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三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2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四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八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我们读了之后才知道,经文虽然只有四句偈,含义是无量的深广。现在我们接着看疏文的下一段,下一段是「答第三难者」,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此中无能现,性非性也,亦无所现物,相非相也」,我们先看这两句,这两句就很不好懂。也难怪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这三种有一种不离,实在讲,一种不离,三者都没离,也就是说,言说、名字、心缘你都没有离。没有离,你就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相的人是六道众生,都在这里面游戏,游戏可没有神通,不像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在这个里面示现,游戏有神通。什么叫神通?明了,明了就没障碍,明了什么?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性非性、相非相,这真明了。
 
  「此中无能现」是这首偈的第三句,为什么说无能现?性非性。佛说性,佛说相,都是名字,现在学术里面称之为专有名词,性相、能现所现、能变所变,都是佛教里面的专有名词,佛法里面称为名字相。是不是真有?不是,假设的。佛为什么要假设?为了说法、教学方便起见,假设这么多名相。可是你要记住,就像老子所说「名可名,非常名」,常是什么?常是永恒而不断的,圣贤人所说的这些名词都是无常的,真相里面决定没有。有这么一回事情,我们叫它作性,许多宗教里面不称它作性,称它为神。只要是说这桩事情,都一样,何必要争?用不着争。又何况在这么一桩事情,佛陀往往说了好多个名字,都是说这桩事情。佛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名是假名,可以随时更换。
 
  我们在世间看到有些人,他一生用好多个名字,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用了几天不喜欢了又换一个。在近代,诸位同学要是看到弘一法师的传记,你看看他老人家传记里面,就写上他的名字有几十个,常常给人写字,下面落款真是兴之所至,喜欢用什么就用什么。有的名字只用过几次,有的名字比较用得多,像「弘一」、「演音」这两个是用得比较多一点的,我记得好象至少有五、六十个名字。古大德亦曾有过。这是说什么?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执着。祖师大德这种示现,说实在话,里面含着有密义。这个密义就是告诉你,名是假名,不要执着,不执着,对了,执着就错了。你一定说这个是性,佛说这是自性、是本性,那么佛说个本无,你又莫名其妙了,又何况佛还说过「缘会」、说「第一义谛」。一桩事情佛用了很多名字,告诉你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它本来不叫这个名字。
 
  我们现在这个,大家叫它什么?叫它做笔,这个东西我们看得很清楚。我现在要是用禅宗的话来说,「离一切名字相,道一句来」,你把这个东西说来给我听听。不用名字相,你能说得出来吗?说不出来,你能说得出来的全是名字相。你说这是红的颜色,红是名字,颜色也是名字,我说离名字相,你说一句来,你就说不出来了。所以假名它的用途,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彼此沟通、交换一种便利,你可不能当真,当真你就错了,你就迷了。可是六道众生,迷于名字相的太多太多了,不知道假名。连佛法里面讲「佛」、「菩萨」也是假名,所有一切的名相全是假名,你才知道事实真相。从假名里面,你明了那个事实,事实没有名字。
 
  不但名是假名,相也是假相,清净心中,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真相。本来无一物,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多物?你看走了眼,现在还是本来无一物,你就见性了。为什么说你就见性?你见相非相,见性非性,不是本来无一物吗?本来无一物不是讲过去,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物。本来无一物里面,说实在话,时间、空间都没有。你说时间、空间是不是有?它有名有字。《百法》里面不相应行法,「方分」就是今天讲的空间,「时分」就是今天讲的时间,这是明显告诉你们,空间跟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从哪里出的这个妄相?抽象概念,没有事实;再告诉你,抽象概念也是假的。所以佛给我们讲真话,我们听不懂,佛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法是指哪些法?我们总是要这样问法,这我们还是迷惑颠倒,一切法包括我们现在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问得出的,全是。这愈说愈深,愈说愈微妙,总不离当下,总不离现前。
 
