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七九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0七九卷)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四谛品》娑婆世界第三段苦灭圣谛,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诸佛子。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无没。或名无自性。或名无障碍。或名灭。或名体真实。或名住自性。】
 
  到这里是一段。『苦灭』跟「苦灭道」这是讲的出世间因果。「灭」是出世间的果报,这个字在中国一般没有学佛的常常容易引起误会,「灭」总不是一个好的字样。实际上这灭的意思好,灭的什么?灭生死。换句话说,永远没有生死,把生死灭掉了,这好事情。生死是果,因是什么?因是烦恼,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因。所以生死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肯定就没有了。如果你妄想、分别、执着都还有,那你就要晓得,这三界六道生死的轮回你还是有,你不能够出离。
 
  最后一段讲「道」,道就是出世间的因,修因证果,佛说法总是先把果为我们说出来,这是应机说法的方便。众生对于造因往往是疏忽大意,即使佛菩萨劝勉他,他也没在意,但是讲到果报,他就恐惧,他就害怕了。所以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总是先说果,然后才说因。正如同前面我们所读的,一开端讲苦圣谛,这是三界六道的果报。果报怎么形成的?那就是因,因缘,所以接着为我们讲苦集圣谛,出世间亦复如是。其实在大乘法里佛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没有什么世间出世间,世间出世间这名词是假设的。佛法只有觉迷,觉悟了就叫做出世间,迷了就叫世间,所以只有觉迷,除觉迷之外,真的是无有一法可得。
 
  今天讲到『苦灭圣谛』,出世间之果,在『此娑婆世界中』,这一句话是贯穿下面十句,这意思都一样的。『或名无诤』,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很好,「烦恼为诤故」。「无诤」,烦恼断尽了,生死的因断掉了,生死的果报当然不会再现前了。「灭」就是灭诤,这句话《六祖坛经》里头也有,祖师教学生、教弟子,说「此法本无诤,诤则失道意」,此法就是佛法;佛法里面六和敬,「口和无诤」,要有争论,这就不是佛法了。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有没有争论?为什么有争论?烦恼习气没有放下。烦恼习气放下了就「无诤」。
 
  我在早年出家的时候,遇到一位老法师,灵源老和尚,是台湾基隆十方大觉寺的住持,在台湾很希有的一个道场,十方道场。台湾道场很多,十方道场很少,就是说这道场它不是子孙庙,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在这地方挂单,它都接众,所以那个时候道场很兴旺。人多住众多,出家人多,尤其出家男众,里面大概总有一半是退伍的军人,这很不好管理。灵源老和尚天天都有人到他那里去告状,老和尚听听点点头,「是,你是」,这打发走了;第二个来指责的时候,明明他有错误,「你也是」,老和尚包容。时间久了,诸位才对老和尚这种修持(清净、平等、忍让),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和尚书画好,画佛像,在他方丈室里天天是写字画佛像。所以诤是错误的,如何做到无诤?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以自己真正的德行感化大众。
 
  我们仔细去观察、去读诵古来祖师大德的传记,就会发现很多高僧大德在接众(接触大众)都有这样的修养,他的心地真正是平和,我们佛法当中常讲「随缘而不攀缘」。境界有顺境有逆境,人缘有善缘也有恶缘,顺逆善恶怎么样摆平,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真正到家了,他确实摆平,那是什么?你诤我不诤,你争我让。真正有修养的人,他心是定的,我们常讲定生慧,不但生慧,定功深的人几几乎乎都能够看到三世因果。你为什么喜欢诤?你为什么放不下?与你过去生中的习气有关系。他心里头愤愤不平,你不能跟他辩论,这辩论我们世俗间常讲愈描愈黑,只有忍让,他将来的因果,老和尚看得清清楚楚。看他堕地狱,你不拉他一把吗?拉不动,不能拉,愈拉他陷得愈深。所以真正善知识帮助你是慈悲,不帮助你还是慈悲,他有他的道理在。他所用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所谓是善巧方便,这我们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确实有善巧。换句话说,你就是堕地狱,他也希望你堕的轻一点,绝对不会害得你堕更严重的地狱,他不会的,这才叫真正的慈悲。
 
