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47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四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偈颂第三首:
 
  【往昔修行忍清净,信解真实无分别,是故色相皆圆满,普放光明照十方。】
 
  这首偈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到此地来昨天有同学问我:「什么叫做苦?这个问题使我感到很茫然。」他不懂得什么叫做苦。我就告诉他,把你狠狠的打一顿,看你知不知道苦;饿你七天,七天不给饭给你吃,不给水给你喝,你苦不苦?你就晓得了。热天把你关在一个火炉里头,冬天把你放在寒冰里面,然后你就晓得什么叫苦,苦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忍辱波罗蜜,我想我们再用一节课的时间,把这首偈重新再说一说,希望大家好好的听。
 
  佛法从初发心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真正修行的纲领只有两条,一个是舍,一个是忍。舍就是放下。《金刚经》虽然给我们讲六波罗蜜,重点在布施、在忍辱,布施能得究竟圆满的福慧。在三皈依里面,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这两种究竟圆满,佛门里面就称他为佛陀。菩萨正在修这两种,但是还没有到究竟圆满。所以学佛学什么?没有别的,求智慧求福德。佛说施是能得福慧,忍能保持福慧,如果不能忍,你这个福慧得到,很短时间就失掉,那很可惜,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这两桩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往昔修行忍清净,信解真实无分别』,这两句是讲修因,下面两句是讲果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要想得果报,一定要知道修因,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看到果报就要知道修因。我们看到《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果报,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是看到果,一定要知道修因。佛在最初跟我们今天的地位是相同的,也是凡夫,他在无量劫中知道修因、知道修行。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懂得,要很清楚的明了,行是行为,行为再多,总不外身语意这三大类,这包括尽了。佛教导我们,祖师也教导我们,会修行的人是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意是根本,意就是心、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把它归纳总不外乎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是善、恶、无记。所谓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无记有没有果报?有。什么果报?无明,所以很麻烦。善恶业是烦恼习气,无记业是无明、是愚痴,所以必须加以修正。
 
  正的标准一定要知道,佛法里面说邪正的标准是自性,凡是与性体、性相相应的这是正,与性体性德相违背的这是恶。中国古人教童蒙,小朋友启蒙的教育教《三字经》,《三字经》头一句就是性德,「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学佛的同修知道,虽然说了一个人,人是代表,代表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有情众生,正报,无情的众生我们讲物质环境,依报,他的性本来都是善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我们讲到性德、性体,今天人讲自然。凡是能顺乎自然的这就是善,违背自然是恶。自然是什么现象?自然决定没有意思。日月运行,四时春夏秋冬运转,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花开花谢,行云流水,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是善。诸位要晓得,没有意思是真平等;有了意思就是恶,就不善。
 
  佛有没有意思?佛没有意思,所以佛能够跟十法界依正庄严和睦相处,非常圆满的至善,儒家讲的「止于至善」。才有一点意思就坏了,那一点意思就不善,那一点意思就叫无明,那一点意思就是把性德转变成情识,转性德变成八识,八识不善。或者说,唯识家讲的,八识是善与不善和合,这个说法也行。为什么?自性性德是本善,现在你夹杂着自己意思在里头。这个意思就是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富楼那尊者的;富楼那尊者问,「这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无明?无明什么原因起来的?什么时候起来的?」佛只说了八个字,「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你违背了自然,你在大自然里加了一点点意思在里头,那就是无明的根本,你错了。
 
  佛无论示现在哪个法界,九法界众生有感,佛都有应,佛起用的时候没有意思。释迦牟尼佛是性德变现出来的应身,我们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里头业力变现出来的这个身体,都是虚妄的。佛这个身体应化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完全顺乎大自然,跟大自然融合成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现出的相分;有体,体自然就会现相,体相作用。本经的经题「大方广」,大是说体,方是讲相,广是讲作用,体、相、作用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这三个字全都包括了,完全明了,完全通达,完全融合,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佛的心是自性的性体,佛的相、佛的作用是自性的性德,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称性起用,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善,善的标准在此地。违背了性德,自己起了自私自利,佛法里面讲我执、法执,以为这些现象是真的,是真有的,你错了;如果以为这些相是幻相,是假有的,你也错了。什么是不错?不起心不动念就不错。起心动念你说它有也错,说它没有也错,说它亦有亦无也错,说它非有非无还是错。错在哪里?错在你起心动念。真心离念,如果不起心不动念,你的作用完全称性。我们无量劫来就堕落在起心动念里面,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哪有不起心动念的?这叫凡夫。如果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你就成佛,我们就称你为佛陀。
 
