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2-143卷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77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二卷A面
  【「故摄徒众应须依此。如云:『诸摄眷属者,当善依此理,能办一切义,赞为妙方便。』」】
  那么这个真正要想摄受眷属这个就是菩提眷属,一定要依止一定要善巧用这个四个方法,说佛告诉我们啊,用这个方法就能够成就,啊使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方法,使一切众生得到真正有利益、有意义的,啊这一个的最好的方法,所以啊真正摄受那个徒众,现在我们在佛法里面真正摄受的话,一定要以这个四样东西,这个我们要确定认识,确定要认识,所以啊这一点啊在这个地方啊我们啊,虽然很简略的说明,但是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摄受徒众的条件是这些,是这些,诸摄眷属者,真正摄受的话,一定要善巧这个道理,依止这个道理,你能够这样作的话,你才能够如你所想的能够成办一切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啊所以这四样东西啊,啊是真正的最善巧、最奥妙的方法,这个才是值得赞叹应行的之道,那最后
  【「第五略为解说。」】
  把四样东西的内涵进一步说明一下。
  【「爱语有二,一随世仪轨语,谓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慰悦有情。」】
  这第一个,就像我们教学小孩子一样,幼儿园的时候,不是把你要教他的道理啊告诉他,而是随顺他相应的那个小孩子欢喜的,耶!给他在这个地方坐在那里,排排坐吃果果,扮那个家家酒,大家弄得高高兴兴,所以教世俗的人啊,刚开始第一步,也是随顺世俗的仪轨,啊同样的,为什么我们比丘戒也一定啊,顺着世俗的
  仪轨的道理也在这个上头,这个叫做清净幢相,叫人家一看,唉!那个仪表这么好,然后哪内容呢?更是啊清净啊纯洁,这个是他的原因,啊所以平常我们的话,看见了别人眉头一皱!他不是,啊是远离颦蹙,那个就是皱这个眉头,脸色很不好看,没有这个东西,而是什么舒颜平视,哎呀你看起来啊,这个非常要你舒畅欢喜的,啊那么看见的时候含笑为先啊,笑脸相迎的,笑容可掬的,先来问他,说啊你好吗?诸界就是啊我们的四大界,如果说这个不调的话不舒服,我们常常看见,哎呀你好啊!啊你怎么样啊,随世间的仪轨去安慰他,去悦可他,那么进一步呢?
  【「二随正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
  而真正的爱语的中心目标在这里喔,他前面是个方便喔,我们啊一定要认识喔,这个爱语不是大家一块坐在那儿聊,聊天说得高兴,如果这样的话完全错了,这,这只是一个前方便,但是你一定要把握得住。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有一个中心,什么?菩提心,啊菩提心,由于前面已经把这个既调柔了,那么那个时候啊叫正法教,啊跟完整无缺佛法在这个道理相应的告诉他,这是为了利益他,能够使得他依你所讲的,然后呢!启发他的这些信戒闻舍慧:::那个就是我们说七法财,这佛法之财就是这些,啊佛法之财就是这些内涵,那就是啊所谓的啊,我们该讲的,那么下面呢?这两个是原则,这两个原则所以说下面这行持的时候那个方式。
  【「又于能杀害怨敌之家,无秽浊心说利益语,于极钝根心无疑虑,誓受疲劳,为说法语,令摄善法,于其谄诈欺二师等,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恚恼心说利益语,于此难行爱语,亦当修学。」】
  上面这两点是说,爱语的特质,啊从随世俗的善巧引导他,你真正说爱语的目的--在正法。现在这个地方说的是我们真正行爱语的时候,不单单是一般的,就是遇见这种特殊的情况,说他这个会来杀害的这个怨家,耶我也绝对没有一点的秽浊心喔,这个就是啊跟佛法相应的,我今天不是欺诈不是怕他,不是什么,我还是尽我所了解的善巧相应的具菩提心,说对他有利益的话,那么这是一种,平常我们看见怨家的话,喔不一个不是啊对他瞋恨,再不然就是害怕,再不然用种种啊弯弯曲曲的方法,不,这个,而且还要利益他,普通怨家的话,我们只是说,说不定你很好的话,可是你要伤害他,这些都不可以,那么另外一种呢?有一种人啊钝根很钝,根又钝啊!又疑心多啊!又是这一个啊,那个你跟他说起来啊,那真是辛苦无比,但是呢,他誓受疲劳没关系啊,喔不懂我再来,你不懂我再来,就是这样,啊一定要详细告诉他,使他慢慢慢慢的了解正法,还有一种呢?是谄狂、欺诈这一些人,哎呀这种人碰到啊,你简直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管专门跟你啊绕圈子,心里面啊说的是,想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啊真上下各式各样的人,真正行邪恶行,这一种人通常我们碰到这种情况的话,简直叫你啊,头痛的不得了,不晓得怎么是办是好,啊那个时候我们要无恚恼心说利益语,啊像这一种上面说的是特别难行的,这个也要修学。
  【「又于相续未熟,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谓施及戒。」】
  那么对没有成熟的人,没有成熟的人啊,是为种种烦恼所覆盖,啊他但是呢他有心向善的人啊,先应该说先时所应作法,就是说你啊,基础还没有建立,或者是罪障未净,或者是资粮未集,那么那一种时候的话怎么办呢,说布施乃至持戒等,如果他已经净障集资了,说:
  【「又于已离盖,相续成熟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法。」】
  他既然已经那个净障调熟了以后啊,那么进一步那就说苦集灭道,啊苦集灭道,这个苦集灭道又有小大不同,总一切佛法不外这个四圣谛,这就自己来看那是小乘,能够把这个扩大至一切众生,就是大乘,内容还是它。
  【「又在家出家多放逸者,为令安住不放逸行,无倒谏诲。又疑惑者为断疑故,为说正法论议决择,是为一切门爱语。」】
  那么又是对于,真正修学的人,不管他在家出家,他平常欢喜放逸的人啊,就要这么告诉他啊,不要放逸啊,那么然后呢,要正确的要教诲他,要劝勉他,对于有疑惑,心里面疑虑不定的要断疑,这个疑惑啊,注意喔,不是我们在这里心里面啊,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不是,就是我们的内心里面净信心没有产生的,这个净信两个字说起来很不容易喔,假定我们真正产生了净信的话,对佛法产生了净信的话,眼前的那种境界啊,绝不可能引发你的贪瞋痴,你很清楚很明白的,你随着这个境界转的话对你自己伤害,这个才叫净信喔,啊所以这个怀疑不是说,哎呀我怀疑这个人怎么样啊,不是,对于佛法的真实的内容,业感缘起的道理等等,你晓得这样的业因一定感这样的果报,我们绝对不会作一点坏事,自然而然不会放逸等等,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个地方必定要知道,这个这样的说法叫一切门爱语,关于这一些道理啊,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当中,都有很详细的说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每一样东西啊,分成功共好象是十个类别,说难行,难行爱语,一切门爱语::,他说得非常详细,那么这个地方只是约略的引一下,约略的引一下。你们要详细知道看瑜伽师地论,那个地方很详细。
  【「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
  就是这样,啊这个很容易懂,那么他没有成熟的那么使他先成熟,换句话说罪障净除,资粮积聚,调柔身心这第一个,进一步调柔了,怎么样的如法的使他修证解脱,这个里面。
  【「又分三种,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谓劝令如法招集守护增长财位。」】
  这个是对现法来说,怎么样让他如法行持得到利益的,啊所以啊,要如法的去招集去修习啊,这样的去守护增长你的财位,这个财包括世法、佛法两样,所以这个是包括了增上生,啊这个地方的主要是大乘行者,我们要了解喔,大乘行者是安立一切有情,使他成圆满佛果,所以这个增上生,必定是有现法利在内,小乘现法利他不大注意的,反正你拿了一个钵,讨到那里就算那里,啊衣服没有了,跑到拉圾筒里捡几件衣服,洗洗干净穿在身上,他不讲究的,啊这个我们要懂得,所以大乘行者,这个究竟增上生的圆满就是佛的报土、报身,所以他现法利是不放弃的,不过呢?重点是千万不要被这个现法利所欺蒙,这个才是真正的重心,在前面共下士的时候,有一个破执着,辩得很清楚。
  【「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
  第二个呢?重视于后法利,说劝导他把眼前的财位弃舍,要现出家相,那么这个出家要清净自活,那么你有这样的话,后面会获得大安乐,啊不是为了眼前。
  【「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在家出家,趣向世间出世离欲,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般涅槃。」】
  最后一个现后两样东西都得到,啊那么现在呢!要劝他出家,啊世间出世间种种的离一切的欲,要晓得前面第一个增长世间的财,实际上不是增长他的贪欲,实际上还是什么?是为了他圆满的无上佛果,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的,不过偏重不同,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你如果是在家该怎么办?出家该怎么办?这个地方尤其是特别重要,这个现法利虽然啊出家了,他可以得到身心轻安,这个快乐这个好处啊,在家的财位绝对比不上,而由于这样的呢?后法啊!如果说你急于求自利的话,就很快的可以得到解脱,再不然的话呢生净天等,这个生净天也是小乘生到净居天,大乘的话呢,譬如生到兜率陀天。乃至人天当中辗转增上,一直到圆成无上菩提。
  【「又应修行难行利行,一于往昔未种善根者,难令行善。二现有广大圆满财位者,难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处故。三诸已串习外道见者,难行利行,由憎圣教,愚痴邪执不解理故。」】
  这个下面是难行的,就像上面一样的啊,那么还要这个利行啊,要有一种很难做的这个事情,啊我们也要去做,啊譬如说未种善根的人,而要叫他去做,啊这种人啊是很难叫他做的,的的确确他不做,没有善根,你怎么跟他讲他也听不进,乃至于跟你,这个事情很难,唉很难我也要做,还有一种呢?他现在的这个、这个有很大的财富,你要叫他放掉了以后啊!他这个大安乐当中,你叫他放掉放不掉,这个叫他去利行也很难,喔我要去做,另外特别一种啊,已习惯了外道见,啊他那种外道人啊,对那个圣教啊非常排斥,啊或者是执着,或者是愚痴,不能理解,那我也要去劝导他,这三样东西都是很难的,这个叫作难行的利行,啊难行的利行,那么再下面:
  【「又应修行渐次利行。」】
  下面的摲次利行,什么呢?
  【「谓于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浅教授,若成中慧,转中教授,成广大慧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
  这个利行有的地方慢慢的顺着次序来,他条件差的呢,讲点粗浅的,慢慢的使他成熟了,智慧增长了,然后呢讲中间的,等到他最后他深广的时候,那个时候再深远的,细微的再告诉他,这个是利行。同事呢?
  【「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
  啊这个同事是说,你以什么方式劝他,你也就拿这个自己做去做,啊或者跟他一样,或者比他做的更好超过他。
  【「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然其加行则先自调伏。」】
  就所以在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啊,你一定要,那为了利益有情,绝不可以啊,啊忘掉这个主要的意乐,这个意乐你的心意,啊一定是为了别人,那么在这一种情况之下,啊你的一切要做的事情啊,一定要先自己做到,然后呢,耶!教他帮忙他去做,就像下面这个,这个经论上面:
  【「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
