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六、诤答有无出世末那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10
【论文】
五.三二 此中有义:末那唯有烦恼障俱,圣教皆言:三位无故。
 
 
 
【疏翼】
  第一正解本文伏断分位中,第二广诤答。于中二师诤体无或义无︰一、安慧等师净意体无﹝德光、地亲各自《大乘五蕴论释》均谓:阿罗汉位,染污意断﹞,二、护法等唯染义无。初中分三︰一、引《杂集》证,二、引《显扬》证,三、引《摄论》证。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下、明「三位无」义,为体、为义,余[1]如《枢要》[2]。
 
  下、更诤也。
 
  安慧等[3]云︰三位体无,此识俱时,唯有人执,无有法执。《对法》[4]等说三位无故[5]。若此俱有法执,应言三位有。准此师计,即成佛时无第七识,余七识有。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若此染污意于善、染、无记位中,无差别生起者,应无舍时。若无舍时,何有解脱?既无解脱,云何不成?
 
实则不成。如是颂曰︰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论曰︰阿罗汉者,谓诸烦恼无余永断故,染污意亦无。此意如有顶地修所断烦恼,于得阿罗汉时由无间道断。谓此于阿罗汉位,如余烦恼亦无。
 
不还果由已离无所有处欲贪,得入灭尽定,亦由道力得入灭尽定故,于灭尽定位当亦如道而灭。灭尽定出已,复从阿赖耶识而生。
 
出世间道亦无,言「出世间」者,为简别世间故。唯于世间道位,染污意生起,观见无我,由能对治我见等故,于出世间道,此不能生,由能治及所治二分不俱起故,此意于出世间道中灭。从此出时,复由阿赖耶识而生。如是已释所说「次第二能变」言,亦即总结。
 
  但安慧《大乘庄严经论释》﹝德格丹珠, sems tsam, mi (即唯识部第mi函), 113B.4﹞却说︰
 
染污意若清净者,则成为平等性智。
 
 
 
【论文】
 
五‧三三 又说:四惑恒相应故。
 
 
 
【疏翼】
  第一安慧等师意体无中,第二引《显扬》证。
 
【述记‧卷二十九】
 
  《显扬》第一说四惑俱,故无法执,不言净位有此识故[6]。
 
  然今此论不依《佛地》[7]、无性《摄论》[8]为证义文。本《经》[9]、本《论》[10]不言有,净亦通无漏故[11]。
 
 
 
【论文】
五‧三四 又说:为识杂染依故。
 
 
 
【疏翼】
  第一安慧等师意体无中,第三引《摄论》证。
 
 
 
 
 
 
 
【述记‧卷二十九】
 
  《摄论》第一论本,不言为净依[12],故无净第七,法执第七。灭定、圣道、无学三位无第七体也。
 
 
 
【疏翼】
 
  以上第二广诤答中,第一安慧等师净意体无讫。
 
 
 
【论文】
五‧三五 有义:彼说教理相违。出世末那,经说有故。
 
 
 
【疏翼】
  第二广诤答中,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即非净体无。
 
  《枢要》卷下云︰
 
下明末那通法执文。
 
护法立末那法执,诤中有十︰一、违经失,二、违量失,三、违《瑜伽》失,四、违《显扬》失,五、七八相例失,六、四智不齐失,七、第八无依失,八、二执不均失,九、五六不同失,十、总结会。
 
或总分三︰一、立理引证,二、总结,三、会违。初中有九,即前九是。「是故定有」下,结。「言彼无者」下,会违。
 
【述记‧卷二十九】
 
  护法等释︰三位无染义,非体亦无。
 
  六十三云︰问︰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而转[13],如世尊说「出世末那[14]」云何建[15]立[16]?
 
  准此《大论》及此处文,称「经说有」。准下证有此识,即是《解脱经》[17]。
 
  六十三中有二解︰一、名假,不如义,即「出世末那」实不思量故。二、远离颠倒思量,能正思量,故通于净。
 
  此违教[18]。
 
 
 
【论文】
五‧三六 无染意识,如有染时,定有俱生不共依故。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二违量失。
 
 
 
【述记‧卷二十九】
 
  次、违理。
 
  彼言:有学出世道现前及无学位,有漏、无漏第六意识皆无第七依者,此等无染意定有俱生、不共所依,次第逆简第八及无间缘、种子等;宗也[19]。是意识故[20]。「如有染时」意识[21]。论缺因也。下六证中,自具作量,故此言略,至下当知。
 
 
 
【论文】
五‧三七 《论》说:藏识决定恒与一识俱转,所谓末那;意识起时,则二俱转,所谓意识及与末那;若五识中随起一识,则三俱转,乃至或时顿起五识,则七俱转。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三违《瑜伽》失。于中分三︰一、引《瑜伽》文,二、藏识无识俱失,三、圣道无二俱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第五十一[22],及《解深密》,当七十六[23]。
 
 
 
【论文】
五‧三八 若住灭定,无第七识,尔时,藏识应无识俱,便非恒定一识俱转。
 
 
 
【疏翼】
  第三违《瑜伽》失中,第二藏识无识俱失。
 
 
 
【述记‧卷二十九】
 
  此难前说灭定之中二乘无法执,大乘位中无净第七者。
 
  论说「恒与一识俱」言,既非是「恒」,亦非是「定」,此位无故。前师说云︰此据多分[24],若不尔者,非定恒俱故。
 
 
 
【论文】
五‧三九 住圣道时,若无第七,尔时,藏识应一识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识,尔时,藏识定二俱转」?
 
