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自释
月称论师造 法尊法师译
{返回 五部大论专集·入中论·释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0127

  入中论自释

  月称论师造  法尊法师译

  入中论卷一

  敬礼圣曼殊室利童子

  第一菩提心极喜地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造入中论。兹于诸佛菩萨先应赞叹者,即是诸佛第一胜因,救脱系缚生死牢狱无量无依众生为相之薄伽梵大悲故说。
  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由得圆满无上法王,较声闻独觉菩萨尤为圆满自在,即声闻等亦承其命,故诸佛世尊名曰能王。要从诸佛乃生声闻等,以诸佛出世无倒宣说缘起,彼由闻思修习,乃能随其信乐满足声闻等果故。
  设有一类唯闻佛说缘起善达胜义,而不现生证般涅槃,然彼行者于他生亦必能获得所求果报,如定业果。圣天云:[现已知真实,现未得涅槃,他生决定得,犹如已造业]。中论亦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无依而自生。]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声闻。如云:[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或从诸佛听闻无上正觉妙果之道,为求者宣说,故名声闻。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虽诸菩萨亦有彼义。然唯宣说自不修行,乃是声闻,故异菩萨。
  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其名于声闻、独觉、无上正觉三处俱转,故佛声亦诠独觉。独觉之福慧展转增长胜出声闻,然无福智资粮、大悲、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觉,故名为中。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唯为自利而自觉悟,故名独觉。声闻独觉,要由如来说法乃得出生,故曰能王生。但诸能王复从何生?论曰:[诸佛复从菩萨生]。设作是念:岂非菩萨亦从如来说法而生,名佛子乎!云何诸佛世尊从菩萨生耶?此有二缘,菩萨亦得为诸佛世尊之因,谓时位差别及劝令发心。约时位说,以如来是菩萨之果故;约劝发心说,如曼殊室利菩萨,劝释迦牟尼世尊及余诸佛,最初发菩提心。最究竟果,待其主因,故说诸佛从菩萨生。
  由圆满因最尊重故,既说因应供养,则果应供养自可知故。诸佛世尊如大药树给无量果,则于彼嫩芽等尤应励力爱护。为令会中三乘有情趣大乘故,赞叹菩萨。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此以圣教正理成立诸佛从菩萨生。
  又诸菩萨以何为因?论曰:[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谓哀愍,行相体性如下说。无二慧谓离有无等二边之慧。菩提心如法遍行经云:[菩萨应由菩提心了达一切法,一切法与法界相等,新生无住一切法。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自所了达法,愿诸有情皆能通达。菩萨所发此心,名菩萨菩提心,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心。无上心,慈故和爱心,悲故不退心,喜故无悔心,舍故无垢心,空故不变心,无相故无障心,无愿故无住心]。菩萨正因,即此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之三法。如宝鬘论云:[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
  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与无二慧之根本,为显大悲为主因故。颂曰:
  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赞大悲心
  如外谷丰收,初中后三,以种子水润成熟为要。如是广大佛果初中后三,唯大悲心为最要。具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世间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此誓愿,离无二慧不能成办,乃决定修无二智慧。故一切佛法之种子是大悲心。宝鬘论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
  初虽发菩提心,若后不以悲水数数灌溉,则仍不能修集广大资粮,或以声闻独觉涅槃而般涅槃。又得无边果后若离悲心成熟,则亦不能长时受用,亦复不能令诸圣果,展转无间长时增长。
  为礼敬彼,今由所缘差别,当显大悲自体差别。颂曰:
  最初说我而执我  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  缘生兴悲我敬礼
  诸世间人于我所执前,先由我执于非有之我妄计为有,执此为实。次除我执之我于余一切法执为我所。此执我我所之世人,由烦恼业索所系,依旋转之识推动而转于生死深邃大井中,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无间旋转,其势自然下坠,要由励力乃升,虽有无知等烦恼业生三种杂染,然无初中后之决定次第,于日日中恒为苦苦坏苦之所逼恼,迄无超出轮转之期。诸菩萨众见彼苦恼,发大悲心勇猛救护,故当先礼佛母大悲,此是菩萨缘生大悲。
  缘法与无缘之大悲,亦由所缘而显。颂曰:
  众生犹如动水月  见其摇动与性空  
  犹如净水微风所吹故,波浪遍涌于水面,水中月影与所依水浪同时起灭,似有彼月体相显现可得。然诸智者明见二事,谓刹那无常及自性空。如是菩萨大悲心痛切,见诸有情堕萨伽耶见海,此无明味著出生之因,邪分别为相。一切众生无明大水,为非理作意邪分别风鼓动不息,随自业转如同月影,刹那刹那受无常苦及自性空。故欲证得佛果,摧坏众生无常大苦,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别相,成为一切众生亲友。故前云:[兴悲我敬礼]。
  前已敬礼缘生缘法无缘大悲,今为宣说菩萨十种菩提心之差别。先依第一菩提心说。颂曰:
  佛子此心于众生 为度彼故随悲转 由普贤愿善回向 安住极喜此名初
  菩萨无漏智为大悲心摄持者,得名曰地,是功德所依故。由功德数量,神力殊妙,布施波罗密多等增胜,异熟增长等展转上进之差别,安立极喜地等十地差别。诸地体性实无差别,如云:[如鸟飞越空中迹,智者无说亦无见,如是一切佛子地,尚不可说宁可闻]。极喜地是菩萨第一发心,最后法云地是第十发心,其中菩萨见众生皆无自性,为大悲所缘,心随悲转,依普贤菩萨之大愿而修回向,此名极喜地无二智,亦名最初心也。
  第一发心菩萨所发十大愿等无量亿十大愿王,皆是普贤菩萨愿中所摄,由此摄尽一切愿故,特说普贤愿。
  如声闻乘由向果差别建立声闻八地,如是大乘亦建立菩萨十地。又如声闻不许顺抉择分为初果向,如是将入地之菩萨,宝云经云:[上上胜解行位法性,无间当入初地,犹名未发菩萨菩提心地]。彼经又释住此胜解行刹那菩萨云:[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超过人色,未得天色,如是菩萨亦超过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地,未得胜义菩萨地]。
  若时趣入初极欢喜地。颂曰:
  从此由得彼心故 唯以菩萨名称说
  得彼心者,毕竟超过诸异生地,唯应以菩萨名称说,不可以余名称说,已是圣者故。般若经二千五百颂云:[菩提萨唾,是随知萨唾之增语。谓能随知一切诸法,云何而知?谓如实知无实、无生、亦无虚妄,非如异生所执所得,故名菩萨。所以者何?谓菩提不可执,菩提不可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来不得菩提,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可得故名菩提。如是乃名诸佛菩提,非如言说。善勇猛!若发菩提心,谓吾将此心发菩提心,及于彼菩提发心,执实有菩提者,此不应名菩提萨埵,应名发生萨埵。何以故?以执有生,执有心,执有菩提故]。又云:[菩提无相,离相自性。如是随知乃名菩提,非如言说。善勇猛!了知诸法故名菩萨。善勇猛!若不知法未随知法,自云我是菩萨,此离菩萨地极为遥远,离菩萨法极为遥远,以菩萨名欺诳天人阿修罗等一切世间。善勇猛!若唯此名便成菩萨,应一切有情皆成菩萨。善勇猛!非唯语业名菩萨地]。
  得此菩提心时,非但以菩萨名称说,复有功德。颂曰:
  生于如来家族中  断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  亦能震动百世界
  由超一切声闻独觉地故,巳生趣向如来普光明地之道故,故此菩萨已生如来家中。尔时现见人无我故,此亦永离萨迦耶见、疑、戒禁取三结,不复生故。未见真实者由增益我故,起萨迦耶见,如是亦起疑惑,别趣余道。由入空性,故得彼果利功德,由离障地之过失,故生不共殊胜欢喜。由多欢喜,故此地菩萨持胜欢喜。由有最胜欢喜,故此地得极喜之名,复能震动一百世界。从地登地善上进  灭彼一切恶趣道  此异生地悉永除  如第八圣此亦尔已达法善修习故,为登第二地等发大勇猛故,从地登地善于上进。如预流向内证随顺圣法故,离诸过失生诸功德。如是此菩萨由证地故,生诸随顺功德,灭诸过失,喻预流向,俾易了知。又此菩萨有余功德。颂曰:
  即住最初菩提心  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 
  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种姓尊贵之力,能胜一切耆旧大臣。如是初发业菩萨发菩提心虽未久,然由生如来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胜一切久修梵行之声闻独觉。善男子!如妙翅鸟王之子初生未久,翅羽风力及清净眼目之功德,为余一切大鸟所不及。如是菩萨初发菩提心,生如来妙翅鸟王之家,此妙翅鸟王子,以发一切智心之翅力,及增上意乐清净眼目之功德,彼声闻独觉虽百千劫修出离行,亦不能及]。佛语生即声闻。
  彼至远行慧亦胜
  如十地经云:[诸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胜出一切声闻独觉,非以自智观察之力。菩萨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是故应知唯远行地以上菩萨,乃能以自慧力胜二乘,六地以下未能也。此教显说,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者。倘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如诸外道。又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宝鬘论云:[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三道无初后,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生死轮。彼于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及生亦尔]。又云:[犹如眼迷乱,所执旋火轮,如是诸内根,取现在诸境。诸根与根义,许为大种性,大种各无义,故此义非有。若大种各异,无薪应有火,合则无实相,应知余亦尔。大种于二相,无故合义无,由合无义故,色义亦非有。识受及与想,诸行于一切,各别体无故,胜义中无义。如苦止息时,便起实乐慢,如是乐坏时,亦慢为实苦。如是无性故,能断遇乐爱,及断离苦爱,见此即解脱。为以何法见,名言说以心,离心所无心,无义故非有。如是如实知,无实众生义,犹如火无薪,无住取涅槃。]若谓唯诸菩萨乃见如是无自性,此亦不然,是依声闻独觉增上作是说故。何以知然?以论后无闻乃依菩萨增上说故:[如是诸菩萨,见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声闻经中亦说,声闻为断烦恼障故。[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此以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事等喻观察诸行。阿遮利耶显此义云:[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是故当忍许。]中论亦云:[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无。]有作是念:[若声闻乘中说法无我,则说大乘经应成无用]。应知彼宗俱违教理。说大乘经,非唯宣说法无我,亦说菩萨诸地波罗蜜多、大愿、大悲等,回向资粮不可思议法性。如宝鬘论云:[彼小乘经中,未说菩萨愿,诸行及回向,岂能成菩萨。安住菩提行,彼经未曾说,惟大乘乃说,智者应受持]。即为显示法无我故,宣说大乘亦应正理,欲广说故。声闻乘中说法无我,仅略说耳。如阿遮利耶云:[若不达无相,佛说无解脱,故佛于大乘,圆满说彼义]]。
  旁论已了,慧无乱者已能自知本相。今当说正义,颂曰:
  尔时施性最增胜 为彼菩提第一因
  得极欢喜地之菩萨,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多中,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余非全无,此布施波罗蜜多,即一切种智之正因也。
  虽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现见
  尔时此菩萨所有不可现见之智德,即由布施内外财物便能比知,如见烟比知有火等。
  如菩萨之布施,是成佛之第一正因及能决定不现见之功德。如是异生、声闻、独觉之布施,亦是除苦得乐之因。颂曰:
  彼诸众生皆求乐 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 故佛先说布施论
  其除饥渴疾病寒热等苦,引生三有安乐之因,倒执为乐,非真实乐,世人于彼增上贪着。然彼所著除苦之乐,若无能对治众苦颠倒体性之欲尘受用具,亦不得生,其除苦因之欲尘境,未修布施福业者亦不得有。解一切众生意乐根性之佛薄伽梵,由见此故,于说持戒等之前先说布施。
  今说施者纵不合理,然亦能得随顺之果,成就施性。颂曰:
  悲心下劣心粗犷 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 灭苦之因皆施生
  如诸商人舍极少物求大财聚,较诸乞丐所求尤多。故于布施亦应敬重。彼虽不能如诸佛子随大悲转不求施报,唯享施乐。然于布施不见过失唯见功德,亦能获得圆满财位,灭除自身饥渴等苦,故彼亦是灭苦之因。
  又此非悲愍他,唯求自身除苦而行施者。颂曰:
  此复由行布施时 速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三有流 当趣证于寂灭果
  如云:[善士常往施主家]。信乐施者由行施时得值圣人,闻彼说法,了知生死都无功德,亲证无垢圣道,永断无明息灭众苦,弃舍无始传来生死相续,以声闻乘及独觉乘而般涅槃。由是当知诸非菩萨者所行布施,亦是得生死乐与涅槃乐之因。
  发誓利益众生者 由施不久得欢喜
  诸非菩萨者,不能与布施同时便得享受布施之乐果,由彼不能现见施果,故于布施容不修行。但诸菩萨由布施同时满足求者,便得享受所欲施果胜妙欢喜,故能一切时中欢喜布施。
  由此道理,颂曰:
  由前悲性非悲性 故唯布施为要行 一切之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皆是布施。
  前说菩萨常殷重行施,以诸财物满足求者时,即生殊妙欢喜。
  其喜相云何?颂曰:
  且如佛子闻求施 思惟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 何况菩萨施一切
  且如菩萨闻诸求者乞施之声,思惟彼声便觉此辈是向我来乞者,心中数数发生欢喜,此较入涅槃之乐尚为殊妙,况施内外一切财物满足求者。问:菩萨布施内外一切财物,身无苦耶?答:诸大菩萨,割身如无情物,能无痛苦。虚空藏三摩地经云:[如大娑罗树林,若有人来伐其一株,余树不作是念,彼伐此树未伐我等,于彼伐者不起贪嗔,亦无分别。菩萨之忍亦复如是,此是最清净忍,量等虚空]。宝鬘论亦云:[彼既无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救世苦,故久住世间]。诸未得无贪位者,遇违害身之境,其身定生痛苦,然为利有情故,适成精进之因。颂曰:
  由割自身布施苦 观他地狱等重苦 了知自苦极轻微 为断他苦勤精进
  菩萨观察地狱旁生饿鬼等趣,其身恒受重苦逼迫,较自割身之苦何止千倍,乃于自己割身之苦不觉其苦,为断他有情地狱等苦,起大精进。
  为明布施波罗蜜多之差别。颂曰:
  施者受者施物空 施名出世波罗蜜
  彼岸,谓生死大海之彼岸,即尽断烦恼所知二障之佛果。到达彼岸,名到彼岸。声明云:[若有后句不应减去]。由此,未减业声故具成密字,或是枳颗答罗等摄故留摩字尾音。此是别说慧摄持者,由布施等与波罗蜜多相同亦名波罗蜜多。由回向差别,亦定能到彼岸,故布施亦得波罗蜜多之名。下说之持戒等,应知亦尔,此名波罗蜜多之布施。若于施者受者施物皆无可得,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名出世波罗蜜多。以不可得即出世间故,有所得者世俗谛摄即世间性故,未得菩萨地者不能了此义。
  复次颁曰:
  由于三轮生执着 名世间波罗蜜多
  即前布施若于三轮有所得者说名世间波罗蜜多。
  今以智慧差别上说种喜地之胜妙功德。颂曰:
  极喜犹如水晶月 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 破诸重闇得尊胜
  极喜言是说此地名。尊胜谓胜一切违品而住。此以智慧为性,安佐于佛子之意中,故其居处高显。极欢喜地,前说破除一切重闇,尊胜而住。以喻明此义,犹如水晶月。

  第二菩提心离垢地
  已说第一菩提心,今说第二。
  颂曰: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诸地皆以胜慧为性,今以戒波罗蜜多等能依功德,显示第二菩提心之差别。由不忍受烦恼故,不生苦故,灭忧悔火得清凉故,或由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名日尸罗。此以七能断为相,无贪无嗔正见三法是七能断思之发起。故约能断及发起而言戒,即十善业道也。戒圆满谓戒至极。德净,即清净功德,净字亦通戒,谓戒圆满清净也。由自身功德清净故,戒即最为超胜。彼菩萨由成就如斯戒德故,竟至梦中亦不为犯戒垢所污也。
  又彼菩萨云何而得尸罗圆满,功德清净耶?谓此菩萨安住菩萨第二地时。颂曰: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
  如菩萨第二地云:[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意而行杀害。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淫,菩萨常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者,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若实若不实,不作不说离间语。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性离嗔恙,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愍心、欢喜心、哀和润心、摄爱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以身圆满初三善业道,以语满中间四,以意满后三,故能修集十善业道。]
  此十善业道,初发心菩萨不修集耶?彼虽亦修,颂曰:
  如是十种善业道 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初发心菩萨未能如是。颂曰:
  彼如秋月恒清洁 寂静光饰极端严
  寂静谓防护诸根,光饰谓光明显现,虽有如是清净尸罗。颂曰:
  若彼净戒执有我 则彼尸罗不清净
  如宝积经云:[迦叶!若有苾刍具足净戒,以别解脱防护而住,轨则威仪皆悉清净,于诸小罪生大怖畏,善学所受一切学处,身语意业清净圆满,正命清净,而彼苾刍说有我论。迦叶!是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乃至,迦叶!若有苾刍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而彼苾刍见有所得,住我我所执。迦叶!是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颂曰:
  故彼恒于三轮中 二边心行皆远离
  于谁有情,修何对治,由谁能离之三轮,皆能远离有事无事等二边执、心也。
  如是已说菩萨圆满净戒。今当说余人净戒功德较布施等为大,是一切功德之所依。颂曰:
  失坏戒足诸众生 于恶趣受布施果
  彼修施者,若能具足净戒,当于人天中感最圆满殊胜之财位,然有堕恶趣中而受圆满大财位者,如独一地狱,龙象牛马猿猴等畜类,及大力鬼类,由彼众生修施而失坏戒足之所招感。故颂曰:
  生物总根受用尽 其后资财不得生
  如有人见下少种子可得大果,为得后果故更下多种,则其果聚增长不绝。若痴人不知下种,以种为食,由生物总根永尽故,岂能更生圆满大果。如是最极痴人,由无净戒故,于非处中受用财位前果用尽,新果未修,此后遂难更得感生资财。
  又离戒足者,非但难得圆满财位,即再出恶趣亦属不易。颂曰:
  若时自在住顺处 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 后以何因从彼出
  若时随欲自在不依赖他住人天趣,犹如勇士住随顺处脱离系缚。设于此时不自摄持,如勇士被缚投山涧中。堕恶趣后更以何因从彼出耶!遂长流转恶趣之中。如经云:[假使后生人中,亦当感二种罪报。]
  由犯戒是众患之根本。颂曰:
  是故胜者说施后 随即宣说尸罗教
  故战胜一切罪恶者,为令布施等功德不失坏故,于说布施后,即说持戒之教。颂曰:
  尸罗田中长功德 受用果利永无竭
  由为一切功德所依故,尸罗即良田。若于彼田中长养施等功德,则因果展转增长永无间竭,成大果聚长时受用。故颂曰:
  诸异生及佛语生 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 其因除戒定无余
  如经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贫穷,二者其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乃至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他人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生邪见家上 者其心谄曲。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又云:[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缘起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 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由是道理,故说除十善业道外,无余方便能使异生、声闻、独觉、菩萨随其所应,获得增上生生死之快乐,及决定胜非苦非乐为性之解脱也。颂曰:
  犹如大海与死尸 亦如吉祥与黑耳 如是持戒诸大士 不乐与犯戒杂居
  黑耳是不吉祥之异名。今进说持戒波罗蜜多之差别。颂曰:
  由谁于谁断何事 若彼三轮有可得 名世间波罗蜜多 三者皆空乃出世
  若于彼尸罗有三轮可得,说名世间波罗蜜多。即被尸罗若无前说三轮可得,说名出世波罗蜜多。
  由说此地功德门,明圆满尸罗波罗蜜多。颂曰:
  佛子月放离垢光 非诸有摄有中祥 犹如秋季月光明 能除众生意热恼
  言离垢者,谓由十善业道令无垢故,即第二地菩萨之实名。犹如秋月放离垢光明,能除众生之热恼。如是菩萨月轮所放离垢光明,亦能遣除意中由犯戒所生之热恼也。此非生死所摄故非三有,然是三有中之吉祥,一切圆满功德皆随彼转故,是四洲转轮圣王之因故。

  第三菩提心发光地
  今当说第三菩提心。颂曰:
  火光尽焚所知薪 故此三地名发光
  发光是第三地菩萨之名,为显此发光地名实相符故。谓此地以智慧火焚所知薪,发出寂静光明故名发光。发第三心者。颂曰:
  入此地时善逝子 放赤金光如日出
  如日将出先现赤金色光明,此地菩萨所放智慧光明亦尔。为显得彼光明之菩萨,忍波罗蜜多最为增胜。颂曰: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又此菩萨善护他心故,有如上慧故,实非他人三世可嗔之处,损他之身语意业皆不现行。故云:[设有非处起嗔恚]。设有如是暴恶有情,于菩萨身,分分渐割其骨肉,经长久时,然菩萨于如是割者,非但心不嗔恙,且知由此罪业因缘当受地狱等苦,更生广大之安忍。
  复次颂曰:
  已见无我诸菩萨 能所何时何相割 彼见诸法如影像 由此亦能善安忍
  非但由见彼以罪业因缘当受地狱等苦而起增上安忍,由见诸法等同影像,皆离我我所想,由此亦能生大安忍。亦字为摄安忍之因。
  又此安忍非但是菩萨相应之功德,亦是余人保护功德之因,故当遮止嗔恚之心。颂曰: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岂能除是故嗔他定无益 且与后世义相违
  若他已作损害,因此嗔他者,已作损害不能除故,缘他起嗔于事何益,因已作故。又此嗔恚非但现在无益,且与后世利益相违,以发嗔恚能引生非爱异熟故。
  颇有痴人,现受自作恶行所感苦果,妄谓他人损害于我,遂于能害者发嗔恚心而行报复。愿彼损害就此失败。为遮此执,颂曰:
  既许彼苦能永尽 往昔所作恶业果 云何嗔恚而害他 更引当来苦种子
  若于自身现作刀割等极大剧苦,当知是由往昔造杀生等业,曾于地狱、畜生、饿鬼趣中受极大苦,今受所余等流苦果,由此最后苦果令彼一切皆尽,如最后药能疗身中残疴,云何复起嗔恚而思损他,更引发当来远胜已受苦果之极大苦因。如病将差,更服不宜食物。如医师为疗重病作刀割等苦,故于现前苦极当忍受也。
  又此不忍,非但是引非爱异熟之因,亦是摧坏久远所修福德资粮之因。颂曰:
  若有嗔恚诸佛子 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顷能顿坏 故无他罪胜不忍
  若菩萨于已发菩提心之佛子,由不知彼人内心差别,或虽知之,然由烦恼串习力故,增计其过失随实不实乃至起一刹那嗔恚心,尚能摧坏百劫所修施戒波罗蜜多福德资粮,况非菩萨而嗔菩萨。如大海水不可称量,此异熟量亦不可知,故能引非爱果及能坏善根之罪恶,更无大于不忍者也。如经云:[曼殊室利!以能坏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
  又此不忍,其无力损他者徒为自害,若有势力无悲愍者,则俱害自他。颂曰:
  使色不美引非善 辨理非理慧被夺
  身坏命终之后。
  不忍令速堕恶趣
  不忍之失既如上说,违彼而忍功德云何?颂曰:
  忍招违前请功德 忍感妙色善士喜 善巧是理非理事 殁后转生人天中 所造众罪皆当尽
  如上所说不忍之过失,与彼相违,当知即是安忍之功德。故颂曰:
  了知异生与佛子 嗔恚过失忍功德 永断不忍常修习 圣者所赞诸安忍
  嗔恚之过失如上已说,与上相违当知即安忍之功德。故当永断不忍,一切时中常修安忍也。
  今当说安忍波罗蜜多之差别。颂曰:
  纵回等觉大菩提 可得三轮仍世间
  即使回向佛果,若见所修之忍由谁修忍,于谁修忍,三轮可得,此忍即名世间安忍波罗蜜多。颂曰:
  佛说若被无所得 即是出世波罗蜜
  如此地菩萨安忍波罗蜜多最极清净,如是亦得静虑等。颂曰:
  此地佛子得禅通 及能遍尽诸贪嗔 彼亦常时能摧坏 世人所有诸贪欲
  言禅定者,亦表等至无量等。如三地菩萨经云:[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忧喜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四无色等至者,谓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住非有想并无想处。是名四无色等至。
  [四无量者,谓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五种神通者,谓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三千大千世界劫火炽然,其水能灭。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是为神足通。又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苦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是为天耳通。又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过心非有过心,粗心如实知粗心,非粗心如实知非粗心。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是为他心通。又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千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是为宿命通。又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被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贤,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志愿力而生其中。以此菩萨善巧方便修其心故]。
  如是当知此地菩萨成就禅定神通。云何能尽世间贪嗔,及字亦摄能尽愚痴。如经云:[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是菩萨住此发光地,邪贪邪嗔及以邪痴,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灭,于此地中,悉得断除]。如是当知此菩萨贫嗔痴烦恼,皆悉断除,云何能坏世人之贪欲。如经云:[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明地,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如是当知此菩萨能摧坏世人所有贪欲也。
  如是已说菩萨住第三地能得清净安忍波罗蜜多。禅定、无量、等至、神通,及断除贪等。
  今当宣说初三波罗蜜多之所依差别,资粮自性,成办何果。颂曰:
  如是施等三种法 善逝多为在家说 彼等亦即福资粮 复是诸佛色身因
  虽诸菩萨皆是施等之所依,然有在家出家二类,故说差别。其中在家菩萨较易行施等三法,出家菩萨较易行精进静虑般若。然非不能修余行,成佛之因有二资粮,谓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即前三波罗蜜多,智慧资粮即静虑般若,精进是二种资粮之共因。福德资粮即佛百福庄严微妙色身之因,智慧资粮即无生相法身之因。
  今由宣说所依等殊胜门,结说第三地菩萨。颂曰:
  发光佛子安住日 先除自身诸冥暗 复欲摧灭众生暗 此地极利而不嗔
  发光地佛子如住日轮,自身所有能障碍生此地之无知冥暗,此地正生时即先除灭。复由欲摧灭他人障生第三地之闇,宣说此地行相。
  由此菩萨已摧除能障功德之过失黑闇,光明极利如同日轮。然于犯过众生不生嗔恚,以于安忍善修习故,由大悲心润相续故。