  说自己还没调伏,虽然你讲的道理是千真万确,但是啊你因为自己没有如理的调伏,你自已说的话跟你的行持啊相违背啊,对不起,他听起来就是听不进,就像我们现在世间,那个老师跟那个学生说,你不要抽烟,他一边说不要抽烟,拿着个香烟叼在这个嘴巴,你说这句话有没用啊!一点用场都没有,啊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也教别人说,哎呀你要布施,你要省吃俭用,然后送给你了以后啊你这么乱搞,他想啊我省的钱,送给你让你这样来啊,那绝对不可以,这样,所以这个是特别说明一下,那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我在这个地方的坚持啊,大家跑到这个地方来还要讲究吃,哎呀这个味道不对劲,那个要怎么样,啊罗汉菜就这个样,啊那至少人家看了晓得他们的目的修行的,要不然他很简单啊,哎呀我家里啊,这个千真万确的,说我那个时候在美国,啊大家曾经听说过,那个沈家祯居士,说不定年轻人不知道,稍微老一点的都晓得,啊他好了不起啊,啊我们中国廿年以前有三个航业巨子,香港报业港,现在还是世界级的一等人,中台湾的一个董浩云死掉了。那个时候美国就是他,他那个布施心之大啊,啊这样,我们总想象他家里财富的不得了,那我有两次跑到他家里去,他吃过了还有一点点东西,他太太把他包包起来,摆在冰箱里面,啊呀我看了当时好感动啊,这样然后呢?因为那个时候陪印导师去,所以去过两次,住了好几天,啊我看看他,一看啊我就觉得原来是这样啊,试想他送给你的时候,以那个时候来算的话,动不动啊美金几十万,那个想办那个译经院那个时候,他一口气捐了一千贰佰万台币,我记得那个时候台币,现在我们这种房子一千多万的房子,那个时候只要廿几万、十几万就可以买到,你想想看一千多万要,可以买多少,假定廿万算的话,两佰万十栋对吧,然后呢一千万那多少?五十栋、六十栋,啊这样,啊捐了六十栋的房子,六十栋的房子现在少算一千万的话,十栋是一亿,六十栋的话六亿,啊他捐这么多钱啊,但是他家里呢,啊这样,啊所以我这个千千万万的,啊所以我们啊,真正说你有心,哎呀让人家欢喜那倒可以,是为了自己这一张,这一个东西而去忙的话,这个实在是啊,不相应。所以我常常说可以啊你可以在家修,可以是可以不到这里来,可是到了这里来的话,这个自己要千真万确的,这个习性是难调的,本来我们修学佛法干什么?就要调习性,你现在来了以后你不调习性还要随顺它,找种种借口你来干什么?还要调别人,那不是完全颠倒了吗?所以前面说你要帮三界一切有情调伏,现在自己的烦恼,不但不能调伏还随顺它、还增长它、还保护它,啊!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哪就是这么样,所以。
  【「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调伏。」】
  妙极了,世尊啊了解这个道理啊,啊所以啊!说啊忆念诸众生,那么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啊,你自己还没有调伏的时候啊,不必忙着说大话,自己先啊调伏自己,那么这个简单的说明。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
  这个四摄可分两部份。
  【「谓以财摄及以法摄。」】
  啊这个容易了解,先财后法。
  【「财施为初,余三属法。」】
  那么这个四摄又可以分为,那个布施当中的财施,可以说是第一个财施,其它的属于法施。
  【「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此二摄门,说为四摄事。』」】
  这个以法为所缘的这个如法清净之行,啊那么这个就是法摄,由上面这两样东西,财摄法摄,以及所缘的法,总共的这两个包含起来,总摄上面的四摄。
  【「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故是共道。」】
  所以同样的,啊对自己调伏来说,三世一切菩萨是六度,对调伏利他来说一切菩萨的共道是四摄。
  【「如云:『已摄及当摄现摄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
  啊过去的菩萨已学已摄、当来的菩萨当摄、现在的现摄,统统相同的,成熟有情就是这个办法。
  【「又菩萨行总有无边,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摄。」】
  哪!所以啊菩萨的无边要行的种种啊,他的整个的最主要圆满的纲要,不外这个两样东西六度、四摄。
  【「以诸菩萨唯二所作,一自内成熟成佛资粮,二为成熟他有情相续,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
  那么菩萨真正要作的就是,第一个成就自己,第二个利益他有情,那么现在六度四摄呢,就把这两件事情啊能够圆满的办到。
  【「如菩萨地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引那个菩萨地的文。
  【「故于此中略说彼二,若欲广知,应于菩萨地中寻求。」】
  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啊简单的把那个纲要,把自利以及利他两样东西的内涵说明了,你要想详细知道的话,那么找菩萨地当中。实际上呢,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这个地方的确是把这个整个的大纲,纲廓认识,然后步步上去,当你真正上去的时候,真正行持的时候,那细则那个菩萨地当中说得很清楚,实际上真正要行持,单单那个瑜伽师地论菩萨师地还不够,还要其它,广学一切经论,那个时候啊你才会把这个六度四摄的,至于说以我们眼前的这个,昨天已经说过了,假定说你的这个智慧狭小,照着这个纲要去做的话绝对正确,也绝对没问题。啊而且这个纲要这个教授啊,如果你引申下去的话呢?的的确确跟这个无边的经论,而且是无垢的经论啊也完全相应,这点是啊我们要确定认识的。我们继续下去啊!上面已经说,说此中略说啊,这个上面略说彼二,那么前面呢?就是简单的总共的把这个四摄六度,欲广知嘛,在菩萨地中寻求,啊已经说了,已经说明,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下面。
  【「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
  啊不管我们六度也好,四摄也好,在根本的时候,在后得的时候,什么叫根本?什么叫后得?先要说一下,这个本质上面,我们通常说根本智,后得智,从这个上面引申出来的啊或者是,然后呢根本智是什么?就是拿我们修学菩萨啊修学佛道,他一定要方便智慧,两样资粮啊共同并进,而相辅相成,那么真正说,根本定当中学的是什么呢?就是啊把这个啊智慧说一切事情的真相共相,所谓真如、空,那么然后呢,等到你出了定以后的话,然后呢?是广行方便,唉虽然广行方便,因为你已经对这个世间的真相啊看清楚了,所以你不会啊随着以前染污意识而转,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到的叫后得智,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是指说我们真正学的时候啊,是在定当中学的,然后呢在出定的时候或者是下了坐以后,那个时候该怎么办,啊定当中是正学,譬如说我们一心缘观这个,然后呢,后面相应的继续如何行法,这个地方讲的根本后得,不是讲跟像后面说地上菩萨学的这一个。
  【「如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四二卷B面
  啊就这个说,啊尊者告诉我们啊是说六波罗密等,这个修菩萨道的广大行啊在什么?叫根本跟后得两个,瑜伽就是定相应啊,坚固的修学资粮道,他根本啊就是在定中,啊然后呢?后就是出定以后,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说不是讲地上菩萨的呢?因为他在资粮道,那个资粮道当中还没登地还没见道,但是的的确确也是,第一个比如说我们从前面一样东西都先啊,在一定啊,所学很多东西啊,一定是以定心相应的,乃至于我们刚开始,下面解释。
  【「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
  哪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了,说我们刚开始的初修业的修学菩萨,受了菩萨戒以后,那时候在资粮道当中,从刚开始学发菩提心到发愿心圆满,这个叫下品资粮位,受,有了愿心受行心,换句话说受菩萨戒开始啊,那就是中品资粮位,你的积集了这个,有积集的这个资粮修菩萨行当中,就是广行六度,现在六度以后,然后呢?最后的话,你呀要如实了达一切法的特质,空性的话,那是上品资粮位,他详细的在这里没有说明,啊,那么这些修的时候啊,啊不管是根本后得都不出这个,是啊,所以他告诉我们啊,故六度中有的嘛是根本定时所修,有的是后得时所修,啊这样,除了这一个情况以外,还有一点我们要特别说明的,前面这个分别是以往的说,还有后面这个是真正讲的就是,那特别指根本在定当中修习什么?后得修习什么?这两者如何配合,下面说。
  【「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
  哪止观不是全部哦,一分哦,那是根本定当中所修。
  【「前三波罗密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
  啊那么前面布施、持戒、忍辱这个三样东西,这个三个东西是后得,还有呢?般若止跟观两样东西的一分也是在后得当中修。
  【「精进俱通根本后得。」】
  精进这一个一件事情啊,不管在定当中,出定入定都要精进。
  【「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
  忍有三部份,一个就是耐怨害忍,一个是啊安受苦忍,平常我们叫生忍,法忍,还有一个啊叫谛察法忍,对这个法的深入的观察,这个是定当中修的,那么然后呢?出来了以后啊针对的事、针对的人,受种种的人所加在你身上的苦,法所受的苦,那是后得时修的,那这个地方分得的清清楚楚。
  【「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偏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
  那么起根本定,啊从根本定起,那么偏观一切法,这个时候啊,看一切法修幻等八喻,平常我们说啊如幻、如化、如化城、如干闼婆城、如什么::,啊那么这一个能够啊来净除啊以后,在平常在根本定当中,我们这样去观察,观察了以后,然后起来的时候呢,就照我们所观察的啊再运用在当中,啊那时候啊你就不会啊为他所蒙蔽,因为你了解这些事情不是实有之性,而是如幻如化,这是缘起性空,啊你能够啊净化你的执着,这一个忍,所以呀应该正式去学习这些东西,那么这个这样的根本定、后得定经常努力常时修学的话,于是呢?于是我们能够在根本后得当中啊,一一如理如量的上去,啊所以啊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啊慢慢的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上进。
  【「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
  这一点,说这个由于我们啊以前没有修学过,像上面告诉我们的,的的确确上面告诉我们不管是自调也好,调伏别人也好,哇这的的确确好不简单,非常难的,耶!不要说叫我们去做,听见了我们就害怕,啊那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啊应该这样的思惟,说任何一个佛,他最初修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的呀,这个佛先是在因地当中修菩萨行,这个因地当中菩萨行就是我们现在嘛,他也不是一开就会,一开始就会的啊,而先了解了啊,这个真实的内容,像前面所说的,那么了解了以后,然后呢?把所了解的啊,作为他所祈望祈求的这个啊,所谓他的愿望所在,照着他的愿望,照着为了达成愿望的种种善巧方便,这样的一步一步去修,然后呢?经过了这样的修习以后的话,就自然而然是不待功用啊,能任运啊就能够做了,啊所以呀能够这样完成的是最主要的什么?就由于串习,啊这个串习两个字,这地方的特别,我觉得很欢喜,刚开始我很不习惯,现在慢慢的,就是这个习惯啊,不断不断不断的串起来,一连串的不断的你去做,我们眼前都是这样,任何一个人你能够不断的这样去做的话,自然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所以我们前面啊,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眼前我们所有的一切没有一个例外的,无不是由这个串习而成,因为我们串习了以前那一套,所以现在新的来的话,我们觉得不习惯,啊这个主要的,不在习惯不习惯,而我们不了解啊,这一个是由串习而成,然后自己执着的很,那个是他的毛病所在,所以真正可怕的是无明、是无知,你只要有了正知见,你了解了这个真相以后啊,你才发现原来这个东西也不是天生如此,原来这是一个习惯,而且这个习惯啊,眼前你虽,虽然觉得好啊,却是带给我们啊是无比的痛苦,是啊,由于这样正确的认识啊,然后的话呢,它告诉你怎么样才是好的,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啊,自然而然启发我们啊愿望,说啊我要求的是这一个,然后为了要求这一个,所以他启发这个愿望,所以一定说啊,那你这样作有什么殊胜的好处,如果不这样做,像原来这样有什么严重的祸患,然后以这个心里面啊,进一步告诉我们,那怎么个做法?怎么个学法?了解了依次去做的话,耶!从慢慢的轻而易举到最后成就了,啊就像我们现在念书,哪哪一口气啊要把大学念完,一直到了这个二、三十岁这个年龄,哎呀那简直是觉得,哎呀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每个人这么过来的,怎么呢?那就是从小的时候,耶!自己也就那么从幼儿园开始,来来来去去去,小猫跳小狗叫,还蛮开心呀,这么一来,等到现在的话,就好象轻而易举成功了,所以没有一个事情不是如此的,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的串习是非常重要,这最重要的,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眼前啊,不是说听懂,哎呀觉得好欢喜懂了,不是喔,耶!那个时候听懂了,正是要策励自己,怎么样一步一步照着去做,然后呢?养成功这个习惯,然后呢?等到你呀习惯了,一连串恒时行持下去的话,耶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我们眼前太多的事情,就是这个样的,比如讲话,从来没有说想一想再讲,你自然而然啊,哟在任何情况之下是开口就是,但是反过来,叫你学那个日语、英语,哎呀就算你学了半天,想了个半天啊,还不行对不对,那我们眼前太多的事情都是,都是任运而转,为什么啊?哪!串习而成啊,所以你如果能够真正这样去做的话,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修行也是如此,所以假定我们刚开始觉得难的话,那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你了解了这个道理啊,自然而然这个难的概念啊!就挡不住你了,是啊,而真正挡住我们的是什么啊?就是无知,自己还觉得陷在这个习惯当中,哎呀这样不行啊,那样不行啊,对不起,那是再简单的事情啊,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务必要知道这一个,真正的难关是不在外面的难不难啊,而在我们自己内心的认识不认识,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啊始终问题中心在这里,下面。
