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殊胜的因缘聚集到一起学习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已经进入共下士道里面的正宗分,也就是皈依三宝这一章。我们昨天已经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功德简单地说了一下,今天我们还是接着往下说。为什么要讲三宝的功德呢?除了要了解、闻思三宝的功德,还要修三宝的功德。怎样修啊?这就需要大家学习仁杰老师写的《略讲观修三宝的功德和意义》,包括海公上师的《发心皈依三宝始终修学要素》,还包括《宝鬘论》和《现观庄严论》里面的一些重要开示。
作为一个在家人,要随念三宝的功德;作为一个出家人,也要随念三宝的功德,所以要多读《随念三宝功德经》,时常忆念三宝。在家人要修三宝,出家人也要修三宝。不然的话,我们的修行就是个问题,所以一定要从道理上通达。
我们讲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细细地分析讲说过了。如《赞叹经》上说了:“佛的身体被德相所装饰以后,成为特别美丽的妙眼甘露,比如夏天的雨霖降落以后,没有一点尘土,好似秋天万里无云的虚空一样那么晴朗,也象众星捧月一样的庄严;又说佛的身体具足了黄金一般的身色,身披桔黄色的法衣,变得极为庄严,尤如在黄金的山顶上被灿烂绚丽的彩霞缠绕一样;又说佛的面部虽然以耳环等等作了点缀,但您的面轮就本来极其美丽庄严,就是那云彩丝毫没有遮挡的圆满皓月,也无法和您相提媲美;又说佛的嘴唇红似莲花,当莲花被日照的时候纵放,蜜蜂看到这两者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莲花面犹豫不决。(这是比喻,对前面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又细细地说了一下。)又说了,佛具足金色的面容上有端正净白的四十颗牙齿,就象黄金大山的缝隙当中,被无垢的明月所照射一样;又说,世间神以及出世间神所恭敬的佛的右手掌内有法 轮做庄严,就象在对被轮回痛苦所逼迫的众生在说:‘不要怖畏,我来救怙。’用手来作手势来安慰一样;又说佛在行走的时候,两脚掌吉祥的莲花图案在大地上面庄严地画出,就是那莲花原地也没办法装饰得如此美丽庄严。”我们就按以上所描述的来思维佛身的功德。
佛语的功德,就是我们要思念佛在说法之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同时一起启问种种问题的时候,佛在一刹那间,以相应的智慧,同时用总摄各种语言,以一个声音回答一切问题,各类众生以自己的语音同样得到领悟,是为稀有之事啊。这就是佛的妙语功德啊,所以说佛的“身”--“具足百千妙善所生身,”“语”--“能满众生无边希愿语。”原文上也讲了佛的身语功德,佛为了教化祼形派(就是不穿衣服)外道的众生,身现外道之相。
持实有者所请问的《宝积经谛者品》说:“佛语的功德是如此稀奇,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众生,在同一时间禀问各种问题的时候,佛在一刹那间便可明了所有不同的提问,佛以一个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领悟。”所以我们要知道佛语的殊胜,这个殊胜的妙音佛语,在所有的世界当中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殊胜稀有的演说,是为了人天以及一切众生,断尽痛苦和脱离轮回,佛才相应地给每个众生作了解答,而在三千大千世界里大转法 轮。
另外在《一百五十颂》中说了:“观看佛的尊颜――世尊的容颜、面貌的时候,极为慈祥庄严,听到佛说法的声音又十分悦耳动听。这些佛语好象皓月中滴漏出的甜美甘露一样,佛语的功德又象清洗贪欲灰尘的甘霖一样,把一切的贪欲污垢洗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因为要吃尽一切的嗔恚毒蛇,所以象大鹏鸟一样;因为一次又一次摧毁无明的翳障,所以又象光明的太阳一样;因为能摧破我慢的大山,所以又象坚固不变的金刚一样。佛所宣说的法,因为能如实地取舍一切道理,所以没有任何的欺诳行为。佛能如实地取舍一切道理,所以没有任何的欺诳行为。所以《金刚经》上讲: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佛的一切修持规律从不产生任何过患,就按众生的不同根性,佛就宣说着不同的佛法,众生也以自己相应的福分领受着佛法的甘露。佛语的功德是极其殊胜的,初次闻法的弟子听到佛法的时候,感到信心沁入心肺,难以用语言表达;如果再进一步地努力修持佛法,就能完全清净、除去贪嗔痴的一切种子,再不会产生三毒等等的烦恼。同时也会安慰那些遭受贫苦的众生,也能挽救那些放逸懈怠行恶的众生,也能够对那些世间的众生,促使他们对轮回产生苦恼,而引发起出离心――出离世间的心。所以,佛语的功德就是按不同根性的众生,宣说着与广大众生相适应的法门。佛讲说的正法,能使证悟通达整个佛法的内容的上等根性的智慧者生起欢喜之心;对证悟少许者(一点根性的人)、佛法的内容当中的中等根性者,这样的众生有情,使他继续增长领悟佛法的智慧;对那些下等根性众生来说,能清净除去他们的不证悟、邪妄犹豫的翳障。所以,佛语的功德能利益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甚至也利益所有的众生。”我们应当按照上面讲述的道理来思维佛语的功德。
佛意的功德分为两种:是智慧的功德和大悲的功德。这我们在原文也讲过了,只不过在这里再细说一下:
智慧的功德,就是佛对于如所有空性,以及尽所有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就好象是观看放在自己手掌中的橄榄子――也可以说庵摩洛果一样,上下内外透彻,不产生丝毫的障碍,看得清清楚楚。因此,除了佛能遍知所有的知识、科学以外,其他的,比如说外道的导师,根本不具有这种殊胜的智慧。所以,在《广论》前面的偈颂中说了:“能满众生无边希愿语,如实而观遍知无尽意。”外道的智慧是属于世间微不足道的点滴智慧,不能跟佛相比。与佛的超出世间智慧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别。所以,外道的一切导师都没办法通知、通达所有的事物、知识。《可赞可颂经》中说:“唯独佛的智慧在刹那间遍知如所有、尽所有的知识,因此,我们对除佛而外的其他修行者来说,观察心与心所的智慧的时候,就能得知,只能心所智慧才是殊胜的。”又说了:“佛观察三世所包括的一切法的时候,对其中的种种原因,在任何时候,都尤如观看手掌中放的橄榄――或者庵摩洛果一样,看得内外清楚,这就是佛独有的特征。佛观看一切诸法的时候,无论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或者对一种法或各种法的分别,就象风吹行在虚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只有佛才具足了这种殊胜的功德。” 诸位修行者,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要按以上所讲述的道理来思维佛的智慧的功德。
接下我们来说明佛的大悲的功德,和一切众生不由自主地被无明烦恼所束缚一样,佛也被大悲心所束缚,不能自在。所以佛经常观看在六道轮回中遭受痛苦的众生的时候,他总是生起大慈大悲之心,从中不断。
如在《一百五十颂问答经》中说了:“沉沦在轮回污泥的一切众生,尽被烦恼所束缚,佛为了一切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也经常被大悲心所系缚,因此,我们在礼敬诸佛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佛要解救轮回的众生,生起大慈大悲之心,久住世间,愿不离去。所以我们礼敬诸佛的同时,必须要礼敬佛事业的主要因素――大慈大悲之心。”
《谛者品章经》当中也说了:“佛生起大悲心的主要因素有两类:初因以及后果。佛看到众生在初因之际,遍执二我执:人我执、法我执,经常被愚痴无明覆盖着他们的心灵,因此依止了这种因素,随之就产生了沉沦于轮回而遭受各种痛苦的后果,所以佛观看到这些情况后,就生起了大悲心。由此可以知道,佛的大悲心是为了解救轮回众生而引发的,因为轮回的众生遭受着相续不断的痛苦,所以佛的大悲心也在不断地产生,永无终止。”
又说了:“佛看到众生经常被贪欲所蒙蔽,又被贪著爱所迷惑自己的心灵,而沉溺在贪爱的苦海之中遭受着痛苦,所以佛生起了大悲心。佛又看到常被烦恼无明所蒙蔽的众生,又遭受到疾病等等种种痛苦的袭击,佛为了铲除众生的所有痛苦,所以产生了具足十力的大悲心。佛的大悲心,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因为轮回在不断地循环着,六道的众生长期沉溺在轮回当中,遭遇着所有的苦的迫害,所以佛的大悲心不会不生起,佛无始无终地在摄持、护持着脆溺的众生,使他从轮回中解救,所以佛不具有丝毫过失的原因也在这里。”应当要这样来思念佛的大悲功德呀!
接下来再说佛的事业功德。佛的身语意事业是运用自如的,是从来没有间断的,佛具有这两种特征来饶益一切有情众生。度他的时候,时机成熟的时候,佛尽量地解救众生,成全圆满,断除衰损,佛从来不会不解救众生脱离轮回,佛的事业功德就是饶益一切有情众生的事业。
《一百五十颂问答经》中又说了:“佛曾经对众生宣说了怎样断除烦恼无明的道理,又说了远离痛苦因的烦恼以后,应该警惕世间所有魔以及种种方式的诱惑,又宣说了轮回的本质是极其痛苦的、十分残忍的,又说明了解脱轮回生死怖畏的方法。我们在取舍善恶道理之际,才懂得佛总是以大悲心饶益一切众生,所以佛在任何时候都在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了。”所以在《普贤行愿品》中讲:“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我们需要修的,就是这些,没有的话,没有办法成就。
《可赞可颂经》中也说了:“哪里有比佛不解救众生更衰损的事情呢?《华严经》里面赞佛偈说的很清楚,在取舍善恶的时候,我们要忆念佛的身语意功德,如果佛不以三种事业来普度众生,哪里还有圆满的功德、圆满的盛事呢?”我们应该按照这样的道理来思维佛的事业功德。
接下来说,以观修反复思维佛的一切功德,佛的功德包括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以及事业功德,上面的文包括《广论》的原文中已经简略地介绍了,我们这几天也反复介绍了。我们以多方面思维、忆念佛的功德,也以多方面引发起我们虔诚的信念。如果我们对佛的功德不间断而反复地思维,这种勇猛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固,恒常存在了,其余的法宝的功德和僧宝的功德,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来作思维、反复忆念,这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我们念佛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嘴上念的,要忆念三宝的功德啊!