 
 
【疏翼】
  第三违《瑜伽》失中,第三圣道无二俱失。
 
 
 
【述记‧卷二十九】
 
  此、难圣道随法执及净第七无者,第六意起,唯一识俱,如何可言「二识俱转」?
 
 
 
【疏翼】
 
  以上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三违《瑜伽》失讫。
 
【论文】
五‧四○ 《显扬论》说:末那恒与四烦恼相应,或翻彼相应,恃举为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四违《显扬》失。
 
 
 
【述记‧卷二十九】
 
  前师若云据多时语,彼[25]第一说复云何通?
 
  「翻彼相应」,「平等行」故。烦恼相应,恃举行故。 
  然所引识起多少中,有无学五识起唯六识俱,非七俱难。文意[26]似为有[27]藏识之言[28],故不说之,无学无藏识[29]故。
 
 
 
【论文】
五‧四一 若由论说阿罗汉位无染意故,便无第七,应由论说阿罗汉位舍赖耶故,便无第八!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五七八相例失。
 
 
 
【述记‧卷二十九】
 
  若由《大论》六十三说:阿罗汉位无有意[30]故,便无第七,则无学身应无第八!以圣说[31]故。何爱第八,而便许有;憎第七,而言无?言无染意,以俱许故。彼第八既不唯在染位中有尔,此第七识云何言然,唯染位有?
 
 
 
【论文】
五‧四二 又诸论言:转第七识得平等智,彼如余智,定有所依相应净识。此识无者,彼智应无,非离所依有能依故。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六四智不齐失。中分为二︰一、智无依失,二、依六识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庄严论》[32]、《摄论》[33]第九:转第七得平等智[34]。平等智定有所依识,故有第七净也。
 
  量云︰平等性智定有别所依识。说转得故。如余三智。第七若无,即平等智亦应非有。非离所依心,有能依智故。
 
 
 
【论文】
五‧四三 不可说彼依六转识,许佛恒行如镜智故。
 
 
 
【疏翼】
 
  第六四智不齐失中,第二依六识失。
 
 
 
【述记‧卷二十九】
 
  又彼若言:经言平等智非第八俱,第八俱者名镜智故,即依第六,此中唯取第六识也。又六识中,随依一识之能依智者,不然。《佛地经》中,说此智品,佛位恒行[35],即汝共许。许佛恒无转易行,如镜智故,非六识智,六识智有转易、不恒故。又间断,名不行,此非间断,名「恒行」,如下第十平等智处说[36]。
 
 
 
【疏翼】
 
  以上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六四智不齐失讫。
 
 
 
【论文】
五‧四四 又无学位若无第七识,彼第八识应无俱有依,然必有此依,如余识性故。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七第八无依失。
 
 
 
【述记‧卷二十九】
 
  无学无此识,第八应无依!若许八无依,违比量过。汝无学位第八,必有现行俱有依。是识性故。如余七识[37]。彼师许第七以第八为依故。
 
 
 
【论文】
五‧四五 又如未证补特伽罗无我者,彼我执恒行;亦应未证法无我者,法我执恒行;此识若无,彼依何识?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八二执不均失。于中分三︰一、法执失依,二、第八无慧,三、二乘未断。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又难︰如凡夫等未证人空,人执恒行。二乘人等未证法空,法执亦应恒现前有!为例均故。若此识无,法执恒行,依于何识?二乘定有故。
 
 
 
【论文】
五‧四六 非依第八,彼无慧故。
 
 
 
【疏翼】
  第八二执不均失中,第二第八识无慧。
 
 
 
【述记‧卷二十九】
 
  彼说八识皆有执故,不可说执依第八识!第八识俱无慧执,故非八俱也。
 
 
 
【论文】
五‧四七 由此应信二乘圣道、灭定、无学,此识恒行,彼未证得法无我故。
 
 
 
【疏翼】
  第八二执不均失中,第三二乘未断。
 
【述记‧卷二十九】
 
  二乘圣道及灭定位,法执有故,此第七识,恒行不绝,未证法空故。意显回心、顿悟人等,入初地已,分证法空,有此净智[38]。
 
 
 
【疏翼】
 
  以上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八二执不均失讫。
 
 
 
【论文】
五‧四八 又诸论中,以五同法,证有第七,为第六依。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九五六不同失。于中分三︰一、二论以五证六,二、无七则宗因两失,三、或五亦无依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瑜伽》第五十一[39]、《摄论》第一[40]证七识中,以五识为同法,证有第七,为第六依。
 
 
 
【论文】
 
五‧四九 圣道起时,及无学位,若无第七为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
 
 
 