  经上,实在说,经论祖师大德给我们的说明讲解,没有一丝毫错误,只是我们经看不懂,论也看不明白。祖师大德详细的说明,我们看了还是迷惑颠倒,莫知所云。这什么原因?一般讲起来,我们的根太钝,我们的业障太重,这个说法也不为过。可是实实在在的因素我们要知道,是我们没有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没有老老实实依照马鸣菩萨的教诲去用功。他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我们总是不能够离,毛病在这里。如果真正是离这三种相了,佛在经论上也说过一句话,我想诸位同学都有这个印象,「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一切法是什么?实相,诸法实相,或者(也不能不用名字相)离一切法,你就见到一切性,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是一,心性是一,不碍种种。
 
  就如同我们看电影的银幕,现在电影是用宽银幕、大银幕。相,现在我们知道是顿现,没有先后,佛经上讲「一时顿现」,《楞严经》里面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大银幕里面每个方寸、每个方厘(就是小块)里面所现的,现的相不一样。银幕上你看每个方寸,你要把它划成格子,每个格子不一样。性呢?性一样,性是什么?性是萤光幕、银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相有种种,性没有种种,所以离一切相就见一切性,一切性是一心,诸位要懂这个话的意思。离一切相,见一切性,我们用银幕把它划成许多格子,你就好懂。只要离相,你就见到每个小格子里面的银幕,相有差别,银幕没有差别,所以叫心性是一,能现种种,能生种种。因为都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它才无碍!萤光幕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碍现种种相。种种相,现在我们知道,能现所现,能现是萤幕,所现是里面的色相,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并皆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就是性非性也,相非相也。
 
  相是什么现的?性现的,性非性,性没有自体,性还有个名字叫本无,它难说。本无,我们学大乘教的人懂得,本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就好懂了。本无是《般若经》上讲的真空,真空不空,本无不无,它能现相,这个境界、事实我们想不通,所以叫做不可思议。这话都是真的,你不能想,你不能说(议就是说),宗门大德常讲,「动念皆乖,开口便错」,那是事实真相。无论是性、无论是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实相就在你面前,是你自己亲证的境界,这境界就在现前。诸佛如来如是证得,诸大菩萨如是证得,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再没有一丝一毫了,你现前所证得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诸佛如来不可思议,你也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实相,不能了解宇宙的事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没有法子离开,离开就是!
 
  这个事情,我自己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懂?我看看样子,没人听懂,这是真的,为什么你听不懂?就是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学《华严经》,经本这是色法,张开眼睛,眼对色,眼根对色尘,起什么?起分别,第六意识起分别,第七识执着,不是这个样子吗?听讲,耳根接受声尘,生起耳识,第六意识缘耳识起分别,第七末那缘耳识生执着,不见性。楞严会上,世尊教我们舍识用根,问题马上就解决了。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眼根接触外面的色相,不用眼识,不用第六识,不用第六识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末那识就是没有执着。这个时候眼见不见?见,怎么见的?见性见,见性是真的,识是妄的。阿赖耶有染净两分,你不用那个妄的染的,你用的就是净的,净的是永恒的,染污的识它是有中断的。我用见性就见色性,见性是什么?性非性,那你见到这个色相是什么?相非相,这是佛知佛见,我们不会,我们只会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缘外面十一种色法。
 
  佛陀慈悲,善巧方便,所以善根深厚的人、上上根人一看一听就悟入,中下根人不得其门而入。那我们要问,什么叫上上根?肯放下的就是上上根人。教你放下,彻底放下了,这个人是上上根人;放不下的,中下根人,就这么回事情。你说我们要不要放下?应不应该放下?我们晓得要放下,应该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我们的病就是放不下。你要问你几时证果,几时成佛?我给你答复是肯定的,是正确的,一点都没有错误: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就证果,什么时候就成佛,事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所以,你看看中国人讲经,儒家讲《六经》,最难的经叫什么经?《易经》,你看它的名词,容易!大乘教里面不就是容易吗?放下就是,为什么不肯放下?「我天天很烦恼!」你为什么不把烦恼放下?「我心里有牵挂!」你为什么不把牵挂放下?放下不就没事了?
 