说明顺利通达佛经的深刻意义的道理:如果按照上面讲述的方式来修持三宝的功德,就能通知、通达佛经的深刻含义,因为这些佛经的宗旨,几乎都是开示皈依三宝的功德,所以三藏十二部都是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知道。听闻了以后,我们就能懂得这些功德都是以教诲所显示。假如对观修看作是分别,那在修持的时候舍弃观修,就会阻碍了积集资粮和忏悔罪障、净除业障的多种修持法门,这对暇满的人身来说,无疑是成为修持佛法精髓和获得其重大意义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经常能思维、能修持,我们的心也会随着慢慢地转变。当然,马上要转变这颗心的话,难度是相当的大,我们一定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修持,到后来,这颗心就能自然地转向佛法了,与佛法相应。我们要思念佛的身语意事业的功德,自身也为了能够获得殊胜的佛果而引发出真实的信解心,随着菩提心也就生起来了,能在昼夜经常看到佛身,临终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痛苦产生,思维忆念佛的心根本不会退转、不会失去。就象净土文里讲:临终时,心不颠倒,意不贪恋,如入禅定。
《三摩地王经》又说了:“我给你吩咐一件事情,让你了解的话,你必须要经过观察或者多次的观察以后,心就能自然地趣入。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我们随时思维、忆念佛的身相,忆念佛的无量智慧等等的功德,心就能自然地趣入。同样的道理,我们想一想,随时随地思维忆念佛的身相,忆念佛的无量智慧等等的功德,并在行走坐卧的时候,心中极力地欲求佛的智慧,时间长了就能获得佛的智慧,也能成就无上的菩提,发愿获得诸佛菩萨一样的般若智慧,也能圆满发菩提心的心愿了。”
又说了:“是谁以清净的身语意恒常赞叹诸佛的殊胜功德呢?若他经常能这样刻苦地修持,持之以恒,就能在昼夜见到世间所依的怙主――世尊。这位修行者无论生了病,或者身心不舒适,甚至临终的时候,虽产生种种痛苦,但仍然忆念佛的心从不退失,所以各种苦受都无法夺去他坚定的信念。”要知道修就是修皈依,念就是念皈依、念三宝的功德。由此可以了知,经常诚心地思维、忆念诸佛的殊胜功德,就能看到佛,这种思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假如我们诚心诚意地思维佛的形象,反复在心中忆念佛的身语意的功德,就能恒常看到佛的尊容、样子、容貌,我们看不到佛的原因,是没有虔诚的信念,也不具有清净的心灵,所以就看不到佛。比如说,在琉璃的大地上能不能现出身影,就要看琉璃地上是否有污垢,污垢清除了就能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影子一样。对这方面的道理,我们要多参阅圣者无著菩萨和比丘尼华毛修持弥勒佛和观世音菩萨的历史,便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博朵瓦尊者说:“假如说反复地思维,就能逐渐地增长信念,心地也变得十分清净了,然后就能得到佛的加持。如果对上面讲述的道理能生起坚定的信解而诚心地皈依,进一步对这些道理加以修持,就能成就所有佛法的事业。如果不能这样做,我们看待佛的智慧还不及于一位准确的算命先生算卦那么重要。” 博朵瓦尊者接着又说:“有一位很灵验算命先生说你今年没有任何灾难危险的征兆的时候,自己听了以后便觉得轻松舒服。如果那位占卜者说你今年不怎么吉利,不怎么顺,会有灾难,处处要小心等等,自己尽量按他的吩咐去行事,自己若未能按他的嘱咐去做的话,心中总觉得不是那么如意,很不快乐,很不安乐,因此就会尽自己的努力去照办的。应当象佛曾经讲过的那样,一定要修持这些善法的内容,要断除一切的过患。这些是你应该行持的事,那些又是你应该舍弃的事等等,要了解。可我们是否按佛说的道理去做了呢?如果没有做的时候,心中是否安乐舒畅呢?想一想,说不定自己还会找出许多未能行善断恶的理由,来遮盖自己的缺点。比如说,我们会说:“时下已经到了什么年代了,佛制定的戒律是适合于当时的年代,有些戒律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了,应该改一改了”等等。于是轻率地抛弃佛的殊胜教诲,来执行自己不正确的一套。如果我们不细心地去观察、思维,就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就算草率行事,对不应该做的事情一味地在追逐,觉得是好事而生欢喜心。假如对这些佛经中内容和大德们所讲的道理、善知识所说的开示,我们细心地反复地思维、观察,就会得知这些道理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应当努力从内心深处思维诸佛的殊胜功德,就能引发我们的信解。假使产生了这种真实的信心,就对佛说的法和依教奉行的僧人、僧伽也能产生同样的信心,这样就能真正地皈依三宝。否则,不用说希求获得佛法所有的道理,就连皈依三宝的信心也难以生起。如果对三宝的皈依、信仰也生不起来的话,我们还能谈得上学习佛法吗?因为进入佛法的第一道大门就是皈依,皈依的标准并不是当下的皈依证书、皈依戒牒,举行个仪式、领个本、掏点钱,而是从内心当中至诚地引发出对三宝的真正的信念。一定要了解,这是要清楚的。
接下来,再讲的就是正法的功德。法功德是我们对佛产生真实的信念,也就是对佛所说的所有的法也要产生起同等的信仰。因此,我们思维佛的无量功德,这些功德都是以修持教证的灭谛和道谛而得到的,断除一切过患,圆满所有的功德才能成佛。所以我们要思维成佛的因素皆来自于修持教证二法殊胜的真理之中。《正摄法经》(就是《佛说法集经》)中云:“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无量功德,都是从法中产生的,法比佛还要珍贵(所以我们到大寺院,藏经楼在上面,佛像在下面),并非依止其他不相关的因素所产生的,起初要听闻修持所希求的无漏法门,进一步修持有关戒学的内容,再学修定学方面的内容,也就说明了最初学修教法的修持内容,中间依赖于正法,最后完整地修持了教证二法。
