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74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当释尊遗教,第一次结集时,虽有上座大众二部的名称,然在教义上,仍能统一信仰,未有诤论。迨至佛灭百余年,摩竭陀国,俱苏摩城,无忧王 (1) 崇奉佛法,僧众多聚居城侧的鸡园寺。

时有大天比丘,出家未久,便能讲诵三藏,自称阿罗汉,有一夜,梦中遗精,使弟子洗秽服,弟子问曰:阿罗汉已破见思烦恼,何以还有此事?他答:「为天魔所扰,阿罗汉亦不免不净漏失。」此是一事。又彼欲使弟子欢喜,妄记各弟子得预流果,乃至得阿罗汉果,弟子问曰:阿罗汉有证智,何以我等都无所知?他答:「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 (2),犹有不染污无知 (3),故你等不能自知。」此又是一事。时弟子问:闻圣者已离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谛理,犹怀疑惑?他答:「阿罗汉烦恼障 (4) 疑惑虽已断,犹有世间的疑惑。」此又是一事。弟子又问:阿罗汉有圣慧眼,自知解脱 (5),如何我等不自证知,而须由师令知?他答:「如舍利弗、目连、若无佛说,彼尚不能自知,你钝根何能自知。」此又是一事。大天夜睡时,数呼「苦哉」,弟子怪而问之,他答:「圣道须因呼苦声而起」,此又是十事。由是乃就此五事,自造一偈曰:「余所诱 (6) 无知 (7),犹豫 (8) 他令入 (9),道因声故起 (10),是名真佛教。」

大天唱此五事之后,于是附和者,与反对者,分成两派,争辩不已。附和此五事者,为大众部凡夫,人数众多,反对此五事者,为上座部圣者,人数不多,然而从此小乘佛教,遂分裂而成上座与大众二部。无忧王袒护大众部,由是上座诸比丘,乃悉数离鸡园寺,而往迦湿弥罗国,无忧王虽坚请重返鸡园寺,未允。遂就该国另造鸽园寺数百伽蓝,以供奉上座诸比丘,使盛行其教化,而于自国,乃供奉鸡园寺大众部僧,从此上座与大众二部,遂各行其是,不可复合。

唐窥基大师 (11),作成唯识论述记 (12),引大毗婆沙论,叙大天在家时,曾蒸母 (13),弑父 (14),弑阿罗汉,弑母,出家后,又诳徒,诬佛,乃一五逆 (15) 十恶 (16) 具备之人,然异部宗轮论 (17) 专载:佛寂二百年时,更有一名大天者,多闻精进,重提五事。此大天似系即前之大天,因传闻日久,误为 两人耳。

【注释】

(1) 即阿育王,详第十六课注十一。

(2) 染污无知,即一切的烦恼,以无明为体,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不净,故名染污,其体昏暗,不知四谛之真理,故名无知,台家谓之见思惑,小乘阿罗汉,辟支佛,皆能断之。

(3) 不染污无知,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断之。参看初级教本第三十五课注二。

(4) 贪嗔疑等诸惑,能使有情,流转于三界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静之业,名烦恼障。

(5) 解者:解惑业的系缚,脱者:脱三界的苦果,因离缚而得自在,故名解脱。

(6) 谓阿罗汉为余魔所诱,因有夜遗不净之事。

(7) 谓阿罗汉虽无染污无知,犹有不染污无知。

(8) 意不决曰犹豫,谓阿罗汉犹有世间疑惑不决事。

(9) 谓阿罗汉但由师令证入,不能自知证果。

(10) 谓圣道须因唱苦声而起。

(11) 唐高僧名,为玄奘弟子,学五竺语,传唯识因明之学,为法相宗开祖。

(12) 六十卷,唐慈恩寺窥基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

(13) 下淫上曰蒸。

(14) 下杀上曰弑。

(15) 罪恶极逆于理曰逆,五者皆感无间地狱的恶果,故亦名五 间。 即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项,但犯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入无间地狱。

(16)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话、两舌、恶口、贪欲、镇恚、邪见、名为十恶。
(17) 一卷,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系述小乘二十部的宗旨者。

【习题】

(一) 何谓: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
(二) 写出大天对五事自造之偈语。
(三) 大天唱五事,小乘佛教,怎样分裂为上座与大众二部?
(四) 解释:一、烦恼障。(二)解脱。
(五) 何谓:一、五无间?二、十恶?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下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中级佛学教本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 (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 (二)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三、十四、十五综合指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理解“无常本无情”、“不俗即仙骨”和“多情乃佛心”?[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栏目:魏德东教授]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1)[栏目:般若锋兮金刚焰]
 受菩萨戒现改诵阿弥陀佛[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三[栏目:体光法师]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林朝成)[栏目:佛教与环保]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目录[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相应80经 无明的舍断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写经会——奘师开示及问答[栏目:明奘法师]
 关于双身法的问题[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