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67
【论文】
 
一‧一○八 然诸我执,略有二种:
 
 
 
【疏翼】
 
  答我不可得文势有五中,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
 
 
 
【述记‧卷四】
 
  破我之中,自下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若作三科,此即[1]第二也[2]。于中有二︰初、别解二执,第二、「如是所说一切我执」下,总解二执。初中有三︰第一、标执举数,二、列名,三、别解释。此即初也。
 
  总[3]举有其二种。此中诸门,如别章[4]说。谓:迷谛总别、诸识有无[5]、伏断位次、九品所摄、伏与不伏、人法二执断位粗细、分别俱生,二十句等一一分别,如下当知。虽一有情无二十句等,然说法界,亦得有之。言「我执」者,显非唯见。心、心所法皆名执故[6]。
 
【论文】
 
一‧一○九 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疏翼】
 
  文势有五,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二列执差别名。
 
 
 
【述记‧卷四】
 
  此列差别。
 
  与身俱起,名曰「俱生」;后横计生,名「分别」起。下别释之。
 
 
 
【论文】
 
一‧一一○ 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疏翼】
 
  第四别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三别解释。中又分三。
 
 
 
【述记‧卷四】
 
  自下别释。先释俱生,后释分别。初中有三︰初、释俱生[7]义,二、显其差别,三、明断位。唯藉内种起,与分别缘别。
 
  「恒与[8]身俱」者,解其「俱」义。而言「转」者,解其「生」义。余文易知。
 
 
 
【论文】
 
一‧一一一 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疏翼】
 
  别释俱生我执中,第二显其差别。于中分二︰先显常相续,后显有间断。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常相续」者,显恒起义。「在第七」者,显执所依。「缘第八」者,显所缘境。「起自心相」者,显缘第八不亲着也[9]。「执为实我」者,不称境知[10],故执生也。未得无漏第七识中,我执恒起,名「常相续」。缘恒具故。非如第六意识中执。
 
  何故相续唯在第七?略有二义︰
 
  一、缘少故:谓眼、耳、鼻等、意、八、七识,或九、八、七、五、四、三,缘少故[11]。若加等无间及俱有增上,即更增之。所藉缘少,故第七恒相[12]续我执,非余。如第七卷[13]缘多少说。
 
  二、由行相深及相续故:第八续而不深,第六深而不续,五识不深不续,第七具[14]有,故唯第七,非余。
 
  第七识本质,即以第八为境。由似一、常、似实我相,故缘第八,七我恒行。影像相中,亦无实我,唯似第八,是第七识自心之相。若从见说,名染无记;若从本说,名净无记。以许染净,故[15]杂种所生。执此自心所变之相,以为常、一,不称境故,名为执也;不称本质,名为执者。五识亦应名为有执!
 
  此约影像依他为相。若约所执,当情显现,亦名为相[16]。缘第八者,即是本质。下准此知,相亦有二。
 
 
 
【论文】
 
一‧一一二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疏翼】
 
  第二显俱生我执差别中,第二显有间断。
 
 
 
【述记‧卷四】
 
  「在第六识」,显执所在。第六行相深远,亦复间断;第七深而不断;五识断而不深;第八不深不断。故此我执,唯六识中。
 
  「五取蕴」者,彰此俱生我见之境,不缘无漏。萨婆多中,一切烦恼皆名为取。蕴从取生,或能生取,故名「取蕴」[17]。
 
  今者大乘,如《对法》说欲、贪名取,唯贪为体。染希五蕴,蕴能生取。蕴从取生,蕴立取名[18]。缘蕴总别,显执行相。总缘五蕴为我,名「总」;别缘五蕴为我,名「别」;非二十句等别我见也。二十句见,唯分别故[19]。第七识中,唯缘别识蕴,行相常定,我见一类,不可论其此总,此别[20],故与此殊。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21]心相」。
 
  此中所言「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者,是第六本质。「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显缘不着,妄生我解。又第六本质非定一法,故不别言,其实亦有。非无本质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蕴」等,皆是[22]起影像[23]。
 
 
 
【论文】
 
一‧一一三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疏翼】
 
  第二显俱生我执差别中,第三明断位。
 
 
 
【述记‧卷四】
 
  第三文也。显执细微,断之所在。
 
  无始串习,体相微隐。故《十地》云:远随现行故,不作意缘故,是俱生义,故名为「细」[24]。一、非世道伏。二、非初道断:初道断者,即见道断。三、非地未满修道能断,要第九胜道方断,故言「难断」。初简修道不相应惑[25]。第二简见道一切;第三显自行相细,胜道方除,故唯修断[26]。
 