  现在我们再把话说回来,我们迷了这么久,已经养成习惯,养成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放下,难!过去这些诸佛是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修成功,才真正放下。这样说起来,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办得到?跟诸位说,这个事情一生办不到。我们是不是没有指望?不能这个说法。为什么?你有过去生,过去还有过去,你怎么知道你过去生中没有修行?说实在话,过去生中你要是没有修行,你就不可能坐在这个地方听我讲经听一个小时,你不可能!你能够在此地安下心来听我讲经讲一个钟点,你过去善根无比的深厚。佛在《无量寿经》上给阿阇王子讲的那一段话,我想我们同修都很熟悉,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听了欢喜,心里面都发愿希望将来自己成佛都像阿弥陀佛一样。他们起心动念佛就知道,佛告诉他也告诉大众,他们这五百个人,这是个小团体,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中国人讲亿是万万为亿,印度的亿有上中下三等,下等的十万就叫亿,中等的百万,上等的千万。我们就不算上中,就算下等,十万是一个亿,十万乘四百,你就晓得他们过去生中善根深厚!
 
  我们今天跟他比一比?超过他,不输给他。怎么知道超过他?我们今天听到讲经说法,都起个念头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生了这个念头,阿阇王子当时没有起这个念头。你就晓得,我们起这个念头,我们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不只四百亿,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一生中能不能成就?善导大师讲的话是真的,值得人敬佩,他说「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你能不能成就?你有多么大的成就?都在你遇缘不同。如果你遇到的缘非常殊胜,你这一生不但有成就,而且有很大的成就。如果这一生遇不到善缘,对于教理不能通达明了,自己虽然修得不错、修得很好,你的成就不大;纵然能往生,说老实话,凡圣同居土这是有可能的,方便土、实报土非常非常难,你遇缘不殊胜。
 
  我们这个缘胜与不胜,我们也能够很亲切体会得到。什么叫缘殊胜?听经闻法。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每天讲经八个小时,四十九年没有休息,常随弟子天天跟在身边,这个缘殊胜,无比殊胜!听久了戒定慧三学自自然然完成。但是今天我们的缘比不上过去,不要说佛的时代我们比不上,古大德的时代我们都比不上。什么原因?古人从小就教,懂规矩;现在没有人教,就是在我面前,他都得不到利益。为什么不得利益?他的心不一样,也就是说他的心不清净,他不懂得忍辱波罗蜜,他不懂规矩。晚近印光法师教导学人,很多人向他请教:佛法有没有方法教我们契入佛的境界?大师说得很好,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可是什么叫诚、什么叫敬?不知道,没人讲也没有学过。自己以为很诚很敬,那是属于增上慢,你不是欺骗人,你确实没有意思欺骗人,是你自己无知,没有入这个境界,自己以为入这个境界,过失在这里。
 
  我早年遇到一位同修,这个同修现在不在了。有一天,因为没有出家之前都是老朋友,出家之后到台北去的时候,偶尔到他家里面去看看,谈谈佛法,他也是非常虔诚的在家佛教徒。他告诉我,他证到阿罗汉果。我就很难给他解释,他绝对不是骗我的,就是佛家讲的增上慢。他不知道阿罗汉是什么样的境界,肯定的。在我想大概他是得一点轻安,误认为证阿罗汉果。怎么跟他讲,他说「真的,我是真的证得」。到最后我就没有法子。阿罗汉一定有六种神通,这就是他修得的;天眼通、天耳通,天眼跟天耳是最先得的,证得什么果位得的?须陀洹果。小乘初果就证得天眼通、天耳通,二果就有宿命通、他心通,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就有漏尽通。我说:「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了,你们客厅外面是马路,墙壁外面人走来走去,你有没有看见?」他说:「我没有看见。」我说:「那证明你连小乘须陀洹果都没有证得。」这样他才服了,他才觉悟了。我说这个你不是妄语,如果你没有证得说证得的时候,你有欺骗人的行为,那你是大妄语,那个罪过很重;你这个不是妄语,你这个叫增上慢,自己以为证得,没有欺骗人的念头在里头,这种人太多太多了。
 