  第四菩提心焰慧地
  今以精进波罗蜜多较布施持戒安忍波罗蜜多增胜门中明第四发心。颂曰:
  功德皆随精进行 福慧二种资粮因 何地精进最炽盛 彼即第四焰慧地
  若于善业心不勇悍,必不能修施等诸行,一切功德全不得生。若于前说施等功德勇悍修集,未得能得已得增长,故说精进为一切功德之因。精进为二种资粮之共因,如前已说。由自清净功德门,若于何地成就炽盛精进,则被菩萨名第四焰慧地。
  何故此地名曰焰慧?为显此名之理由。颂曰:
  此地佛子由勤修 菩提分法发慧焰 较前赤光尤超胜
  此地菩萨,由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发正智火焰,较前所说赤金光明尤为超胜,故此菩萨地名曰焰慧。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其四念住,如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贫忧。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四正断如经云:[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四神足如经云:[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五根如经云:[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五力谓能胜诸障品如前。七菩提分,如经云:[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八圣道分如经云:[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此地菩萨非但修行菩提分法。颂曰:
  自见所属皆遍尽
  此地菩萨,亦遍尽自见,如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者,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

  第五菩提心难胜地
  今当宣说第五发心。颂曰:
  大士住于难胜地 一切诸魔莫能胜
  菩萨住第五地时,一切世界所有天魔尚不能胜,况魔眷属。是故此地名曰难胜。
  又此菩萨,颂曰:
  静虑增胜极善知 善慧诸谛微妙性
  此于十种波罗蜜多中,静虑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善慧谓诸圣人,彼等之谛名善慧谛,即诸圣谛。性谓体性,微妙智所通达之性,名微妙性,即善了知善慧诸谛微妙体性。四圣谛谓苦集灭道。
  设作是念:世尊唯说二谛,谓世俗谛与胜义谛,如父子相见会云:[世间智者于实法,不从他闻自然解,所谓世谛及胜义,离此更无第三法]。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谓世俗谛,二谓胜义谛]。离二谛外岂有四谛?曰:虽然为显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故说四谛。所舍品谓杂染法,其果谓苦谛,因谓集谛。所取品谓清净法,其果谓灭谛,能证之因谓道谛。其中苦集道谛,世俗谛摄,灭谛即胜义谛自性。如是虽说有余诸谛,如其所应当知皆是一谛中摄。
  问:离四谛外更说有余谛不?曰:有。如菩萨第五地经云:[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世俗谛,善知胜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智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世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胜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

  入中论卷二

  第六菩提心现前地

  今当宣说第六发心。颂曰:
  现前住于正定心 正等觉法皆现前 现见缘起真实性 由住般若得灭定
  由第五地已得清净静虑波罗蜜多,故第六地菩萨,住胜定心见甚深缘起实性,以清净般若波罗蜜多乃得灭定,前不能得,以未得增上慧故,唯成就增胜施等波罗蜜多未能得灭定也。
  由知法性如影像故,第五地中见道谛故,现前趣证诸佛法故,此地名现前地。
  此显诸余功德资粮,要依般若波罗蜜多。颂曰:
  如有目者能引导 无量盲人到止境 如是智慧能摄取 无眼功德趣圣果
  如一有目士夫,能引导一切盲人到欲往之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能见正道非正道为性故,亦能摄取诸余波罗蜜多功德安立如来普光明地。问:前说[现见缘起真实性,由住般若得灭定]。菩萨云何见缘起之真实性?答:彼缘起实性非吾辈无明厚翳障蔽慧眼者之境界,唯是六地菩萨以上之境,故此不应问吾等,应问已涂善见空性安膳那药除无明翳成就慧眼之诸佛菩萨。问:般若经与十地经等,岂不明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见缘起性乎?故但当随彼圣教而说。答:圣教密意亦难解,吾辈自力,虽依圣教亦不能宣说真实,然堪为定量之大士所造诸论,则能无倒解释经意,要依彼论乃能了解圣教密意。颂曰:
  如彼通达甚深法 依于经教及正理 如是龙猛诸论中 随所安立今当说
  如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如实现见诸法实性,如是龙猛菩萨无倒了解诸经义已,亦于中论中依圣教正理,如实显示诸法实性谓无自性。我今唯依龙猛教理所说诸法实性,而正宣说。
  问:如何得知龙猛菩萨无倒解释经义?答:由教证知。如楞伽经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日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大云经云:[阿难陀!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宏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故此菩萨定能无倒解释经义。
  如实宣说缘起诸论,唯应为夙植空性种子者说,不可为余人说,以彼闻空性,转起邪执,得大非义故。有一类异生由不善巧,诽谤空性而堕恶趣。或有一类,由误解空性为毕竟无,谤一切法,增长邪见。是故说者,当善了知闻者之信解差别,而为说空性正见也。
  问:既难决定为何种机可说空性,于何种人不可说空性,云何可知所应说耶?答:由外相状即能了知。颂曰:
  若异生位闻空性 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 周身毛孔自动竖
  彼身已有佛慧种 是可宣说真性器 当为彼说胜义谛 其胜义相如下说
  为如是闻者,勤说真实义,非空无果。颂曰:
  彼器随生诸功德 常能正受住净戒 勤行布施修悲心 并修安忍为度生 善根回向大菩提 复能恭敬诸菩萨
  又彼闻者,非但不倒执空性引生无义,且由听闻空性正见引生功德,彼闻空性见,如获宝藏令不失坏。
  彼作是念:我若犯戒,必因此缘而堕恶趣,致空性见为之间断,故常受戒守护不犯。又作是念:我纵能持戒生诸善趣,倘生贫家,恒须追求饮食衣服医药资生之具,则听闻空性皆将间断,故恒修布施。复作是念:要以大悲摄持空见方能引生佛果,故恒修大悲。复作是念:嗔恚能堕恶趣,能令颜色丑恶,缘此令诸圣者不生欢喜,故恒修安忍。又见持戒等善根若不回向一切种智,则非成佛之因,不能恒感无量大果,故持善根为度众生回向菩提。又见余人,不能如诸菩萨宣说缘起性,故于菩萨生极敬重心。
  如是常恒无间修集善资粮已。颂曰:
  善巧深广诸士夫 渐次当得极喜地 求彼者应闻此道
  [求彼],谓求得极喜地。[此]指下文所说,诸法真实性。且如经说。
  十地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琨前地,当观诸法十种平等性。何等为十?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性,一切法无体故平等性,无生故,无起故,远离故,本来清净故,无戏论故,无取无舍故平等性,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化事故平等性,一切法有无不二故平等性。菩萨如是善通达一切法自性,得明利随顺忍,得入菩萨第六现前地]。此以正理成立诸法无生平等性,则余平等性亦易可知。故圣者于中论初云:[非自非从他,非共非无因,诸法随于何,其生终非有。][终]谓毕竟,随于何之[于],表所依时、处、宗派,[诸]是能依表内外诸法,应如是配释。[内外诸法于任何时处宗派,自生决定非有]。此中[非]字但与成立有之自生相连,不与有相连,破有义亦成立故。余三宗亦应如是配释。如是四宗本论成立。颂曰:
  彼非彼生岂从他 亦非共生宁无因
  不自生之义,此云[彼非彼生],余三亦应如是知。云何知不自生。颂曰
  彼从彼生无少德
  彼谓有生作用正生之芽,从彼谓从正生之自体,故芽之自体非从芽之自体生,即是此宗之义。自体已有,再从已有之芽体出生,毫无增上功德上则已有故。
  此自生宗亦违正理。颂曰:
  生已复生不应理 若计生已复生者
  此应不得生芽等若计种子生已复更生者,则以何事遮彼种生而令生芽,彼种子复生既无障碍,则芽苗茎等于此世间应皆不得生也。复有过失。颂曰:
  尽生死际唯种生
  理如前说。设作是念:由水、时等能生芽之助缘,令种子变坏令芽生起,芽与种子同时安住成相违故,是种灭芽生故无上说之过。又种子与芽非异,亦非不从自生。此不应理。颂曰:
  云何彼能坏于彼
  种子与芽无异故,芽坏种子不应道理,如自体性。复有过失。颂曰:
  异于种因芽形显 味力成熟汝应无
  形谓长圆等,显谓青黄等,味谓酸甘等,力谓势力差别。如身略近痔药便能疗痔疾,及手持神药便能腾空。成熟谓物转变差别,如荜芰等,味转甘美。若种芽无异,则如种子性中所有,应更无异形等事。然实有异事可得,如从蒜种子生水茎等芽,故说不异,不应道理。
  若作是念:舍种子位,转得异位,即是种子转变成芽,此亦非理。颂曰:
  若舍前性成余性 云何说彼即此性
  彼意谓性无异,今以此计,则芽之无异性决定非有,故性无异之宗便不得成。若谓种芽形等虽异而物无别,亦不应理,离形等外无别物故。复有过失。颂曰:
  若汝种芽许非异 芽应如种不可取 或一性故种如芽 种亦可取不应许
  如于芽位种子体性不可取,则芽体性亦应不可取,以离种子无异性故。如种子性,或如芽可取,种亦应可取,以离芽等无异性故,如芽性。欲离上说之过,故不应许种芽无异。
  自命通达真实而计执自生之邪宗已破,今显未学邪宗之世间名言中,计有自生亦不应理。颂曰:
  因灭犹见异果故 世亦不许彼是一
  种子因已灭,犹有芽果可见,故世间亦未见种芽无异。若是一者,因不见时,果亦应不可见,然实可见,故彼等非全无异也。由此自生于真俗二品,皆违正理。颂曰:
  故计诸法从自生 真实世间俱非理
  故阿遮利耶未加简别,直云非自生而破之。有简别云:[诸法胜义非自生,有故,如有情]。所加胜义简别诚为无用。计自生复有余过失。颂曰:
  若计自生能所生 业与作者皆应一 非一故勿许自生 以犯广说诸过故
  中论云:[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一性非有,父子、眼与眼识皆应一故。中论云:[若然是可然,作作者则一]。以是若怖所说众过,欲求无倒通达二谛,不应许诸法自生也。
  诸法决定不自生,故自生宗非理。然云:[岂从他]?则不应理。以诸经说,从他四缘,所谓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而生诸法,虽非所欲,亦须许他生也。有说:因缘是五因性除能作因,凡所缘事即所缘缘,谓六识所缘一切法皆所缘缘;除入无余依涅槃心,其余一切心心所法皆无间缘;能作因即增上缘。有说:能生者谓因。依此体相,若此法是种子性能生彼法,此法即彼法之因缘。如年老人依杖乃起,正生心心所法要依如杖之所缘乃生彼法即所缘缘,是正生法之所依也。因灭无间即果之无间缘,如种灭无间为芽之等无间缘。若有此法彼法乃生,此法即彼法之增上缘。又有余缘,若俱生,若后生等,皆此中摄。由大自在天等非是缘故,当知更无第五缘。
  此他生义不能成立,违教理故。今说违理过,颂曰:
  若谓依他有他生 火焰亦应生黑闇
  以是他故。然此非可见事,故此非有。如中论云:[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复有过失,颂曰:
  又应一切生一切
  应从一切是因非因,生一切是果非果之法。何以故?颂曰:
  诸非能生他性同
  如能生之稻种,是自果稻芽之他性。诸非能生之火、炭、麦种等,亦是他性。稻芽既从他性之稻种而生,亦应从火炭、麦种等而生。又如稻芽既从他稻种而生,则瓶衣等法亦应从彼生,然无是事。
  他释难云:因果二法虽是他性,然非一切出生一切,现见决定故。颂曰:
  由他所作定谓果 虽他能生亦是因 从一相续能生生 稻芽非从麦种等
  若法为他法所作,定说此法是他法之果,若法能生此果,虽是他性亦是此法之因。以是唯特殊之他乃是因果法,非凡他性皆是因果。要从一相续慑及能生者,乃生果法。若相续异如麦种等,或虽是一相续摄而非能生者。如前刹那不从后刹那生,故非从一切而生一切也。
  此不应理。且间说因果者曰:汝说唯稻种子是稻芽因,余非彼因,唯有稻芽是稻种果,余非彼果。由何因缘决定如是?若谓见其决定放,更当问日,何故见其决定如是?若但说云:由见其决定故说见其决定,不能说明见其决定之理由,则不能救前说众过。
  复次,共知他性遍通一切,都无差别,即此亦能违害他宗。颂曰:
  如甄叔迦麦莲等 不生稻芽不具力 非一相续非同类 稻种亦非是他故
  如麦种、莲子、甄叔迦花等,以是他故,不许能生稻芽,不具能生稻芽之力,非一相续所摄,非是同类。如是稻种亦应不具足所说之差别以是他故。如是已破他生之他,今当宣说因果之他非有。颂曰:
  芽种既非同时有 无他云何种是他 芽从种生终不成 故当弃舍他生宗
  如现有弥勒与邬波笈多,互相观待乃见为异。然种子与芽非同时可见,种子未变坏定无芽故,与种同时既无有芽,故种上无离芽之他性,若无他性,则说芽从他生决定非理,故当弃舍他生之宗也。中论云:[如诸法自性,不在诸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此言诸缘,谓若因,若缘,若因缘和合,若不和合,其自性未坏,必无果性,尚未生故。若无果性,则诸缘中定无他性,由有此法表有彼法,是第七啭声。若许缘是所依,果性于缘中如枣在盘,然此非有。若彼中无此,则此不从彼生,如沙中无油。中论云:[若谓缘无果,而从缘中出,是果何不从,非缘中而出]。彼所依义,阿还利耶此颂已善辨讫,故不嘉。
  外曰:上说芽种非同时有,不应道理。种子正灭即有芽生,如秤两头,低昂同时,何时种灭,尔时芽生,种灭芽生二者同时,故种与芽亦同时有,以有他性,无上过失。颂曰:
  犹如现见秤两头 低昂之时非不等 所生能生事亦尔
  虽作是计。颂曰:
  设是同时此非有
  若以秤喻,便计能生所生二法之生灭同时者,不应道理。秤之低昂虽是同时,然所表法非同时有,故不应理也。如何非有?颂曰:正生趣生故非有 正灭谓有趣于灭 此二如何与秤同正生谓趣向于生故是未来,正灭谓趣向于灭故是现在。故未有未生者乃生,已有现在者乃灭,此云何能与秤相等。秤之两头俱是现在,故低昂作用同时有。种子与芽一是现在一是未来,非同时有故此与秤不同。设作是念:法虽非。同时,然彼法之作用是同时有。此亦不然,不许彼作用异彼法故。复有过失。颂曰:此生无作亦非理生作用之作者谓芽,彼芽尚在未来故非有。彼所依既非有,此能依亦必非有。生既非有,如何能与灭同时耶?故说作用同时不应道理。中论云:[若有未生法,说言有生者,此法若无有,云何能有生]。若说芽等未生法于生前先有乃可生者,然于生前不能安立少法为有,以未生故。若生作用所依之法,于生前非有,云何能有生也?此字指法差别,法字第七啭声。无有亦是法差别,云何与生相连。谓若无此法,云何能生,应全不生也。
  若谓稻秆经云:[如秤低昂之理,若何刹那种子谢灭,即被刹那有芽生起]。岂非以秤为喻耶?曰:虽举是喻,然非说他生,亦非说自相生,是为显示同时缘起,无诸分别,如幻事故。如云:[种若灭不灭,芽生均非有,故佛说法生,一切如幻事]。
  有作是说:若种与芽非同时有,无他性故,他生非理,若同时有即有他性故有他生。如眼识与俱有受等,如眼色等与受等俱有,唯是同时乃生眼识。如是眼等与心,亦唯同时者,乃是受等之缘。此定非有。颂曰:
  眼识若离同时因 眼等想等而是他 已有重生有何用 若谓无彼过已说
  若许眼等想等诸同时法,是现在眼识之缘者、此已有眼识待彼眼等虽成他性,然已有者重生全无少用,故生非有。若欲避无所生之过,不许彼已有者,则眼识非有故,眼识非他,此过已说。以是计他生者,纵使有他则生非有,以无生故,二者俱无。纵使有生,则他非有以无他故二者亦无。故一切种无有他义,他义空故唯留他名,是故此执不应道理。
  今明因果中无观待因义。颂曰:
  生他所生能生因 为生有无二俱非 有何用生无何益 二俱俱非均无用