【疏翼】
 
  第九、五六不同失中,第二、无七则宗因两失。
 
 
 
【述记‧卷二十九】
 
  若圣道起,在有学及无学,无第七为六依,彼二论所立之宗、因,应俱有过。
 
  谓若总言第六意识必有俱生、不共、增上别依,即违自宗一分宗过。自许圣道及无学,意无所依故。若言除圣道及无学意识,余意识必有此依,即有比量相违之过。此一分意识无依,与余令有依者为比量故。
 
  若以「六识摄故」为因,成前总宗,此因即有自不定过,为如五识,「六识摄故」,意识有依?为如汝圣道无学意识「六识摄故」,意识无依?若以「六识摄故」之因成后宗者[41],便有[42]法自相相违、决定相违过失。谓彼一分意定无依。六识摄故。如汝圣道无学意识[43],故无第七。《摄论》[44]、《大论》[45]比量,宗、因,皆有此失。善因明者,应乃知之[46]。
 
 
 
【论文】
 
五‧五○ 或应五识,亦有无依;五恒有依,六亦应尔。
 
 
 
【疏翼】
 
  第九、五六不同失中,第三、或五亦无依失。
 
 
 
 
 
【述记‧卷二十九】
 
  义虽不然,汝之五识亦应有无依之时,六识摄故。如汝意识。
 
  此有自宗相违过失。以就他宗,然成返难︰五识恒有依,意识应亦尔!结成前难。
 
 
 
【疏翼】
 
  以上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九五六不同失讫。
 
 
 
【论文】
 
五‧五一 是故定有无染污意,于上三位恒起现前。言彼无者,依染意说,如说四位无阿赖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
 
 
 
【疏翼】
 
  第二护法等唯染义无中,第十、总结会。
 
 
 
【述记‧卷二十九】
 
  故「无染意于上三位亦恒现前」,二乘三位,法执无染;菩萨三位,或净无漏无染心起,是随所应,思之差别。回心向大,其理皆然。
 
  论说三位无末那者,随何乘说染污意无,非无第七识体。如说四位不退菩萨等[47],无阿赖耶,非无第八体,舍染名故[48],故人执俱,定有法执。
 
  下、自更解。无漏亦有净第七识,一一皆如《佛地论》[49]及《枢要》[50]说。诸门[51]分别,如第十[52]解。
 
  下、唯正义。
 
  上来依颂第十门中,已略分别伏断位讫。
 
 
 
【疏翼】
 
  以上第八段依第十门起灭或隐显分位有二,第二答中第一正解本文伏断分位讫。
 
 
 
【论文】
 
五‧五二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
 
 
 
【疏翼】
 
  第八段依第十门起灭或隐显分位有二,第二答中,第二傍乘义解行相分位。
 
 
 
 
 
【述记‧卷二十九】
 
  自下第二、因乘义解分位行相。于中有三︰初、标分位行相差别之数,次、列其名,后、随别解。此即初也。
 
 
 
【论文】
 
五‧五三 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
 
 
 
【疏翼】
 
  第二傍乘﹝或因乘﹞义解行相分位中,第二列其名。
 
 
 
【述记‧卷二十九】
 
  即列名也。
 
  以相应法显识行相,由此三种短长不同,故成位别[53]。
 
【论文】
 
五‧五四 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
 
 
 
【疏翼】
 
  第二傍乘﹝或因乘﹞义解行相分位中,第三随别解。于中有二,第一别解三位中,分三︰一、解人我见相应位,二、解法我见相应位,三、解平等性智相应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自下、别释,有二︰初、别解三位,后、重料简。此是第一、与人我见相应。
 
  正云「补特伽罗」,通五趣摄,非唯人故,如前已解[54]。即一切异生全、二乘有学有漏心位,起此见故。除八地以去,彼永不起此人我见。
 
  「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一类」之言,谓即简取顿悟菩萨、初地至七地渐悟菩萨、二乘有学从初发心初二阿僧祇劫,除二乘无学、回心菩萨者,故言「一类」。彼已永无故。
 
  此「菩萨」及二乘有学,起「有漏心」时者,但起无漏,人执必无故。
 
  此识缘阿赖耶识起数取趣见也,第八未舍「阿赖耶」名故也,第七非不与法见俱。法见位长,人我位短;又人我粗,法我细故;故偏说之,此为初无,此即舍名[55]。
 
  问︰能缘人我七地以前有漏时,方言有者,此意是入无漏时舍,如下亦然[56],舍此相应。何故第八舍「阿赖耶」名,不言七地以前起无漏心时舍?
 