  我以为我非常虔诚恭敬了,他不知道、他不晓得虔诚恭敬是什么意思,虔诚恭敬是什么样子,虔诚恭敬是什么心态,不知道,没有学过他怎么晓得?古时候这些是从小教的。什么叫做「诚敬」?我在此地一再告诉同学,你们一定要把《弟子规》学会,《弟子规》上面所讲的字字句句都落实了,你们懂得什么叫恭敬,诚心诚意去做,那就是诚敬,你才会有感应。你今天茫然无知,「我很恭敬」,佛菩萨不以为然,护法神不以为然,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以为然。学佛的弟子什么叫诚敬?我一再提示大家《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完全落实了,你大概有五六分的诚敬,诚敬不圆满;圆满要落实菩萨律仪,那个难,我们想想做不到。所以今天我们在家能够落实《弟子规》,出家能够落实《沙弥律仪》,你才能有几分诚敬的心、诚敬的威仪,不是凭自己妄想,你妄想是与妄识相应,它跟性德不相应,这不是真善。诸位要晓得《弟子规》里头讲的与性德相应,佛家的这些戒律威仪都是跟性德相应,你不在这上下功夫,怎么办?
 
  所以我请杨老师在此地把《弟子规》细讲,这个课程学完了,你有没有天天温习?有没有字字句句落实?行住坐卧、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开口说话,有没有想到合不合规矩?我今天要求大家是从这个地方做,这是大乘法,这不是小乘。自己在生活当中做到了,就是利益九法界众生,为什么?要树立诸佛菩萨的形象。诸佛菩萨形象在哪里?在你自己身上,在你起心动念,在你的言语造作。你果然做到了,从前李老师常讲,你在佛脸上贴金,佛有面子;你要是做不到,你要是不守规矩、不守戒律,起心动念与性德相违背,李老师讲你天天在佛脸上涂粪,你给佛丢人。修行人要像佛、像菩萨,道场要像一个佛教教学的场所。我们道场不大,形式上比不上别人,但是能过得去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干,佛家的形象落实在我们身上。我们的信解行证要与大经大论相应,修法要忍辱,你不能忍你怎么会成就?你要想成就,你一定要修行忍辱波罗蜜。
 
  忍辱是我们自己这一生能不能成就的关键所在,佛法能不能常住这个世间也是关键所在。最重要的就是人事,我们能不能跟别人相处?上可以跟佛菩萨相处,下可以跟妖魔鬼怪、地狱众生相处。忍的功夫成就就是定力,忍辱是修禅定的前方便,我们讲是预备功夫。人没有忍辱,哪里来的禅定?哪里来的三昧?没有禅定、三昧,哪里来的智慧?所以一般人讲智慧,那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佛法里面讲八难之一,你遭难了。世智辩聪是遭难,这个话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有世智辩聪,自己以为那是智慧,就不会再求智慧,所以对于戒定慧三学肯定疏忽,他怎么会成就?不可能成就。我们这种根性不上不下,既非上智,又非下愚,什么样的方式对我们最有效果?经教,经教天天要熏习。
 
  我在这边教导同学,目的是培养人师,不是经师、不是律师、不是论师,佛法里面经律论通哪一种称什么师,我目的不在此地,目的在人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师是什么?人间的表率,人间的好人。谁是人师?释迦牟尼佛是人师,孔老夫子是人师,我们目标订在这个地方。起心动念要想想这个念头「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孔老夫子有没有?」要说个话,「释迦、孔子是怎么说的?」这叫学佛。我们有标准,不是漫无目的,总要学得像。佛家常说,禅是佛心,这个经上有禅,律是佛身,教是佛的言语,一而三,三而一。我们不能跟人相处,那是我们最大的耻辱。何以不能跟人相处?自己的成见放不下,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不下,总是觉得别人不对,这正是自己的大病。真正修行人跟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为什么?平等对待。我们看修行人有没有德行,有没有功夫?就在这里看。所以佛门的修行人真正有道德有功夫,为什么?六和敬。三宝当中「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团体、佛门的团体,无论是在家出家、是学佛的人,大家在一起这个团体,是九法界一切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尊」就是我们今天讲尊敬的,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你是所有团体里面的好榜样、好模范。所以佛门当中,同学不能够相处,佛菩萨痛心。
 