  所以造作一切罪业跟过去世行业都有密切的关联,这个理与事,佛跟道讲得很透彻。现在西方人也发现了,我们看到从外国有不少前世今生谈因果轮回的报告,我们看了之后,他们也发现、也证实这事情是真的。今世跟前世是连接在一起的,今世跟后世关系是非常密切,所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用心良苦,都是帮助我们怎样脱离轮回。过去世我们造的罪业很重,这个业要消,而消极重罪业的方法,就是《八大人觉经》上所说的,「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消业消得最快了;不是消他的业,消自己的业。你看到这人作恶多端,不要去责怪他,不要把他的这些恶行放在自己心上,更不可以挂在口上,若无其事,消自己的罪业。厚待别人,特别是冤亲债主,要厚待他,这是大慈大悲,累劫冤亲冤冤相报这样就化解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心地一片祥和,一片慈悲,哪里会有争论?那我们没有办法,遇到不平真的是会起争论,这就是说修行没功夫,对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造成烦恼习气时时刻刻起现行。我们天天读诵大乘,天天学习经教,读诵学习最可贵的就是明理,改过自新,那才是真正学以致用,我们得到佛法真实利益了。
 
  第二句『或名离尘』,「尘」也是烦恼的代名词,尘劳烦恼,尘表面的意思是染污。像我们这书桌,一天没有去擦它,这桌面上就有尘垢,我们手在桌子上摸过,手指上就能看到灰尘。佛用这做比喻,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清净心,如果不知道修行,那自自然然不知不觉就染上了尘垢了。所以神秀大师讲得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这意思。身心的烦恼要怎样勤拂拭?持戒、读经、参禅、念佛,这都是方法,都是帮助我们恢复清净心。在这地方,我们必须要认知,要认识清楚,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在清净心。所以不是在念佛念了多少?我一天念多少部经?一天念多少万声佛号?不是这个。如果心地没有真正能够改善过来,你念经念得再多,佛号持得再好,那就是古人所讲的,所谓「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真的。就好比这学生读书很用功,天天都在读,都在学习,但一考试都得零分,没有成绩拿出来,你这书叫白念了。修行亦复如是,修行的成绩就是清净心,总的来说,这成绩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我们修行的成果。
 
  我们今天修净土,净土是以觉正净这「净」为主,专修清净心,专修清净行。我的心清净了,念头就清净,念头清净,我的言语、身体一切造作没有一样不清净,这就叫净业。净业所感的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我们不能不知道。何况大乘经里面佛常说「心净则佛土净」,这才真正把修学的纲领抓住了,功夫才会得力。我们常常听到「功夫不得力」,什么叫功夫不得力?烦恼习气还照常,一丝毫没有改变过来,那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了就不一样了,心平了。
 
  儒家读书也着重在修养,在悟性!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你们《了凡四训》很熟悉,《了凡四训》里面不就有一个故事吗?一个秀才去参加考试,没有考中,大骂那个考官,说他不认识人才。他确实是很聪明,文章做得不错,很自负,没有考中,他在那里愤愤不平。被一个老道在旁边听到了,老道就冷笑,他就把这气愤转给老道了,问老道:你为什么笑?老道说:不是考官不公平,想必你这秀才文章做得并不怎么好。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你怎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老道就说:真正文章好,心平气和,看到你这心浮气躁,你怎么能写得出好文章?这话一下就点醒了他,这人还是有善根,一想老道的话有道理。所以这人还是有福,转过头来向老道请教:我应该怎么学法?过几年之后再去考,他考中了。
 