  答︰八,据永舍,以性未能离他执故;七,据暂舍,以染污体少时无故。不相违也。不可说彼得互舍也[57],以二乘有学未名舍故。若许暂舍,二乘有学入无漏心,亦应名舍,染污末那违无漏故。
 
 
 
【论文】
 
五‧五五 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疏翼】
 
  第一别解三位中,第二解法我见相应位。
 
 
 
【述记‧卷二十九】
 
  即是第二、法见相应。
 
  此若初位,必有此位;有此位时,未必有初,此位长也。即诸异生、一切二乘──不问有学、无学──身全、一切菩萨──即兼顿悟,及学无学渐悟菩萨──十地之中,法智及果不现前位。
 
  「法空智」者,谓无分别智入法空观时;「果」者,即是此正智果;谓法空后得智,及依法空后得智入灭定位,无分别智所引起故,名「法空智果」。此时第七识必起平等智,第六法空心细,第七法执障彼法空智;法空智起,故平等智生。等流亦尔,体类同故[58]。
 
  然此中言,简取人空无分别智,及人空后得智,并此人空所引灭定。此位之时,虽灭人执,法执仍在。人空观粗,法执行细,不障彼智。唯第七人执,可障彼智,故入人观位,人执不行。如来地时,此识无漏,故不说也。
 
  此法执心,缘异熟识起法我见。法我见位既长,异熟之心亦尔。见、相相当,故说,「缘」也,非人执心不缘异熟,异熟位长,故不说彼;非法执心不缘赖耶,赖耶短故,不说之也。
 
 
 
【论文】
 
五‧五六 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疏翼】
 
  第一别解三位中,第三解平等性智相应位。
 
【述记‧卷二十九】
 
  即平等智相应心也。从胜全论,即一切如来全,无有漏故。一切「菩萨见道」全──通顿、渐悟一切菩萨──必法空观入见道故,此非三心,真见道义[59],及一切菩萨修道位中法空智及果现在前位,皆起平等智故。人观不然,如前已说。
 
  然果中有远果,有近果。如何等者?
 
  《佛地论》说后得智若是法观等流者,即是法观[60]。
 
  若定尔者,八地以去不出无漏观,彼位何时非法观果?
 
  由此应说邻近果者,如《佛地论》说法观后得现前。若远果者,即人观后得现前。或八地以去无分别智自入人观,彼果起人观后得智,亦无妨[61]。然此中据初解邻近果说,若约后义,即果全论。
 
  又此果有缘虑、不缘虑,不缘虑者即灭定,缘虑者可知。
 
  此第三智缘何法境?
 
  于佛地时,「缘无垢识」等。即缘无垢第八净识一切有为,及真如,故言「等」。菩萨见、修道位,缘异熟识及真如故。
 
  问︰若许菩萨亦缘真如,即第七识一心之中双缘真俗、有漏无漏,二境界失!
 
  答︰若在真见道,及一切缘真如无分别智,此第七识一向缘如,不缘第八,唯理观故。其相见道及修道中后得智品平等性智,或缘第八,或亦缘似真如。其实,唯有为,通缘有漏无漏为境,由第六识引生别故。今此总言缘「异熟」等[62],等真如等,故以后得智不亲缘真如,不名真俗双行;至五地中,方合此难合,合令相应[63],故亦无妨。
 
  又解︰若在佛果,此平等智双缘真俗;若在十地,唯缘异熟,未能缘如,无如前失。此,亦不然。十平等中,许缘真如,《佛地论》中第五卷说初地即得[64],故知因中亦缘真俗。
 
  前解为胜。 
 
  或第八未「舍」名,得言缘赖耶,性未离故,故复言「等」。即是「识」字,及一「等」字,通在「无垢」及「异熟识」。
 
  此解难知。既无能藏,藏义应暂舍[65]。
 
 
 
【疏翼】
 
  以上第三随别解中,第一别解三位讫。
 
【论文】
 
五‧五七 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谓人等故。
 
 
 
【疏翼】
 
  第三随别解中,第二重料简。
 
 
 
【述记‧卷二十九】
 
  问︰二执俱起,何故分位前后不同[66]?
 
  自下第二、重明前位[67]。文有其二,唯广初二故。初、广前人执[68]。广初有二︰初、明二执宽狭,后、明用体同别。此初也。
 
  今显初位必带后位:以初短故,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胜用等故[69]。  即法我通,人我狭也。如人要迷杌,不知见杌等,方执为人;迷杌为先,后方人起。
 
  此中喻况,理有浅深。浅喻︰「谓人」是人执,「迷杌」是法执。深喻︰即「迷杌」是迷法空,「谓人」是起人执。法中,据迷理;人中,起事执[70]。
 
  问︰人中亦可言迷理,法中亦可起事执!
 
  答︰不然。人狭,法宽,以法为本故。
 
  难浅喻云︰若执是杌,即执人,可使执杌是法执;既言迷杌起于人,迷杌应非是法执!
 
  答︰不然,「迷」者,不了,不了杌时,似于法执,非谓执是实杌,方为不了[71]。
 
  问︰若不了杌,与疑何别?
 
  答︰彼犹豫故,此决定故。决定迷杌,遂执是人,故是法执。
 
 
 
【论文】
 
五‧五八 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慧。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
 
 
 
【疏翼】
 
  第一广前人执中,第二明用体同别。
 
 
 
【述记‧卷二十九】
 
  问︰如何二执得俱起耶?
 
  下、显体用同别。
 
  我、法用别,慧体是一,同一种生,无违于理。如一眼识缘青黄两境,二行相生。然今此中,以两境、两行共许识,喻不共执心。然今所执,非是二境。无一心中,于二境起二行执故[72]。
 
  问︰若尔,前言疑于理,印于事,岂非二行、境耶?
 
