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返回 无碍解道·俱存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1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1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庆喜,在憍赏弥国2瞿私罗园。尔时,具寿庆喜告诸比丘
  曰:「友,诸比丘!」彼诸比丘应答具寿庆喜:「友!」具寿庆喜作如是说:「友!凡比
  丘或比丘尼而于予之现前记3阿罗汉性,必依四道,或依其一。如何为四?
      友!于此处有比丘,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彼依先为寂止〔后〕修习正观而道
  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依先为正观〔后〕修习寂止而道生。
  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以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修习俱存之止观,依修习俱存之止观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
 93 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意有被诸法掉举之所捉。友!彼之心内惟定住,于定坐时,
  彼一趣得定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凡比丘或比丘尼于予之现前记〔说〕阿罗汉性者,必依如是四道或依其一。」
  二  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者如何?
      依出离之力心之一境性而无散乱是为定。于其处所生诸法依无常随观于义是为
  正观,依苦随观于义是为正观,依无我随观于义是为正观。如斯初有寂止,后有正
  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修习」者,修习有四:于其处依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
  而修习;依彼促进生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为道生?依见义而正见之道生,依现前解义而正思惟之道生,
  依摄受义而正语之道生,依等起义而正业之道生,依清净义而正命之道生,依精勤
  义而正精进之道生,依近住义而正念之道生,依无散乱义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
  生。
     「彼习此道而多作修习」。
     「习」者,如何而习?倾心而习,知而习,见而习,观察而习,心摄持而习;依
 94 信胜解而习,以精勤精进而习,令近住念而习,定心而习,依慧了知而习;证知应
  证知而习,遍知应遍知而习,断应断而习,修习应修习而习,现证应现证而习。如
  是而为习。
     「修习」者,如何而修习?倾心而修习,知而修习,见而修习,观察而修习,心
  摄持而修习;依信胜解而修习,以精勤精进而修习,令近住念而修习,定心而修习,
  依慧了知而修习;证知应证知而修习,遍知应遍知而修习,断应断而修习,修习应
  修习而修习,现证应现证而修习。如是而为修习。
     「多作」者,如何而为多作?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见而多作,观察而多作,
  心摄持而多作;依信胜解而多作,以精勤精进而多作,令近住念而多作,定心而多
  作,依慧了知而多作;证知应证知而多作,遍知应遍知而多作,修习应修习而多作,
  现证应现证而多作。如是而为多作。
     「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何断诸结、离诸随眠耶?
      依预流道者,断有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离见随眠、疑随眠之二随眠。
      依一来道者,断麤之欲贪结、瞋结之二结,离麤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二随眠。
 95     依不还道者,断细之欲贪结、瞋结之二结,离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二随眠。
      依阿罗汉道者,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之五结,离慢随眠、有贪随
  眠、无明随眠之三随眠。如是而为断诸结、离诸随眠。
  三  依无瞋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
  ……乃至……依入息之力观定弃,依出息之力观定弃而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
  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依无常而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而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而
  随观义是为正观。如是于初有寂止,于后有正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修习」者,修习有四:于其处依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
  而修习,依其所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依见义而正见之道生,依现前解义而正思惟之道生……
  乃至……依无散乱义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生。
     「彼习此道多作修习」。
     「习」者,如何而习?倾心习,知而习……乃至……现证应现证而习,如是而为
  习。
     「修习」者,如何而修习?倾心而修习,知而修习……乃至……现证应现证而修
  习。如是而为修习。
     「多作」者,如何而多作?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乃至……现证应现证而多
  作。如是而为多作。
     「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何断诸结、离诸随眠?
 96     依预流道者,断有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离见随眠、疑随眠之二随眠。
      依一来道者,断麤之欲贪结、瞋结之二结,离麤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二随眠。
      依不还道者,断细之欲贪结、瞋结之二结,离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二随眠。
      依阿罗汉道者,断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之五结,离慢随眠、有贪随
  眠、无明随眠之三随眠。如是为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四  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者如何?
      依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
  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为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而为定。如是初有正观,后有
  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
  结、离诸随眠。
      依色之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色之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色之无我于随
  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是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如是
  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97     依受、想、行、识、眼……乃至……依老死之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老死
  之苦……乃至……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是心之
  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如此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先正观而修习寂止。
  五  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
      依4十六行相而修习俱存之止观。〔谓〕依所缘之义、行境之义、断之义、永舍
  之义、出离之义、退转之义、寂静之义、妙善之义、解脱之义、无漏之义、度之义、
  无因相之义、无愿之义、空性之义、一味之义、不超越之义、俱存之义。
      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
  为所缘。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所缘。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俱存之止观是
  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
  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
  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行境之义,止观是一味、
 98 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六  依断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随伴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若断随伴无
  明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随伴之诸烦恼与
  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断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
  不超越。故言依断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永舍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永舍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
  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永舍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
  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永舍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永舍
  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出离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出离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
  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出离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
  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出离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出离
  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退转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退转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
  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退转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
  以灭为行境。如是依退转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退转
  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七  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寂静
  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寂静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寂静之义止
 99 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妙善
  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妙善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妙善之义,
  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解脱
  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解脱以灭为行境。如是心解脱乃离贪,
  慧解脱乃离无明。如是依解脱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
  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八  依无漏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欲漏
  之无漏,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明漏之无漏,以灭为行境。
  如是依无漏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为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漏之义修习俱
  存之止观。
      依度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度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
  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度随伴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乃以灭
  为行境。如是依度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度之义修习
  俱存之止观。
100     依无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
  一切因相之因相,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因相之因相,
  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因相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
  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无愿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一
  切愿之愿,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愿之愿,以灭为行
  境。如是依无愿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愿之义修习
  俱存之止观。
      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空一
  切现贪,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
  如是依空性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成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空性之义修习俱
  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
  味之义而修习;依彼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道生」
  者,如何而为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而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如是依5十六行相修习俱存之止观。如是以修习俱存之止观。
  九  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者如何?
101     若由无常之作意而光辉生。「光耀是法」倾心6于光耀,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意
  有被其掉举所捉者,乃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
  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
  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
  诸随眠。
      若依无常而作意者智生、喜生、轻安生、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
  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有意被其掉举所捉者,
  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
  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
  ……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若依苦而作意者……乃至……依无我而作意者,光耀生、智生、喜生、轻安生、
  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
  乱是为掉举。意有被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无常之近住、苦之近
102 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一○ 若依色无常而作意……乃至……若依色苦而作意……乃至……若依色无我而
  作意……乃至……受……乃至……厢心、行、识、眼……乃至……若依无常作意老死
  ……若依苦作意老死……若依无我作意老死者,即光耀生、智生……乃至……欣求
  生。「欣求法」倾心而欣求,彼之散乱为掉举,意有彼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老
  死之无我近住,老死之无常近住、老死之苦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
  至……如是而断诸结、离随眠。如是而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
                光耀智喜于摇转
                于轻安乐心通达
                胜解精勤与近住
                舍与欣求倾心舍
                了知遍熟此十处
                善为掉举不迷妄
                散乱染污灭心修
                散乱染污习损减
                清净染污不修减
                修习不灭无散乱
                依此四处心收合
                了知所捉以十处