接下来,再讲僧宝的功德的内容。这里的僧功德主要是对圣僧来说的。要思念对佛说的所有法的功德,并如理地修持而证道的僧伽的功德(证悟圣果的、阿罗汉果的),要以很多种方式来思维僧伽的功德。《佛说法集经》(就是《正摄法经》)当中也说了:“僧伽以语言宣说教法,以身体力行佛法,以心意思维法的内容,因此,他们以身语意经常修持着教法,恒常依赖佛法,供养正法,以十善业而执行着佛教的事业,成为法的履行者。他们舍弃世间的资财而听闻修习正法,一切趋向圆满,远离诡计以及欺诳,心情耿直,清净除去无明烦恼,心地极为清净。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成为具有悲愍心的大乘修行者了。”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佛教的修行者,应具有铲除众生痛苦的悲愍心,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都要有,大乘的修行者都希望众生远离烦恼痛苦,经常舍弃世间的八法以及喧哗之地、繁华之地而在幽静的地方、苦的地方去修行,不讲享受、不讲名闻利养,经常以闻思修慧而勤习正法,又恒经常弃恶行善,广行对众生有益的事情等等。具有以上种种特征者,称之为僧伽、僧宝。
我们了解了三宝的区别以后,再皈依三宝。如《摄分》中说:通达了知三宝的区别以后才作正式皈依三宝。关于这个区别共分六种:
第一是性相的区别。佛宝是已经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具足了这种的性相者就是佛宝;法宝:佛所证得之果而圆满大转法 轮的性相是法宝;僧宝:依法如理修持而得到成就,具有这个性相者称之为僧宝。
第二是事业的区别。除了要了知性相的区别以外,还要了知三宝的种类,佛法僧三宝共有四种:一是化相三宝,二是住持三宝,三是一体三宝,四是理体三宝。这是从略的上说,广的上说,那就更多了,有大乘三宝、有小乘三宝、有密乘三宝,有常住三宝,这些都需要看海公上师著作的《戒定慧第三辑》教育初机里面的《皈依三宝始终修学要颂》才能了知,这些后头的就不多说了。我们只把这四种说一下:
第一个是化相三宝。“化”为“化现”和“显现”之意,也就是说,这个三宝为诸佛观一切众生机缘成熟应机而化现的。化现三宝只有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佛陀圆寂――涅槃以后,就相继灭掉了。经云:“无有大善根者,不能值遇化相三宝。”三千年以前,佛陀降生于北印度,示现降生、住胎、出生、成长,包括成家、出家、苦行、成道、说法、涅槃等等,八相成道嘛,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久远劫以前就成了佛了。《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佛陀来这个世界上已经八千次,这一次的化现成佛也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佛陀本来早已经成佛了,三千年以前成佛只是一种示现罢了。佛陀显现成佛为化相三宝,佛陀对不同根基的人应机施教而立教法,这个法为方便善巧而施舍的,所谓“法无定法,唯对机而设。药无好坏,唯应病而下。”所以,此法无定,只为方便众生而立,故为化相之法宝。佛陀出世讲法利益人天等众,首先度五随众,也就是五比丘出家成为僧宝,而且又度化很多人出家为僧,佛陀的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证得大阿罗汉果的圣者,所以《弥陀经》上讲:“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还有无数的大菩萨,其实他们也是诸佛菩萨的示现,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故这些僧众也是为度众生化现而来的,为化相僧宝,这就是第一种:化相三宝。
第二个叫住持三宝。“住”是长久安住,“住世”之意。佛陀圆寂以后,就留下这三种作为引导、救度众生的方便,也作为三宝的形象为众生供养的福田,也是佛陀的身语意所依之处。住持佛宝也就是当佛陀快要圆寂的时候,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上升到忉利天,也就是现在的三十三天,为他的母亲说法,度化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这个时候,大地上没有了佛的身影,就如同没有了太阳,当时五印度的众生非常恐惧,好象失去了一切的依靠,他们就祁请各位的国王来寻找佛陀,当时有一位国王叫优天王,他找到了佛的弟子阿那律尊者,求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观察佛在什么地方,尊者以天眼观察到佛陀在天界为母说法,告诉优天王说:“大王,莫要惊慌,佛陀在忉利天宫说法,不久就会返回人间。”国王听到这个话以后,心中就感到稍微安慰一些了,但是优天王心想,如果佛陀经常这样去天宫说法,那在人间的众生就失去了依靠,想到这个地方,他就找到大目键连尊者,求尊者以神通力带十二个御用的雕刻工匠前往天宫,看佛陀的形相,而夜晚回到人间雕塑佛陀的形相,就这样佛陀为母亲说法完毕以后,返回人间,也就有了佛陀的第一尊圣像。佛陀回到人间之后,就为此像开了光,说:“这就是人间的第一尊住持佛宝。”这个像一般很少见得到的,在五台山的黛螺顶上就有--旃檀像,佛陀的旃檀像就是最早的佛像。佛说:“佛像是代表佛陀的形相和世间众生结缘的,引导救助众生出离苦海,故佛弟子见到佛像就要如同见佛一样的恭敬,一切佛像是住持的佛宝。”住持法宝,佛陀在世的时候,讲法是随时随地应机而讲的,故没有作笔录。当佛陀圆寂以后,佛的弟子们就遵照佛的嘱咐,把佛讲的法作了圆满的结集。大乘法是由文殊、弥勒为首的无数诸大菩萨结集而成的文字,小乘的法是由迦叶、阿难、优婆离三位尊者和五百罗汉结集而成的。这些大圣尊者都有记忆三昧的神通,只要是佛陀讲过的话,他们都能一直不忘,而且互不相混。佛陀圆寂一百年以后,才有了文字的结集,形成了有形的经书、论典,这就是住世法宝的来源。一切的经书、论典和佛教大德的著述,都称为住持的法宝。住持的僧宝就是剃发出家的凡夫僧。佛陀圆寂以后,那些贤圣僧也相继圆寂了,最后留下来住持佛法的只剩下了凡夫僧,故一切凡夫僧即是住持佛法的僧宝。五个比丘一个僧团称之为僧宝。这是第二个住持三宝。
