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篇 理论 1.2 智阶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99

1.2智阶

佛陀透过三个阶段体证四圣谛。因为没有人可以教他,因此他靠自己体会这三个智阶。

1.谛智

第一智阶,称为谛智,他体会到:

1)苦谛有十一种形式:(五蕴的)生,(五蕴的)老,(五蕴的)死,哀伤,忧戚,(肉体的)疼痛,苦恼(心灵的苦),失望,关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所有的苦都是由于对五蕴的执取。

2)苦之因(集谛):欲贪、色贪、无色贪(见1.4.5节「四圣谛」)。

3)苦之灭(灭谛):涅槃是止息苦因(集谛)和果(苦谛)的法,因灭果便灭。

4)灭苦之道(道谛):八正道是中道,是唯一可以灭苦的修法。

2.作智

这是以第一智阶为基础的实修。苦必须靠修行来认知。集(苦之因)必须靠修行来断除。灭(涅槃)必须靠修行来证得。道(八正道)必须靠修行来发展。

3.证智

证智是成果,或认知所修的与四圣谛之关系的智见。这三智(谛智、作智、证智)被看成是「三层相关的智见和内观」——与四圣谛有关的三种直观智见。

佛陀在悟道的当夜经历了四圣谛的三个智阶(他经历了4×3=12阶),然后他了解了三个智阶(谛智、作智、证智),每一智阶乘上四个圣谛。

修行者想要像佛陀一样灭苦,必先了解第一智阶(谛智),然后了解修法并遵循修法(作智)。这两种智慧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要做的修行。

如果你了解第一智阶(谛智),而修第二智阶(作智),然后乘上四个圣谛得到4×2=8,就是你现在的毘婆奢那修法。如果你了解结果(证智)就是4×3=12,亦即修行者已成就了出世间法。

在佛陀悟道不久之后所做的说法(「初转*轮经」)之中,他用以下的词句描述三个智阶: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尚未为完全清净期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世界,不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诸比丘!然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已完全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世界,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又于我智生、见我心解脱不动。此我最后生,不更受后有。

(南传律藏大品第一大犍度)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篇 理论 1.3 三十七道品
下一篇:第一篇 理论 1.1.1.2 讨论
 第一篇 理论 1.5.2 定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6.怖畏现起智
 附录A 与学生的会谈
 第二篇 实修 2.4 结论
 第一篇 理论 1.3.2 四正勤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3.种姓智(行道智见清净)
 第一篇 理论 1.3.1.3 如理作意和觉察
 第一篇 理论 1.3.1.1 修四念处的要件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1.行舍智
 第二篇 实修 2.1.1 四种姿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贤首与慧苑之判教[栏目:太虚法师]
 漫说《长阿含》(卷二十一)~B 十、世记经·战斗品[栏目:界定法师]
 佛法与生活(邹相)[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临刑免难[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十五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慧灯之光八 如何接受灌顶[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三十五集[栏目:圣宇法师]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九五、要怎样做一个今后中国佛教的僧青年[栏目:慈航法师]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07-046生命的本质[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