  【「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是极稽留清净之道。」】
  啊反之如果你眼前看见不能做,啊而不去做,不去修,它下面说全不修心,修从那里修啊,哟,就在那,说得清清楚楚,从你的心里上,对不起你如果这样的话,啊极稽留,啊停在那个地方,停在那个地方,完全停在那个地方,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啊所以前面在精进一度上面特别说明,如果你走了这条路而不能上进,乃至于退怯的话,那比不走还坏,因为为什么呀?两头俱失,你不走这条路,你本来可以做别的事情啊,现在你走了这条路,结果呢你也没成功也退失了,这一件事情固不成功,那一件事情不是也失坏了吗?同样的我们现在学这个也是一样,出家也
  是一样,你现在跑的去出家,真正的内容是干什么啊?你没做,结果呢?在家的事情你也没有做,啊别看我们现在这里,哎呀一切坐享其成喔,这个不是坐享其成喔!这是因为我们往业有这个业因,所以感得的果报,现在你白白的浪费掉了以后,而你没有结一点跟它相应的话,下面还起来,这个可可怕喔,这个我们必定要知道喔,所以如果这条路不能走的话,是为什么?啊佛世的时候一再说,哎呀我现在条件不够啊,等到我回去条件够了再来啊,千万要注意啊,这个地方讲的稽留就是停在那里慢一点啊,这,这就时间来讲啊,他并没有说停在这里慢的时间你在干些什么?这个是我们内心上要警惕的喔,停在这里不是在那里睡大觉、享福,喔停在这里是受地狱的煎熬啊,要常常把这个事情啊摆在这里,啊实际我也有感觉,我刚开始的时候啊,总觉得跑到那里好象不大习惯,做不来,啊心里面啊,嗯!常常这样,后来啊,所以这个善知识啊真重要,就因为了解了这个,是嘛,没错嘛,困难不应退,皆依修力成啊,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对呀,我去做,啊这个脑筋转不过来,我就这么胡思乱想去想,想想想想脑筋会动了,然后你会动了进一步才把错的改成正的,身体的行为也是如此啊,啊本来站在那里就痴痴呆呆不晓得做些什么?耶然后呢就叫你做,或者逼着你做,而去摸,啊摸了半天,慢慢慢慢的自然就习惯,到后来你有了这个东西,你一看晓得,啊从那里开始做起,我们眼前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而我深深了解真正重要的就是什么?就是心里,啊所以始终注意,啊如果是你在心里上面不从现在开始努力的话,啊你总觉得哎呀现在反正轻轻松松躲在后头,结果你真正害了自己,真正害了自己。
  【「如无边功德赞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
  假定说这个听见了这些法,喔呀这个法这么难做啊,叫大家害怕呀,耶这样的情况啊,嗯这一个这个方法啊,对于这一个方法啊,耶这个如果是你停在这里的话,那么也不会能够真正的啊成就,但是呢,现在不,啊只要能够如理如法的去练习开始行,做久了以后呀,哟任运的能够,任运,就是自然而然的到最后乃至于不要用功力,那就可以都做,所以呀一切的功德呀,一定要什么啊?啊要修习,如果你
  不修习的话,它绝不可能成就。
  【「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
  这一点很清楚很明白,你真正学菩萨,受菩萨戒的时候啊,绝对没有方法,说啊我不学这个就可以,天下绝没有这样的事情,绝没有这样的事情。
  【「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
  最后一句话,那也许我们说,那反正你受了这个行心当然要行了,你没有受行心的话,你可以不要受啊,嘿是问题是说,你要不要脱苦啊?你要不要究竟圆满?要究竟圆满,照着这个次第来,所以受了行心固然非要学不可,在没有受行心之前的方便是什么?先受愿心,那个受了愿心以后,是,先不要你马上做这个难行的事情,而努力干什么?努力策励自己--我要学,这个有殊胜的好处,如果不学呀有特别严重的祸害,然后这个内心有强力的欲学,这样的菩萨行的这种心里。
  【「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
  你能够把这个要想学的心,经过前面这个善巧策励,那个时候啊,你呀就勇悍之心,以及好乐之心啊生起来了,那时候就不再想,哎呀我看了就怕,而反过来叫你不做啊,你心里觉得哎呀呀这么大的好处,这不让我去啊,啊那个时候啊,你再去受的话,那个是受了以后啊,就行持啊,就很扎实、很坚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的遵循的这个次第,看各人自己的条件,啊下慧从下修起,中慧从中上来,上慧一步跨上,那么现在这个次第呢?已经把下中上从道前基础开始,一一说完。
  【「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呀!现在这个地方啊,已经啊慢慢慢慢的都说完了,从学愿心开始以及行心,行心的纲要是总学,再下面呢?是别学啊特别的学,为什么别学呢?因为这个两样东西,这个所以说内容啊比较深广,而整个的修学前面啊都是方便,啊真正的方便啊,换句话说这个前面的准备啊,都是为了什么?为了止观,而一切佛法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的好处,一切功德都是止观两样之果,所以把这个共道当中简单扼要的说明了以后,最后对于止观这个两个内容啊,又来特别的说明一下,详细的说明一下,啊不过呢,因为这个要真正学止观后面的详细的个别的说明啊,这个深广的内容,的的确确是照着这个次第,所以这个次第呀,它不是,不但是讲,而且是要行的次第,在讲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了解,我们了解也实际上呢,也是行的初步,所以假定说你前面那个基础没有建立的话,后面那个基础不要说做,做不到,了解也不一定能够了解,那么依目前我们的情况来说的话呢,的的确确我们绝大部份啊,是了解都不一定够,所以广论上面的那个止观哪,暂时搁在那里,啊等到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来学它,但是因为这个毕竟是佛法的最重要的一部份,所以呀别学部份,就是特别的止观的内涵特质,用略论,略论还是宗喀巴大师写的,啊就是比它,拿那个纲要啊来说明,那么这个在那里呢?请翻到五百六十一页,啊请翻到五百六十一页,这个上面说菩提道次第略论,止观,啊这个题篇附录,附在这个上头,现在我们把这一部份把它看一下。啊其次这个里边那个子二这个分那个目啊,那是按照略论上头的科判,这我们不去管它,总之现在这个地方啊,就是特别把这个止跟观两样分开来,特别的介绍说明一下,那么这个里边啊,又分四部份。
  【「子二别于后二度修学法分四,丑初止观自性,丑二学止法,丑三学观法,丑四学双运法。」】
  这个分四部份来说,啊那么这个止观的特质是什么?第二止怎么学,第三观怎么学,以及最后怎么两样东西双运,我们真正要成就的话,一定要这两样东西双运才能成就,现在一步一步的说下去。
  【「今初,经说三乘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大小乘一切三摩地皆于止观中摄。」】
  那这个首先,经论上面告诉我们,不管是啊声闻缘觉,乃至于菩萨一佛乘,所有的功德都是啊由止观而来,由止观之因,感三乘胜果,啊所以这一个不管是大乘小乘,那么这个三摩地等等,都包涵在这里。
  【「所言止者。」】
  止的特质是什么呢?
  【「谓内正住已,即于如是善思惟法,作意思维,令此作意内心相续。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为止。总之轻安所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之定,即止自性。」】
  这个是特别说明,那止的特质,我们首先要了解,啊平常我们常常说,啊得了定了好象什么了,依我们现在看看,定的特质是什么?你对这一定要认识,啊否则的话啊,糊里胡涂的自己啊坐在那里呀,哎呀打了一个瞌睡,啊觉得我在那里学定,那完全错了,啊完全错了。止的特质是什么?啊就是内正住,平常啊我们的心都是向外缘的,啊或者透过眼睛看那个,或者听的耳朵,啊或者透过声色感受,或者呢于受落谢影子,在那里东缘西缘,都想那些不相干的外面,随着外面的尘境、客尘烦恼而转,现在不,现在不,啊这个心啊收摄回来,啊安住在什么?与这个善思惟法,那这个才是我们所要缘的对象,就这个法一定是啊善的,啊那么对这个法呀作意思惟,这个所以这个止,的的确确也不是说心啊,像迷里胡涂,像大迷糊蛋停在那里,不是的,要作意思惟,把这个作意的这个心呀,相续,嗯,继续下来,我们现在呢?在散乱当中,一下那个,一下那个,一下那个,自己不晓得像猴子一样,啊猴子的的确确它自己也不晓得乒璘乓琅一天到晚蹦,蚂蚁等等都个这样,我们的心里就是这种行相,那么像这样的行,心行相,这个是如理正确的,因为它能够啊如我所,如你所欲的安定的坐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之下啊,耶有一个特质起来了,身轻安及心轻安,那个时候啊身心起轻安相,轻安它下面有详细解释,所以平常我们如果叫我们坐在那里呀,哎呀不是坐的腰酸背痛嘛,心里面实在是呀,觉得坐不住,它不,你真正学了这一种的跟它相应了以后呀,不但坐得住而且是轻妙无比,叫你离开啊,你还舍不得,还舍不得,所以这个在戒当中,还有这么一条,那一条的我都忘记掉了,所以修学菩萨行者,学定啊一定有时限,不许超过,为什么?因为这个定,得到了定以后那身心的轻安,那一种快乐的境界啊,世间无与相比的,啊你如果到那时候舍不得,对不起舍不得,你这个贪婪,贪婪心停在那里,不能上进,真正学菩萨行的人不行的喔,啊这跟我们现在是坐了一下,啊这个腰酸背痛,显然啊我们还没有啊了解,啊根本没有得到这个定的关系,那个时候叫做止,叫做止。那么下面呢?再重新把这个止的内容总括起来,总之是轻安所持,妙咧,这一个时候啊,不管身心它有这样的一种轻,也不妨从字面上面去说,啊轻安的内涵啊,说到下面的时候,自然而然我就是让我们容易了解的解释一下,平常我们坐在这个地方的叫粗重,哎呀你总觉得坐在那个地方的话,哎呀好象啊那个,坐在这地方的话,叫你坐的直直的话,到那个时候啊,觉得这个背不大舒服,撑在那里,弯的时候又不舒服,人人有这个感觉的,身也是如此啊,心也是如此,到那个时候,那个身感受啊那轻快无比,哈就像啊飘在空中当中的棉花,就像浮在这个水当中一样,啊所以你们不妨啊去试一下,就像今天那个天气很冷吧?喔冷的要命,然后跑到那洗澡间里边啊,这个温度调得非常适当,那个水暖暖的,然后呢?放满了一缸温水暖暖的,就像,就像你欢喜的,啊躺下去啊!那个浑身啊轻松舒服的感觉,这个感觉比起定当中,那,那实在是一点味道都没有,总之一句话,我这是勉强的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轻安相,不要说得到定喔,不要说得到根本定,如果是你真正学定,心里边,内住心刚现起的时候,那个平常我们天台叫做持生法,耶!他里边自然有一种力量,能够啊使得你这个身心啊,跟前面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就这样,那是下去第一步又会,就有,你能够越深入的话,这个感受越来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好,就这样,所以我们现在不妨先从那个字面上面让我们体会一下,由于这一个力量所持,所以呀,耶持身,让你的身一动不动,持心,你的心安住在这个上面。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3卷 A面