  彼虽非执,行相别故[73],执则不然,以推求故,以坚着故,境、行别者,亦不俱起。今此不违,故许俱起,即是广前初人执位。
 
 
 
【疏翼】
 
  第二重明前位或重料简中,第一广前人执讫。
 
 
 
【论文】
 
五‧五九 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
 
 
 
【疏翼】
 
  第二重明前位或重料简中,第二广前法执位。于中有三,第一总广唯法执位中,又分二︰一、举我执已伏诸位,二、举我执已断诸位。此即初中初也。
 
 
 
【述记‧卷二十九】
 
  此下、广前法执位中有三︰初、总广一切唯法执位,次、更重诤八地以上,后、解法执染不染义。
 
  广前第二法执位也。
 
  初位,必有此法执故,更不须释。一切异生,理无疑滞,具有人执。
 
  「定姓二乘有学」起「圣道」、住「灭定」,二位现在前时,通见修道。除此,亦有人执。 
 
  「顿悟菩萨」除见道全,此依一心真见道说,一向法观违法执故。若三心观,即初念时唯人观故。「于修道位」、「生空智」,及此「果」,「果」即人空后得智及人空所引灭定也。 
 
  「有学」、「渐悟」菩萨一切位中,「生空智」及「二果现在前时」,即皆唯起此识法执,以此人执障人空智故。定姓二乘,圣道、灭定,顿渐菩萨生空智及果位,我执已伏;至金刚心方能断故,唯有法执。顿渐菩萨,皆除见道法空智及果者,必无法执故。
 
 
 
【论文】
 
五‧六○ 二乘无学,及此渐悟法空智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
 
 
 
【疏翼】
 
  第一总广唯法执位中,第二举我执已断诸位。
 
【述记‧卷二十九】
 
  然唯起法执中,定姓二乘无学,及此渐悟,如何?
 
  明此二种人也。谓此定姓「二乘无学」全,及此「渐悟」菩萨一切位中,「法空智」及「果」「不现前时」。若住散、定心,有漏、无漏心,皆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
 
  渐悟即除见道全[74],及修道中法空智及果现在前位,此位,法执定不行故。余位,非所除,皆有法执也。然此一切──若是渐悟、有学、无学、顿悟八地以去──大势相似[75]。
 
 
 
【疏翼】
 
  以上第二广前法执位中,第一广一切唯法执位讫。
 
 
 
【论文】
 
五‧六一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疏翼】
 
  第二广前法执位中,第二更诤八地以上。于中有三︰一、或起法执,二、引《深密》证,三、现行非种。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七地以前有漏心间,不同八地。
 
  自下第二、故重诤之。
 
  重诤八地以上三地。
 
  彼位人我执,皆永不行。不行有二︰无学、渐悟,彼已永断,名为不行。有学、渐悟及顿悟菩萨,此位永伏,名为不行,即是第八舍其名也,能缘不行故。此三地法空智不现前,起人观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细执不障粗观起故。若不然者,即应起法观,唯无漏相续,无有漏心隔,以此为证[76]。
 
 
 
【论文】
 
五‧六二 如契经说: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
 
 
 
【疏翼】
 
  第二更重诤八地以上中,第二引《深密》证。
 
 
 
【述记‧卷二十九】
 
  八地以去,若彼许起第六意识有漏心者,何故人执彼位不行?
 
  人执不障有漏心故。设未永断彼人执种,但是永伏,故知无漏心常起人法观。
 
  此以何为证?
 
  如《解深密经》──当七十八「二障三处过也[77]」: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经文也。
 
 
 
【论文】
 
五‧六三 此所知障,是现非种,不尔,烦恼亦应在故。
 
 
 
【疏翼】
 
  第二更重诤八地以上中,第三现行非种。
 
 
 
【述记‧卷二十九】
 
  八地以去所有法执,是现行,非种子。此,非第六识中法执现种,说彼地地皆能断故。
 
  若谓彼说第七惑,余识中法执种子,非有现行,现行所知障,此位无故者,即烦恼种子亦应言在。十地之中,未断第七及余修道烦恼种故,应言此位烦恼、所知,二障俱在,何故唯言「所知障在」?若言第六识可起现行法执,故言法为依者[78],此与何法为所依也?
 
  第六非所依,第七是所依。
 
  又若许第六起此染心,何故不起烦恼人执?何法为障令不生耶?不见余时第六意识唯有法执,经于一切时都无人执故。
 
  然上重诤初及第二位,不言平等性位者,彼易了故。
 
 
 
【疏翼】
 
  以上第二广前法执位中,第二更重诤八地以上讫。
 
 
 
【论文】
 
五‧六四 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于诸菩萨亦名为染,障彼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故。
 
 
 
【疏翼】
 
  第二广法执位中,第三解法执染不染义。于中有三︰一、二乘非染,二、四无记何摄,三、举喻以明。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自下第三、重解法执染不染义。
 
  问︰何故上言二乘、异生,全言有也?
 
