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量寿经讲记 大士神光 第二八
净空法师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0


  大士神光第二八

  此段经文特别介绍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利生的功德超过一般菩萨。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读此经文,必须先说‘寿众无量第十三’,‘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寿命之长无法计算。接著又说‘又有无数声闻之众’,弥陀弟子有天人众、声闻众和菩萨众,这三类中举一类人数比较少的。天人众跟菩萨众最多,比较少的声闻众的数量,也没有人能知道。‘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是说弥陀弟子们的神通、能力。声闻众人数到底有多少?经云,‘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星宿’就是星球。三千大千世界星球之多,也不是一般人能计算得出的。这些星球上的众生,目犍连有能力‘于一昼夜,悉知其数’。只要二十四小时,他就能把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众生数目计算出来。目犍连有这种能力。

  又以比喻说,‘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缘觉的地位比阿罗汉高。‘一一缘觉,寿万亿岁’,有这么长的寿命。‘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这是极其形容西方世界声闻众之多,没有人能算得出来。如果再加上菩萨众,再加上天人众,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确实是无法计算的!

  极乐大众不可思议的能力,在‘大士神光’一段经文中看出,与弥陀本愿完全相应。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彼佛国中,诸菩萨众”。声闻也是菩萨,人天也是菩萨,彼土是菩萨法界。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皆是菩萨。他们的天眼皆能“洞视”,尽虚空遍法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想瞒过他们,是不可能的。

  “彻听”是天耳通。我们说悄悄话,不让第三者听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没有一个听不见的,能骗谁?由此可知,欲欺人者实是自欺。西方世界这么多的菩萨众,没有一个能瞒过,没有一个能欺骗的。“八方、上下”就是十方。‘去’是过去;‘来’是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是讲时间;十方是讲空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得见;细声小语,也听得到;连起心动念他们都知道。

  “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此句指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心意善恶”。起心动念,是善是恶。“口所欲言”。口里说些什么,他们全都知道,乃至我们什么时候度脱,什么时候超越六道轮回,什么时候“得道往生”。‘道’指‘一心不乱’,指‘功夫成片’。取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格,他们都知道,没有一样不晓得。所以,把这两段经文合起来看,真的是令人寒毛直竖。

  我们住此世间能欺骗谁?只可以欺骗愚痴之人。诸神、菩萨、天地鬼神,无法欺骗!所以念佛人要想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经文要多念几遍,要真实体会,知道事实真相,决不敢起一恶念。尽虚空遍法界,诸佛菩萨天地鬼神都已见闻,岂止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告诉诸位,决不是经念得多,佛号念得多就能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念佛人为什么有的往生,有的不往生?不欺骗佛菩萨的个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欺骗佛菩萨的不能往生,道理就在此。不欺骗佛菩萨的,心地清净、正大光明,这种人‘万修万人去’。心地不清净、见不得人的人,西方世界今生没分。什么时候真正发心,回心转意,以清净心、恭敬心执持名号,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立刻就现前。这是我们决定不能疏忽的。所以,这段经文给我们当头一棒,给我们很大的警策,应当牢牢记住。

  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有天人、有声闻、有菩萨?经上告诉我们,这都是随顺十方世界众生而说的。在西方极乐世界实际没有这些称呼,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如果有菩萨、声闻、天人,就不平等,就不是清净平等觉。所以,这是随顺他方世界而说的。虽然随顺,也是事实。如果离开事实,佛就打妄语,那就错了。是什么事实?此有二义:第一是你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们由人道去往生的,就称为‘人天’。阿罗汉、辟支佛回向念佛往生的就称为‘声闻’。这是指未往生以前的身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身分、名称都没有了。

  第二是虽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智慧、神通、道力,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大家好像差不多,而实际上烦恼并没有断。是‘带业往生’去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还没断,生到西方世界之后,才慢慢的断。经上说,每天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听佛说法,回来之后,又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天天消业障,天天长智慧,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把业障全都消除,才能圆成佛道。

