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空恩师讲《广论》69讲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1

  法空恩师讲《广论》69.20030505文字讲义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已经进入正宗分的念死无常,已经将念死无常的长文、法义给大家讲过了,进入了共下士道第一章念死无常。讲了念死的意义,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利益,以及念死的含义,包括念死的方法――三种根本、九种因相,通过这个我们了知生命无常的道理,来策励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进。我们要学习大德,不要为了人天福报、现实享受,五欲执着而不能用功修行。

  (六)至尊弥拉直至示寂时,也没有财物积蓄,只有自用藤竹手杖一根,自身穿着布衣一件,常用木碗一个,供修用颅器一只,取火用的火镰一个,进食用的骨匙一只,都分赐与众弟子。众弟子请求留一修持遗训时,至尊弥拉开示说:“现在一般学佛法者,有一些富有而骄的人,纯粹是为了这一生的大计,作法上看来是自己不需财物而能舍弃的样子,实际上是抛百物以为饵,想钓来千物之施舍。这样空行护法在暗中观见,可能也为之羞愧!一般烦恼凡夫,虽然是也有不少的人,在作那熔合这一世间毒药在内的善行(就是说我们在修行中,动机是不是清净?是不是怀着无染的心来修善行?是不是为了求名闻利养、求五欲来修这种善行?)但是对于名声这一衰风,确未能抛去,这如美食和毒以为食用。以此汝等切勿饮用“此世名声”毒泉,汝等应舍弃假名安立的世间中,仅为此生计的作法,当勤奋励力于清净善行。”弟子等复启问道:“如果为利他意义,想是可以作少许带有世间色彩的事。”至尊弥拉答道:“如果完全没有丝毫为自利的牵缠,是可以的。然而能这样是很难的啊!有的只为这一世自利的欲望,以此对利众生的事业,不但不能作到利他,自利亦复不成。这好比谚语说:“无力汲水,水往他散。”当知直至未通达“真实性”之间(就是指空性),勿急于作利他业(没有修行功夫,没有把握解脱,千万不要谈利益众生的事情,《广论》上也讲:自己的解脱还没有把握,利益众生无有是处!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怎么能利益别人呢?)因为如盲引盲,大半流于自利之险途。须知直至虚空无尽,众生界亦无有穷尽,以此只要能勤励精修,利益众生事业,将有适合之时间来临(只要你有这本事,不要怕没有众生来学法,没有众生可度,将来因缘成熟了,早晚有一天你能做度众生的事业),未临之间汝等应清净自心,为爱他一切众生意义故,而求证得佛果。以是行当居卑,衣败旧衣,总将衣、食、名声三者寄之于颓风,策励身心,承担重担,一心精修。如是方是为众生之义,此复应纳之于修道之中。如是诸言,愿谨受持。”并歌出嘱徒歌:至尊玛巴译师前敬礼,欲修正法诸人士,若不依止具相师(如果不依止具德、具相的善知识),纵生敬仰加持小,若未求得深灌顶,深密经句束自心,不依密经作明证,所修皆归歧途因,若不精修深教授,彼说舍事是自苦,烦恼若不思对治,口头禅语是空谈,不知甚深方便道,虽能精修获义微,甚深要点若不知,纵勤精修去道缓,若未广积福资粮,仅为自利轮回因,所积若未投法中,虽修亦不生功德,内心若未生知足,多积亦是贪夫财,内修之乐未现起,身外之乐皆苦因,未调内心大贪魔(没有先调伏内在的贪魔,外在的也调伏不了),贪名自身成诤身(诤身:斗争的身,一天到晚受人摆弄,一天到晚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去琢磨别人,想着怎么去贪名求利,勾心斗角,就成了斗争的身), 贪福反为五毒扰(贪福、贪享受,反被五毒侵扰,五毒:贪、嗔、痴、慢、疑、邪见,也可以说被财色名食睡扰乱),贪物不来慈友助,睁怒招多怨恨因(嗔怒之心招来很多怨恨的因),缄口默坐无争吵(坐着念佛用功修道,不争吵),能慎放逸离放逸,独居亦获良友会,居卑每成至高位(把自己放在最低这就是最高的位置,我常讲:要为众生作龙象,先为众生作牛马。把自己放在最高的-贡高我慢,这就是最低的,我慢高山不长德草),善缓培修多速成,离事修而大事就,培深道而速道成,若证空行则悲生,大悲若生自他平(大悲如果生起来自他平等),自他平圆利他业,圆利他业与我会,由与我会得佛果,愿我与佛及徒众。三者无别成一体(佛我众生三无差别)。(以上六则编者绛巴妥默译自章嘉若毗多杰編著《弥拉惹巴传》中,真正修行不为世间五欲八法所染)