  心平气和比什么都重要,你才能够在红尘不受红尘的染着。这「离尘」我们讲的很具体,那就是说你不会再受外面七情五欲的染着,换句话说,你不会被一切外面境界起心动念,那你就「离尘」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境界清楚明白,而且知道这境界里头前因后果,自己确确实实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知道掌握着机缘。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好的增上缘,都能帮助自己福慧增长,都能帮助自己提升境界,关键就是你会不会!这会不会里头最重要的,虚心。最怕什么?最怕自己自满,觉得自己知道很多,不接受别人的劝告,这是世间最没有福报的人。
 
  古圣先贤跟我们讲「福在受谏」,这三句话讲得好,「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受谏」。欢喜接受别人劝告,别人看错了,错了也欢喜也感激,那是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这代表的,唐太宗,虽然是个帝王,任何人都可以当他面批评他,了不起!可是真的有些人错误、误会,在他面前说了话了,他也很客气的接受,感激!这人走了,他旁边的随员(就是太监)跟皇上说:那个人讲的话明明是错误。唐太宗怎么说?我知道他讲的是错误。错误你为什么接受?我如果说是处分处罚他,以后还有什么人敢在我面前说话?你们想想看,这是唐太宗,所以他虽然高高在上,他真正能够听到下面人跟他说真话,他能听得到,说错了也不怪你,也不会处分。《贞观政要》里头有记载,这是一代的英主,他的作风跟别的帝王不一样。所以这些大圣大贤的行谊值得我们学习。
 
  千万不要以为在我们面前说坏话的,或者是在背后批评的,恶意批评的、造谣生事的、中伤陷害的,我们真正学佛人听到了,还是合掌令欢喜。为什么?这话我讲的也多了,他替我消业障。过去今生就是学佛,在学佛没有悟入之前,哪有不造业的?业决定有果报。因为他的恶意毁谤,恶意的中伤陷害,我这重罪轻报了。所以在我来讲,我当然要感恩、要感谢他,我不会再堕三途地狱了,我现在就报了。如果这些造谣生事的人,我还要提出辩驳,甚至于像现在人,我要去告发,要他赔偿我的名誉损失,要他在报纸上登报道歉;这做法现在世间人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在佛法里面讲,你错了。这么好的机缘给你消业障,你不接受,你将来的果报还是在三恶道去受。你不愿意受现在这委屈,你愿意到三恶道去受罪吗?所以三世因果看清楚之后,就晓得那些人恶意毁谤障碍的是我的恩人,不是仇人!仁者无敌,自己真正觉悟了,人死了,心里头决定没有一个对敌的人,这道理深一层了。所以欢喜接受,就是把我害死了,我也欢喜接受。
 
  冤枉这事情历史上很多,没有一丝毫怨恨,佛经里头最著名的公案,《金刚经》里所说的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修道真的是无辜被凌迟处死,他没有一点怨恨心,忍辱波罗蜜圆满;没有一丝毫报复心,持戒波罗蜜圆满;还要发愿「将来我成佛头一个来度你」,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他被杀害了,他到哪里去了?他去作佛去了。菩萨这一升就升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要没有歌利王这样子冤枉他、害他,他成佛还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遇到歌利王这个缘把他成佛的时间提前了,这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说的,忍辱仙人就是世尊的前身。世尊说了,他本来成佛的时间是应该在弥勒佛之后,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他提前了,他比弥勒菩萨先成佛了,弥勒菩萨在他后面了。这些经文我们读过不能白读,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要知道怎样学习。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劝,我是不断的在劝,究竟有几个人真的明白了,那就是缘成熟。佛家常讲「不度无缘之人」,无缘是什么?缘没有成熟。成熟的人立刻就懂,成熟人觉悟了,一听就明白了、就觉悟了。我常常说什么?把内心里面的对立化解。现在也有人讲矛盾,内心里头的矛盾解除。
 
  有人曾经问我明心见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我最简单的解答就是内心永远没有矛盾,永远没有对立了,那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只要有一丝毫存在,你心里头还有矛盾,你心里面还有对立,我们想想是不是这道理?修行,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差别在哪里?人家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决定没有一丝毫对立,跟一切人不对立,跟一切事不对立,跟一切万物不对立。为什么?他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一体哪来的对立?你对立你还是一体,还是没有离开一体,那叫什么?迷惑。所以对立是迷惑,是妄想、分别、执着;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对立没有,就不存在了。那从哪里下手?
 
