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篇 理论 1.6 当下和实相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97

1.6当下和实相

当下可以定义成:

1)身心的实相显现而不与我们贪欲相应的一段时间。

2)以三心(明觉):精进、正念、正知观照身心。

如果你想要体会「当下」的话,a)三心的所缘必须是实相(非男、非女、无我)也就是以身心为所缘。b)必须以四组念处为所缘。不同的所缘(基础)不可混在一起修,例如,观照坐的色身时,如果色身开始疼痛,不要变成观照心知疼痛,只要坐的色身疼痛。「修身念处的时候,就只观照色身」。c)要以三心观照所缘(精进、正念、正知)。d)只有保持在当下时,才能见到身心;而且也只有在心不与贪欲相应时,身心才会显现。因此我们不要去创造当下,创造当下的情形,例如:为了更容易观照而走得很慢,或为了要见到身心生灭的现象而慢慢地移动手臂观察,这些都不是当下。e)真正当下的例子,如觉照(正念、正知)坐的色身,但心中可能还带有一些烦恼,或许是隐藏着要见到坐的色身的贪欲,那时突然一声雷声,注意力从观照坐的色身转移到听雷声,很自然的马上知道心在听,这就是真正的当下(修慧当下)因为在那一剎那,心不与烦恼相应。

有两种当下:思慧当下和修慧当下。思慧当下是一般修得好的情况,以思慧当下为前导才能引发修慧当下(实相般若),这就好像以两根干柴互相摩擦而生火一样。

如果修行正确地保持在当下,就可以去除对五蕴的贪与瞋(喜欢与不喜欢),然后就会生起实相般若。

修慧当下是非常难以捉摸的,就像要在泥沼中用手捉泥鳅一样。修慧当下是体验到正在坐的是坐的色身而非「你」。也不是你知道是坐的色身——而是三心(「yoki」)(注1),而事实上连坐的色身都没有,唯有实相。

(注1:请参阅巴利文索引「yogavacara」这个字。)

实相是我们所指的坐的色身,坐的色身是无知无觉的,而心知所缘(坐的色身),心也是实相。世间只有两种实相:一种是无知无觉的,而一种是灵灵觉觉的。

修慧当下之所以难以捉摸,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存在,这必须不断地练习(保持在当下),要掌握得住修慧当下就像要阅读之前要先学字母,直到你认识字母之后,才能认得单字。

即使是从坐姿变换到立姿都要保持在当下,否则烦恼就会趁机而入,能够持续不断保持在当下,就可远离烦恼而引发修慧并破除无明。

问:修行者如何知道他保持在当下?

答:他要一直保持正念、正知,如果具足正念正知就是保持在当下,反过来说也成立:如果保持在当下必具足正念正知,修行者要持续保持在当下,如此就可以见到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苦及身心。

(正念正知事实上是一起配合在当下观照身心的,这样就可以断除对「世间」五蕴的的贪和瞋)。

这种修法引导修行者见到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因此而破除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篇 理论 1.6.1 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下一篇:第一篇 理论 1.5.2.1 剎那定(瞬间定)
 第二篇 实修 2.2.1 修行的原则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9.欲解脱智
 第一篇 理论 1.4.6 灭谛(第三圣谛)
 第一篇 理论 1.3.1.2 身念处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8.厌离随观智
 第一篇 理论 1.3.1.3 如理作意和觉察
 身念处禅观修法 简介
 附录A 与学生的会谈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6.怖畏现起智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10.审察随观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以佛法研究佛法 八、华译圣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栏目:印顺法师]
 Let Go of Your Sorrow[栏目:Teachings in Chinese Buddhism]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之一[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49.关南道吾和尚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如何建立良好家风[栏目:仁焕法师]
 杂宝藏经白话 差摩释子患目皈依三宝得眼净缘第七十五[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中观总义[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七、涅槃自在[栏目:能海大师传]
 谈弘一大师之出家(李木源)[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栏目:黄念祖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