  三十一、仲敦巴尊者寄伯穹书中说:“此生无暇中,时短决不留,应舍此世心,抛弃于脑后,现世与后世,两重决不成,当重于后世,于法勤行修。”

  三十二、敬安洛卓绛称大师将示现圆寂时,开示徒众说:“为人师者,是有所谓遗嘱的。但是我乐许那没有留下物质的遗嘱(留下物质作为遗嘱,是罪魁祸首、斗争之物,《无量寿经》中有一句话:世间众生共争不吉之物,什么是不吉之物?无非就是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东西、五欲的东西),须得在上师死后,不因大批物质,而闹出有损上师声誉的事。阿底侠尊者在叶塘将示寂时,恰赤却大师在阿底峡尊者前请示说:“尊者将示寂,在这以后,我想暂时推延说法,不知可否?”尊者说:“我看这样是坏事,休作吧!”复问道:“那末,专修好吗?”尊者仍如前答复:“是坏事!”更请示道:“那末,怎样作才好呢?”尊者指示了简单扼要的一句话说:“应舍此世心”。又热振寺中有一绅士专一勤行绕塔,仲敦巴尊者见着说道:“阁下绕塔,我心中虽是喜悦的,但是如果作一善法,岂不更好么?”那人请示说:“我礼拜好吗?”尊者仍如前答复。那人复请示道:“我诵经好吗?”尊者仍如前答复,那人最后请示道:“那么,怎样作才好呢?”尊者答道:“应舍此世心。”这样子连说了三遍。后来仲尊者将示寂时,他也是去到须色(柏林深处),远离世间八风而说道:我是希求获得解脱者,不须利养的缠绕,佛说利养与非利养,有时只说首句利养,有时只说半分(世间八风之半),有时全说,但仲敦巴尊者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不需那样的警惕,这是对后学有情而说的。总之,一心学法,是必须“舍此世心”。(学习佛法,应该重于后世解脱究竟的利益,不应该重现世,所以应该舍此世心)我从上师座前,听到这样的开示——侍徒们可喜是出家众,没有顾虑我死后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到来。我自己是想往生兜率,阿底峡尊者的座前。我对于尊者的教义,正直无误地谨记心中,以此而今是无过可言……”等语。

  三十三、博多瓦将示现圆寂时,他说:“我须得在师佛前,发誓言:从今以后,知道使我们钻入里面而不易出的,确是为着此世的一切考虑分别。以此当舍此世心,发誓不作毁灭佛教的败类——佛教中的枭鸟和乌鸦这两种飞禽吧!”这是他教诫众徒的话)说后眼泪盈眶,不久也就示现圆寂。

  三十四、彭裕地方发生战乱,寺众都在摒挡一切,收拾行装,善知识伯贡嘉仅穿起他的法衣,手中持着水瓶而说道:“现在比我这样摒挡收拾再好的办法有吗?”后来,博多瓦听得他的情况,欢喜地说道:“应该是他那样的摒挡收拾法。对!应以伯贡嘉的收拾法为是。”(没有世间沾滞)