  中国禅宗里面,二祖慧可心不安,放不下,心不安,找达摩祖师。达摩祖师问他,你来找我干什么?「来求法师替我安心,心不安。」你看现在有很多造达摩祖师的像,就是造的这个像,达摩祖师的手伸出来,这就是对慧可的时候,「你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那个手伸出来是讲,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在这句话里头返光回照,现在祖师答应了替我安心,我要把心拿出来给他安,这一回头,心在哪里?这一返光、一回照,找不到,不知道心在哪里。所以就回答一句,「觅心了不可得!」觅是找、寻找,我寻找心在哪里,找不到。
 
  他这一句话就是《楞严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的对话当中「七处征心」,慧可大师是一句就说明了,《楞严经》上那么一段长的经文就是慧可大师这句话,「觅心了不可得」。所以阿难,阿难也是难得,说了七处,心在内、心在外、心在中间,统统都被释迦牟尼佛否定。阿难跟慧可大师比差很多,慧可大师聪明,顿悟,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与汝安心竟」,我已经替你安好了,没事了。在这句话当中,慧可大师大彻大悟!你要问,他悟的是什么?就是这里讲的八个字,「性非性也,相非相也」。如果把后面的虚字去掉,六个字,他所悟的是「性非性,相非相」,这是诸法实相。性相没有障碍,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就容易明了了。
 
  「又示现而有生」,要晓得一切相的生起是示现的,「性不违相」,不违就是不妨碍,种种相生是这么回事情,示现的。示现就是缘起、就是缘生,僧肇大师《肇论》里面所讲的缘会,众缘合会而现的这些相,所以相是妄相,缘也不是真的。佛法讲真跟妄它的定义,真是永恒不灭,这是真的,它有生有灭就是假的。有生有灭,我们都不懂这个话的意思,在我们感触当中,什么叫生灭?花开,生了,花谢,灭了;这个人出生,生了,死亡,就灭了,我们对于生灭是这么个概念。
 
  佛经上讲的生灭可不是这个概念,大乘教里面讲的生灭是剎那生灭,生灭不住。这个现象我们觉察不到,但是大乘教里面教导我们一种观察的方法,能够推想到仿佛,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譬如经上跟我们讲,在《楞严经》上有说,佛问波斯匿王,你三岁的时候跟十三岁的时候,是不是老了很多?这个我们会承认,不错,十三岁比三岁是老了很多;二十三岁比十三岁?又老了,三十三岁、四十三岁、五十三岁、六十三岁,愈来愈老,这就产生变化了。那问你,是不是十年十年老?想想不是,一年比一年老?对不对?一年比一年老。再微细的观察,不是一年一年老,一个月比一个月老;再观察,一天比一天老,你说对不对?再微细观察,用我们现在讲,一分钟比一分钟老,一秒钟比一秒钟老,这样才能够观察到生灭,佛经上讲的生灭是剎那生灭。
 
  前一秒钟的你不是后一秒钟的你,不是;昨天的你绝对不是今天的你。我们以为这是相续,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不是相续,相续是什么?错觉,你看错了,你想错了。生灭不住,前念灭后念生,这才是事实真相。清凉大师在前面跟我们讲的,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并皆速灭,但是前念灭后念就生。我们前面偈颂里面用流水来做比喻,前面的波流出去了,后面波就接着来了,前浪后浪。但是你要晓得,前浪不是后浪,后浪不是前浪,前浪没有延续到后浪来,后浪也没有进入前浪。所以我用电影的影片来给你做比喻,大家更容易懂。电影实际上是幻灯,不过是快速度的移动,我们看到相续相。从电影影片里面没有相续相,一张是一张的,但是快速移动,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相续相,相续相是个假相。它每一张幻灯片打出来都是一时顿现的,就真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马上就灭了。前面这张灭掉,后面这张又生了,前面灭后面生。
 