  上一次我在新加坡,这边有一位同学跟大众不能相处,大家传真给我,问我怎么办?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我拿到你们的传真,我在馆长像面前烧香,把它供在馆长面前,我说:「馆长,这些人出家是你的意思把他度来的,现在他不守规矩,跟大家不能相处,怎么办?你去处分。」果然没错,到第二天他打电话给我,他说他要回台湾去了。阿弥陀佛!馆长有灵,很管用,她真的还在护持我们。最值得人尊敬的,诸佛欢喜,善神拥护,你们大家能和睦相处。人与人和睦相处之道,如果遇到不如意事情,「他没有错,我有错」,问题解决了;「我没有错,你有错」,这事情解决不了。小是两个人的事情,大是两个国家,国家与国家为什么打仗?这个说「我对你不对」,那个说「我对你不对」,就非打架不可。你们想想看,如果有了冲突,回头自己想「我的错,他没有错」,问题立刻化解了。
 
  孟夫子教我们在这种情况之下,懂得反求诸己。别人哪有过失?没有过失。要知道过失都在自己,在自己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出了麻烦。如果我们像佛菩萨一样,恒顺性德,恒顺自然,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跟大家一样和光同尘,一样受用,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我们今天过的日子是诸佛如来的日子,是法身菩萨的日子,好过!你们看到今天社会动乱,我看天下太平;你们看到许许多多纷争,我这里清闲无事,清净!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念头转过来。
 
  「信解真实无分别」,真实是诸法实相,什么是诸法实相?无分别就是的。宇宙之间,世出世法,依正庄严,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实的?无分别就是。有分别,真跟实都不见了。所以这个经叫不思议经,「大不思议经」。不思议就是无分别,你要是无分别,你读这个经,听我讲这个经,你就能入华严境界;你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你读这个经、听这个经,你只能够得一点皮毛常识,听我在这里讲故事,你入不了境界,你得不了受用;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这个利益你得不到。什么是诚敬?无分别是诚敬。无分别还得要懂规矩,不是规矩都不要了,那你就完全搞错了。
 
  前天我来的时候,在机场同修送我的人很多,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放下是不是一切都放下了?」「是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话你懂吗?」他说:「我懂,我工作也放下,家庭也放下。」我说:错了,你不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举个例子,吃饭要放下,那你是不是从今之后就不吃饭?穿衣放下,你是不是不穿衣?你错了!饭照吃,衣还是要穿,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吃饭不要挑剔菜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教你放下这个;放下酸甜苦辣咸,你吃的是平等一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酸甜苦辣咸都变成一味了;穿衣服不必讲求这是什么料子、那是什么款式,教你放下这些。我说:你不要搞错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教你愈学愈迷惑、愈学愈颠倒,你把佛经上那些意思全都错会了,你还认为你自己做得很如法,岂不是笑话?真正的菩萨,你现在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是什么样的地位,你要把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得圆圆满满,给你同样身分、同样工作的人做一个好榜样,你就是佛菩萨,你的修行就如法。
 
  心头一丝毫不沾染那叫真放下,「放下」是契理,「一切提得起来」是契机。你是在家佛教徒,你能做到让社会上所有在家人看到你敬佩你,佩服你,「你这个人有道德、有涵养、有学问,值得人尊敬,值得人向你效法」,你学成功了;不是学得怪怪的,不是学得让人家看到畏惧你,看到害怕,离你远远的,那你大错特错了!释迦牟尼佛多么亲切、多么和蔼,平易近人!哪里像你们这样怪样子?对于大乘教义不通。「修行忍清净,信解真实无分别」,上面修行忍清净是事,守规矩一切都如法,下面是心地清净,离妄想分别执着,一尘不染,果报『是故色相皆圆满』。
 
  你能够忍怨害,一切众生对你,能忍别人对我的误会,别人对我的毁谤、别人对我的陷害统统能忍,像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体能忍。他没错,错在哪里?我错了,他没有错。他为什么没有错?他无知,无知不能怪人。我错在哪里?我没有把佛法给世间人讲清楚、讲明白,我的错!我没有把佛法做好让他看到生欢喜心,过失决定在我自己不在别人,这是人事环境当中要忍。物质环境要忍,天气炎热要能忍受,天气寒冷要能忍受,缺乏粮食饥饿的时候要能忍受,缺乏饮水害渴的时候要能忍受,这是自然的灾害,要能承受得了。第三个是修行,是向佛菩萨、向善知识求教,学习的时间很长。我们是初学,老师订的课程很多,立的规矩也不少,样样都要能遵守,这个要忍耐,你没有忍的功夫你做不到。这是修行有「法忍」,你对于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通达明了要有很大的耐心,你的色相才能圆满。
 