  且能生因,生已有之所生者,决定非有。前云:[生已复生亦非理]。等已出过故,诸缘于被全无少用。若谓所生非有者,彼诸能生亦复何益?彼如兔角毕竟无故。四百论云:[若许已有果,及计尚无果,柱等庄饰屋,此义应非有]。中论云:[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若无有因相,谁能有是果]。若二俱者,因有何用,俱犯上说二过故二 俱法即是二相,二相所有者二俱即有。由有无性于同时一法上亦定非有,故彼性之法非有,被非有故,诸能生缘于彼何用。中论云:[有无二事共上 何是涅槃,是二不同处,如明暗不慎]。又云:[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业,有无相违故,一处则无二]。若谓俱离二边,其果非有非无,彼俱离二边之果,缘有何用?以俱离有无二性之果定非有故。亦有亦无既非有,则云非有非无而遮有无,亦无少许别法。若有无俱非有,则亦无非有非无也。中论云:[分别非有无,如是名涅槃,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成]。
  外曰:前为成立他生所说诸理,如干薪上注以酥油,被汝之慧火焚烧殆尽,能使汝慧火炽然之理薪,前已足矣。然他生是世间已成之义,不须再用正理成立,世间现见最有力故。颂曰:
  世住自见许为量 此中何用说道理 他从他生亦世知 故有他生何用理
  一切世人唯住自见,既是唯见他生,此最有力,其要安立正理者,唯是不现见法,非现见法,以是虽无正理,已成诸法唯是他生。
  此乃未能无倒了达论义,复因无始以来法执习气成熟,骤闻舍离法执,如离亲友深生不忍,遂谓世间违害。若不广说世间道理,不能除被世间违害之难。为明世间违害境之差别,先说二谛建立,颂曰:
  由于诸法见真妄 故得诸法二种体 说见真境即真谛 所见虚妄名俗谛
  诸佛世尊无倒证知二谛体性、宣说行、思与芽等内外诸法之体性有二:谓世俗与胜义。胜义谓现见真胜义智所得之体性,此是一体,然非自性有。世俗谓诸异生为无明翳障蔽慧眼,由彼妄见之力所得体性,然非如异生所见自性,即实有彼自性。故一切法有此二种体性可得;此二体性,其见真智之境,即是真胜义谛,此体性下当广说;见妄识之境,即世俗谛。
  如是已建立二谛。今明见虚妄中,复有见正倒二类,故被所取境与能取识皆有二类。颂曰:
  妄见亦许有二种 谓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诸根所生识 待善根识许为倒明利根,谓无眩翳未害黄眼等症,及如是无倒而取外境;有患根,谓与上相违。有患诸根之识,观待无患善根诸识,许为颠倒识。
  如此诸识颠不颠倒分为二类,其境亦尔。颂曰:
  无患六根所取义 即是世间之所知 唯由世间立为实 余即世间立为倒
  如眩翳黄眼等症,食商陆药等,是为内身能坏诸根之因缘;如窥油、水、明镜、空谷、歌声、日光与特殊时处现前等,是为外界能坏诸根之因缘。若有此缘,即使无内身坏根诸缘,亦见影像、谷响、阳焰水等,幻师所诵咒所配药当知亦尔。即此咒药,及邪教,似因等,亦能坏意根。梦等建立下当广说。以是诸根若无上说障缘,则六根所取义,皆是世间所通逵,观待世间说名真实,非观待圣者。其影像等有患诸根所见之境,即观待世间亦是颠倒。
  今以譬喻显所说义。颂曰:
  无知睡扰诸外道 如彼所计自性等 及计幻事阳焰等 此于世间亦非有
  此诸外道自命为悟入真实者,彼于牧童妇女共知之诸法生灭等,尚不能无倒正解,而欲超出世间。如攀树者已放前校未握后枝,堕坠恶见深涧之中,永离二谛必不得果。故彼所计三德等性,于世间世俗亦皆非有。故此又曰:
  如有翳眼所缘事 不能害于无翳识 如是诸离净智识 非能害于无垢慧
  前破他生,非唯住世间见而破,亦许是圣者所见也。若破生时约圣见为简别,彼境无有世间违害。如眩翳人见有毛轮等性,于无翳识不以为害。如是乏无漏智之异生识,于无漏见亦无违害,故彼敌者实为智者之所窃笑。
  如是由胜义世俗二谛差别,已说诸法有二体性。今当别说世间世俗谛,颂曰:
  痴障性故名世俗 假法由彼现为谛 能仁说名世俗谛 所有假法唯世俗
  由具无明愚痴,令诸众生不见诸法实性,于诸法无自性增益为有。以障蔽见实性为体,名为世俗。由此世俗,令诸法现为实有,无自性者现有自性,以于世间颠倒世俗之前,为谛实故,名世间世俗谛,此即缘起假法也。如影像、谷响等少分缘起法,虽具无明者亦见其虚妄。如青等色法及心受等少法,则现为实有。诸法实性,则具无明者毕竟不见。故此实性与世俗中见为虚妄者,非世俗谛。此色心等由有支所摄染污无明增上之力,安立世俗谛。若已断染污无明,已见诸行如影像等,声闻、独觉、菩萨之前,唯是假法全无谛实,以无实执故。故此唯诳愚夫,于余圣者则如幻事是缘起性见唯世俗。此于无相行圣者不现,于有相行圣者乃现,以彼犹有所知障相无明现行故。诸佛世尊心心所法毕竟不行于一切法,现等觉故,以是世尊说世俗谛及唯世俗。其中异生所见胜义,即有相行圣者所见唯世俗法,其自性空即圣者之胜义。诸佛之胜义乃真自性,由此无欺诳故是胜义谛,此唯诸佛各别内证。世俗谛法有欺诳故非胜义谛如是已说世俗谛,今当说胜义谛。然胜义谛非言说境故,非分别境故,不能直接显示,当以闻者自能领解之譬喻明被体性。颂曰:
  如眩翳力所遍计 见毛发等颠倒性 净眼所见被体性 乃是实体此亦尔
  如眩翳人由眩翳力,见自手所持器皿中有毛发等相,为除彼故遂将彼器数数倾覆,此时诸无翳人行至其前,用目审视彼毛发处,毛发等相都无可得,更不分别彼毛发为有事无事,是发非发,及青色等差别。若有翳人述自心意,告无翳者曰:见有毛发。尔时若为除彼分别,告有翳人曰:此中无发。然此说者无损减过,毛发之真实义是无翳人所见实非有也。如是患无明翳者,不见真实义而见蕴界处等自性,此是诸法世俗性,即是蕴等。诸佛世尊永离无明习气者所见自性,如无翳人不见毛发,此即诸法真胜义谛。
  设作是念:如是行相之自性岂非无可见,诸佛如何见彼性耶?曰:实尔!然即无可见名之日见。入二谛经云:[天子!若胜义中真胜义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者,则彼不入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天子!于胜义中真胜义谛,超出一切言说,无有差别,不生不灭,离于能说所说,能知所知。天子!真胜义谛,超过具一切胜相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胜谛,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欺诳之法。天子!真胜义谛不能显示。何以故?以一切能说所说,为谁说等法,于胜义中皆是无生。诸无生法不能宣说无生之法]。是故缘真实义之智,全无有性、无性,自性、他性,实、非实,常、断,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空、不空,能相、所相,一性、异性,生、灭等差别,以彼自性不可得故。如是思择真实义时,唯诸圣者方是正量,异生则非。
  若举世间妨难者,观真实义时亦许世间知见是正量者,颂曰:
  若许世间是正量 世见真实圣何为 所修圣道复何用 愚人为量亦非理
  既许世间是正量,此量现见真实义,故应许已断无明。故许愚人为正量不应道理。若人有缘何法之无知,此人于彼法即非正量,如不识宝者观宝珠等。若眼识等已现见真实义,则为求证圣道故勤修净戒闻思修等应空无果。此亦不尔。颂曰:
  世间一切非正量 故真实时无世难
  由前道理,于观真实义时,世间一切非是正量,故无世间妨难。
  若尔,何境有世间妨难?颂曰:
  若以世许除世义 即说彼为世妨难
  如有人云:我物被劫。余人问曰:为是何物?告曰是瓶。他若破曰:瓶非是物,是所量故,如梦中瓶。从世间共许事破除世间义,如是等境即有世间妨难。若时安住圣人知见,以善丈夫而为定量,则无世间妨难。智者当以此理观诸余事。
  如是已依世间许有他生。释世间妨难。今当更说世间亦无他生,故住彼见破他生,亦无世间妨难。颂曰:
  世间仅殖少种子 便谓此儿是我生 亦觉此树是我栽 故世亦无从他生
  如指一有男相者云:此儿是我生。非将如是相者,从自身出纳入母腹,唯是殖彼不净种子;由此仅殖彼因,便云自生儿。故世间亦不许种子与儿为他,若是他者,应如他补特伽罗,不可说为吾子矣。种子与树如是应知。
  由此所说道理,显示缘起无常断过。颂曰:
  由芽非离种为他 故于芽时种无坏 由其非有一性故 芽时不可云有种
  若芽是离种他者,则有芽时种亦可间断。如有青牛,黄牛死非不间断,及有异生,圣人非不涅槃也。以无他性故,如芽体性种亦不断,故离断失。由无一性故,非种子即芽,破种子不灭,故离常失。如经云:[有种芽亦尔,非种即成芽,非异亦非一,法性非断常]。言有种者,谓若有种子。问:亦应有芽生,且非离种别生。曰:非种即成芽。何故非种子即芽耶?曰:非异亦非一。由一性异性俱非有故,若异非异皆不应理。由其双破二边,即明法性非常非断也。当知此中真实义,谓若种子与芽少有自性,则彼二法或是一性或是异性。若时彼等如梦中所见之种芽全无自性,况云一性异性。前经更说此义云:[诸行无明缘,行非真实有,行无明俱空,自性离动摇]。中论亦云:[若法从缘生,非即彼缘性,亦非异缘性,故非断非常]。
  所云全无少法自性由因缘生,决定应许此义。若不尔者,颂曰:
  若谓自相依缘生 谤彼即坏诸法故 空性应是坏法因 然此非理故无性
  若谓色受等法各有自相自性自体,是由因缘生故,则修观行者见诸法性空,了达一切法皆无自性时,应是毁谤生之自性而证空性。如锤是击毁瓶等之因,如是空性亦应是毁谤诸法自性之因。然实不应理,故一切时不应许诸法有自法性自空。如宝积经云:[复次迦叶!中道正观诸法者,不以空性令诸法空,但法性自空,不以无相令诸法无相,但法性自无相。不以无愿令诸法无愿,但法性自无愿。不以无作令诸法无作,但法性自无作。不以无生令诸法无生,但法性自无生。不以无起令诸法无起,但法性自无起]。如是广说。
  有许依他起有自性,依他起之空性,以无能取所取为相,如无常性等不可说为一性异性,若如彼意,则当说唯以空性令诸法空,非自性空。四百论云:[愿我得涅槃,非不空观空,以佛说邪见,不能得里盘]。中论亦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问:以无胜义生故,虽破自他生,然色受等法,是现比二量所得,应许彼等之自性是从他生。若不许尔,如何说有二谛,应唯一谛,故定有他生。答:此实如是,于胜义中非有二谛。经云:[诸菽刍,胜谛唯一,谓涅槃不欺诳法。一切诸行皆是虚妄欺诳之法]。以世俗谛,是悟入胜义谛之方便故,不应观察自生他生,应如世间规律而许。颂曰:
  设若观察此诸法 离真实性不可得 是故不应妄观察 世间所有名言谛
  谓若观察此色受等法,为从自生?为从他生?离胜义不生不灭之性外,别无其余生等可得,故当不观自他生等。唯如世人所见,由此有故被法生等,是令世人悟人之门,故当受许。如圣天云:[如于蔑戾车,余言不能化,如是世未知,不能教世间]。中论亦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若妄观察世间名言皆当失坏。如经云]喻如依木弦,及合手动作,便从瑟琵等,而发妙音声。若有聪智者,观声何来去,遍观诸方隅,来去不可得。如是从因缘,出生一切行,正见修行者,见行空不动,蕴处及诸界,内空外亦空,有性空无住,法相虚空性]。如是广说。
  若见如是断除一切实执之法,其贪著名言谛者,惊惶失措,谓诸法实体染净之因,定当有生。虽如是说,唯存空言。何以故?颂曰:
  于真性时以何理 观自他生皆非理 彼观名言亦非理 汝所计生由何成
  如以观胜义时所说正理,观自生他生皆不应理。如是于名言中由自性生亦不应理。汝所计之诸法生,由何成立?故自相生于二谛中俱非是有。汝虽不欲,亦定当受许也。
  有作是说:龙猛菩萨说不自生等,唯是破遍计执自性,非破依他起自性。彼等之意,无因不成,故彼说者,唯应诘难。
  若二谛中俱无自性生,云何世间见有有性耶?颂曰:
  如影像等法本空 观待缘合非不有 于彼本空影像等 亦起见彼行相识
  如是一切法虽空 从空性中亦得生
  一切法谓不异因果而住,若知影像无自性之因果建立,谁有智者,由见有色受等不异因果诸法,而定执为有自性耶?故虽见为有,亦无自性生。如经云:[如于明镜中,现无性影像,大树汝当知,诸法亦如是]。以是之故,颂曰二谛俱无自性故 彼等非断亦非常由一切法如同影像自性空故,于胜义世俗二谛之中俱无自性,非断非常。
  如中论云:[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又云:[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当知所受法,为常为无常]。又云:[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化,是则名为业。烦恼业及身,作者与果报,皆如寻香城,如阳焰及梦。]以如幻喻,明从无自性生无自性。
  如是二谛中俱无自性,非但远离常断二见,即业灭已经极久时,与诸业果报仍相系属,虽不别计阿赖耶识,内心相续,不失坏法,及以得等,亦极应理。所以者何?颂曰:
  由业非以自性减 故无赖耶亦能生 有业虽灭经久时 当知犹能生自果
  从已灭业如何生果,为答此问。如有一类欲安立已灭业之功能故,或计阿赖耶识,或计余不失法如同债券,或计得法,或计业习气所熏内识相续。若如中观,业自性不生,故亦无灭。从不灭生果非不可有,故诸业不坏,业果关系,极为应理。如中论云:[诸法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失,以其不生故]。如经亦云:[人寿量百年,说活尔许时,然年无可集,此行亦如是。我或说无尽,或时说有尽,依空说无尽,名言说有尽]。
  当以譬喻重明彼义。颂曰:
  如见梦中所缘境 愚夫觉后犹生贪 如是业灭无自性 从彼亦能有果生
  如转有经云:[大王当知,譬如男子于睡梦中见与美女共为稠密,既睡觉已忆彼美女。大王!于意云何?若此男子梦与美女共为稠密,既睡觉已忆彼美女,可说此人为有智否?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由彼梦中美女非有,不可得故,况能与彼共行稠密,唯由彼人徒自劳苦。佛言:大王!如是愚痴寡闻凡夫,眼见色时,心生喜乐,便起执着谓色实有,起执着已随生染爱;起染爱故随贪嗔痴,发身语意造作诸业。然此诸业作已即灭,灭已不依东方而住,乃至不依四维上下]。又云:[后临终时,同分业尽,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譬如男子从睡觉已,忆念梦中所见美女影像现前。大王!如是最后识灭,生分所摄最初识生,或生天上,乃至,或生饿鬼]。又云:[大王!其最初识灭已无间,彼同类心相续生起分明领受所感异熟。大王!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大王当知,最后识灭名之为死,最初识起名之为生。大王!最后识灭无有去处,生分所摄最初识,生无所从来,所以者何?本性离故。大王!最后识有最后识空,死由死空,业由业空,最初识由最初识空,生由生空,而彼诸业不曾散失」。
  设作是念,若由自性不生不灭,能感异熟者。如不灭故能感异熟,如是已感异熟者,应更感异熟。以业不灭故。若已感异熟者更感异熟,应成无穷?曰:不而。颂曰:
  如境难俱非有性  有翳唯见毛发相  而非见为余物相  当知已熟不更熟
  譬如境俱非有,然有翳者,唯见非有之毛发等相,而不见为兔角石女儿等余物相。业亦如是,虽俱不自性灭,然异熟决定。
  又此譬非但明诸业决定,且能成立异熟决定,颂曰:
  故见苦果由黑业  乐果唯从善业生  无善恶慧得解脱  亦遮思惟诸业果
  善不善业虽皆无自性,然如有翳,唯见毛发等。故可爱异熟,非不善生,不可爱者非从善生,善不善业俱不可得者,当得解脱。是故世尊,恐诸凡夫以理观察,毁谤业果坏世俗谛。故云:「诸业异熟果不可思议」遮止思维业果。
  若能如是建立诸业果,则楞伽经等说有阿赖耶识,为无边诸法功能差别所依。名一切种,如大海水起诸波浪,是一切法生起之因,岂彼一切都无生耶?曰:不而,须如彼说乃得调伏者,始说彼有故。虽一切法体性转故,当知唯说空性名阿赖耶识,亦曾说有补特伽罗,与须说彼乃调伏之众生,即说有彼而摄受故。如经云:「诸苾芻!五蕴即重担,荷重担者谓补特伽罗。」又对一类说唯有诸蕴。如经云:「唯心意识,长夜薰修信戒等德,后生天趣。」此等一切皆是密意增上而说。问:此中为谁密意而说?颂曰:
  说有赖耶数取趣  及说唯有此诸蕴  此是为彼不能了  如上甚深义者说
  若诸众生,由长夜习外道见,不能悟入甚深法性,闻说法性,深生怖畏,谓我全无,我当断灭,便于佛教起险处想,背弃正法失大义利,最初谓说阿赖耶识等,令其先除外道邪见,导入大义,后由无倒了达经义,自能放舍阿赖耶等故唯功德,全无过失。如圣天云:「若乐何何事,先观彼彼法,倘令已退失,便非正法器」。
  为令入故,非但先说阿赖耶识等。颂曰:
  如佛虽离萨迦见 亦尝说我及我所  如是诸法无自性  不了义经亦说有
  如佛已断一切萨迦耶见,我我所执虽已断讫,然由说我我所是令世人了解之方便,故薄伽梵亦曾说言我及我所。如是诸法虽无自性,然说有性是令世人了悟之方便,故亦说有。如东山住部,随顺颂云:「若世间导师,不顺世间转,佛及佛法性,谁亦不能知。虽许蕴处界,同属一体性,然说有三界,是顺世间转。无名诸法性,以不思议名,为诸有情说,是顺世间转。由入佛本性,无事此亦无,然佛说无事,是顺世间转。不见义无义,然说法中尊,说灭及胜义,是顺世间转。不灭亦不生,与法界平等,然说有烧劫,是顺世间转。虽于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说有情界,是顺世间转」。如是广说。

