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8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八七卷)  2001/1/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387  
 
请掀开经本,主昼神偈颂第三首:
 
【佛放光明照世间,见闻欢喜不唐捐,示其深广寂灭处,此乐庄严心悟解。】
 
上一次,我们将这一首偈前面两句,跟大家做了一个报告,现在我们看后面两句。『示其深广寂灭处』,这一句经文在现前我们读了感慨非常之深,要知道现代社会何以动乱不安?何以灾难频繁?甚至于如西方古老预言、宗教经典里面所讲的世界末日,伊斯兰《古兰经》里面也讲到世界末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我学佛这么多年,因为平常不看报纸、不看电视,电影、戏剧、歌舞更是不接近的,所以知道的东西不多。有些同修告诉我,他们在网路上、在西方这些电影里面,他说很多年前电影、电视里头,就演这些世界末日那个悲惨的状况。这些事情可不可能发生?我们依照佛给我们讲的这些原理,「一切法从心想生」,大家常常想这一桩事情,它没有也想出来了。实在讲,十法界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十法界从哪里来?从心想生,所以念头太重要了。八正道里面讲正思惟、正念,什么叫正念?「寂灭」是正念。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佛法修学最高的境界「寂灭忍」,《仁王经》里面讲五忍菩萨,从伏忍、顺忍到无生忍,最高到寂灭忍。由此可知,现在人心动荡,就像海里的大风大浪一样,惊人的那种波涛,叫人不敢想象!现在人心浮动到这个状况,怎么会没有劫难?
 
有些人常常讲,为什么世界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中国人心会这么反常?中国读书人很感慨!为什么我们古时候圣贤那么好,留下这么好的宝贵的教训,为什么不相信?为什么不肯学习?把这个世界搞成这个样子!来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不是少数,我给他们的回答是一句成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一句话意思很深,谁是老人?佛是老人,菩萨是老人,孔子、孟子是老人,我们不听他的话,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造作无量无边的业障,这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眼前的灾难,这是眼前,这是花报,果报在三途;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不得了!
 
今天我们住持佛法,诸位要记住,住持就是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弘扬佛法,这社会有几个人能够接受?《了凡四训》很好,这两片电视剧我看了二、三十遍,我劝同学每一个人至少看三百遍,一天看一遍看一年。现在它里面讲的有没有人相信?绝对大多数人不能相信。这也就是佛家常说的佛度有缘人,相信的人有缘,不相信的没有缘。没有缘也好,所谓「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他看了,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种子。所以无论有缘、没有缘看了都有好处,有缘的人能接受,知道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了凡四训》所讲的是小道,但是小道足以保身,足以求得世间的富贵,这小道;佛家讲的是大道。可是诸位要知道,大道不舍小道,还是以小道为基础。小道尚且不能修,那大道就没分,我们总得要明白这个道理。
 
人心的动荡,如何将恶的层面能够回归到善的层面,这就好。善恶,《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好,虽然没有讲到绝对的境界,但是是圣人所说的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就很难得。念念为众生、为社会,这是善。出于真诚是善,不求回报是善,稍稍夹杂着为自己,这就不善,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大乘佛法,像《华严》里面,那是讲到绝对的标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寂灭就是一体,寂是寂静,一念不生,这是寂静;灭是灭一切恶,一切的恶念都灭了。这两个字是华语,在梵语这两个字叫「涅槃」,梵语叫涅槃,翻成华语就叫寂灭。这是事实真相,诸佛如来修道,修到最后证得圆满的佛果就是寂灭处。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十法界的根源,圣贤大道功夫在此地。我们为了同学们修学容易明了起见,我们平常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而实际上,就是此地讲的「深广寂灭处」。经文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我们就无从下手,从哪里做起?
 
学佛一定要知道生命是永恒的,身有生灭,性没有生灭。什么是性?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好,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尝性,六根的根性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身体会生灭,肉身会生灭,会生灭的是假的,不生灭是真的。所以,我们这个身就是真妄和合。诸位要知道,西方人现在讲灵魂、讲心灵,我看过这个名词,讲心灵、灵魂,那都是属于第二义,不是第一义。佛讲六根根性是第一义,真心本性,不生不灭。我们学佛所求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交光大师在《楞严经》上,他有一本着作叫《楞严正脉》,他说得好,世尊在《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舍识用根」,直截了当。我们见不要用眼识见,要用见性见。舍识,眼识舍掉;用根,用根中之性,用见性;那你跟佛完全一样;用闻性闻。性跟识差别在哪里?识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性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性是真的。如果用见性见外面的色相,外面色相是平等的,你没有分别;外面色相是清净的,因为你没有执着。十法界都是清净平等的,佛眼见的。佛眼,真眼见的,真心见的。我们凡夫不是用真心,用妄心,用妄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见的色相,相不清净;你闻的音声,音声是噪音,不清净。不是外头有什么清净、不清净,有差别,外头没有。从心想生,是你心里头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心想就是指这个东西,是妄想分别执着生的。外面境界没有,而我们误以为外头境界也有,这是我们看错了、想错了。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教众生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再多,修什么?修寂灭处,要知道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寂灭处,如果用另一个术语来讲就是「戒定慧」,总不离这个原理原则。戒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如法,如什么法?与性德自自然然的相应,不加丝毫勉强,这是戒的圆满。定就是清净、寂灭,慧是一切明了,一点都不迷惑。在我们初学的过程当中,戒是手段,目的是要达到清净心,一切都是要求清净心。所以《无量寿经》的经题好,汉译的经题是「清净平等觉经」,就把修学的总纲领标在题目上。我们修的什么?修清净,修平等,觉就是慧;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三学里面是以定为中心,定为枢纽,慧不必学,定得到了,慧就开。换句话说,慧是定的起用。定是体,慧是用;慧是体,定是用;是可以互为体用的。可是我们修学的过程,一定是先得定,再开慧。慧开了之后,这个定永远不会失掉;换句话说,你清净平等心永远不会失掉。为什么?因为你了解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了解一切现象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通达明了,所以你在一切事相当中,绝对不会生起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深广寂灭处。
 