  『普放光明照十方』,你的影响力才逐渐扩大,别人尊敬你,别人效法你,别人向你学习。影响的时间长,影响的面广大,所以「普放光明照十方」,这句是讲你的影响力。这首偈我们就补充到此地。
 
 
 
  法界菩萨赞颂第四首:
 
  【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转众生深重障,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
 
  这一首是讲精进波罗蜜,清凉大师注解:「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我们换句话来说,诸位比较容易理解,精就是纯而不杂,进就是不退转。精进这两个字不容易,确实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你很难做到,我们这边的教学,确实想到这桩事情。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世间许许多多年轻人陶醉在科技当中,迷失在金融里面,把做人的大根大本、纯净纯善的心性疏远了,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迷失了自性,所以造成的现象是富而不乐;不但不乐,是心神不安,几乎每天都生活在紧张恐惧之中,好象不知道什么时候大祸降临,这个日子多么难过!这原因是什么?迷失了根本,用现在的话来讲,迷失了人文,才有这么一个结果。所以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挽救当前劫难的不二法门,也是让自己获得真正幸福美满生活的唯一因素。
 
  戒定慧三学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戒是讲方法,古圣先贤千百年传下来的老规矩,有很深的道理在,不能说它东西是旧的,旧的就不要、旧的都不好,那你就完全错了。他们传下来的是真实智慧,你要是违背必定有灾难,你要是随顺必定得安乐。它那个不是发明,它那个不是创造,它是真理,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在教学起步是教我们背诵,没有讲解的。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小朋友六岁上学到十二岁毕业,在这几年当中把一生当中应当学习、应当知道的,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古圣先贤的经验教训,都要把它念得很熟。学习必定是一样一样的学,绝对不能说同时学两三样,为什么?你分心了。就是学一样,一样学完成再学第二样,学的科目不多。
 
  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只学了五部经,五部经要给你讲出来的时候,你会笑话。为什么?太少了,微不足道,都是小部头。我第一部跟他学《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你们看过了,我们算纸一张张算,只有四张半;第二部学《佛说阿弥陀经》,很短;第三部稍微长一点,《普贤菩萨行愿品》,《八十华严》最后的一卷;第四部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部长一点,《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年,这些经典在普通佛学院大概一个学期完成,我在台中十年。古大德教学方法非常笨拙,但是有效。我今天教同学们,你们每天八个钟点听经,只听一片。我们现在做成光碟,只听一片,一片一个小时,一个小时重复听八遍。你怎样才能得到利益?每一遍都非常认真、非常诚敬,你才能得利益,你会有悟处。如果你一遍听了,到第二遍第三遍,「这个听过了,顶多温习温习,没有多大的意思!」你永远不能入境界。
 
  昨天杨老师跟我说,她说八遍不够,她给我建议,「这一片听两天好不好?」听十六遍,当然好!遍数愈多愈好,遍遍都要认真,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遍遍要认真,不能够疏忽。这是什么道理?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守住这个规矩,每一遍认真来学习,聚精会神,这是戒学;八个小时就集中在一片里面,或者两天十六个小时都在这一片光碟,这是定学;有戒有定你就有悟处,那个悟处是慧学。这个方法不是学别的东西,是学戒定慧三学,三学一次完成。这是帮助你成就戒定慧三学,帮助你成就六波罗蜜。如果你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听,听得很多、听得很杂,就不叫精进,叫杂进、乱进。杂进乱进收不到效果,你将来可以当个博士佛学家,了生死出三界难了。你对于佛学学问渊博,你的德行就差劲了,你烦恼不能断,你起心动念还是妄想分别执着,李老师以前常说的,该怎么生死你还是怎么生死,你没有办法超越三界六道,这个过失就犯大了。诸位想想看,我们的教学跟世间教学目的不相同,所以方法不一样。但是今天的人,定力可以说没有,妄念纷飞,八个小时已经都守不住,这怎么能学成?
 
