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三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返回 南怀瑾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3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三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四十三章 善行能发本明耀

守愚空坐,辜负四恩,若愚痴人,不分菽麦,似牛羊眼,罔辩方隅。现今对境尚不圆明,临终遇缘焉能甄别。直须达事通理,彻果穷因。无一法而不明,无一尘而不照,则见闻莫能惑,境界不能拘。

永明寿禅师一边辩证佛法空与有、般若与唯识的深理,强调修行人不可只抓一个总纲,含糊地抱一个笼统般若,没头没脑就想见性成佛,因为唯识法相的微细理事和空不慧不是两件事,若不明唯识法相,那么对自心空性的体会容易发生偏差。同时他又一边警惕后学一定要记取自己学佛修道的本愿,不可背弃四弘愿,要确实去实践它们。这才能印证一多缘起无边的法界,达到一切的智慧。

所以接著他又说了上面的这几句话,一再苦口婆心劝化我们。真正事理都通达了,宇宙人生来龙去脉也都连贯起来,这时世法、出世法没有一样不清楚,再小的事物或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及问题的细节都观照得到,这样才能解脱自在,不被种种境界蒙蔽,也就是我常跟大家说的,学佛人要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你若真正在这上面下手,那便是对境圆明,临终才有几许把握。

接著下面的一大段文句,大意与前面一路讲来的理则回应,不再多言。我们跳过去几行,转入另一个话题,所涉及的是悟后起修的问题,也就是你理到了,见地透彻,甚至是悟了,那这样佛法的修行便完成了吗?不是的,悟道以后才能真正修持。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告诉六祖惠能大师一句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佛教的开矿术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依佛理来讲,一切众生和一切法,只有一个本体,三界六道同一根源。比如说水,水变成海水是碱的,变成泉水是甜的,变成雨水是从上面落下来,变成泉水是从地下冒出来,不管哪一种水,乃至变成厕所里的水,水性是一体的,现象不同而已。既然‘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没有什么差别,那我们只要‘据理但应正念真如’,只要一心在本体的真如上就可以了,‘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又为何要行善救度众生,借用功德呢?你一悟,一切都放下,一切都了了,还那么殷勤劳动干什么?只要打起坐来,闭起眼睛,一念不生全体现,就好了,在山上住个茅蓬,两腿一盘,空了,这就是佛法。我空了,你也空,大家都空,做好事也空,做坏蛋也是空,既然都空了,何必干什么善行呢?这问题问得非常重要。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

摩尼宝珠是梵文,等于一颗无价的宝珠,在中国人讲就是如意珠。一个人得了这里宝珠在身边,你想什么有什么,你天天睡觉,想美钞,美钞就掉下来,口袋里就装满了。想馒头包子,就有馒头包子,想什么有什么,你要成佛,它就让你成佛。当然,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这里宝珠。

永明寿禅师说,假定有这样一颗宝珠,它的本质是非常光明洁净的,但这颗宝珠还在矿里头,必须开采出来才有用。比如我们手里带钻石或翠玉,作成饰品戴在手上、挂在脖子上,很漂亮,但它包在石头里,根本是一块顽石而已。这块石头,有经验的人看得出来,这里头有一块宝,然后有开采技术才能将出来,再慢工细活地切割。

假使它刚好在中间,那块石头有时像桌子那么大,你切到中间,一刀切下去,搞不好便把它切成两截了,那价钱就差多了,这过程手续很多,最后才变成一块发光的瑰宝。我们这个人性,本来光明清净,无始以来在宇宙中间,不晓得做人做狗、做牛做马,乃至于变植物,不晓得经过了多少变化,在本性所起的现象中沉迷了本性,现在佛法要给你找出来。‘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虽然如此,你光是得到这块石头,只是天天在想像里头有摩尼宝珠,它光明清净,这样没用的。你用思想想它光明清净,‘不作方便,不施功力’,那光明不了、清净不了的。什么叫方便?要有方法,必须要懂得用加工的方法,也就是修持。所以打坐拜佛、念咒子,这些都是修行的方便,加工的一种。

不过,你虽然有了方法,今天开一刀,停了三年再去开一刀,也没有用,功力连续使下去才行。所以,你见到、知道这个本体真如的摩尼宝珠,要想真正彻底证到‘一念不生全体现’,理论上容易,事实上很难,非修持不可。你只在那边求个清净,终不可得。本性本来是空,般若经这么说。但是什么是空?‘空’这个字很容易讲,你去空空看,今天肚子饿了,你说我学佛的,饿本空,一下就不饿了,你试试看,有没有这本事?你本来肚子已经空了,又加上一个空,更空、更饿。但是真的悟道的人,做得到吗?做得到的。饿也空,就不饿了,无所谓饿与不饿,那为什么我们懂得空的理而不能证道呢?你没有修持的功夫,不懂得修持的方便。永明寿禅师继续回答:

善行能发本明耀

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

我们人性本来个个是佛,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佛呢?无始劫来这个染污尘垢去不掉,非要用方法来修治它不可,修行可使它恢复本来的光明。

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

‘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

到这里的回答,同学们对它满意不满意?大家很客气,我代表你们回答:我不满意。为什么一定要加工修善的,加工修坏的不可以吗?都是加工嘛!既然加工,用刀细切是功,拿斧头来乱砍也是功,为什么非要修一切善呢?那变成教条了嘛!硬性的规定,其理由没有说出来,何以修一切善会有这个加持修行的功能?譬如我们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行善最乐四个字,大家都知道,平常看了这四个字,大家不大在意,因为把它看成是一个传统式的教条条文,把它当做鼓励人家的话。其实不是的,人的心理非常怪,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会不安、不快乐,内心不对劲,这个不安不对劲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无条件绝对地行善,帮助人家,有利于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所以,善的行为在中国医学上,或依阴阳家来说,是属于阳的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使自己起恐惧感、痛苦感。那么,这个善恶的行为在心理上的差别影响,心理的状况又影响了自己的生理,有这样的严重性。因此,真正修一切善,救助众生,人性的光辉自然发生,智慧便逐渐发起来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甚至立刻就变。这就说明了一种唯心的功能,在善恶差别的作为上,它的作用是有这样大。这个力量只能拿物理的道理作比方,而没有办法用物理学的方法去作说明。因为心的道理的微妙,不是观察物性那类方法所能界定的。这可由你自己去测验看,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内心有讲不出来的舒服,那一天觉也睡得特别地好,特别痛快。因此如果这样累积善行下去,那个自性的光明,你不要打坐,不要盘腿,都出来了。

盘腿打坐修禅定是消极的行为,不敢去为恶而已,还少积极的善行。所以,菩萨道是积极地行善,你不要打坐,禅定境界一样地到达喔!而且到达得很快。所以对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好学深思,不要认为古人的话,认为大菩萨的话,我们不敢起怀疑,那你就不明事理而迷信了,这样佛是不欢迎的。真正佛法,要我们智慧透彻地了解,理由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它下面引用一段《起信疏》的解释,我们其实已拿自己的意见先说完了。《起信疏》就是中国大师们对《大乘起信论》所做的梳理,过去叫作‘疏’。疏,是什么呢?就是现在人讲的整理,把佛经思想体系整理出来,把它有条理地作科学、逻辑的整理。这个名称是儒家先开始有的,比如所谓十三经注,是注解十三经。注是注,疏是疏,有条理地扒疏出来叫疏,那是一种文章的题材,专门作归纳性的、有条理的分析。

直心之善,爽快!痛快!

《起信疏》云:一直心正念真如法者,即心平等,更无别岐,何有回曲,即是二行之根本。

中国大师们对《起信论》的疏解,第一点是‘直心正念真如法’。学佛修行第一种发心要发正直心,真正一个从事修持的人,刚刚心念一定,马上思想不同,行为也不同,做的事情非常正直,不走歪曲的路线,佛法立刻见效,这是修证的功夫。在理论上讲,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法’,一个正直之心念念在道上,这个是什么情况呢?‘即心平等’,他就是有一种平等心。

我们知道,人类文化第一个提出众生平等的口号和内义的是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来了,不止是提出人类要平等,一切众生凡有生命的,都要平等。平等心,心平等比行为的平等更重要。此心念,善恶平等,是非平等,能够包容一切,不受一切所困囿。也就是说,成佛者此心能包容一切,看善人固然是可爱,对恶人一样要慈悲,也可爱。善事固然是可喜,恶人更值得可怜可悯,更应该可喜,要度化他,要有这样包容万物的平等心。《起信疏》上说:真正发了直心正念的人,此心是平等心,没有差别心,‘更无别岐,何有回曲’,这心没有一个岔路歪路,没有一点蹩扭,不会起一念说:‘这个固然要平等,不过这个家伙太坏了,我稍稍给他一个耳光总可以吧!’这就是差别慈悲的曲心起来了。平等心的人也不会起一念说:‘这个人很可怜哦!我给他吃,吃是要给他吃,不过给你已经对你好了,我拿远一点,你来拿吧!’真正发正直心、平等心,此心对人对事、逢缘对境,不会拐个弯,抹个角,陷害别人。