  我们是凡夫,我们现在明白这道理了,很想自己做到,从哪里下手?章嘉大师教我的方法,「看破、放下、布施」,没有别的,舍!样样放不下,那不行!放不下那肯定你要继续搞六道轮回。你要不想搞六道轮回,要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要记住古来念佛堂堂主口里常常说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才行。身心世界有一丝毫放不下,这一生当中,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去不了了。从这一句里面讲,你没有「离尘」,你没有离开染污;彻底放下,你「离尘」了。为什么不肯放?这不肯放的原因是烦恼习气。无量劫来的贪瞋痴,念念总是想什么?总是想占有,总是想控制。你能控制能占有多少时间?你有没有去想想?如果想清楚想通了,我控制占有的时间不长。
 
  现在民主国家这些首长们都是民选的,任期大概都是三年到四年,你想想你能够控制,你能够占有也不过就三年到四年,连任一次顶多八年,这时间很短。纵然你像古时候帝王,这是没有退休的,清朝康熙皇帝这是在位的时间最长了,六十一年;六十一年在大的时代里头很短,你能控制能占有也不过就这么长的时间,死了之后,三途六道够受的。所以人要把这些道理想通了,想明白了,我们要追求永恒。追求永恒那就要把暂时的这些东西,不长久的东西要放下,你才能得到永恒,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尘不可不离,这「离尘」就是要离一切染污,占有的念头是染污,控制的念头是染污,绝对不是好东西,决定障碍念佛往生。不但障碍你往生,障碍你证果,障碍你开悟,你说这事情麻烦大不大?我们学佛,譬如说学讲经,总希望把经教讲好,但是讲经的这些法师大德,对什么看得最重?经书注解,总是想要拥有。这些参考资料,我要想拥有这念头对不对?这念头对。但是你要晓得,如果你要不能舍弃,你所学的决定脱离不了古大德注解的范围。因为什么?你没有能把它放下。
 
  学习是要从这地方开始,在这里奠根基打基础,到自己有一定的程度,放下了。你要不放下,你永远出不了这圈子。放下就跟性德相应了,这就是佛家常讲的悟入,大悟、彻悟。到大悟的时候注解就可以不要了,偶尔来做个参考,做一个旁证,这可以,为什么?你自己通了、契入了。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你还需要找这些经论,还要找这些注疏吗?不要了。这时候不要,这东西往哪里送?送图书馆供养大众,给别人做参考,这就是正确的了。所以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两句话讲得好,法不能执着,一执着就变成障碍了。
 
  我舍这一切注疏的时间比较早一点,这是得力于李老师的教导。从开头学,李老师就不准我写笔记,就教我专心听讲,听完之后学习覆讲。覆讲不是靠笔记,靠记忆,靠领悟,这方法确实是好。覆讲的时候不可以依照老师的言语,要依照老师所讲的义意,就是四依法里头「依义不依语」,教我这个,所以这样在讲台上就活泼了。这是早年我学经教的时候,老师教我的。但是这必须要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你的领悟力要强,记忆力要强,这是两个根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那你必须要依靠笔记,你上台讲经要写讲稿。我上台讲经我就没有用过讲稿,我用大纲,这李老师常用的表解,用大纲,没有写过讲稿。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灭圣谛的第三句:
 
