可得的。2
 
二、《般若经》中,由于说「一切法无所得」而引起的问题(p.195)
《般若经》开示菩萨的般若行,教学菩萨行的,应怎样的不着一切,以无所得,而能度众生,成佛道。但在世俗心中,不免引起疑惑。
 
在「中本般若」的「后分」3中,就不断的提出种种疑问:
 
既然法也不可得,众生也不可得;没有业报,没有道果,没有垢净,没有修证,没有名相;佛与佛法也不可说──那为什么要说?
为什么说有业报,有地狱,……菩萨、佛,有六度……十八佛不共法等差别?
为什么要发心,度众生,庄严佛土,成佛?
在「后分」中,说到那里,就问到那里,解说到那里。一层层的问题,问题的所以成为问题,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名相」与「无名相」间的对立性。《般若经》的解答,还是与修证相应,而不是理论的。
 
三、《般若经》对「一切法不可得,却又说有业报、要修行、度众生」等问题之解答(p.195~p.197)
【(一)《般若经》以「二谛」作答(p.195~p.196)】
1、依世俗谛假名方便说
 
(1)经上提出了二谛说,也就是一切言说,一切差别,说修行,说凡说圣,都是依世俗谛说的。如说:「众生(于)无法(中)有法想,我以除其妄着(故说)。世俗法故说有得,非第一义。」4
(2)一切言说差别,是不能不是「二」──相对的;为了教化,所以方便的说有二谛,说种种差别是依世俗说的,不是实义。
2、「世谛如」即是「第一谛如」
 
其实,「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5
 
3、「无所得」的真正意趣
 
相对的「二」,超越(绝对)的「无二」,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说:「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6
 
(1)相对的世俗,是二,是有所得,是众生的取着处。
佛说无二、无所得,是一切无所取着的第一义──胜义。
(2)但发心修行,要安住无所得。
「无所得」不在「有所得」中,「有所得」是有取着的。
也不能说「无所得」在「无所得」中,如有「无所得」可得,那是落于相待,不是「无所得」了。
所以菩萨住无所得,以「无所得」为方便等,是不着「有所得」而又不着于「无所得」的。
(3)这样,有所得(二)与无所得(无二),无二无别,平等平等,这才是佛说「无所得」(无二)的意趣所在。
当然,称之为无所得,终归是不离假名的方便。
【(二)《般若经》以「如幻、如化」等譬喻来说明「一切法不可得」(p.196)】
《般若经》广说一切法空,一切法清净,一切法不可得等,意在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空、无所有等,并非什么都没有;也不是一切法外,别有涅槃、真如等。所以对于种种疑问,经上每举如幻、如化等譬喻。
譬喻,《杂阿含经》7就有了,如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等。
 
《般若经》所举的譬喻,先后不一,有「六譬」8,「七譬」9,「九喻」10,「十喻」11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序品」,总列为十喻。一、幻,二、(阳)焰,三、水中月,四、虚空,五、响,六、揵闼婆城,七、梦,八、影,九、镜中像,十、化。
 
1、譬喻之共通意义(p.196~p.197)
 
这些譬喻的共通意义,是:看也看到,听也听到,明明有这回事,而其实却是没有的,根本没有的。说他空、无所有,却又看得听得分明。
 
试举一容易理解的阳焰12来说:地上有水分,经太阳光的照射,化为水汽,在地面流动。远远望去,如一池水,在微波荡漾。口渴的鹿见了,也会跑过去喝,所以或称为「鹿爱」。13
 
前方明明有水,微波荡漾,这是大家都见到的。但走到那边,却什么也没有(水汽也是看不到的)。说没有么,远远的望去,还是水波荡漾。
 
这样,以水来说,见到水时,并没有水的生起,不能说是有;过去一看,水没有了,不是水的灭去,也不能说是无。阳焰是这样的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宛然现有而其实是空的。以阳焰作譬喻,一切法也都这样。
 
进一步说:有水,没有水,由于远处望去,或近处察看。阳焰的水,并不是忽而有了,忽而没有,阳焰一直是这样这样的,如如不异。不能说是常住的,可也无所谓生灭。
 
不过这是譬喻,譬喻只能取其譬喻的意义而已。
 
2、譬喻的不同解说(p.197)
 
十种譬喻,可以从种种方面作不同的解说,而主要是:似乎是有,其实是空无所有的。
 
(1)《大智度论》说:「是十喻,为解空法故」;14「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十喻)易解空喻难解空。」15
所以,说幻、化等譬喻,是解了一切法空的。
(2)后代的瑜伽派,依《解深密经》16意而别为解说:虚空是譬喻圆成实性的;幻、化等是譬喻依他起性的;别立空华喻,譬喻遍计所执性。在罗什及以前的《放光》、《光赞》,是没有空华喻的。
这样,幻、化等是说有而不是空了。然论般若法门的本义,是不宜依据这一别解的。
四、一切法如幻如化(p.198~ p.199)
《般若经》说甚深,一切法都是甚深;说清净,一切法都是清净;说空、无所有,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说法性,一切法都是法性;说如幻、如化,当然是一切如幻、如化。
 