此所谓的平等心,你要晓得‘即是二行之根本’。什么是二行?自利、利他之行。第一,直心是对自己受用。一个人处处直心,如《维摩经》上讲:‘直心是道场’。自己生活上处处直心,生活就是道场,这人生活得多痛快啊!‘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不怕鬼的。为何这么痛快?直心嘛!很坦然,哪里都舒服。这非常舒服是自利。利他是直心,慈悲一切人,爱一切人。不但爱一切人,范围太小了,爱一切众生。那种爱心流露出来,让大家也不再躲在自己的拐弯抹角中而放不开,别人的心因你之大肚大量、因你之开通诚挚,也都平直了,这是利他。因此说,直心是自利利他二行的根本。

深心之智,透顶!透底!

二深心者,是穷原义。若一善不备,无由归原,归原之来,必具万行。故言乐集诸善行故,即是自利之行本也。

什么叫深心?我们经常骂人:‘某人怎样呢?好不好交朋友?’‘喔!不可以,这个人心很深喔!’这种深心,不是学佛的这个深心。这种世间法的深心是指人的心肠很歪曲,鬼主意多,而且喜怒不形于色。佛法所讲的深心,是人很有深度的,不是粗浅的,不像我们大家研究佛学,什么六根、六尘呀!般若、真如呀!名词都知道,然后一天只写写组合名词的文章,翻过来覆过去,又变成十二外、十八界和真空妙有什么的。讲来说去,一直在那边打转,没有‘穷原义’,没有进一步追求真正的道理在什么地方。真正的哲理,要透顶透底地体会,这样才合乎科学的精神。

真正的学问是,一个问题要追求彻底。怎样才叫彻底?那个东西是怎么样?怎么样的东西又怎么样?等于我们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是要问到彻底。先有上帝,上帝是谁生的?上帝的外婆。好,那上帝的外婆又是谁呀?姓王呀?姓李?上帝的外婆?住在哪里?说这些是用来比喻深心,是对事物彻底研究明之心,这是‘穷原义’。因此禅宗要问‘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不是问前生我是怎么来投胎的,那个不是生死问题啊!本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种,这个人从哪里来?这就是生从哪里来?成佛是要见地透彻,理无丝毫迷惑。

再来还要事上圆满,‘若一善不备,无由归原’,你要具足一切善,才能成就一个人人格的圆满。如果善行积多了,但还缺一点,那如百科全书少了几页,便不是百科全书了。只要你还有一善不足,那你还归不到真如本体圆满的清净光明里。等于一个圆球的东西,它永远在滚,只要缺了一角,它就难滚或滚不动了。所以,‘归源之来,必具万行’。所以佛的境界是要有行为上的成就,任何一点小善都不舍弃而真做到才行。

两位佛儒前辈的启示

像四川万县钟鼓楼有一位能缘老和尚,是清末到民国以来,禅宗的几位大老之一,其中虚云老和尚是名气最大的。能源老和尚,我们去见他的时候,已经年纪很大,退休了,根本外人都不见了。他老人家一个人住在钟鼓楼,钟鼓楼也不是大庙,佛寺不像佛寺,他坐在那里,抽个老古式的长烟筒,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可是实在可怕喔!不能张开眼睛,他张开一看我们,我们心里都颤一下。他两个眼睛就像手电筒打开那么闪一下、亮一下。我们一到,当然老规矩,先见老和尚,磕头一拜。完了,他看到年轻人更客气,说:‘坐坐坐。’然后自己就去烧水泡茶。我们说:‘太老师啊!您不应该给我们烧茶。’他说:‘耶!你们年轻人不懂,我呀!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一句古话。禅宗经常用这一句话。还有下一句,‘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什么叫实际理地?心性那个境界,空的。那个境界,一念都不能留,空都不能留。空留到了,就著一尘。‘实际理地,不著一尘’,就是返本还源。但是你悟了道,在空境界,要起用呀!悟了道的人,你说:‘我悟道了,格老子,你爱磕头,你就拜吧!你爱拿钱就拿吧!’这是什么道?‘实际理地,不著一尘’,所有皆空,起用的时候,‘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舍什么法?不抛弃任何一点善行。所以老和尚当时给我们这一印象非常深刻。现在你们年轻人,你来看我,你是客人呀!我来烧茶,当主人应该的。这就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真是前辈的风范,就这么一个动作、一句话,佛法都开示完了。