  【或名寂静。】
 
  『寂静』就是清净寂灭的意思,不但是见思、尘沙烦恼灭尽了,无明烦恼也灭尽了。在《仁王经》上修行最高的位次是「寂灭忍」,这「寂静」就是寂灭忍。寂灭忍有三品: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就是十地菩萨,第十地;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究竟果位。可见得这寂静位次高。寂灭忍下面这叫「无生法忍」,相信许许多多同学对于这名词都很熟悉,净宗的学人常常讲「花开见佛悟无生」,那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是九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下品是七地菩萨。这都是真正名实相副的阿惟越致菩萨,无生忍慧。
 
  说到这地方,这净宗的殊胜我们要知道。净宗法门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他是什么个地位?四十八愿里面就讲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皆作」就是凡是往生的,不论你是实报土、方便土或者是同居土,也不问你是上品、下品、下下品,反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我们晓得阿惟越致是七地、八地、九地,不得了!就是在《华严经》上来讲,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在华严会上才是初住菩萨。从初住修到七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需要两个阿僧祇劫,两个阿僧祇劫修满,七地位;第三个阿僧祇劫,他所修得的是八地、九地、十地三个位次。这样才真正显示出净宗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知道之后,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抓住,决定不能够轻易放过。为什么?这机会遇到太难太难了。开经偈所说的是《华严经》,「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净土法门比《华严》还要难,彭际清居士跟我们讲,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逢到了,无比的幸运遇到了。换句话说,这一生就很可能永远超越三界六道,永远超越十法界,这一生作佛去了,这才叫希有的因缘。我们今天这因缘遇到了,《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条件,「因缘」我们具足了,我们真的遇到了,现在问题就是在「善根、福德」。什么是善根?你遇到了,你能信,你能解,这是善根;你能够依教奉行,能够放下万缘,那是福德。这三个条件要是具足,「万修万人去」。所以这「寂静」是果报。再看下面第四句:
 
  【或名无相。】
 
  《金刚经》上佛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相也不能够着。真正契入这境界,就是《华严》境界,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他们妄想、分别、执着都离开了。虽然有相,有没有执着?没有。相即无相,无相即相,那就是形式上的相有,这心里面的相没有,他不执着了,他也不分别了。不但不分别不执着,连念头都没有,我们常常讲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破了,无明断了;不分别,尘沙烦恼断了;不执着,见思烦恼断了。这三种烦恼统统断干净了,这是『无相』。在这地方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诸佛菩萨慈悲示现应化在我们这世间,我们要问他有没有相?他是「无相」。这无相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非有相非无相」。换句话说,有相无相都不能说。为什么?有相无相都是虚妄,因为你都执着了。你离开分别执着,试问问你是有相还是无相?
 
  禅宗的祖师常常用这种方法,「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道一句来」,这是老师出的题目,离妄想分别执着,你说一句来我听听。你能说得出来的,都着了相;『或名无相』,你就着了无相;有相,你着了有相了。所以实在的事实真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但是言语没法子说,意识都达不到。意识是思惟想象,思惟想象不起作用,用不上,那才叫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分一秒也没有离开它们,那叫实相。所以佛在大乘经上才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意思很深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入好境界,契入境界你才得大自在!不但世间苦乐忧喜舍没有了,生死轮回也没有了,再告诉你菩提涅槃也没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游戏神通。第五句:
 