【(一)如幻、如梦】
如《经》说:
我说众生如幻、如梦,须陀洹果亦如幻、如梦,……辟支佛道亦如幻、如梦。……我说佛法亦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诸天子!幻、梦(与)涅槃,无二无别。17
这是「下本般若」,经文没有简别的,说一切法都如幻、如梦,涅槃也是如幻、如梦的。
 
【(二)如化】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云:
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摩诃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变化。18
「中本般若」结束时,说到不同层次的一切法,都是如(变)化的。
 
1、依圣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说
 
 
(1)声闻法:发心、修行、证沙门果等。
(2)辟支佛法:是独觉者的发心、修行、证果。
(3)菩萨法:如发菩提心,以般若为导而修六度、四摄,得无生忍,报得神通,庄严净土,成就众生等。
(4)佛法:佛的一切种智,摄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相好庄严等无边功德。
※以上是圣法。
2、依凡夫法说
 
(5)凡夫法:烦恼法,业因缘(感报)法,是五趣流转的凡夫法。
3、小结
 
凡、圣,迷、悟,这不同层次的一切法,都是如化的。
 
【(三)幻、化似有而空,无实而不碍有(p.199)】
幻、化是似有而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如《大智度论》说:「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19幻、化是似有而空的,空是无实而不碍有的;说一切法空,一切法如幻、化,是说明的观点不同,而不是内容的各别对立。
这想到了上面20曾经说到过的:《般若经》说十八空(或十六空、二十空),而每一种空,都是「非常非坏[灭],何以故?本性尔故。」21
从非常非坏,知一切是空的,是本性如此,不是灭色而说空的。这与论菩提心的因果相续,非常而不灭,22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在超越情见的实义中,一切无二无别、无名无相,是众生所不能理解的。众生处处取着,依名著相,形成无休止的生死苦迫,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见,所以说空、无所有以表示实义。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为了解开众生的迷着,所以又说如幻、化等。
方便的说:如幻的就是空──本性空,本性空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
五、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不离一切法而毕竟空寂(p.199~p.200)
《般若经》中,或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幻不异色,色不异幻。」23或说「一切不可说」24,「诸法空相中一切法不可得」25。似乎说得不同。
 
【(一)藏传与汉传的论点】
所以印度传来的,如西藏所传:或「许胜义谛现空双聚,名理成如幻;及许胜义谛唯于现境断绝戏论,名极无所住。」26
如依中国佛学说,「理成如幻」是空有无碍的中道;「极无所住」是真空。
理成如幻:空有无碍的中道。
极无所住:断绝戏论的真空。
【(二)印顺法师的评论】
然统观《般若经》义,要在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不离一切法而毕竟空寂,表示无生法忍的体悟,这是:「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27。「无二法、无不二法,即是道,即是果。……平等法中,无有戏论。」28
如以方便说相即,而拟议圆融;以方便说不可得,而偏重空寂,怕都可能违失圣道实践的般若宗趣!
注解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7b18~19);另参见《大智度论》卷89(大正25,686a5~6)。
^2 印顺法师着《学佛三要》(p.202):「语言,文字,思想,都不是事物本身,所以要真实体悟一切法本性,非远离这些相──离心缘相,离语言相,离文字相不可。《中论》也说:『心行既息,语言亦灭。』因为如此,法性不但是离名言的,离分别的,离相的,而且唯是自觉的,不由他悟的──『自知不随他』。」
^3《空之探究》(p.139 ~ p.140):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说,全经九十品,可以分为三分:
前分──『序品』第一……………『舌相品』第六
中分──『三假品』第七…………『累教品』第六六
后分──『无尽品』第六七………『嘱累品』第九0
^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4b26~28);另参见《大智度论》卷83(大正25,645b28~29)。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大正8,378c11~13);《大智度论》卷83(大正25,653b10~11)。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3c26~374a4)。
^7
(1)《杂阿含经》卷10(265经)(大正2,69a18~20):「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0也引用到此经:「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泡,观想如野马,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大正8,367a21~23)。
(2)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节〈无来无趣之生灭如幻〉,p.90。
^8 六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正8,752b28~29);《放光般若经》卷14(大正8,123c20~27);卷11(大正8,82b16~22);卷17(大正8,125a15~17);卷17(大正8,124a19~2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49b12~15);卷23(大正8,389c29~390a8);卷26(大正8,269c20~23);卷27(大正8,309c8~21)。
^9 七譬:《放光般若经》卷18:「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热时焰,如光,如影?」(大正8,125c7~8);另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2b17)。
^10 九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1:「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空花、如寻香城、如变化事,唯心所现性相俱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大正5,58a26~29);另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7(大正5,204b19~2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大正5,204b)。
^11 十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大正8,217a21~23);另参见《大智度论》卷6 (大正25,101c~105c);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4);《空之探究》(p.261)。
^12
《大智度论》卷6:「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热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炎。复次,若远见炎,想为水,近则无水想。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炎。」( 大正25,102b1〜11)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节〈无来无趣之生灭如幻〉,p.90。
 