又譬如当年我去看马一浮先生,一代硕儒,当时我名片一递进去,搞了半天,我坐在冷板凳上,心里也差不多要起火了,你这个老头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接著人家那个中门忽然打开了。古时候屋子的中门,平时是关到的,现在突然哗地打开了,这才看到马先生从中门出来,两排的学生,列队随后而出,问哪位是南先生。这是大开中门迎接,弄得我赶快跪下。这一棒子打得我可厉害了,原来一肚子火,等那么久,你摆什么架子呢?原来人家是在里头隆重准备接待你,人家叫学生赶快穿衣服,跟我出去接客,而且平时都走偏门的,这次大开中门。马先生和众弟子从中门那个大礼迎宾地出来,一下我那个双腿啊!不知膝之曲也!自己都不知道两个腿会跪下来。请注意,年轻人啊!这都是我亲自经验的前辈的风范。那么,马一浮先生接见我的这个动作,就是《法华经》中佛说的不轻后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后生可畏’。并不是我可畏,而是人家对后生的期待重视。

真正的佛心是什么?

大家看看,‘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善心境界,不得了啊!修行要这样修才行。行善布施你说有什么功德呢?做好事,自然有好报,至少的好报,你心里头已快乐了嘛!你做了坏事,这个报应马上来,虽然偷了他一点点,总是不安呀!不晓得怎么办好耶!果报是很现成的。所以,利他实际上就是自利。心理的行为可用物理来比喻。你把拳头拼命捏紧,为什么那么痛呢?因为向心力强的时候,它立刻物极必反,离心力起作用,非放开不可。人也一样,尤其你们年轻人谈恋爱,往往你越追他,他就跑了,不理他,他又来追你。我们越给人家的时候,心理的力量回转来,你心越踏实越安祥,更圆满。处处想顾自己的人啊!非常痛苦的。而且顾自己的人,睡也睡不好,一切烦恼得要命,这是很自然的力量反应。所以说,善行并不是都为他,严格而言根本是自利,也才是真正的自利。

大悲心者,是普济义。故言欲拔众生苦故,即是利他之行本也。

行一切善严格来讲还是消极,为什么是消极呢?因为行善的结果,果报是自利。真正的利他,那佛的菩提心,没得条件的,无所谓善不善,只有大慈大悲地施出去,比方像物质世界的太阳一样,它的光明照下来是普遍的,没有条件的,没有说善人头上才给他亮光,恶人头上不给他亮光,没有的,它一概是光明。你自己看不到太阳光,是你自己把它遮掉的,太阳光它永远都是透下来,大悲心如太阳光明一样普照下来。这是纯利他的行为,是普济的道理。

因此说发大悲心的人,是‘欲拔一切众生苦’,是要度尽一切众生,没有前提,没有后设。所以拿另一层道理讲,佛是大痴心、太多情了,‘即是利他之行本’,这种痴心多情是利他的根本,没有其他原因,这才是学佛真正的发心。一个人真正得了佛法的修养,有一点点心得的时候,这三种直心、深心、大悲心的心理自然会发起。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有没有这三咱心理行为的一点影子,你就知道你自己了。你说我也在学佛,我也有心得,根本是胡扯。

经常有些同学们来讲:‘我这两天坐得很好。’我就瞪眼睛对他,你坐得很好,同我有什么相干?一开口就是为自己,对不对?同一切众生有什么相干?我们要检讨自己。所以,再三地说,善行到了,功德到了,你坐得好不好没有关系,你真做了功德,你把腿盘起来试试看,它立刻就到达某一个境界了。这就是证明唯心的力量有这样大。一个善的行为,比你坐在那里搞枯禅,像枯木一样坐在那里一万年厉害得多,这是行为的厉害,也是心的力量。

 


{返回 南怀瑾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四章)
下一篇: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二章)
 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金刚经说什么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一章)
 维摩精舍丛书 灵岩语屑
 金刚经说什么 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药师经的济世观 第二 文殊菩萨请法.等文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三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三十八章)
 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妙法莲华经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栏目:白话佛经]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五)[栏目:唯识学研究]
 分享春天的故事[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时时刻刻不离静思[栏目:静思法语·释证严]
 《定解宝灯论》讲记(十四)[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五卷[栏目:净界法师]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入菩萨行(经文) 序[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我该怎样安排时间,多念些经和咒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No Ajahn Chah《105》[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