  我常提醒诸位同修,我们的业障习气有多么重是无法想像的。修学其他法门,决定不能成就。不是法门不好,是我们的业障习气太重;其他的法门虽然好,治不了我们的病。唯独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门之外,没有第二个门路。这一门你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懂得它的理论,晓得它的方法,认识它的境界,我们念佛功夫才能得力。如果完全不知道,也是盲修瞎练,念佛念一辈子也不能往生。

  所谓“声闻”,相当于在他方世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未破的一类。比照他方世界断证果位来说,相当于他方世界的声闻。但是在极乐世界是菩萨,只是从断烦恼上讲,等于他方世界的声闻。

  他们的“身光一寻”。‘一寻’是八尺,相等于自己身高的光明。“菩萨光明,照百由旬”。菩萨破了无明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他们的光明殊胜。‘照百由旬’是指一般菩萨的‘常光’,不是放光。如果放光,大家都差不多,都有同样的能力。平常身体就有光明,菩萨、声闻有光,天人也有光明。我们凡夫有没有光?也有。但是我们的心太乱、太脏,不干净。假如我们的心清净又不乱,则所有一切人的身光,也能看得到。人的光没有一寻,大概只有一、两寸,身边有一点点光。修行功夫愈好的,光就愈大,光的颜色也不一样。

  练气功的人,心要清净。气功是属于定的一种,是未到定。他的心要清净,心不清净就练不成功。练成功之后,他能看到一个人的光,从光的颜色能知道这个人身体健康的状况,所以能为人治病。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个人都有光,只是很小,没有这么大。下面特别为我们介绍二位菩萨。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这两位菩萨的常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常光则可想而知。阿弥陀佛不用放光,常光就遍照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都在弥陀常光普照之中。这一品经特别介绍这两位菩萨,他们是阿弥陀佛的助手,是阿弥陀佛的继承人,西方世界的‘补处菩萨’。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

  这两位菩萨,就是家喻户晓的‘西方三圣’,除阿弥陀佛以外的二位。佛经中有三部经专门介绍观音菩萨,三经皆附属在大经里,不是独立的。第一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位’的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在这一部经里,介绍观世音菩萨‘自行化他’无量无边的功德。第二是《楞严经》第六卷的前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一部经主要介绍观世音菩萨怎样修行成就,著重在他‘自行’。他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作借镜,值得我们效法。第三是《法华经》的《普门品》,专讲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帮助苦难的众生,偏重菩萨‘度化众生’的功德。

  《观音三经》,是夏莲居居士将这三经合印在一起,他把重复的地方省略。这个本子此地有流通,但是最好把这三本完全印出来。我们在没有看到夏莲老的本子之前,图书馆曾经印过两次,两次都采取古大德的注疏。《观音三经合刊》特别介绍观世音菩萨,我们印过好几次。观世音菩萨与中国人的缘分特别深,‘家家观世音’。拜观音菩萨的人很多;可是认识观音菩萨的人不多。把观音菩萨看错的人很多;能认清楚观音菩萨本来面目的人真的不多。要认识清楚,必须深入《三经》,依照经典讲的理论、方法修学才正确。

  大势至菩萨的知名度比观音菩萨差很多。台湾是个小地方,大陆讲经说法的法师,在沿海一带的大都来到台湾。台湾地方小,人口不多,法师很多,到处宣扬。所以,台湾同胞有福,对于大势至菩萨也知道得很多,比起大陆佛教徒胜过太多。你在大陆若问大势至菩萨,有许多人不知道,没有台湾这么普遍;说观音菩萨,他们皆知道。大势至菩萨的经典,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里的一段,经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有二百六十字。《楞严经》我们讲过不少遍。单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讲了很多遍。虽然讲,都依照古人的注解讲,对这一位菩萨也未能认识清楚。