  我们从这个里头细细的去想、去思惟,然后你把这个道理想通了,你再冷静观察现前一切森罗万象,这种种!你在这里观察,不能用思惟,就是绝对不能用分别执着、起心动念,不用这个,所谓叫直觉,你坐在这里观察。观什么?观实相,种种诸法的实相,你会悟入。你知道真相是什么,确确实实是《般若经》上最后所说的结论,「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时候你要不要放下?慧可大师心不安,没放下!为什么没有放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一切法真有,不是空的,可以得到的,这是六道凡夫的观念。如果你知道这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试问问,你还会不会起控制的念头?你还会不会起占有的念头?没有了,控制、占有都没有了,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全没有了,善念生了。
 
  为什么说善念生?善念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有的,本有的这时候就现前,所有一切恶念本来无,一切不善是从无明生的。无明是不觉,你看《起信论》里面讲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要不要断?不要,全没有了。善的是什么?菩提心现前,善的,自性里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把它说成十个字,真诚现前了。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下得好,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你看看,不起心、不动念,真诚心现出来;起心动念,诚没有了。自性里头真诚现出来了,这是根,真诚的清净心、真诚的平等心、真诚的正觉心、真诚的慈悲心,自自然然现前,「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讲包容,一切的美德自然现前,不是学的,性德流露出来。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什么人契入什么人一真法界就现前,证得了,境随心转。只要你菩提心一现前,华藏世界就现前。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他的菩提心现前,他住一真法界,我还搞贪瞋痴慢,我住六道轮回。我们两个坐在一起手牵手,境界不一样,这就是讲空间维次有差别,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现在接着把清凉大师《疏钞》里头这几句话念一遍,接着念,从「又示现而有生」,这是个段落,我们从这儿念起。
 
  「又示现而有生,性不违相,亦无所现物,相不违性,无二为二,二即无二,无碍圆融,岂有乖耶」,这一段话念念就明白了,前面都说得很详细。清凉有小注,小注我们也念一念,应该就可以了,不必再多说。「第二明性相相成(钞里头讲性相相成),故不相违﹙没有违背﹚,即是上半,即无生之性,不违示生之相,言亦无所现物者,虽牒第四句,连取第二句,正示现生,即无所现,故不违性」。
 
  这句话我们要细细的去揣摩,了解它的真相,就在相上就见到性,在生上就见到无生。正如同我们看电影,或者看电视萤光幕,相是不是有?有,「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我们能体会到。电视里头,相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为什么?当体皆空,剎那生灭。然后要想到我们现前的万事万物,跟这个现象完全相同。所以古时候佛陀在世,用「梦幻泡影」来做比喻,说明当相即空,不是等这个相灭了之后才讲生灭,那你已经是很愚痴了。就在现的时候就晓得它已经灭了,生灭同时,所以不违性,相不违性。「无二为二者,结也(这是总结这段),一体而分能现所现,云无二而二,性相无违,为二即无二,故云圆融,岂得种种乖于一心,心性乖于种种」,没有这回事情的,前面我们都讲清楚、讲明白了。
 
  现在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下面这一段给我们讲法性。「言法性者,法,谓差别依正等法(我们常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性,谓彼法所依体性;即法之性,故名为法性」。这是一个意思,大师在此地把这个名词给我们做多方面的来解释,这很难得,很不容易。法是从相上说的,性是从体上讲的,法这里说得很好,差别依正等法,差别依正在佛法里头最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里面,我们今天能够觉察到的,人法界、畜生法界,我们能够觉察到的。虽然如此,我们的觉察能力很有限,也只能在人法界里面觉察到局部,畜生法界里头亦复如是。为什么?
 