  一、识分别:第六数断,非第七。二、乘分别:第六识者,二乘数断,非菩萨于[27]六识中。三[28]、习种[29]分别:若菩萨数断习,非种子,若二乘,种数断,非习[30]。
 
  不数断者,道数数修;若数断者,断道俱数。于二乘中渐次行者,故唯修断。若顿悟者,亦通见断,先世间道伴已[31]伏故[32]。菩萨不然,不障地故,无超越故。然初二果,不能断之。有覆无记第九品故[33]。
 
  断有二种︰一、断种,二、伏灭。今论断种。
 
  第六识中:二乘入圣,道暂伏灭;要离自地欲尽方断;于[34]金刚心方究竟尽。菩萨初地暂能伏灭;第[35]四地永不行;金刚心位方究竟尽。第七[36]识中:二乘入无漏心,方[37]暂伏灭;金刚心种[38]方断尽。菩萨七地以前入无漏心能伏;八地以上方永不行;金刚心方顿断[39]尽。故言数数修道,方解除断。
 
  又总而论,六、七道数数修,断有数数、不数数义。二乘断彼第六识我[40]执种子,数数断[41];非习能数数断。菩萨数数断其粗重,名数数断,其种子等道数数修,非断数数。以十地中皆不断故。第七识执,要金刚心方能顿断。三乘修道,道数数修,方能除灭,非数数断。
 
  此中二执[42]行微,名细;何故三心初断[43]名细?
 
  若言品类粗细:初断为粗,难易粗细,先断名细。此中言品类,修道下品,名细,三心约难易,故初断名细。亦不相违。以界言之[44],第九品断名细,品类细故。有难断,不名细,即三心中第二、三品;有名细,非难断,即三心中初中品等;有名细,亦难断,如九品中下下品等。此中所说二我[45]执故。三心约难易以分粗细,九品约行相以分粗细。九品中,从所治行相名细;三品中,从能治行相名细。亦不相违。
 
  唯言生空断者,一、通三乘,二、以行相相翻[46]而说。其实,菩萨亦法空断。「胜生空」者,简异有漏及游观生空心断。彼不能故。
 
  此说无间,非解脱道。
 
 
 
【疏翼】
 
  以上别解释俱生我执讫。
 
 
 
【论文】
 
一‧一一四 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
 
 
 
【疏翼】
 
文势第四别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三别解释,已解俱生我俱讫。今解分别我执,文亦分三︰一、释分别义,二、显其差别,三、明断位。初中义二︰一、释分别,二、明所在,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
 
  此释分别[47]。文亦有三:内缘必藉,兼藉外缘,故于外缘,说于「亦」字。「非与身俱」以来,显异俱生。「要待」以下,显分别义。
 
  言「分别」者,显横计起[48],谓邪教分别及邪思分别。一「分别」言,可[49]通二处也,自下别解分别之执。余文可知。
 
 
 
【论文】
 
一‧一一五 唯在第六意识中有。
 
 
 
【疏翼】
 
  解分别我执中,释分别讫。今明所在,即初中第二也。
 
 
 
【述记‧卷四】
 
  显执所在。
 
  间断、粗猛,故有此执。余识浅、细及相续故,不能横计、起邪分别[50]。邪分别者,必有间断及粗猛故。以第[51]八识浅而不间断[52],五识[53]间而又浅,七二俱无[54],故唯在六[55]。
 
【疏翼】
 
  以上二文释分别义讫。
 
 
 
【论文】
 
一‧一一六 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疏翼】
 
  第三别解释中第二别解分别我执,第二显其差别。文又分二︰一、即蕴计我,二、离蕴即我。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第一、  即是即蕴计我二十句等。自心相等,如前二解[56]。
 
 
 
【论文】
 
一‧一一七 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疏翼】
 
  第二显其差别中,二离蕴计我。
 
 
 
【述记‧卷四】
 
  离蕴计我。余义如前。
 
  心所变相,众同分摄[57]。随其所应,依何法变,或以名教而为本质[58],起自心相[59]。二重如前[60],不说二境总别之相,如《枢要》说[61]。
 
 
 
【疏翼】
 
  以上第二显其差别讫。
 
 
 