  三十五、又人众争先恐后去到喀湿弥罗班抵达座前,拟探问究竟正见时,伯贡嘉说:“我唯恐只是在闻的当中,就把这人生混过。如果众人仍然要去穷究正见的话,寡闻的我明天也拖泥带水,后天也拖泥带水地坐着,这样怎能行?我也生起了一种去探究的思想——即是所谓何处能闻,闻而后烦恼将会减轻,烦恼一减轻,而魔事也就无机可乘之法。我虽是没有作过多闻,而烦恼确实往减轻方面在消除着。我想假设闻而后诸烦恼仍然没有减轻的这一问题,用什么来作答呢?我想起一种答法——也就是口中以师师相传来作答,而内心确是在想这下我将会作一导师吧!或许将会作一位大修士吧!或许将会作一位上座长老吧!或许将会作一位领袖人物吧?”(仍然是没有舍掉这一世心)
  (出家人修行时间长了,受戒的时候就会想着,受了戒以后就是比丘、比丘尼了,吃的、穿的、待遇都比谁要高。作比丘尼又想,我要做法师,有供养啊,有人给红包了,做了法师还要想了,我得做上师,得做活佛啊!你看活佛们多威风,这就是看世间的名闻利养。他也看到世间挣钱真不容易啊!上班可真辛苦,出家可真舒服,不用劳动了!吃的、喝的什么都有啊!殊不知,你为了这个出家,太不值得了!你为了五欲在世间也有,你在三宝门中不来修福,却企图来享福,那就是造业的地方。三宝门中好修福报,也好造业,你不要看着出家人舒服,你还要知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还。”别以为十方的供养就那么容易消受?你要为了作一位上师、一位领袖、作一位法师,或者你在世间是为了当官,就是为了出风头,名闻利养的事情,那就等于你修行当中还夹杂有世间的染污,没有舍现世的心。修行的心应该彻底放下现世,念死无常精进修行,为后世究竟的解脱前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贪著这一世的享受五欲,这种太浅,所以要对治它。)

  三十六、过去的大德卓位奢贡波说:“有大修行者,榜其门上写出闭关若干时限,其动机乃在沽名,故其修行为不清净。”(修行用功应该秘密行)博多瓦有弟子问法与非法的差别,以何为重?博多瓦答道:“能去烦恼者为法,不能去烦恼者为非法,以此学法者,其烦恼一天比一天多,仅为此生名闻利养,就是未入法门之象。”

  三十七、妥默让波大师说:“修行正法中,最大的障难,无过于此世的空想。以此一切勤求修学诸佛所喜道的人们,都应当首先思念“暇满难得”和“死来无定期”,而励力当修不贪恋于此世这一法门。他所作教诫颂中有词说:“上师三宝前敬礼,能以最胜功德光,照除过翳尽无余,佛及菩萨前敬礼,修法方便我旨说:趣向正法解脱道,作障之大超一切,即成此世荣华心,以故诸行当舍此(所有的修行都应该舍弃这个,此世的荣华富贵的心)。任作闻思修等善,杂此恶心如百味,鲜美中渗臭恶物,良好变劣定无疑。师友亲明作斗诤,不避苦乐粗恶言,千辛所成诸受用,随此恶心被驱使。为损他财自身心,努力剧烈作斗争(为了这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强肉弱食),自他今后两俱损,彼心此世魔入住,手中虽捧经教灯,为名利故作斗诤,步堕罪岩失差眼(为了名闻利养作斗争,一步一步就堕落到悬崖峭壁,很危险啊!),此世恶心所翳障。虽施多财为求名(布施钱财多的人为了求名,要刻个碑,别人知道我发心了,这个庙是我盖的、这个大殿是我盖的、这个经是我印的,做一点善行都忘不了我执,总想要留个名,要留个姓,甚至怕别人知道的少。如果这样行善、布施,得到的果报非常少而且恶劣,因为发心不正),及从眷等大施因,得果极小且恶劣,皆由此世心霜摧。虽勤守戒由利锁,名缰缠缚背解脱,轮回牢狱之坚锁,确在此世恶心中。虽久修定由贪嗔,自赞毁他故斗诤,经修寂止心不寂,由有此世莠苗根。病魔盗贼怨敌等,称为正法之灾障,然心堪能成道用,唯此世心是法魔(贪著这一世的心就是法的魔)。由欲如理修正法,知求此世诸荣华,彼为正法之魔障,一切时中喜与离。成此世荣亦非易,成亦受用无自在,自我决定死将至(想一想,为了这一世的荣华富贵,都是非常辛苦得来的,得来以后如果自己的福报不大,自己未必能看得住,有的人没有钱时身心舒畅,一有了钱,百病缠身,什么苦恼都来了。世间祖师常讲:未曾财多乐变多,财多累已自着魔。这些都是苦,都是障碍啊!吃的、穿的、受用都用了,但是身心并不自在,要看着、守着,还要雇保镖,天天怕人劫、怕人夺、怕人抢,怕别人借,借了不还,身心苦恼不堪啊!有了钱的时候身心就挂碍,死的时候放不下,还想着存折,还想着我有多少家产,放不下!),彼时财眷等无益。离财眷等愈成苦,思此应舍此世谋,死来决定期无定,死时能益唯正法。受生决定处无定(死了一定要轮回,死了以后哪一道啊,不一定!),任何生处唯法益,秋积春用虽无定,春粮秋空是痴愚,死时决定唯法益,现不起修最为愚(秋天积聚春天用,春天的粮食过了秋天再用,是愚痴的,死的时候决定唯法益,现在不修是最愚痴的!),以故名利此世荣,诸谋心行当舍离(为了得到名闻利养,就琢磨别人,要离这个心,活得多累啊!佛法就是活在当下,当下自在,不要活的那么痛苦,那么麻烦!),死时决定能益法,常不放逸勤修行。