第三个是一体三宝。一体三宝就是说,对于三宝中每一个个体中都涵盖有三宝的体性。第一个,佛宝当中就圆满具足三宝的体性,佛陀本来就是有圆满自性功德者,具有观照之智,而佛陀能说法无碍度化众生,巧说无量法门,令众生得悟生死,故为法宝。佛陀本身就是现僧相,守持清净戒律现比丘相的,以清净自居,故为僧宝。佛都是以比丘相显现的。第二个,在法宝当中也具有圆满的三宝。经云:“一切诸佛皆从法中生出。”又云:“般若妙法为诸佛之母。”法有能生诸佛之用相,故说法亦为佛宝。法的本身就是清净的规则,所以是法宝。而佛法法门虽多,但是法法平等,互无高下,相融相合,法有和合之意,故为僧宝,这是第二个法宝中具有三宝的体性。第三个,僧宝当中也有如实地具足三宝的体性。僧修习诸禅定、三昧,有观照之智,故为佛宝;僧以清净戒律自活修行,以羯磨、布萨为规则,僧具有规则之意,故为法宝。僧团以六和敬为本,和合共住,如水乳合,安僧办道,如法修行,为和合之团体,故为僧宝。所以说呀,三宝互盖互容,一而为三,三而为一,无有分别呀!这是第三个:一体三宝。
第四个是理体三宝。理体三宝,也就是自性三宝。其实我们的自性中本来圆满具足三宝,圆满庄严的德性,但是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受无明惑业障碍所蒙蔽,故流转于生死之中而不能自觉生死过患,沦为受业牵引、毫无自主、流转于三有的众生。
第一自性之佛宝:我们所拥有的那一份不生不灭的宇宙空性本体,就是我们圆满的佛性。我们虽然在无数劫的生死轮回中,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的众生我们都曾经作过,可是这个佛性,不管是在最不好的地方――地狱,还是最好的天道,它都不会有任何改变。我们作凡夫的时候,这个佛性一丝毫也没有减少;当我们成佛的时候,这个佛性也丝毫没有增长。故《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此不变的性体即是我们自性的佛宝。
第二个自性的法宝:在我们自性中圆满一切智能的正见,比如说我们自性中所具有的良心、道德、礼仪、廉耻等等,是自性所具的法德,故为自性法宝。
第三个自性僧宝。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如太阳虽受乌云障蔽,可乌云不能染浊太阳的清净本性,故一切众生,虽然受业力牵引,在轮回中头出头没,但是众生的体性永远不会被染污,所以本性具足清净和合,故为自性僧宝。
上面讲述了三宝的种类,我们要了解,从这当中认识。性相区别我们讲了,种类我们也说了。那么,我们下面讲述皈依的种类。皈依有很多种类,皈依有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具足戒三皈共五种,一共五种皈依,我们要知道。
第一个是翻邪三皈。我们刚皈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皈依叫翻邪三皈,是我们入佛门就要受的三皈依。为什么叫翻邪三皈依呢?翻邪就是说呀,我们知道世间所有的苦、人生的苦,根源就是从邪恶、邪见的惑业而生,我们要从现在就反过头来归投到三宝的名下,来开发我们自性的觉正净,了脱生死,断恶修善,故为翻邪三皈呀。翻邪三皈依,你看那个“皈”字是一个白、一个反组成的,白代表善法呀。以前所做皆是恶业,现在呢,这个白代表善法,反,就是说把过去的恶业转变,变成什么呀?变成白的,就是变成善法,从恶中回头,修习善法,这就是皈依的意思,故为翻邪三皈。
第二个叫五戒三皈。五戒三皈,就是受了三皈,有五条戒律要守持,三皈依守完了以后呢,有的人要发心受五戒了,除了三皈以外,还有五条戒律要守、要持,就是杀、盗、淫、妄、酒五条戒,这是入佛门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叫八戒三皈。在小乘的佛教教理当中讲,在家人因为不能受持清净的具足戒――就是出家人的戒律,所以,就不能证得出世间的圣果,所以佛陀就为了让在家人种出世之因,就制定了八戒――就是指八关斋戒。是佛为在家人开示的,在家人一日一夜受出家法,行持出家戒,制定了八关斋戒,简称八戒。在家人在一月之中守持一天八关斋戒,就可以令在家人,种下证得阿罗汉果之因,这就是八戒三皈。
第四个叫十戒三皈。是出家沙弥戒的戒律,实际上比第八戒多了一条戒律,还有不同的就是沙弥一辈子要守持这十条戒,而八戒呢,只守持一天一夜,不同,所以叫十戒三皈。八关斋戒,守一天一夜就可以了,而沙弥戒是守持一辈子。
第五种叫具足戒三皈。具足戒三皈就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受的三皈,不管你受的哪条戒、哪种戒,都要在这之前先受三皈。这个三皈包括了一切的小乘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之多,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故称为具足戒三皈。这就是五种三皈依,我们简略地说一下。
我们讲完了三宝、三皈依的种类,那么我们也知道性相了,三宝的功德也分别说了,我们再说一下,什么是三皈的总体含义。
