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于法作妙药想
【何者方能利益病人?如同用药即能利益般,所谓“法”,即是纠正不善心,若修持善法,则成一切烦恼之对治,是故于法,当以欢喜心而如理行持。】
对于一个身患疾病的人而言,想要消除病痛必须用药。如同此理,要调伏内心,必须依靠妙法。所谓法,就是纠正自己不善的心念。从某种角度而言,修行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就是在发现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行为和思想时,立即断除,并将其转变为善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善,这样才能令自心时时处于善念之中。
修法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而调伏自己内心的一切疾病完全取决于如妙药般的妙法。但想要知道自己对治了多少烦恼该如何观察呢?比如西医可以通过检查各项指标来判断身体已经恢复到什么地步,中医可以通过把脉等手段观察身体是否在康复,但自己烦恼对治得如何,该如何观察呢?有些人认为这一段时间自我感觉挺好,因此自己的修法可能还不错。但要记住,感觉并不代表什么,想要知道自己烦恼有多么减少,就应该反观自己的信心、慈悲心和出离心有多么增上,这才是判断见解是否增上的标准。《功德藏》之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功德并不在于平常所从事的善行看上去有多大,而在于自己贪嗔痴烦恼减少了多少。如果烦恼没有减少,即便你从事的善法有多大,对于解脱而言,恐怕也没有什么意义。
梁武帝是一位人尽皆知的大居士,他从事的善法看上去非常广大,不仅建寺庙,还尽力供养僧众、抄写经文等等,但他请问达摩祖师自己有多少功德的时候,达摩祖师却说无功德。因为行持的一切善法若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都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因。当然,达摩祖师所谓的无功德是从解脱的立场之中而言,从世间的立场之中,行持广大善行当然可以称之为功德。善的适用范围很广,不论你的发心如何,只要你从事了某个善法,从世间角度而言,我都会赞叹你,但出世间的善并非在于形式之上,而在于发心之中。一旦发心是恶,即便你所做的善看上去有多大,都只能叫做非法。
我在汉地时,经常有一些具有一定名声地位的人对我说,他做过多少件善法,当然初次见面,出于礼貌的原因,我还是会赞叹他做得很好,但站在佛法解脱的立场之上,他们所从事的这些善法是真正的善吗?不一定,要观待他的发心而定。如果他做这些善法的目的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更高的声誉,站在佛法的立场上,这都不能称之为善。所以,无论以后做什么事,都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比如你出门看见一个乞丐,当你要把手中的一点钱布施给他的时候,就要先反观一下自己的发心。如果你想的是以此布施功德博得今后更多的利润和福报,即便别人看见你在行持善法,认为你的慈悲心非常广大,但是站在佛教的角度,已经没有丝毫之功德,因为你的发心已经是恶念发心,所行善法已经成为轮回之因。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从这两个教证当中就能知道,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才是佛法。而对调伏内心的善法是否能生欢喜心,则完全取决于你对法的理解之上。当然,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份欢喜来源于宿世的因缘,若前世没有修善之因,今生可能很难生起这样的喜悦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前世有这样的因,今生又有对法理解通达的缘,相信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善法,内心都在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