  一直到我读到《净土五经》,知道五经的来源,对于大势至菩萨才真正有少许的认识。净土三经是佛说的,释迦牟尼佛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称为‘净土三经’。前清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四经是这么来的。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读《无量寿经》就知道,经文开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而且经上一再讲,就是四十八愿里也说普贤行、普贤道,在《无量寿经》出现过不少次,可见《华严经》末后这一品与《无量寿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换言之,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要想成就圆教佛果,一定要修普贤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位菩萨都修普贤行。

  我们才看清楚西方世界,原来即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普贤菩萨,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从十信位的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觉、妙觉,都是普贤菩萨。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认识更清楚,更明白,彼佛国中无一不是修普贤行。这一品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非常有道理,若非真实智慧焉有此见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从《楞严经》里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五经是这么来的。印光大师是何等人物?我们在《咏思录》里看到,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实在不简单!他把这一章经提出来,附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提醒了我的注意。

  《楞严经》我讲过很多遍,讲得也相当熟,但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件事。经他这一提示,就注意到了。再仔细观察,这一章经实在不可思议,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四十四个字,确是净宗的心经。这是印祖何以把它列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宗五经。它是楞严会上的心经,超过《般若心经》太多。《般若心经》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经》,不能代表全体。《念佛圆通章》是三藏十二部的心经,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中心。不仅是世尊一代弘法利生的中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中心。印祖这样一提示,我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一点儿都没有错。我们感激祖师大德,若不是他这样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夏公也非等闲之辈,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他在《净修捷要》里称大势至菩萨为净宗初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以前没听人说过;我讲《楞严经》多年也没发现。他这样一提,我想很有道理,一点都不错,确实是净宗初祖。

  从前我讲《华严》,知道《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菩提树下,定中第一次讲的大经。华严会上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知道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则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初祖,范围更大。虚空法界里,第一位提倡‘念佛成佛’的是大势至菩萨。在娑婆世界,第一位提倡的是普贤菩萨。在中国,第一位提倡的是庐山慧远大师。所以,慧远是中国的初祖。因此,我们讲到净宗初祖,要问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还是中国的初祖。于是我就特别重视《念佛圆通章》。不要看此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确实含摄了无尽的佛法。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出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真正不可思议!

  这两位菩萨,其余的我不需要讲。如果根性利一点的人都能体会到,晓得为什么这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为什么这两位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后补佛。我今天在此地不说明。你们明白,体会了,很好;体会不了,存疑也行。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等到将来有机会,我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会把它讲清楚。

  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

  此段经文含有无尽的情意。娑婆世界众生很重感情,原来这两位菩萨是我们的乡亲。他们就在这个世界修行成就去往生的,所以娑婆世界是这两位菩萨的故乡。因此,娑婆世界的众生,对这两位菩萨的感情特别深重。所以,他来度化,众生就很容易接受。过去生中如果没有缘分,菩萨智慧、神通、能力再殊胜,奈何众生不愿意亲近,不愿意接受,也就没有法子。正是佛门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众生没有缘就不能度。正因为如此,学佛的同修要时时刻刻,念念之中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法缘结得愈深、愈广、愈多,将来成佛度众生就度得多。要是不肯与众生结法缘,将来成佛,没有众生相信你,也度不了几个人。即使成佛,你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小,没几个人。因为你在因地中不肯跟人结法缘。

  想到将来成佛广度众生,要想眼前讲经说法有许多听众,就要广结法缘,没有法缘,你就没有听众。可是现在台湾有一个特殊的情形,就是制造群众。像作秀一样表演,制造群众,这不是真实的听众。这是一时来看戏,看表演一样,人虽然多,绝对不是常随众。‘常随众’是一部经讲几十天、几个月、讲多少年,天天都来。这是听众,是‘法缘’。所以,一定要知道结法缘。

