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05

随谈因果

作者: 悟道法师

来源: 闽南佛学

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这起码的理念,是我们每一位身披缁服的释子所相信的,因为相信这三世因果的真实不谬,我们才用功办道,以期离苦得乐,因为相信佛陀言教的真实不虚,所以我们才会欢喜奉行。

可是,当我们真正踏上这条修学道路上时,却往往忘记了“因果”二字的重要,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就可以说明对因果观念认识的不够清楚。我们都不喜欢别人评价自己的对与错,可当我们口无遮拦地去说三道四、说是道非时,可曾想过自己当初别人的评头论足,难道这不是因果的现实体现吗?可我们却忽略了,只是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给别人,找种种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于是烦恼也就不请而至了,甚而恶性循环,所导致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又如当我们面对某人的老病及离别等种种苦难时,却只勤求菩萨加被她们能早日离苦,如所求不遂就会生起百般苦恼,可却很少人能从此无常法上去思维法义。可知,我们对佛教的教义只是知道,而却没有深入的思维和体会。

作为修行的道人,应时时谨护三业,可我们连身口都不能很好的防护,何况是意念了。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现在的一念无明,也许后世引来的果报就是地动山摇。一位法师对我说:“一个念头,就是一番生死”。闻之,无不令人生怖。《梵网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既已出家,都是为求解脱而来的,肯定不会再造什么大的恶业了,可这身口意三业的小小的不经意之间的恶业,同样可以障碍我们修道。

反思种种,我们之所以不会谨护三业的原因,就是我们只相信因果,并不是深信、切信,甚至久而久之,把因果只是作为劝慰别人的话,或者作为自己做某事的很好理由,完全不体佛之深意和用心。深信因果是我们修道的根基,若根基动摇时,我们所谓的修道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建立正确的因果理念,是我们修行人首要并且是必要的先下手之处。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行直指(悟公上人)
下一篇:唐代寺院与僧侣管理政策的探讨(妙如法师)
 再谈僧教育(妙湛法师)
 日行一善(茗山法师)
 礼赞常不轻菩萨光圣《妙法莲花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圣光)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静权法师)
 略述有部“三世实有”(传清)
 念佛与修行漫议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定空法师)
 化城暂息齐加油 宝所佛乘在眼前(道光)
 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
 戒律的伦理精神(如觉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敬畏之心[栏目:论语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栏目:圆瑛法师]
 如理如法[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证悟初果的方法 断第二个烦恼:戒禁取结[栏目:法增法师]
 醒悟[栏目:佛陀教你不生气]
 南山律振兴的前瞻[栏目:律宗文集]
 错误的追求[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开示[栏目:祈竹仁波切]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栏目:大寂尼师]
 惯性与束缚[栏目:找回内心的平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