【论文】
 
一‧一一八 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疏翼】
 
  解分别我执中,第三明断位。
 
【述记‧卷四】
 
  显执相粗,断之所在。违见道故,道生便灭。相见道中,不断之故,故论言「初」。
 
  又真见中,有无间、解脱。无间道断,异解脱名「初」,此依种子;又解脱道能断粗重,亦名为「初」,此约一心。若三心者,准[62]法执说。唯有三品断,望俱生者,总名为「粗」。行相猛,名为「粗」[63]。初圣道除,名为「易断」。此依二乘及行相[64]说,言生空断。菩萨亦通以法空断。
 
 
 
【疏翼】
 
  以上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一别解二执讫。
 
 
 
【论文】
 
一‧一一九 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
 
 
 
【疏翼】
 
  文势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二总解二执。文分为二︰一、解所依有无,二、解蕴我有无。初中分三︰一、本质或有或无,二、亲所缘定有,三、缘无常五蕴相。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此下,第二总释二执,合说本质之有无也。于中有二︰初、解所依有无,后、「然诸蕴相」下,解蕴我有无。合有三解︰一、七、六有无,二、修见有无,三、即离有无。随义应说。
 
  从粗至细展转推故。即是他人及于己身以为本质,并是此摄。能缘缘不着,皆名心外故[65]。第七计我心外唯有[66]。第六计我,心外之蕴或是于无。如吠世等我,无所依蕴,故说为无。俱生定有,分别或无。即蕴计我,本质是有;离蕴计我,本质是无。
 
 
 
【论文】
 
一‧一二○ 自心内蕴,一切皆有。
 
 
 
【疏翼】
 
  解二执所依有无中,第二亲所缘定有。
 
 
 
【述记‧卷四】
 
  亲所缘也。
 
  不问即离计为我者,影像必有。故无少法能取少法,唯有自心还取自心,故皆缘蕴。
 
  此上总辨我所依也[67]。
 
 
 
【论文】
 
一‧一二一 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
 
【疏翼】
 
  解二执所依有无中,第三缘无常五取蕴相。
 
 
 
【述记‧卷四】
 
  结成前义。
 
  影像相分必是蕴故,缘此为我。义显大乘亲缘于无,心不生也,成所缘缘,必有法故。
 
 
 
【疏翼】
 
  以上第二总解二执中,第一解所依有无讫。
 
 
 
【论文】
 
一‧一二二 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
 
 
 
【疏翼】
 
  第二总解二执中,第二解蕴我有无。于中有二︰一、立理,二、引教。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自下第二、解内心相对我有无。内相依他,缘生故有。外境[68]横计,故定是无。
 
 
 
 
 
【论文】
 
一‧一二三 故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疏翼】
 
  解蕴我有无中,第二引教。
 
 
 
【述记‧卷四】
 
  恐义无由,故引经证内心相有[69]。
 
  言「沙门」[70]者,息恶之义。「婆罗门」[71]者,净行种也,四姓之中一姓,等余三姓[72];或等所余,若天,若魔,若梵等也[73]。总是能起计[74]人。
 
  「所有我见」者,是能执慧。「五取蕴起」,所计境也。余文易解。
 
 
 
【疏翼】
 
  以上文势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讫。
 
 
 
 
 
 
 
 
--------------------------------------------------------------------------------
 
[1] 「此即」二字,《金藏》无。
 
[2] 若作四科,此即第三也。
 
[3] 「总」字之前,《金藏》有「斯即」二字。
 
[4] 即《大乘义林章》卷十四〈二执章〉。〈二执章〉原以十门分别,今
 
 仅存︰一、出体,二、释名,三、性摄,四、相应,五、所缘。
 
[5] 《金藏》有「地」字。
 
[6] 〈二执章〉出体门云︰
 
若言生法我见,唯别境中慧、根本烦恼中萨迦耶见,以为体性。故《瑜伽》﹝卷五十八﹞云:五见世俗有。即慧分故﹝原为「此五见是慧性故,互不相应︰自性自性不相应故」﹞。离慧体无,唯以有漏染慧为体、若言生法我执,随其所应二执通局、慧俱四蕴以为体性。
 