  在这半个世纪,我们常常听说有不明的飞行物,外太空来的,甚至于还传说有看到飞行物落在地面上,一般称飞碟。飞碟的门打开之后有人走下来,外星人,他是人道,不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住在其他星球上,他是人。怎么知道他是人?他飞行需要用工具,离了工具他不能飞行,他的飞碟就是太空船,像我们现在飞机一样,不过是比飞机更进步就是了,速度更快。星际当中旅游,他们做得到,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达不到,人道!如果是天道,天道就不需要工具,天道是另一个维次的空间,我们今天讲太空船、飞碟,外星人跟我们是同一个空间维次,不是另外一个空间维次;另外空间维次我们就称他作神,那真的是变幻莫测,这个我们要知道的。所以有些人说,我们世间人讲神明,大概就是讲的太空人,这是错误的,绝对不是的,神明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这个科学有证明。
 
  在理论上讲,不同维次空间是无量的,没有限量的。在事实上来说,现在科学家,大概是从数学理论上演变出来的,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我们今天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如果突破,我们的眼界就开阔,换句话说,我们生活的空间就扩大了。看看科学往后的发展,能不能用科学技术来突破,这个很难讲。在佛法里面说,不同维次空间真的是有方法突破,科学家知道。佛法从大的上来讲,真的,也是十一种不同的法界。你看我们常讲的十法界,十法界外面有一真法界,这是从大的上说。要是细说,每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这就是一百个法界,天台大师所说的「百界千如」。一百法界,每个法界又有十法界,《华严经》上讲的「重重无尽」。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从理论上来讲,空间维次是无量的,《华严经》这个说法是无量的,重重无尽,所以这是不思议法界。
 
  什么人能突破?在这个经里面讲,普贤菩萨他突破了。我们在此地要明了,重重法界是怎么形成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没有,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把这个原理原则告诉我们,「唯心所现」,这里头没有多元维次的空间,没有,从哪儿来的?「唯识所变」,识变的。心现只有一真,我们在前面也略略的提过阿赖耶的三细相,理一真,境界为缘生六粗,那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今天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所以,佛知道它什么原因来的,因此要懂得用什么方法去突破。佛不说我们大概也能猜到几分。用什么方法?禅定,禅定能突破空间维次。你说为什么?因为空间维次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禅定是什么?禅定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
 
  禅定功夫的浅深,就是看你放下多少,执着放下多少,分别放下多少,妄想放下多少;你放下一分,你的时空就拓宽一分,你放下两分,你就拓宽两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真放下了,六道全突破了,超越六道轮回,在十法界里面到哪里去?大概总是到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超越了;如果把世出世间一切分别也放下,不再分别,你在十法界里面就到菩萨法界、就到佛法界,十法界里面,于一切法不分别。对十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分别,妄想不生,就是于一切法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但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里头也有浅深差别。浅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脱离十法界,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哪里?这个地方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极乐世界是一真,不但永脱轮回,四圣法界里面的流转也没有了。
 
  那么诸位就要晓得,大乘佛法里面讲的修行,修什么?禅定。八万四千种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也就是说,修禅定有八万四千种方法,有八万四千种门径,每个方法、每个门径都能够帮助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么个道理。那么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不说一个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人喜欢这个法门,有人喜欢那个法门,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什么就用什么方法来教你。你欢喜,容易接受,欢喜学习,容易成就,大慈大悲,善巧方便,不是一个呆板的方法。上上根人,佛用的方法很巧妙,教他在一生当中成无上道,就是脱离十法界。中下根人烦恼习气很重,换句话说,放不下,佛给他讲这些事实真相,诸法实相,他也听不懂,那么佛有善巧,在十法界里头帮助他提升。还有一等,业障极重的人,怎么提也提不起来,佛也有巧妙方法,看着他堕落,堕落在畜生、饿鬼、地狱,看着他到那里,他到那里去做什么?消业障,你看方法妙极了。
 
  十法界、六道三途都是众生自作自受,没有真实,全是假的。永嘉大师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佛菩萨看到众生在做恶梦,怎么办?等他醒来再说!所以,你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那种智慧、那种巧妙,不能不佩服,佩服到五体投地。我们稍稍明白了一些,才甘心情愿依教奉行,佛菩萨的教诲不折不扣和盘接纳,他是和盘托出,我们是和盘接纳,依教修行,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一切无碍,法法圆融,头头是道,得大自在。
 