  「于二乘等」,「等」诸异生。「虽名不染」,于菩萨,名为染,障菩萨智故。由此,法执通二无记。望二乘,是「无覆」;望菩萨,亦名「有覆」;无记不障二乘故[79]。
 
【论文】
 
五‧六五 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异熟果,此名通故。
 
 
 
【疏翼】
 
  第三解法执染不染义中,第二四无记何摄。
 
 
 
【述记‧卷二十九】
 
  有四无记,此何无记摄?
 
  「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性「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是从善恶异熟业所生,名异熟生。异熟生无记名通,故摄此。
 
 
 
【论文】
 
五‧六六 如增上缘──余不摄者,皆入此摄。
 
 
 
【疏翼】
 
  第三解法执染不染中,第三举喻以明。
 
【述记‧卷二十九】
 
  三缘不摄,皆此缘摄。三无记不摄,皆此无记摄。何者非异熟生耶?余三,虽亦从异熟生,然有别性,此不在彼别名中,故是总名摄。然即别名,非余三故。如《佛地论》第七[80],及此论下二障中叙[81]。
 
  然此第二、虽是总束上为三位,解第十门[82]讫。
 
 
 
【疏翼】
 
  以上第二依所问以辨其相中,第一大段以八段依释十门讫。
 
 
 
 
 
 
 
 
--------------------------------------------------------------------------------
 
[1] 即「护法立末那通法执诤」。
 
[2] 见《枢要》卷下初。
 
[3] 湛慧《集成编》卷二十二云︰
 
《瑜伽略纂》十六﹝未查得﹞云︰护月云︰末那唯有人执故,二乘无漏观,唯第八识,第七一向无。
 
[4] 见《对法》卷二。
 
[5] 《对法》卷二云:
 
又此意遍行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定及在无学位。
 
[6] 《显扬》卷一云︰
 
意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还缘彼识。我痴、我爱、我、我所执、我慢相应。或翻彼相应,于一切时恃举为行;或平等行,与彼俱转,了别为性。
 
 既言「翻彼相应」,及「或平等行」,如何可证净位无耶?
 
[7] 见《佛地经论》卷三:
 
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相应心。
 
[8] 《摄论‧无性释》卷九:
 
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
 
[9] 谓《佛地经论》。
 
[10] 谓《摄论》。
 
[11] 智周《演秘》云︰
 
虽复《佛地》无性﹝释﹞二论说有净识,然《佛地经》及无着论,不说有之。由斯,不取末论为证。
 
[12] 《摄论》卷一云︰
 
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杂染所依。
 
[13] 「思量而转」,意即思量为性,相续而转。
 
[14] 「出世末那」,藏文作「'jig rten las 'das pa'i yid/」。
 
[15] 「建」字,《续藏》、金陵本误作「违」。
 
[16] 依《瑜伽》卷六十三可答此问︰
 
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又﹝藏文作「又余异门」﹞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
 
[17] 本论《述记》下文云:
 
此经解脱阿含,故名为《解脱经》。若言《零落经》,名字恶也。
 
[18] 即第一违经失。
 
[19] 道邑《义蕴》云︰
 
「不共」,简第八;「俱生」,简无间;从下为次,故言「逆简」。此言「种子」,亦「俱生」简。今说「俱生」,即是增上,简因缘也。
 
[20] 「是意识故」,因也。
 
[21] 此句,喻也。
 
[22]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为:
 
谓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种转识俱转,所谓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恒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或于一时,与二俱转︰谓末那,及意识。或于一时,与三俱转︰谓五识身随一转时。或于一时,与四俱转,谓五识身随二转时。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
 
[23] 《瑜伽》卷七十六﹝《解深密经》卷一文同﹞云:
 
由似暴流﹝藏文有「似镜」﹞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藏文作「chos kyi lugs」﹞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藏文作「然诸如来若施设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者,则不齐此施设为遍于一切」﹞。
 
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藏文亦意为「不见」,乃是「如实」、「内各别」相﹞,是名﹝于﹞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于﹞胜义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24] 《对法》卷二说:灭尽定「恒行一分心、心所灭」;「谓染污意所
 
 摄」。
 
 如理《义演》云︰
 
据余时说,但不据灭定。
 
[25] 即《显扬》。
 
[26] 即《瑜伽》卷五十一文。
 
[27] 「为有」二字,《义蕴》谓有本作「有为」。
 
[28] 如《瑜伽》卷五十一云︰
 
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
 
[29] 即无「阿赖耶识」名。
 
 道邑《义蕴》云︰
 
以出世道必在观中,不可顿起五识,灭定六识所不行故,但应以无学位难。
 
[30] 无世间末那,而有「出世末那」。
 
[31] 《瑜伽》卷五十一云︰
 
或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住有心位。
 
[32] 见《庄严经论》卷三。
 
[33] 见《摄论》卷三、两《释》卷九。
 
[34] 《摄论》「五自在」中云︰
 
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故。
 
 前四自在,由转余蕴。
 
[35] 如《佛地经论》云︰
 
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所谓法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该论卷四云︰
 