[7] 「生」字,《金藏》无。
 
[8] 「与」字,《金藏》有,无。
 
[9] 为疏所缘。
 
[10] 即当情显现。
 
[11] 本论《述记》卷四十云︰
 
今大乘稍别,眼识依肉眼具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五同小乘。若加根本第八、染净第七、分别俱六、能生种子,九依而生。若天眼,唯除明、空。耳识依八,除明。鼻、舌等三,依七。复除空。以至境方取故。第六依五缘生︰根,即第七也;境,一切法也;作意,及根本第八;能生,即种子;五依生。第七、八,以四缘生︰一、即第八、七识互﹝《金藏》有「互」字,余无﹞为俱有依,并﹝泰《抄》牒文、《金藏》有「并」字﹞无根本依。即为俱有依故。二、以随所取为所缘。三、作意。四、种子。故有四缘也。或说第八依四,第七依三,即以所依为所缘故。此据正义。然若取等无间缘,即如次十、九、八、六、五、四缘而生。即所托处,皆名为缘故。
 
[12] 「相」字,《金藏》有,余无。
 
[13] 谓《述记》卷第七本。
 
[14] 《金藏》作「具」,余作「俱」。
 
[15] 「故」字,《金藏》作「净、染」二字。
 
[16] 即所遍计相。
 
[17] 《俱舍论》卷一云︰
 
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取,故名取蕴,如华果树。
 
[18] 《对法》卷一云:
 
问︰云何名取蕴?答︰以取合故,名为取蕴。取者,谓诸蕴中所有欲、贪。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欲者,希求相;贪者,染着相。由欲希求未来自体为方便故,引取当蕴令起现前;由贪染着现在自体为方便故,执取现蕴令不舍离。是故此二,说名为取。
 
 《瑜伽》卷八十九云︰
 
当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为取。
 
 《十地经论》卷八说爱增长名取。
 
[19] 《瑜伽》卷八十八云︰
 
又依分别萨迦耶见立二十句,不依俱生。
 
[20] 「此总,此别」二「此」字,《金藏》作二「有」字。
 
[21] 「自」字,《金藏》无。
 
[22] 《金藏》有「是」字,余无。
 
[23] 本论卷二云「若约所执,当情显现,亦名为相」。
 
[24] 《十地经论》卷十一〈善慧地〉说六种随逐云︰
 
一者、有不断随逐:以有不断相似使﹝藏文作「随眠」﹞作缚故﹝藏文作「无间种种长时随逐」﹞……。二者、远对随逐故﹝藏文作「唯紧随逐」﹞:……。三、一身生随逐故:眼等诸入门六种生集识同生随逐故。及阿黎耶熏故随逐﹝藏文作「行于一切界、一切心、一切境而随逐」﹞……。四、不实随逐:对治实义故﹝藏文作「有对治义故、即无义随逐」﹞……。五、微细随逐:于九地中六入处烦恼身随逐故……。六、离苦随逐:出世间行余行不能离故……。
 
[25] 智周《演秘》云︰
 
独头贪等,名不相应,世道能伏。
 
[26] 《枢要》卷上云︰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等中,疏有三解︰一、以修道之中我见行相微细,于见道见故;或修道中,自望前八品为细故。二、以见道易断名细,上道难除名粗,为三心中,自分粗细﹝三心能除软中品等随眠。见本论卷九﹞。三、见道约能治道弱,所断相,从初品名细。修道约自品行相名细。「难断」疏解亦三︰一、世道不伏。二、渐次初道不断,非见断故。三、缺道不能除,要九品满道方能断故。
 
此下增第四解,乃指小乘超越第三果人,断第六识执,有五释不同。今姑略。
 
[27] 「于」字,《义演》牒文、《金藏》作「于」,余作「断」。
 
[28] 「三」字下,《金藏》有「种」字。
 
[29] 《义演》释义作「习种」,余无「种」字。
 
[30] 如理《义演》云︰
 
问︰此论言于修道中,数数修习方能除断。如何除断?答︰有三义︰「一识分别」者,意云︰此显数数修断有三义解。且如第一识分别者,识有多种,一即第七、六二识执。具如二乘人第六识中执,即数断。第七识中,非数断。何以故?若第七识执,总有一品,其体细微,要与九品烦恼一时顿断。障无学果,未障前三果,所以不断。
 
二、约乘分别者,且如第六识中执。二乘人数断,然菩萨人不数断。故言「非菩萨于六识中」。意显菩萨不断第六识中执也。何以故?不障地故。菩萨求菩提,非求涅槃。我见等障涅槃,所以菩萨不断。
 