一动不动,此心,你内心安住在这个上面。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要念佛,要观想,啊!他就会观起来了以后,不但佛像清清楚楚,而且心里面,身、心二方面就无比的安宁轻快,这种状态,什么东西都动乱不了你。所以的的确确的,你真正的了解了这个佛法的真正的殊胜的内容以后,你就发现,现在我们稍微下一点这个努力,太值得了。像做生意一样,那个赚回来的那个利润之大,不得了的大,所以现在不要说叫你呀!花掉它啊!什么的,多少钱啊!花上十万、八万,乃至百万、千万,绝对值得。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诉我们,殊胜利益,殊胜利益,但是一定要大家去努力、去试。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得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这种力量扶持你,你对于心里面所缘的这一个境况,安住在那里啊!一动不动,就动不了你,就动不了你。不要说得了根本定,你慢慢的相应了,得到了欲界定,乃至于这个念力现起来的时候,他那个妄念,就自然而然的一点都生不起来,一点都生不起来,这样。到了后来,你要起个妄念,你没办法提起,就会这么妙法,而且那个身心的轻快,是无比的安乐,而这个还没到根本定,得根本定一定是什么?轻安现起。轻安的特质,在后头再说,这里指的自性。

p. 561(6)

【观自性者,经说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是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偏寻思,周偏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为观。】