皈依有归投之意、依托之意。就如同在外地远游的旅客,到了晚上要归投――投宿旅馆,以作为安身之所。我们在流浪,我们是流浪在生死轮回当苦海之中的浪子,我们要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所归投之处,才能令我们身心俱安而最终出离生死轮回啊!依托如同小孩子长大,必须要依靠父母的养育和细心呵护。我们在轮回中已经被无明惑业深重地染著,自性本具圆满的智能被无明覆盖、蒙蔽,不能显现,我们无知颠倒就如同小孩子一样,要想出离轮回就要把自己依托交给佛法僧三宝,依三宝的教导才能开启智能,破除无明,出离轮回苦海。我们皈依佛陀,开启自性之觉性;皈依正法,建立我们清净正确的修行规范;皈依僧宝,依此僧宝清净之行持开启自性的清净。所以要了解,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心中有佛,行善积德就可以了,何必去注重皈依的形式呢?这样的话,看上去好象是有道理,有好多想皈依佛门的人,听到这话,就不去皈依了;还有的人学了不少的佛教经典以后,就认为自己要作自性皈依,所以就不要外在的皈依形式――我自己在佛前皈皈依算了。这些看上去好象是都有道理,其实不然呢!这样的做法极其错误,而且也说明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佛教的教义。三皈依的形式是必须要去做的,因为要以此形式上的皈依,得到清净的三皈依的戒体。刚才我们讲了嘛,三皈依的戒体。这里有一个接佛法传承的重要性,要去做,皈依也就如同去学校报名。如果你想去某一个学校上学,就先去报名,然后才可以去上学,如果说没有去报名就要去学校里面上学,那就会被学校赶出来。假如说心里只想着上学,而没有进学校去上课接受教育,你就不是一名学生。学佛、皈依的道理一样,你如果说只想学佛而不进佛门,也不是佛子。有人说:我心中有佛不就可以了吗?很多人这样说,实在是妄语,因为一个凡夫是不可能做到心中有佛的。我们每天想的是种种的欲望、贪心,在一天到晚当中有几个念头是在想佛呢?倒是在想吃想喝、想名闻利养。有的人认为:我相信有佛,就是信佛、学佛了。这样也是错误,这只是相信佛存在而已,这样相信有佛存在的人应该早日去寺院皈依三宝。佛教界有很多皈依居士,皈依了以后就称居士、居家信士、三宝弟子,但是没有几个能知道皈依的意义。佛陀所弘扬的佛法有八万四千之多,可最根本的就是皈依。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离不开三皈依,三皈依是一切佛法的基础。所以,想学佛就要先学好皈依。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寺院,给人们皈依也是很不如法的,人也不去,把照片拿过去,交了钱就可以领回来了,代替皈依了,啥也没参加,什么也没听,就皈依了。你皈依什么呀?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吃饭个人饱啊。吃饭哪有代替的,你别吃饭他替你吃,看你能不能饱啊?所以要了解这个道理,不如法呀!一些大寺院里边明确标准,皈依要多少多少钱,而且也不管受皈依者有益与否、来没来,只要拿钱就办事,这样的皈依是在贩卖佛法呀!在做正统的皈依仪式之前,必要的条件是皈依者必须知道自己所受皈依的意义。所以说,作为师父要给人家皈依,要把皈依的意义给人家讲清楚;作为弟子,皈依之前,你要把受皈依的意义搞明白,再受皈依,而且要知道皈依所具备的发心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的情况下去皈依了,只是能得到一种结缘方式的皈依,得不到皈依真实的利益。所以要知道皈依有没有?是要有特定的发心才可以得到皈依的戒体,就是皈依体。如果说得不到皈依的戒体呀,就只是种了一个远的因而已。
皈依首先要具备的发心就是出离心呢,就是出离心!很多的居士虽然皈依了,可是问问他,皈依的时候是以什么心态皈依的呢?结果有大多数的,是为了家庭、儿女、发财、平安等等,为了财源广进、生意兴隆、消灾免难、吉祥如意等等皈依,这样的皈依,是不能得到皈依戒体的!所以,知道了以后,就应该重新随喜一次皈依。以前皈依的不如法,现在师父讲到皈依三宝这一章了,那么不对怎么办呀?应该去弥补,重去随喜一次皈依。不要象有的人说,皈依就皈依一次好了,首先,你皈依那一次如法不如法?如法,那么一生受用;不如法,你皈依一百次也没有用。所以说不如法的话,就应该重新随喜一次皈依,以图重新得到戒体。
知道发了心之后,还要明白皈依时候的观想,这个我们都要跟大家谈一谈。皈依有请圣、忏悔、正受、羯磨、发愿、回向五个步骤。别看一个皈依单很简单,有五个步骤,只是大家不注意。首先,皈依之前,受皈依者必须在三宝、给你授皈依的法师面前,第一要请圣:请圣和忏悔是皈依的前行,先要迎请三宝降临道场作证明你;第二项是忏悔,在你未皈依之前,身口意造的种种罪障要忏悔清净,这两项是皈依的前行,羯磨、发愿和回向是圆满皈依的后行。正受就是开始正受三皈了,羯磨就是皈依的三条戒,每一条都是宁舍生命不去做:第一条,宁舍生命不皈依天魔外道:第二条,宁舍生命不皈依外道典籍;第三条,宁舍生命不皈依外道邪众。自誓受,在三宝面前发愿、发誓言的时候,你自誓受不能违越这个。这就是羯磨法,依这个三番羯磨,得到这个皈依体――戒休,这是羯磨。发愿回向,发愿就是四弘誓愿,回向就是回向偈,是圆满皈依的后续。我们皈依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等十方一切诸佛,不是皈依哪一尊佛。有些学净土的就说了:我皈依的就是阿弥陀佛,其他的佛我都不皈依;有学密法的,学红教的说了:我就皈依莲花生大师,谁我也不皈依;黄教的说了:我就皈依宗喀巴大师,谁我也不皈依。那就坏了,只是以主尊为代表。不能象有的人说了:我是说这个法的,不能供这个佛像,学净土的供莲花生大师,阿弥陀佛生烦恼;有的说了:我是学格鲁派的,我供宗喀巴大师像,我再供莲花生大士像,他俩打架。这就错了,一切佛像啊,都要皈依、都应该恭敬供养,不要有分别心,你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是哪一尊啊,要搞清楚。所以,自然要以虔诚之心来迎请诸佛菩萨降临摄受我们,在迎请、请圣之时,要观想十方诸佛菩萨,你皈依的时候“香花迎、香花请”嘛,根据你念的词,要观想十方诸佛菩萨、贤圣僧被我们的虔诚心打动,来到我们的面前,放光加持摄受我们。