  三十八、温萨巴舍弃世间八风,所有悦意与不悦意种种分别,引有古德两句语录说:“将一切尊荣寄之于吹风,将一切低贱弃之于流水。以强制方便(坚固定力)断离内外散乱杂想,一心不乱地住寂静地,猛利专修甚深道瑜伽。”

  三十九、洛桑却季绛称大师引嘉色仁波切颂说:“为后生计如涸网(涸泽撒网),心思劳顿愿望空,盛衰聚散应细思,除法之外何可依。”(挖尽心思为了得到这些五欲,殊不知这么辛苦,最后愿望成空,盛衰聚散都是无常之法,除法之外没有别的可以依靠。)

  四十、又洛桑却季绛称大师教训其首要弟子仲巴·洛桑当却绛称说:“虽是说先求多闻,继到山林勤修的人士很多,但是在这上面(指多闻),将不会去到山林,与及彻底完成精修(在现实、网络,听闻了佛法,多闻了以后,如果不去实践修行,只是嘴巴上谈一谈,不能彻底完成精修。)。是须得去到山林后,闻思修三者结合而作,以善知识博多瓦来说,诚然是一位博览经论大海的大德,但是不是现在的学法僧院中,讲说与听受者可比。你住在山林,暂依你叔父仲巴·嘉操巴来问难决疑。可是不要同住在一起,应当作一位舍此世心,完成住山精进修行的行者。”
  (任何人真正弄清楚了佛法的道理,一定要到寂静的山林去精进修行。不要东西听得很多了,却还是在五欲当中,你跟我讲,我跟你讲,给别人讲的再好,自己不去实践用功、精进修行,那么自己不会受用。佛法懂得再多,还是要寂静处闭关精进修行,才会有成就,否则的话,不会有成就。)

  四十一、颇公说:“世间八风,总摄为名闻、衣、食三者,不唯求足,且欲圆满,非必不要,但须不贪着(不是让你不要吃喝,而是让你不贪著,够用就行了)。今日为东方国王,甚有荣威,然心不着追求,听其自来(此即舍此世)。不涉于衣食尚易,不贪名则甚难。反之穷乏至于一无所有,然犹想着异日或当富饶,亦不能说为舍此世,故虽穷极,不能舍者,仍不能舍。虽极富饶,心能舍者,亦可说为能舍此世。”