故平等智于佛果上虽恒现行,而十地中证得以后或起烦恼有漏心时,此智不起。
 
[36] 本论卷十云︰
 
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37] 道邑《义蕴》云︰
 
喻中既言「如余七识」,即简三位六识也。又净六无依,此不许故。
 
[38] 《枢要》卷下云︰
 
意恒起法执,量云︰法执未证法空位应恒行。二执随一摄故。如生执。
 
[39] 《瑜伽》卷五十一云︰
 
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
 
[40] 《摄论》卷一云︰
 
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41] 道邑《义蕴》云︰
 
量云︰除圣道无学余第六意识应无俱依。六识摄故。如净意识。
 
[42] 「有」字下,金陵本有「自」字。
 
[43] 《枢要》卷下云︰
 
「所立宗、因,便俱有失」:如《疏》各有二过。又因有﹝金陵本有「自」字。《了义灯》引文有「有」字﹞法自相相违。以无学、圣道意,为同法故,同品定有,可成违害于宗法故,成法自相相违。
 
[44] 即《摄论》卷一。
 
[45] 即《瑜伽》卷五十一。
 
[46] 灵泰《抄》云︰
 
若敬宗师云,即有法自相相违。谓若言除圣道、灭定,余异生意识定应有依;宗。六识摄故;因。
 
此「六识摄」之因则通有依、无依,此一分通无依,此一分过。此之因则违宗中法意识有依。法自相相违故。则有一分法自相相违过。
 
「决定相违,……谓彼一分意」,乃至「如汝圣道」者,若言除圣道及无学意识,余意识必有此依,「六识摄故」,如前五识。即作决定相违量云︰除圣道、无学,余异生等意识亦应无依。六识摄故。如汝圣道。
 
[47] 即如四位无阿赖耶:阿罗汉、独觉、如来,及不退菩萨。
 
[48] 本论卷三云︰
 
然阿罗汉断此﹝染污意﹞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
 
[49] 《佛地经论》卷三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大圆镜智,如染污意缘阿赖耶为境界故。有义:唯缘真如、实际,缘平等性,为境界故。如实义者,此智亦缘一切为境,善缘一切平等性故。
 
[50] 见《枢要》卷下解「意三差别」。
 
[51] 如所缘门、用异门,及转得门。
 
[52] 即本论卷十中。
 
[53] 《枢要》卷下云︰
 
差别三中,以心对境,境有三位,谓我爱执藏位等,心亦应三︰一、补特伽罗位名染末那,二、法执位名不染末那,三、思量位,但名末那。与前三境不宽不狭。
 
今第三说「平等﹝性﹞智」,不说思量位者,今显第七有二位别︰一、有漏,二、无漏。无漏无别,有漏位中有染、不染,故分为三。
 
又前三位,心境虽相应,而境中「无垢」,不别明显﹝《述记》卷十二说三位︰一、我爱执藏位,二、善恶业果位,三、相续执持位﹞。今对彼境,虽宽狭不同,无漏义等,故说平等智不说「末那」。此准本识名,亦应有四,为正思量。对彼「执持」故。彼若但说异熟、无垢二名,此但名无覆、平等智。彼但名「执持」,此亦但名末那,俱通染净故,今此说别,故有三名。
 
[54] 本论卷五云︰
 
未证补特伽罗无我者,彼我执恒行。
 
[55] 谓舍我执名。
 
[56] 本论卷十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
 
[57] 道邑《义蕴》云︰
 
不为第八,同于第七有漏无漏位中更互舍也。染七约自体染无,即名舍。藏识由他永离,方名舍。
 
[58] 如理《义演》云︰
 
「等流」者,即法空果。释此果时,第七识亦平等智俱故,是法空智体类故也。
 
[59] 《枢要》卷下云:
 
「见道全」生平等智者,《疏》中但有一心见道解。设三心见道,后二心有此智,初一心无。多分有故,所以论总说,非于其中唯起平等智。又长读论文「见道」、「法空智」起,方有平等智,不但「修道」。
 
 见道有二,本论卷九云︰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又说相见道观非安立谛三品心云︰
 
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假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
 
[60] 《佛地经论》卷七云︰
 
「法」者,即是大圆镜智,由对治力转去一切粗重所依阿赖耶识,转得清净依他起性,远离一切心虑分别,所缘、能缘,平等平等,不可宣说,缘生法性不增不减,内证行相,能现一切诸法影像。于一切境普能照了,无分别故。
 
总说名「法智」者,即是平等性智。由对治力转去执着众生及法第七末那,转得清净依他起性,缘镜智等,及净法界,平等平等内证行相,故名为智。
 
「彼所缘」者,即余二智。由对治力转去世间分别六识,转得清净依他起性,或出世间或世出世彼后所得,缘上真如及法智等依他起性以为境界。无执分别似所缘现、分别自内所证能证,用彼上说真如、法智,为所缘故,名「彼所缘」。
 
[61] 道邑《义蕴》云︰
 
此法空无分别智后更不起后得,即自入人观。即以人观根本、后得,为法观果,亦无妨也。
 
[62] 「等」,取无垢。
 
[63] 此意指:第六识合令相应。
 
[64] 《佛地经论》卷五云︰
 
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应知即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说各证一平等性。
 
[65] 《枢要》卷下云︰
 
问︰颇有菩萨无分别智入法空观意乐,即入后得生空观耶?颇有无分别智入生意乐,即入后得法观耶?
 