^13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44:「有缘无智。……若缘幻事、健达缚城,及旋火轮、鹿爱等智,皆缘无境。」(大正27,228b21~23)
^14《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1c10)。
^15《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c1~2)。
^16《解深密经》卷2(大正16,694a13~b6):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
 
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
 
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
 
另参见演培法师着《解深密经语体释》(p.197~p.206)。
 
^17《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c10~18)。
^1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5c24~28)。
^19《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b26~27)。
^20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七节〈自性空无自性空〉,p.183:
《般若经》广说种种空,而定义都是:「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9~b25)。经说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依种种法义来显示空,而一切都是约本性空说的。本性空是圣智证知的。
另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五节〈空之解说〉,p.170~p.173。
 
^2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大正7,73a19~b25。
^2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7a27~b13):
如然灯时,……非初焰烧,亦不离初焰;非后焰烧,亦不离后焰。……是(灯)炷实燃。是因缘法甚深!菩萨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初心得;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后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已灭,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生,是灭相不?世尊!是灭相。须菩提!于意云何?是灭相法当灭不?不也,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须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另参见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33);《空之探究》(p.171~p.172)。
 
^23《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38b27)。
^24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大正8,345c8-13):
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说,而佛以方便力故说。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一切法亦不可说。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
 
^25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4(大正8,397a21-28):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说法,亦不得众生及一切法,一切法不可得故。菩萨以不住法故住诸法相中,所谓色空乃至有为无为法空。何以故?色乃至有为无为法,自性不可得故无有住处,无所有法不住无所有法,自性法不住自性法,他性法不住他性法。何以故?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可得法当住何处?」
^26
(1)宗喀巴大师着《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7(汉藏教理院刊本,p.27):
又有一类先觉知识,作如是言:「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于二类大中观师,谓于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及于名言不许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观师。就立胜义亦立二名,谓许胜义谛现空双聚,名理成如幻;及许胜义谛唯于现境断绝戏论名极无所住。」二中初者许是静命论师及莲华戒等。其如幻及极无所住之名,印度论师亦有许者。总其印藏自许为中观之论师,虽亦略有如是许者,然仅抉择龙猛菩萨弟子之中大中观师有何宗派,若诸细流谁能尽说?
又其觉慧大译师云:「就胜义门所立二宗,是令愚者觉其希有。」此说极善,以彼所说,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义为胜义谛。理智所量顺胜义谛故,假名胜义。《中观庄严论》及《光明论》俱宣说故。又诸余大中观师,亦不许唯以正理断除戏论便为胜义谛,故非善说。(佛陀教育基金会版,民国八十一年十月修订版,p.404)
(2)印顺法师着《如来藏之研究》(p.90):
「般若法门」在开展中,渐演化为不同的二流:
一、在现证时,一切戏论、一切幻相都不现前,如清辨引《般若经》说:「慧眼都无所见」。这是「般若法门」的本义,如瑜伽师不许圆成实性是空,而在根本智证真如──真见道中,也还是一切依他幻相泯灭不现前的。
二、西藏传说有二宗,在于现境断绝戏论的「极无所住」(如上所说)外,还有现起与空寂无碍的「理成如幻」。这二宗,在中国佛学中,就是证真空与中道了。
(3)印顺法师着《中观今论》(p.183 ~ p.184):
《菩提道次第广论》,西藏传说龙树学于胜义谛有二派:(一)、极无所住,(二)、现空如幻。《广论》可以不承认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认西藏从印度所传,确曾有此说。即现即空,即空即现的现空无碍,实为渊源于龙树学的。
^2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大正8,374a4)。
^2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大正8,414b27~c1)。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节 龙树与龙树论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
 自利 利他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十节 胜解观与真实观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节 自性空与无自性空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7.大般涅槃证无生 His Parinirvana: certification to non ..[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侍者第二经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依教奉行与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五百罗汉 434、不动罗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请问当前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善导机缘第七章(优婆塞卢荣章译)[栏目:白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会花钱是师傅[栏目:普献法师讲故事]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八)精进修行佛法乃大孝行径[栏目:圣者言教]
 表情的重要[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关于佛教基层组织法[栏目:巨赞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