  【或名无没。】
 
  这意思也很深。我们换句话诸位比较容易体会,佛法里头常讲「无是无非是」。『没』的对面是有,无有无没,两边皆离,两边不着,中道不存。两边离开了,这还有个中道,中道也没有了,为什么?中道跟两边又变成一个对立。没是无,有无是两边,这两边没有了,出现了一个中道,中道跟这两边又成了一个对立。所以你从这地方去体会,我讲的什么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你心里头对立没有了。你看这两边没有了,又来了个中道,中道跟它又对立,中道也没有!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但是要问在十法界里头有没有两边?有。有没有中道?也有。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性上没有,这要搞清楚。假的有,真的没有,什么是真的?心是真的,心是能现能变,总得要记住这是总纲领总原则总前提。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唯心所现,那个能现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所变所现里面有,有对立,真的里头没有对立;我们心里头有对立,你就晓得你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如果我把心里头所有对立都化解了,都消除了,你的真心现前了,真心就是本性,那你叫明心见性了,不就这么回事情吗?在这时候,你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才现前。心里头还有对立,这几句名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天天在念,天天在学,有名无实,这十个字一个字你都没有。为什么?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十个字如果你要有了,你是什么地位?《华严经》上初住菩萨的地位。因为这十个字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这不是妄心。菩提心现前叫发心住,初住菩萨叫发心住,你安住在菩提心,你的真心显露了,真心本来就是这样子。
 
  在法相唯识里面,我们常讲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也讲八识上面还有一个第九识,第九识是什么?无垢识。有这名词,无垢识是什么?真如本性,那是真的,纯真无妄。阿赖耶是真妄和合,古大德有一些大德他讲第九识,有一些只讲第八识不再讲第九识。因为第九识是阿赖耶真的那一分,阿赖耶是真妄和合,不说妄这一分,单说真的那一分。这是他们所说的,我们要懂得它的意思,你才不至于发生疑惑,不至于产生了矛盾。
 
  【或名无自性。】
 
  自性就是自体,『无自性』就是没有自体,这都是苦灭圣谛的名称。「无自性」才是真性,自性它不是物质,所以它不是声香味触、色声香味,不是这东西。因此我们六根接触到,六根里头作用最大的意根,也就是意识,意识能够缘到阿赖耶,缘不到自性。阿赖耶里面含藏的习气种子在六尘里头叫做法尘,阿赖耶能缘到法尘,缘不到自性,自性里头没有法尘。所以自性不能说它是心法,也不能说它是色法,心法色法统统是有为法,它是属于无为法,真如无为。所以「无自性」之性才是真正的法性,它在哪里?就在现前的万事万物。「无自性」之性才是真性,要是有自性不是真性,那是什么性?在我们有情众生分上,我们中国人称习性,称为习性,习性不是本性。在一切万物里面,我们称它作物理,现在科学就讲物理,太空物理,这物理「无自性」。换句话说,我们也借用科学家的名词,但是解释不一样,物理就不是真理。为什么?物理有自性,真理无自性,这不能不辨别清楚。「性」当作体讲,「无自性」,一切万物没有自体,体是法性,《华严》讲得透彻,《楞严》讲得明白。第七句:
 
  【或名无障碍。】
 
  自性没有『障碍』,自性里面的智慧没有障碍,自性里面的德能没有障碍,自性里面的相好没有障碍。换句话说,凡是有障碍的都不是自性,自性本来没有障碍。《华严经》讲到最后,你看清凉大师说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我们现在为什么处处都是障碍?告诉你,绝对没有障碍。你的障碍从哪里起来的?是从你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起了障碍;离妄想、分别、执着,确确实实没有障碍。诸位要记住,没有障碍就是见性了,见性就成佛了。最低的见性,所谓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因为他用的心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跟如来果地上用的是一个心。他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也就是说他不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相宗讲的转识成智,智是真心,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没有障碍了。
 
  但是虽用的是真心,他不能够圆满的运用,他还要修,因为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一品。古人用的比喻说得好,古人把月亮比喻作真心,这圆教初住是什么月亮?是月牙,我们在初二初三看到月亮有个牙,月牙。那个月牙,那是真月不是假月,那是真心。妄心也有个比喻,妄心比喻什么?水中的月影。我们在小河在池塘,晚上去看月亮,水里头有个月影,把月影比作妄心,那真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把这比作妄心,比作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凡夫用的用妄心,不知道有个真心。妄心从哪里来的?妄心从真心的影子。所以法身菩萨用真心。
 