答︰不得。菩萨后得必由无分别智为前导故。《佛地论》﹝卷七﹞云:等流之观与根本观同故。
 
问︰若尔,何故言远,等流即得;近,等流即不得?
 
近势难入,远即易入故。又解︰总无后得入别观。必各更起无分别智,引之生故。
 
问︰初起未自在,后得由前引;久起自在生,何妨自力转?
 
答曰︰即依此义、遂有意乐、后得,不同无分别智二观别也。《佛地论》及此论据其多分及未在故。
 
 又云︰
 
平等性智无分别妙观察智引,即缘真如。若妙观察智相见道引平等智,即缘似真如相。妙观入生空,自不成平等,唯缘第八,此相可知。若第六识入法观位听闻正法等,入别游观心,平等性智缘何境界?不可缘如及缘第八。六,非此行故。若缘外缘所闻正法等,及缘三恶趣等者,因中已有此行相耶?若其不缘,何故缘似真如等即许他引,此不许随他引耶?
 
[66] 「同」字下,原有「初广前人执」五字,今移下。
 
[67] 即「重料简」。
 
[68] 后、广前法执。
 
[69] 灵泰《抄》云︰
 
法体任持自性之胜用故。
 
 如理《义演》云︰
 
依人计我,故云「人我」,我有主宰用故。主,有自在用;宰,有宰割用;亦计我,及作者、受者等用故。然「法我」者,谓依法体有执持自性等胜用,是有自在等用胜。今言「法我」,约自在义,不约宰义。以法我宽故。
 
[70] 灵泰《抄》云︰
 
法中亦有迷于事,人中亦有迷人空理。应言「迷杌」喻法执,迷法空理;「迷人」喻人执,迷生空理。迷人,法执﹝所﹞起,喻若我执依法执起故。
 
[71] 道邑《义蕴》云︰
 
有迷不必执,有执必是迷。以宽喻狭,于理无失。
 
[72] 道邑《义蕴》云︰
 
喻取少分,不可全同,但取舍一心中行相非一,不为境也。今言「行相」,非见、相分,当情行解相貌非一种故。
 
[73] 智周《演秘》云︰
 
「虽」言,兼于得失,今取得也。
 
[74] 真见道,及相见道后二心。
 
[75] 如理《义演》云︰
 
意云︰此等菩萨,多起法执,故云「相似」。我执已伏或已断,故更不起。前七地、有学、顿悟,容我、法二执间起,不同第八以去,法执有行、不行。若人空观相续,法执现行;乃至七地满心,伏尽;至十地满心,方永断除。若有学回心及顿悟菩萨,我执至七地满心伏尽,至十地满心断种;第六识我见,第四地伏;第七我见,至七地终心伏不行也。
 
[76] 智周《演秘》云︰
 
「以此为证」者,以八地上法观不恒,证上三地而第七识得有法执。或以此论而为证也。即此文云「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77] 《瑜伽》卷七十八云:
 
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二者、羸劣﹝藏文作「stobs chuv ba」﹞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谓于八地以上。从此以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78] 谓意以法执为依。
 
[79] 《枢要》卷下云︰
 
所知障中,纵不善,不覆二乘,名「无覆」;障菩萨,名「有覆」。又解︰不善心中,亦唯无记,与烦恼障,不相违也。
 
问︰智障不障于二乘,即名「无覆」;惑障,不障于菩萨,应名「无覆」!
 
答︰声闻唯求一果,智障,故名「无覆」;菩萨双求二果,惑障故非「无覆」。
 
问︰智障,障菩萨,即唯名「有覆」;惑障,障三乘,应非是不善!
 
答︰智障,唯障真见,但名「有覆」;惑障,全处生死,故应不善,又自损损他故。
 
[80] 如《佛地经论》卷七云︰
 
覆所知障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
 
 又云︰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81] 见本论卷十云:
 
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暂伏,乃至十地,方永伏尽。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论观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
 
[82] 第十门即「起灭或隐显分别」。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七、引教证有第七识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五、染意起灭分位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二、料简心心所为一为异
 摄大乘论 第69讲
 摄大乘论 第106讲
 摄大乘论 第135讲
 摄大乘论 第6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第八相应心所亦无覆无记摄
 摄大乘论 第10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八、广俱有依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一、明四缘依十五处立十因
 摄大乘论 第56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三部 第十五章 治疗的慈悲观[栏目:西藏医心术]
 远尘文选三题(远尘)[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九品 智慧[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美丽的世界[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入菩萨行论 第四十四讲(第9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佛法讨论沙龙[栏目:月悟法师]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素食中有足够的蛋白质吗?[栏目:素食主义问答]
 与祖师同行 叁 佳人独自知 桂花禅香[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那里能找到佛陀(佛使比丘)[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