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林崇安
(法光杂志,233期,2009)
《杂阿含334经》中的「334」,是大正藏的编号,此经在佛光藏的编号是312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编号是233经,在印顺版的编号是455经;此经的经名,称作《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以下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论义来解说,一方面分清段落,一方面掌握经文的要义。最后,以白话解说全经。
一、经文要义
(0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0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解说:以上是此经的缘起,释尊接着将对弟子们直接讲解《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3a)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
(3b)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
(3c)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
(3d)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
(3e)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
(3f)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
要义:以上有六句问答,释尊以六处中的「眼」为例,来解说缘起的「逆次道理」,《摄事分》说:「逆次第者,谓彼六处以业为因,业(以)爱为因,爱复用彼无明为因,无明复用不如正理作意为因,不正作意复用无明触为其因。」此中的「逆次道理」便是:6六处←5业←4爱←3无明←2不如正理作意←1无明触。此中强调,「眼」等六处是以业为因,而不是以爱为因。经文中的「缘眼、色」是指眼和色接触的瞬间,存在着「无明触」。
(04)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眼。
要义:以上一段,释尊以六处中的「眼」为例,来解说缘起的「顺次道理」,《摄事分》说:「复次,若于诸根无护行者,由乐听闻不正法故,便生无明触所生起染污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于当来世诸处生起,所有过患不如实知。不如实知彼过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长彼相应业;造作增长相应业故,于当来世六处生起。如是名为顺次道理。」此中的「顺次道理」:于诸根无护→听闻不正法→1无明触→2起染污作意→3诸处过患不如实知→4便起希求→5造作相应业→6当来世六处生起。此中指出,众生由于造作增长相应业,因而于当来世「眼」等六处生起。所以,「眼」等六处是以业为因,而不是以爱为因。
(05)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要义:以上一句释尊类推六处中的「耳、鼻、舌、身、意」,同样也有缘起的逆次和顺次的道理。
(06)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解说:以上一句是释尊的结语。
(07)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说:以上一句是此经的结语。释尊传法后,弟子们依据释尊的教导去观察缘起的逆次和顺次的道理。
以上便是《杂阿含334经》的要义。
二、一些探讨
第一,针对「诸有情类,随业而行而不是随爱而行」的道理,《摄事分》中先把爱分成(1)欲爱和(2)色爱、无色爱,而后分别解说如下:
(1)此中欲爱,是不善者,虽有异熟,然若不起恶不善业,终不能与恶趣异熟。
A若欲界爱,于无明触所生诸受起希求时,于可爱境发生贪欲,于可憎境发生瞋恚,于可迷境发生愚痴,由此三种增上力故,行不善「业」;由此业故,生诸恶趣。
非但由彼贪、瞋、痴缠,定堕恶趣;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
B又由希求可爱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语、意「业」,由此为因,得生善趣。
此中,可爱诸异熟果,但应用业为引生因,非染性爱。
(2)又〔凡色、无色爱〕,虽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异熟果。
又即由此色、无色爱,名〔爱〕者,彼由听闻正法因故,于其欲界观粗鄙相,证得明触,而生世间如理作意相应诸受,调伏欲界贪、瞋、痴等,造修所成善有漏「业」。由于此间造彼业故,当得生彼,不由于彼染污性爱;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
是故但说「诸有情类随业而行」,不言「随爱」。
以上明显指出,「业」在缘起现象中的重要地位:在欲界爱中,众生是由行「不善业」而生诸恶趣;由奉行「善的身、语、意业」才得生善趣。在色界爱和无色界爱中,众生是修习「粗静行相观」,造「修所成的善有漏业」而生到色界和无色界。投生到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有其身心(欲界、色界有内六处或五蕴;无色界则没有色蕴而只有心的四蕴),这些身心的「因」,便是前世的「不善业」、「善的身、语、意业」或「修所成的善有漏业」,所以说众生是「随业而行」而不是「随爱而行」,这是从「因」来看待。至于欲爱、色爱和无色爱,是当所造业的异熟果报要产生时,扮演着「助伴」的角色。
第二,上列第五段经文:「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省略之文,解说时,要详列出来如下:
(1)耳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耳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耳因、耳缘、耳缚?谓耳,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耳、声,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耳、声,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耳。
(2)鼻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鼻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鼻因、鼻缘、鼻缚?谓鼻,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鼻、香,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鼻、香,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鼻。
(3)舌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舌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舌因、舌缘、舌缚?谓舌,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舌、味,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舌、味,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舌。
(4)身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身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身因、身缘、身缚?谓身,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身、触,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身、触,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身。
(5)意处方面: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意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意因、意缘、意缚?谓意,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意、法,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意、法,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生)无明,无明因(生)爱,爱因〔生〕业,业因〔生〕意。
三、白话经文
掌握《有因、有缘、有缚法经》的要义后,今将全经以白话重新叙述如下:
(01)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有一个时期,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
(02)当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所说的法是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要好好地听闻!好好地思维!我所说的法是《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3a)什么是《有因、有缘、有缚法经》呢?就是眼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b)什么是眼的因、眼的缘、眼的系缚呢?就是眼是以业为因,以业为缘,以业所系缚;而业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c)什么是业的因、业的缘、业的系缚呢?就是业是以爱为因、以爱为缘,以爱所系缚;而爱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d)什么是爱的因、爱的缘、爱的系缚呢?就是爱是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缘、以无明所系缚;而无明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e)什么是无明的因、无明的缘、无明的系缚呢?就是无明是以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为因、以不正思惟为缘,以不正思惟所系缚;而不正思惟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3f)什么是不正思惟的因、不正思惟的缘、不正思惟的系缚呢?就是由于眼和色有无明的接触,所以生起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生起愚痴(于诸处过患不如实知)。
(04)由于眼和色有无明的接触,所以生起不正思惟(不如正理作意),生起愚痴(于诸处过患不如实知);愚痴就是无明;由痴而追求诸受,生起贪欲称做爱,由爱所造作的行为就称做业。如此,比丘们!不正思惟的因生起无明,无明的因生起爱,爱的因生起业,业的因生起眼。
(05)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地说。
(06)这就称作《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07)佛陀说完这个经后,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的法,都欢喜奉行。
四、结语
以上透过《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解说,可以看出《有因、有缘、有缚法经》的整体架构,并理解到此经依次解释了缘起的「逆次道理」和「顺次道理」(于诸根无护→听闻不正法→1无明触→2起染污作意→3诸处过患不如实知→4便起希求→5造作相应业→6当来世六处生起),并分别从(1)欲爱和(2)色、无色爱二方向来解说「诸有情类,随业而行而不随爱而行」的道理。对禅修者而言,此经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