  注1 俱存论(yuganandha-katha)〔俱存」者,名为寂止、正观。此以下称为「俱存品」,只采
      用部分之名以为品名。
    2 瞿私多园(Ghositarama)于 PTS.Dic 亦有Ghosita。在暹罗本及底本皆有si。
    3在底本有「阿罗汉得」(arahattapattim)。
    4 虽言十六行相实则列举十七。但见下文最后之三未详说。
    5 虽言十六行相以上列举之处成为十四。
    6 倾心底本虽作 apajjati 在随暹罗本为 avajjati。


 


{返回 无碍解道·俱存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俱存品第二〔四〕谛论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俱存品第九 力论
 俱存品第四 慈论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俱存品第七 法*论
 俱存品第三〔七〕觉支论
 俱存品第十 空论
 俱存品第二〔四〕谛论
 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
 俱存品第八 出世间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解决健康问题[栏目:仁焕法师]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许抗生)[栏目:净土宗文集]
 厌世 Becoming Disenchanted[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好声音 来自自己生活的宽阔[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佛教与中国文化[栏目:赖永海教授]
 03-012《菩萨行法》取自《惟日杂难经》[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3年]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第一[栏目:虚空藏菩萨·经典]
 因果不虚如明镜——光明楼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得道女施法化险为夷[栏目:佛经故事选辑-女性的故事]
 请解释皈依学处三所修的内容?[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