  四十二、上师教授说:“念死无常有所通达,则生起现在必须修的决定,复重在须舍此世之贪恋,不然,所修之法不能入道。”(虽然你修习佛法,但你不能舍掉对这一世的贪著心,那么不能入道。)
  今天要根据科判谈一下思考题

  已一 正修下士的意乐
  庚一 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辛一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壬一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广论》原文:如是于其有暇身时(于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一切有漏皆苦,可是把一切世间当成不是有漏的,当成永恒的快乐)。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觉得我很年轻,我不会死)。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不修念死无常的过患有四点:)
  1、便起久住现法之心。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惟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为什么对现世的法起久住心、执着呢?就因为不能数数思惟,如果利用好人身修行,可以引乐,如果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心就不能趣入法)。
  2、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惟为现法利故(虽然有时间能闻思修一点佛法,但是为了现世的利益来修),令所修善势力微弱。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3、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说没有时间修行,等孩子大了,或者退了休再休,或者说闲话、唠嗑就有时间了,为了世间五欲什么时间都有了,为了逛大街、买吃的、买穿的消耗时间),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4、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瞋,于彼过患蒙昧愚痴。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

  202、未修无常有何过患?
  1、忘失正法;2、虽未忘失而不修习;3、虽然修而不清净(有世间五欲夹杂染污的心);4、虽然修而不殷重(就是失去精进力了);5、自不应理(说自己不行,自谋不善,自己现在不能修,造恶业,求名闻利养、消耗时日);6、悔恨而死(临死方后悔)。
  所以要知道不念死的过患,我们要如理串习。

  壬二 修习胜利

  203、修习无常有何胜利?

  1、大意义,2、大力量,3、最初即有重要之胜利,4、中间亦有最重要胜利,5、最後所获之重大胜利,6、死时善逝胜利。其中:1、大意义,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死的时候一个也带不走),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
  2、大力量,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于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由是自能升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
  3、最初即有重要之胜利,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阳焰,魔花刃剑于此折,能趣死王无见位。”
  4、中间亦有最重要胜利,能够消除贪欲、无明、我慢。
  5、最後所获之重大胜利,能够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成佛。
  6、死时善逝胜利,成佛。
  总之,唯得到这个暇满殊胜的人身时能修行,否则的话,都不能够成就,我等多久住恶处,人无量劫以来流转生死,在六道受苦,无边无际,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多部分是住在恶趣,既得人身,也不圆满,既得到圆满人身,也没有遇到法修行。偶尔来到善趣得人身,也是多生于八无暇之处。纵得到一次能够堪修之身,然没有能够修习正法的人,是由遇此且不死心,心执着不死者,乃是一切衰之门,能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不要认为修深的法门不修这个念死无常,或者认为虽然是应该修的,但最终简单地略略地修习就可以了),非是堪为恒所修持。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壬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由于惑业增上所感之身,终不免于死。虽然生怖惧,暂无能遮,应念恶趣因未灭,增上生因没有修,决定胜成佛的因也没有修,今生造的善业和恶业,你对比一下,恶业要大于善业,你将来不到恶趣到哪儿啊?所以你应该多思维恶趣的因,我们所造的罪还没有忏悔掉呢,还没清净呢,你不入恶趣你去哪?如是因如是果。即便没亡而应恐怖,即使没有死也应该恐怖。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著,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壬四 修念死的道理(三根本、九因相)
  癸一 思决定死
  1、死主决定来,无缘能退者。

  204、念死之心有几种?此处指何种?