  入中论卷三

  如是诸唯识师,于上述中观宗心不忍可,欲明随自分别所立宗义。颂曰:
  不见能取离所取  通达三有唯是识  故此菩萨住般若  通达唯识真实性
  住谓安住。言住般若,谓安住于慧。由彼慧是此所有,故云住慧,即修行般若也。言此菩萨,住现前地,由何而能不妄增益无倒通达证真实义,谓由通达无外色故。诸心心所唯缘起性,名通达唯识真实性。又此如何通达唯识真实性耶?故曰:「不见能取离所取,通达三有唯是识」。谓此菩萨,以此所说正理,观察内心,由无所取,亦不见有能取,长时修习三有唯识。由是修习,乃能内证不可说之唯事,以此渐次,能通达唯识真实性。
  若唯有识,都无外境,云何得生带彼行相之唯识耶?颂曰:
  犹如因风鼓大海  便有无量波涛生  从一切种阿赖耶 以自功能生唯识
  譬如波涛所依大海,因风鼓荡为缘,如睡眠之波涛,即便竞起奔驰不息。如是此中诸识无始展转传来,由二取执著习气成熟时所得自体。此正灭时于阿赖耶识中熏成习气差别,为生将来顺自行相余识之因,此因渐遇成熟之缘,即得成熟,从此生起不净依他起性。凡夫于此分别执为能取所取,实无离识少分所取。如计以大自在天等为因者云:「蛛为蛛网因,水晶水亦尔,根为枝末本,此是众生因」。说大自在天等为众生之作者,如是说有阿赖耶识者,亦说阿赖耶识为一切法之种子依,名一切种。唯大自在是常,阿赖耶识无常,是其差别。又谓圣教建立有如是义。颂曰:
  是故依他起自性  是假有法所依因  无外所取而生起 实有及非戏论境
  定应许此依他起性,以是一切分别网所依故。如依于绳,误以为蛇,不观待绳则不应理。以地等为缘误以为瓶,不观待地等,于虚空中不生彼心。此中既无外境,以何为缘而生青等分别,故定当许依他起性为生分别之因。以是一切染净因故,如是即名善取空性。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是为无倒悟入空性。此复非以一切戏论之境而为自性,以诸言说唯取假相故。凡有言说,即不能诠实事也。总此依他起性三相安立,谓无所知,唯从自内习气而生,是有自性,非戏论境。其为假有法之因义,以是有自性即能成立,故不异彼三也。今当问彼。颂曰:
  无外境心有何喻  若答如梦当思择
  于此当正观察,若谓如人眠于极小房中,梦见房中有狂象群,此必非有,故虽无外境,定当许有此识。
  为显此答,全无心要,责当思择,如何思择?颂曰:
  若时我说梦无心  尔时汝喻即非有
  其见狂象群行相之心,吾等亦说如境非有,以不生故。若无心者,则无二宗极成之喻,故无离外境之内识也。
  设作是念:若无彼错乱识,则醒觉后不应忆念梦所领受。此亦非理。颂曰:
  若以觉时忆念梦 
  证有意者境亦尔
  何以故?颂曰:
  如汝忆念是我见  如是外境亦应有
  如以忆念梦所领受证意是有,由亦忆念境界领受,则境亦有,或识亦非有。设曰:若梦中有象等色者,彼是所取故,亦应有眼识,然此实非有。由睡眠扰乱,前五识身定非有故。颂曰:
  设曰睡中无眼识  故色非有唯意识  执彼行相以为外  如于梦中此亦尔
  梦中眼识毕竟非有,由彼无故,则象等色眼处所取亦非是有,唯有意识,是故定无外境,是执识之行相以为外境,如于梦中全无外境唯有识生,如是此应亦尔。破曰:不然!梦中意识亦不生故。颂曰:
  如汝外境梦不生  如是意识亦不生  眼与眼境生眼识  三法一切皆虚妄
  如见色时必有眼色及意,三法和合。如是梦中了别境时亦有三法和合可得。又如梦中眼色非有,眼识亦非是有。如此三法,如是颂曰:余耳等三亦不生
  言耳等者,等字等取声及耳识,乃至意根法界意识。是故梦中此等三法一切皆虚妄,故说梦中定有意识不应道理。
  有清辨论师作是思:意识所取法处所摄色,梦中亦有,故无内识能离外境。此亦非理,梦中三法毕竟非有故。若谓为破他宗故如是许者,是则梦喻应全无用,以梦非虚妄,不能显示所喻之法为虚妄故。
  由梦中三法皆非实有,故以已极成者成立余未极成故,醒时一切法亦能成立皆无自性。颂曰:
  如于梦中觉亦尔  诸法皆妄心非有  行境无故根亦无
  如于梦中根境识等皆是虚妄,如是当知觉时亦尔。是故经云:「犹如所见幻有情,虽现而非真实有,如是佛说一切法,如同幻事亦如梦」。又云:「三有众生皆如梦,此中不生亦不死,有情人命不可得,诸法如沬如芭蕉」。此等皆成善说。已说观待觉时识等三皆不生,若于梦中观待梦识。颂曰:
  此中犹如已觉位  乃至未觉三皆有
  如虽有无知睡眠,就离通常睡眠之觉者,诸法虽自性不生,然由无明睡眠故,如梦所见,三法皆有。如是末离睡眠梦未醒者,如是自性之三法亦皆是有。颂曰:
  如已觉后三非有  痴睡尽后亦如是
  如梦尽醒后,则梦中所见三法皆非是有。如是尽拔无明睡眠,亲证法界,则彼三法亦皆非有,故离外境非有内识。
  如有翳眼,发等非有而可见故,虽无外境亦有内识。此亦非理。颂曰:
  由有翳根所生识  由翳力故见毛等  观待彼识二俱实  待明见境二俱妄
  当知唯如梦说,观待有翳之所见,毛发之相亦有。观待无翳之所见,二俱不生。若离外境,识难知故,定应许此。若不尔者,颂曰:
  若无所知而有心  则于发处眼相随  无翳亦应起发心  然不如是故非有
  若有翳人,虽无毛发而生带毛发行相之识者,则有翳人随于何处见有毛发,余无翳人审视彼处,亦应生见毛发之心与彼相同,无境同故。故说无境而有识生,不应道理。
  设救此云:若以有境为生识之因,实应如是。然是以前识所熏习气成末成熟,为生不生内识之因,故唯有前带发相识,所熏习气成熟者,始有彼相识生,余则不生。此亦不然。颂曰:
  若谓净见识功能  未成熟故识不生  非是由离所知法  彼能非有此不成
  离所知法者,义谓所知非有。若许有功能者,乃可说成不成熟,生不生识。然我不许有彼功能。云何功能非有?颂曰:
  已生功能则非有  未生体中亦无能
  此中若计有功能者,为属现在识耶?为属过去与未来识耶?且已生识中功能非有,若作六啭名功能之识,则识果性,因中亦有不应道理。若许尔者,果应无因生。芽已生时种子未坏故。故已生识中功能非有。若作五啭名从功能识则已生识从功能生,不应道理。识已有故,前已广说,故已生中功能非有。 
  未生体性之识中,亦无功能。颂曰:
  非离能别有所别  或石女儿亦有彼
  若无能别,所别非有。如云:「识之功能」。识是功能之能别,功能是所别之事其未生法。以破立性曰此是识或曰非识,俱不可说。既俱不可说,如何可简别其功能。云:「此是彼之功能」。若时无有能别,则全不能说彼从此生也。若许未生中有功能者,则石女儿中亦应许尔。故末生中功能非有。设作是念:若识当从此功能生,心想彼当生之识,而云:「此是彼识之功能」。及云:「彼当从此生」。如是能别与所别事,皆可成立。如世间云:「煮饭」及云「此线织布」。论中亦云:「前三种入胎,谓轮王二佛」。此亦全无心要。颂曰:
  若想当生而说者  既无功能无当生
  且若有生者,乃可说当生。其常不生者,如石女儿等或虚空等则决定不生。是故此中若有功能,乃可说识当来生,若未来识非有,则无彼功能。既无功能,则识之当生非有,如石女儿等。此亦解释煮饭等喻。
  复次识与功能,应互相待。如是亦无依他起性。颂曰:
  若互相依而成者  诸善士说即不成
  要已有识乃有彼功能,要有功能,乃从彼生识。如是即成互相依待。若许此者,则识非有自性。喻如有长乃戍短,有短乃成长,有彼乃成此。如四百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此义是说若识等法,因待功能差别而戍,其所待法功能差别,还因观待此识乃得成立。是则当说此二谁是所待,谁是所成。又云:「若法因待成,未成云何待,若成已有待,成已何用待」。此义是说,若识因待功能而成者,为识已成而待功能?为识未成而待功能?若未成者,未成故如兔角,应不待功能:若谓已成而待者,彼已成故复何用待。故诸善士说,互相依待而成,即不得成。故未来识中功能亦非有。
  今更当说过去识中亦无功能。颂曰:
  若灭功能成熟生  从他功能亦生他
  若谓已生正灭识,为生果故,于阿赖耶识熏成功能差别,从彼已灭识之功能成熟,而生当生之识者,则应从他功能而生他果。何以故?颂曰:诸有相续互异故
  如云:「达努谓增广」。以展转义名曰相续,犹如河流相续不断。因果相续转时,由于生死展转无间,次第不断,是三世诸行刹那之能取。由此遍于相续支分刹那中有,故相续支分之诸刹那,名有相续。彼等互异各别为他,是敌宗所许,故果刹那后时生者,离因刹那习气而是他性,是则从他功能应有他生。若谓许故无此过者,是亦不然。应一切法从一切法生。
  颂曰:一切应从一切生
  此于破他生时已说,故不更述。设救,颂曰:
  彼诸刹那虽互异  相续无异各无过
  若作是念:彼是有相续诸刹那性,更互为他,此相续唯一,故非一切法从一切法生,若如是者可容无过。然彼不成。颂曰:
  此待成立仍不成  相续不异非理故
  自性互异诸法,是不异相续之所依,不应道理,是他性故,如他。颂曰:
  如依慈氏近密法  由是他故非一续  所有自相各异法  是一相续不应理
  如是说此是一相续亦不应理。此中前说由识功能成未成熟,生不生识,非由所知有无。今说功能非有即破其执,故无所知,识定非有。
  如是说已,诸唯识师复欲申述自宗,成所乐义。颂曰:
  能生眼识自功能  从此无间有识生  即此内识依功能  妄执名为色根眼
  眼识习气,是由余识正灭时于阿赖耶识熏习而成,由此成熟,便于后时生彼行相相同之识。彼识所从生之无间功能刹那,即彼所依。世间愚人妄执彼为有色眼根,实离内识,眼根非有。所余诸根亦如是知。
  已说无有离识之眼等根,当说色等亦不离识。颂曰:
  此中从根所生识  无外所取由自种  变似青等愚不了  凡夫执为外所取
  如汾都唧缚迦,及甄叔迦等生为红相者,非如摩尼要待外色渲染。是彼芽等相续,从自种子功能而有差别相生。如是虽无青等外色亦有识生变似青等,世间于此变似青等,即执为识外境自性。譬如湖中净水充满,湖岸树枝系以红宝,水中影像似宝相现,故觉湖中似有真宝。然此湖中彼宝非有,当知识亦如是,故离内识别无外境。复有异门。颂曰:
  如梦实无余外色  由功能熟生彼心  如是于是醒觉位  虽无外境意得有
  此皆不然。颂曰:
  如于梦中无眼根  有似青等意心生  无眼唯由自种熟  此间盲人何不生
  如醒觉位眼观众色能生明了眼识。如是梦中,若无眼根唯由自内习气成熟,能生意识如眼识者,则醒觉位之盲人,由自习气成熟,何故不生如是行相之意识如不盲者?二位无眼相同故。
  若谓如是行相意识之因,非是无眼,是由彼形相意识功能成熟,若有彼功能成熟者,乃生如是形相意识。此复要仗睡眼为缘,故唯梦中乃有,醒时非有。此不应理。颂曰:
  若如汝说梦乃有  第六能熟醒非有  如此无第六能熟  说梦亦无何非理
  第六谓意识,若汝仅凭口说,梦中乃有如是行相意识功能成熟,非是醒时。吾等亦说,如醒时无有如是行相意识功能成熟,如是梦中亦非有。颂曰:
  如说无眼非此因  亦说梦中睡非因
  梦中见境,应无眼识行相相顺意识功能变异成熟所起意识,识所依根无作用故,如醒时之盲人。是故如无眼,非醒时盲人生识之因,如是睡眠亦非梦中彼识习气成熟之因。于是颂曰:
  是故梦中亦应许  彼法眼为妄识因
  是故梦中亦应许有如是行相之境,如是行相之识,及如是行相眼识之所依。颂曰:
  随此如如而答辩  即见彼彼等同宗  如是能除此妄诤
  自宗说云:醒位三法皆自性空,是所缘故,如梦。他便说云:醒时内识由外境空,是识性故,如梦中识。又云:醒时所缘境,是虚妄性,以是境故,如梦中境。如是又云:若无依他起性,染净非有,无所依故,如龟毛衣。翳喻亦如是说。此唯识师由如是等门随作如何答辩,中观智者,见彼彼答辩,同所立宗,即能除遗此妄诤也。
  如是说亦不违圣教。颂曰:诸佛未说有实法
  如经云:「三有唯假立,全无自性法,于假立分别,执为法自性。无体无了别,无赖耶无事,凡愚恶分别,如尸妄计度」。若谓于此一法无彼一法之空性,是无事者,亦不应理。经说:「大慧!于一法无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由牛非马故说牛非有,不应道理,自体有故。如是经云:「世尊入诸根时,即是入法界。言诸根者,所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俱知根。其中眼根于三世中俱不可得。若于三世不可得者,即非眼根。若非眼根,云何当知彼眼根名?譬如空掌,虚诳无物但有假名,于胜义中空不可得,拳亦无得。如是眼根亦如空拳,虚妄无实,而现虚相,诳惑愚夫。但有假名,于胜义中,眼及眼根俱不可得。如是世尊得一切智已,为度颠倒众生故,说名眼根,非胜义中有,彼等诸根自性离故。根自性空,彼眼眼性不可得,眼根性不可得,何以故?是眼离眼自性故。
  若法无自性,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即不生不灭,不可说言彼是过去未来」。如是广说。又云:「世尊!譬如有人于其梦中受乐喜笑游戏。寤后忆念,然不可得,何以故?彼人梦中受乐等事尚不可得,何况寤时,若见若得无有是处,如是诸根犹如梦事。如是一切诸法,自性亦不可得,不可得故。彼等亦不可说」。如是蕴、界、处、缘起等,皆如根广说。以是彼等宁有自性,故唯识师执识实有即被所破。
  若离外境,非有内识,云何诸瑜伽师,依师长教授,见此大地骨锁充满耶?颂曰:
  诸瑜伽师依师教  所见大地骨充满  见彼三法亦无生
  谓根境识三,何以故?颂曰:
  说是颠倒作意故
  说此三摩地是非真实性作意故,定当如是许。若不尔者,颂曰:
  如汝根识所见境  如是不净心见境  余观彼境亦应见  彼定亦应不虚妄
  如汝观戏剧等时,众人共视彼境。如一人所生眼识带彼行相,余人亦尔。如是非修定者,审观骨锁等处,应如瑜伽师,亦生带彼行相之识,如缘青等之识。即此三摩地亦应不是非真实性作意也。如是当知。颂曰:
  如同有翳诸眼根  鬼见浓河心亦尔
  如同前说,由翳力故见毛等,如是等类皆当了知。颂曰:
  总如所知非有故  应知内识亦非有
  如所知无自性,如是带所知行相之内心,当知亦自性不生。如云「不知非所知,彼无知亦无,是故佛宣说,知所知无性」。又云:「诸识同幻化,是释尊所说,彼所缘亦尔,决定同幻事」。故执内识实有及谤外境定无,将堕险处。唯诸善士修大悲行,以教理密咒为挽持,使不颠堕。
  如是已说若离外境定无内识。今当更破唯事有性。颂曰:
  若离所取无能取  而有二空依他事  此有由何能证知,未知云有亦非理
  若谓由能取所取二取空之依他起有者,此有汝以何识证知耶?若谓彼自证知不应道理。自之作用于自体转,成相违故。如剑不自割,指不自触,轻捷技人不能自乘己肩,火不自烧,眼不自见,此识亦非由他识证知违自宗故。汝说若有余识为此识境,即失唯识宗故。故此有之能知毕竟非有,若谓不知而有,亦非道理。
  他曰:虽非他识能知,然有自证。唯由自证证知此识,故此得有。此亦非有。颂曰:彼自领受不得成
  若谓由彼自证证知自识,亦不成立。
  此中有许经部义。为成立自证故,谓如火生时,非渐照自体及瓶等,是顿时俱照。音声亦是,顿显自体及义。如是内识生时亦非渐知,是顿了自体及境故定有自证也。即不许者亦必许有自证,不尔后时忆念其境谓先已见,忆念能领受境者谓我先见,皆不应理。以念唯缘曾领受境,识未领受,念则非有,由无自证故,且彼自识不自领受,余识领受亦不应理。以由余识领受,犯无穷过。谓见青识,若由后起余识知者,彼能知青识之余识,复应更有余识领受,此后更须余识领受。故犯无穷。又应后识不缘余境,以初识继续所起诸识,皆缘前识为境故。诸有情类,是一识相续故。诸识次第起者,如刺青莲百瓣,由速转故,现似顿起。以是为断无穷过故。决定当许有自证分。如是后时起念俱念心境,谓我先见,亦得成立。若不由自证了知识体,则后起念不应道理。由于后时能起彼念,谓我先见,故可比知其能引生后时俱念心境之念者,实有能领受内识自体与彼境体之心在。故由后时念,即能成立有自领受。既有自领受则亦有依他起性。汝问:「此有由何而证知」,今如上答。今为显示彼答非理。
  若由后念而成立  立未咸故所宣说  此尚有成非能立。
  且依成立实有,如是说者。由无自他生故,则彼念心毕竟非有。如何可用未成立之念,而成立未成立之自证也。若依世闻名言增上,亦无以自证为因之念。何以故?如火先成立者,方能以烟比知有火。如是要先成立有自证者,方能由后时所起之念,比知有自证。今彼自证且未成立,其以自证为因之念,云何得有。譬如见水不能比知定有水珠,见火不能比知定有火珠,以无彼珠,由降雨等及钻木等,亦有水火生故。如是此中虽无自证亦有念生,如下当说。故以自证为因之念,若无自证念亦非有,今为成立末极成之自证,故汝所说念,尚未成立,故此念非有能立之用。如为成立声是无常,云眼所见性。且止如是推察,亦不应理。颂曰:
  纵许成立有自证  忆彼之念亦非理  他故如未知身生  此因亦破诸差别
  纵许内识能了自体及境,然说念心,能念彼等亦不应理,以许念心是离领受境心之他性故。如慈氏识之自证与领受境,近密之识先未领受即不能念。如是自身后时所生识,亦应不念未曾领受之心境,以是他故,如不知者身中之识。