  我们修行,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要知道要炼,当然怎么样去修炼,都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也好!能修到相似就不错了!我们虽然是妄心,妄心能够跟跟真心相应,不违背真心的原理原则,这就把自己境界提升了很多了。提升到哪里?提升到四圣法界。我们常讲的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那是相似位,是用的妄心,妄心跟真心相应。这种修法到底要怎么修?也就是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劝导大家的,放弃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随顺经论教诲。随顺经论教诲就是相似即的菩萨,这功夫要修成功了,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要晓得并不是用真心。如果真正用真心,超越十法界,就没有障碍了。
 
  这些名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会修行的人,它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只要我们还有障碍,我们自己立刻回光返照,我是凡夫,我修行的功夫不得力。如果修行功夫得力了,这障碍愈来愈淡薄,到最后这障碍可以能够断掉的,这断不是灭断是伏断。什么东西伏断?你的戒定慧起作用,戒定慧三学把它控制住,伏断;没有出六道,这就是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在佛教名词术语这叫观行位。如果不求往生西方净土,你决定不会堕三恶道,那来生仙道的机会非常大,生天享天福去了。如果你要是求生西方净土,凡圣同居土上辈、中辈你肯定有分,你不在下三辈。第八句:
 
  【或名灭。】
 
  这『灭』跟苦灭圣谛的灭是一个意思,通常我们简称这四谛苦集灭道,这「灭」就是苦灭圣谛。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这是「灭」的真实义。永远离开生死,永远离开烦恼,这是好事情,这是所有一切修行人真实的期望,希望我有这一天。这「灭」梵语称之为涅槃,涅槃翻成中国意思就翻作「灭」。涅槃也翻作圆寂,这是诸位都常常能够听到,「圆」是讲功德圆满,「寂」是讲清净寂灭,就是我们前面第三句讲的「或名寂静」,就是这意思。功德圆满,证得清净寂灭。
 
  在世俗里头,实在讲有个误会,出家人死了都说:他圆寂了。所以从前李老师常讲,出家人死了就叫圆寂,那哪个不死?那都圆寂了,都证到大涅槃了!这是个误会,但是有的时候这是一个恭惟,是个赞叹,它不是事实。真正证得大涅槃的,证得清净寂灭的,人在!不是死了时候证得,活着时候证得。什么人证得的?在中国最著名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就证得了;在佛法讲的时候,他就证得大涅槃了。这是明心见性,功德圆满,清净寂灭,活着时候证得的,不是死了,死了麻烦就大了。下面第九个名称:
 
  【或名体真实。】
 
  这意思很深,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非唯惑灭而已,实乃法身常住,为灭谛之义」,这灭谛就是大涅槃的意思,解释虽然不多,意思很圆满。『体真实』,这「体」是什么?法身理体。天台大师常常讲六即佛,六即佛的头一个是「理即佛」,「体真实」就是理即佛。所以从本体上来说,也就是从本性上来说,一切众生皆是究竟圆满佛。哪个众生不是佛?不但有情众生是佛,这一点都不假,真的,无情众生也是佛。《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众生从体上讲,「体真实」。无情众生的体是法性,有情众生的体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
 
  从体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跟《圆觉》上都说「本来成佛」。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现在是你迷失了本体,迷失了真实,迷失了自性。所以佛的眼睛当中,你确实是佛,佛看九法界众生都是本来成佛,这事很难懂,我们举个比喻来说。譬如这人喝酒喝醉了,发酒疯了,这是我们都曾经见过的,说起来大家都懂。十法界里面众生就好象喝酒喝醉了,在闹事;十方诸佛如来就好象是完全清醒,他没有喝醉,看到这发酒疯的人在那里闹事,不象话!他是不是好人?是好人。很可惜他喝醉了,他迷惑颠倒,酒醉之后做出很多乱性的事情;他在清醒的时候,他很正常,知书达理,他不会做错事。六道凡夫亦复如是,六道凡夫是本来佛,现在是什么样?现在是个糊涂佛,就好象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糊涂佛。十方世界诸佛如来是清醒的佛,我们这些是糊涂佛。事实真相确实是像这种比喻。
 