在这一首偈子里头,到这一句,才把佛法教学真实的宗旨义趣给我们显示出来,我们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功夫在哪里用?在生活当中用,在工作里用,在待人接物之处用,这叫会修行。我们说得更容易懂,真诚心,真诚心是基础。今天社会一般大众用的是虚伪心,真的对面是伪,诚的对面是虚假,跟自己的真心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这还得了吗?这个地方错了,给诸位说,就全盘都错了。儒家教人,孔子、孟子一生教化众生,教的是什么?我读儒家的书,我觉得他只教了三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孔子、孟子一生教人不过就这三句。明明德,就是真诚,就是清净,就是平等,就是正觉,就是慈悲,这十个字都在明德里头。明德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叫亲民。亲民这两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为人民服务,为民众服务,这叫亲民。两者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明明德是自成就,亲民是他成就。明明德是自行,亲民是化他,自他不二才能做到止于至善。圣人所说的,话讲得不一样,你仔细去观察,说的是一桩事情。不但东方圣人,看看西方,我们在《圣经》里看到摩西、看到耶稣、看到穆罕默德,他们所说的话也是这十个字,言语虽然不相同,意思旨趣完全是一样的。这正是古德们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所谓真理,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见到真理,必定都是相同的。
 
宇宙、虚空、法界、众生、国土确实是一体,同一个根源,唯识所变。什么叫唯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随着众生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管怎么变,还是一桩事情,体还是一个。所以宗门讲得好,「识得一,万事毕」。你把这个根源找到,看清楚了,什么事情都没有、都解决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哪些是庸人?没有见到根源的人,他被困扰了,他自己乱了脚步。
 
佛放光明,放的是什么光明?就放的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无非就是放这个光。这两句话我都把它讲清楚,不讲清楚大家听不懂。什么叫寂而常照?寂就是我刚才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在你心里头,没有起作用这个东西是静的,但是它有不是没有,这是寂。照是什么?起作用,对众生,真诚心对人,清净心对人,平等心对人,智慧心对人,慈悲心对人,对人叫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虽然用这五种心对人,依旧没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照而常寂。与一切人事物交往,绝不受人事物的干扰,这就常寂。怎么叫干扰?眼见色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不会被色迷,这就不受干扰,这就常寂。换句话说,色相里面,我们一般人讲,顺自己心意的就起贪爱,不顺自己意思就起厌恶,这就着了相,这就是照而不寂,没有寂。照而常寂是什么?顺自己意思的决定不起贪爱的念头,不顺自己意思的决定没有瞋恚的念头。换句话说,在境界里决定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这常寂。
 
我们眼见色是照,见性在照;耳闻声,闻性在照;鼻呼吸嗅气,是鼻性在照;吃饭的时候,舌尝味,舌性在照;照是起用。照而常寂,这是功夫。照的什么?里面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妄想,这叫常寂。寂跟照是一体,寂是体,照是用,照是体,寂是用。什么称作体?什么称作用?这里头也有区别,特别对于我们初学的人,我们每天都起作用,不论是你觉悟还是你迷惑,迷人张开眼睛他也会看,不过跟觉悟的人看法不一样。觉悟的人看了,就是刚才讲,他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迷的人看了之后,他起妄想分别执着;迷跟觉就在这里差别。
 
我们在用功上,真正会用功,用的是什么功?照的时候里头有寂,寂的里头有照,这叫真功夫。如果寂而不照,那就死了,那就入了断灭。照而不寂,乱了。圣人跟我们的差别就在此地,活活泼泼,丝毫不紊乱,这叫真功夫。日常生活里头去练,吃饭,这个菜很好吃,多吃一点,你已经乱了,你照里头寂没有了。或者要修行,一个老修行人,天天苦修,看到外面这些菜肴,理都不理,动也不动,那是什么?寂没有照。大家从这里头慢慢去体会,你就晓得修行用功就在生活里头、穿衣吃饭里面,真用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是照,不变是寂。寂而常照就是不变随缘,照而常寂就是随缘不变,话随便怎么说,意思都是一个。你从许多这些名相统统合起来看,自己就晓得怎么用功,你在这里头真得受用、真得自在,得欢喜心,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决定不是从外头来的,自性本来是欢喜的。连孔老夫子都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就是法喜充满。法喜是从内在发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的叫乐,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外面来的。内心里头自发是悦、喜悦,在佛法里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都是讲这一桩事情。
 