  过去台中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们跟他学,他就常教导我们,要跟听众结法缘。他说,‘要不结法缘,将来你讲经没人听’。听众多少,不是讲经的人说得好不好,而是缘分。有些人真正讲得好,没有听众,没有法缘;有些人讲得实在不好,听的人却多。当时在台中同学们,法缘最殊胜的是林看治居士。林看治居士讲得不见得比我们好,这是真的。我们懂得比她多,学得也比她好,讲得也比她好,但是听众却比不上她。她的法缘深,我们的法缘不如她。可见与大众结法缘,比什么都重要。

  我到外地其他寺院、佛堂参访,一定先到大殿拜佛,拜三拜。你们拜三拜,我也拜三拜,我跟你们拜的不一样。我第一拜是发愿与这个道场结法缘,将来使我有机会到这里来讲经。第二拜是与这个道场的常住(里面住众)结法缘。第三拜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法缘。我都拜了,将来他们请我讲经,我在这里的听众就多。所以,我的三拜跟你们不一样,我是这个意思拜的。念念之中要与一切大众结法缘,这很重要。

  这两位菩萨虽然是在娑婆世界修行往生的,但是菩萨的心量广大无边,不仅仅与娑婆世界有缘,而且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都结法缘,将来法缘才广大。

  升座讲经,在升座之前礼佛三拜。我这三拜和你们拜的又不一样。我从前拜三拜,第一拜一定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第二拜是拜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佛对我的恩德很大,因为我是从华严入净土的,我感激毗卢遮那佛的恩典。第三拜是拜阿弥陀佛。但是,自从讲《无量寿经》以后,我的拜法就改变了。第一拜还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能忘本。第二拜就改了,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我这个缘就结得广大,不只是毗卢遮那一尊佛。我也像观音、势至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都拜到,都结法缘,这与《无量寿经》就相应。第三拜就是拜本师阿弥陀佛。要把心量层层拓开,与法才能相应。我们才知道,阿弥陀佛把他们两位选拔出来作为助手,主要就是心量广大,普度法界众生。如果观音、势至只度娑婆世界众生,将无量无边的世界偏在一边,阿弥陀佛决定不能选他们出来当助手。正因为这两位菩萨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一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才被选出来当助手。

  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

  不仅在娑婆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众生,心里有感,菩萨就有应,就像《楞严经》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是指十法界的众生,不是专指娑婆世界。观音、势至就是我们净宗修学的榜样。这句佛号要能念好,功夫要得力,真正能往生,我们要与法界众生真正结善缘,就要学这两位菩萨的行持。两位菩萨所代表的,从总体上说,观世音表慈悲;大势至表智慧。这是从大前提、大原则来说,不能没有慈悲,不能没有智慧。

  如果从修持落实来讲,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用这个方法念佛,得‘一心’就快,功夫就得力。什么是‘返闻’?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返闻’的‘闻’是一个代表字,代表六根起作用。我们眼往外看,现在要我们回头,不要往外看,要往里看。耳朵往外听,现在不要听外面,要听里面的。里面是‘自性’。回头闻自性,回头见自性,六根都回头,这是‘明心见性’。禅宗用的功夫,原理、原则完全取自观世音菩萨,就是‘都摄六根’的意思。可是怎么回头?张开眼睛明明看到外境,怎么回头看里面?竖起耳朵一定听到外面,怎么听里面?这桩事详细的说明在《楞严经》第六卷。我总要找个时间重新讲一遍《楞严经》。从前讲的不透彻,真正的意义都没讲出来,不是我吝法,而是程度不够。将来有时间我会重新再讲一遍。

  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做到‘都摄六根’?与观音菩萨法门相辅相成,能返闻闻自性就是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返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特别强调的就是‘净念相继’。如果没有净念相继,只有都摄六根,跟禅没有两样。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人得不到利益。净念相继,连下下根人都得利益。所以,净宗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只能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教他返闻,他不晓得怎么返,于是就胡思乱想。

  由此可知,我们要效法这两位菩萨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慈悲。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不仅度自己,度家亲眷属,一定要度法界众生,要有这么大的心量。然后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跟菩萨一样,“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这两位菩萨是修学净宗的模范、榜样。我们每天供养西方三圣,用什么供养?香花水果,佛菩萨不要这些。香花水果是表一点敬意,真正的供养是依教奉行。