  我昨天跟同学们讲,我决不能希望每个人都学成功,不可能!我们这个道场将来能够有两个、三个有成就的,就不得了,怎么能想各个人都有成就!哪一种人有成就?守规矩的人有成就,不守规矩的人决定没有成就。我们现在这个小道场,这个设备都还不够用,我们计划当中要盖两个教室,希望赶快把这个事情办好,多几个教室我们可以分开来学习。一个光碟愿意听十六个小时的是一个班,愿意听八个小时的是一个班,愿意听四个小时的我们又有一个班,你喜欢参加哪个班可以自由参加,希望大家有成就。八小时念佛,现在我们住众不多,工作量很大,你要懂得工作的时候不妨碍念佛,也不妨碍听经。我们可以制作卡式的录音带,工作的时候只要不需要用思考的工作,工作可以听经,工作可以念佛。我们这样作法就对了,这样作法这就是菩萨道。佛法在世间,真的是不离世间觉,不坏世间法。要慢慢养成这个习惯,以后不用这个随身听,二六时中心自然在道上,行又不碍一切工作、不碍为大众服务,这就如法。心地永远能够清净,这是真精进!
 
  在一切工作上,工作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服务的意思。我们发心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服务的原则只有三个,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转恶为善,离苦得乐。服务的宗旨、原理原则就这三个,项目很多很多。要看这个社会、这个地区大众的需要,我们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为九法界众生服务。要学菩萨,要学佛『往昔勤修多劫海』,「劫」是时间,「海」是形容,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是限天数的,不是说这一生的,生生世世!无量劫中到这个世间来没有别的事情,就是为众生服务,尽心尽力就圆满了。
 
  『能转众生深重障』,怎么转法?我们自己转给他看。我从前不能容忍,心量很小,跟他们一样,现在我能容忍,我能够包容,做出来给人看。从前我有贪心,贪财、贪名、贪利,现在我转过来了,我不但没有贪心了,我还欢喜布施,欢喜帮助别人,能够舍己为人,做个转变。从前我总希望处处我比别人高一点,我跟别人不一样,现在人讲享受特权阶级,现在我能够跟大众完全相同,四摄法里头「利行」、「同事」。学佛之前跟学佛之后完全改变了一个人,你在家庭你一家人看到,会受感动。学佛之后你对于家人的照顾,比你没有学佛之前更认真、更亲切、更完善,你家人感激你,你家人是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最接近的先度他。先度他,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不是劝他学佛,他未必肯学佛;你在家里服务得周周到到,让一家人生欢喜心,他自自然然会回头。他看到了,学佛真的是好,好处太多说不尽。
 
  你自己完全没有做到,天天劝家人学佛,说家人业障重,引起的是反弹,引起的是反效果,你怎么能帮助他?帮助他首先要照顾他物质精神生活,从这里做起,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然后你这个家庭是这个地区模范家庭、最好的家庭、最快乐的家庭、最幸福的家庭、最美满的家庭,你的邻居、你的街坊看到了,羡慕你,向你学习。你要能够感化你这一条街、你这一个社区,这一个社区变成所有社区里面最好的社区,模范社区,你这个社区就能感动这个城市、这个地区,这叫菩萨。我们是不是这样做?是不是诚心诚意在这样做?是不是很认真在这样做?不能说我学的经典跟我的生活脱节,那你学它干什么?所学非所用,这个东西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可以不学它;学了就管用,学了真正得好处,真正得利益。
 
  精进也有三种,「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什么叫做被甲?被甲是比喻。古时候战争的时候士兵都带上盔甲,头上戴的盔,身上披的甲,防御刀枪。盔甲多半是用皮革制造的,或者是金属的,金属有铜的、有铁的,这就比较重。现在战争虽然军人不要穿上笨重的盔甲,意思没有两样;现在冲锋陷阵的战车叫装甲。战车跟被甲的意思是一样,冲锋陷阵,不畏刀枪,佛是用这个比喻。修行人披的是什么甲?披的是誓愿。在佛法里头,大乘佛法,诸位每天都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大乘菩萨的铠甲。你发了这样的大誓愿,你在任何状况之下你都不会退转,都不会畏缩,勇猛精进。这个四条四愿,跟诸位说实际上就是头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后面这三愿完成第一愿的。「度」就是我常说的服务,我们发心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我们的目的何在?目的有三个,帮助众生转恶为善,帮助众生转迷为悟,帮助众生转凡为圣,方法,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这三条是目的。不管你服务的项目是什么,你有这三个目的存在,这是佛法。可是我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自己没有德行办不到。没有德行,瞧不起你,「你自己都做不到,你还叫我做?」所以头一个要成就德行。
 