三、约习种分别,且如菩萨断习,非种;二乘断种,非习。此总都标上三义略释也。下自作法。
 
[31] 「伴已」二字,《金藏》作「已折」,余均作「伴已」。
 
[32] 智周《演秘》云︰
 
又言「伴」者,流类相助,非要相应。
 
  道邑《义蕴》云︰
 
余修道惑,亦名「伴」故。
 
[33] 如理《义演》云︰
 
意说初二果人根钝,智微,不能世道伏,入见道不断,要至欲界第九品胜道,方断第六识中我见。然是有覆无记性。
 
[34] 「于」字前,《金藏》有「能」字。
 
[35] 「第」字,《金藏》有,余无。
 
[36] 「七」字,《金藏》误作「六」。
 
[37] 「方」字,《金藏》作「亦」字。
 
[38] 「种」字,《金藏》有,余无。
 
[39] 《金藏》作「顿断」,余作「断顿」。
 
[40] 「我」字,《金藏》有,余无。
 
[41] 「数数断」三字,《金藏》有,余无。
 
[42] 谓俱生我、法二执。
 
[43] 即见道位。
 
[44] 「言之」二字,《金藏》有,余无。
 
[45] 「我」字,《义蕴》谓有本作「乘」。
 
[46] 「相翻」二字,《金藏》有,余无。
 
[47] 「此释分别」,《金藏》作「自下别解分别之执」八字。
 
[48] 「显横计起」四字,《金藏》有,余无。
 
[49] 《金藏》有「可」字,余无。
 
[50] 「邪分别」三字,《金藏》无。
 
[51] 「第」字,《金藏》无。
 
[52] 「断」字,《金藏》有,余无。
 
[53] 「识」字,《金藏》有,余无。
 
[54] 如理《义演》云︰
 
即不间、不浅,据初地人来说也。
 
[55] 唯在第六识中所以,参看卷二法执中解。
 
[56] 即影像依他,及当情显现所遍计相。
 
[57] 如理《义演》云︰
 
意云:离蕴计我所变相分,皆是法同分摄。以心上相分是法同分故。
 
[58] 即相分。
 
[59] 即影像。
 
[60] 影像依他及当情显现所遍计相。
 
[61] 如《枢要》卷上末云︰
 
分别二执,既不说总则,即蕴之我二十句等。论唯说别,无总之文。此有二解︰一、依文义,实无总别,然未见文,但与前俱生不同,所以不说。二解、实有总别:与前同故,略而不论。如即蕴计我,岂简总耶?此解为胜,离蕴之我,不说总别。
 
[62] 「准」字,《义演》、《义蕴》牒文、《金藏》作「准」,余作「唯」。
 
[63] 「行」等六字,《金藏》无。
 
[64] 「相」字下,《金藏》有「翻」字。
 
[65] 「故」字,《金藏》无。
 
[66] 即疏所缘缘唯有。
 
[67] 必以依他起性相分为依。
 
[68] 外境离缘,横加妄计。
 
[69] 今引《杂阿含经》卷十中文为例,如云︰
 
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言色是我。彼色复断。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
 
 与此处所引契经义同。
 
[70] 「沙门」,梵文「wramana」。
 
[71] 「婆罗门」,梵文「brahmana」。
 
[72] 余三种姓:剎帝利﹝梵文作「ksatriya」﹞,王种也;吠舍﹝梵文作
 
 「vaiwya」﹞,商贾也;戍陀罗﹝梵文作「wudra」﹞,楚人也。
 
[73] 「等」,《了义灯》卷四复等典狱、屠夫、淫女、断狱官等行业。
 
[74] 即有我见之人。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六、释诸妨难──云何有记忆等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广破外执
 摄大乘论 第7讲
 成唯识论疏翼 韩老之愿——《慈氏学全集》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二、广释种现缘生分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八、破假必依真难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广所转得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七、佛果不思议为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三、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受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六、释诸妨难──云何有记忆等
 摄大乘论 第6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格萨尔王传 第5回 遵旨意觉如假被逐降大雪岭国迁新地[栏目:格萨尔王]
 哪两种根基的人可以修世间八法[栏目:达真堪布]
 禅坐中体会般若观照[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念普贤十大愿的功德[栏目:供佛]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四节、业处分别[栏目:玛欣德尊者]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二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A Taste Of Freedom - On The Dangers Of Samadhi[栏目:Ajahn Chah]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三二)[栏目:杂阿含经]
 学佛是生命的改良[栏目:仁焕法师]
 学得多孩子抱怨多[栏目:蔡礼旭老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