  见到观音像,提醒自己要以慈悲对一切众生,这一念慈悲就是供养观音菩萨。处世、待人、接物,要理智,不再用感情。理智就是供养大势至菩萨,这是真实的供养。菩萨像挂在这里,看见三圣像,对一切人要慈悲;对人、对事、对物要理智。供养佛菩萨形像,目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教导自己,这是真实的供养。家里供养西方三圣,如果连这一点心也生不起来,佛菩萨就不在你家里。你家里没有佛、没有菩萨。虽然供的是佛菩萨像,佛菩萨却不在家里。如果真正依教修行,常常能提醒自己的慈悲,提醒自己的理性,佛就在家里,菩萨时时刻刻没离开。

  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此界’是娑婆世界,指的是地球。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界,在这个星球上,为我们说出这么多的经典、法门。观音菩萨在那里?观音菩萨也在我们这个世界,广度众生。也许有人问,观音菩萨在我们世界,那其他的世界有没有?‘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学佛、亲近佛、供养佛,要以清净心、虔诚心、恭敬心、平等心,就能见到佛,见到菩萨。如果想菩萨在我们世界,就有我、有他,就有分别、执著、妄想。一有分别、执著、妄想,则诸佛菩萨去我们远之又远了。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净念相继’,这一句话很重要。起一念分别,心就不清净。有一念执著,心也不清净。有一念自他,不清净。不清净就是夹杂,夹杂妄想执著,夹杂邪见烦恼,这就不是‘净念’。‘净’字就是我常常提示同修们的‘不怀疑’,根本就没有疑惑。不夹杂,以清净心持佛菩萨名号,这是‘净念’。二心就不清净,就夹杂,要一心称念。‘相继’就是一句接一句,念佛不中断。像黄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即是表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教我们佛不离口,珠不离手。念珠有两种作用:一是计数;一是提醒自己。不必计数没有关系,提醒自己拿著念珠就想到念佛。所以,菩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世尊特别强调,主要的用意是以这二位菩萨作为我们修学的榜样。只要修学与菩萨的法门相应,必定得到菩萨威神加持。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菩萨威神加持、保佑。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

  此处‘善’的标准并不高。因为它上面加了‘世间’。要是不加世间,单说善男子、善女人,标准就高。因为这是大乘经,就是大乘标准的善。加上‘世间’,则三福里只要具足第一福的四句就行。读经文真的不能疏忽。我们要得观音菩萨保佑,如果三福都修,不容易。现在只要修第一福就行,观音菩萨就保佑你,有求必应。第一福的第一句‘孝养父母’。不孝之人,佛菩萨决定不会保佑。不孝的人,邪鬼邪神来保佑,他不孝顺父母,你也不孝顺父母,他和你志同道合。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只要你做到这四句,佛就是对这些人讲的。这四句都做不到,那就没有办法。在急难恐怖时,念观音菩萨也不灵,也没有办法。

  急难中念观音菩萨,得到感应的人很多。譬如《观音菩萨灵感录》,过去许多名山的传记,记载这些感应事情很多。还有历代许多名人的笔记小说里,记载也很多,像《阅微草堂笔记》里就有很多;《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笔记;《夷坚志》宋洪迈著,记载也很多。最近我们图书馆翻印的《曲园笔记》,是清朝俞樾所写的,也有很多。这都不是假设,不是虚妄的。在我们一生中,自己亲眼所见到的,亲耳所听到的,周边的朋友、眷属,急难时念观音菩萨得感应的也很多。然而,毕竟不是每一个念观音菩萨的人都得感应。为什么菩萨偏心,对这个人有感应,对那个没有感应?实在讲,菩萨不偏心。