  指的就是三种:1、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2、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3、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
  第一点,由于无明和烦恼增上而感得这个身体,一定不能超出生死轮回,2、所以要对这件事情生起恐惧之心,但也没有办法,为后当来世间恶趣之因没有坏灭,增上生决定胜的因还没有修,死还没有到应该感到恐怖。
  此处指死决定。

  修念死的道理,就是三根本、九因相

  癸一 思决定死
  一、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1、任受何身,定皆有死。山河大地也有坏灭,植物也有枯死的时候。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皆是无常的。。《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2、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躲到哪去,死也会来的)即彼中云:“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3、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生的时候,就一步一步地迈向死亡),即如彼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 我们不能思维这个,就不能生起决定的意乐心来修行。
  4、于其死主逃不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非于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们凡夫怕说死,不愿意听、不愿意谈,觉得不吉利,不谈就不死了?我们现在不畏惧,临终时怕死,想要活,以手抓胸,来不及了。

  二、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1、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此复现见多已先尽,所余寿量,虽刹那许亦无可添,然其损减,则遍昼夜无间有故。《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比喻:①、如织布,虽织一次仅去一缕,然能速疾完毕所织。②、如牵所杀羊等步步移时,渐近于死。③、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险岩垂注瀑布,如是寿量,亦当速尽。④、又如牧童持杖驱逐,令诸畜类,无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无自在引至死前。
  2、“水淅淅流,此于修无常极为便利。” “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实无利益,如迦摩巴云:“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昼日散逸,夜则昏睡,莫说妄语。”
  3、非但寿量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于中间行住卧三,随作何事,全无不减寿量之时。首从入胎,即无刹那而能安住,惟是趣向他世而行,故于中间生存之际,悉被老病使者所牵,惟为死故导令前行,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

  三、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

  1、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2、如是现法一切圆满,于临死时惟成念境,如醒觉后,念一梦中所受安乐。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著现法欺诳。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205、三根本中第一根本是何?
  第一个根本就是决定死

  206、第一根本有何三因相?
  1、无论谁都免不了一死;2、寿命有限,唯有减不会增加;3、没有闲暇修法,人身一失,万劫不复。而死亡一来,没有闲暇修法,死亡必定要找到你,没法遮止、没法对治。

  207、由此得出第一决断是何?
  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因为你思维这个道理了,想到为了究竟的解脱意乐,多起誓愿,决定马上修行正法。

  208、本生论内,佛本生为国王时,何故不赴姑姆达会?
  就是因为看到这些世间的无常、恐惧烦恼,所以说在本生中,佛思维当念死,不执着现世法中的快乐,因为人如果贪于现世当中的五欲,决定会堕落,流转于生死,这是毫无疑问的。就是让我们思维到,不要被世间的五欲贪著所扰,耗尽生命。众生从入胎时,就日日不停地趋向于死亡。思维世间的这种颠倒,必须生念死出离之心,对治身心种种毛病。如《本生论》所说而思,“嗟呼世间惑,匪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
  姑姆达会:盛大庆祝宴会,夜间花会,一年一度。
  从这个偈子中思维,不要执着现时世间的诱惑,这并非坚实永久的快乐,这些都会成为念境,做梦一样,梦醒一切都是无常的,众生对自性不能认识。姑姆达会最终也会成为梦境,三界以内都是这个样子,众生还觉得稀有、好看,等到死主来的时候,断了一切道,完全没有觉得怖惧而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还有心知思爱此。了解了这一切的人,谁还有心思执着、欣赏、贪恋它呢?恐惧还来不及呢哪有时间欣赏呢?
  藏地有个祖师,一辈子没见他笑过,很多弟子问他为什么?生死没有解脱啊!有什么可喜的。我们现在一天到晚都是嘻嘻哈哈,觉得很快乐,消磨时间罢了。在家人都是这样,跳舞、打麻将、看电视、旅游,有啥用啊?你真有本事,你到佛国净土旅游一下,出三界这是你的本事,不要被眼前的欲望、五欲冲昏了头脑,希望对此法义深刻地认识,思维到位。
  第一个根本――决定死,我们就将法义、科判、思考题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恭敬整理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70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6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0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0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珍惜人身[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栏目:观世音菩萨传]
 投身饲虎[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金刚经》释义 结束语[栏目:法界法师]
 何谓根本上师[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正分33 佛子当力戒者(3)[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入行论》颂词“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具体是指哪一类佛子?[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人生苦难老方知[栏目: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
 丛林制度 六、庄严(即供具)[栏目:丛林基本知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