  《华严经》的好处就是分量足够,你只不断的学习,学习里头当然最重要的是随文入观。这个话什么意思?随着经文,学到哪个地方我们自己的境界也到那个地方。譬如这个地方讲的十信位的菩萨,觉首初信,我学习这一章,我就入了初信,这就对了。这个成就快,一部《华严经》学完,恭喜你,你已经圆满成佛,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要能入得进去。你要问,怎样才能入得进去?随着经文所说的放下,明了是开悟,放下是功夫。要知道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我们今天堕落成这个样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放不下,放下就对了,放下什么事都没有,圆满了。
 
  所以法性二字,这是差别依正等法。「性,谓彼法所依体性」,这就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时间、空间,这是相。相一定有体,这个体「即法之性」,我们叫它做法性,「故名为法性」,这是一个意思。你先要懂得这名词里头的含义,法性就是一切依正庄严的体性,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现相、作用。性的意思就是本体,法的意思就是现相,现相依这个体而生,它所依的,在佛法里面称为法性。「又性以不变为义,即此可轨,亦名为法,此则性即法,故名为法性」,这是法性第二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讲性的本身,本身也是一法。前面一个意思的法性,是诸法所依它起来的,这两个意思有点差别。我们用哲学的名词来说,也许容易懂一点,现象所依的本体现出来的,现象是依本体现出来的,这个体我们称它为法性,诸法所依的性体叫法性。第二个意思,诸法所依的本体,它自己本身也是一法,这个法我们就称它为法性,第二个意思。
 
  「此二义并约不变释也」,这两个意思都是从不变来解释,法性是不变的。我们在比喻里头,把法性比喻作萤幕,我们电视的萤幕、电影的银幕,用它来做比喻,把差别依正种种现相比喻做法相。电影、电视打开之后所现的一切现相,现在萤光幕上,现相不碍萤光幕,萤光幕也不妨碍现相,它们两个相辅相成,不相违背。为什么?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但是一个是不变,一个是随缘,不变的我们称它为法性。
 
  第三个意思,「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名为法性」,这就是「即随缘之性,法即性也」,这是说随缘。一切法无有自性,为什么?缘生的,无性之性就称之为法性,这就是随缘之性。诸位要晓得,随缘没有自性,无自性之性,法就是性,称之为法性。由此可知,法性这个名词有种种的说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从不变可以说,从随缘也讲得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大乘教里头佛常讲,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把这两句扩充为四句,说明我们有四种不同修学的状况。第一种,诸佛如来因圆果满,证得究竟的果位,他到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要不来就不慈悲了,他来,常常来。示现在世间,示现在九法界,甚至于示现在三途六道。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绝对没有一次差错的,这个不可思议,我们要有真正的信心。感应道交,完全看我们的信心足不足,我们求佛,哪有不感应的道理?
 
  古时候汤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汤王有句话留在历史上,「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真负责任!有一年旱灾,人民得不到食物,于是就有窃盗的。有两个人盗取别人的食物,被抓起来,判罪,这要送到监牢狱里面去执行。在路上,汤王遇到,问他们,「你们两个为什么犯罪?」他就说,「因为天旱,旱灾,没有收成,我们去抢别人的食物,所以犯了罪」。汤王听了之后怎么样?叫人家把这两个人放掉,告诉执法的人,你们把刑具戴到我身上,判我的刑,我有罪,我没有把人民教好,我德行不够,得罪了上天,久旱不雨。真诚心!负责任。「他的过失是我造成的」,这个话才说,天上马上就下雨,感应不可思议。所以,古圣先王他们的心不一样,真的是爱民如子。他是个君王,臣民有过失,我没有教得好,我没有做出好样子给他看,不是他的罪,是我的罪。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时代,诸位都知道,我今天中午在学校里头参加学校一个会议。这个会议是小型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都是主管教育的专家学者,讨论人文教育。他们邀请我,我没有时间参加,今天中午聚餐,一定邀我去吃饭,跟大家见个面。我们今天的观念跟汤王恰恰相反,我们没有过失,过失都是别人的,他们作奸犯科,这种观念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要学汤王,要从本身做起。现在伦理道德差不多已经断绝,所以我们在佛门里面,这半个世纪以来深有所感!为什么佛教没有法子建立?根没有了。根是什么?道德,基本的道德没有了。
 