  菩萨没有心,有心就会偏,没心就不偏。有心就不能感应,无心才能感应,这是一定的道理。像我们敲磬,里面是空的,无心!所以你敲它,它就响。敲就是感,响就是应。若把里面塞得满满的,敲它就不响,有心就不响。菩萨没有心,菩萨没有念,有感而已。可是感应一定要具备‘世间善’的条件。

  佛法从那里修起?佛法是教育,现代的教育怎么不谈?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儒家孔孟的教育,跟佛菩萨的教育,在理论、方法上都非常接近,都是从‘孝道’教起。现在人许多不当的行为,我们能不能责怪他?不能责怪,因为他没受过教育,怎么可以责怪他们。

  儒家正式的教育是从小学开始。诸位念《礼记》,《礼记》是古代的杂记,就像现代的杂志一样,我们能从这里看出古代教育的教学宗旨、方法。宗旨就是教孝、教敬,是教怎样作人;教人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知道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于是自然知道处世、待人、接物。这是教育,知道孝敬是作人的根本,所以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父母总是不好意思要求子女,你要孝顺我。子女若问他,我为什么要孝顺你,往往是说不出来的,这需要第三者来教导。

  老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家庭才能和睦。父母的责任是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也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尊敬老师,也说不出口。所以,必须父母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教育的根基是从这里奠定的,无论再高深的教育,再广大的学问,都是孝敬的拓展。所以,教育一展开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离开孝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孝敬’二字包括尽了。这就是教育。

  佛法从初学到成佛,就是‘孝敬’的圆满。所以我常说,要能把孝敬做得圆圆满满,没有丝毫欠缺。等觉菩萨还不圆满,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不孝,就是不敬。父母希望我们能成为圆满的人,还有一点欠缺,就是对不起父母。老师也希望我们成为完人,没有做到是对不起老师。

  什么是教育?孝敬而已!这是为什么大乘佛法的修学,从地藏法门学起。《地藏经》是根本法,《无量寿经》是圆满。一是开头,一是终点。《无量寿经》是佛法的顶点,究竟圆满。《地藏经》是基石、是根基、是开始。此处要求不高,但是并不是没有条件。世间善,三福里第一福的四句做到,这样的人在急难恐怖的时候,只要诚心诚意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会来帮助你。

  无不得解脱者。

  这个时候一心一意念观世音菩萨,求菩萨救苦救难,必定能消灾免难。如果诸位仔细观察,看看传记,看看左右的人,急难的时候念观音菩萨得到感应的,看看他是不是符合这四句的条件,三福的第一福是不是具备?必定有这个条件,然后再证明经典说的没错。要在急难中得到菩萨的救助,先要老老实实记住,三福的第一福非修不可。如果第一福没有做到,一切诸佛菩萨、护法善神,想保佑我们也没办法。是我们本身有障碍,‘不孝、不敬’就是大业障。所以,学佛须从这里学起。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量寿经讲记 愿力宏深 第二九
下一篇:无量寿经讲记 歌叹佛德 第二七
 大方广圆觉经 第六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九卷)
 宗教教育为和谐世界所必须(第二届多元宗教与文化对话的国际会议)..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十四卷)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
 无量寿经讲记 必成正觉 第七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十四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五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七卷
 无量寿经讲记 慈氏述见 第三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三十六讲 普贤上师言教-因果不虚-所断之不善业-意恶业-邪见[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心静自然凉[栏目:禅林衲子心]
 五文殊[栏目:手绘唐卡精品图集]
 依于诸佛名号之能现行对治力修持忏罪之理(益西彭措堪布)[栏目:忏悔业障]
 未来佛子的乐园[栏目:圆满人生·佛子心语]
 从佛教实际出发[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打坐时间越长越好吗?打坐时杂念很多怎么办?[栏目:丹真绒布仁波切]
 往生时用念佛机助念可以吗?[栏目:助念往生·净空法师问答]
 试举正修观法初、中、后纲要。[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平常生活中应注意持守的戒律 暨 十四根本堕[栏目: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