  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佛教导我们第一个也是德行,德行是什么?断烦恼。你有烦恼习气在,你没有德行。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要断,无明烦恼还是要断。所以讲到修行,把断烦恼摆在第一位;烦恼断了之后才成就学问,「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位要晓得,我们教导大家每天让你去听八个小时,这都是方便。什么意思?没有别的,断烦恼而已。把你日常生活当中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习气,用这种方法把它打掉。为什么不让你研究讨论?因为你烦恼习气没断,你智慧没有开。所以我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研究你是胡思乱想,你讨论你是胡说八道;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把水平提高了,你没有开悟,你就没有资格研究讨论。为什么?你没有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没有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你的研究讨论是把大乘佛法变成世间法,错了!
 
  我今天对诸位教学的方法,比过去老师对我要严格;我老师对我没有这么严格,说实在话,我的老师如果像我今天这样要求对你们的严格,我今天的境界至少比现在提高十倍都不止。我对我的老师很感激,老师为什么不像我这样严格的要求?怕我跑掉,怕我受不了,真的,这是他慈悲,他对我的限度观察我能受得了。我今天对诸位要求这么严格,我不怕你跑,你跑了就算了,你不跑我知道你在这里会有成就。你跑掉你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你何必住在这里?我们今天在一块共修,重质不重量。当年觉明妙行菩萨,他们在一起修行的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个个成就,这叫大圆满。人多了,一个都不能成就,全盘失败。所以我今天跟我往年的老师不一样,我希望诸位的成就在我之上,不能在我之下,在我之下对不起我。你应当踩着我的肩膀,踩着我的头顶往上面去了。古人常讲「后来居上」,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一代不如一代,这个社会就完了,还有什么前途?一代比一代殊胜,要求不严格怎么行?
 
  我自己老了,未来的社会比现在还要复杂,未来众生比现在还要难度,你们没有真实的德行、真实的学问,你必定被淘汰。这一淘汰后果不堪设想,都在三途地狱,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一定要披弘誓铠甲勇猛精进,为什么?一定要想到我早一天成就,众生早一天离苦得乐;我晚一天成就,众生多吃一天苦,不是为自己,是为大众。为自己早一天晚一天无所谓,成不成就也无所谓,这个事情不是关于自己,是关系九法界苦难众生。人没有大彻大悟,都在苦难之中;不是说他今天享受富贵,富贵没什么了不起,多生多劫修的一点福,一生享完,享完之后就堕落了。佛菩萨看得很清楚,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也能看得很清楚,人天福报我们不希罕,没有放在心上。如何帮助大家觉悟重要,所以自己先要觉悟。
 
  第二种叫「摄善」,就是摄善法精进,这是对自己的。古德给我们解释的「方便进趣」,一定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善恶,要知道远离诸恶,亲近善法。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有没有落实?什么是善法?十善业道是善法,净业三福是善法,六和敬是善法,六波罗蜜是善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善法,这是净宗学会成立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来的修学科目。我们起心动念、思想行为与这个善法相应不相应?天天要反省,一天不反省一天就失念、就失掉了,这一天就空过了。怎样保持念念相应,这就叫方便,重要!人有能力辨别善恶,这是真智慧,你才会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遭遇挫折不怕,心善把那个挫折恶缘转变成善缘,自他两利。
 
  在中国我们这些年,对社会、对佛教也做了不少好事,古人常讲「好事多磨」,这是一定的道理。不免有一些嫉妒障碍,嫉妒障碍现前的时候,我们反过头来好好的反省,我们自己做错了。错在哪里?错在做得太过分了一点,所谓是锋芒头角露得过分了,遭人家嫉妒。明白了马上反省,马上改过自新,立刻就退转。这些凡是露头角露锋芒的事情应当让他们去做,所以我退到摄影棚里面来,在摄影棚里讲经,大庭广众讲经我都不讲,让学生们去讲。我在这里做录像,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我做这个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我没有事情了。所以我在新加坡、在香港,我住的这个地方电话线拆掉了,传真机拿掉了,人家所有给我的信件我完全不拆不看,我没事了。确实这几个月来非常清净,清净智慧就增长,你们听我讲经就不一样。万缘放下,专门干这一桩事情,这样「能转众生深重障」。
 