我们要将「深广寂灭处」,活活泼泼的应用在生活上,这叫真学佛,这叫入华严境界;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日常应酬上,跟一切人事物往来,我们统统用得上。对人对事对物,物里面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样样都能活活泼泼的作用,没有丝毫障碍,这才叫『佛放光明照世间』。
 
『见闻欢喜』,这四个字是双关语。第一个是诸佛菩萨见闻欢喜,诸佛菩萨看到,「你用功得法了,你不久也成佛了」,诸佛菩萨欢喜。凡夫众生也欢喜,欢喜什么?欢喜你是个好人,你以善心待他,你不欺骗他,他有苦难你会帮助他,他从这里欢喜。诸佛菩萨、一切众生都欢喜。『不唐捐』,这三个字意思很深。你一定有成就,你的功夫没有白费,一定有成就,成就你的德行,成就你的智慧,成就你的相好,智慧就是光明,所以叫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就是我们很辛勤的去做,到后来没有收获,功夫白费了,叫唐捐,这是古时候一般的术语。
 
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相好,心地依旧是清净不染,这叫真成就。如果有意图、有目标想成就,能不能成就?能;但是不是究竟圆满。比方成佛,一般人念念当中我想作佛,我的修行就是要作佛,果然没错他成佛了,成的是什么佛?藏教佛。藏教佛没见性,什么原因?刻意要作佛,他这个念头没有忘掉。那个念头是个妄念,要晓得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念,有念都是妄念。所以他是有所为而为之,能达到,但是是相似位,不是真实位。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是相似佛位,天台大师六即佛里头讲的相似即佛,连分证都不到。分证,极其微细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那才到分证位。分证位在《华严经》称法身大士,圆教以上的法身大士。
 
这个修行方法,这个境界,这是长行里面讲的乐胜庄严主昼神,他所修的这个法门。他得的是「能放无边可爱乐法光明」,他这个法门在现代社会很契众生机。所以我们要想帮助现代的人,一定要懂得现在人他喜欢些什么东西,我们不能违背他的爱好,就他爱好里面帮助他改邪归正,这就好教了。正如同孔老夫子说的「思无邪」,就对了。他们现在种种娱乐里面,充满邪知邪见、恶知恶见,如何我们就在那些娱乐当中,娱乐不舍,把他改邪归正,去恶向善,教化的目标就达到,这就是「佛放光明照世间」。
 
世间人今天贪而无厌,不择手段的在贪财、贪名、贪利,我们教他贪,帮助他贪,满足他贪,但是是正法的贪,你能够得到财宝,你能够得到富贵,决定不是用恶的手段。我听说现在,现在这个社会全是骗人的、欺骗人的,这个造业,他决定贪不到的,他所得到的依旧是他命中所有的。昨天我听李居士告诉我,有很多人喜欢吃海鲜,要吃活的,到店里看,买活的;他没错,活的卖给你,拿到厨房去,厨师把活的放旁边,还是把死的做出来给你吃;他端出来不是活的,端出来都是死的,他到里面给你换了,你已经被他骗了。现在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在骗人,这种欺骗的手段能不能赚到钱?赚不到钱,欺骗的手段折福。我们要教他用正当的手段,你赚得会更多,你的心会更踏实。为什么?你行善,你不造业。我们不妨碍他贪,不妨碍你发财,还帮助你发财,帮助你长智慧,帮助你健康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有理论、有方法。所以在这上极力宣扬,这个世间人会接受、会欢迎的。
 
我们自己受持正法,就是我们自己要先做到,我们有财富,我们有聪明智慧,我们也有健康长寿,他亲眼看到的。我怎么来的?我有一套理论方法得来的。你要想得到,我把这一套理论方法传授给你、教给你,你也可以得到。这不是皆大欢喜吗?绝对不是说,「发财不行,发财是造罪业」,人家马上就拒绝,根本就理都不理你。所以不可以违背众生的意愿,怎样把他导向正规,这是真实智慧,这是真实功德。满一切众生的心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作佛都可以满愿,何况其余?所以理论方法一定要透彻,不透彻不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五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九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Wisdom of Queen Tenderhearted (Lust)[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工作禅 第3节 我真的希望可以快乐工作 3[栏目:工作禅·为什么辛苦付出却不开心]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5)[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维摩诘经》要义概述(理净法师)[栏目: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戒律与佛教命脉——《标宗显德篇》解读 第一章 律宗纲要 第二节 正明宗体[栏目:戒律与佛教命脉]
 第二个春天 1996.11.16~1996.11.30[栏目:星云日记]
 净宗与现代社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第二部 2.以加持声音治疗[栏目:西藏医心术]
 风月场之陷阱 一、嫖妓的无穷危害[栏目:风月场之陷阱]
 知梦如幻即解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