进一步,观是什么?经上面告诉我们,一定先要前面有个基础,由于前面,止,奢摩他为依,所以慧一定要由定而起的,所以这定的特质,就是身心轻安,那个时候!因为你身心轻安,所以无比呀!舍离心相。否则的话,你一天到晚,身体又粗重,心里面又这样,那时候轻快无比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就获得,在未到定当中的时候,你就会感得身体不见了,好象什么都没有了,就这种感受,内心当中平常的执着,自然而然慢慢的,实际上并不是消失掉,你就不会再去执它了,那时候你就在这种状态当中,因为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所以你善巧的运用,这个话怎么意讲呢?假定我们手里拿了一个东西,对不起,你要用那个手,不行呀,现在你把手里的东西放掉了,那你善巧的运用,换句话说,你自由自在,平常因为身心在触中,它就不听你招呼,那你就没办法,现在由于轻安相应,你那是如理所欲的,那时候能够要它怎么办就怎么办,那时你要思惟观察,当然这地方是善思的。内三摩地所行影像,在定当中,叫做三摩地,三摩地必定也是所缘的,比如说我们数息,你缘的什么?息呀!你如果观佛,那你缘的佛像呀!你总有一个所缘的,那个缘的就是安住在所缘的上面,了然无动,到那个时候,身心轻安住,这是定。现在在定当中,对你所缘的这个东西,境相,叫观察胜解,就是这样。那去观察它,这个是什么?那时候你的心里面能如理的真正的观察,比如我们现在要看一样东西的话,你要去看他心里乱糟糟的一团麻,你就没办法看,到那时候心里面非常宁静,而且了然不动,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动得了你,所以观察力非常的强,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就在这样的前面所说的定当中,宿生的定当中,他所缘的那个,你这里边慧的特性是什么?于所知法,对于所缘的法,要抉择,那个对呀不对呀,那时候你才真正能够正思择,思惟观察抉择,如理取舍,最极思择,前面的时候尽管你想去思惟观察,有种种限制,你想了半天,有的人,想得头痛欲裂,就是想不起来,想呀,虽然你想,脑筋不听你招呼,有的时候你想了个半天,眼睛酸,身体累,这种情形都没有了,所以他思惟观察的能力,达到最高效率,而且周偏寻思,周偏伺察,他这个时候才能够普遍的,包含一切的寻思伺察,寻和思是两种心理行相,初缘的时候叫寻,根据这个细细的一步一步的深入叫伺,譬如说我们禅宗,先参一个公案,说,鸽子还有佛性也无?无。你就看一个什么是无,或者念佛的这是谁?谁,它不是要问念佛的是谁,假定我平常的时候,念佛的是谁?我嘛,那何必去问。他不是一个,妙极了,现在你内自己里边去,说,对呀,我。我在那里呢?对呀,我,你说这个嘴巴是我吗?不是,嘴巴念的不是,脑筋吗?为什么脑筋念,为什么嘴巴上念出来,那脑筋又是什么东西呢?诸如此类。刚开始的时候,你这样去找的叫寻。然后慢慢的,越来越细,针对着这个,对呀,脑筋又在那里呢?一步一步的深细,那叫做伺,寻是初缘的行相,初心相,然后根据这个慢慢细,伺,伺察的伺。你对于这个如理的正确的实质,那时候呀,得到了一个,呀,就是这个样,这个法,这安忍,忍苦了,忍就是隐苦,是是是是,那个时候会产生,一方面了解了这东西以后的这种快乐,还有一个特别的,这个乐的话,是跟法相应的。跟法相应有多方面,若觉、若见、若观,或者对这事情正式的,以前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以前不觉悟的,觉悟了。这样的去观察,这叫做总明,叫做观。

【总谓安住止中,】

下面又总结一下,一定先要安住在这个定当中。

【由观察所缘之力,引生轻安所持之观慧,即观自性。】

要晓得定的特质,那个心定在那里,你心一动的话,定就散掉了,妙不可言,他现在那里一观,要想想定,他就不能观,要想观,他就不能定。现在怎么办呢?真正的观,就是普通心散乱的观,没有力量的,所以他真正的要深入的所谓能正思择,最极思择,一定要心很深细,那个心深细,一定要靠定的力量,所以他学了定以后,然后再进一步去学观。所以,等到你得了定以后,刚开始学观的时候,那个心就散乱,你不要怕,就慢慢的来,所以他后面会有巧妙的方法,这里我就简单的说一下。得了定以后,然后你真正去观的时候,那又不行了,你一观,那个心就定不住,要定啊!那个就不能管,那不管,因为你已经有过这个定的经验,那个时候,进一步你全部的精神,就干什么,就用在这个观上面去,用在观上面;散乱,散乱也不管,你观。不过刚开始观的时候,譬如说我们要观一个佛像,他有个特别的方法的,不是说你看的,噢,他有三十二相,一个一个相要去观他,有八十随形好,乃至于头光三尺,身光六尺,一大堆的去观,不是的。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定心当中就是你缘一个总的佛像,乃至于白眉毫相,这一点,全部精神看在那里,等到可以了,你慢慢的把他这个心,慢慢的把它扩大,然后呢观察,这个时候再去找他啊,就这样,前面那个看好了以后,定在那一点的话,那是定,到那个时候,你进一步去找,当那个心乱了,乱了,乱了,对不起,你马上又把它拉回来,先在定上面,那定了,然后呢?你再去用那个定的心里去观,他这样的善巧的调,这样,总是观的特质,是依止着那样的前面那由,由于轻安扶持的这个力量去观察你所观察的,那个时候你观察的久了,久了以后啊!那个心,跟前面不一样了,前面是你一观他就动、散,现在呢?因为你久久练习以后啊!当你的观力愈深,他那个定也越深!耶反过来,当定深的时候那个观力也越深,一直等到什么时候?等到由于你,由于观引发那个轻安,所以当你观的时候啊,那个轻安也跟着来了,这个时候什么?观的自性。所以现在我们要脑筋摆在那里想的话,再想想,头痛的要命,他不!等到你那个如法如理真正去观的时候,那是无比的轻快,而实际上呢?这个时候的这个才是真正最佛法的重心,因为有无比的轻快,所以你要观再久再长都不怕,而且这个力量最强而且最正确,所以你看什么东西的问题的真象,才能够真正无余的彻底找到,彻底解决,这个就是他的观的自性。

【庄严经论云:「正住为所依,心安住于心,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

就是这样,这个时候,正住为所依,如果我们心安住在如理如法的地方,你能够这样去做,那个心就自己安住在心相上面,不会缘着外境乱转,这个是止。然后呢?根据这个去,能够善巧思惟观察一切法,这是观。下面:

【◎ 止观必须俱修,】

真正学的时候要一起来,为什么呀!

【如夜间观画,须灯明亮,复无风动,方能明了见诸色相。】

就像我们晚上看一样东西一样,那个时候一定要有个条件,什么条件?要很亮的一盏灯,那盏灯还不能动摇,如果在风当中刮拉刮拉闪来闪去的话,对不起,那不行,那不行。一定要宁静一点风都没有,然后光明很亮,那个时候你能够见到种种的色,为什么呀!现在我们在什么?在无明长夜当中,不晓得里边什么东西,所以你正确的了解也必定要第一个光明,而这个光明不能动摇,而动摇看出来,那就看不清楚,如果没有光明,一片漆黑。不动摇是止,而光明是观。所以,

【随缺其一便不明显。】

这个很清楚的。

p. 562

【如是观甚深空性,亦须无倒了解真实之慧,及随欲安住之止,方能明了见真实义。月灯经云:「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

现在,我们所以颠倒的原因也并不了解的事情的真象,所谓真如性,那么由于不了解,所以产生种种的执着,那么现在我们要真正了解的话,那个时候要见到他的特质,观甚深的空性啊!同样的需要这个明白的,光明一样,这个就是无倒了解真实的智慧。这个一定要,首先要没有错误的了解,这个东西啊!了解了,根据这个了解,深入的观察。最后,现证这个意义,就这样,那么这个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呢?一定要经过闻、思、修、抉择,然后,到最后再用那个深真正的止观的观力,把它彻底的安名正,所以一定须要随欲安住之止,为什么叫随欲安住之止呢?你全部精神要想摆在这个上面,他能听你招呼,现在我们这个心念就是不听我们招呼,不要说观甚深空性,意思就是大彻大悟,连他最简单的,做一点随便的小事情啊!念一声佛,拜一下佛,他就是啊!心里面啊在胡思乱想啊!不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个样,那个时候你要观甚深空性,耶绝对少不了,那么有了这个你又了解了这个真实的内容、内涵,经过闻、思然后再去观察,最后你如理如量的亲见事实,所以说根据了这个方能明见真实义。这个是不错的,耶真如的本性是如何?经上面说由止的力量啊!他不动摇啊!就像灯一样。那么由观故如山,这个不动摇,这个前面的不动摇指什么?就是啊能够!啊心不动摇,然后因为有不动摇的这个心,然后呢去如理观察,如理观察如实而止的话,啊!那就不会一切境界啊!所以说如如不动,那时候就像山王一样,真正的如如不动,所以由观故如山,这个是属第一个,说明了止观的自性,止观的自性。