请圣完毕以后,开始忏悔,为什么要忏悔呢?因为我们在无始劫以来啊,颠倒迷惑中造了很多恶业,现在要受三皈依,三宝清净的皈依戒了,如果不把以前的业障忏悔掉,就不能获得清净的皈依戒体。如果要使这个皈依更好、更殊胜,我的建议就是:在没皈依以前多礼佛、多发愿、多忏悔,然后再去求受三皈依,这样更殊胜,因为业障清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忏悔呢?造了恶业啊!不是你没皈依以前什么恶业也没造过,大的恶业没造过,小的恶业也造过,骂过人没有?起过恶念没有?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一定要明白,如果不把以前的业障忏悔掉,就不能获得清净的皈依戒体。就如同我们想往一个曾经装过毒药的瓶子里边灌甘露一样,必须要把瓶子好好地洗净,才可以把甘露倒进去;如果不把瓶子洗干净,就把甘露倒进去,这样就会使甘露也变成毒药。所以,先忏悔以后,才可以成为容纳妙法的法器,这样就能获得清净的皈依戒。
在正受三皈依的时候,我们要依法作观想才能得到戒体,师父怎么样念你就要跟着怎么样念,不要象有的人不念,往那儿一跪就好了,你念你的,我也不念,有的人往那儿一跪坐在腿上了,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在三宝面前连这点苦都吃不了,恶业都造了,你不怕下三恶道吗?这点苦要忍受,不要跪的时间长了,腿也难受、腰也难受、哪儿也难受,三恶道不比这好受啊?要想一想啊。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清净的皈依戒,在正受三皈依的时候,我们要依法地作观想才能得到戒体。当皈依的师父第一次念的时候: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的时候,我们要观想,由于我们的虔诚心,所感十方诸善戒法,悉皆震动;第二次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的时候要观想一切善法如云如盖,聚集在自己的头顶;第三次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的时候,我们要观想头顶上如云如盖的所有善法,诸善的戒法,化成光明由上而下灌入身体,又与身体互相融合,这样就得到了戒体。得到戒体了就遵守三条誓愿的戒。戒体,戒之体性,就是戒体,旧的翻译叫作什么呢?叫无作,新的翻译叫无表,指的就是修行者受戒之后,对于身体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也就是对于戒法的信念与奉持戒法的意志。戒体虽有作体起戒等等作用而生起,但发心得到之后啊,既不假造恒常相续,故称“无作”;其外相不显着,故称“无表”。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
一个是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愿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中之意――有部中的意义。
二是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斯之心所,这个心所的种子相续,而有防非止恶的功能,为戒体。是为依于受戒时候的表色作用而起者,故赋以色之名,然实为心法。大乘《唯识论》是也――这是唯识论讲的。
第三是非色非心法。彼无形质,故非色;彼无缘虑,故非心,即为非色非心之别法,是小乘《成实论》所立。
以上三种之戒体呀,南山律与四分律当分,准于成实宗之所立,而立非色非心之戒体,自己之本意;依于大乘唯识的意义来说,而取心法之戒体;那么天台,对于止观取心法,戒殊取色法,止观上是取心法,戒殊是取色法,但于小乘的有部,大乘的唯识所译者,唯性具之色,性具之心,而其意未见异于彼之二宗也。《梵网戒》书上曰:“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即性无作假色。盖上面来说,戒体分为两种:一曰有作,二曰无作。受皈依的时候,我们以身体来恭敬顶礼,口念――口来念诵皈依的誓言,这些都是有形、有相、可见之实形,这为有作戒体。而无作戒体呢,是由我们恭敬顶礼、虔诚观想而引发,依我们这个五蕴色身而生。无作戒体,没有外在表面的粗重色相,所以称为无表色。这个戒体,一经引发,就不会消失,只要修行者不触犯三皈依的戒律就不会失掉、毁掉而失毁戒体。就是我们说的宁舍生命不做以上那三条。得到了戒体之后,就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护持修行者,这些护法神曾经在这个佛陀的座下发愿说:若有人至心皈依三宝者,我们皆当日夜护持,不令其人受诸横祸。如果说得到戒体者,一般来说,修行就不会退失。有好多的修行者呀,修行没有进步,就是自己没有得到戒体。除了这个,我们后面还要讲,如何修习皈依,就是要保护皈依体不失。所以要知道,你没有戒体修行就没有进步,或者虽然得到了,但是由于犯戒而失去了戒体。戒体在我们一生的修持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得到戒体,而且要护持戒体不令破失,这样我们一生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上面我们讲述了皈依的整个过程以及戒体等等,下面我们要为大家讲述皈依以后所守持的戒律。一般人都以为皈依不是戒律,所以有好多人皈依以后说自己没有受戒,也不守什么戒。其实皈依在律宗来说就是三皈依戒。
皈依里边有六条戒:三条止持戒,三条作持戒:
一、我们先说止持戒。止是禁止的意思,就是说,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名为持戒,禁止做的事情去做就为犯戒,这就是止持。第一皈依佛以后,就不可以再去皈依一切天魔,就像我们广论也讲,不皈依其余的导师、法、信众,皈依佛以后就不可以再去皈依一切天魔外道、牛鬼蛇神等等。外道是指一切其它的宗教,《日藏经》云:何人若竟皈依佛,百万魔众不能害,纵破律仪希迷乱,彼后一定得解脱。如果人哪,假如说修行人你能恭敬佛,百万魔众不能害你,纵破戒律啊,纵然你毁破戒律的心迷乱了,但是以后呢,一定会得到解脱。所以说,我们常说,就是说守持不好堕落了,戒没守住下地狱了,没关系,总有你在地狱把苦受完的时候,要出来将来成就的一天,有这个种子呀。所以说:“宁作有戒之人下地狱,不作无戒之人升天堂。”这是止持里边的第一,皈依佛以后啊,不再皈依其他它的了。第二是皈依法以后,就不可以再去皈依一切外道的教法和邪教的歪理邪说,第三个皈依僧以后啊,就不可以再去皈依外道邪众以及大恶之人,不和这些人作同修道友,不共住一处,以上三条戒律,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守持不犯。这是第一个止持方面不能做的。
二、第二个是作持。作,就是必须要做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求做到的事情必须要做到,做不到就为犯戒。第一个是什么呢?皈依佛以后,我们见到了一切佛菩萨的种种形像,哪怕是佛像的一个破碎片,残缺的佛像也是我们恭敬顶礼供养之处。有些居士分别心很重,看到那些制作精美的佛像他就生起恭敬心来,可是一见到做工不精美的佛像,做工粗糙不庄严就不起恭敬,而且还批评,还评论,评头论足,说一些不恭敬的话。还有一些人呢,对宗派的执着特别大,学显宗呢,见到了密宗形式的佛像就不拜、不恭敬;学密宗的呢,见到显宗形式的佛像不拜不恭敬,这些都属于触犯三皈依的戒律。《菩提道次第广论》云:“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麈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就是说,对于一切好坏等等的佛像都要恭敬顶礼,不要分好坏,美丑,庄严与否,都要如真佛一样,要恭敬顶礼。《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第二皈依法以后,我们既要见到一切经书法宝,都要做到为我们恭敬皈依顶礼之处,哪怕是经书里的一张碎纸,都应该是我们顶礼之处。有的修行者们,门派执着特别严重,看到他人修其它的法门,就说诽谤的话语。若是这样啊,就会触犯三皈依的戒律。你看人家修显宗的,你修密宗,看人家的经典,毁谤;修显宗看密宗的,不是这个经典,毁谤。那个不得了啊,谤法,过失大!就是说在法上面我们要珍惜文字,印光大师提倡惜字,提起文字不可以坐,不可以扔到脏地方,要处理好,要烧掉。如果写信哪,或是写笔记呀,有一些佛字、经律,包括一些佛法的这些术语,只要带“佛”字,有圣人的这些话语,一般来说要恭恭敬敬地写,收在笔记本里头,或者说你这个东西,将来笔记你不要了,那怎么办呢?你在写这些笔记的时候,或者是给人家写信当中谈到这些话语,带有 “佛”字的圣语圣话的这些,你把它标上拼音。没有这些字,将来你随便放一下没有过失,如果信件、笔记上有佛字,错了的,你到处乱扔啊,那过失就很大啊!所以说对法一定要慎重地去恭敬,不然你就犯了三皈依的戒律,在家人出家人都一样。不仅如此,而且给自己将来成就究竟佛果造下了障碍,彼此互相诽谤,你修净土宗的仪轨,诽谤密宗的仪轨;修密宗的仪轨,诽谤其他的仪轨,那就坏了。应该互相恭敬,这都是佛说的法,都是佛无量劫舍头目脑足换来的,都要恭敬。第三,皈依僧以后,我们见到一切僧众都应该恭敬。不应该分辨什么南传、藏传僧众,都是我们的恭敬之处。哪怕是僧众衣服上的一块布、一块碎片,都是我等顶礼之处,也不要分别这个僧人威仪、外表好不好,长的庄严不庄严,和我们有没有缘份等等,以貌取人啊。只要是僧人的形象,不管年龄大小,现了僧相,都应该恭敬。你皈依的不是哪一位师父,所有天下的僧宝都是你的老师。你不要说,我皈依的就是那个师父,其他不是。你皈依的是十方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僧宝,不是哪一个人。只不过当时的皈依师父是作证明人而已,也不要分别这些,只要是僧人的形象都应该恭敬、礼拜。有一些在家人看到这个出家人破了戒,或者是威仪不好,就不去恭敬他,这样我们就违反了三皈依戒,违反了三皈依戒的罪过很大,若不去忏悔,后世则会堕入地狱受苦。《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皈依三宝以后,不仅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而且要不杀生,不与外道同住。另外,受了皈依的人,也要守持不吸烟、不赌博、不去淫秽场所的戒律。虽然你没受,但这个一定要守,要做到。在南传的地区有很多的修行者,一生以修三皈依而得成就,我们密法里的《三皈依观》是得定的法,三皈依是最好的修法,我们的加行法――四皈依,这都是最殊胜的。只要你修好了,都有成就。所以三皈依也是很殊胜的修法,皈依的人是不可以抽烟的,抽烟就触犯了皈依佛的一条戒律,因为烟草是魔女秽物化现,专坏道行之物。抽烟者不管你有多么深厚的禅定和念佛的功夫,命终的时候,必堕入黑烟地狱!
皈依三宝的功德很大,我们现在皈依了,应该感到高兴,而且要护持皈依戒不犯,那功德就更大了。《皈依请问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盛虚空。”若说皈依功德,有实在的体性的话,整个虚空都不能放下,皈依所得到的功德比这个都要殊胜啊。所以要好好地想一想,去思维一下。皈依的功德打个比喻,把阎浮提、娑婆世界整个都造成寺庙、建成塔、造成佛像,这个功德都不及皈依的一分,要知道皈依三宝的殊胜的道理。
这是我们从概念上又简单地把皈依说了一下,前面讲过佛法僧三宝性相的区别,本来还想讲,看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雪莲恭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