  若作是念:一相续所摄者是因果法故,可有念者。此亦非有,何以故?曰:「此因亦破诸差别」。以此「是他故」之因,亦能破除,一相续所摄,及是因果法等一切差别。谓领受心后所生之念心刹那以是他故,如他相续之心,应与能领受之心,非一相续所摄,非因果法。故可以此是他故之因广破一切也。 
  问曰:若依汝宗当如何许耶?答曰:
  由离能领受境识  此他性念非我许  故能忆念是我见  此复是依世言说
  若离能领受境之心,别无他性之念心,如前已说。由无他性之念故,其能领受心之所领受者,非后念心不能领受,故念心亦有境,能领受心之所知者,后念心非不能了知。故可念云,是我见也。此复是依世间言说,非是观察所得,以虚妄义,是世间言说故。如是颂曰:
  是故自证且非有  汝依他起由何知  作者作业作非一  故彼自知不应理
  如云我自知我,其正了知之我,成所作业,即此所知复是能知。此之作用亦无别体,则作者,所作业,作用,应成一体,从不曾见有如是事。如斫者与树,及斫作用,非是一事。由此亦知自证非有,故彼识不能自知也。楞伽经亦云:「如剑不自割,指亦不自触」。如是应知,心不自证亦尔。由无自证故。颂曰:
  若既不生复无知  谓有依他起自性  石女儿亦何害汝  由何谓此不应有
  依他起性不自他生,如前已说,现今复说体无可知。如是若许既无有生,复不可知之依他起性,则与依他起性相同之法,复由何理不许彼为有,彼石女儿亦于汝何害,汝不许为有。谓石女儿,离一切戏论,是圣智所行,离言自性也。
  又汝前说:「是假有法所依因」。若有依他起性,虽可应理。颂曰:
  若时都无依他起  云何得有世俗因
  意谓诸世俗法都无实因也。故汝宗所说,世间名言之因都无自性。颂曰:
  如他由著实物故  世间建立皆破坏
  由无智慧执著实物,依他起法如未烧瓶,经汝观察如注以水。是则观待世间建立之坐、去、作、煮等及色受等,皆被破坏。故此唯有衰损,都无胜利也。如是由自分别所立宗派,入彼道者。颂曰:
  出离龙猛论师道  更无寂灭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  失此不能得解脱
  何故失坏二谛便不能得解脱。颂曰:
  由名言谛为方便  胜义谛是方便生  不知分别此二谛  由邪分别入歧途
  如见真实三摩地经即宝积经见实会云:「世间智者于实法,不从他闻自然解,所谓世俗及真谛,离此更无第三法。众生为求安乐故,于善逝所生信心,如来悲愍于一切,为利世间说俗谛。人中狮子设世俗,显示众生为六趣,地狱畜生及饿鬼,阿修罗趣与人天,下贱种姓高贵族,大富家庭与贫舍,奴仆之属及婢使,男女等类并二根。所有众生诸差别,佛无比者为世说,智者了知世俗谛,佛为利人故宣说。众生著此沦生死,不能脱离世八法,所谓利衰及毁誉,所有称讥并苦乐。得利即便生忻喜,失利便起嗔怒心,余未说者皆应知,八病恒损于世间。谁说世俗为胜义,应知彼人慧颠倒。不净苦中说净乐,于无我性说有我。无常法中说是常,住此相中而爱著,彼闻如来所说法,恐怖诽谤不信受。毁谤如来正法已,堕地狱中受剧苦。凡愚非理求安乐,转受百千无量苦。若有于佛正法中,如实观察不颠倒,超出诸有入涅槃,如蛇脱去其故皮。一切诸法自性离,空无有相第一义,若闻此法生爱乐,必得无上大菩提。佛见诸蕴皆空寂,诸界及处亦复然,诸根聚落咸离相,能仁皆悉如实知」。远离世俗胜
  义谛者,何有解脱。故执唯识可由邪分别转入歧途也。
  此说名言谛为方便者。如经云:「无文字法中,何说何可闻,于不变增益,故有闻有说」。唯依名言谛,乃可说胜义。由通达所说胜义,乃能得胜义。如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所说胜义
  ,即是方便所生之果。以方便生、果、所得、所证同是一义。
  他曰:汝于吾等极无顾忌,我今于汝亦不容忍。汝仅善破他宗,谓以正理观察不应理故,破依他起自性。我今仍以汝所说义,不应理故,破汝所许世俗。答曰:若汝如无始以来,经百千艰苦所积财宝,被他夺去,诈现亲善授以毒食,还夺其财,期以怨相报者,可随汝欲,何害我等自得胜善利益。颂曰:
  如汝所计依他事  我不许有彼世俗  果故此等虽非有  我依世间说为有
  汝执自宗所说依他起自性,是圣智所证,我不许有如是世俗。若尔云何?彼虽非有,然是世间之所共许,唯依世间说彼是有,随彼而说,即是遮彼之方故。如薄伽梵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者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颂曰:
  如断诸蕴入寂灭  诸阿罗汉皆非有  若于世间亦皆无 则我依世不说有
  如阿罗汉入无余依妙涅槃界,一切世俗皆悉非有。若此世俗设于世间亦非有者,犹如阿罗汉之蕴等。我依世间亦不说彼等为有也。故唯依世间故,我许世俗,非自力许。
  此唯是世间所许,故应唯待彼许者而破,待余人则非。颂曰:
  若世于汝无妨害  当待世间而破此  汝可先与世间诤  后有力者我当依
  我等为遗世间之世俗故,设大劬劳而住。汝可破此世间世俗,倘汝不被世间妨害,我亦当助汝。然世间决定妨害于汝,故唯当旁观也。汝可先与世间相诤,若汝获胜,我愿依汝。然汝必为世间所败,故我唯当依止具有强力之世间也。
  他曰:若汝怖畏世间妨难,虽无正理亦许世俗,则亦应畏圣教妨难而许唯识。如经云:「如是三界皆唯有心」。答曰:佛所说经如琉璃宝地。汝不知彼体性差别,迷为实事识水。今欲取彼实事识水,汝之智慧如未烧瓶,试为汲浸必当碎成百片,徒为知彼体性者之所耻笑。此经密意,非如汝慧之所解也。
  若尔经义云何?颂曰:
  现前菩萨巳现证  通达三有唯是识  是破常我作者故  彼知作者唯是心
  如前经云:「随顺行相观察缘起。如是但生纯大苦蕴纯大苦树,其中都无作者受者。彼复作是念:由执作者方有作业,既无作者,于胜义中业亦无得。彼复作是念: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如来分别演说十二有支,一切皆依一心而立」。乃至广说。如是破除常我作者,于世俗中见唯内心,乃是作者。以是通达三界唯识。菩提谓一切种智,萨埵谓思惟。由彼有此思惟,故名菩萨。或彼有决定趣向菩提之心,故名菩萨。或决定成菩提之有情,名为菩萨。是略去其中间句也,通达谓证悟义,现证谓亲证法界。现前是第六地名。此等是释文义。
  如是已说经义,更以余经显示斯义。颂曰:
  故为增长智者慧  遍智曾于楞伽经  以摧外道高山峰  此语金刚解彼意
  此谓此处所说颂。如楞伽经偈云:「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说唯是心」。为解此义。颂曰:
  各如彼彼诸论中  外道说数取趣等  佛见彼等非作者 
  说作世者唯是心
  言外道者,依多分说。以此法众,亦有假立补特伽罗等者,或说彼等亦非法众,如诸外道不能无倒了解佛经义故。如论云:「凡说人蕴者,世间数论师,休留(鸟旁,即猫头鹰。)徒无衣,问彼离有无。故知唯佛教,宣说甘露法,离有无甚深,是正法殊胜」。
  当知执著蕴等者是外道。言各如者,谓各各宗。此即表示,诸外道类,亦计蕴等为作者,以此生死无始,故邪分别,何者不曾有?何者不当有?即现在世白净断等,亦有少许人计实蕴而为作者。诸佛世尊,由见彼补特伽罗等,皆非作者,故说唯心是世间之作者,此是经义。
  如是已说,由破余作者,文义已尽,故彼唯字不破所知。更以异门明不破外境。颂曰:
  如觉真理说名佛  如是唯心最主要  经说世间唯是心  故此破色非经义
  如于真理觉悟者,略去前句,说名曰佛。如是应知唯心最为主要。遮遗余法亦是主要,故说三界唯心。故此仅是遗除色等为主,非说唯有心都无色等,遮其为有也。应许唯如吾释乃是经义。若如汝宗,颂曰:
  若知此等唯有心  故破离心外色者  何故如来于彼经  复说心从痴业生
  十地经说识以无明及行为因,非自相有:若识由自性而有者,应不观待无明与行,然实待彼,故识毕竟非自性有。如眩翳人见毛轮等,要有颠倒因缘,彼方得有,若无颠倒因缘即非有故。如经云:「菩萨如是,随顺行相观察缘起。彼作是念:于胜义中不知诸谛谓无明,无明所作业果谓诸行,依行之初心谓识,与识俱生余四取蕴谓名色,名色增长谓六处,根境识三和合谓有漏触,与触俱生谓受,于受贪著谓爱,爱增长谓取,从取所起有漏业谓有,业等流起诸蕴谓生,蕴熟谓老,蕴坏谓死,由死离时愚昧贪恋令心热恼谓愁,从愁发语谓叹,五根衰损谓苦,意识衰损谓忧,忧苦转多谓恼。如是但生纯大苦蕴纯大苦树,其中都无作者受者。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异熟,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非爱及非二事,二
  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与不觉知作相续因」。此等是说识以无明及行为因。如是已显示要有颠倒因缘,乃有识生。由此无故彼无云何?复如经云:「无明灭故诸行灭者,由无无明缘故,令行断灭更无扶助。诸行灭故识灭者,由无诸行缘故,令识断灭更无扶助」。乃至广说。又云:「复作是念:诸有为法和合则转,离则不转;缘聚则转,不聚不转:我如是知此有为法多诸过患,应当断除和合缘聚。然为成熟诸众生故,亦不毕竟灭除诸行。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患,无有自性,不生不灭」。谁有心者见此教已,计识实有,如是计者唯由自见之所迷耳!故知经说唯心,是为显示唯心为主,非说无色,为显心为主故。颂曰:
  有情世间器世间  种种差别由心立  经说众生从业生  心已断者业非有
  有情世间,谓诸有情各由自业烦恼所得我事。器世间,谓由有情共业所感,下自风轮上至色究竟天宫。如孔雀等翎各种杂色,是由孔雀等不共业所感。莲花等各种杂色,是由一切有情共业所感,余亦应知。经云:「随有情业力应时起黑山,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如是一切众生皆由业生,业复依心,唯有心者业乃有故,其无心者,业亦无故。故众生流转,心是主要因,余则不尔。故经安立唯心为主,不立外色。颂曰:
  若谓虽许有色法  然非如以为作者  则遮离心余作者  非是遮遣此色法
  色指尘聚,此中有计自性等为作者,有计内心为作者:色非作者俱无诤也。故应观察自性等作者。为破彼无作者相故,说有作者功能之唯心乃是作者。由破自性等作者,自即得据所诤之境。如有二王欲王一国,逐走敌人,自即得有其园。民众是二王所共需者,故于国民都不损害。如是此色亦是二所共需都不损害。故定应知此色是有,由上所说道理。颂曰:
  若谓安住世间理  世间五蕴皆是有  若许现起真实智  行者五蕴皆非有
  由是当知。颂曰:
  无色不应执有心  有心不可执无色
  若时以正理了达色非有者,亦应了达心非是有,二法俱无正理故。若时了达心是有者,亦应通达色有,二法俱是世间共许故。即由圣教应知亦尔。颂曰:
  般若经中佛俱遮  彼等对法俱说有
  色等五蕴对法藏中由自相共相等门俱分别解说为有,佛于般若波罗蜜多经则同遮五蕴故。如云:「须菩提!色自性空」。广说乃至「识自性空」。如是颂曰:
  二谛次第纵破坏 汝物已遮终不成
  汝计无色唯有内识,是俱破坏上来所说由圣教正理所成立之世俗胜义次第。即使破坏二谛次第,然汝之实物终不得成。何以故?由前已遮实物,故汝徒劳无果。颂曰:
  由是次第知诸法 真实不生世间生
  问曰:此经之义虽如是说,然由余经定能成立唯心。如云:「外境悉非有,心变种种相,似身受用处,故我说唯心」。身谓眼等诸处,受用谓色等诸境,处谓器世间。由离内心无外境故,唯识生时变似根身,受用,处所,故身等境事,似离内识别有外境,是故三界唯心。曰:此经亦是有密意者,颂曰: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是于贪著妙色者  为遮色故非了义
  当知彼经是不了义,谓诸有情以贪妙色为缘,随贪嗔慢等转,不得自在。由贪著彼故造诸重罪,退失福德智慧资粮。世尊密意为破以色为缘所起烦恼,故说唯心。如于有贪众生说能除外境贪之骨锁,虽非实有亦如是说。复次此经是不了义非是了义,由何决定?由教及理。颂曰:
  佛说此是不了义  此非了义理不成
  非但此经是不了义,余经亦然。颂曰:
  如是行相诸余经  此教亦显不了义
  如是行相经为何等?谓如解深密经,说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自性中,遍计执无性,依他起有性。如是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此等如云:「如对诸病者,医生给众药,如是对有情,佛亦说唯心」。此教显彼是不了义。如是,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自性光明,本来清净,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一。世尊复说:「如无价宝垢衣缠裹,此被蕴界处衣之所缠裹,为贪嗔痴之所障蔽,为分别垢之所染污,然是常住坚固不变」。「世尊!如来所说此如来藏,与诸外道所说神我有何不同?世尊!诸外道类,亦说神我,常住、非作、无德、周遍、不坏」。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说如来藏者,不同外道所说神我。大慧!如来应正觉等,是于空性、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无我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大慧!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大慧!譬如陶师,于一泥聚,由彼自手艺,杖、水、绳、功用等故,这种种器。大慧!如是如来,于法无我离一切相,由异种种智慧巧便,遂以种种字句异门,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大慧!是故我所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神我。大慧!如来为欲引摄,贪著神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故说如来藏,是欲令诸堕实我见意乐有情,由先成就三解脱门意乐,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彼经又云:「大慧!空性不生、不二、无自性相」。皆悉遍入一切佛经。是故如是行相契经,唯识师计为了义者,已由此教显彼一切皆非了义。次以正理明非了义。颂曰:
  佛说所知若非有 则亦易除诸能知  由无所知即遮知  是故佛先遮所知
  诸佛世尊渐导众生令入无自性。如修植福德者易悟入法性故,修福即是悟入法性之方便,故先说布施等。如是遮遗所知,亦是悟入无我之方便。故诸佛世尊先遮所知,以了达所知无我者,易入能知无我故。诸了达所知无我者,有唯以自力,便能了达能知无自性,有因他略说即能悟者,故佛先说遮遗所知。
  诸有慧者亦应如是解释余经。颂曰:
  如是了知教规已  凡经所说非真义  应知不了而解释  说空性者是了义
  凡诸契经未明了宣说不生等缘起者,当说彼是悟入无自性之因。如云:「大种非眼见,眼宁见彼造,佛为破色执,于色如是说」。经云:「无常义者,是谓无义」。当知说空性者是真了义。如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诸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士,当知彼法不了义」。又云:「我于千世界,所说诸契经,不能尽宣说,文异义唯一。若能修一事,即遍修一切,尽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法,诸法皆无我。若人善解义,能于此处学,不难得佛法」。当知无尽慧经等亦如是广说。
  今当略说少分。如蛇于盘绳之缘起上,是遍计执,以彼于此非是有故。彼于其蛇上是圆成实,非遍计故。如是自性,于依他起所作法上是遍计执。论曰:「自性名无作,不待异法成」。故自性非所作法,如于现见之缘起所作如幻法上遍计执者,于佛境界乃是真理,非遍计故。由不触著所作性事唯证自性,证悟真理名为佛故。当了达如是逼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之三性建立,而解说契经密意也。
  所取能取,离依他起无别事故,说彼二取于依他起上是遍计执性。是应思惟,傍论已了,应辩正论。