  我感激对我误会、嫉妒、障碍、毁谤这些人,他们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没有他们这样子表演一下、示现一下,我还在迷惑,《华严经》这一生未必能讲得圆满。他们这样一示现、这样一表演,我明白了我觉悟了,我退回到录像室克期圆满,这个事情可以做得成功。现在一切缘都很殊胜,我们的这个摄影棚,澳洲的、新加坡的、香港的,我现在来看了一看,一处比一处殊胜,果然是古人所讲的「后来居上」,把前面的优点完全吸收了,缺点统统改进了,后来居上。有摄像棚我就有工作了,我可以在这个地方长住了。没有摄影棚我就不能住,为什么?时间空过了,这是最可怕的。每天四小时的录像,我们没有假期,没有星期日,也没有年节,天天干!我们要学老师,释迦牟尼佛没有星期假日,没有年节假日,那是我们的好榜样。
 
  『故能分身遍十方』,「分身十方」,实在讲我们肉眼看不到,九法界众生都在听经,都在闻法。现在有形的我们利用网路,各个地区有缘的同修都能收听得到,也是「遍十方」一分的意思。将来有人说能不能在卫星电视里面去广播?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现在只要把东西留下来,那是后人的事情。什么时候众生有这个福报,有这种殊胜的缘分,能够听到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它自自然然就现前,我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悉现菩提树王下』,这是讲利益众生。所以精进第三个项目是「利乐众生精进」,念念不舍众生,为众生离苦得乐,不辞一切辛劳,我们在世间就是为这个。世间最苦的地狱众生,我们有没有见到?有见到。哪些众生?现在在世间造五逆十恶不善业的就是,眼看着他就要堕落,我们能不能帮助?佛法当中常说帮助得要有缘,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缘是什么?现在人讲条件,我们想帮助他,有没有这个条件?条件里面最重要的,他接不接受?缘殊胜欢喜接受,缘成熟了;想帮助他他不接受,这就没有缘了。佛法给诸位说,没有剎土的界限,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也没有宗教的界限,什么界限都没有,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只有一个「缘」,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来示现。
 
  《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的偈子,「千处祈求千处应」,虚空法界、剎土众生确确实实是一体,哪个地方的缘先成熟,先到哪里去。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海阔天空,尽虚空、遍法界,不是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缘没有成熟,那个地方成熟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不欢喜的。这里缘成熟了我们欢喜,没有成熟还是很欢喜。成熟的,立刻要帮助他;没有成熟的,等待他成熟我再来。念念不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清凉大师注解讲得好:「因既离身心相,故果能身遍十方。」修因既然能够离身心之相,就是不着心相、不着身相,果报自自然然你的身能遍十方。就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的身有没有动?没有动;心也没有动,身也没有动,众生有感,自自然然就示现在他面前。
 
  现实这个世间这个事就常有,我常常听到一些远方的同修来看我,告诉我说有多次梦见法师给我讲经说法;旁边的人听到,「法师,你真的在梦中给他说法?」还有一个奇妙的事情,早年我在旧金山,有一个同学来给我说,我没有在旧金山的时候,他梦到我给他治病,他真的有病,给他治病到第二天他的病真的好了。他来谢谢我,以为我真的到他梦中替他治病。感应道交,我没有到他梦中去,自自然然现相。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不只是这一桩,许许多多,这个事情很普遍。这是「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菩提树是代表觉悟,「王」是大觉,你现在大智大觉之中,这句话是个比喻。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二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法应如何普及今世[栏目:太虚法师]
 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栏目:铃木俊隆]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九章 功成身退[栏目:法界法师]
 附体究竟是怎么回事?(达照法师)[栏目:附体现象·法师释疑]
 如何断烦恼?[栏目:宣化上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四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智悲利乐[栏目: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六二)[栏目:杂阿含经]
 佛教道德探微(黄华)[栏目:佛教与伦理]
 怎样忏悔,使身心清净?[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