【丑二学止法分二,寅初修止法,寅二修止量。】

那么先把止说一下,学的法,什么的方法,达到什么样的量,现在下面:

【初又分二,卯初加行,卯二正行。今初】

就是你没有学的之前,应该有一什么准备?应该以什么基础?根据这个基础准备,开始去学,正确的修止的方法,现在先说这个基础。

【◎ 入行论云:「当知具止观,能摧诸烦恼,故应先求止,不贪世修成。」故当先求修止。复应先备修止资粮。】

前面先引一段论,来告诉我们策励我们,说,你具足了这个二样东西,你就能够摧伏一切烦恼,实际上处处地方提醒我们,我们要解决痛苦,痛苦的根本在这里--烦恼,要想解除烦恼必定要学止观,要学止观啊先要学止,依止起观,那么现在要学止应该怎么办呢?你一定对世间的这些东西,不要被他所转,所以一定要离欲不贪世,对世间你有一点染着的话,对不起,没有用!所以一定要不贪世间的一切,那个时候止就修成,修成了止,由止修观,止观成就,烦恼破除,得解脱,所以这个地方,先要修止。那么修止先要具备的资粮条件是什么?也是引那个论。

【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境,谓易得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

五样东西,他下面说这个那五样:

【易得谓易得衣食等顺缘。】

这是第一个,就是虽然我们修行,修行的的确确还要吃、还要住等等。如果说:为什么要易得呢?如果你一天到晚你忙这个东西的话,就像做生意人一天到晚忙这个,忙完了以后,唉!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吃穿好了,睡觉,明天再去忙,这个没有用。现在我们不是,那很容易得到,得到了以后呢,因为容易得到,所以你全部精神啊,可以贯注在这里,专门学这个。第二:

【善处】

就是指住的地方,还要好。

【谓无猛兽怨魔等恼害。】

如果有这些恼害也不行。

【善地谓不引生疾病。】

这样,有很多地方,比如这地方太潮湿,这地方太热或者这地方只有什么,这个不行。第四:

【善友谓具如法良友。】

这个很重要,很重要,这个善知识有二种,上面是尊长教导你的,下面是同修乃至于护持你的,第五:

【瑜伽安乐具谓远离喧闹。是谓随顺处所。】

最后呢?就是你真正修瑜伽,修定的时候啊!相应的这些东西,这个要包括什么?远离热闹。所以真正学定,一定是为什么要离开这个尘世,在尘世当中,绝无可能,绝无可能啊!随顺于修法相应的这种地方,除了这个以外,他下面特别说明!

【修止之人,复须少欲,不求众多上妙饮食等,略有粗劣便能知足。】

要少欲知足。这个欲望是愈少愈好,愈少愈好,所以啊!我们必定要了解的这个事情,要知足。这个说的很清楚,很清楚,你稍微一点粗劣的就能知足,所以这是为什么啊,我们真正来修学佛法,千万不可以啊!噢哟!说现在的营养学怎么讲,噢哟又要什么这个蛋白质,又要什么啊,又要维他命一大堆,啊这个不要,的的确确的,如果说啊,你不学定,那个是需要,那个你要靠那个身体嘛,你真正如果学定,一旦引发了身心轻安的话,那个身体的话那简直是啊,你以最简单去都能维持他,啊!不要说以前古代的我们想迦叶头陀,乃至于我们看历史上,眼前我周围有好几个人啊,那还没有得到根本定喔,噢!以前我们一起啊!我还记那个事情已经十几年以前了。那有一个同修,他后来得到了慢慢慢慢啊!学成功了。嗯!早晨吃过了这个一点稀饭,然后坐上去,平常吃半碗稀饭就够了,噢平常啊跟我们也是一样,那个钵啊满满的一钵还不够啊!他到后来慢慢慢慢的学,学了成功,学了成功以后,没有还没得根本定,那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是欲界定而已,最多是未到地定,早晨一坐,嗯!张开眼睛来,下午天已经都黑了,那时候他自己啊!就无比的轻安,你稍微多一点啊!这装的满满的一碗,他只吃半碗,为什么啊!吃得多了以后,唉呀!这身体是粗重,那感觉得不舒服啊!这一点点就够了,就这样,然后呢?那个衣服等等都不要了,嘿那时候我们住在南部啊!天气热的个不得了,我在那个地方老冒汗,他头顶上面还戴了个帽子,是个毛线帽,而冬天冷的个要命,他仍旧那么一件衣服。妙了,是,得到了那个时候是有这样的,可是啊!没有得到之前的话,你要下苦功哦!所以如果说,你不能放弃世间这种东西,你不能少欲知足的话,这些东西永远只是看天上人造卫星,只有你羡慕的份,所以这为什么我们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先懂得这个道理,然后呢?策发那个胜解,说他殊胜的好处,然后呢?说没有得到的这个绝大的过患,你一定要啊先透过你的思惟、观察内心当中生起那时候才不会啊!眼前小小境界所转,否则的尽管怎么,到那时候你说的唉呀!道理一大堆不得了啊!说了一大堆的道理,喔哟修行修行,弄了半天这样的话,万一生了病怎么办?对呀,那到那时候想是啊!要叫你这样的话叫你放手一点,生了病大家来指责你啊!好好好那种种的借口啊!先把自己保护的啊,保护得牢牢的,把那个自己的监牢那个铁门啊,是说还唯恐少木头的还不够还嫌铁,铁的有了铁条竖的不够还要横、横的不够还要加竖,封的封死在这里,牢牢觉得很安全啊!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啊!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没有第二条路。第一个要得正知见,然后呢?要如理思惟、观察,要产生胜解,到那时候自然而然啊!你会一步一步的深入,一步一步的深入。我刚才说这个,现在的人说我们总觉得哎呀找不到,不肯找嘛!你一天到晚保护自己,在那个尘欲当中忙都来不及,这个不是没有啊!这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人家说物以类聚,就是这样。你真正的修行人你跑过去,两句话一谈啊,他第二次也不跟你开口了,你真正的有这个心,人家才看,嗯!差不多,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看看古德的那种机缘,乃至于现代的人,像虚云老和尚不是去朝,去印度还是那里,经过云南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修行,人家说这个人几十年了,他从不跟人家开口。虚云老和尚也是看见了向他问讯,他也不理,跟他讲话,他也不理!但老和尚的确是修行的禅和子,你不理,那我也不理;好啊!你去垦地,我也垦地;到了时间,你进去了,他也跟进去。那个老禅和妙了,他自己煮他的饭,没关系,你煮你的饭,我做我的事情。如果看见碗没拿出来就拿碗,没有水就去拿,然后烧好了饭,他自己也装了饭自己吃,虚云老和尚也不去管他,也自己装了去吃,就这样弄了几天,他就说:「从来没看见过,人家不招呼你嘛,你就自己吃的人。」虚云老和尚怎么说:「我也从来没看见过,人家来了以后你不招呼的。」就这一句话,说完了大家也不理了,就这样。说明了什么?世间不是没有这种,要我们看见的时候,我们根本也不会愿意到那种地方去,看见这个人更是,说起来好象自己有种种借口,说明什么呢?说明世间不是没有这种人啊!实际上我们心里面一直跟什么?跟什么相应?你不反省还不知道,你一反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要有正知见认得,然后千万不要用种种的借口保护自己的烦恼,那一点份都没有了,这地方我随便一提,少欲知足,那是修行必不可少的。

【复不营商谋利,弃拾医卜等杂务,及与他人往还之因缘。】

这个很容易懂,这前面二个还是容易啊!营商谋利、弃拾医卜等杂物,及世间一切杂物,还要他人往返因缘,这个记住,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啊!你牢牢记住这句话的话,跟别人的往返因缘你自然断得掉,否则的话唉呀牵丝藤一大堆,这个也不好意思,那个也少不了,这个也什么,那个也什么,唉!要怎么办呢?