  入中论卷四

  如是已破他生,今破共生。颂曰:
  计从共生亦非理  俱犯已说众过故
  计共生者,谓既从自生亦从他生,故计共生。如从泥团、杖、轮,绳、水、陶师等而有瓶生,瓶与泥团非有异法,要泥团性中有瓶,乃得生,故从自生:陶师功用等他法亦能生瓶,故亦从他生:以是执为自他共生。外法既尔,内法亦然,要自他共乃得有生。彼宗安立,命、非命、福、罪、漏、律仪等九句义,谓是真实。如弥勒要前世命根中有,今乃得生,故从自生,以弥勒与命根非异法故,由计命根具诸趣故。谓命能往天等诸趣,弥勒亦从父、母、法、非法、漏等他法而生,故亦从他生。前说非自生,非他生,于吾等无防难,以吾不许唯从自生,与唯从他生故。
  破曰:此说亦不应理,以俱犯前说众过故。如破前两宗所说众过,于计共生宗,亦成过咎,故共生定非有。若泥团性中已有瓶,则不应生,已有故。如前破云:「彼从彼生无少德,生已复生亦非理」。如是应知说命根中已有弥勒乃得生,是事非有。由水、绳、轮等性中无有瓶故,瓶亦不从彼等中生,如前破云:「若谓依他有他生,火焰亦应生黑暗,又应一切生一切,诸非能生他性同」。计从父母等有弥勒生亦如是破。如前说计自生、他生,随于世俗胜义,皆不应理。如是计共生由前道理,亦定非有。颂曰:
  此非世间非真实  各生未成况共生
  非但以前正理,说计共生不应道理,即世亦可知其非理。
  如一胡麻,能有油出,则多胡麻亦有油出,若沙砾虽多终不能出油。如是若各别能生者,多乃能生,故计共生不应道理。
  计自然生者,谓若有因生,则因与果或是一性,或是异性,或是二俱,便有上过。我不许因生,故无所说过。故诸法生唯自然生。如莲茎粗硬,莲瓣柔软,未见有人制造,瓣须、蕊等颜色形状种种不同,亦未见作者。波那娑果与石榴等各种差别亦皆如是。外物既尔,内界亦然。如孔雀、底庭利鸟,及水鹤等,未见有人强为作种种形状色彩,故诸法生唯自然生。破彼颂曰:
  若计无因而有生  一切恒从一切生  世间为求果实故  不应多门收集种
  若谓诸法自然生者,如波那娑树,非波那娑果之因;栋木及阿摩罗等亦非彼因,则栋木等亦应能生彼果。又波那娑果,既从非因之波那娑树生,亦应从三界一切法生,俱非因故。又如阿摩罗果与罗鸠罗果等必待时节方能成熟,是暂时性,彼等亦应恒时而有,不须观待时节因缘故。如是孔雀非孔雀翎之因,乌鸦亦应生孔雀翎;又应孔雀一切时中乃至胎位,生鹦鹉羽。如是一切众生应常时生,然实不尔,故自然生不应道理。
  如是已斥非理,复说违现见事。故曰:「世间为求果实故,不应多门收集种」。然实多门收集,故非自然而生,复有过失。颂曰:
  众生无因应无取  犹如空花色与香  繁华世间有可取  知世有因如自心
  若众生无因者,应如虚空青莲花之色香,都无可取,然实有可取。应知一切众生唯有因生,犹如自心。若如汝宗,则缘青之心应非由青境现前而生。然缘青之心,唯缘青境乃生,非自然生,故自然生不应道理。
  外计心从大种生者,谓有现见之因,不可拨无,以拨现见,乃犯前说众过。世间共计之因果法,唯有四法,为一切众生之因,谓地水火风。即由彼等变异差别,非但现见莲华、石榴、孔雀、水鹄等皆应道理。即能了知诸法真实义之内心,亦唯从彼四法而生。如诸酒中由四大种变异差别,便有狂醉功能,为诸有情狂醉闷绝之因。由羯逻蓝等大种变异差别,便生心识,乃至能了一切诸法。是故内外诸法,唯从现世因生。非是前世造业,今世成熟,今生造业,后世成熟,故他世非有。如彼欲受用美女,为令美女了知无有后世。曾曰:「美女善行善饮啖,妙身已去非汝有,此身唯是假合成,去已不返不须畏」。
  今当问曰:汝谓无有他世,为以何理而决定耶?若谓非现见故。问曰:汝说他世非现见。此为现事?抑非现事?若谓现事者,既许他世非现见事而为现事,应无事法皆成现事。是则汝宗无事亦成有事,是现事故。如诸有事,既全无无事,亦应无有事,无所待故。若无无事与有事,则计有大种,与无他世皆应失坏。若谓非现事者,既非现事应不可见,非现事故。云何由不可见门,而能比度他世非有耶?若谓由比量能知者,虽比量成立者,亦有义利。然违汝宗所许。如云:「唯根所行境,齐此是士夫,多闻者所说,欺惑如狼迹」。如破计心从大种生者所说道理,如是诽谤一切者,皆如是破。
  复次,如眩翳人见第二月等,于非有性妄执为有,即见毛发蚊蝇等相亦非实有。如是汝见无后世等,倒见余事,亦是颠倒。为显此义。颂曰:
  汝论所说大种性  汝心所缘且非有  汝意对此尚愚闇 何能正知于他世
  如汝宗所说地等四真实义,于汝心所缘境上且非是有。汝于现世法尚且颠倒,则于他世最极微细唯是天眼所行境界,如何能正知耶?
  复次颂曰:
  破他世时汝自体  于所知性成倒见 由具彼见同依身  如计大种有性时
  同谓相等义。依谓安住之因。身谓身躯。彼见谓谤后世见。由所依即相同,略去差别词,由同依即身。故曰:彼见同依身。言由具彼见同依身故,是举正因。若彼所依,乃至未成若见或疑有从大种所生他世心之所依时,即是毁谤他世邪见之同依,故顺世外道计大种有自性时,亦具彼见同依之身。此有二位,一谓计大种有自性位,二谓毁谤他世位。随立一位为宗时,即以余位为同喻。故曰:「如计大种有性时」。谓于尔时,亦具彼见同依之身,及有于所知性之颠倒见。
  设作是念:我见大种有自性时,无颠倒见。故同喻中无所立法。破曰:不然!以不生故,汝于非有自性之大种,妄计为生为有,此邪见已成立故。
  若谓大种不生,仍须成立。答曰:不然!已成立故。颂曰:
  大种非有前已说  由前总破自他生  共生及从无因生  故无未说诸大种
  由前总破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时,我即已破从大种生,由无生故,大种亦无自性,故喻得成。如是谤一切智,计诸法有性,计诸法无性,计大自在,计时,计微尘,计自性,计自然,及余执著,皆当如前成立为颠倒见。如云:「谤正觉时汝自体,于所知性成倒见,由具彼见同依身,如计大种有性时」。如是有无等见皆破。然吾自宗,全无过失。故诸智者,当以此颂略加变改;遍破一切他宗,由破尽分别网成立胜义智故。
  设谓汝亦同犯此过。答曰:不然!以无成立我等为倒见之喻故,且能成立为应正理。如云:「我达他世为有时,即成正见所知性,由具此见同依身,如许通达无我时」。如是例云:「我达一切智有时,即成正见所知性,由具此见同依身,如许通达无我时」。于一切法皆如是说。由此道理即善成立前说:「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之四宗。
  问曰:若诸法不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者,为如何生?曰:若计诸法有自性者,则定计为,若自生、或他生、或共生、或无因生,以更无余生故。故计大自在天生诸法者,大自在等亦必是或自或他或共,其计大自在等因,仍不能出上说诸过。更无第五能生之因,以无余因故。由破四种分别妄计之生,即成立诸法无自性生。为显此义。颂曰:
  由无自他共无因  故说诸法离自性
  问曰:若谓诸法皆无自性生者,不生之青等云何可见?曰:青等自性非任何之境,故青等自性都非可见。若尔现前数数所见之境性,为是何事?曰:此是颠倒,非真自性,唯有无明者乃见彼性,离无明者都无见故。为明此义,颂曰:
  世有厚痴同稠云  故诸境性颠倒现
  稠云谓稠密阴云,由厚重愚痴如同稠云,障蔽青等自性令不得见。故诸愚夫,不能亲见青等自性,其倒执为自性者,唯是实执愚夫所现耳。颂曰:
  如由翳力倒执发 二月雀翎蜂蝇等
  如眩翳人由眩翳力,虽无毛发等性,然执为有。又颂曰:
  如是无智由痴过 以种种慧观有为
  如世尊说:「无明缘行」。又云:「补特伽罗由无明随逐故,造福、非福、不动诸行」。又云:「无明灭故行灭」。以此道理,颂曰:
  说痴起业无痴灭  唯使无智者了达  慧日破除诸冥闇  智者达空即解脱
  智者见说无明缘行,非但了达行无自性,且以此慧断除无明。亦不取诸行,以断取行之因故,故即能解脱生死也。
  问曰:若谓色等于胜义中都无自性者,彼等自性如石女儿,于胜义中非有故,于世俗中亦应非有。然色等自性于世俗中有,故彼等亦应胜义中有也。颂曰:
  若谓诸法真实无
  则彼应如石女儿 
  于名言中亦非有 
  故彼定应自性有
  今当告彼。颂曰:
  有眩翳者所见境 
  彼毛发等皆不生 
  汝且与彼而辩诤 
  后责无明眩翳者
  汝应且与由眩翳所坏眼者,辩云:汝等何故只见非有之毛发等,不见石女儿耶?后再攻难为无明翳障慧眼者,何故唯见自性不生之色等,而不见石女儿耶!此于我等不应责难。以经说:「诸瑜伽师见诸法如是,余欲求得瑜伽智者,于所说法性亦应如是信解」。我等是依圣教,说瑜伽师智通达诸法皆无自性,非依自智而作是说。我等亦被无明眩翳障蔽慧眼故。如经云:「知蕴性离皆空寂,菩提性空亦远离,所修正行空无性,智者能知非凡了。能知智慧自性空,所知境界空离性,了达知者亦如是,是人能修菩提道」。故于诸瑜伽师亦无此责难,彼于世俗不见少法是有自性,于胜义中亦不见故。
  暂勿责难有眩翳人,且应诘汝自身。颂曰:
  若见梦境寻香城 
  阳焰幻事影像等 
  同石女儿非有性 
  汝见不见应非理
  喻如梦中所见,与石女儿,同属非有。然见梦境,不见石女儿。乾闼婆城亦尔。阳焰谓见阳焰为水,幻事亦尔。影像等者谓谷响,变化等,彼等同是自性空。然汝唯见彼等,不见石女儿。故应先自责难,次乃责难愚夫也。   
  又颂曰:
  于此真实虽无生  然不同于石女儿  非是世间所见境  故汝所言不决定
  如薄伽梵说:言诸趣如梦,非依真实说,梦中都无物,倒慧者妄执。乾闼婆城虽可见,十方非有余亦无,彼城唯名假安立,佛观诸趣亦复然。有水想者虽见水,然阳焰中水终无,如是分别扰乱者,于不净中见为净。犹如净镜中,现无性影像。大树汝应知,诸法亦如是」。此教亦说,色等虽自性不生,然是世间共见之境,石女儿则不尔。此于汝自宗成不定过,此于我等不成责难,以我等非于世俗中许色等有自性生,次于胜义中破故。何以故?颂曰:
  如石女儿自性生  真实世间均非有 如是诸法自性生  世间真实皆悉无
  由此道理,颂曰:
  故佛宣说一切法  本寂静离自性生  复是自性般涅槃 以是知生恒非有
  由有如斯圣教,故生恒非有。经云:「佛转妙*轮,宣说一切法,本寂静不生,自性般涅槃」。此说由是寂静智之境故,说一切法寂静。何故是寂静智之境?谓不生故。由不生故是寂静智境。何故不生?谓自性涅槃。若法有自性,乃得有生:自性且非有,复云何生?此明一切时中皆不生,非前无生者能有后生,非后生者而复更生。若尔云何?谓自性涅槃也。言本来者,表示诸法非唯于得瑜伽师智时乃不生,是于彼前世间名言时,诸法亦自性不生也。本字是最初之异名,当知即指世间名言之时,此是除盖障菩萨,依功德超胜门,赞叹世尊,谓佛于转*轮时,如是宣说诸法也。
  自部诸师不应作如是难,是彼所共许故。颂曰:
  如说瓶等真实无  世间共许亦容有  应一切法皆如是  故不同于石女儿
  设作是念:要有所依之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等,乃可假立瓶等为有。若如汝说地等一切皆唯假立,都无所依实物,则同石女儿过无可避免。答曰:此说非理,所依实物不得成故。如云:「如离于色等,则定无有瓶,如是离风等,则色亦非有」。又云:「地水及火风,皆无有自性,离三无余一,离一亦无三。若离三无一,离一亦无三,各别既非有,云何和合生」。如不许常法能生无常法,则说实法生不实法,亦不应理。如云:「云何从常法,能生于无常,因果相不同,终不见是事」。如依假有之形等和合,便见镜中假有之影像:依假立柱等,见有假立之屋;依于树木假立为林;依梦中自性不生之种子,见有梦中自性不生之芽。如是一切假法,唯依假法乃合正理。如中论云:「如世尊神通」,乃至「皆如寻香城,如阳焰及梦」。故汝所难不成。   
  问曰:若汝于二谛俱破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者,则从无明行及种子等,生识及芽等,此世俗生如何决定?答曰:诸法非是无因生  非由自在等因生  非自他生非共生  故知唯是依缘生。   
  由前所说道理,诸法之生非自然生,非从大自在、时、微尘、自性、士夫、那罗延等生,亦非自他共生,故是依因缘生。唯有此生而不破坏世间名言。如薄伽梵说:「诸法名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宝鬘论云:「此有故彼有,如有长说短,此生故彼生,如灯燃发光」。中论云:「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除此缘起外,更无成业因。如破业作者,受受者亦尔,及余一切法,亦应如是破」。
  如是宣说唯有此缘性之缘起,非但不落无因生等分别,其余常、无常,有事、无事等二边分别,亦皆非有。为显此义。颂曰:
  由说诸法依缘生 
  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 
  能破一切恶见网
  唯由此缘起理,诸世俗法便得成立,非由余理。故此缘起道理,能断前说一切恶见之网。唯以此缘性立为缘起义,不许少法是有自性。如云:「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自性不生者,云何得名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经亦云:「若从缘生即不生,此中无有生自性,若法依缘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
  若不许自性,无自性中即不有前说之生;要有自性,彼生乃有自然生,或自生、他生、共生、自在等生。复有生已安住之常,及坏已断灭等分别,余则不尔。为显此义。颂曰:
  有性乃生诸分别 
  已观自性咸非有 
  无性彼等即不生 
  譬如无薪则无火
  由前所说道理成立诸法皆无自性,故瑜伽师证圣道时,以无所见之理而见真实义,于诸法上不见有尘许自性,即无始所习色、受、善、不善、有事、无事等分别皆得息灭。如眩翳人涂以安膳那药,灭除毛发等分别即所得果,非令毛发等相转成余性为境也。是故颂曰:
  异生皆被分别缚 
  能灭分别即解脱 
  智者说灭诸分别 
  即是观察所得果
  由诸异生,不能如是了知法性,被分别缚。故诸圣者,由能如是通达法性即得解脱。故破尽一切分别见,即是龙猛菩萨中论等中观察之果。如云:「若法有自性,见空有何德,虚妄分别缚,彼是此所破」。是故颂曰:
  论中观察非好诤 
  为解脱故显真理
  龙猛菩萨于中论中广为观察,当知非好诤论,为降伏他而说。中论观察显示真理者,谓念云何能使有情无倒通达真实而得解脱耶?故如是说。问曰:汝于论中岂非列举敌者所许而广破斥,故汝造论是为诤论,云何可说唯灭分别为所得果?答曰:此诸观察虽非为诤论而发,然由显示真实义时,他宗本性脆弱,自然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闇自息,故我等无咎。颂曰:
  若由解释真实义 
  他宗破坏亦无咎
  如云:「诸佛虽无心,说法摧他论,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若为诤论而说法者,决定无疑,嗔他有过宗,爱自应理宗,必不能灭贪嗔分别。何以故?颂曰:
  若于自见起爱著 
  及嗔他见即分别
  分别不灭,即是系缚,终不解脱,若时说法不为诤论,颂曰:
  是故若能除贪嗔 
  观察速当得解脱
  如云:「智者无诤论,彼即无所宗,自宗尚非有,云何有他宗」。又云:「若汝爱自宗,他宗则不喜,不能证涅槃,二行无寂灭」。经云:「若闻此法起贪爱,闻说非法动嗔心,被憍慢摧成颠倒,由憍慢力受众苦」。如是已以圣教正理明法无我。
  今当明人无我,颂曰:
  慧见烦恼诸过患 
  皆从萨伽耶见生 
  由了知我是彼境 
  故瑜伽师先破我
  萨伽耶见,谓计我我所为行相之染污慧,彼从生故,名从萨伽耶见生。彼复云何?谓诸烦恼,及诸过患。烦恼谓贪等,诸过患谓生、老、病、死、愁等,彼等皆从萨伽耶见生。经云:「萨伽耶见为根本,萨伽耶见为因,萨伽耶见为集。」此说一切烦恼皆以萨伽耶见为因,由未断除萨伽耶见,能起诸行,能招生等众苦,故说皆以萨伽耶见为因也。此见之所缘谓我,以我执唯缘我为境故,欲断一切烦恼及过患者,唯应断除萨伽耶见。复由通达无我乃能断除,故瑜伽师先唯应达无我。若达无我,萨伽耶见既即随断,烦恼过患皆当灭除。由观察我即是修解脱之方便,故瑜伽师先当观察,何为萨伽耶见所缘之我。
  萨伽耶见所缘之我其相云何?且述外道计。颂曰:
  外计受者常法我 
  无德无作非作者 
  依彼少分差别义 
  诸外道类成多派
  数论计云:「根本自性非变异,大等七性亦变异,余十六法唯变异,神我非性非变异」。由能生果故名自性。于何时生?谓见神我起欲时生。若时神我欲受用声等境,自性了知神我欲已,即与神我相合,出生声等。生起次第,谓自性生大,大生慢,慢生十六法。复从十六法中之声等五唯生五大。言非变异者,谓唯是能生,非如大等亦通变异,大等七法既是自性亦是变异。观待自果即是自性,观待自性即是变异。五知根等十六法唯是变异。故云:「十六唯变异」。神我既非能生,亦非变异。故云:「神我非性非变异」。由此次第出生一切变异。神我云何受用耶?曰:由意加持耳等五知根,即便摄取声等五境,觉即于彼发生贪著,神我思惟觉所著义,由神我本性有思,故, , 说神我受用诸境。若时神我由习少欲,于境离欲,渐修静虑,得天眼通。次以天眼观察自性,彼即羞耻如他人妇,即便脱离神我。一切变异亦皆逆转,入自性中隐灭不现。尔时神我独存,故名解脱。变异虽灭,而神我不灭常时独立,故名为常。自性是作者,诸变异中亦有一分属于作者,以是神我少事而住,故非作者,是受者义,如前已说。由无喜忧闇三德自性故,名无功德。遍一切故,名无作用。此即神我之差别义。前云自性是作者,诸变异中亦有一分属作者,未审诸变异中何等属作者,何等非作者。今当略说:其中喜忧闇三谓三德,忧以动转为性,闇以重覆为性,喜以轻明为性,苦乐痴三即此三之异名。三德平等时名为冥性,此时功德为主最寂静故。三德未变时名为有性。从自性生大,大即觉之异名。从大生慢,慢有三种,曰变异慢、喜慢、闇慢。从变异慢生五唯,谓色声香味触。从五唯生五大,谓地水火风空。从喜慢生十一根,曰五作根,谓口手足大小便道。曰五知根:谓眼耳鼻舌皮,及通二性之意根。闇慢能发动余二慢,其中大慢五唯,通自性与变异,十根意及五大,唯是变异。自性则不通于变异。依数论计之少分差别,转成多派外道。谓胜论师,计我有九德。曰觉、乐、苦、欲、嗔、勤、勇、法、非法、行势。觉谓能取境。乐谓受所欲境。苦与上相违。欲谓希望所欲事。嗔谓厌离所不欲境。勤勇谓于所作事,思惟善巧令到究竟。法谓能感增上生与决定胜。非法与上相违。行势谓从知生复为知因。若时我之九德与我和合,即由彼等造善不善业,流转生死,若时神我以真实智断除觉等功德根本,便得独存而证解脱。说此神我是常住,作者、受者、有功德,遍一切故更无作用。更有一派计有屈伸作用。
  吠陀派计如瓶等之虚空,由身异故一我成多。如是仅依我之差别,少分不同,诸外道类转成多派。外道各派说我不同。颂曰:
  如石女儿不生故 
  彼所计我皆非有 
  此亦非是我执依 
  不许世俗中有此
  汝所计我定非是有,以汝许不生故,如石女儿。此我亦非是我执之境,许不生故。复次非但于胜义非有,及非我执境。即于世俗,当知亦无彼二义故。此因非但能破有性与我执境为不应理。颂曰:
  由于彼彼诸论中 
  外道所计我差别 
  自许不生因尽破 
  故彼差别皆非有
  数论中说我之差别,谓常住非作者,是受者,无功德,无作用。破云:彼我非常,乃至非无作用,自许不生故,如石女儿。于胜论所计,亦如是破云:我非是常,非作者等,自许不生故,如石女儿。当知此宗,以不生因及石女儿喻,广破一切计我者所计我之自性差别。以是颂曰:
  是故离蕴无异我 
  离蕴无我可取故
  是故无有异蕴之我,离诸蕴外无我可取故。如云:「若离取有我,是事则不然,离取应可见,而实无可见」。又云:「若我异五蕴,应无五蕴相」。非但无有离蕴之我,复有过失。颂曰:
  不许为世我执依
  不了亦起我见故
  其不执如是行相之我者,由其执著差别,亦起我见计我我所故,故离蕴我,为我执所依不应道理。设作是念:世人虽不了知我之常住不生等差别义,然由往昔串习之力,彼等亦有能缘我之我见。破曰:此亦不然,非唯学彼论者乃有我见,现见初未学者亦起我执。颂曰:
  有生傍生经多劫 
  彼亦未见常不生
  然犹见彼有我执 
  故离五蕴全无我
  有诸有情生傍生趣经过多劫,至今未出傍生趣者,彼亦未见有如是行相之我。亦字摄堕地狱等趣。其未见如是行相之我者,然犹见有我执随转,谁有智者,执如是我(外道所计之我)为我执所依。是故无有离蕴之我。
  内教有计。颂曰:
  由离诸蕴无我故 
  我见所缘唯是蕴
  由前道理,离蕴之我不成立故,萨迦耶见之所缘,唯是诸蕴,故所言我唯是自蕴。此是内教正量部计。复有异执。颂曰:
  有计我见依五蕴 
  有者唯计依一心
  有计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萨迦耶见之所缘,说此我执从五蕴起。如薄伽梵说:「苾芻当知一切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执,一切唯见此五取蕴」。为显此见是于可坏积聚之法而起,非于我我所起。故说我我所行相之见,名萨迦耶见。
  余有计唯心为我。以经说:「我自为依怙,更有谁为依,由善调伏我,智者得生天」。此颂即说内心名我。何以知之?以无离蕴之我故。余经亦说调伏心故。如云:「应善调伏心,心调能引乐」。故说我执所依心名为我。此当破曰:
  若谓五蕴即是我 
  由蕴多故我应多 
  其我复应成实物 
  我见缘物应非倒
  诸计五蕴为我者,由蕴多故我亦应多。其计唯心为我者,由眼识等差别或由刹那生灭有多识故,我亦应多。或随所应而出过失。如此过失,通难五蕴为我与唯心为我者。下说余过亦可通难两派,经说:「世间生时唯一补特伽罗生」。故他宗亦不许有多我。
  又我应成实物者,唯色等物由过去等差别说名蕴故,唯说彼等即是我故,故我应成实物。然契经说:「苾芻当知有五种法,唯名唯言唯是假立,谓过去时、未来时、虚空、涅槃、补特伽罗」。又有颂言:「如即揽支聚,假想立为车,世俗立有情,应知揽诸蕴」。由所计我犯实物过,故五蕴非我。   
  又萨迦耶见,缘实物故,应非颠倒,如青黄等识。则断萨迦耶见应非拔除而断,应如缘青黄等之眼识,唯断缘彼之欲贪,说名为断也。复有过失。颂曰:
  般涅槃时我定断 
  般涅槃前诸刹那 
  生灭无作故无果 
  他所造业余受果
  若我即是五蕴性者,般涅槃时五蕴断灭故,我亦应断。然不可说般涅槃时,我亦断灭,成边执见故,故我非以五蕴为性。又般涅槃前刹那中,如五蕴是刹那生灭,我亦当有生灭,以我是五蕴性故。如不念云:「我今此身昔已曾有。」亦不应念:「我于尔时为顶生王」。以彼时之我,如身已灭故,及许于此受余生故。如论亦云:「非所取即我,彼有生灭故,云何以所取,而作能取者」。又云:「若五蕴是我,我应有生灭」。
  纵有生灭,由无作者之我故,应无彼果。若有能造业者,应是无常。由无作者,业无所依故,诸业与果应无关系。若谓前刹那造业,后刹那受果者,则他人造业应余人受果,以他造业余受报故。是故亦犯造业失坏,未造受报等过。中论云:「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今,我住过去世,未死今我生。如是则断灭,失坏诸业报,他造业此受,有如是等过」。故计五蕴是我不应道理。救曰:前后刹那虽异,然是一相续故无过。破彼颂曰:
  实一相续无过者 
  前已观察说其失
  前云:「如依慈氏近密法」。已说其失。论云:「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若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故自相互异之法,谓是一相续,不应道理,所犯众过终不能免。 
  复为显示五蕴非我,心亦非我。颂曰:
  故蕴与心皆非我 
  世有边等无记故
  由诵世间有边等无记故,计五蕴与心为我,不应道理。十四不可记事,一切部派皆同诵持。谓世间常,世间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世尊说此不可记别。东山住部经云:「若有苾芻谓世间是常,起如是见者应当驱逐;若谓世间无常,起如是见者亦应驱逐;若谓世间亦常亦无常,起如是见者亦应驱逐;若谓世间非常非无常,起如是见者亦应驱逐」。于十四不可记事,皆如是说,不与共住。若世间言是指五蕴者,五蕴生灭无常故,则可记世间无常。般涅槃后五蕴非有,亦可记世间有边,如是亦可记如来死后非有也。然经破计世间有边等,故计五蕴是我不应道理。复有过失。颂曰:
  若汝瑜伽见无我 
  尔时定见无诸法
  若五蕴或心是我者,则瑜伽师证见谛时,谓一切法无我,是见苦谛无我相。尔时应是见无五蕴名见无我,然不许尔,故五蕴非我。
  设作是念:业果关系时所说之我,此我更无别法,故唯诠五蕴。见无我时则诠外道所计神我。故见无我时,是离神我,唯见诸行,不犯见无诸法之过失。破曰:
  若谓尔时离常我
  则汝心蕴非是我
  若怖见无诸法之过失,谓我字是指常住神我。不许五蕴及心为我者,则失汝自宗。设作是念:如是境上,不许神我,故无过失。此亦不然。此处谓是神我,余处则云是诸蕴,何得如斯,都无定理随意转计耶!
  若谓非有故,则诸蕴上此亦不转前已宣说。故若说一切法无我时,不许我字诠五蕴者,余时亦应不许。若余时许诠五蕴者,则此时亦应许也。复有过失。颂曰:
  汝宗瑜伽见无我 
  不达色等真实义 
  缘色转故生贪等 
  以未达彼本性故
  如未曾尝花中蜜者,仅见花上有鸟,犹不能知彼味甘美;其曾尝彼味者,纵见花中无鸟,非即不知彼味甘美,亦不能断彼味之爱著。此中亦尔,诸瑜伽师虽见色等诸法,离常住我,由其未知彼体性故,云何能知。若见色等是有自性,则见无彼我,云何能断除缘色贪等。若由了知无彼我故,即能断除缘境之贪等。任何有情皆不为令神我快乐,求可乐境,及恐彼苦,避不可爱境。由缘色等所生贪等,以无了达色等本性能断贪等之因缘故,犹如外道。
  设作是念:我等是以圣教为量,诸分别量不能妨难。圣教中说唯蕴为我。如世尊说:「苾芻当知,一切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执,一切唯见此五取蕴」。此中亦尔。颂曰:
  若谓佛说蕴是我 
  故计诸蕴为我者
  彼唯破除离蕴我 
  余经说色非我故
  此经非明诸蕴是我,令其信受诸蕴为我。世尊密意,是说离蕴都无有我,以是观待世俗谛破外道论故,及为无倒显示世俗谛故。   
  云何知此是破离蕴之我?以余经中破色等是我故。如何破除,颂曰:
  由余经说色非我 
  受想诸行皆非我 
  说识亦非是我故 
  略标非许蕴为我
  故彼经说:「唯见此五取蕴」。唯破离蕴之我。
  经中破除色等为我,当知彼经亦破萨伽耶见所缘,假立能取诸蕴之我,以彼是依真实义说故。若不见有能取者,则彼所取亦定非有。故离缘色等之贪著,极应正理,由余经中如是说故,则前经路标非许诸蕴为我也。   
  复次,即使彼经是表诠义,然亦非说诸蕴是我,何以故?颂曰:
  经说诸蕴是我时 
  是诸蕴聚非蕴体
  如说众树为林时,是说树聚为林,非说树体,以非一一树皆是林故。如是唯说蕴聚是我,聚亦都无所有。颂曰:
  非依非调非证者 
  由彼无故亦非聚
  如薄伽梵说:「我自为依怙,亦自为怨家,若作善作恶,我自为证者」。此说是依是证。又云「由善调伏我,智者得升天」。此说可调伏,聚无实物。说是依怙,证者、调伏,不应道理。故聚亦非我。
  若谓离能聚法无别聚故,当知彼果即能聚之果。故作依怙,可调伏、作证者,皆应道理。此亦不然,过已说故。复有过失。颂曰:
  尔时支聚应名车 
  以车与我相等故
  经云:「汝堕恶见趣,于空行聚中,妄执有有情,智者达非有。如即揽支聚,假想立为车,世俗立有情,应知揽诸蕴」。由前道理。颂曰:
  经说依止诸蕴立 
  故唯蕴聚非是我
  凡依他法而立者,即非唯所依之支聚,依他立故。如大种所造,如以大种为因,安立青等大种所造色及眼等根。然彼二法非唯大种积聚,如是以蕴为因安立为我,亦不可说唯是蕴聚。
  若谓瓶等不决定者,此亦不然。说瓶唯是色等积聚亦不成故,观察道理与前同故。若谓唯轮等堆聚犹非是车,要轮等具足特殊形状乃得车名。如是色等之形状乃是自我。此亦不然。颂曰:
  若谓是形色乃有 
  汝应唯说色是我 
  心等诸聚应非我 
  彼等非有形状故
  彼非有色故。复有过失。颂曰:
  取者取一不应理 
  业与作者亦应一
  由能取故,名为取者,即是作者;由被取故,名为所取,即是作业。取者谓我,取谓五蕴,若色等聚即是我者,作者与业,亦应成一,此非汝许,以大种与所造色,瓶与陶师,皆应一故。论云:「若薪即是火,作者业则一」。又云:「以薪与火理,说我与所取,及说瓶衣等,一切皆如是」。如不许火薪为一,亦不应计我与所取为一也。
  若作是念:全无作者为能取者,此中唯有所取聚耳。此不应理。颂曰:
  若谓有业无作者 
  不然离作者无业
  若不许作者,亦不应许无因之业。论云:「如破作作者,应知取亦尔,及余一切法,亦应如是破」。此中于事物上给「罗札」字缘,由能取故名为取者,若无作用亦无彼事;故安立彼作用,通能取所取。取字义,如声明论云:「枳达与罗札,是多分」。故于业上,给罗札缘,亦通所取业也。如依作者安立业,依业安立作者。如是依于所取安立取者,依于取者安立所取。如论云:「我不异于取,亦不即是取,而复非无取,亦不定是无」。是故当知,若离作者,业亦非有,若经说无作者而有业有报,当知是破有自性之作者,非破名言支分假立之我。如经云:「补特伽罗无明随转,作诸福行」。复有过失。颂曰:
  佛说依于地水火
  风识空等六种界 
  及依眼等六触处 
  假名安立以为我
  说依心心所立我 
  故非彼等即是我 
  彼等积聚亦非我 
  故彼非是我执境
  经云:「大王!六界、六触处、十八意近行,是士夫补特伽罗」。六界,谓地水火风识空,依彼六界假立为我。眼等六触处,谓眼合触处,乃至意合触处,依彼六触处假立为我。十八意近行,谓缘色声香味触法,起六种喜意近行、忧意近行、舍意近行,依彼意行,及依心心所法,假立为我。既说依六界等假立为我,故非即是彼等,义谓非全无异,唯彼等积聚亦不应理。由上所说诸法皆非是我,故彼诸法皆非我执心之所缘。若时五蕴非我执境,离五蕴外亦无