  现在的问题,这诸佛如来要帮助我们恢复清醒。酒喝醉了,清醒要一段时间,还要去帮助他,希望他能够快一点清醒过来。因此,一切众生纵然造作极重的罪业,我们要晓得决定不能够责怪他。他做错了,做错了他要承受后果;酒喝醉,喝醉了伤神、伤身体,他要接受这果报。迷失了自性,他的思想、见解、言行完全违背了性德,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他在这里面承受果报。所以佛法里头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这么个道理。果报受完了,就好象酒清醒过来了,酒醉清醒过来了,那个时候诸佛菩萨来帮助他,教他修行,他很欢喜接受。不是没有善根,不是没有福德,现在善根福德统统用不上,迷了。
 
  我们知道这事实真相,所以对于造作一切极重罪业的众生,我们对他礼敬的心没有稍稍的减损,只是暂时不赞叹而已。就是《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教给我们的,我们对他礼敬、对他的供养决定没有减少毫分,我们对他的关怀、对他的照顾没有减少毫分。诸佛菩萨对待九法界众生是平等的,但是在客观事实上好象不平等,这什么原因?这原因不在佛菩萨那边,在众生这边,有不平等的差别。这差别是,有些众生接受,有些众生不接受;有众生接受多、多分,有众生接受少分,这样就不平等。不是佛菩萨帮助我们不平等,是我们众生对他的态度,对他的接受,这地方产生不平等。如果我们真正肯依教奉行,对于佛菩萨的教诲深信不疑,百分之百的接受,百分之百的理解,百分之百的奉行,你这一生就成佛了,不必等来生。你对于佛菩萨教诲要打折扣,半信半疑,一知半解,虽然肯行,行不得力,这是你自分的事情,不是佛菩萨那边的事情!「体真实」,事虚妄,起作用里头那有差别。末后一句:
 
  【或名住自性。】
 
  这『住自性』就是入大涅槃,「住」是安住。由此可知,与自性百分之百的相应,那是圆满的佛果。我们把这标准降下来,降到最低,一分相应,古大德常说,说的很多,我们也很熟悉,但是什么?真正的意思没能明了。古人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那个相应就是「住」。我们与自性果然有「一念相应」,那一念就是分证佛,不是相似佛,是分证佛;「念念相应」,那就不是初住菩萨了,你的地位在初住之上,念念相应那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念念相应!这相应念念不违经论教诲。
 
  我们今天是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我们的果报那要不想还好,要真正仔细去衡量一下,想一想肯定在三途。那现在我们要问,我们得怎么办?怎么样来救自己?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慈悲教导我们「持戒念佛」,这就能救。持戒持什么样的戒?五戒十善就够了。五戒十善念佛求生净土,即使你造了五逆十恶罪,你也能往生。只要你今天肯回头,已往不究,只要你今天肯回头,你就有救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佛在经上讲的,佛决定没有妄语,句句话决定是真实,只要今天肯回头。我们中国古人也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今天起改过自新,回头是岸,这就得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八0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六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二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四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五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五[栏目:妙心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什么是示现本尊和智慧本尊?[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佛经里讲过定业不可转,但是《金刚萨垛除障法》可以清除一切业障。二者是否矛盾?[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禅修人生[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大悲咒句解 78、婆嚧吉帝[栏目:大悲咒句解]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七0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苦非苦[栏目:佛陀教你不生气]
 佛家逻辑通论 第二章 八门二益——因明的总纲[栏目:郑伟宏教授]
 掌中解脱 第十八天 修心七义之二[栏目:掌中解脱]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