【严持所受净戒。】

对于净戒啊要严持。

【思惟诸欲过患与无常等理。】

这样的思惟自自然行。

【具备如是止资粮已,于安乐座端身正坐,足结跏趺,双手定印,先调息等。如是所说加行六法,及下士中士法皆应先修。尤应善修大菩提心。】

那个就是前面的基础,前面说过了,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不行,所以另外一个人啊!如失坏止资粮,就是说如果这个前面的基础不修,你就算坐上一千年没有用,而现在不是不会修,你根本的基础都没有,大家说啊呀我要学定啊!那个是真是啊!痴人说梦啊,所以下面的我们明天再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3卷 B面

今天请翻到本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后面的附录,第562页,这是简略地说明,略论当中止观二法当中,关于为什么要特别讲止观的道理,以及先讲止,那么要止就是学定,那个定一定要定的资粮,没有定的资粮那不可能。换句话说,就是你必定要有这样相应的因,才能够感得相应的果。这个讲起来,道理啊好象两句话就简单的交待清楚,真的修起来非常不简单,真的修起来非常不简单,我们现在通常有两类人说,过犹不及,大部份人呢?不及,唉呀!说这个东西我们怎么可能!我们是不行啊!对在家人来说,以现在的情势,这个也倒是事实。以现在,现在一般的在家人,要想学止很难,不是不可能,很难,但是对出家人来说,这个并不是不可能。你只要肯如理地去做的话一定做得到,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前面那些,你必定要深深的照着这个前面这个道前基础,共下、共中这个两部份,如果对这个两样东西你能够善巧了,前面所说的少欲知足等等,你的的确确能够做到了,那么学定不难。因为共下、共中的,告诉你现法固然很快地过去,使得你对他不但一无贪着,而且会感到恐布、害怕,然后呢?就算求后法,你也了解它不究竟,一样的,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你祇有一条路全部精神去修持,那个时候你有了这个前面的推动的力量,按照着修持的次第--学戒?那个时候,一方面嘛!你的行为,慢慢慢慢的调柔、相应,一方面由于学戒的正见的提持,这个实际上也是调练你的心,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它戒的真正的定义,调这个,那个时候你坐下来学定的话,很容易!很容易!这样!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不必害怕,但是也不要狂妄,狂妄的人,现在我们通常大部份念佛的人,是属于前一类,学禅的人,往往是容易偏于后一类,不是说这两类人都是这样喔!比较起来,比较起来,所以念佛的人,觉得唉呀我不行啊!就这样。那么祇有说念念啊!那因为这个心里边啊!所以它先已经挡住了自己了,不要说正规的念佛,实际上,它这个前面的准备什么等,一碰到;真正要如理修学啊!他自己先把这种概念挡在那里,结果呢?就这么简单的修学的方法,他也摸不透,也没办法进去;而狂妄的人是这样,看见那个禅啊是这个样的,他总觉得一步登天,这个东西只要一来的话,这样弄的话,就不是简单了嘛!那个时候我们要了解,你真正看那个禅师,不管你学哪一个,它当初开始学的时候,那个精神啊!绝对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的,我们常常举那个例子,譬如说,说牛头法融,乃至于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乃至于憨山大师遇见的那个人,他在山里边几十年,没有一个人讲话,你不管你去了以后,他绝对不会跟你说一句话,除非看见你相应了,换句话说,他心里上这个远离少欲知足!说我们现在这种情况,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那像个大草包一样,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然后呢?因为这样的,所以狂妄得不得了,自己觉得耶这个就行。那个是没有真正了解,根本没有衡量一下自己的内情,没有衡量一下内情,这个我们决定应该了解的。也许有人说,古德们不是三言两句就开了!就通了嘛!如果就这一点来看的话,我已经说过很多次那个比喻,不必再说了,说你真正的如法行持的人,他一定是什么呢?一定有这个先决条件,我为什么要讲那个?就是做任何任何一样事情,你必定要仔细地了解他的因果的必然关系,通常我们因为不善于学,一种不善于学,委屈先挡住了,一种不善于学呢,庞杂,学了一大堆,根本不晓得它重要的观点在什么地方,然后总是空想,呀,看见那个高,总觉得自己高,所以这两者当中,过犹不及,两个一样的,你不能把握住因果的必然性,我们前面三言两语说的,本来在这地方是,有了前面三个次第以来,所以可以三言两句而交代清楚就可以,我们现在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我们前面一路讲上来,固然有的人已经有很清楚的认识,但确实还有不少人没有很多认识,而偏偏大家急着想要学定,乃至于期望得到,念佛的得到念佛三眛,学禅的得到马上开悟,所以不管前面修止的资粮,就说我现在学了后面的就够了,那是一定出毛病,所以我这地方特别说一下。譬如说,我们说广钦老和尚如何,虚云老和尚如何,来果老和尚如何,他们几位是了不起的,可是你不妨看看他,当初修学的状态,没有一个例外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广钦老和尚头上几年,虚云老和尚头上几年,他有没有跟人家开过一声口,几年关在山里面,就这个样,你这个一看就晓得了,来果老和尚亦复如此,乃至于到了高明寺,人家问他,「某人呀,我们大殿上功的什么佛呀?」「我不知道。」所以这个,你必定要从这上面,好好的检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的。你有了这个衡量,所以不是忙着,哎呀,我现在可以开始学定了,懂得了,那是担误了自己,担误了自己,你屋基没造,你就忙上上去的话,忙了半天塌下来,都是白浪费,我们一生难得来,在末法时还能够听到这个圆满的教法,而不照这个次第慢慢的做上去的话,这是一个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在我读过的祖师的传记当中,最动人的一本传记,最感人的一本传记,是密勒日巴尊者传,他有三句名言,「慢慢修是快快到」,「低处修时高处到」,「单人修时双人到」,不要急,慢一点,绝对不怕,欲速不达,慢怎么慢呢?不是停在那边不动哟,从基础呀,所以低处修时高处到,那个基础是绝对不能忽视,你有了基础,上面一定有,你只忙上面的话,一点一定没有,因为前面道理很简单,假定你真的念死的心提起来,你哪有不修行的?我们一点事情碰在眼前,这放不下,那也放不下,事情一大堆,你一天到晚想,哎呀这个人,让我行,乃至于太空旅行,不是在那空想空摸,所以不必现在说,哎呀,我要救一切人,这两人是表示我以外其它的,你能够自己如理的自己调服自己,自然你能调服别人,他之所以一生成就的原因,就是这个样,所以他尽管行持的是最了不起的法门,而他自己总说,哎呀,我是兔子呀,那些大德们是狮子走的路,我怎么敢和他们比呀!结果,他就是狮子当中的狮子,所以前面一再告诉我们,自己晓得愚痴的人,这种人自在,现在我们觉得很聪明,对不起,这个有问题,这个有问题,这个值得我们一再反省,当然我说的话,是没有什么用,也不能做为凭证,我这是把佛、菩萨,祖师,他们的经验,一再重复的在这地方,教诫自己、勉励同学。现在我们在这个前面的加行,上面再看看,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怎么样正式开始学定了!

p. 562 (11)

【卯二正行分二,初明住心之所缘,二明如何修住心。】

先呢?就是说当然我们要学定的时候,那个定的对象,譬如说,你要念佛,那么你所念的是佛,你数息,那么你心所专注的就是息,乃至于五停心观当中,白骨观等等,所以你所观的、所缘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选好了以后,进一步根据我所缘的,怎么样使能缘之心安住在所缘之境上面,产生新的奢摩他功效,就是得定。这个总明所缘当中又分两个,明住心所缘分两个。

【初又分二,巳初总明所缘,巳二此处所缘。今初,】

先把我们应该观的、缘的对象,整个的说明,其次,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要修些什么?

【◎ 总有四种所缘,谓周偏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总共有四种,下面这四样,这四样因为下面会解释,所以我们只要了解这个名词,其实这个里边,第一个周偏所缘!就是整个的,他并没有说,就是我们整个的你所要我们缘的对象,就是观之境,所观之境,周偏圆满的,不外乎这些,那个那一些呢?就是下面这几样,下面这几样,这个为什么别立名词呢?是的,他这个因为内涵分类的不同,我们只要看下去就知道了,初中就周偏所缘分四。

【初中有四,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

那个四样东西,我们要看看下面的解释。

p. 563

【就能缘心安立二种影像。】

形像,就说我们能缘的心,去缘那个对象的时候,实际上是,譬如说我们看一佛像,好象外面的,当你真的得定的时候,不是定在佛像上面,而是你能缘的心,把外面的形象许为你所缘之境,你内心当中现起来,是你内心所显的影像,真正的定当中所观的是内心所现起的影像,所以叫影像,这个影像,在什么地方?在我们能缘心上面现起来的。那个时候,有两种