  彼境,故我执境非有自性。诸瑜伽师由了知我不可得故,亦知我所非有坚实,即能灭除一切有为,无有余受入般涅槃。故此观察为最端严。

  入中论卷五
  有计我执之境,为五蕴,有计唯心者。若如彼宗,乃至有诸蕴生时,即应有我执转,以有我执事故。颂曰:证无我时断常我 不许此是我执依 故云了知无我义 永断我执最希有
  设若常我是我执境,由无彼故可断我执。然汝计余法(五蕴)为我执境,由见无余事(常我)而断我故。借此唯于汝论为然,其实毫无关系。今以喻明。颂曰:见自室壁有蛇居 云此无象除其怖 倘此亦能除蛇畏 噫嘻诚为他所笑
  设有愚人室有可怖毒蛇而不知畏,安闲居住而不设法救治,但心念无象岂能免蛇噬。如是计五蕴及唯心为我境者,知无常我,仍不能除缘蕴我执,亦定不能解脱生死。
  如是已说我非即蕴,当说能依所依,我亦无性。颂曰:于诸蕴中无有我 我中亦非有诸蕴 若有异性乃有此 无异故此唯分别
  若有异性能依所依乃能应理。如云盘中有酪,世间许盘与酪异性,乃成能依所依。然诸蕴非异我,我亦不异诸蕴,故蕴与我无能依所依性,我亦非有蕴
  。颂曰:我非有色由我无 是故全无具有义 异如有牛一有色 我色俱无一异性
  我与诸蕴一性异性如前已破。若计我有蕴者,不异而有,如云天授有色。异性而有,如云天授有牛。然我与色,一性异性二俱非有,故计我有色,亦不应道理。
  今当总结以上诸破,由所缘行相颠倒数量门,明萨伽耶见。颂曰:我非有色色非我 色中无我我无色 当知四相通诸蕴 是为二十种我见
  五蕴无我,然萨伽耶见,由四种相执蕴为我,遂成二十种萨伽耶见。若谓应作五相观察。中论亦云:" 非蕴不离蕴,彼此不相在,如来不有蕴,何处有如来" 。此成五分。云何只说二十种见耶?曰:二十种萨伽耶见,是经所建立。彼见若不缘蕴,则不执我。但以四相,缘蕴而转,无第五相。以离五蕴,别无可执为我之事,故萨伽耶见唯二十种。中论中说第五异品,当知是为破外道宗。
  经说:以金刚智杵摧坏二十种萨伽耶见高山,而证预流果者。颂曰:由证无我金刚杵 摧我见山同坏者 谓依萨伽耶见山 所有如是众高峰
  萨伽耶见山,未以圣金刚智杵摧坏之前,从无始生死以来,起自无明地基。竖穷三界,横遍十方,日日增长烦恼巉岩。若以现证无我金刚智杵摧坏之后,与最高峰同时坏者,当知彼即此见高峰。
  今当破正量部所计实有补特伽罗。颂曰:有计不可说一异 常无常等实有我 复是六识之所识 亦是我执所缘事
  离诸蕴外无我可取。故非离蕴别有补伽罗,亦非即蕴自性,犯有生灭过故,是故我与诸蕴一性异性俱不可说。如不可说一异,如是亦不可说是常无常,然是六识所识。又此补特伽罗,亦可说是实有,以说是造者受者故,生死涅槃,系缚解脱,所系属故,亦许彼是我执境事。此说非理。颂曰:不许心色不可说 实物皆非不可说 若谓我是实有物 如心应非不可说此颂显示,不可说者,定非实物。次明假有。颂曰:
  如汝谓瓶非实物 则与色等不可说 我与诸蕴既叵说 故不应计自性有
  如许瓶与色等,不可说是一性异性,而是假有。如是我亦应是假有,如瓶。如是二颂已明破立。今更明一性异性为实法所依,以我非是实法所依而破实我。颂曰:
  汝识不许与自异 而许异于色等法 实法唯见彼二相 离实法故我非有若如汝计,我实有者,则定当如识不异自体,而异色等,然此非有。应知非实法所依故,我非实有,如瓶。
  由是观察,计我实有,皆不应理。颂曰:故我执依非实法 不离五蕴不即蕴 非诸蕴依非有蕴
  若分析我执境,计是实有不应道理。以非离蕴别有,亦非即蕴自性,又非诸蕴之所依,亦非以诸蕴为所依而依。诸蕴为显能依所依,故略文摄更互相依,计我有蕴亦不应理。是故随计假我,或计我不可得,然不应许,如前所说行相之我。颂曰:此依诸蕴得成立
  如为不坏世俗谛故,唯许依彼因缘有此法生,如是此中许假有者,虽破上述有过诸相,然为世间名言得安立故,亦许依止诸蕴假立之我。现见施设名言我故。为欲成立假我义故,今以外喻明所说义。颂曰:如不许车异支分 亦非不异非有支 不依支分非支依 非唯积聚复非形
  此中一品、异品、能依品、所依品、具有品,此五品如前已说。积聚品与形状品,更当成立。为明彼义。颂曰若谓积聚即是车 散支堆积车应有
  此虽于前已说,今更说者,是为显示余过失故。以是颂曰:
  由离有支则无支 唯形为车亦非理
  若离有支,则亦无支,故支非有。为当说是何者积聚而成车耶?此亦字所
  摄义,谓唯形状为车不应道理,唯积聚为车亦不应道理。何则?以离有支,则
  无支故。是故唯形为车亦不应理,无有支义是彼自宗所许。
  复次,若计唯形为车。且问彼形,为是支分之形?为是积聚之形?若计为
  支分形状差别者,为是不舍原有之支形耶?抑弃舍原形别有异形耶?若谓不舍
  原形,不应道理。何以故?颂曰:
  汝形各支先已有 造成车时仍如旧 如散支中无有车 车于现在亦非有
  若谓未成车前,轮等形状差别,造成车时,仍如旧者。如于尔时诸散支中都无有车,则定当知造成车时亦无有车,以支分形状无变异故。若计第二义,则有余形以为车者,此亦非理。颂曰:若谓现在车成时 轮等别有异形者 此应可取然非有 是故唯形非是车
  车众支分,轮轴辖等形状差别,如方、长、圆等,若谓于成车时,离原有者,有余轮等形状差别,新生起者,则应可取,然实不可取。如具辐辋毂等差别形状之轮,于成车时,未见本形有所变异,如是轴等之形状亦无变异。故许支分之形状为车,不应道理。
  若谓轮等积聚之形状差别是车者。此亦非理。颂曰:由汝积聚无所有 彼形应非依支聚 故以无所有为依 此中云何能有形
  倘所言积聚,有少实体,乃可假立依彼之形。然所言支聚都无所有,云何依无所有假立形状。汝许假法必依实故。若谓积聚,虽非实有,亦可依彼假立不实之形状者。颂曰:如汝许此假立义 如是依于不实因 能生自性不实果 当知一切生皆尔
  依自性不实之无明,生自性不实之诸行;依自性不实之种子,生自性不实之芽苗。如是当知一切因果,皆自性不实,徒费百千劬劳,执着无肉可食之物影假鹿,此复何为?颂曰:有谓色等如是住 便起瓶觉亦非理
  此中有云:于色等如是安住上,便起瓶等觉心。亦以车喻而破。复次颂曰:由无生故无色等 故彼不应即是形
  色等不生如前已说。由无生故,色等非有。计无所有为假立瓶等之因,及计瓶等以实法为因,均不应道理。故瓶等非是色等形状差别。
  问曰:若以所说七相推求车无所有,则车应无。世间依车所立之名言,皆应断绝,然现见世云:取车、买车、造车等。由是世间所共许故,车实是有。答曰:此过唯汝乃有。谓以前说七相推求,车不应理。然汝许是以理推求有所得法,而后安立。不许有余方便成立,故取车等世间名言,于汝宗中云何得有,然于我等全无过失。
  何则?颂曰:虽以七相推求彼 真实世间皆非有 若不观察就世间 依自支分可安立
  如前所说:“如不许车异支分”等,以七相推求。随于胜义、世俗,车均不成。然若不观察,唯就世间如立青等与受等,唯缘起性。如是亦可许依轮等支分假立名车。由许依缘假立,故我宗中,全无失坏世闻名言之过。即彼敌者亦应共许此义。
  又此宗中,由世间共许门,非但能成立依车之名言,即此所有诸名差别,皆可不加观察,由世间共许门而自许也。颂曰:可为众生说彼车 名为有支及有分 亦名作者与受者
  此中如车观待轮等自支即名有支,观待轮等各分即名有分,观待能取轮等作用,即名作者,观待所受即名受者。复有倒解佛经义者,谓唯支聚,都无有支,以离支聚不可得故。如是唯有众分,都无有分。唯有诸业都无作者,唯有所受都无受者,以离所受无可得故。住如是见,一切世间世俗,皆颠倒说,若如所许,即以前因亦当破坏所许支等。故遮。颂曰:
  莫坏世间许世俗
  由世间世俗,若如前观皆不可得,若不观察,唯就世许,则皆可有。故瑜
  伽师,以此次第,如前观察,速能测得真实渊底。颂曰:
  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 彼亦速入真实义 故如是许彼成立
  倘所言车少有自性,则瑜伽师审观察时,于七相中随于一相,定有自性可
  得。然实无所得,故所言车,唯是由无明翳障蔽慧眼者之所妄计,实无自性可
  得。诸瑜伽师生是定解,即能速疾悟入真实义。亦字表示亦不坏世俗,故应许
  此是不加观察由共许而成立。诸有智者,当知此宗唯有功德,全无过失。
  问曰:诸瑜伽师虽不见有车,然见有彼支聚,此应是有。答曰:汝于烧布
  之灰中寻求缕线,诚属可笑。颂曰:
  若时其车且非有 有支无故支亦无
  设作是念:车拆毁时,岂无轮等支聚可得:云何可说无有支故,支亦非有
  ?曰:此亦不然。起是念者,是由先见与车相属,乃知轮等是车支分,余不知者,唯见轮等,观待各自支分,自是有支。由彼未见轮等与车相属,故亦不知是车支分。
  复次,当依此喻了知彼义。颂曰:如车烧尽支亦毁 慧烧有支更无支
  喻如火烧有支之车,彼诸支分一定烧毁。如是以观察木互相摩擦,发生无所得之慧火,烧毁车时,则成为慧火燃料之支分亦皆烧毁不能独存。如为不坏世俗谛故,诸瑜伽师速能悟入真实义故,观察车义立为假有。颂曰:如是世间所共许 依止蕴界及六处 亦许我为能取者
  如依轮等假立名车,轮等为所取,车为能取。如是于世俗谛中,为不断灭世间名言故,亦许我是取者,如车。五蕴、六界、六处,是我之所取,以依蕴等假立我故。如轮等为车之所取,如是蕴等亦是我之所取。如于世间名言,安立所取与取者之建立,如是业与作者之建立,亦当如车而许。颂曰:所取为业此作者
  蕴等所取安立为业,我即安立为作者。
  若许我是依缘假立,则非坚不坚等分别之所依。故应遮遣常无常等分别。颂曰:非有性故此非坚 亦非不坚非生灭 此亦非有常等性 一性异性均非有
  依诸蕴假立之我,非是坚性,亦非不坚性。若我是不坚者,中论云:“所受非是我,彼有生灭故,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又云:“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若五蕴是我,则我有生灭。然汝不许我有生灭,故五蕴非我。计我不坚不应道理。如是计坚亦不应理。如中论云:“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此中亦无常住等性。如论师于观如来品云:“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是性空中,亦不应思惟,如来涅槃后,云有或云无”。我与诸蕴,一性异性,亦皆非有。中论云:“若五蕴是我,我即有生灭,若我异五蕴,则无五蕴相”。又云:“即薪非是火”等。何故于我不可分别坚不坚等?论曰:“非有性故”。若我有少自性,乃可于彼分别坚不坚等。由我全无自性,故彼非有。如经云:“世间依怙说,四法无有尽,谓有情虚空,菩提心佛法。若彼法实有,宁不有穷尽,无实不可尽,故说彼无尽”。
  若以七相推求,常无常等决定非有。若人不见无性,由无明增上故执为有性。次由萨伽耶见执着为我,是则流转生死无穷。颂曰:众生恒缘起我执 于彼所上起我所 当知此我由愚痴 不观世许而成立
  推求我时,外道之理,由见即蕴非理,遂倒执彼自性,谓我异蕴。内教诸部,由见离蕴无有异我,或又误执唯蕴是我。诸有无倒了解如来所说义者,见彼非有,而得解脱。又天、人、鬼、畜等一切众生,皆由无知随逐,恒缘彼我起我执心;缘彼所自在转或系属彼者,眼等内法,与诸外法,起我所执心。然彼我者,是由无知所成,非有自性。此虽非有,然由愚痴假立名言。故瑜伽师
  ,见我毕竟无有可得;由我不可得故,则眼等所取亦皆不起。诸瑜伽师,由不见少法是有自性故,解脱生死。中论云:“若内外诸法,我我所皆灭,诸取亦当灭,取灭故生灭”。
  云何无我,亦无我所。颂曰:由无作者则无业 故离我时无我所 若见我我所皆空 诸瑜伽师得解脱
  如无陶师则无有瓶,故无我时亦无我所?如是由见我与我所,皆不可得,则即不见生死,诸瑜伽师当得解脱。若不见色等,则彼不起缘色之贪等烦恼,是故声闻独觉,不受后有而般涅槃;诸菩萨众,虽见无我,然由大悲增上力故,乃至未证无上菩提,恒生三有。故诸智者应当勤求如所说之无我。我及我所唯是假立与车相同,如观察车等七相非有,如是瓶等余法皆应例知。然是由余世间共许而有,佛不观察亦许为有。颂曰:瓶衣帐军林鬘树 舍宅小车旅舍等 应知皆如众生说 由佛不与世诤故
  经说:“世与我诤,我不与世诤”。故不应违害世间所许也。
  复次,世间以何等法施设名言。颂曰:功德支贪相薪等 有德支贪所相火 如观察车七相无 由余世间共许有
  如瓶是有支,泥等为彼支,瓶是有德,绀青花纹等是彼之功德。瓶是所相,鼓腹翻口长项等是彼之能相。如是衣等当知亦尔。贪为染着,有贪谓贪之所依;火是能然,薪是所然,此中皆是以支为因施设有支。观待有支施设诸支,乃至观待于薪安立为火,观待于火安立为薪,与车喻相同。此等唯是世闻名言,于此等上观察不转。非唯支等是互相观待而立,即因果二法亦是相待而立。颂曰:因能生果乃为因 若不生果则非因 果若有因乃得生 当说何先谁从谁
  因果二法,当知亦是要有彼法乃有此法。因果二法皆无自性,若如汝说因果二法有自性者,此二法中为先有因?抑先有果?为先从因生果?抑先从果立因?是故当知因果亦唯假立,相待而有,非自性有,如车。
  复次,若谓因自性能生果者,为与果合而生?为不合而生?颂曰:
  若因果合而生果 一故因果应无异 不合因非因无别 离二亦无余可计
  若谓因与果合而生者,合则成一如江海水合,不可分别此法是因,彼法是
  果,当云何法由何法生。若不合而生者,如不相合,不生其余非果,如是不合亦应不生此果;或不合而能生,应生一切法。其计因果有自性者,离生所生合不合外,复无第三可计,故有自性因,定不能生果。是故颂曰:因不生果则无果
  若时因不能生果是则无果。颂曰:离果则因应无因安立因法为因者,是以生果为因由,若无有果亦成因者,则因法之为因应无因由。故因果法非有自性。
  汝宗如何?颂曰:此二如幻我无失 世间诸法亦得有
  若如他宗,能生所生是有自性,则于彼上此观察转。若如我宗,诸法皆由颠倒遍计而生,自性不生,如同幻事。虽无自性,然是分别境界。如眩翳人所见毛轮,于彼法上不可思惟,故我无有所说过失。世间不观察所立诸法亦皆得有,故一切皆成。此中他作难云,如观因果为合而生?为不合而生?汝亦同犯。颂曰:能破所破合不合 此过于汝宁非有
  若谓能破与所破相合而破,过失如前。若谓不合,过亦同前。离此二外,亦无第三可计。如是汝之能破,非有破除所破之功能,由汝能破反被他破,故因果法亦即成立。是故颂曰:汝语唯坏汝自宗 故汝不能破所破
  复次颂曰:
  自语同犯似能破 无理而谤一切法 故汝非是善士许 汝是无宗破法人
  此中自语同犯如前已说。无理而谤一切法者,汝言:同是不合故非能生。此有何理?如磁石不合,唯于可能处乃吸引铁,非吸一切。如眼不合,唯见可能处之色,非见一切。如是因虽不合而生果,要可能者乃生,非生一切不合者。如是全无正理谤一切法,故汝非是善士之所许可。复次汝是破法人,不立自宗唯破他宗者,名破法人。汝之观察无自宗,唯破他宗故。为答此难。颂曰:
  前说能破与所破 为合不合诸过失 谁定有宗乃有过 我无此宗故无失
  汝云:“自语同犯似能破”。此于我宗不同犯过。何以故?以我宗中能破所破合亦不破,能破所破不合亦不破,以能破所破,俱无自性故,是故不应思惟合与不合。如经云:“具寿须菩提!为以生法得无生得?为以无生法得无生得?须菩提言:具寿舍利弗!我不许以生法得无生得,亦不许以无生法得无生得。舍利弗言:具寿须菩提!岂无得无证耶?须菩提言:具寿舍利弗!虽有得有证,然非以二相。具寿舍利弗!若得若证唯是世间名言,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菩萨,亦唯世间名言,于胜义中无得无证”。此谓由犯二边过故,破以生法与无生法得。然彼二法若全无亦不应理,故不观察于世间名言,许有得证。如是能破所破若合不合虽皆非有,于名言中当知能破破于所破。复次颂曰:如日轮有蚀等别 于影像上亦能见 日影合否皆非理 然是名言依缘生如为修饰面容故 影虽不实而有用 如是此因虽非实 能净慧面亦达宗
  如所言影像都无少法,观与日轮为合而生?为不合而生?虽一切种俱不应理。然由色缘现前,即有影像可见,亦能了知欲知之义。如是自性本空之能破,能破于所破;自性本空之正因,能立其所立,不犯二边过失。故言自语同犯过失,不应道理。由慧即面,故名慧面;言净慧面,谓由断除无明,令慧清净。言能者,谓见彼因有斯能力,由于假有者,以彼双关推征,不应道理。故依二边,于中观师若破若答,皆不得便。如提婆云:“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于彼欲兴难,毕竟不能申”。中论云:“依空间难时,若人欲有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所立”。由此亦当说能生因。
  此中有云:“中论此时是能生因,非能显因。合不合难,是能显因,非能生因。故我自语非似能破”。此不成答。由说有过之事,他不忍可。如能生因,则能显因,亦有过失,故彼答难不应道理。复次,此为成立中论所立宗故,自出能立,他举能破,答彼难时,仅答似破,此亦唯是他人所破。故唯吾之答覆最为端严。复次颂曰:若能了因是实有 及所了宗有自性 则可配此合等理 非尔故汝唐劬劳
  汝将不净宗之过失,妄为净宗安立,是于我等唐设劬劳都无有益。如破眩翳人所见发等一性多性,圆形黑色等,于无翳人都无妨害。如是观察无自性之因果,汝执二边而破亦无妨难。故汝所立,眼及磁石等喻虽不相合,而有作用,亦应破除,以彼犯过亦相等故。汝今弃舍无自性之正道,爱着恶分别之斜径,分别臆造,障蔽真道,汝何用此大劬劳为?复次颂曰:
  易达诸法无自性  难使他知有自性 汝复以恶分别网 何为于此恼世间
  如以自宗极成梦幻等喻,能使通达世间诸法皆无自性。若令了知诸法有性,则非易事,以无共许喻故。以是我能破一切难,无人能答。是谁使汝故恼世间?诸世间人如蚕作茧,已为烦恼恶分别茧之所缠缚,汝今何为,复于其上,更以恶分别丝结成坚网,周匝遍绕故恼世间。汝应弃此妄诤,一切诸法如同影像,既无自相,亦无共相,岂有现量或比量耶?此中唯一现量,谓一切智智。复次颂曰:了知上说余破已 重破外答合等难 云何而是破法人 由此当知余能破
  前安立缘起,及安立假设,破除他宗所余能破,善了知已。进观因果为相合生,为不合生,外人为答此难所说道理,则应重破。中论所说,唯遣分别,吾前已说。中论宁有破法之过?我此中亦非破他宗,以无可破性故。我岂是破法之人?又汝所立此相,由何能成正相,有谁不立自宗唯破他宗。故此破法人相,毕竟非理。如是等余能破即由此宗而当了知。始从“彼非彼生岂从他”。至“观察速当得解脱”。明法无我。次从“慧见烦恼诸过患。”直至此颂,明人无我。
  今当宣说空性差别。颂曰:
  无我为度生 由人法分二
  略说无我有二:谓法无我与人无我。何故演说二种无我?曰:为度生。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颂曰:
  佛复依所化 分别说多种
  由所化众生有种种意乐,即此二种无我。佛复分别演说多种。颂曰:
  如是广宣说 十六空性已 复略说为四 亦许是大乘
  经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数空、本性空、一 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如是广说十六空已。又云:“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复说四空,又说此诸空性名为大乘。若空不空,都无少法。如是诸行,唯由所化众生增上,随世俗说,如说色等。中论云:“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此中且说内空。颂曰:
  由本性尔故 眼由眼性空 如是耳鼻舌 身及意亦尔
  非常非坏故 眼等内六法 所有无自性 是名为内空
  经云:“云何内空?内为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此中常者谓不舍本性,此复暂住即灭,非全坏故”。此谓若法有自性,则应是常,或永失坏?中论云:“性从因缘出,是事则不然,性从因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有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论师论中所说差别行相,如是本性。论师许有耶?曰:如薄伽梵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说法性可许是有。此法性为何等?曰:即眼等之本性。眼等本性为何?曰:谓不造作,不观待他,离无明翳慧所通达之本性。此性有耶?曰:谁云此无?此若无者,诸菩萨众复为何义,修学波罗蜜多道。然诸菩萨为通达此法性故,如是勤修百千难行。如经云:[善男子!当知胜义,不生、不灭、不住、不来、不去。非诸文字所能诠表,非诸文字所能解说,非诸戏论所能觉了。善男子!当知胜义,不可言说,唯是圣智各别内证。善男子!当知胜义,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为何义故,诸菩萨众,剃除须发,披着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复为证得此法性故,勤发精进,如救头然,安住不坏。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无益。诸佛出世亦无有益。由有胜义,故诸菩萨名胜义善巧]。外曰:噫!既不许少法是有自性,忽许无所造作,不待他成之本性,汝诚可谓自相违者。答曰:是汝未了中论意趣。此中意趣谓愚夫所取眼等缘起自性,即是彼等本性者,则修梵行徒劳无益,由彼非是眼本性故。为见此性而修梵行,则成有益。此复我待世俗谛故,说不造作,不待他成。若性非是愚夫所见,说名本性则应道理。唯此非胜义事,亦非无事,以此本性即寂灭故。又此本性,非唯论师许有,亦能令他受许此义,故立此本性为二极成。有说热等为火等本性,如彼所说毕竟非理。由是缘起,即造作故,有所待故。以有彼故,则说无造,不待他成,不应道理。此中谓无胜执性故,于世俗中如义成立故,广辨已了,当说正义。此中言眼等由眼等性空者,显自性空。非说眼等由离内作者故空,亦非由二取性空,谓由此一法无彼一法,说名为空。此中外空。颂曰:
  由本性尔故 色由色性空 声香味及触 并诸法亦尔 色等无自性 是名为外空
  经云:“云何外空?外谓外法,即是色等。色由色空,乃至法由法空,如前非常非坏,本性尔故”。等广说义,遍入下释一一空中。颂曰:
  二分无自性 是名内外空
  经云:“内外诸法,无内外法自性,名内外空。”颂曰:
  诸法无自性 智者说名空 复说此空性 由空自性空
  空性之空性 即说名空空 为除执法者 执空故宣说
  经云:“云何空空?空谓一切法空。此空复由空空,是名空空”。有执空性为实法者,为破彼等执空法故,说此空空。如云:[为破诸分别,故说甘露空,若复执着空,佛说极可呵]。颂曰:
  由能遍一切 情器世间故 无量喻无边 故方名为大
  离十方外,别无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由方能遍一切众生,故名为大。由遍十方而修慈无量等。十方即是无量之喻,由无边际,故亦名大?颂曰:
  由是十方处 只十方性空 是名为大空 为除大执说
  经云:“云何大空?谓东方由东方空”。有执十方无量,于十方上起实大执,为除被执,说此大空。如胜论派执方为实。颂曰:
  由是胜所为  涅槃为胜义 彼由彼性空 是名胜义空
  为除执法者 执涅槃实有 故知胜义者 宣说胜义空
  经云:“云何胜义空?胜义谓涅槃。当如此中涅槃由涅槃空”。有执涅槃为实法者,为除彼执,故说此空”。义谓所为句,或所知句。颂曰:
  三界从缘生 故说名有为 彼由彼性空 说名有为空
  经云:“云何有为空?有为谓三界,当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颂曰:
  若无生住灭 是法名无为 彼由彼性空 说名无为空
  言由彼者谓由无为。经云:“云何无为空,无为谓无生、无灭、无住、无异,当知此中无为由无为空”。颂曰:
  若法无究竟 说名为毕竟 彼由彼性空 是为毕竟空
  经云:“云何毕竟空?究竟谓常究竟断究竟,若法究竟不可得,是名毕竟,当知此中毕竟由毕竟空”。颂曰:
  由无初后际 故说此生死 名无初后际 三有无去来
  如梦自性离 故大论说彼 名为无初际 及无后际空
  经云:“云何无际空?若法初后不可得,则无中间。若法初后中间俱不可得,即无去来。当知此中初后中间,由初后中间空,非常非坏”。初谓初际,后谓后际。颂曰:
  散谓有可放 及有可弃舍 无散谓无放 都无可弃舍
  即彼无散法 由无散性空 由本性尔故 说名无散空
  经云:“云何无散空?散谓可放可弃可舍。当知此中无散由无散空”。散谓有可舍,无散谓全无可舍。颂曰:
  有为等法性 都非诸声闻 独觉与菩萨 如来之所作
  故有为等性 说名为本性 彼由彼性空 是为本性空
  经云:“云何本性空?谓诸法本性!无作、无为,非声闻作”。颂曰:
  十八界六触 彼所生六受 若有色无色 有为无为法 如是一切法 由彼性离空
  此是一切法空。经云:“云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谓有为无为,十八界谓内六处,外六处,六识身。六触,谓眼和合触,至意和合触。由触为缘所生六受,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颂曰:
  变碍等无性 是为自相空
  何为色等自相,为广说故。颂曰:
  色相谓变碍 受是领纳性 想谓能取像 行即能造作各别了知境 是为识自相 蕴自性谓苦 界性如毒蛇
  由摄持义同说界以毒蛇为相。颂曰:
  佛说十二处 是众苦生门
  以是出生众苦之门故。颂曰:
  所有缘起法 以和合为相
  和合为缘起相。以缘起,是由和合之所显故。颂曰:
  施度谓能舍 戒相无热恼 忍相谓不恚 精进性无罪
  精进,以摄持善法为相故。颂曰:
  静虑相能摄
  能摄一切善法故。颂曰:
  般若相无著
  趣向涅槃故,不着一切故。颂曰:
  六波罗蜜多 经说相如是 四静虑无量 及余无色定 正觉说彼等 自相为无嗔
  世尊说彼无嗔为相,由离嗔恚乃能得故。颂曰:
  三十七觉分 自相能出离
  出离谓解脱。以此是出离生死之因,能得出离,故名能出离,即以能得解脱为相。静卢等义如前已说。颂曰:
  空白无所得 远离为自相
  由诸法无所得,不为分别垢所染污。故空解脱门以远离为自相。颂曰:无相为寂灭 第三相谓苦 无痴八解脱 相谓能解脱
  无相解脱门,由相不可得故,寂灭为相。第三谓无愿解脱门,此以苦与无痴为相。由正观察诸行为苦,及以正慧观诸行性,不希愿故,故第三解脱门以苦与无痴为相。八解脱者,谓有色观诸色,是第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是第二解脱。净解脱第四静虑性,是第三解脱。四无色解脱,如前已说。想受灭,是第八解脱。此诸解脱,能从等至障中得解脱故,以能解脱为相。颂曰:
  经说善决择 是十力本性
  下文所说十力,当知以善决择为相。由善决择无障碍相,故名为力。颂曰:
  大师四无畏 本性为坚定
  四无所畏者,谓佛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佛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因。如经广说。或佛自称,我已永尽诸漏。广说乃至,依法立难。佛于是漏犹未永尽,或佛宣说,诸障碍法染必为障,广说如前。或佛宣说正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正尽众苦,作苦边际,乃至广说。此诸无畏,以极坚定为相,谁亦不能有所动故。颂曰:
  四无碍解相 谓辩等无竭
  四无碍解至下当说,彼等以无竭为相。颂曰:
  与众生利益 是名为大慈 救护诸苦恼 则是大悲心喜相谓极喜 舍相名无杂
  大慈,以与作利益为相。大悲,以救护诸众生苦恼为相。大喜,以极欢喜为相。大舍,以离贪嗔无杂为相。颂曰:
  许佛不共法 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夺 不夺为自相
  佛十八种不共法。如经云:[善现!始从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终至无依入般涅槃。于中如来,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忆念无退,等持无退,般若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若智若见于过去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末来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此十八种佛不共法,以不可夺为相,由常无误失等,他人不能得其便故.此等广释,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应当了知。颂曰:
  一切种智智 现见为自相 余智唯少分 不许名现见
  若有为自相 及无为自相 彼由彼性空 是为自相空
  已说自相空。颂曰:
  现在此不住 去来皆非有 彼中都无得 说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 由使自性离 非常亦非坏 是不可得空
  过去未来,已灭未生故,现在不住故,三世皆非有。经云:[不可得谓此中求三世不可得,当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颂曰:
  诸法从缘生 无有和合性 和合由彼空 是为无性空
  和合性谓从和合所生,由从因缘生故,和合性非有。自性谓无性,彼之空性,即无性自性空。如是已广说十六空,当说四空。颂曰:
  应知有性言  是总说五蕴 彼由彼性空 说名有性空
  有性谓五蕴。此有性由有性空。颂曰:
  总言无性者 是说无为法 彼由无性空 名为无性空
  无性谓无为法,虚空涅槃等。此无性由无性空,是为无性空。颂曰:
  自性无有性 说名自性空 此性非所作 故说名自性
  自性谓本性,非声闻等之所作故。自性由自性空,是为自性性空。颂曰:
  若诸佛出世 若佛不出世 一切法空性 说名为他性 实际与真如 是为他性空
  他性谓最胜性,其最胜性谓常有性,或言他性,谓殊胜智所通达性。彼由彼性空,或言他性为彼岸所有,出世间故名为他性,即是实际,由不变故即真如义。空性为相之空性,名他性空。颂曰:般若波罗蜜 广作如是说
  今当说信解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不共功德,结述般若品。颂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 遍达三有本无生 如观掌中庵摩勒 由名言谛入灭定
  言如是者,显前所说观察道理。由前观察,发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真实之黑暗。彼复由世俗谛力,入灭尽定。灭定自性,亦非弃舍救护众生之意乐。颂曰:
  虽常具足灭定心 然恒悲念苦众生
  此菩萨加行属生死摄,增上意乐属涅槃摄。故于无依众生,恒时增长大悲。颂曰:
  此上复能以慧力 胜过声闻及独觉
  第六地菩萨以上,第七地等,能以慧力,胜过佛之声闻弟子及诸独觉。颂曰:
  世俗真实广白翼 鹅王引导众生鹅 复承善力风云势 飞度诸佛德海岸
  此菩萨之世俗功德,亦增上炽盛,能引导深植善根之众生群鹅,其飞度于诸佛功德大海之彼岸者,厥为二谛,即此菩萨之白广双翼也。

  第七菩提心远行地
  已说发第六心,今说第七发心。颂曰:
  此远行地于灭定 刹那刹那能起入 亦善炽然方便度
  入灭定者,请入实际。说真如名灭,此中息灭一切戏论故。此第七远行地菩萨,于第六地所得灭定,刹那刹那能入能起。经云:[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又此地中方便波罗蜜多亦最清净。当知唯由般若行相差别,名为方便、愿、力、智度,善择法时即是慧度,非余相故。第八菩提心不动地
  已说发第七心,今说第八发心。颂曰:
  数求胜前善根故 大士当得不退转 入于第八不动地
  又彼菩萨,数数为求胜过以前之善根,即当入于第八不动地,得不退转,彼数数得胜前善根者。经云:[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排牵而去。若至大海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视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菩提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颂曰:
  此地大愿极清净 诸佛劝导起灭定
  又此菩萨初发心时,所发百万阿僧祇等十种大愿,于此地中皆得清净,故此地中愿波罗蜜多最为增上。此不动地菩萨立为童真地,第九地时得法王子。第十地时,得佛灌顶,如转轮王。不动地菩萨,入灭定时,诸佛世尊劝令起定。经云:[佛子!此住不动地菩萨,由本愿力故住此法门流。诸佛世尊与彼起如来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胜义忍随顺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弃如此忍门。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常现在前,种种寻伺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广说乃至[若诸佛世尊,不与此菩萨起一切智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由其如是起灭定故。颂曰:
  净慧诸过不共故 八地灭垢及根本 已尽烦恼三界师 不能得佛无边德
  无分别智如旭日东升,所有三界行一切能感生死之烦恼,如同黑暗,及其根本皆悉消灭。此地菩萨由断彼烦恼故,为三界尊长。然于尔时犹未获得诸佛世尊之功德,为得彼功德故,复更精进。经说:[彼时即入究竟涅槃]。故知此地已离三界欲,若未离欲定不能得究竟涅槃故。若此地菩萨已离三界欲,则生死永灭,如何圆满一切佛法耶!颂曰:
  灭生而得十自在 能于三有普现身
  此地虽已灭除生死,然由证得十种自在,由此之力受意生身,能现种种身,故此菩萨圆满一切资粮都不相违。十种自在,如经云:[得寿自在,于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智观入故。得财自在,以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庄饰加持故。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得愿自在,于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现成佛故。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得智自在,已能示现佛力、无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觉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

  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已说发第八心,今说第九发心。颂曰:
  第九圆净一切力 亦得净德无碍解
  第九地菩萨,力波罗蜜多,最极清净,亦得四无碍解清净功德。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此中以法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自相。以义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差别。以词无碍解,善能无杂演说诸法。以辩无碍解,能知诸法次第相续无间断性。