  基本的道德是什么?尧舜五教里面有一条。尧舜的五教是中国四千五百年来,尧舜距离我们四千五百年,这四千五百年中国历代帝王教化众生最高的指导原则,称之为道德。五教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长幼是兄弟)、朋友,就教这五种。父子有亲,这是道德的根,亲是什么?亲爱!从父子的亲爱,把这个亲爱扩大,在佛法里面叫慈悲,扩大成大慈大悲。在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这是讲义。夫妇有别,别是各有各的任务,夫妇组成一个家庭,家庭里面大事两桩,一桩是生活问题,物质生活问题,养家;另一桩大事是教导下一代,两桩大事。
 
  你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讲了多少遍,祖师真的是常常说,常常提醒大家。天下太平,他说妇女要负大部分的责任。为什么?在古时候,男子负责养家,工作赚钱养家,妇女在家庭里面就相夫教子。你家里头有没有后代,社会上有没有圣贤,那就要问母亲。母亲教得好,下一代都是圣人、都是贤人,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好?教育,根从家庭起,根在家庭。你看看古圣先贤文字里面记载的,什么时候开始教?怀孕的时候就开始,那时候小孩不懂得接受,不能有不善的影响,情绪会影响胎儿。所以,心地要清净、要慈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如理如法,为胎儿。小孩出生下来之后,他会说话,他会走路了,就开始教。会说话、会走路,一般大概是一岁,这叫家教!七岁再请老师教,那就上学,从前是私塾,也算是学校,就受学校教育,老师来教。根本是在家教!家教没有,根没有了,所以什么都不能够成就,世法、佛法统统不能成就。
 
  家教的教材,后人把古圣先贤家教的教材集合起来,集大成,写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是家教里面的集大成。家庭里教什么?就教这个东西,这是道德的根本,有了这个基础,自自然然就走向道德,无论世法佛法自然成就。我们今天讲伟大的成就,不可思议的成就,都是奠定在这个根基上。所以我们在此地建立这个学院,要求同学们认真的学习,如果疏忽了,世法、佛法你都不会有成就,我说的是老实话。在网路上的同学,在卫星电视前面的同学,无论男女老少统统都要学,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学习,现在补习,亡羊补牢,不算晚。
 
  小朋友更是要认真学习,小朋友要学得好,我们大人做样子给他看。我们不学叫他学,他不能接受,他也有他的意见;我们大人都学,他看到没话说,乖乖的跟着学,这叫德。所以父子这个关系,这是道,亲爱是德,父慈子孝。君臣有义,君仁臣忠,就是义;长幼有序,这是兄弟之间,年龄大小不一样,弟弟要知道尊敬哥哥,哥哥要友爱弟弟,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所以,亲义别序信这是德,以后又更详细演变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有两种讲法,另外一种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这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中国古圣先贤这四千多年来教什么?就是教这个。诸位想想看,你看七十年代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你现在懂得了,孔孟学说教什么?就教这个。你们想想看,教伦理,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教道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教这个,这个社会上所有一切冲突对立自然就没有,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真的可以落实。大乘佛法里面教什么?净业三福足以代表。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自行化他。这是大乘教里面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佛说的,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汤恩比说得不错,我们只要依照这个来学习,真的是化解冲突,消除灾难!世界的安定和平,不是理想,决定可以落实,希望我们有这个认知。然后最重要的,我们要发大慈悲心,要真正去做,讲没有用,要做到。《弟子规》不是叫你讲的,不是叫你背的,是从我们自己本身字字句句都要把它做到。大乘经教里面的教诲,我们在这里学习,天天在学习,天天在熏习,要落实才管用,不能落实,这不算数,也就是说,一定要做到。每天接受佛菩萨教诲,每天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安居第六十六日(一):怎能用不究竟的心修持究竟的法则?[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行持善法多多益善[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举即易,出也大难[栏目:圣严说禅]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八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