【初谓有观察分别之毗钵舍那所缘,次谓无观察分别之奢摩他那所缘。】

这个叫有分别影像,这个毗钵舍那是观,这个虽然是个影像,但是你去分别观察的这种,叫做毗钵舍那,叫做观;还有一种什么是无分别呢?就是止,这个止是看了以后,使得它安住,内心产生这个影像不动,不去分别它,这叫无分别形像。那个是,是止所缘的奢摩他所缘,譬如说我们现在,修念佛三昧,刚开始的时候,你把外面的行相要看,看完了以后安住在上面,使得内心产生这个形像,内心产生了这个形像以后,那个时候,这个形像不动他,一直等到观起来,观得见,很稳固,那个时候不必去分别,就是你开一眼闭一眼,看见那个佛一直在你眼前,就是这样,所以不必分别的。那么有分别奢摩他呢?那就是观,现在平常好象我们不大这个理解到,实际上呢?禅就是这个,他也是个观,不过他不是观一个显见的,是一个名言的,这个我们所以说的表义,有显见的,有名言的。什么解释显见的,一个境相,一个样子,那个另外一种的意义,就是所以这个禅看!念佛的是谁,说那一个在念佛?这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啊!他要找啊!不断的去寻、去伺,找那个东西在那里啊!这个叫做分别观察这个东西,实际上呢?这个一定在定当中,所以那个禅啊!也就决定不会超过这个里边。所以我们如果真的懂得的话,教内,教内教外的话,真正的原则通通在这个里头,而不过呢?这有一点要说明,所谓称为教外别传的话,那是它这个根性有一种特别的,所你不必跟它细讲道理,现在我们是讲完了道理照着去做,像工程师一样,有很多人你不必讲道理,你告诉他就这么做,他信得过你就这么做,还是可以得到同样的好处的,但是呢?所用的方法的内容,却是千真万确完全一模一样,完全一模一样,就是这样,不过呢?就是所对根性的不同,所以佛说得很清楚,因为根性的不同,他用的方法是有差别,可是所对治的内容却是一个,烦恼!所以烦恼障、所知障,解决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一个,佛的法身嘛,所以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这个我们应该了解的。下面所云:

【言影像者,谓非所缘之自相实体,乃是心中所现之影像耳。】

刚才说过了。

【第三是就所缘境安立,】

那两样东西刚才说。不是说我们所缘的实体,而是说我们能缘的心上面,在心上面依现起的形像,第三呢?是看我们所看的对象,叫事边际,那所缘的事。

【如思惟于五蕴中总摄一切有为法,于四谛中总摄一切取舍所知,即于彼中数量决定,是谓尽所有边际性。】

什么叫事边际性呢?就这样,就说这一个所缘的事情,从所缘的事情方面来说的,边际就是那到周界,那把你要看的这件事情,从它的着眼点、最细的地方到它的整个的范围,这个里边,我譬如说,我们现在思惟五蕴,说一切有为法,哪些有为法呢?从眼前的开始,包含了所有一切,那个叫有为法,我们可以拿五样东西,五个大类,分成五个项目,含摄无余,那五样?五蕴,色蕴就是我们眼睛看得见的,外色、内色等等,色法就是,然后呢?识心二法,心又细分成共受想行识等等,这样,那么于四谛中总摄一切取舍所知,对于这个所,外面一切的法不管是有为、无为,那一个是对如理,那一个是不对非理,应该取如理的、舍非理的,那么这个道理,在四谛当中,含摄无余。小的、狭的是小乘,究竟圆满的是大乘,还是不外乎这四个样东西,那么就在这个当中能够数量决定。不,数跟量,换句话说,它整个的内涵,能够究竟圆满一无所遗,而如理如量的去观察,这个叫什么?尽所有边际性,这个叫做尽所有边际性。实际上我们通常说的,叫什么?叫尽所有性,尽所有性,那么性宗,尤其天台,另外一个叫俗谛,俗谛,缘起而所现的现象,另外呢?

【如思惟诸法本性如是,更无他性,是谓如所有边际性。】

这个万事万物不管是以五蕴所说的有为来说,一切我们所知的取舍来说,乃至于包总括有为、无为的就是十二处、十八界来说,它所有的一切的法,他那个法的法性,根本的本质怎么样了呢?原来这个根本的本质是这个样的,那这绝对没有例外的,就这个样,他那个本质就这样,更无他性。实际上呢?这个一切法的这个本性如是,这个本性什么?就是空性,这个叫做,如所有边际性,所以天台所立的就是真谛,真的胜义,这样,那么这一个叫做事边际性,这个是法相上头的所用的。谈起那个法相,这个我们要了解喔!唯识跟法相啊,通常都是好象唯识家说唯识法相,实际上这个我们要了解,你真正要学唯识宗的话,固然唯识法相一定要了解,说凡是修学佛法学教的,法相非懂不可,你唯识可以不必很精,这法相不能不精,然后呢?如果你讲自己修持,可以不要,尤其是教外别传,这个宗下他你当下能见到了本性,因为他第一步所要见到,就是如所有性,那其它的慢慢的来,就他自行来说,要化他的话,对不起,那个法相还是非通不可,因为你了解了行相,知道了所用的世间的名句,然后可以告诉别人,否则你自己懂了,你说不上来,你又如何利益他去呢?所以这个法相跟唯识,这实际上细说的是两件事情。那么通常因为唯识的话,他的的确确从细部上,所以这个法相不透唯识,绝对不可能进,但是实际上,另外一方面来说,学教的如果你不了法相的话,一样的这个教义根本学不通的,不过我们学教的人,广泛的来说学教的人,不应该用唯识的法相,因为唯识一家的法相,他把那法相用唯识的眼光来去解释他的,这个时候有一点的问题。我随便举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讲一个尺,那个尺,当然我们晓得这是衡量长度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你在我们这里说,我们是有的说我们用的我们的尺,以前的老法里面叫老尺,在这个地方,后来因为日本人来了以后叫它台尺,实际上台尺就是中国的老法,我们以前小的时候叫老尺,后来刚来的时候,听见说台尺,这个台尺怎么一回事情,后来才晓得原来这样,那么后来叫市尺,现在叫做公尺,这个是我们中国人用的尺,然后呢?英国人用的,另外一个英呎,法国人用的另外一种尺,那没关系,我们了解,可是如果用唯识的观点来说的话,那他是,他是以他这一个立场来看的,譬如说,我们说我们现在这里英国人,他就是讲的呎就是英呎,这个广义一定能够含摄所有的狭义,但是呢?如果用狭义所谓以偏概全,这是一个错误的,懂不懂?平常我们常常说的,拿了一粒麦,说一切的谷,麦是不是谷子,对的,乃至于我们说,我是不是人,我是人,所以人必须是我,人如果必须是我,那你们是什么?你们都不是了,这个概念我们要知道喔!所以我刚才说的,这个当我们正式学的时候啊!以后学的时候,这个我们应该了解了,我倒不是一定说这个地方,说不要唯识,是因为佛法这个东西,毕竟他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各有他所对治的根性,就是说你学唯识来说的话,假定你开始对这个法相的了解,你先了解它的总相,然后呢?你说用在唯识上面怎么解释,那个时候,你比较更容易客观,更容易把握得住佛法的完整性,要不然,就像近代有一类人,有一类哦不是全部喔!往往是拿他学的排斥别人,这个是必然会产生的,必然会产生的,平常我们这样的话,就是说像我们小孩子一样,小孩子就是一个人,就说我们觉得这个,那天经地义的,别人不是,我们常常有这个争论就是这样,他以他的概念当中的这个名词,譬如我们刚才说的一尺,我们大人当然晓得喔!原来这个尺,英国嘛有英呎,中国有中国的中呎,日本有日呎,那小孩子的话,只晓得我们的尺嘛就这样,这么长,他那个尺这么长,不对、不对,就两个人吵得天翻地覆,其实那完全多余的嘛!所以我特别要说明这一点!这个是我们哪常犯的毛病,佛法本来拿这个东西来帮助我们解决的,我们不得善巧啊!把这个东西,把我们愈学愈捆死,这个地方也顺便一提,有讲到那个名词的时候,那么第四啊,第四所作成办,那个是就:

【第四是所修果安立,】

你要做的事情啊!都成就了。

【谓由多修止观之力,便能引生轻安等,成办所作之果。】

这个四个,名叫周偏所缘,那么?实际上呢?下面看啊!

【此四名周徧所缘者,谓此四种,非离下诸所缘别有异体,复能偏彼一切所缘也。】

这四样东西原来并不是离开下面,下面就是前面刚才说的,这四个名词当中,净行所缘、净惑所缘、善巧所缘,并不离开那些,这样,只是说就他那个观察的时候的内涵,就他的学的时候的内容来说明,至于说真正学的时候,还是就下面这几样东西,而实际上呢?这也包含了一切我们所修学的时候,能缘之心,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所缘的境,第二,其次解释下面三个。

【第二净行所缘有五,】

那个呢?

【谓多贪者缘不净,多瞋者缘慈悲,多痴者缘十二因缘,多慢者缘界差别,多寻伺者缘出入息。】

这个我们平常都是观很听得习惯的,实际上真正修的时候啊!他每一样东西有它很重要的特质在,非常重要的特质在,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呢?我们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同样我也说明,现在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别以为学了以后,你就根据这个,可以学的得定,很多人有善根的,乃至于这个都不要,他都可以,再不然的话呢?他有善根虽然够,可是啊!还差一点,那么学了这个的确也很快相应,是一般人来说,基础没有的话,就算这个听懂了不行,他非要仗广论上面所说的内容,而广论上面的内容懂了够吗?你还要看你有没有基础,你有了这个基础,然后把广论上面所说的那个这样做上去,那是一定成功的。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0-14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60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0-8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4-45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4-85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38-13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7-28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2-3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94-95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8-89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Satipatthāna & Samādhi[栏目:Others]
 15.封他为大居士[栏目:动物的故事]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调整闻法及修行动机[栏目:祈竹仁波切]
 我是学做施食的初学者,请问师父:在自己家里阳台做施食,水需要泼出地面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护持道场[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苦集灭道[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栏目: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
 敢于承担责任就不会烦恼[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