  第十菩提心法云地
  已说发第九心,今说第十发心。颂曰:
  十地从于十方佛 得妙灌顶智增上 佛子任运澎法雨 生长众善如大云
  又此菩萨住十地时,获得十方诸佛灌顶。如经云:[又此菩萨证得百万阿僧祇三摩地已,最后名一切智智灌顶大三摩地而现在前。此三摩地才现前已,有大宝王莲花出现,其花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广说乃至[以满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莲花而为眷属,菩萨身量与其莲花正等相称。此三摩地现在前故,示坐宝王莲花座上,彼适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诸佛众会,皆从眉间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萨而为灌顶]。又此菩萨智波罗蜜多最极清净,为欲生长世间善根稼穑故,任运降澎甘露法雨,犹如大云。
  已说发第十心,今说从第一菩提心起所得功德之数。颂曰:
  菩萨时能见百佛 得佛加持亦能知 此时住寿经百劫 亦能证入前后际
  智能起入百三昧 能动能照百世界 神通教化百有情 复能住游百佛土
  能正思择百法门 佛子自身现百身 一一身有百菩萨 庄严围绕为眷属
  如经云:[既出家已,一刹那顷、瞬息、须臾,能证菩萨百三摩地,见百如来,彼佛加持皆能了知。能动百世界,能往百刹土,能照百世界,成熟百有情,能住寿百劫。于前后际各能入百劫,于百法门能正思择,示现百身,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围绕]。颂曰:
  如极喜地诸功德 如是住于无垢地 当得功德各千种
  如发第一菩提心菩萨,所得功德皆是百数。即彼功德,发第二菩提心之菩萨,各得千数。又彼功德,于第三菩提心等五地时。颂曰:
  余五菩萨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 次得百千俱胝量 后得俱胝那由他 百转千转诸功德
  此中发第三菩提心之菩萨,当得百千所说功德。发第四心菩萨,当得百俱胝功德。发第五心菩萨,当得千俱胝功德。发第六心菩萨,当得百千俱胝功德。发第七心菩萨,当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以上功德,计算俱穷,当以微尘而数。颂曰:
  住不动地无分别 证得量等百千转 三千大千佛世界 极微尘数诸功德
  菩萨发第八心,如所说功德,当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颂曰:
  菩萨住于善慧地 证得前说诸功德 量等百万阿僧祇 大千世界微尘数
  发第九心菩萨,所说功德,与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相等。颂曰:
  且说于此第十地 所得一切诸功德 量等超过言说境 非言说境微尘数
  菩萨发第十心,如上述功德,当得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言且说者,显说功德之次序,谓犹不止此数。又此菩萨,颂曰:
  一一毛孔皆能现 无量诸佛与菩萨 如是刹那刹那顷 亦现天人阿修罗
  发第十心菩萨,能无分别,于自身中一一毛孔,示现无量诸佛,各有无数菩萨而为眷属。刹那刹那,各现异相,又能于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示现五趣有情,人等各异不相紊乱。亦字摄未说者,谓于应以帝释、大梵、护世、人王、声闻、独觉、如来等身而教化之有情,即能任运示现帝释等身而为说法。此诸功德差别,广如经说。
  已说菩萨地功德,下略说佛地功德,由称颂门,赞佛世尊。颂曰:
  如净虚空月光照 生十力地复勤行 于色界顶证静位 众德究竟无与等
  譬如明月于净虚空中,能照耀一切众生。如是已得第十发心,净治能障佛法之黑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为得佛地故复更精进修行。由此精勤故,诸佛世尊唯于色究竟天得无上智,此地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诸功德至此为极,最殊胜故。亦是无等,以无与此相等者故,更无过上者故。世尊于彼成正等觉时,一刹那顷即得一切智智。颂曰:
  如器有异空无别 诸法虽别性无差 是故正知同一味 妙智刹那达所知
  如瓶盘等器虽有差别,然彼上之虚空毫无差别,同无碍故。如是色受等法虽有差别,然彼上之真实义,无生为相,亦无差别。是故当知此真实义唯是一味,此复唯以一刹那智周遍了知。故佛世尊,唯以一刹那智而得一切智智也。
  外问,颂曰:
  若静是实慧不转 不转而知亦非理 不知宁知成相违 无知者谁为他说
  既安立无生为色等诸法之真实义。又安立彼为可知。若时安立寂静为真实义,则于彼义,应许智慧毕竟不转。以若于不生为性之真实义,智慧转者,为以何行相转。由无行相,故于真实义,智慧应不转,若慧不转,则说决定所知,不应道理,云何可说遍了知此耶?若谓不知即是遍知真实义,亦不应理。何以故?若不遍知,宁是能知,应成相违。说不知为知互相矛盾,故不遍知,如何是知。若无有心,则亦无知者,汝等谁复为他宣说,云我知真实义。如是行相,而令他了知耶?是故此说不应道理。答彼颂曰:
  不生是实慧离生 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谛说为知
  此中若识随取彼相,即说此识了知彼境。如识生时带青行相,即说知青。如是此智生时,随取真实义之行相,即安立为知真实义。为显此智随取彼相,故曰:[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即依缘彼行相而立。言[如心有相]等,是取共许之喻,如前已说。故由假名立为达真实义,实无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
  又汝说云:若无知者,谁复为他宣说真实义如是行相耶?今当解释,此智虽是不生,然于世间亦非不能显示真实。颂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 化身虚空及余物 彼力发音说法性 世间由彼亦了真
  诸佛如来,住何色身现证法界,此身是由百福所感,具足不可思议种种身相,是诸菩萨受用法乐之因,即于现在仍说法要。如云:[曼殊室利!当知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由此百福所感色身,发出如来加持音声,世间堪闻如是行相正法器者,便能无倒了解真实。不但百福所感色身,即此加持之化身,发出显示诸法真实义之声音,世间由此亦能了解真实义。又非但化身,即如虚空,及余草木岩壁等物,虽无心心所,然由彼力,亦能发出声音,世间由此了解真实。诸无心心所法,现在既无分别作用,云何能为说法之因耶?当举外喻以明斯义。颂曰:
  如具强力诸陶师 经久极力转机轮 现前虽无功用力 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 现前虽然无功用 由众生善与愿力 事业恒转不思议
  由何力故,虽无分别,而能称其所化机宜,饶益无边诸有情界,谓诸菩萨昔发大愿,如佛世尊现无分别,犹摩尼宝及如意树,随其所宜饶益众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动,教化众生而不失时。愿我亦能如是。由此愿力,与诸众生堪闻是法善业成熟,故有如是事业差别。由是当知,现前虽无功用,而能宣说法真实义,饶益有情。
  今当说佛法身。颂曰:
  尽焚所知如干薪 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灭 由心灭故唯身证
  智慧自性身,尽焚一切如同干薪之所知。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诸佛法身。是故经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尔时法身不生不灭,依此故云:[曼殊室利!当知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由于此智真实义境,诸心心所毕竟不转。故依世俗,立为唯由身证。颂曰:
  此寂灭身无分别 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 离戏论者始能见
  若身现证此真实义,即说彼身为寂灭性,由其永离心心所故,性虽寂灭,然能饶益有情。故云:[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义谓此身虽无分别,如如意树及摩尼珠,亦为成满所欲之因。此身为利世间故,尽未来际,常住于世。言常者,表久远住。是故当知,生死未空,虚空未尽,诸佛恒以此相饶益有情安住世间。又此百福相好庄严之身,唯诸菩萨已离戏论,久修福智二种资粮,证得无垢净慧镜者,始能现见;有戏论者,则莫能见。
  余等流身,或从法身起,或由色身之力而起。唯以调伏众生因缘而起,为显此身威力差别亦不可思议。颂曰:
  能仁于一等流身 同时现诸本生事 自生虽已久迁灭 明了无杂现一切
  未得一切智智之前,无始以来自本生事,虽皆久已迁灭。然为显示彼一切故,便能同时,于一等流身中,明了无杂任运示现,一切本事,如明镜中现众色相。
  又佛往昔行菩萨行,于何所,为何事,如何行,如是一切,皆能于一身中任运示现。颂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 诸佛身行威力等 声闻僧量如何行 诸菩萨身若何等
  演说何法自若何 如何闻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 于一身中能普现
  诸佛世尊昔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供事何等诸佛世尊,于何等佛刹,以吠琉璃宝,玛瑙宝,帝青宝,颇胝迦宝为地,宝树围绕纵横相等,其中有情差别庄严,诸佛世尊示现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现。又彼诸佛世尊,身行之殊妙威力,及彼声闻僧众,数量若干,如何修行法随法行,乃能成彼声闻僧伽。又彼诸佛之佛刹中,诸菩萨众,相好严身形量具足,如何受用衣食卧具等事,演说何法,为说一乘抑说三乘,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现。又于尔时自身若何,为生婆罗门等何等种姓成就何等色身智慧,为是在家,为是出家。听闻法已,为受有余学处,或无余学处。修何种行,以何衣食庄严具等,供养诸佛世尊及彼声闻菩萨,经几久时,供几许量,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现。如说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本事。颂曰:
  如是持戒修忍进 禅定智慧昔诸生 彼等无余一切行 于一毛孔亦能现
  此接前颂[于一身中能普现]句,显往昔所修六度诸行皆能于一身中普现。又非但能于一身中普现一切,即于一毛孔中亦能普现一切诸行。又非唯能现自所修行。颂曰:
  诸佛过去及未来 现在尽于虚空际 安住世间说正法 救济苦恼众生者
  彼初发心至菩提 一切诸行如己行 由知诸法同幻性 于一毛孔能顿现
  且如通常幻师,唯以咒力尚能于自身中,示现种种物相。何况诸佛世尊与诸菩萨,已知诸法本性与幻事性全无差别,岂不能现,谁有智者仍不能解或反生疑。是故智者,当由此喻增上信解。
  如自诸行与诸佛行,于一毛孔皆能顿现。颂曰:
  如是三世诸菩萨 独觉声闻一切行 及余一切异生位 一毛孔中皆顿现
  已说身圆满次显虽无分别,而得随欲自在圆满。颂曰:
  此清净行随欲转 尽空世界现一尘 一尘遍于无边界 世界不细尘不粗
  诸佛世尊,随所欲门,能于一微尘境上,示现尽虚空际一切世界,然世界不细,微尘亦不粗,各住本性,而能随欲示现也。又云:[一尘遍于无边界]。谓诸佛世尊,略起欲念,即能现一微尘,遍于无边一切世界。如是颂曰:
  佛无分别尽来际 一一刹那现众行 尽瞻部洲一切尘 犹不能及彼行数
  佛无分别,尽未来际,每一刹那示现众行之数量,尽南赡部洲所有微尘数量,犹不能及。此等是由不共功德门,称赞世尊。
  佛地是由十力所显,故当略说少分差别。颂曰:
  处非处智力 如是业报智 知种种胜解 种种界智力
  知根胜劣智 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 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 如是死生智 诸漏尽智力 是谓十种力
  此中且说,处非处智力。颂曰:
  彼法定从此因生 知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 智无碍着说名力
  言“彼法定从此因生”者,仅是一例。有从因生者,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异熟;有从此得者,如从圣道能得涅槃,如是等类皆此中摄。若彼法定从此因生,即说此是彼处,处是因义;与上相违,即名非处。谓若此法不生彼法,此法即非彼法之处。如从善业不生不可爱果,及得见道不更受第八有。故此远离一切障品之智,即立为诸佛世尊之力。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广说。
  今当说业异熟智力。颂曰:
  爱与非爱违上相 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 遍三世境是为力
  可爱业,非可爱业,爱非爱杂业,能尽因无漏业,与彼三业之异熟,亦如其业有种种差别。总凡三世所摄一切世间,自性差别,佛皆遍知。此遍一切所知之智,于任何境皆无碍着,即安立为世尊之业异熟智力。如经广说。
  今当说种种胜解智力。颂曰:
  贪等生力之所发 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 智遍三世名为力
  此中贪字表示烦恼,故亦摄嗔等。等字则摄信等善法。生字表示贪等种子。由此出生贪等故,故由贪等与信等种子,所摄持之意乐,即名增上胜解。及增上意乐,欲志胜解。又此胜解,虽由余法之所覆蔽,然佛一切种智,亦能知彼自性差别。即安立为诸佛世尊之种种胜解智力。如经广说。
  今当说种种界智力。颂曰:
  诸佛善巧界差别 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 遍诸界别说名力
  本性、自性、空性,是诸异名。诸佛善巧一切界差别之智,了知眼等界性为内空等相。于此无量差别无障碍转,即安立为种种界智力。广如经说。
  今当说根胜劣智力。颂曰:
  遍计等利说名胜 处中钝下说名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 种智无碍说名力
  遍计谓不实增益。遍计即根,能生贪等有自在故。等字摄信等诸善法因;胜字谓殊胜;劣字谓处中与钝下位;眼等,谓眼等二十二根。此中了达诸根自性,与互为因果之无碍智,即安立为根胜劣智力。广如经说。
  今当说遍趣行智力。颂曰:
  有行趣佛有行趣 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 智无障碍说为力
  此中行谓道迹,若于何行,有趣一切道之本性,即名遍趣行。有行能趣佛地,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者趣天,乃至有者趣地狱。等字表示有种种相,此中若有某行能趣某处,诸佛如来即如实知,彼行趣于彼处。是故世尊于一切行无障碍智,即安立为遍趣行智力。如经广说。
  今当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颂曰:
  无边世界行者别 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 智无障碍说名力
  无边世界中,由行者差别,遂有无边差别。静虑有四,解脱有八,奢摩他谓等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为相。次第等至有九,谓四静虑、四无色、想受灭等至。杂染因谓无明与非理作意等。清净因谓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等。佛智于彼由行者差别,有无边差别之静虑等,无障碍转。即安立为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起智力。广如经说。
  今当说宿住随念智力。颂曰:
  过去从痴住三有 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 彼彼智慧说为力
  言从痴者,是说随念之境。谓从无始生死传来一切宿住。言尽情者,摄无边际诸有情界。言并因者,摄彼之因缘。如经说:[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等。其中若念:[如是形状]。是并行相随念。若念:[我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是并处所随念。余文即并因随念。如是于一切宿住并因缘、处所、行相。诸佛世尊智无障碍,是为宿住随念智力。诸佛世尊由此力故,于过去世心心所皆如实知。实知有无善根,如应说法皆令有果。广如经说。
  今当说死生智力。颂曰:
  尽虚空际世界中 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 清净无碍说名力
  死谓诸蕴坏灭,生谓结生相续。一切世间若死若生尽虚空际,由种种业之所支配。如是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刹那皆能任运如实遍知。世尊此智究竟清净,于任何境都无障碍,即安立为死生智力。诸佛世尊非但能知有情死生,以净天眼亦能了知无量无边成劫坏劫。如经广说。
  今当说漏尽智力。颂曰:
  诸佛一切种智力 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 于彼无碍智名力
  此中烦恼,谓无明与贪等,能烦恼三界故。若法于心染着、薰习,随逐而转,是名习气。烦恼边际,薰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声闻独觉以无漏道断除烦恼,然终不能断彼习气。如油花等虽已除去!然瓶衣等,由与彼等久相触故,犹有微习可得。如是诸阿罗汉虽已断除烦恼,习气仍在。由昔世中多作猿猴,故跳跃而行。由昔世中作婆罗门,故唤他为婢,世尊虽遮,终不能改。其中无明习气,能障了达所知,贪等习气亦为身语如是行相之因。无明与贪等习气,唯由一切种智于成佛时乃能永断,非余能断。故若尽断一切烦恼习气,及断能使习气相续之烦恼,诸佛妙智于彼一切无障碍转,即安立为漏尽智力。如经广说。
  如是一切究竟圆满如来智境,不可思议。复具其余一切功德,恒时不离法身而住。一一功德若广分别,唯有虚空方堪为喻。能为堕入欲有见及无明四暴流中,无依怙者,作大依怙。诸佛世尊如是十力,于普光明佛地究竟清净。诸佛色身一一毛孔,大丈夫相及诸随好,力无所畏,及不共佛法等功德差别,唯是诸佛所行境界。设若宣说,以是诸佛自智境故,寿量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不作余事汲汲宣说,犹不能尽,何况菩萨独觉声闻,岂能了知宣说诸佛一切功德。
  当以譬喻,显示斯义。颂曰:
  妙翅飞还非空尽 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 弟子菩萨莫能宣
  如妙翅鸟羽翅丰满,仗承风力善能致远,然彼非由虚空穷尽而还,是由自力用尽而回转也。如来功德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且诸菩萨安住十地,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尚不能尽说如来功德,何况独觉或诸声闻,岂能了知功德究竟。非由功德已尽而止,是由自身慧力已尽而止也。
  若时彼等于佛功德尚不能知,不能宣说。何况我等被无明翳之所障蔽,于如实义皆不现知,岂能赞说如来功德。故非我处。颂曰:
  如我于佛众功德 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 故我无疑述少分
  如是我于如来功德,虽全不知,然能无疑述少分者,是依他教而说。故曰:[然由龙猛已宣说]。
  此论中总说诸佛甚深法性与广大功德。颂曰:
  甚深谓性空 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 当得此功德
  今当说佛化身,此是声闻、独觉、菩萨共同境界,共同方便,随其所应,亦是异生境界,任运成为善趣等因。颂曰:
  佛得不动身 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 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 咸导至涅槃
  虽佛世尊已出三界,然以化身,随顺世间现示有父母等,重来三界,如其所应演说正法。诸有情界有种种行,佛皆导令安住涅槃,言以大悲心者,谓非为名闻及望报恩等。
  如是已说如来身建立。次明佛于一乘说有三乘,是密意教。颂曰:
  离知真实义 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 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 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 无等无别乘
  若不了知真实义,不能尽断一切烦恼。诸法所有不生为性之真实义,都无别异,如前已说。虽见有异,然彼无别,故真实义性无变异。由无差别无变异故,则缘真实义之智,亦同一性。若自性有多者,则智不能通达真实,以如本性未通达故。如是由真实义唯有一故,缘真实义之智,亦无差别,故唯一乘,非有三乘。经曰:[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言大乘者,大谓诸佛世尊,由永断无明证得离障智故,诸佛之乘故名大乘。或乘即大,名为大乘。由具不可思议佛智者,住彼乘故。或由能缘无边诸法差别故,或由永断一切无知故。由彼是乘,亦即是大,故名大乘。
  若大涅槃唯有一者,云何经说以声闻独觉乘,亦能般涅槃耶!此是如来密意语言。颂曰:
  众生有五浊 能生诸过失 故世间不入 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 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 度尽诸有情
  能令身心都无堪能,故名五浊。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寿命浊,由是烦恼增上转因,彼能摧坏殊胜胜解,故亦阻止希求如来无上妙智。是故世间于佛甚深难通达智,不能趣入。然佛世尊,不因众生暂非法器,即便弃舍不令解脱。由佛世尊具足妙智大悲方便,往昔曾发广大誓愿:愿我度尽一切有情。故于度众生事,不稍懈废,更求其余度生方便,要由余门满所愿故。
  由诸众生有多障缘障入大乘,复应将诸世间安立涅槃。颂曰:
  以是如智者 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 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 次乃说一乘
  此喻广如妙法莲华经说。略谓如大商主,于未至宝洲之中间,为休憩故,变作化城。如是世尊,亦于未至大乘之前,由于方便善巧门中,依止寂灭快乐,宣说声闻独觉二乘,而为得入大乘方便。后为已断生死烦恼者,宣说唯一大乘。彼等亦当如佛,圆满资粮证得一切智智,宣说一乘之理,如集经论等应当了知。
  今当宣说世尊证菩提时与住世时。颂曰:
  十方世界佛行境 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 然此秘密未尝说
  诸佛世尊,由化身门,虽现降生与涅槃等,然化身之因,成菩提时量,今当宣说。谓如佛智所行境界,尽尔许世界中所有微尘数量,世尊成佛之劫数亦尔。昔未修集善根者所难以信解,故此秘密未可为说。若能于此增上信解,即得无量福德资粮,故亦有处为彼宣说。
  如是已说证菩提时,其后当说住世时量。颂曰:
  直至虚空未变坏 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 佛岂入于寂灭处
  世尊系从般若波罗密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之所养育。是故当知世尊未来之寿量,是直至虚空未坏,一切世间未皆成佛,终不入于大般涅槃,诸佛为欲饶益一切有情,尽未来际救度众生,此大悲心,其相云何?颂曰:
  世间由痴啖毒食 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胜依不入灭
  食谓五欲尘。由贪着而食,是啖杂毒之食,能为大苦之因故。执彼为实者,是由愚痴过患而生。如佛世尊,于彼生死众生啖毒食者,所生之哀愍。假使慈母,见自爱子误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由大悲心所养成者,岂入涅槃。
  由大悲心,能阻止入涅槃之意乐,故佛世尊,观见世间为种种苦之所迫切,不般涅槃。颂曰:
  由诸不智人 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 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 故佛不涅槃
  由不智人,执实有事,深信业果生人天趣,此定当受生死位苦,亦当受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诸有成就邪见执无事者,当堕地狱等诸罪恶趣,亦定当受前说众苦。故佛世尊,缘苦众生起大悲心,遮止佛意不入涅槃,常住世间。颂曰:
  月称胜苾刍 广集中论义 如圣教教授 宣说此论义
  如离于本论 余论无此法 智者定当知 此义非余有
  如离中论,余论未有无倒圆满说此空性法者。如是智者决定应知,我等此中所说论义,并释妨难,如空性法,亦是余论所未有者。是故有说,经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许世俗,当知此说是未了知中论真义。有说萨婆多部所说胜义,即中观师所说世俗,当知彼等亦是未知中论真义,以出世法与世间法相同,不应理故。故诸智者,当知此宗是不共法。有由不知菩萨意趣,不解真实义者,仅闻此文便生布畏,遂即弃舍此出世法,今为无倒显论真义。颂曰:
  由怖龙猛慧海色 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 望月称者心愿满
  若谓: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论师,彼等是否闻文生怖,弃舍无倒显示缘起义者,即如是答。如何乃能通达此义?颂曰:
  前说深可怖 多闻亦难解 唯诸宿习者 乃能善通达
  由见肊造宗 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 莫乐他宗论
  如诸外道,昔未植信解空性之习气,虽断欲色无色三界烦恼,自能创立宗派,然于能仁所说胜义,不能信解。如是彼等,虽已成就如是多闻,然无信解空性种子,故犹不能了解空性。若有宿世建树信解空性习气,即于现在,唯由因力,亦能通达空性渊底。虽执外道邪论为真实者,现见唯由因力,亦能测度空性渊底。故除中观宗外,由见他宗臆造之理亦如说有我之邪教,应当舍离爱乐之心,不以为奇。唯增上信解空性之正见,最为希有。颂曰:
  我释龙猛宗 获福遍十方 惑染意蓝空 皎洁若秋星
  或如心蛇顶 所有摩尼珠 愿普世有情 证真速成佛
  此入中论,是能光显深广理趣,安住大乘,成就不可夺之智悲,能于壁画乳牛构取牛乳,破除实执之月称阿阇黎所造。
  证多如经录 倘后有译者 依本释翻译 正直善观察
  迦湿弥罗圣天王时,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论师,与西藏跋曹日称译师,于迦湿弥罗无比大城宝密寺中,依迦湿弥罗本翻译。后于拉萨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论师,与前译师,依照东印度本善加校改决择。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入中论 月称菩萨造 法尊法师译


 


{返回 五部大论专集·入中论·释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入中论自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八)执著为轮回之根源[栏目:圣者言教]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6)[栏目:惟因法师]
 如何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栏目:惟觉法师]
 维持正定&平静的能量[栏目:清净的法流]
 行脚(莲池大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如何念佛与持咒(圣严法师)[栏目:佛学小知识]
 赎物命魂超天界[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释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栏目:李利安教授]
 法从恭敬中求[栏目:传喜法师]
 畜生也能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